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在学习理论的发展下,“合作学习”于美国兴起。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之中。他们以群组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合作意识。素质教育提出以后,合作学习理念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者对合作教学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水平较为成熟,而实践层面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理论研究同步,尤其在大学会计专业英语课堂的应用探讨还不是那么普遍。笔者希望通过在大学会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更多重视,从而促进大学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1美国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1美国会计学原理的特点
美国会计学原理与普通英语有着不同的内涵,这些决定了美国会计学原理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还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其目的也是适应将来职场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地用英语阅读简单的会计文献及资料,用英语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并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兴趣和扩展职业规划视野,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将来工作。很多学生认为会计专业知识枯燥乏味,英文版本的会计学原理更加是看不懂、听不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感觉到:这些无工作经验的学生不仅英语基础薄弱,而且会计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如何让他们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运用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听讲为主的课堂,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不超过40%;如果学生在开头的10分钟能够记住70%,那么后10分钟则只能记住20%;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听课,从而导致学生对事实性信息的低水平学习。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以听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力特长。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相互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与人交往的信心。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尊重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上下级”关系,学生之间的个体竞争也成为了小组竞争。因此,把合作学习融入到美国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2美国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实践
目前研究最深入、运用最广泛的基本合作学习方法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思考-配对-分享法、小组调查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益。
2.1游戏竞赛法
在进行专业词汇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在课前把任务布置给每组学生,要他们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听写,选出得分最高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分,最后进行点评。
2.2切块拼接法
在进行会计循环这章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切块拼接法。在分组的基础上,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第一组负责工作底稿,第二组负责结账程序,第三组负责会计循环,第四组负责分类资产负债表。每个组的组长分到任务之后,再把任务细分到每一个组员,比如第二组结账程序有四个步骤,就可以分解给每一个组员来完成。而这些任务都需要学生在课前来完成,老师需随时跟踪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到课堂上则由各组学生来进行展示,老师进行评分及点评。其次再进行组间任务的交换,如此反复三次,就能让学生掌握本章全部内容。再次把小组打乱,同一内容组成专家小组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回到各自原来的小组,帮助其他人掌握其所负责的部分。采用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记忆深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思考-配对-分享法
在进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思考-配对-分享法。首先老师设计一个案例,用ppt展示两个学生正在教室争吵的画面,争论的主题是如何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运用的思考。学生通过查找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概念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然后根据学生的判断结果将他们进行配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进行讨论。讨论完成之后,再请几个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目前的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师生互动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小组合作学习将不断完善,课堂效率也将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是一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注意培养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但在教学应用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搞不好,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好的效果。而在教学中我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一堂课的教学流程与小组合作时间的分配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看,合作交流时间并不够,由于地理课程的课时比较紧,在课上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在小组讨论环节可能刚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
二、小组合作就是小组讨论吗?讨论能否达到学习目的
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从我自身讲课及听其他科目的课中发现,老师几乎把小组合作这一环节都只是设为了小组讨论。通常情况下,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又没有经过指导训练也不懂得互相配合,甚至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意见,讨论后,发表一下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在交流、互助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依据课程内容不同,是不是每节课都应搞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去组织的因素,还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合作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四、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而这个“手”应该放到什么程度,放了又该如何收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是参与人,虽然合作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可以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而通常我们说“教师要敢于放手”,但难点却恰恰在此,这个“手”应该放到什么程度,放了如何收,自主到哪一层,合作机制和合作的热情该如何引导,探究的方向该如何选定,在实施过程当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进一步探索。
教初二年级学生地理已经快一年了,与之前我在包头经历的四年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这段时间自己收获也甚多,在我看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三会”
合作学习一旦要搞,就要在初一时对学生加以指导、训练。指导他们怎么去自学、怎么去合作、又怎么去汇报。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2.教师要注意加强科学引导
小组合作强调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这中间教师要“导”得科学,“导”得及时,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
思维。
3.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你的科目有兴趣,课堂上不该有的“活动”就会少许多,对本节课知识的渴求就要多许多。初中地理要求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课尽量旁征博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不时抽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发表看法,形式新颖活泼,不拘一格。东胜区初中地理教学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动题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活动题几乎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或是阐述观点和意见。
4.要注意加强反馈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通过信息反馈。同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通过汇报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优化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当今教学包括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我在此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中职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做好合作学习设计,精心选择内容与时机
案例:
教学内容:第一学期 Unit 15“Focus on Global Warming”阅读部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单元阅读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关注全球变暖的事实,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思考相关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四个任务,Task1:课前讨论,Task2和Task3:阅读练习,Task4:课文的拓展及应用,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教学过程概述:这是一节多媒体公开课,课前教师和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Task1部分,每组学生分工明确,S1(student 1)收集了2010年的国内外自然灾害的图片及说明,S2整理归纳,S3负责英语解说,S4协调与各组的收集材料。Task2和Task3涉及提高阅读能力和技巧,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练习完成后,辅以学生相互交流核对答案。对于知识语言点的处理,主要是这样的:小组分任务―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总结难点―组际交流―教师解惑。Task4为写作应用部分,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小组成员先表达不同的观点,S1负责记录,S2查询资料,S3整理,S4负责协调及张贴,课余时间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其他组的作品,也可以互相批改。
案例分析: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该案例中老师多次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每次合作形式不同,内容明确,既有小组合作又有个人自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合作学习的时机比较恰当,既有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该老师在进行每次合作学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学生们经过充分讨论,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找到了新的答案或新的假设,激起了学习的热情。
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课前设计。尤其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合作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师不能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而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让学生小组研讨。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为合作学习小组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明确分工责任
案例:
教学内容:中职教材第二学期Unit 2“Growing Up”的口语部分。
教学要求:本单元口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向别人请求帮助,或者提供帮助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概述:老师在这节课中同样使用了小组教学,分别使用在朗读、角色表演及情景对话中。在分组的问题上,老师总体采用了就近原则,讨论时前排同学面向后排同学,对于个别有明显差距的小组进行临时调整。但在角色表演和情景对话中,还是出现了学生互相推诿的现象,学生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不熟练、不自然。
案例分析:在我所听的19节小组合作教学的课堂中,有16位老师在小组组建上采用了就近原则,即小组合作时前排同学面向后排同学,人数固定为4人,有2节课中,采用6人一组,有一节课采用8人一大组。在人员分配上,有13名老师反映,分组时要考虑到性别,成绩的平衡搭配,但很难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学习习惯、个性特点,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小组任务的分工,有7名老师说自己基本了解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分工,在课堂中也是这样操作的,即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分工、协调关系、控制进程并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督促每位组员完成学习任务;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情况,并总结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学习结果;联络员负责与其他小组联系,争取帮助,使组与组之间相互激励,力争上进。其余的12名老师要么不知道,要么听说过,但没在教学中使用过。
对应解决策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如何分组关键在教师。从合作学习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划分方式,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特点,教师要通过测验、观察等手段,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和爱好、个性等组成合作小组。
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技巧
案例:
教学内容:第一学期Unit 8“Christmas Tree”阅读部分。
教学要求:通过本单元阅读课文的学习,了解圣诞树的由来,同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教学主要包括三个任务,Task1课前讨论,Task2阅读练习,Task3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概述:首先,老师运用一首有关圣诞节的歌曲和图片引出Task1课前讨论,即让学生讨论有关圣诞节的内容。Task2部分,给出学生6―8分钟的时间来做阅读练习,对于文中的语言点,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Task3的课文复述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全是男生的班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比如说,对于课前讨论部分,老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圣诞节的内容,但是只有一个小组稍做准备。对于文中的语言点Task3的课文复述,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些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有的小组直接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聊天,剩下寥寥无几的学生,要想合作也很难进行。
对应解决策略:学生合作意识必须在平时培养,特别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智商和生活经历,所以他们的认知、情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英语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多给予关爱,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勇于发言的习惯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观社会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界定
1.1微观社会学
微观社会学,表征社会学研究角度的一个范畴,又称小型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或巨型社会学相对而言,主要研究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基本群体等社会现象,侧重于研究互动和人际关系。
1.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小组看作基本的执行单位,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依据团体成绩而奖励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包含六个基本理念,即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景观和评价观。
2微观社会学视野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1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互动中的人构成了社会群体,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行为。
2.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指群体活动的方向,主要是研究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该理论认为群体中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系统包括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三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抗衡。从群体动力理论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是把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靠的是群体内相互团结、相互依赖的力量。
2.3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它通过积极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三种形式分别产生促进性互动、反向互动和无互动,从而导致相应的结果。合作小组能够相互依赖,小组合作的品质也较高,而竞争小组不利于实现合作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内的各种互赖因素,群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依赖,他们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把团体与自己紧密相连。
3微观社会学视野下马街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3.1马街小学简介
马街小学,建于清朝1773年,原名叫“石峰义学”。1957年更名为马街小学,下设马街、春雨和普坪三所分校。现有在校学生2022人,教师96人,教学班38个。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的比例是28.8%,获得了云南省教学示范学校、云南省教科研先进单位、西山区重点示范学校等称号。
3.2观察结果分析
3.2.1小组成员构成基本情况
笔者挑选出马街小学五(4)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其小组成员构成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小组成员构成基本情况表
由表1可知小组成员男女构成比例不协调,第1小组和第5小组的男女比例为3:1,而第3小组的男女比例为1:3。从性格构成上看,第1小组中的小组成员的性格均为内向。第3小组学生成绩较为优秀,而第5小组全组学生学习成绩均不理想,这样的分组致使小组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较大。
3.2.2小组合作学习的物理环境
马街小学五(4)班教室的座位编排方以传统的秧田式为准,最左排和最右排的小组紧靠墙面,没有留下一定的空间,学习小组的划分以座位为标准。五(4)班座位的编排往往依据学生身高和课堂纪律情况,教师很少调整学生的座位。由此可见,由于学生的座位大多是固定的,以至于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也是固定不变的。
3.3学生行为
3.3.1学生的发言情况
案例一: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
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规定的的学习任务。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开始讨论。第2小组的小组长开始分配任务,小组长本人负责抛硬币,B2同学负责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小组长和B2同学开始抛硬币,其他的两个小组成员在一旁说起了无关主题的悄悄话。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代表小组上台演示,小组2出现了如下情境:
D2:“我们小组谁来汇报啊?”
B2:“让C10吧,他成绩好。”
A2:“怎么又是我,每次都是我,换其他人吧!”
C1:“就你去吧,你是小组长,成绩又好,我们三个什么都不会,就你了。”最后C10不情愿地走上了讲台代表该小组进行了展示。
案例分析: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小组在5-7分钟内就完成了教师规定的任务,完成之后许多同学都在做着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可见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设置不合理。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中心人物,这些中心人物在小组合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控制着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的小组长A2在讨论时发言较多,几乎操纵了所有事务,属于中心人物。虽然该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共同推举出小组代表上台演示,但是反映出其他小组成员的个体责任感缺失,盲目依赖小组长,其他小组成员不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更加依赖他人,进而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3.3.2学生发生争议的情况
案例二: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在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后各个小组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第5小组讨论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时发生了争议,A5同学认为……,B5同学认为……,两个同学持有不同的意见开始争吵起来,吵得面红耳赤。很快,讨论结束了,第1小组的两位同学还在争吵,一直没有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第5小组发生争议时两位小组成员争吵起来,可见小组成员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小组成员内存在恶性竞争,小组成员在互动学习中产生了冲突,而冲突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一直持续到了讨论结束。A5和B5都是班上的班委,并且二者的数学成绩都比较优秀,经常为教师的表扬、成绩的高低而展开竞争。通过平时对A5同学和B5同学的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甚至还有过肢体冲突。
3.3.3小组成员角色分配
笔者通过观察,对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总结出如下表:
表2:小组成员角色分配表
由表2可知,各个小组的角色分配只有小组长,小组长是由教师任命产生的。各个小组的小组长都是由班上数学成绩好的或管理能力强的人担任的,在小组内小组长的权力很大。
3.4教师行为
3.4.1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
笔者通过观察马街小学五(4)班60节数学课,整理出教师与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如下表:
表3:教师与各个小组的交流次数表
由表3可知教师与各个小组的交流次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与小组的交流互动是不均衡的。处于前排的1、2、3小组与教师的交流次数最多,而距讲台最近的第2小组的交流次数高达14次。与处于教室中排的4、6小组的交流次数次之,位于教室最后排的第10小组基本没有交流。
3.4.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情况
案例三: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当各个小组上台展示结束后,出现了如下情境:
教师:“此次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最好的是第5小组,在第5小组中A5同学表现最好,老师最喜欢他了。而我们的第7组表现一直都是不好,每次都没有认真讨论,刚才C7和D7同学又在讲小话,就是你们在影响了。”
C7和D7委屈的说道:“老师,我们没有讲小话,我们是在讨论,是A7同学和B7同学讲了。”
教师:“不用废话了,我在讲台看得清清楚楚,就是你们这两颗老鼠屎在影响了。”
案例分析: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在学生展示完成之后教师只针对个别小组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成绩优异表现较好的个别学生外,几乎没有关注到那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小组、个人缺乏积极的评价,这种否定性的不全面评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合理。
3.5访谈结果分析
3.5.1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对马街小学高年级的A、B、C教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访谈。通过对这些教师的访谈,发现马街小学高年级部分数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自己的见解。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后,教师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改进,可见马街小学高年级部分数学教师文化水平较高。马街小学是具有240年历史的名校,教师需经过重重选拔才能进入该校任教,这就决定了马街小学教师本身的自身素质相对较高,而马街小学也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但是,教师没有真正接受过系统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也没有明确的指导过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以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没有落到实处。
3.5.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作为高年级的数学教师,笔者对马街小学高年级的王同学、黄同学、杨同学和陈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王同学在班上数学成绩较好,数学老师很喜欢他,在班上也很有影响力。黄同学性格内向,数学成绩在班上倒数,经常受到数学老师的批评。杨同学属于班上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各科任课教师都很喜欢他,数学成绩也在全班前列。陈同学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他是一个课堂纪律较差的男孩,有时候老师都不愿意管他。通过对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访谈,笔者发现马街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问题。
4小结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实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讲授式转变为多元化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死板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数学课堂常态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未能正真落实到实处,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 王红宇.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3.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98-0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自主交流与合作,从而学会自律和创造,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本文结合案例,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析,以期做到英语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有效统一,构建师生高效教学的理想课堂。
一、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Unit 8 From hobby to career的warming up时,首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合理分组,然后设计小组活动:教师出示不同职业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们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对较熟悉的职业,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发言,而对较少接触的英语单词,在教师适时参与小组讨论时得到解决后也进展顺利,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当学生遇到不会读或不熟悉的单词时,教师及时介入并通过引导帮助解决,在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排除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障碍,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达到原有设计和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此案例设计问题时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上述活动总体表现较为成功。
案例2:第二位教师教学Unit 8 From hobby to career的Pre-Reading部分,设计这样的小组活动:为什么你选择这个作为自己的职业?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并没有很快地进入讨论状态。在小组活动中,英语优秀生及性格较外向的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发表观点,表现得较为主动。英语基础薄弱生及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英语表达情况不理想,只能人云亦云,或者保持沉默。尽管个别英语薄弱生大胆地代表本组发言,然而,汇报内容表达显得不够准确。教师在设计布置任务和小组合作活动进行之前,应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先进行独立思考,将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记下,小组内部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再讨论,共同商议后形成统一的集体意见,小组活动的最终成效将会有所提高,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案例3:另一位教师也教授Unit 8 From hobby to career的 Pre-Reading部分,此次小组活动就鲜活多了。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含有姓名、职业和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各小组根据表格进行讨论。表格十分清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组员们很快进入到讨论中,每个成员都需要在组内发言,并推荐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当进入状态后,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合作,课堂气氛表现得很活跃。在教师宣布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各小组都能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合作活动”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各小组进行公正评价,并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此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充分表明,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按照学生能达到的水平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前制定好奖励规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任务讨论合作中,自觉缩短活动时间,充分展示其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样开展小组活动,是高效且值得推广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的运用策略
从以上两个成功与一个低效的案例分析可以得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交流题目熟悉程度在成功进行小组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要想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选择目标性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有关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合作学习。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适宜设计过多的次数,防止教学过程出现随意性与形式化。第二,构建合作小组要结构合理。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设计结构要具有合理性,小组人数一般以4人~6人为宜。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内部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分组应当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结构原则。第三,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合作规程。在合作学习之前,就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学习目标、方法、步骤和具体任务分工,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达到何种目的和标准,建立一套高效且有序的合作规程,使学生形成习惯。第四,营造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和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做到讲出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实议论。第五,采用有效且多样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小组总成绩可作为奖励依据,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评价的重心应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小组合作达标转变。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
一、引言
英语课改强调: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教学途径,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合作教学,观摩别人公开课,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兴趣浓厚,感觉教学效果很理想。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英语合作教学实践,逐渐意识到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下面,虽然有其显著优点,但隐藏了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的优点
合作学习就是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以小组为核心,结合组间交流、全班讲授、指导等方式,每个学生既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又能利用共同资源,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完成学习课题,在此基础上参照小组共同学习成果对学生给以奖励和评价,促进进一步的合作(林力、王之江,2005)。
1.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为了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学生往往需要在课前查阅字典及大量资料,并对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小组共同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在小组内会很自然地得到同伴的帮助。每个组员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组员会进行互补,这种互补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借鉴学习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小组相互合作交流中,学生会意识到组员中有更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借鉴他人并融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这种组员间的差异往往会成为互相弥补完善的重要资源。
4.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为了完成小组的共同任务,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完成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同伴实现他人目标。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尽其所能。小组成员间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1.学生合作学习参与程度不均衡。
(1)案例
在公开课仁爱英语八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D 的Animals in Danger的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两个话题:A.What wild animals are in danger? B.please find out why they are in danger.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有些学生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偶尔参与,而有些学生则充当旁观者。
(2)案例分析
在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教师在合作学习准备阶段对学生不进行合作意识的指导,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关注每个环节,那么成绩优异的学生明显积极参与,在小组中起到支配作用,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由于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合作活动中表现冷漠是很正常的。这种合作学习仅仅是课堂组织形式的点缀, 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3)应对措施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积极合作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比如开展一些团体运球比赛、接力滚轮胎比赛等。通过这些团体合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组员和组员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合作和成功的关系,进而增强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每个学生都要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组员间的观点,博采众家之长,共同完成老师的任务。
②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布置具体任务给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及网络这些教育资源收集授课所需的资料。在学生获取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开展高效课堂做好铺垫。例如,在仁爱英语八上Unit 4 topic 1的 Section D Animals in Danger的这节公开课前,笔者设计了陆地、水域、天空三大类型的野生动物主题,由每组组长挑选,两组同一主题。由组长给每个组员下达具体任务,每个组员必须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收集有关信息和图片,并用英文进行描述。例如,陆地主题的组长让组员A收集熊猫,组员B收集华南虎,组员C收集金头猴等,每个组员收集的动物不同,避免重复,提高效率。最终组员收集的信息和图片由组长进行汇总,并在课前将汇总的电子稿发给每个学生,这样在课堂讨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将有话可说的。有些组有电脑水平高的学生,则把信息和图片制作成PPT,从而更直观化。老师给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信这不是一种教学组织的点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是一堂高效的课。
③明确角色分工
小组组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均衡学生的参与度。每组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组长,两名学习能力强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为副组长和记录员。教师给每个组员编号,如组员A、组员B、组员C等,包括组长、副组长和记录员。当老师下达任务时,小组进行讨论,表述有困难的组员,副组长会提供及时帮助,记录员把大家讨论的解决方案记录下来。每次发言都由老师摇号,如果摇到B号,每组的B号同学回答。每个组员考虑到随时都有可能要站起来发言,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取长补短,完成任务。
2.评价机制不合理。
(1) 案例
在公开课仁爱英语八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D Animals in Danger公开课的最后,开课老师说:“今天这堂课上表现最好的组是第三组和第五组,给最佳组2张奖票。”明显看到没有拿到奖票同学的失望,特别是准备充分又积极发言的学生。
(2)案例分析
评价是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老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注重集体,忽视个体,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构建一种能够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评价机制。对集体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团结协作,个人目标才能依靠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对个体的评价,认可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强调合作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对过程的评价,准确评价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个体学习能力, 有效评估组员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过程。因此,把结果和过程与集体和个体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3)应对措施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制作了一个表格。
准备工作: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利用教育资源收集资料,进行预习。乐于助人:是组内组员间的帮助,如对学困生的帮助。合作态度:是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老师设定的学习任务。特别奉献:在组内特别奉献,如制作PPT。团队得分:由老师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一学期下来,班级按个人累计的星星总数进行排序,前三名是三好生。同时按小组累计星星总数再排序,每组前两名的学生将进行物质奖励。这个评价表格是集体和个体与结果和过程的整合,这种评价机制是促进组内合作间竞争的有效手段。
3.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
(1)案例
在笔者所教的班级里,是按学生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分组的,按理说每组总体成绩不差上下。但有的小组气氛热烈,不停地操练语言知识,滔滔不绝,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团结协作完成老师设定的学习任务。也有的小组气氛安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在思考完成老师设定的任务。这样的合作小组形同虚设,很难实现合作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2)案例分析
笔者只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小组内的参与程度与组内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合作意识等密切相关。如果组长组织能力弱,那就像一盘散沙。如果一个小组内性格内向的学生占多数,就会影响合作学习效率。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分组,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才能有效活跃合作学习气氛。
(3)应对措施
首先,选好小组长。教师通过仔细观察,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组织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强的、性格外向且具有合作意识的小组长。刚开始,教师每日跟踪小组长的工作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当小组长具备组长素质时,教师就可以不再每日跟踪,但要求组长每周向教师汇报工作总结。其次,由小组长组建自己的小组。因为小组长对班级同学了如指掌,谁的语言表述能力强,谁的集体荣誉感强,谁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谁自律能力差,学生比老师更加了解。组长A、组长B、组长C、组长D、组长E、组长F,第一轮按组长A……组长F的顺序各挑选一名对自己组最有利的组员,第二轮按组长F……组长A的顺序挑选组员,以此类推,直到结束。利用这种方式组建合作小组,增强了组员的多样性和组间的竞争性,有效活跃了合作学习的气氛,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合作学习是英语基础教育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究、尝试和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结果学生的讨论的话题越来越远了,老师发现后立即下令讨论完毕……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本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
案例三: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
上述几个案例,案例一由于教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变自主讨论为自由讨论,学生由于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讨论的话题过于简单、深奥等原因,案例二由于教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点缀,把本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案例三由于教者为了赶时间,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透视合作学习中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学习必须精心组织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在分组时有时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协作。
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采用,一般而言,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
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统一,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如在合作学习中,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胜利。这样学生的合作是自觉的、主动的、真诚的。
本案例授课内容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课堂设施有多媒体设备、中国地形图、景观图片、PPT课件。
二、过程描述
案例: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课堂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旅游,老师在旅行中拍了很多很美的景观图片,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这些图片,来做一个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描述:
9人为一小组,各小组将照片进行分类(按流水和风力);按照小组成员的兴趣,可选择其中的一组图片,讨论分析,并选派代表讲解。
结合所学知识,将图片贴在地图的合适区域,并回答下面3个问题:
①你介绍的地貌景观叫什么?
②你在哪里可以找到这种地貌?(题目范围太广,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③它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
点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调控学生的态度,在学生之间穿梭,了解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思维的多样化给予个别指导,这样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学生代表发言:
生1:这两个都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师:这两种景观分别叫什么名字呢?
生1:(此时学生遇到难题,不会描述名称)
师:这两个分别是喀斯特地貌和冲积三角洲。
生2:他们都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也是风力侵蚀作用造成的?
生2:那是风力沉积?(学生也不确定)
师:还有其他同学发言吗?
(此时,学生面露难色,活动难度大。)
案例反思一:
开篇导入之后立刻进入合作学习中,探究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此时学生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还没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在后面的讲解过程中,将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概念混淆。
同时,在地形图中贴图这个活动中,每小组都要讨论9张图片,并且在整个中国地区贴图范围太大,学生所花的时间过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接触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这个合作学习的难度对高一学生来说太大,并没有很好地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合作学习显得有些形式化。
案例反思二:
这堂课上下来感觉很流畅、很和谐,最重要的是整堂课几乎全体学生都处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角。
先通过图片和讲解结合的方法学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然后进行贴图的合作学习。这次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分析2张指定的照片,并将范围指定给学生,缩小范围,降低难度,大大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相应知识点补充,拓展深度,很好地落实了知识点,真正地实现了课堂有效性。
三、案例反思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地理课堂内的合作学习显得十分流行。现在不少老师评价一节课的好坏,重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运用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成了体现新课程的检测标准。这种认识导致在一些评比、汇报等公开课中,教师都尽量加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是很多教师仅把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而对它的实际作用、价值与内涵缺乏深入了解。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1.强调合作学习设置的合理性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因为不是所有时刻、所有时间都需要合作,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本节课中的合作学习,第一次课一开始就进行,显得很突兀,让学生在地形图中贴图,范围大,而此时学生还未接触区域地理的知识,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合作交流难以深入。第二次课中,先进行知识的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将贴图的范围限定在可选选项中,难度降低。此时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交流也逐渐深入,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2.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问题的难度。
在本次活动中,第一次布置的任务范围大,难度大,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29-01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合作学习方式在改善课堂内的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满足学生的赏识需要等方面实效显著。然而,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出现了学习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学生参与不平衡,合作交流的时空受到局限等,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优化合作学习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本文拟从这一方面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1 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经常看到在有些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说“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表面看来是提倡合作学习,其实并没有真正考虑合作是否必要。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合作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情绪来学习,主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渴望去获得新知识。我们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这些情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在教学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具有一定困难的;也可以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交流或获得别人帮助的。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合作动机时,可以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带有合作性质的学习活动,然后通过活动逐步地引发形成其合作动机。
案例: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可以创设模拟购物的数学活动,教师为同学们设计若干个小商店,商店里有很多玩具,让同学们当售货员和顾客,比一比,看哪个商店生意最好。小朋友们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合作动机。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兑换有了初步的体验,活动对“元、角、分的计算”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样的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需要的,合作的效果不言自明。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一旦得到激发或形成,它会自始至终贯穿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说,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是基础。
2 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
案例:在一次“梯形的面积”公开课上,当出示了几个梯形后,教者就布置学生分组合作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笔者倾听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这一组中,有一位学生很快提出提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求面积,有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就附和了,有一位学生提出将梯形分成两个高相等的三角形来求面积,还有一位学生始终没有发言,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解决方案,合作很快结束了。
本案例中,教者本想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利用群体智慧探究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在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致使中等生、差生在合作讨论中没有思考时间,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从而使整个合作交流成了优等生的权威发言场所,这样的合作交流也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也不能丢失传统的独立思考和静思默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 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调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