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总结范文

慢性病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总结

第1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营养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 急性加重( AECOPD)是指在短期内患者发生气短、咳嗽或( 和) 喘息加重,且痰量增多,呈黏液脓性或脓性,伴有发热等症状出现显著加重的表现。病情恶化及加重的主要原因是气体交换和肺脏通气能力明显下降,伴随病情的发展致使呼吸衰竭,若不及时治疗,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机械通气作为生命支持和呼吸治疗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它能恢复有效通气、改善氧合,减轻或纠正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现将机械通气治疗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65岁。全部患者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动脉血气分析示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及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营养支持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基础治疗。

1.2 通气方法

以上患者均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SIMV或PSV,PS在12~16cmH2O之间,潮气量在6~8mL/kg体重之间,PEEP多在5-10cmH2O间,吸入氧浓度40-60%

1.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适应证

①严重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并出现胸腹矛盾运动;②呼吸频率>35次/分;③危及生命的低氧血症(PaO2

1.4 撤机适应证

①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已被控制,患者全身情况好转,神志清楚,呼吸平稳。自主呼吸《25次/分。②血液动力学稳定。③潮气量>6mL/kg,咳嗽有力;④动脉血气分析:pH值>7.35,PaCO2恢复患者平常水平,吸入氧浓度60mmHg。

1.5 撤机方法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病情较轻、机械通气时间《4天的患者,经过停机观察,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直接撤机拔管,拔管后间断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于肺部感染重、机械通气》4天、撤机困难患者,根据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鼻饲能全力、瑞先等肠内营养乳剂,维持循环稳定,间断脱机。

1.6 撤机前准备

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大多由于肺部感染诱发,因此控制感染尤为重要,积极地行细菌培养+药敏,根据痰培养选择有效抗生素,按时雾化吸入及排痰,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对控制肺部感染尤为重要;②营养支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营养差,在治疗过程中积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很重要。我科多选用鼻饲能全力、瑞先加强肠内营养支持;③脏器功能保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在治疗过程中保护脏器功能,使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恢复也是成功脱机的必要条件。

2.讨 论

1.1本组42例患者,36例患者成功一次脱机拔管,4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2例第一次撤机拔管失败,经再次经口气管插管后二次机械通气。分析撤机拔管失败原因:肺部感染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患者一般状况差,呼吸肌无力,没有创造良好的脱机条件;患者撤机拔管后再次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在机械通气开始即根据痰培养选择有效抗生素、积极营养支持、,严格把握机械通气适应证、脱机适应证,撤机前准备充分,积极防治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1.3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关乎撤机成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患者在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至脱机拔管后48h以内所发生的肺炎。积极预防VAP的发生,主要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注意手卫生;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防止冷凝水倒流;加强口腔护理;合理应用胃肠道营养支持技术防止误吸等。

参考文献

[1]陈逶,余晓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23-224.。

[2] 徐立新.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 [J]. 当代医学,2014-12-05.。

第2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劳逸结合调整心态,远离亚健康

说到一些人常感疲劳的问题,王振坤教授认为这多半是亚健康状态。他介绍说,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提出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CFS)概念,大致与我们常说的“亚健康”是一回事。2002年通过10个城市的调查,发现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逐年增加,并非常严重。其症状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主要是反复或持久性疲劳,出现肌肉疼痛,严重疲劳、失眠等,却往往查不出异常病理生化指标,包括心电图、CT等(检查属正常)。因此此病有很大的隐蔽性。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下情形,且持续6个月以上,就要加以注意:比如持续6个月以上的严重疲乏,失眠多梦,早醒,休息不能缓解等;流感样症状,没有炎症的发热,包括低热、肌肉关节痛、咽部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部重压感,且起病突然;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减退等。从中医角度分析,气虚、脾虚、肾虚和气血运行不足、湿浊是主要原因。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出现,客观上是受激烈竞争、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影响造成,但主观上,也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有关。因此,消除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靠自己的力量。王振坤主任医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有位病轻的辽宁籍女士,询问病史后,得知她平时工作压力过大,非常忙,才30多岁就忽然停经,同时出现了失眠多梦及睡眠障碍,整天没精神,食欲非常不好,这让她十分苦恼。临床观察,判断其患了轻度疲劳综合症。用了七天药后,她的病情马上好转。三四周后,她再次来院复查,告之身体已基本恢复正常,从那以后,她开始为自己减压,还选择了一种符合自己身体的运动方式。所以,我们平时就要有意识地给自己释放压力,早睡早起,尤其是每天工作不要太晚,晚上12点钟之前一定要上床休息。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第二,要自我观察,尽早干预。最主要的是保护心血管,远离冠心病。有一位铁路工程师,才44岁,他感到自己持续的疲乏,失眠多梦,胸闷、惊悸。临床观察,发现他在心血管方面有明显的病变,王振坤大夫由于跟他交往很深,理解他各个方面的压力大,诊断后便跟他说了,“要保命”,他还真只当是玩笑话。这证明他很不重视自己的身体疾病。王主任强调,身体病变的发生总是有“先兆”的,因此要自我观察,尽早干预。如手脚出现麻木或半身某个部位出现麻木、疼痛,也跟脑血管出了问题有关。因此,我们一再提倡要注意发病“先兆”。比如,你的小指(手的第五指,即末指),尤其是左手的小指若出现麻木疼痛等不适,你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要赶紧查心电图,以防患心血管等疾病。若忽然感到听力不好,或耳朵听力下降,有可能患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王大夫说,他在治疗中很注重观察病人血压的高低。因此,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之根本。

暑天避免受湿受凉,你的脾胃和心脏才健康

暑天“湿”重对脾、心以及关节影响大。从中医来看,“湿”邪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湿”属于阴邪。容易损害人体阳气。二是“湿”容易阻遏人体的气机,影响人的生理状态气机升降运行,使得各脏腑功能受阻。因此,很多人会明显感到身上困重酸楚,胃肠道也不舒服,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吃不下东西,有的人还会出现拉肚子的症状。有心脏病的患者,在这个季节更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关节病患者则更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关节炎发作;有哮喘的人则更易咳嗽气喘。

脾喜燥恶湿,因此,“湿”邪来犯,脾阳是首当其冲。为脾胃除湿,首先得分辨它的性质。简单来说,如果是寒湿困脾,可以用芳香化湿类的方药除湿,如果脾胃被湿热所困,那么要用淡渗利湿清热除湿的药物。同时,你还需要健脾理气。

心脏的反应不单纯是“湿”邪的影响,比如我们在上面反复提到的“疲劳综合征”就说到这一点。有可能是“寒湿”“痰湿”“淤阻”三者共同作用,对心脏产生影响所致。如果有的患者脉络不通就容易产生心绞痛了。中医认为风、寒、湿三邪合一导致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治疗时要综合考虑。

居家调养方法:第一原则。运动加清淡饮食。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增加活动量,能加强脾胃功能。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都对改善脾胃功能大有裨益。另外,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吃饭七分饱,能减轻脾胃负担,让脾胃得到良好休息,从而加速恢复的进程。第二原则,若要心脏好,先要脾胃好。在中医的理论中,肝统血,脾是参与人体的永液代谢的,脾胃好,内湿就无法兴风作浪,因此,清淡饮食对心脏病患者也是重要的。第三,暑天爱出汗,出汗后要用干毛巾擦身。衣服被褥被汗湿后要及时更换、洗晒,避免受凉受湿。

做好三个小细节。糖尿瘸患者可以安然度夏

糖尿病的原因很多。比如生活不规律、饮食不注意、精神压力大、劳累过度等都可以引起血糖波动。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当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的范畴。中医临床主要分为上、中、下三消。

夏季气温高人体机体抵抗力差,由于患者可能存在神经和血管病变,体温和水的调节能力差,容易脱水和失盐,导致血糖上升。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做好糖尿病预防工作对患者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专家建议,患者夏季预防糖尿病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饮水:尽量选用凉开水。由于有多尿的症状,很多糖尿病患者即使口渴,也不敢多饮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如果限制饮水,夏季天又热,很易造成脱水,诱发高渗昏迷、脑梗塞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因此,夏季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要限制饮水,饮水时尽量选用凉开水。

第3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2.1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2.2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2.3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2.4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第4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治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1-02

在当代社会,慢性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健康理念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系统依托,构建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达到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减少慢性病对患者生理上损害和心理上的残毒,真正地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现代健康模式的改变

健康管理,即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我国的现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和健康计划三部分组成。具体就是它以个人或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收集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对慢性病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在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概念与内涵在国内外并没有达到一致。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健康管理实践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关产业和行业运行多停留在健康体检和健康中介服务层面。诸多情况下,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体检中的某几个环节,以致于很难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价值。更多的人将健康管理与体检看做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以致于形成“生病就医”的健康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或不了解,这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增强,我国健康模式逐渐走进丰富与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在相关健康政策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健康档案,能够全面地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内容。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的建立,能够将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信息输入到信息库中,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无论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负担。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据资料显示:2001年城市地区恶性肿瘤135.59/10万,脑血管病111.01/10万,心脏病95.7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2.64/10万;城乡地区依次为105.36/10万、112。60/10万、77.72/10万、133.42/10万。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计算,估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500万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种慢性病)。

近些年来,我国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渐趋于年轻化。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疾病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的资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岁发生脑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这几年,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

3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转变健康管理观念,重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检活动,而是一种了解个人或群体健康信息,分析病症特点和规律,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或控制疾病进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平台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安全政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有效地将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健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建立了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库。它的建立,有利于将居民每一次体检情况或慢性病的治疗情况,实时地输入到个人的健康信息库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预防系统。依据不断增加的健康信息内容,总结与分析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理。

3.3 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与高脂肪的膳食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仍然会持续增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渐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国慢性疾病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倘若能够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们改变大吃大喝、吸烟等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控制年轻化趋势。

4 结束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人们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必须转变健康管理观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严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发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 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09,(01)

[2] 邹萃. “知己健康”:慢性病社区管理新模式[J]. 中国社会保障, 2009,(06)

第5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74-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社会话题。现阶段,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卫生保健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本区收治的88名慢性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手段以及常规护理手段进行分组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近几年本社区收治的88名慢性疾病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88名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44例,其中对照组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4例,女性病人有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6岁到81岁之间。实验组44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8例,女性病人16例,本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9岁到80岁之间。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区别(P

1.2 方法: 针对实验组的44名慢性病病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针对对照组病人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护理后的卫生行为的改善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1.2.1 常规护理干预: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给予注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监督控制,通过常规护理手段控制病人的病情发展。

1.2.2 综合护理干预: 首先,重视对慢性病病人的基础护理,针对那些无法到医院接受实地治疗的老年病人,给予他们注射治疗,进行换药护理,开展导尿工作,通过传统社区护理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对实验组病人实施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针对那些存在脑血管后遗症的病人或者手术之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康复锻炼。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慢性病病人,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文化层次、个性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让他们了解慢性病的诱发原因和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慢性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和治疗进展,重建他们的治疗信心。最后,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有规律地面向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常见慢性疾病的主要种类以及治疗手段,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告栏以及宣传栏向社区老年群体灌输健康知识[1]。

1.3 评估指标: 比较和分析社区慢性病病人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病人生理、精神、环境和社会这四个角度对其开展评定工作,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很差这几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SPSS15.0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处理分析工作,通过(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通过x2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若P

2 结果

2.1 卫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的44名病人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卫生行为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卫生情况对比n(100%)

组别 例数 坚持锻炼 合理膳食 检测和检查 遵医用药实验组 干预前 44 25(56%) 21(47%) 19(44%) 26(59%)干预后 44 40(91%) 37(85%) 41(94%) 43(97%)对照组 干预前 44 26(59%) 19(44%) 36(82%) 27(62%)干预后 44 31(70%) 25(56%) 41(94%) 36(82%)2.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病人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之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例数 优 良 一般 差 很差实验组 干预前 44 4 13 19 6 2 干预后 44 10 20 10 4 0对照组 干预前 44 4 12 12 12 4 干预后 44 4 16 18 10 03 讨论

随着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在我国的不断上升,我国对于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的慢性病护理管理主要由单病种干预以及慢性病综合干预这两类方法构成。单病种护理管理的对象一般为高血压病人等,慢性病综合护理管理则主要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2]。

总而言之,通过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较好地解决他们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促进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6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 慢病管理 资料 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0-01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2]。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慢病管理效果普遍难以保证,相关工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难以为继,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选择是造成管理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其慢病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 结合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针对重点人群建立慢病档案

在社区门诊工作中,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慢病档案,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60岁以上的就诊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普通就诊患者,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如有确诊为慢病者,为其建立慢病档案,进行系统管理。该种建档方法,目标人群明确,针对性强,把日常工作和建档工作结合起来,较易操作,把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体现防治结合的特色,档案可以及时更新,提高利用率。

2 结合健康体检,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慢病档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中筛选慢病管理人群是建立慢病档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对政府或管理单位适当补助后减免体检费用的情况下较为适宜。

3 通过入户调查,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专职人员完成该项工作,由于入户收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此方法仅作为日常门诊和体检方式建档的补充。

4 通过计划免疫反向追踪慢病人群信息

我国从70年代正式开展计划免疫,国家对计划免疫非常重视,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及宣传力度,广大市民免疫预防的自觉性已相当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规范而顺畅,这为社区人深入居民家庭,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从孩子计划免疫档案入手,收集其家庭的慢病档案信息的方法经济有效。

5 加快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扩展慢病资料采集途径

通过与二、三级医院的联网,实现住院患者信息资源共享,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医疗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慢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数据。

总之,如何加大社区慢病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慢病管理的优势,慢病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以上方法的有效结合,灵活运用是在目前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解决慢病资料收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第7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一、工作目标

为全镇65岁以上常住居民及65周岁以下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次健康体检。65岁以上常住居民体检率≥90%,65周岁以下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体检率﹥99%。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二、组织机构

成立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健康体检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总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设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由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2016年5月上旬)

1、成立组织机构;

2、下发相关文件,明确职责;

3、召开动员大会。

(二)组织实施(2016年5月—6月下旬)

1、摸底登表造册;

2、在体检进行前举行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3、发放《镇65岁老年人、慢性病人健康体检通知单》和《镇65岁老年人、慢性病人健康体检表》,指导参检人员填表。

4、宣传发动。利用流动宣传车、公告、标语、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进一步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配合健康体检。

5、实施体检。

(1)集中体检阶段(2016年5月)(具体时间以书面通知为准)

村:5月16日-5月21日

村:5月22日-5月30日

社区:5月31日-6月8日

村:6月20日-6月22

村:6月8日-6月17日

(2)补充体检阶段。对因特殊情况未参加体检的对象进行统一安排,根据人群及地域的特殊性可考虑各村设点进行补充体检。(2016年7月初)

(三)总结建档(2016年7月)

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并建立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健康档案,更新完善居民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四、工作内容

(一)体检对象

年满65周岁及以上居民(1951年12月31日前出生人口,含居住满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和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人。

(二)体检机构及场所

由各村(社区)负责安排场所,卫生院负责体检医务人员和相关的检测设备。对特殊人群可以安排就近或上门服务。

(三)健康体检项目及流程

1、体检项目:按照《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及省卫计委制定的《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基本健康体检项目服务包》相关内容执行,其内容如下:

(1)常规物理体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腰围、皮肤、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检查以及视力和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内科、外科、五官科。

(2)辅助检查:空腹血糖(末梢血)、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B超。

(3)询问:老年自我评估、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中医体质调查和既往所患疾病、住院治疗情况及用药情况等。

(4)由主检医师完成健康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

(5)对慢性病患者(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进行每年度健康体检。此体检不分年龄,凡是慢性病患者都进行体检。

2、工作流程

(1)宣传。各村(社区)及村级卫生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老年居民了解这项惠民政策,主动积极的参与。

(2)登记与告知。由镇卫生院会同各村(社区)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人进行登记造册,并发放《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健康体检通知单》和《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健康体检表》,凭通知单、身份证(或户口簿)和健康体检表,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检查。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建议由家人陪同前往。

(3)健康体检。工作人员核对接受检查人员身份后,收取通知单和健康体检表,按照要求实施检查。对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老年人,需征得本人愿意。

(4)建档。镇卫生院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按照国家卫计委《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建立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的健康档案,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5)反馈。健康体检结束后,由镇卫生院主检医师出具健康检查报告单,反馈体检结果,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对发现的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要纳入相应病种的规范化管理。对可疑患有慢性疾病、传染病、肿瘤等疾病患者,要及时转上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确诊,并跟踪随访掌握诊断结果;对已出现明显症状的,须及时住院治疗或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

(6)汇总。镇卫生院按照有关要求,将健康检查工作的进度及结果等情况及时汇总上报至市卫计局公共卫生科。

(四)体检管理

1、全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到指定地点进行免费体检,医院负责免费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管理。

第8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关键词: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的基础性环节[1]。随生活水平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面临的课题。2009年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政策提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此次新医改重要的切入点[2]。为了解本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满意度、存在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辖区部分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辖区内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严格抽样方法选择305名15岁及以上社区居民。

1.2方法 2013年10月~11月,通过分级抽样,抽取4个居委,再从每个居委中抽取2个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38户,通过KISH表决定抽中家庭中的被调查者。本调查与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工作相结合,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表及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调查》调查表,由经过严格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每份调查表均有专人质控,并抽取5%进行电话质控、信息核实。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其中男126份(41.31%),女179份(58.69%);60岁以下年龄组161人(52.79%),60岁及以上年龄组144人(47.21%)。

满意度包括8个方面: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医护态度、上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双向转诊机制、就医诊疗时间、排队等候时间。每项内容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很满意、比较满意归纳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归纳为不满意。

2.1不同年龄组满意度情况详见表1 总体满意度为43.98%,60岁以下年龄组与60岁及以上年龄组相比,两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60岁及以上年龄组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χ2=67.29,P

2.2不同健康状况组满意度情况详见表2 有慢性病组与无慢性病组相比,两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慢性病组高于无慢性病组,χ2=3.87,P

3讨论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健全,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本形成以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3]。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有效方式之一[4]。

本次调查提示,60岁及以上年龄组满意度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有慢性病组满意度高于无慢性病组,与邱健等调查结果一致[5]。可能原因: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对象80%以上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常规工作;医护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已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医护人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

本次调查总体满意度较低,可能与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社区卫生资源利用率偏低有关[6],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离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改善和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为指导思想,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成服务网络健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必须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政府部门、街道加强沟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最大限度的满意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博文,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学出版社,2006:1-10.

[2]颜亮.徐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1,19(1):128-131.

[3]林淑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以F市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疗,2011,32(7):111-115.

[4]杨红,方萍,张云君.乌鲁木齐市城市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7):30-32.

第9篇:慢性病总结范文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疗养院以治疗慢性病为主,采用的治疗方法大致为如下六个方面:

1,环境;2,精神与信心;3,理疗;4,体疗;5,饮食;6,中西药物。

一、环境

环境好坏对各种慢性病的恢复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各地疗养院多数建在高山(如泰山疗养院)或海滨(如青岛疗养院、威海疗养院)以及森林周围(如汤岗子疗养院)。这些地方气候宜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是人们所熟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二、精神与信心

任何慢性病能否恢复健康,精神与信心等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疗养院的医生经常学习病人心理学,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和病种进行心理因素的治疗,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理疗

理疗是疗养院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各种电疗、光疗、蜡疗、音乐疗法、针灸推拿等等。另外,有条件的疗养院还开展矿泉水疗、泥疗等各种富有特殊疗效的方法。

四、体疗

体疗是疗养院的主要康复手段,它分室内体疗(即各种机械性的功能康复训练和徒手治疗体操)和室外体疗(即各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等太极运动,以及练功十八法、各种气功等;另外,还有现代的中老年迪斯科等运动)。

五、饮食

食疗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多数疗养院都开办营养膳食科,配有营养师。他们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病员的饮食,尽可能使病员通过饮食而达到祛病保身的目的。

六、药物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之一,在疗养院疗养的病员,除接受以上各种治疗外,中西药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医师在对病人的诊治中均采用正确的辨证论治,制定合理的中西药物治疗方案,以配合其他的综合疗法。

在此,以山东省威海疗养院为例,简要介绍疗养院的情况及疗养生活,威海疗养院是一所拥有500多张床位的综合性疗养院,按收容病种分8个疗科,分别治疗下列各种类别的疾病:神经系、运动系、心血管系、消化系、老年病、皮肤病、老年性支气管炎等。病员一般疗程为三个月,少部分人可适当延期。病患者到期出院时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痊愈。疗养院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治疗方法是综合性的,病员每天须按时起床(冬季五点半,夏季五点),在院内或院外锻炼身体,根据不同的病种和病情,有的慢跑,有的散步,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舞剑,有的作练功十八法或气功等。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上。早饭后,分批到海边的温泉进行矿泉水疗10~20分钟,然后根据不同病种分别作理疗,理疗的种类有超短波、中波、平流电、干扰电、红外线、紫外线、激光、中西药离子透入、针灸、按摩、蜡疗、体疗等数十种。根据病情每个病员一般作2~4种理疗。另外,再以药物治疗相配合,每天午饭后要休息1~2小时,下午可到图书室和俱乐部等娱乐场所,做一些娱乐活动。晚饭后看看电视,晚上9点熄灯。

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疗养院治疗各种慢性病之所以效果良好,可以归纳如下三点:一是生活有规律;二是矿泉浴、理疗、药物综合治疗;三是动静结合得好。

当然,疗养生活对初进疗养院的人来说,往往不是轻松和愉快的,而是烦闷和无聊,从紧张的工作岗位,乍进悠闲的疗养院,犹如战士从炮火连天的战场撤进深山古刹,寂寞得使人难受。这种情况是不难理解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由不习惯到习惯的转变过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克服不适应环境的烦躁、苦闷情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那末,疗养院生活不仅不会使病情好转,反而会加重。所以,慢性病患者在疗养期间,只有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与慢性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8条经验:第一,要对自己做思想斗争,加强与疾病斗争的坚强意志,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第二,要弄清病情,了解病的性质;第三,要掌握病的规律,积累疗效;第四,主要靠自己善于疗养和休息,不能全靠医药;第五,要学会放得开,闲得住;第六,要看得远,要算总帐……需要长期治疗,就要安下心来,不要计较时间,疗养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病情和疗效决定;第七,进行适合病情的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天天坚持, “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是治疗慢性病的一个好方法;第八,自己对疾病要作不懈的奋斗,还要和客观的优越条件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这些经验,对每一个慢性病患者来说,都是难得的借鉴。慢性病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精神上的“急性病”。

那么,究竟哪些病种适合疗养呢?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

二、运动系统疾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外伤后遗症,职业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三、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鱼鳞癣,皮肤角化病,皮肤瘙痒病,扁平红苔癣,慢性荨麻疹,白癜风等。

四、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疾患,神经炎,神经衰弱,神经痛(包括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周围神经外伤后遗症等。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高血压病、冠心病等。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机能紊乱等。

七、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慢性气管炎、哮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