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了解气管插管麻醉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确保病人顺利渡过麻醉恢复期的重要保证。以4例病人为例,气管拔管回病房后,其中3例发生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1例发生呼吸道梗阻、紫绀,经及时吸氧辅助式面罩控制通气等对症处理,很快缓解,均病愈出院。

1 出现气管内插管麻醉术后呼吸道梗阻原因

(1)气管内插管易引起咽喉的一些上皮脱落,可引起喉炎。应用琥珀胆碱及气管插管时喉镜操作后引起咽喉部位黏膜、肌肉损伤等,均可导致上呼吸道梗阻。(2)喉头肌肉收缩,反射性引起开放的声门关闭,完全阻断了肺部气体与外界的交换。原因之一是拔管时因减浅麻醉,其次是分泌物或呕吐物激惹喉头引起喉痉挛。(3)术后强迫,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病人不敢吞咽均可导致口腔内分泌物存留,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易导致呕吐,误吸后易导致坠积性肺炎和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喉、气管痉挛。由于芬太尼、硫喷妥钠及司可林的残余作用,病人呼吸道敏感性增加,分泌物增多,同时呼吸肌功能恢复不全及咽喉肌群处于较松弛状态,致不同程度的舌后坠。(4)全麻病人气管插管时可能损伤上呼吸道,置管时间长或术中经常变动头颈部使导管和喉黏膜间产生摩擦,造成损伤,术后易并发严重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5)小儿胸廓呈圆桶形,吸气容量、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少,气管支气管黏膜柔嫩,管腔小易充血水肿,纤毛运动差,黏液腺分泌少,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整个肺部含血量多含气量少,因此极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引起肺不张、肺淤血,最终缺氧、脱水、肺部并发感染。

2 气管内插管麻醉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对策

(1)了解手术中插管情况及术中用药,做到心中有数,认真、仔细检查监护仪、吸引器、呼吸机等抢救器械的性能是否良好,功能是否正常。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HR、BP及血氧饱和度。并对病人意识、心血管系统、肌力恢复等进行认真观察。若出现三凹征,怀疑有呼吸道梗阻的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托起下颌,面罩正压给氧,将病人的舌头向前拉,舌根离开咽后壁,一般自行缓解。不能缓解者,可静脉注射琥珀胆碱0.15~1 mg/kg,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2)注意观察创口敷料有无渗血、出血、包扎是否完好。对颌面部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应密切观察各填塞、固定物是否在原位及是否影响呼吸,发现问题及时做相应调整。术后加强口腔的清洁管理,分泌物是最常见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必须吸净。超声雾化吸入,用地塞米松10 mg,麻黄素25~30 mg,庆大霉素16万U混合作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 次,每次20~30分钟,具有减轻局部应激反应,收缩血管,减少渗出和抗菌消炎的作用,可起到预防或减轻喉头水肿的效果。(3)对病儿清醒的用局麻药喷喉,芬太尼、T一羟丁酸钠、司可林诱导后明视下顺利插入气管导管,麻醉诱导过程中,确保病儿呼吸通畅。气管内插管时,麻醉深度适宜,若麻醉偏浅,插管时病儿呛咳、挣扎极可能造成窒息。同时,根据情况选择、缓慢静注药物、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备好应急物品。其次,要顺利进行气管内插管,还必须了解有否肿物及位置,并调整、固定肿物于既能使呼吸通畅又能够有空间进行气管内插管的理想位置。因而,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静脉注入迷达唑仑,使病儿安静,调整于良好的通气状态,在严密监测呼吸的情况下采用T-OH缓慢静脉注射,逐渐加深麻醉,然后探查肿物位置,根据情况采用小弯钳调整、固定肿物,开放视野,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完成插管,使手术顺利完成。卧位手术病儿的麻醉应慎重,1例脑瘫性双跟腱挛缩病儿,清醒硬膜外麻醉下术者分两组同时行双侧跟腱延长,手术历时15分钟,缝合皮肤时病儿诉难以耐受此而不合作,遂给安定2.5 mg,氯胺酮25 mg静脉滴注,3分钟后正贴敷料时突发喉痉挛,立即翻身面罩加压给氧后很快好转,此属基础麻醉过浅所致,如果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则可避免此险情。

这些较新的通气装置与面罩和口咽通气道相比,其优点是气道通畅,不用手控制;与气管插管相比,则能减少用量及术后咽喉痛,降低了诱导和苏醒期出现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变化,避免了肌松药和拮抗药的使用。应用多种局部和区域阻滞麻醉可以大大增加门诊手术的灵活性,可避免全麻常见不良反应,同时也减少误吸性肺炎的危险性和麻醉后护理。

第2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

在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清醒,又处于开颅术后观察期,是病情变化,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重要时期。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作用并未终止,各种保护反射尚未恢复,易发生呼吸、循环系统等并发症[1]。手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干扰、颅内原发病灶以及相关因素刺激影响均可引出继发性病理改变,对意识造成影响,全麻患者术后清醒前烦躁是全麻最常见的并发症,而此种表现对于开颅手术的患者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性。本文通过对98例昏迷患者在其复苏期间出现烦躁的原因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 年5月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患者98例,在复苏期均发生烦躁。wWW.133229.coM其中男68 例,女30 例,年龄16~76 岁,平均44 岁。重型颅脑外伤术后34 例,脑血管病术后48 例,脑肿瘤术后16例。

2 原因分析

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3]。

2.1 颅内因素 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本组颅内疾病因素32例,占33%。

2.2 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 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本组有害刺激25例,占25%。

2.3 麻醉作用 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4]。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通;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 下降,出现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多在术后1~2天发生,可持续3~7天。本组麻醉因素19例,占20%。

2.4 颅内压增高 是引起患者烦躁各因素中最危险的一个,处理不及时可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颅内压增高是由于术前或术后继发性脑出血或脑水肿形成所致。患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身体和四肢不停地扭动或抽动,呕吐频繁。本组颅内压增高16例,占16%。

2.5 其他 另外与其年龄、性格、心理压力过大,文化程度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本组因素6例(6%)。

3 护理措施

3.1 确保患者安全 当手术结束患者由手术室送回病区重症监护室,病房接患者护士需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及医生一起将患者平行托起平稳过床,同时要注意保护气管插管、输液管、引流管、尿管。胃管等,防止各类管道脱落、扭曲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术后患者在复苏期间,病情千变万化,必须严密观察,加强安全管理,如使用约束带、床栏等保护措施,对烦躁患者及时查找原因,有时同一患者引起烦躁的原因也有多种。同时观察患者四肢血液循环,确保患者无擦伤,使患者安全渡过复苏期。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术后回病区监护室时麻醉未醒,意识、自主呼吸尚未恢复,带气管插管接呼吸复苏器,需辅助呼吸,要立即将已经准备好的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连接,并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听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交待患者术中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做好头部引流管、胃管、尿管的清洁消毒处理,翻身搬运时防止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各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做好记录。气管切开患者,要做好内套管清洁消毒,局部敷料保持干燥清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 适当使用镇静剂 连接静脉镇痛泵,内加止痛镇静药物,使患者在无痛睡眠状态下平稳渡过全麻后的烦躁期。患者突然烦躁应查找原因,是管道刺激,还是患者的病情变化所致,对烦躁异常且病状异常的患者及时复查ct 作出综合分析,对症处理。对患者病情稳定,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或止疼剂。防止患者烦躁加速脑细胞耗氧量,加重脑水肿或继发脑出血,使用镇静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

3.4 正确使用约束物 严格遵循烦躁患者的约束制度,约束带应采用棉织物制作,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长度与宽度,接触皮肤部位应附有衬垫。约束松紧以能伸入两指为宜,并定时(1 h为宜)松解1次,每次10 nin。严格交接班,密切观察约束处皮肤状况及约束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冬天可戴无指手套,以防着凉,并将身上导管固定于双手触及不到的地方,以免患者自行拔除。患者睡后应及时予以解除,并加强看护,做好记录。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其意义及必要性,取的家属配合及理解。

3.5 控制术后高血压 高血压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当血压超过基础血压25% ~30%、血压≥160/100 mm hg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尼莫地平50 mg静脉注射,持续静脉输注降压药,根据患者的血压,用微量泵随时调节降压药的流量,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高血压引起的术野出血和脑水肿等。

3.6 注意保温 因术中暴露太久或大量输液、输血,全麻后患者多伴有体温过低,有的出现寒战[5]。而寒战可使机体的代谢率显著升高,增加机体的耗氧量,从而加重心肺负荷。因此,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患者体温过低,应及时用热水袋进行保温,热水袋的温度不超过50 ℃,并用热水袋套或毛巾包好,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防止烫伤。调节室温,增加盖被,减少对流引起的热量散失,至体温恢复正常,寒战停止。

3.7 撤离呼吸机和拔除气管插管护理 患者术后麻醉未醒、自主呼吸未恢复,带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当患者麻醉清醒、自主呼吸恢复,呼吸平顺,监测血氧饱和度>95%,有良好的吞咽和咳嗽反射时,报告当班医生,遵医嘱撤离呼吸机,给予氧气吸入。在撤离呼吸机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同时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撤机后患者自主呼吸1 h,并可根据指令睁眼、握手,有呕吐、吞咽反射,通知医生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首先嘱患者咳嗽排痰,咳嗽反射弱时,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早拔管技术,患者在一定麻醉深度拔管,拔管前吸净患者口腔内及气管内的分泌物,观察潮气量达到8 ml/kg 拔管,拔管前保持呼吸道畅通,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3.8 心理护理 患者麻醉清醒时,在病区重症监护室,没有家属陪伴,感到孤独、恐惧,护士应及时主动与患者交谈,告诉患者手术顺利结束,现在已经回到监护室,气管插管造成的不适和疼痛只是暂时的,拔除气管插管后疼痛会逐渐缓解,使患者心中有数、安心休息和配合治疗。主动询问患者有何需要,及时给予满足,从精神、行动上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

3.9 术后颅内出血的观察 术后出血的原因很多,呼吸道不畅、二氧化碳蓄积、躁动不安、用力挣扎等均可引起颅内压骤然增高,也可造成出血[6]。由于颅脑手术术野表面有颅骨覆盖使得术后出血观察困难,术后出血量较大的,若未能及时发现,随着出血量逐渐增多颅内压将增高,甚至导致脑疝形成。因此,开颅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道分泌物多的及时给予吸除,躁动不安的不能强行按压,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一旦发现患者有颅内出血的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ct,同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3.10 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 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包扎是否完好,伤口渗血、渗液多的,要及时报告医生,检查伤口并更换敷料。各种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好,注意引流袋的高度,避免受压、扭曲、打折,保持引流通畅,给患者翻身时要注意避免牵拉引流管,以免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液的色量,并准确记录。发现引流不畅或引流液颜色、量异常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术后高血压、体温过低、呼吸道梗阻、颅内出血及孤独、恐惧心理等,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使术后患者能够平稳安全的苏醒恢复。因此,应对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确定原因后及时做出相应护理对策,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钟泰迪.麻醉苏醒期病人的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 杭燕南,庄心良.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70.

3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56.

4 欧阳葆怡.危重病患的镇静.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6,17(4):296.

第3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简称OSAHS)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体内反复产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儿童猝死。扁桃体腺样体增生肥大是儿童OSHAS的最常见病因。我科自1999年3月~2004年10月间收治儿童OSAHS 42例,采用扁桃体腺样体联合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14岁,病程1~5年,临床症状:42例患儿家属诉患儿睡眠时打鼾,鼾声过响,张口呼吸,呼吸费力,睡眠不安、多动,并有不同程度的睡眠期憋气,呼吸暂停。临床检查:扁桃体Ⅱ度肥大17例,Ⅲ度肥大25例。腺样体3度30例,4度12例,合并中下鼻甲肥大者8例。

1.2 诊断标准 目前儿童OSAHS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按Brouilette 评分公式[1]计分诊断:OSAHS得分=1.42D+1.41A+0.71S-3.83,D表示睡眠中呼吸费力,A为呼吸暂停,S为打鼾。D、S为0,表示从不;为1,表示偶尔有;为2,表示经常有;为3,表示持续有。A为0,表示没有;为1,表示有。得分>3.5,诊断为OSAHS;介于-1和+3.5之间,表示可疑;小于-1,可排除OSAHS。

1.3 治疗方法 42例病人均在全麻下手术,剥离法摘除扁桃体,彻底止血后将腭咽弓与腭舌弓进行缝合2~3针。在内镜下经鼻行腺样体微波热凝术,合并中下鼻甲肥大患儿同时施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术后拔管条件:脱氧观察15min后SAO2>95%,最大呼吸负压≥4.4kPa,持续抬头>5s,上呼吸道畅通,呼吸循环生理指标正常。

2 结果

本组患儿术后随访观察3~6个月,38例治愈,4例肥胖患儿好转,总有效率为100%,分泌性中耳炎者渐治愈,听力提高到正常,手术及护理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儿具有依恋父母、家庭的情绪,入院后学龄前患儿面对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往往会哭闹。学龄期患儿也具有明显的惧怕心理,表现为孤僻、胆怯、悲伤、焦虑等。护士应主动、热情与患儿交流,态度要亲切、和蔼,做他们的朋友。要向家长详细了解患儿的病情及生活习惯,向其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病房环境。安排病床时应尽量考虑与同龄患儿共住一间,让他们能互相交流、玩耍,减轻住院的恐惧情绪,同时利于手术后康复。并请家长密切陪护,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3.1.2 疾病知识宣教 患儿为独生子女,家长百般呵护,住院时既期盼手术能使患儿早日康复,又惧怕手术给患儿带来痛苦,害怕手术并发症发生,心理状态比较矛盾,有紧张、焦虑情绪,进而影响患儿。因此,主管护士在术前应做好疾病知识宣教,向其说明疾病对儿童心肺脑及神经系统的危害,必须经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同时,简要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及术前后注意事项。使家长理解手术目的,取得其对医生护士的信任,消除各种顾虑,做好患儿的工作,使手术及治疗能顺利进行。

3.1.3 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要防止患儿感冒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做好抽血化验、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本组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术前嘱患儿禁食、禁饮6h,以防术中呛咳、呕吐以致窒息。准备好全麻病床及供氧、吸引装置。

3.2 术后护理

3.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儿童咽部手术,特别是术后过早拔除气管插管,有加重呼吸道阻塞,以致于发生窒息的危险。发生窒息的机理与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有关[2]。因此,麻醉未清醒前严密观察呼吸变化情况极为重要。全麻术后清醒,仍需去枕平卧6h,鼻导管低流量给氧,密切观察呼吸、面色。嘱患儿将口中分泌物轻轻吐出,若不能吐出者,用吸引器吸取口、鼻内的分泌物,但应注意不对伤口进行吸取,防止出血。如未吸出分泌物,但患儿烦躁、胸闷,吸气性呼吸困难,面部、口唇紫绀,应考虑有局部水肿致呼吸道梗阻的可能,可放置口咽通气管,同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及时应用激素可减轻水肿,防止梗阻发生。本组无一例发生术后呼吸道梗阻及窒息,与适时拔管、应用激素及严密监控有关。

3.2.2 预防和观察术后出血 出血是术后潜在的并发症,可导致呼吸道梗阻,发生吸入窒息,严重者休克死亡。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伤口出血情况,如患儿反复吐出鲜血或出现频繁吞咽,应考虑有伤口出血,可局部制动,分泌物慢慢吐出,而不应用力咳出,颌下给予冰敷,含服肾上腺素盐水,应用止血药等,如不奏效,应及时报医生行止血处理如伤口缝扎。鼻腔填塞者嘱其家长注意保护填塞物,防止患儿自行拔除而发生继发出血。同时,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面色变化情况。本组因术后伤口缝合好,未发生术后出血。

3.2.3 疼痛护理 术后疼痛原因为手术创伤及术后水肿所致,在术后24h内最为严重,晨起最重,1天内渐减轻。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这是舌咽神经受到刺激所致,告诉患儿及家长,减少焦虑。鼓励患儿早期进食冷流食,适当说话和练习吞咽,可减轻咽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惧怕疼痛而不愿进食及饮水者,咽粘膜干燥,可致疼痛加重,增加感染机会,要鼓励患儿饮水。同时,让家长配合,不要在患儿面前表现过分惊慌,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多给患儿讲故事,与患儿玩玩具等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应用止痛药,如口服尼美舒利颗粒、肌注曲马多等。

3.2.4 饮食指导 主管护士应耐心讲解进食的必要性,做好饮食指导,对惧痛和担心伤口出血者尤为重要。全麻者清醒后6h,伤口无出血,鼓励患儿进食冷流食,如牛奶、豆浆等,亦可给予患儿爱吃的冰淇淋及雪糕等,既补营养,又低温止痛止血。次日进食芙蓉蛋、豆腐花及各种汤类等。1周内避免进食酸、辣刺激性食物。术后2周内禁食硬、粗及带骨刺食物,如生水果、油炸食物及啃食骨头等,这些食物可划(擦)伤伤口,导致术后出血的可能。

3.2.5 口腔护理 术后因口中有血性分泌物,患儿感到血腥味,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及饮水,可发生口臭,甚至造成伤口感染。因此,要加强口腔卫生护理,鼓励进食及饮水,常用凉开水漱口,或用芳香性含漱液含漱。我们采用“益口含漱液”含漱,每天4次(30ml/次),收到良好的效果,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 全狐清溪.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2002,24(5):268-270.

第4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方法:本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理、行为约束、预防各种并发症、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仅给于常规的护理,不主动加以任何约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6-02

近年来,全身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全身麻醉可以引起机体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尤其是老年病人各个重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有部分患者在苏醒后会表现为躁动、意识模糊及轻重不等的不自主运动。因此,做好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工作,对老年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1]。现将我院130例老年病人全麻术后苏醒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岁。ASAⅠ~Ⅲ级,体重45~85kg。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5例,颈部手术8例,开胸手术6例,乳腺手术5例,四肢手术16例。所有手术均为全麻,术前患者均神志清楚,均无精神病史,均无手术禁忌证。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ASA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②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通畅。③保持循环系统稳定。④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预防各种并发症。⑤积极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平复情绪,叮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避免因苏醒期躁动而发生意外。对照组患者仅给于常规的护理,不主动加以任何约束。两组患者待完全清醒后离开麻醉室,由护理人员安全送回病房。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P

3讨论

3.1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在全身麻醉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限制,进而出现意识模糊、肌肉松软、神经反射迟钝等临床表现[2]。在全麻手术结束后,老年全麻患者会在意识恢复阶段出现苏醒期躁动,常常出现轻重不一的烦躁、缺氧等症状,这与手术后麻醉作用消失,手术切口疼痛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认为有46.3%的患者会在苏醒期出现躁动[3]。年龄超过80岁的老年人在麻醉后容易发生低血压,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功能老化,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有明显的关系,这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苏醒期躁动的一个原因[4]。另外,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的刺激和不适感、气道梗阻导致的缺氧、安氟醚等物的残留、术后尿潴留,都是导致躁动发生的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苏醒期躁动是导致老年病人术后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坠床、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3.2护理措施探讨。为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在这段时期内应加强干预措施。为了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的耐受性,护理人员在术前就通过耐心的健康教育,讲述手术方法、手术操作过程,告知观察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对术后的导管刺激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手术切口引起的疼痛是最常见的引起躁动的原因,对手术切口引起或无法耐受的苏醒期躁动,护理人员应根据情况给于止痛药物充分镇痛。苏醒期的时间较长,巡回护士应保持警惕,不要松懈,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并汇报给医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及导管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考虑与坠床发生人数较低,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全麻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众多,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惠芬.全麻苏醒期老年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2).205

[2]吴秀领,田珈宁.全麻术后苏醒期病人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2):189

[3]周健伶.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方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290

第5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小儿手术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pdf)

随着小儿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医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小儿在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从事小儿麻醉的专业人员熟练掌握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选择相应的麻醉方法,使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小儿手术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作一总结。小儿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有诸多因素,相关因素有:(1)麻醉前准备不足:如对术前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等未作适当处理。(2)麻醉器械准备不足。(3)麻醉方法选择不当或药物逾量:长时间手术,氯胺酮常超量。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或辅助药量过多,毒性反应或呼吸循环抑制。(4)麻醉期间观察及监测不够。(5)输液输血不当:输血输液逾量引起的并发症比输液不足更多见。

1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并发症常见。主要有:(1)呼吸抑制、气道阻塞及氧供不足。处理:清除分泌物,辅助呼吸及增加氧供。(2)喉痉挛,多因浅麻醉下局部刺激(机械性或分泌物)所致。严重者给与面罩加压供氧辅助呼吸,如无效,气管插管。支气管痉挛时有喘鸣音,试用阿托品、氨茶碱或地塞米松静注,未改善,用琥珀胆碱。(3)拔管喉痉挛。小儿全麻后拔管时常会出现一过性喉痉挛,拔管前应保持充分氧合,拔管时应备好再插管的器械。对那些看起来不正常或有综合征或有缺陷者,均应考虑有气道异常可能。对任何有怀疑者,均以困难插管者对待。包括要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正确判断插管的难易度等等。困难插管者在拔管时要特别加以小心,不要急于拔管,拔管时须医生在场并备抢救器材。Shaw[1]等观察分析了120例1岁以下婴儿全麻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现麻醉诱导过程中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与低体重儿有关,有时需使用琥珀胆碱。而拔管期间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则与低体重儿和出生时孕期有关。即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30%~40%患儿在麻醉诱导和拔管时氧饱和度降低,SpO2降至94%,甚至更低。术前给与阿托品可使呼吸道并发症大大降低。Asai[2]等对1005例择期手术病人所作的调查表明,麻醉诱导期间呼吸道并发症为4.6%,常见的并发症有咳嗽(1.5%),面罩给氧困难(1.4%), 插管困难(0.8%)。拔管即刻并发症占12.6%, 主要表现为咳嗽(6.6%), 氧饱和度降低(SpO2<94%,2.4%)。恢复室内呼吸系统并发症占9.5%, 主要表现为气道梗阻(3.8%), 咳嗽(3.1%)。拔管过程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气管插管时。

2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并发症较呼吸系统较少见。表现为:(1)婴儿应用阿托品后心率可增快达180次/min,无不良后果。(2)心动过缓在小儿麻醉时提示有危险性因素,如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刺激或心肌抑制。小儿对缺氧、失血等代偿差,如未及时治疗,可致心跳骤停—最严重并发症。(3)心跳骤停应立即停止麻醉,胸外挤压,静注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纯氧过度通气。

3 与麻醉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1)全麻:很多麻醉医生愿意施行全身麻醉,尤其对于那些存在高风险的患儿。儿童全麻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气道的建立和维持气道通畅,以及拔管和麻醉恢复期间。(2)与神经肌肉阻滞剂相关的并发症:与神经肌肉阻滞剂相关的最严重而又难于认识的并发症之一是过敏反应。麻醉状态下的过敏反应难于辨认。过敏反应通常累及3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然而,在麻醉期间可能只有一个系统受累或其他系统可能稍后才表现出来。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动过速继而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另外,呼吸系统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涉及的唯一系统,表现为顺应性降低和氧合减低。有可能被误诊为气管导管阻塞、循环问题或机械问题。治疗主要是肾上腺素,5~10μg/kg起始,根据需要增加剂量以维持血压的稳定、减轻支气管痉挛。必要时可能需要大剂量的肾上腺素。(3)是否插管潜在的并发症:小儿短小手术(30min以下)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生通过面罩或喉罩管理气道毫无困难,而对于缺乏经验的麻醉医生来说则不然。因此,多数麻醉医生在为6个月以下的婴儿施行麻醉时,除短小手术或5~10min的检查以外,多选择气管插管。年长儿气道管理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困难气道的小儿,喉罩已被证明是一种维持气道通畅有效方法。(4)拔管时间与术后通气:避免过早拔管。对于小儿来说,多数麻醉并发症与拔管时间问题有关。过早拔管可能导致气道梗阻、低氧血症、肺水肿、心动过缓和苏醒延迟。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等小儿保护性气道反射恢复、肌张力恢复满意、神志清醒后拔管。应注意:①拔管前充分准备各种能有效通气装置以及必要时再插管的可能;②小儿完全清醒时拔管(如有必要,可在深麻醉下拔管);③浅麻醉下拔管应避免咳嗽和气管导管对气管的过度刺激;④小儿是否有足够的“清醒”可以拔管,主要观察病儿能否主动呼吸、张嘴、肢体的活动和呛咳后自主呼吸的恢复;⑤苏醒期尽量少刺激病儿,以最大限度减少咳嗽和导管的刺激。完成拔管前应保留所有应有的监测。下列病儿应完全清醒后拔管:①所有插管困难的病儿;②所有外科急症病儿,这些病儿在麻醉恢复期易发生呕吐返流;③所有婴儿。困难气道的病儿的拔管: ①拔管前应允许准备各种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做好重新插管的准备。②可作试验性拔管。如允许先在管腔内置一根导管以备重新插管。③对这类患儿均应在完全清醒、确定气道无肿胀后才能拔管。④拔管前应给皮质类固醇以减少喘鸣的发生。⑤拔管后给予吸入湿化氧气。 手术过程中复合局部或区域麻醉可使肌松剂用量最小化,这样术后气道反射尽早恢复,拔管时间缩短。(5)区域麻醉并发症:主要指硬膜外(骶管)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骶管)麻醉:小儿区域麻醉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麻醉方法,然而,小儿的某些特点使得这种麻醉方法存在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其一,小儿最常用的区域麻醉方法之一是骶管硬膜外麻醉,新生儿硬膜囊终止部位较低,在S3水平,年长儿和成人往往在S1水平,穿刺进针稍深则容易损伤硬膜。其二,小儿骶骨板非常柔软,穿刺时穿刺针很容易穿透骨质进入骨髓腔。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可以选择使用短斜面的针头,并通过注水试验证实针头位置正确,位于骶管硬膜外腔内。小儿硬膜外麻醉还可能出现一个罕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那就是在用空气进行阻力消失试验时形成静脉气栓。笔者倾向于使用生理盐水或局麻药进行阻力消失试验,以避免气栓形成。另一个并发症是术后经硬膜外导管持续镇痛时有可能局麻药或阿片类药物超量。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另一种区域麻醉方法。小儿有其特点。与成人相比,小儿蛛网膜下腔麻醉需较大剂量局麻药,且持续时间较短。例如:小儿丁卡因用量为0.5mg/kg,作用时间为60min左右,成人相同剂量则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小儿蛛网膜下腔麻醉的问题之一是持续时间短,术中可能需要加静脉镇静药,对于早产儿则有可能导致术后呼吸抑制。另一个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并发症是阻滞平面过高。小儿阻滞平面过高不会出现明显的心血管改变,年长儿和成人麻醉平面过高或全脊麻时,可表现出血压下降,而婴幼儿往往没有表现出血压下降。全脊麻时除患儿双下肢不能运动外,最先表现的体征是氧饱和度下降,因此麻醉医生要注意观察。婴幼儿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放置电灼负极板时应注意变动对麻醉平面的影响,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上并发症强调无论区域麻醉或是全麻,密切监测是非常重要的。(6)加强监护:必须强调的是麻醉医生在处理婴幼儿麻醉时,只要监护仪监测显示异常,无论是不是仪器本身的问题,都必须首先检查患儿的呼吸和循环状态,包括检查麻醉剂、通气情况、摸脉搏等等。如果有问题,必须及时与外科医生沟通。观察患儿情况无异常后,再检查监护仪器,如袖带是否松动,探头是否脱落等。(7)突然发生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通过对近几年在麻醉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并发症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突然出现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往往归因于渐进性低氧,而麻醉医生又未能及时发现。脉搏氧监测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渐进性低氧不会导致突然出现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严重缺氧可以导致心率或心律的改变。换言之,突然出现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提示严重的心血管虚脱,究其因,可能与迷走反射有关,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气栓或高钾血症,有时还可能是容量不足。婴儿心率低于100次/min即为心动过缓。如心率由120次/min降至100次/min,应予阿托品处理。如由120突然降至60次/min,可能出现严重问题。迷走神经受刺激或其他内脏牵拉反射都可引起心率改变。小婴儿心输出量主要取决于心率,心率100次/min以下,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缺血。这种情况下阿托品不适宜,须静脉给予肾上腺素5~10μg/k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如周围循环不足需扩容。同时停用,纯氧通气,给予平衡液扩容,通知外科医生,并查找原因。(8)输液相关并发症:与葡萄糖控制相关的液体管理的并发症主要有两方面:即低血糖和高血糖。低血糖:对麻醉医生来说,早产儿、母亲患糖尿病的婴儿以及合并心衰的患儿其机体代谢状态异常和低血糖可能发生。通常这些患儿在麻醉、手术前必须测血糖浓度,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血糖浓度应维持稳定或略高于正常。如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则须在围术期输注含糖液以防止低血糖带来的潜在的问题。高血糖:高血糖的风险主要在于它与脑缺血的相关性。过去几年里,这方面研究非常多。大量研究及动物实验表明:缺血和复苏阶段未输含糖液的恢复较正常,而输注含糖液的神经系统恢复较差。对于麻醉医生来说这点极为重要,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有可能继发通气或循环方面的问题。在缺血和复苏即刻输注含糖液会反过来影响转归,其机制为静脉输含糖液虽能提高血糖,但脑内糖浓度也增高。在缺血情况下激发无氧代谢,中枢神经系统大量产出乳酸,降低脑组织pH值,加重了神经元的损伤。因此,在各方面正常的患儿也应该谨慎地使用不含糖的液体。

4 琥珀胆碱相关的并发症

去极化肌松剂琥珀胆碱曾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小儿气管内麻醉。但其潜在的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应用,如骨骼肌溶解症、高钾血症、咬肌痉挛、恶性高热等,尤其在小儿麻醉时[3]。(1)高钾血症:有资料报告部分看似健康的儿童使用琥珀胆碱后出现心搏骤停[4]。调查表明高钾血症是心搏骤停的病因之一。其中绝大多数患儿被检测患有杜林肌营养不良症(DMD)或其他肌病。这种高钾血症与恶性高热明显不同。DMD是儿童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属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病,其症状通常在2~3岁出现。麻醉医生在处理低龄儿麻醉时应考虑潜在神经肌肉疾病。DMD患儿肌细胞本身病变致使在使用琥珀胆碱时钾离子大量释放,导致不同程度的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可造成明显的心律失常。有家族史的患儿应避免使用琥珀胆碱。然而大约30%的DMD患儿缺乏家族史。亦有报道指出一些患有肌病的患儿未被检出,这些患儿在使用琥珀胆碱后有出现高钾血症的风险。高钾血症性心搏骤停的治疗包括给予氯化钙、葡萄糖、胰岛素、碳酸氢钠和过度通气。(2)肌痛:使用琥珀胆碱的另一个并发症是肌痛,可以通过预先处理而减轻。琥珀胆碱可导致肌细胞损伤,尤其应用于婴幼儿时,这点已被血CPK浓度增高和肌球蛋白血症证实,一些病例可出现肌球蛋白尿。这是应用琥珀胆碱的正常反应。可通过预先给予非去极化肌松剂预防或减轻肌痛。尚未学走路的婴儿较少受肌痛的困扰,而会走路的小儿则应预先处理,即使较难估计其是否存在和严重程度。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肌痛非常常见,因此,使用琥珀胆碱前必须计划给予预处理。(3)咬肌痉挛或咬肌强直:即给与琥珀胆碱后出现的颌肌强直。研究表明咬肌对琥珀胆碱的正常反应是肌张力增高[5]。咬肌张力增高在肌束颤动终止时达最高峰。极少部分儿童表现为咬肌强直,无法张口,喉镜不能置入。但用力可以克服这种强直,并在2~3min内减轻。有研究发现小剂量琥珀胆碱可延迟咬肌张力增高发生的时间。因此,避免咬肌痉挛并发症有两种方法:一是肌束颤动结束20s后置喉镜,二是使用大剂量琥珀胆碱,即小儿2mg/kg,成人1.5mg/kg。(4)恶性高热:恶性高热是一种以高代谢状态为特征的药物遗传性疾病。1960年Denborough和 Lovell在《柳叶刀》(Lancet)[6]首次正式描述了恶性高热。它最初的生化改变是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增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迫使细胞进入高代谢状态,使得氧耗增高、二氧化碳增高、产热增加、呼吸性酸中毒。当ATP储存耗竭时,肌肉收缩松弛循环停滞在收缩状态,肌肉变得僵直。最终,当ATP完全耗尽后,细胞完全被破坏,释放出钾、钙、CPK和肌球蛋白,并以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告终。未经治疗的恶性高热死亡率约70%以上。所幸的是恶性高热发生率极低,但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报告病例发生在小儿,而无法确定发病的最低年龄。恶性高热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征象,如呼气末二氧化碳增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肌肉僵直,出汗,发热,酸中毒。无法解释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增高往往是发生恶性高热最敏感的征象,发热较迟出现。咖啡因-氟烷肌肉挛缩试验是上个世纪70年代被用于诊断恶性高热,至今仍是诊断恶性高热的金标准,但它是有创的,且价格昂贵。唯一确定的触发因素是挥发性吸入麻醉剂和琥珀胆碱。麻醉过程中一旦怀疑恶性高热发生,应立即停止手术,停用可疑麻醉剂,纯氧通气,降温及支持治疗,静脉给与丹曲林2.5~3mg/kg。丹曲林通过阻止肌浆网钙离子释放而直接松弛骨骼肌,是治疗恶性高热的特效药。

【参考文献】

1 Shaw CA, Kelleher AA, Gill CP,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t induction and emergence in infants receiving oral atropine vs no premed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0,84(2):174-178.

2 Asai T, Koga K, Vaughan RS.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extub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1998,80:767-775.

3 Ronald D, Miller. Anesthesia (Fifth Edition) Harcourt Asia Pte.LTD and Science Press, 2088-2117.

4 Delphin E, Jackson D, Rothstein P.Use of succinylcholine during elective pediatric anesthesia should be reevaluated. Anesth Analg,1987,66:1190-1192.

第6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良表现,临床表现为患者坐卧不安、撕扯衣服和床单、企图拔除身上的导管或口咽通气道、定时、定向能力障碍[1,2]。能够交流的病人可能说出些有意义的句子,但余下的大部分都是无理智的,患者往往夸大地抱怨疼痛,通常不能配合麻醉师或护理人员,听从指令则更为困难,其生命体症也常有异常,血压升高,呼吸心率增快,代谢率增加导致全身的氧耗增加,热量需求增加,呼吸频率加快,通气不足,甚至出现缺氧症状,PaO2 降低和PaCO2 升高。患者一般可在短时间唤醒,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极度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病人生命[3]。因此,在苏醒期间加强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将我院PACU 2007年所收治的1224例患者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相应护理。

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07年实施1224例全麻病人发生术后躁动的因素与治疗。

1.1 资料与方法:实施全麻气管插管病人中,男性503例,女性721例,年龄为5~86 岁,体重29-83kg, ASAⅠ~III 级,施行手术中全部为肿瘤病人。其中胸部、胸壁手术367例、腹部手术520例、头颈部手术319 例、其它手术18例。所施行的麻醉为静脉麻醉者815 例和静吸复合全麻409例;术毕使用新斯的明58例、并用贝美格催醒42例。术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CO2。术毕观察各种不良刺激、不同手术类型术后躁动的发生比例;比较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分析催醒药与术后躁动的关系及术后疼痛与术后躁动的关系。

1.2 结果:各种有害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其中疼痛占65%、气管导管刺激占46.7%、尿管刺激占22.41%、酸碱平衡失调占18.67%、拮抗、催醒药占7.81%、缺氧占4.98;胸部手术发生率比腹部手术发生率相对较高;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率18.18%,静脉麻醉15.73%;术后躁动患者中使用术后镇痛的占30%,而不使用术后镇痛的占70%,不使用术后镇痛发生术后躁动的几率明显增高。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2.1.1 麻醉原因:①术前用药:抗胆碱类药物的应用与麻醉后的兴奋呈正相关。如氟哌利多、大剂量的胃复安、咪唑安定等苯二氮䓬类药品以及阿片类药物,如度冷丁。②诱导及维持用药。包括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氯氨酮,可致苏醒期躁动。另外新一代的吸入七氟醚、地氟醚、异氟醚等,也可成为引起躁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③快速苏醒:快速苏醒所导致的EA 延长了病人停留于麻醉复苏室的时间,因此利弊相抵,并无特别优势。吸入性物短期内浓度急剧下降,拔管的时机掌握不合适,病人知晓,患者感觉已经恢复,但是意识尚未恢复,对外界刺激呈高敏状态。④肌松药的残留作用:肌松药残留可导致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可行肌松监测,常规用肌松药拮抗。如新斯的明。⑤术后止痛的不完善:不同病人对物的反应不一,不同个体也存在对物的敏感性差异。某些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因素会影响脑组织对物的敏感性,常规的用药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要求,在麻醉苏醒期有多数的病人主诉伤口疼痛难忍,这也是比较明确的一种引起躁动的原因。但是在一些排除了疼痛的试验中,躁动依然存在,疼痛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躁动。⑥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气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钠血症、低血糖、脓毒血症等,这些均可引起躁动或谵妄。⑦其他的原因:如低温,膀胱胀,尿管的刺激。

2.1.2 手术原因:①与手术部位有关:在耳鼻喉科手术、呼吸道、乳腺以及生殖系统等与情感关系较密切的部位进行手术操作,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的发生较高。②体外循环等手术操作所致的微量空气造成脑血管的栓塞可以引起术后精神运动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此类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发生谵妄的机率越高。

2.1.3 病人本身的因素:①病人的年龄。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EA发生率以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为多见。老年病人的发生率较高是否和褪黑素的异常分泌有关。②术前的焦虑:术前过度紧张,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过度担忧,均可增加EA 的发生。③与生俱来的对物的兴奋,包括吸入物,术中一些催眠镇静药物以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这可能与病人的遗传有关。④ 既往有酒精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麻醉苏醒期会出现类似戒断综合症的表现。有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病人,长期服用会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重摄取,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和组胺受体(H1、和H2受体),在吸入全麻时易引起惊厥或心率失常,EA 生率较一般病人高。

3 护理

术前访视病人时,充分了解患者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社会和家庭背景。详细向病人讲解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特别对一些心理压力大,过度紧张病人,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减少在苏醒期间由于各种不适而引起的躁动。

3.1 确保患者的安全 ①患者术后进入PACU,将其平稳移到病床上,安置适当,给予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特别是脑外伤和小儿病人以防患者因烦躁而坠床或误伤。约束带处要注意勿太紧以影响血供。②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证其有效引流,以防患者躁动而脱出或脱节。③给予皮肤护理,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防皮肤长期受压出压疮。④专人护理,直至患者完全清醒,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麻术后给予平卧位,待清醒后改半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带管入室的病人迅速连接好呼吸机保持呼吸环路的完整性。根据病人自主呼吸能力的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密切观察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气管导管要注意防止痰液阻塞,及时吸痰,听诊其肺部呼吸音。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幅度的变化。

3.3 床旁备好负压吸引器和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堆积而阻塞呼吸道;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给予持续氧气吸入,PaO2>95%时,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3~4L/min;PaO2<95%时,经观察无上升趋势,给予面罩氧气吸入,流量6~8L/min;PaO2<90%时,应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准备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4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①全麻药物的作用及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病人入室后要迅速连接好动脉模块,注意对零,确保其正确度以及

Y连接处要放盖,液半线靠近时关节处以确保数值的正确度。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有创的动脉血压,观察波动变化及管边,要保证其通畅,确保穿刺点不压迫弯曲及脱落。②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液;病人入室后应了解术中补液情况,评估术后血管内容量状况。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并及时排除输液、输血中的故障。③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质;全麻手术病人引流管较多,要确保其通畅,防止脱落。以便早期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汇报。

3.5 有效镇痛、镇静 全麻期间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射消失,停药后最先恢复的是对疼痛的刺激,疼痛是引起患者烦躁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可取得良好效果,如给予芬太尼1μg/kg或静脉推注,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留置静脉止痛泵等,给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3.6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①减少吸痰刺激 吸痰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大,很容易引发患者烦躁,操作前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每次吸痰≤15s,2 次间隔时间一般>3min,应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②减少尿管刺激尿管刺激也可引发患者烦躁,应保持尿管通畅,及时向患者解释插尿管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及其必要性。导尿管的选择:要选择一些产品质量有保障,表面光滑,粗细适中橡胶质量好的导尿管。在苏醒期病人感觉尿管不适,耐心向病人解释留置尿管的重要性,在确保导尿管不滑出的基础上减少气囊内水量,仔细观察尿管是否通畅,膀胱是否充盈,对症处理。对尿管刺激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尿管注入利多卡因胶浆,配合静注镇静药或芬太尼针。可以消除躁动或降低躁动的程度。③ 减少刺激 不适也可导致患者烦躁,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该对术后康复的意义,以取得患者配合。④减少操作刺激 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面对烦躁患者,应耐心地给予解释,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对于反复发作的躁动,应作血气监测。如有酸碱失衡的患者,给予及时纠正。

3.7 注意观察 综合分析,对症处理,不可一味的应用镇痛药物而延误治疗。

4 总结

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烦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此期患者病情不稳定,护士密切的监护能预见一些护理问题的发生,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可以降低护理问题的发生的机率,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仔细观察、正确分析,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病情对症处理。面对躁动发生的患者,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患者发生躁动的原因,对患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平稳地渡过苏醒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庄心良.当代麻醉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70.

第7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关键词】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elevate the nursing level of the acute obstructed suppurate cholangitis(AOSC) with diabetes.Methods Nine cases of AOSC with diabetes were collected in recent 5 years and perioperativ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especially aimed at hyperglycemia.Results Of 9 cases,1 patient died of incision disruption and massive hemobilia;1 patient developed pneumonia;no hypoglycemia,7 patients with primary-healing incision.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acute obstructed suppurate cholangitis(AOSC) with diabetes to receive positive perioperativ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Key words】 AOSC;diabetes;perioperative nursing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系胆道梗阻(最常见为胆石梗阻)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力迅速增高致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本病起病急剧凶险,是我国胆石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时,其风险比一般人要大。血糖控制不好时,手术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1]。高血糖还可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及容易感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急诊就诊的9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急诊就诊的9例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5例为胆总管切开取石,3例为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1例行左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均放置T管引流。男5例,女4例;年龄36~75岁,平均(50.1±16.2)岁;病程为新诊断~30年(新确诊3例);均为2型糖尿病。术前用普通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保持在8.9mmol/L以下,24h尿糖定量<10g,无酮症酸中毒,其中1例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先积极处理酮症酸中毒,手术被推迟数小时进行。本组1例术后伤口裂开、胆道大出血死亡,1例发生肺部感染,无低血糖休克病例,7例伤口愈合良好,按期拆线。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害怕术后切口感染,担心手术能否成功,针对这些情况护士应多与患者交谈,介绍相关知识,阐述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释术前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列举手术成功病例,讲解焦虑、恐惧容易降低机体免疫力,不利于疾病恢复,同时应多体贴、安慰、关心患者,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以取得患者的依赖,从而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促进其康复。

2.2 术前血糖的控制 术前血糖控制的水平可直接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认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25~8.34mmol/L、24h尿糖<5~10g、无酮症或酸中毒的情况下即可手术[2~3]。若测定结果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时,可先积极处理酮症酸中毒,手术可推迟数小时进行。

3 术中护理

3.1 手术室环境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机体免疫力降低、白细胞吞噬能力差,且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故糖尿病手术时易并发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对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1)手术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进行,患者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消毒衣服。(2)严格控制入室人数,减少人员的走动。(3)尽量减少层流手术室的开门次数与时间(更不可将门打开不关),维持相对密闭状态,以防外来污染的进入。(4)术前使用抗生素。

3.2 术中血糖的控制 (1)麻醉方式的选择:全麻对血糖的影响较大,而局麻、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影响小。(2)术中血糖控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调整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一般为糖3~5g加胰岛素1u。用10%葡萄糖500ml加胰岛素10u加氯化钾1.0g静滴。术中血糖保持在7~12mmol/L,尿糖在(±)~(+)为宜。同时保证手术日供给葡萄糖150~250g。手术力求从简,以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均不用电刀以免加重对组织细胞的损伤。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血糖的控制 控制血糖及观察糖尿病的并发症,术后要定时监测血糖,防止发生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注意查看血糖监测结果。低血糖反应时,易出现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乏力、疲劳,逐渐出现烦躁、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面颊潮红、口唇樱红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生,给以相应处理。

4.2 营养支持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负氮平衡,术后能量需求增加,可静脉补充脂肪乳及氨基酸,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早期进食,减少静脉补液及用药,尽快将胰岛素由静滴改为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康复。

4.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针对本组病例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着重强调以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伤口不愈合及胆道大出血:本组1例术后伤口裂开、胆道大出血而死亡,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主要是患者术前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术后营养支持和护肝治疗不够,导致伤口不愈合,杨志强等[4]有类似报道;同时凝血机制障碍也可导致胆道大出血。(2)肺部感染:主要在于加强呼吸道护理,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术前教会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痰非常重要。术后有些患者因害怕切口疼痛,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的潴留,增加了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病率,应鼓励患者做有效深呼吸、咳嗽、咳痰,协助其每1~2h翻身拍背1次,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潴留。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常规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抗炎及稀释痰液2~3次/d,降低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病率[5]。当然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和氨苄西林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本组术后出现1例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

1 张进峰.急性重症化脓性胆管炎死亡因素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7):29-30.

2 张国英,李晓玉,邓薇.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水平的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372.

3 郑立,叶金芳.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分析.河南外科学杂志,2000,6(1):93-94.

4 杨志强,蒋家提,龚美康.100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外科治疗.宁夏医学院学报,2000,22(5):355-356.

第8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发病原因主要是睡眠上呼吸道的阻塞点或狭窄造成的。在小儿最常见是由于腺样体炎症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常与慢性扁桃体炎合并存在。如不及时手术,长期会造成心血管系统、生长发育、神经系统认知功能的损害,颌面部发育畸形等。一旦确诊,手术越早效果越好。笔者所在医院从2010-2013年来收治了46例患有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利用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技术,对腺样体病变组织进行消融切除,来恢复鼻咽腔正常通气功能。在成人有治疗OSA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手术并发症,甚至术后死亡的报道[1]。因此对于患儿来说存在的手术风险性将会更高。针对容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减少术中术后不良因素和达到手术安全的保证之一。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对手术过程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微创手术共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2~8岁,其中20例腺样体肥大伴有扁桃体炎,26例为单纯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大都有打鼾,憋气,经多导睡眠仪诊断为OSAHS。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夜间睡眠鼾声过响,同时伴有张口呼吸,甚至频繁觉醒、多汗、遗尿,早晨起来头痛、困倦。病程6月~5年。临床常规检查包括口咽部扁桃体大小、分度,行纤维鼻咽镜检查腺样体大小以及堵塞后鼻孔的状况。

1.2 手术方法

经口内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导管固定于口角左侧,头后仰20°~30°,常规消毒铺巾后,开口器撑开口腔,用两根8号普通导尿管从前鼻腔插入,通过鼻咽部从口腔拉出打结固定暴露鼻咽腔。先用弯刀切开舌腭弓游离缘以及部分黏膜,用剥离器分离扁桃体包膜,从上而下依次切除两侧扁桃体。并在鼻咽镜直视下行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一般选择30°内镜,手术中注意内镜的角度、位置,使肥大的腺样体和鼻咽部结构清晰暴露,采用等离子刀选择合适部位插入腺样体对其消融,一般应在腺样体上多个部位进行消融,这样可以使腺样体术后萎缩的较为彻底。手术时间为20~70 min。所有患儿围手术期常规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

2 结果

46例患儿均接受全麻手术,其中20例行扁桃体腺样体刮除,26例行腺样体刮除术。手术后3~7 d症状明显改善,鼾声减轻或完全消失,无明显张口呼吸,憋气症状。术后3个月行PSG检查,显示各项指标都明显好转。

3 讨论

3.1 手术难点分析

3.1.1 术前焦虑 (1)在医院,患儿一方面要承受因疾病所致的身体痛苦,另一方面,在这个陌生的环境还要接受一些疼痛性的治疗和护理。儿童在围手术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即焦虑状态。而手术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更大的应激。据统计,接受手术的儿童约有50%~75%在围手术期会发展为极度焦虑[2]。(2)现在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手术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及住院环境的影响,甚至家属都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有研究发现,家属所经历的痛苦有时比患儿还要严重[3]。(3)对将要脱离家人陪伴的不安。(4)进入手术室后陌生的环境,各类仪器设备声响造成的不良刺激。

3.1.2 误吸或窒息的危险 (1)由于小儿的呼吸道相对狭窄,呼吸中枢发育的也不完善,声门区的组织相对疏松,并且由于全麻插管后容易发生喉头水肿。(2)由于手术后伤口牵拉疼痛所致的无效咳嗽而导致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无力排出。(3)患儿剧烈哭闹及反抗行为。

3.1.3 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风险 (1)手术过程中等离子刀头使用不当而导致潜在的烫伤风险。(2)患儿由于躁动、不配合操作、血管充盈程度不佳而造成反复静脉穿刺。(3)禁食、低温、麻醉、引发的压疮。(4)坠床的危险。

3.1.4 低体温 (1)小儿体表面积/体重比例大,热量丢失是成人的4倍。(2)环境温度每下降2 ℃,耗氧和通气增加一倍。(3)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3.1.5 麻醉苏醒期的风险 (1)手术创伤及术后水肿所致的疼痛。(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由于夜间睡眠的呼吸暂停,使呼吸中枢一直处于高浓度CO2刺激下,一旦上呼吸道阻塞解除,致使血液中CO2浓度突然降低,就可发生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呼吸骤停[4],同时还由于全麻药物的作用,患儿很容易发生呼吸抑制。(3)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疼痛哭闹牵拉伤口而导致手术创面出血的风险。

3.2 护理

3.2.1 术前访视 (1)了解病情:手术前1 d到病房查看病史及化验报告,了解患儿健康史:体型、体重、过敏史、既往史、手术史。了解患儿精神和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能否进行交流,有无合并症,如感冒、咳嗽、流鼻涕。了解术前用药,体温变化。(2)个:访视了解患儿的个性,向患儿家属询问其感兴趣的事或物(如喜欢的食物,玩具,动画片等)。与患儿建立信任感,可携带其喜欢的玩具。尽量缩短手术患儿进入手术等候区的时间,一般提前10~15 min,与麻醉师一起抱患儿入手术室。

3.2.2 心理护理 与患儿建立融洽关系的同时向家长详细讲解手术方法及等离子手术的优点,并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以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其理解并配合。降低手术室内各类仪器的声响。操作时动作轻柔,语言温和,当患儿由于紧张提出疑问时可以利用聊天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哭闹剧烈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向患儿传递医务人员的友好和礼貌,如将患儿抱在怀中,抚摸头、背,也可以轻轻握住他们的小手使其安静。有研究表明,抚触护理可以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达到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不安情绪有所缓解,同时可以减轻患儿的应激状态[5]。切不可大声的训斥患儿,引发患儿的逆反心理。对于自控能力很差的患儿必要时也可让家长更换手术室衣裤,陪伴身旁。

3.2.3 预防小儿误吸,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1)小儿误吸的风险是成人的两倍。应嘱咐家属患儿手术前禁食8 h,禁水6 h。由于小儿代谢旺盛,体液消耗快,长时间的禁食禁饮易造成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最近研究提示:术前2 h进糖水后继续禁食,不会增加误吸的危险,相反可以减轻术前脱水和低血糖。因此严格把握好进食进水的时间,以确保手术过程中不发生呕吐的危险[6]。(2)手术间提前准备好吸引器和吸引管,适当的抬高肩部保持呼吸道的通畅。(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使其保持在95%以上。由于小儿心率受刺激后以增快为主要表现,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因此观察到的心率比生理情况下正常值稍高为安全。

3.2.4 降低潜在的机体组织损伤的风险 (1)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及时选择合适的器械,检查各类仪器的性能。手术过程中合理设置低温等离子输出功率,根据手术需要调节合适的水流灌注量。(2)根据小儿血管特点,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选用大隐静脉或手背静脉,便于固定和加药。穿刺时选用一次性套管针,通过三通与静脉通路连接,穿刺部位用3M敷贴妥善固定,避免套管针脱出血管外造成反复多次穿刺。(3)摆放动作轻柔,避免拖拽,枕部、肘部、脚踝等易受压部位垫软单子保护。(4)加强防护,避免发生意外伤害。用约束带缠成双套结固定患儿四肢,注意松紧适宜,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肢体处于舒适屈曲的功能位,以不增加患儿的紧张程度为好。床的两边安置床栏。

3.2.5 预防手术中低体温引发的风险 围手术期患者的保温护理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引起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而且可以延长麻醉的苏醒期。(1)术前半小时将室温调节至22 ℃~24 ℃,相对湿度50%~60%。嘱咐家属不要给患儿穿过多的衣服,以免小儿衣服湿透后造成机体热量的散失。手术过程中时刻关注小儿有无出汗、发抖的现象。(2)确保适宜的输液量,小儿代谢比成人快,手术创伤、术前禁食都可引起体液的丢失,使患儿处于低血容量状态,但也需防止短时间输入过量液体引起的循环负荷过重。因此,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计算输液量,安全滴速为10 ml/(kg?h)[7]。(3)使用麻醉药物注意计算精确,以不过量为宜。

第9篇: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临床资料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0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确诊,平均年龄42岁(42±11岁)。其中男20例(67),女10例(33%)。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为3~8分(5±3分);手术21例,保守治疗9例。治愈出院者18例(60%),死亡10例(33%),昏迷达3个月以上2例(7%)。

术后颅内血肿的预防性护理

由于颅脑手术采用电凝止血,可因术后护理不当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再次出血,护理措施如下。

搬运术后回病房搬运至床上时,动作必须轻稳,应有一人双手托住病人头部,防止颈部扭转或受震动。

有研究表明,在剧咳时血压可>26.7kPa,颅内压大大增高,所以,对于手术后全麻未醒的病人,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专人看护,待有咳嗽反射后须拔气管插管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一定要避免剧烈咳嗽,同时对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时间不宜过长,1次不能超过15秒。

病人术后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宜采用头部抬高15°~30°斜坡卧位,避免头部过屈过低,避免颈静脉扭曲,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术后特别是当天防止病人呕吐。

保持血压平稳,勿使血压过高或过低,更忌忽高忽低,对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适当给予降压药物,同时注意心理护理,防止病人情绪过于激动引起血压升高。对使用脱水药物的患者仔细观察脱水情况,防止血压过低。

适当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因输液过快导致颅内压升高。

术后防止便秘,可服用通便药物。

协助病人翻身时,力量不要过大过猛。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早期发现颅内血肿至关重要,而术后血肿的抢救成功率与能否早期发现关系十分密切,护理人员能掌握病人病情的一手资料,千万不能以为手术结束就万事大吉而掉以轻心。

病情观察的一般内容,无论是幕上或幕下血肿,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都是意识、血压、呼吸以及瞳孔的改变。①意识:意识障碍最多,术后意识逐渐恶化或突然恶化,应首先高度怀疑有血肿的可能。②生命体征:由于呼吸中枢主要在脑干网状结构,颅后窝血肿容易影响脑干功能,因此,出现血压、脉搏、呼吸改变时,以颅后窝血肿多见,血压升高,少数降低;脉搏可慢或增快;呼吸有多种形式变化,多为慢而深,以后为不规则而后停止,少数变浅变快,最后停止,这与脑干受影响的部位不同以及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有关;瞳孔改变为双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当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时,为脑疝表现,它直接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其他鞍部手术的患者,如果术后视力视野正常,但不久发生迅速恶化者,应考虑鞍部血肿的可能。

观察期间应注意的一些问题:①测生命体征的顺序为脉搏-呼吸-血压,以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②有些颅内血肿的病情并非如前所述的那样典型,观察期间医护随时加强联系,不放过一点可疑迹象,例如:剧烈的头痛、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脸色苍白、突然的异常安静、脑室引流液由澄清变为血性等,均应有高度的警惕性,这提示颅内血肿可能开始,特别是对头痛、烦躁,决不可以从经验出发,以为是术后脑组织水肿的一般表现而延误了对出血的抢救。③观察期间对病人出现的一些可疑症状与体征不能妄加判断,要经过科学的分析,如生命体征单项变化应寻找原因,气管梗阻会引起呼吸困难;肢体强直时可引起血压升高。而几项体征同时变化时,就应考虑为颅内血肿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所致的代偿性生命体征了。④预防褥疮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时间长,易发生褥疮,我科均使用充气式褥疮垫,勤翻身,每2小时1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整,勤更换。因护理得当未发生1例褥疮患者。⑤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尿袋,注意会清洁,每日2次清洁消毒。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留置尿管时间,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总之,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对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一定要严密观察,配合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否则就可能延误病情,危及病人生命。

护理对比研究结果

将治愈组患者和未治愈组(包括死亡和长期昏迷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进行对比,主要观察了以下几个护理指标的实旌情况:①是否作了持续ICP监测;②是否作了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③是否作了持续呼吸道护理;④开颅术后病人是否作了持续切口引流管的护理;⑤是否持续作了泌尿道和消化道的护理;⑥是否有专职护士进行护理;⑦是否有专护轮班。“持续”的概念为至少每30分钟作1次护理和记录。统计方法计量资料应用非配对的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的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