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职教科学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智力和存在智力[1]。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其“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3]。
一、利用多元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潜能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
基于以上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教学、模拟教学、技能操作等方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运用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反思我国的职教科学教育课程设计,不难发现,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价方式过于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学中必然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应该是生活性的、游戏性的和综合性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能引发青少年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课程内容选择的前提是判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需要和兴趣就没有儿童的发展,需要可以产生兴趣,但兴趣并不限于直接的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小学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应重视区分儿童的一时兴趣和他的长期需要,培养儿童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实践教学手段因学科特点可以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多角度参与教学之中[4]。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多媒体实践教学广泛应用起来,学生在调动多种感官的同时,强化了直观性,也进行了多种思维和想象,进而提高了各种智能[5]。
三、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发展性评价观的形成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十分有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倾向较重,实际上,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反思职教会学习和学会管理学习。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由于九种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所致,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有着各自的风格与强项,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智能发展上不存在失败的学生[1]。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形成新的学生评价观: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习的水平状况,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价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要具有个性特征,尊重和体现每个学生的差异,激发主体精神[6]。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从评价内容上,注重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对他们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从评价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范围等,并从学生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发现学生发展的现状和倾向,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认真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
职教科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备加关注那些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将职教科学教学由传授知识转变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使学生由维持性的学习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中国:新华出版社
[2]纪.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3]宋梅.“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下半月)
[4]李保和.学习和实践多元智能理论[J].甘肃教育
关键词: 教学智慧 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
教育智慧指的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教学技能。课堂应变能力通常指教师正确处理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的能力。教学智慧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智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智慧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智慧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建立在教师个人的学识、素养、自信和心理承受能力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智慧之一:上课前老师和学生都会紧张怎么办?
对于刚开始讲公开课的青年老师来讲,紧张是很正常的。克服紧张的方法很多,比如: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法、课前与学生谈话分心法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前跟学生有一个简短的谈话,谈话内容可以是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也可以是无关的。比如:猜老师的年龄,做相反的游戏,向老师提问题,进行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问学生:“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猜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等等。
课堂教学智慧之二:老师要讲的,个别学生已经知道了怎么办?
上公开课,老师们最希望出现的场景就是老师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出现老师课前预设的情况。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再加上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家长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或者给个别学生布置稍多稍难的任务,让他完成,其余照预定计划进行。
课堂教学智慧之三:课上要用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怎么办?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课堂教学智慧之四:课堂上教师一不小心出错了怎么办?
在公开教学中,老师因准备不足或临场发挥不好,或者老师由于紧张在课堂中讲错或说错的现象有可能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注意处理方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那些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保证在讲课时不出一点差错。关键在于出现失误之后如何处理,能否适时应变加以补救。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会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师话一说完或者板书刚写完,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或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只需要马上跟一句:“对不起,老师说错了。”或“对不起,老师写错了。”然后马上重说一遍或者把板书改过来就行了。第二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学生们发现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应该表扬学生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说错了你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那你们帮老师改一改,我应该怎么说才可以?”或“你们真了不起,老师写错了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那你们帮老师改一改,我应该怎么写才可以?”学生们一听说老师需要自己帮忙,劲头就来了。这种将错就错的处理方法,巧妙地将失误变成教学机遇。也许此时老师的“装糊涂”会使学生更聪明。第三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当时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当教学进入下面某个环节时,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讲错了或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要慌,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进行补救,可以这样说:“刚才老师在讲到某个地方时,我是这样说的,现在你们听一听这样说对吗?”或“刚才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时,老师是这样写的,现在你们看一看这样写对吗?”第四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但听课的老师们发现了。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下面的听课老师会有反应,也许会场会有一阵小的骚动。此时老师要有警觉,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或哪个地方写错了?说不定台下的老师们会暗示你出错的地方。
课堂教学智慧之五: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怎么办?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备课不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教师需要做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课堂教学智慧之六:上公开课时,遇到了思维活跃、特别爱表现的学生怎么办?
在问答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上公开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反应机敏,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来,他们就把答案喊出来了,几乎不给别人留下思考的机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在私下里分享他的解题策略,悄悄地告诉他说,你的解题思路老师非常清楚,然后以商讨的口吻跟他说:“在课堂上面重要时刻老师一定会请你出来发言,至于平常,我希望你们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其他的同学,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和这位学生协商:“下一个问题老师请你当裁判,你知道答案后不要忙着说出来,要先听一听别的同学是怎样回答的,等最后老师请你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判。你看可以吗?”学生一听说要让自己当裁判,不但会积极思考,而且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个性,又能给其他同学营造良好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氛围。
课堂教学智慧之七:上公开课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办?
课程改革之前,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基本上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老师课堂上教案执行得怎么样。现在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主要不是看教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看教师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平常听课时经常看到一些年轻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无言以对,一个环节结束了不能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总给人一种教学环节不紧凑、衔接不自然的感觉。
现在教学经验丰富了,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上课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现象了。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讲,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下面是几个化解方法。
1.一定要清楚自己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牢牢记住一些关键的教学过渡语,必要时可以写在教科书的空白处,万一忘记了,拿起教科书看一眼可能就回忆起来了。
2.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设一个主页,主页和每一张幻灯片都要做一个超级链接,每个环节后都能回到主页上,这样通过主页上按钮的提示,自己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万一脑子里出现了空白,赶快返回主页看看。
3.万一脑子了出现了一片空白,先临时给学生提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个临时性的任务,在学生活动时赶快看一下教案。
4.出现瞬间的空白出现时,不妨把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遍,说不定,可能会很快想起下面要说什么。
课堂教学智慧之八: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和启而不发的学困生怎么办?
【关键词】教学录像 外语课堂 教师 教学质量 教学能力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56-02
课堂实录是对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摄录,在录像中教师教学的话语和形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教学活动的设计、师生互动的情况、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的情况等都会被录影设备完整记录。通过主讲教师本人和同行对视频回看,有利于教师对自我授课情况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通过学科带头人、督导、同行的点评,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人教态是否自然、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和学生是否真正融入课堂等情况。这也为进一步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正向作用,因为同行之间互看、互听、互评活动可以在教师间起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本文拟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为例,探讨外语课堂实录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作用。
一、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在2015年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为实例,以36人次的东盟语种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上、下半年两次的录像数据进行前后比对研究。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共有专职东盟语种青年教师27人,本年度共有36人次的主讲教师参与到微格教室课堂实录教学能力提升训练中。
从表1可知,上半年的微格教室课堂实录以全面铺开的形式开展,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准备2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参与录像。在下半年的安排中,改变第一轮以教师个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式,改为团队教学设计。学院选定主讲教师后,由教师寻找平行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师,组成2-3人的课程设计团队。经过主讲教师初步设计后,与团队教师讨论教学方案并模拟授课,最后完成微格教室课堂实录的能力提升训练任务。
二、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考查下教师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在课堂录像教学质量监控中考查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板书和多媒体使用技能、结束技能。通过考查教师上述技能,可以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学基本功存在欠缺。具体如下:
第一,对导入和结尾不够重视。导入过程没有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没有讲解新、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结束时没有做出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回顾和进行课堂总结。
第二,课堂外语使用率不高。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由于考虑到学生外语能力程度较低以及教师本身外语能力较弱等因素,以中文为主要授课语言,没有达到外语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资源利用不合理。教师整节课程直接讲解PPT,大部分老师在讲解重、难点时,没能结合板书教学,部分学生有疑问的新词汇没有写出。PPT版面字体过多或过于密集,背景花哨导致版面不整洁。教师选取视频质量不高、视频内容选择不合理等。
第四,教师授课发音、肢体语言、教室站位不合理。教师未注重自己的发音和音质,声音过小、过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全程拿书,对着书进行讲解,不注意与学生的眼神互动和交流。在上课过程中多次出现摸头发、抓脸、手插口袋的情况。教师未能注意在教室中的站位和移动,学生上讲台进行语言实践时,教师站位过偏。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对课堂把控力不足。部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少,外语实践训练环节不足,出现提前授课结束的情况。教师对设计的提问或讨论环节把控不足,设计的内容讲授不完,导致整个教学环节不完整。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便给出答案。第二,缺乏外语教学实践环节。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与学生互动性不强,导致课堂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学生对话或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评。
第三,外语教学实践环节设计脱离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外语练习和展示环节,学生在表演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表演中外语使用过少、表演过重,导致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偏离了外语训练的教学目的。
三、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实施后的教学改进情况
总体来说,通过总结上半年教学情况和在下半年采用团队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在外语使用比例、声音、教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一)注重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取专业语言知识的同时,在听、说上得到持续的语言刺激,培养外语思维,最终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下半年授课的11位老师均能根据学生年级、语言能力、课程内容的差异,尽量使用外语教学,进行外语讲解。更注意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并鼓励学生使用外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教学实践环节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对于外语专业课程来说,外语问答、对话、朗读、背诵、演讲、讨论等都是能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在课堂实录中出现学生表演或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表演痕迹过重的问题,将课堂实践环节常态化,真正地将实践教学设计融入日常教学中。
越南语教师在讲授视听说课程时,将课本中口语对话场景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结合,将常用词汇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布置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相关口语对话视频,课堂内进行播放、讲解和点评。泰语教师在讲授泰国礼仪时,以提问、对比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播放传统泰国礼仪短篇视频让学生模仿动作和应使用的语言,完成教学内容。东南亚文化课时,教师请学生上讲台,针对课程内容,学生使用预先准备好PPT进行讲解,台下学生对主讲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三)增加音频、动态flash、视频和微课等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下半年微格教室课堂实录中,教师都能使用板书与PPT相结合进行授课。大多数老师都在PPT制作时加入音频、动态flash、视频等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其中泰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插入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讲授泰语偶低辅音书写特点与高辅音书写方式的对比,课后学生也可以继续反复观看微课,对这一重点进行复习,这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将微课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首次尝试。
(四)加大教学反思力度,注重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自我总结和互评总结“双总结”的形式,从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尾技能等方面,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学生反馈上看,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实录所讲授课程,相对日常课程更显完整,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效果更佳。
四、结论与建议
由上文对比分析可知,教学录像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的回看和分析,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让授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更深刻的教学反思。教师们应保持一种学习提高的态度看待录像中的自己,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提升外语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结合上述分析,还需从如下方面做出进一步改进:
(一)了解专业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定位,提升教学目标意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师针对个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提出和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学改革目标更明确,在课堂中积极运用高效的综合教学方法传授知识。
(二)完善听、评课制度,加强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基本能力。在校督导办、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的规范化管理下,结合教学巡查、随机听课、同行互听等方式,继续推进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录像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对有问题的教师进行导师制精准提高。更多地组织教学能力提升讨论交流会,在交流中分享和吸取经验,并进一步推进教师自主提升继续学习能力,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国内外优秀示范课程,取其精华提升自己。
(三)形成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对教师来说,“教研相长”是重要、关键的教学能力提升的手段之一。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以研究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教学中改进实施,再将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形成教改的研究结论,并将结论和方法论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细云.论示范课的作用和反作用[J].教研天地,2011(10)
[2]蔡静,李晋荣.基于课堂录像的教学反思――透视教学录像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广西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0)
[3]皇甫伟,康建刚.高校示范课形式的教学督导共同体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曾燕文.自拍课堂录像――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9)
[5]苏芹.运用课堂实录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王琦.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作用分析[D].山东:西南大学,2010
[7]郭绍青,张绒,马彦龙.“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BE教育理念的应用型东盟语种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54)
[关键词] “两课”评比;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96-2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职校英语教师面临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开展的压力和机遇,只有具备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抓住机会,及时调整、完善自我,在评比活动中积极参与并不断学习、实践,更好地担当起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我省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现状和获奖案例,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英语教师参加“两课评比” 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2.“两课评比”对于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英语教师参加“两课评比” 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
华东师范大学的邹为诚教授的实证研究结论: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包括语言能力、识别语言发展机会能力和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如对互动进行扩展、补充、重构、纠错、澄清、解释等互动手段)。杨捷,陈景燕认为,“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实施,即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练习和对教学的反思与评价。国内普遍认为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大致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职责;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任务和教师的有效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师语言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这和“两课评比”比赛标准中所考察的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师素质相吻合。
为了解职校“两课评比”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具体情况,笔者跟踪调查四位省赛示范课和研究课获得者的授课及教研情况,为期半年。采用深度访谈,同行评价和对该教师所教的部分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解释每项能力.此调查共发出问卷193份,收回学生有效问卷共164份。
该问卷主要是调查英语教师的教学的能力。可以概括为15项具体的教学能力(表1).笔者对所获资料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整理,并列表反映有关情况: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参加“两课评比”对于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确有帮助,特别是在教学反思、教学理论理解和运用以及课程整体意识和信息化手段方面,由此可以推断本论文命题成立.
2.调查结果中,参赛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教师评价中的板书能力、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和课程整体认知能力,数据相差较大,该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索.
3.本调查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调查内容的理解程度可能存在不足,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
二、“两课评比”对于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确实可以看出“两课评比”能促进英语教师学习、理解、运用先进的职教教育思想和理论; 它能提高教师整体课程意识,加强教学反思,进行教学创新,发挥群体团队优势,推动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一)“两课评比”促进职教英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两课”能促进参赛教师学习先进的职教教育思想,并把所学理论运用至教学设计中去。优秀的英语教学设计一定离不开“二语”习得理论支撑,这就要求参赛教师系统学语习得,英语课程论的理论,并理解运用。在“两课”评比的决赛是以 “说课”为形式。而说课一定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去研究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因此,教师特别是没有师范背景的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解读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以及大学教育的区别,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素质能力的结构体系,准确把握所教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师所选“说课”内容与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阐明本教学设计所要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方法。毋庸置疑,这样的准备过程提高了教师教学理论水平。
(二)“两课评比”提高职教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教学对教师信息整合、运用、呈现都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两课评比”的评分标准中,资源整合的能力占到20%。所有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可利用的素材,包括人力性资源、文本性资源和媒体性资源等。这些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都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师为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如媒体性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和思维,创造学习氛围,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教师要想在“两课”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对教学材料和所有相关信息加以整合、优化、呈现。此外,PPT制作和教师语言(特别是英语教师口语)在“两课”比赛的上课和现场说课环节尤为重要,它们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专业水平相差很大的学生,教师往往疏于关注。但在比赛环节确是至关重要,因此,调查结果显示,“两课评比”对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都有大幅提高。
(三)“两课评比”增强职教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如果教师的课还是延续中学以语言点和习题讲授的特点,不仅学生不喜欢,专家,同行也不看好。如何让职教英语课堂散发活力,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让每个参赛者都绞尽脑汁。为了成为“示范课”,参赛者们都会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和专业特点,在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基础上,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如有一位英语老师,她设计的Seeing a doctor 案例中,教学地点就没有在教室,而是选在了学生的护理实训楼。这样可以现场教学,让英语课程和学生专业结合。还有一位教师,她在讲Asking and giving directions, 设计了学生是青奥会志愿者的场景,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并和社会热点相结合。
(四)“两课评比”提升职教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核心因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表示由于没有具体考核方法,反思都流于形式。但在“两课”参赛的初赛、复赛、决赛阶段,教师反思都是重要考察方面占比分的20%。如何教学反思,如何书写教学反思,如何表述教学反思都是参赛老师必做的功课。在“两课”备赛的几个月里,对于一个单元英语课程如何把握,整个备赛团队,都在一次次的磨课中,进行着集体教学反思。几位参赛老师都表示,即使在比赛后的日子里,上完课后,总会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参与度、教学效率、课程的基础性和服务性等方面反思教学,这已经不自觉成为了习惯。他们也从中寻找教学的规律和积累着做教学研究。
“两课”评比中的示范课必定是先进的职教教学理念的体现和教学教学智慧的展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教师在备赛过程中,其教学的各项能力如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语言能力、信息化教学素养以及教学创新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因此,“两课评比”推动了职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职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 言
由于传统的智力观念把智力局限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狭小范围,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学者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中,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993年,加德纳教授又根据10年来学术界研究的进展,出版了《多元智能》一书,并对“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进行了比较全面地阐述。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一个指标,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1]。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和需要,已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但是,该理论在我国中职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很少。鉴于此,中职英语教师应利用多元智能这一理论工具,依据不同学习者之间智能组合上的差别,探索他们优势智能加以利用、劣势智能加以弥补的教学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最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均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来实现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总体不太乐观,甚至令教者头痛。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借助粉笔和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教具来完成一定的知识灌输,多采用讲授法,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单一模式教学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最后产生害怕、反感情绪,甚至因此而辍学。二是传统智力观占上风。教师以传统智力理论(人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力是单一的、可量化的)为依据,作为学生智力判断的标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忽略了其它智能。三是评价方法一元化。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工具,实行“一刀切”。四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普遍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对英语不感兴趣,常常是面对学习任务无从下手,消极、懒散,自暴自弃。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分为类,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1]。这八种智能的相关内容如下:言语-语言智能,即一个人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语言文字语意能力、语法规则能力,以及语言的实用能力的敏感性,并能高效地利用语言表达思想且与人交流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指运用数字运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对抽象关系的使用与了解。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肢体-动觉智能,主要指运用身体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制作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需要频繁地走动,长时间静坐对他们而言极不舒服。非常善于操作物体和做手工,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拥有这种智能的人可以很好地领导他人并能与人保持合作;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并区辨他人的心情、动机、性情与意向,并能回应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内省智能,指能对自我进行省察、区辨自我的感觉,并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不但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律和自制,会吸收他人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而且喜欢独立学习与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自然探索智能,指对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特征进行有效辨识及分类并加以利用的能力。
根据上述加德纳的八种不同智能,不难看出人的智能具有以下特征:多元性特征――这八种智能因素是多方面相对独立表现出来的,同等重要,不能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整体性特征――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潜能,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组完整的智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目前国内的中职教育通常只注重语言和逻辑数学等学业智能的教育,而对音乐、人际交流、肢体-动觉、内省、视觉-空间及自然探索等智能却有所忽略,从而造成学生智能的窄化,失去个性,学生个体并未全面发展。笔者发现加德纳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界限,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同等重要且以整体的方式存在于个体。这要求我们以多元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学校里没有“差生”,人人平等,他们各具智力特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相信每位中职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善于在八种智能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以促进个体弱势才能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二)建立“全人”的学生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得出,每个学习者八种智能的组合方式和发挥程度有差异,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各自的优势智能,他们也有劣势,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领域之别,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更聪明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学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能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三)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应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他们智能发挥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育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激发学习者的优势智能。笔者认为如果某个学生语言智能不好,那么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使他通向语言王国的大道,比如通过听音乐让他学习语言,也许音乐智能恰好是该学生的优势智能。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学习便会变成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以适应学习者差异化的智能倾向。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针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智力特点、认知方式,教师也应当采用有广泛选择性的、适应性广的教学模式。正如陈晓端教授指出的:“在实践中,有效的教学总是努力使用多种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而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理也应该如此。”[2]
(四)整合、创新多元智能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观
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根据学生各自的智能差异而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如言语-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看英文原版电影,唱英文歌曲;逻辑―数学智能:英文故事接龙,阅读训练(推理故事情节和理解文章大意)等;视觉―空间智能:学生根据言语内容绘画,看英文原版电影,利用挂图、图表、幻灯片工具辅助学习等;肢体―动觉智能:学生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来造句,而每种颜色和形状分别代表语言中的特定部分(如蓝色长方形=名词、黄色正方形=动词、绿色三角形=形容词、橙色圆形=副词)[3],表演英语短剧,收集英语学习资料等;人际交流智能:参加英语角、主持英语节目等;内省智能:写英文日记、确定英语学习任务和目标、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等;自然探索智能:设立不同物品的分类体系并将物品分类[4],观察旅游景点和超市的英文标志和说明,记英文观察笔记等。因此,教师应针对八种智能来设计课堂上可行的教学活动(见表1),借助各种教学材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个体多种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
表1 多元智能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五)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1.课堂观察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作出适当的评价。
2.成长记录袋评价,也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出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而成长记录袋则能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加德纳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还有其它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评价应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与教学相分离”已经成为大多数赞同使用成长记录袋(portfolio)的教育者的共识[5]。
3.智力展示和项目研究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智力的关键是直接用能展示人的智力潜能的方式来测量。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有一定的美术或体育才能,可以安排他们为班级出墙报,或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以展示他们的才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4.学习契约评价,是指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设计的一种契约,此契约界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定学习活动的标准等。简单地说,学习契约就是一份学习合同,是学习者与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同学、家长等)之间的书面协议或保证书。学习契约评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契约的内容随时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内省智能占优势者是最好的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智能组合的差异,对学生不同方式的评价可直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五、结 语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启发我们“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可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作为中职英语高效教学的突破口。该理论对于提高中职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
出版社,1999:17-23.
[2] 陈晓端.多元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陕西
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20(1):84-88.
[3] Winebrenner,S.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刘颂,刘
巧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5-61.
[4] 安桂清.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研究性学习[J].外国教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重视获得技能岗位操作能力为首要目标,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诞生于二战后,美国对退役人员进行转业训练开发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并于20世纪60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进入80年代后,又美国迅速向全世界扩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作为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能力本位教育并不主张职业教育以知识水平的提升为主要任务,而是着重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能力本位包括很多理论,如教育过程中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开设课程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并且教学计划根据岗位上职业能力需要进行调整;教材以能用为主、够用为度,引入业界成熟的标准;实训环节使学员毕业后能具备某一具体岗位的上岗基础。
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往往以知识为本位教学模式,其目标庞杂,注重以基础知识为节点进行知识的扩展。但这种模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受教育对象的针对性能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育,未能建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据分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均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实践等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首要目标,对本科院校的全部照搬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选用的教材和课程若没有对具体职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则无法实现,使学生措施很多发展机会,丧失了社会竞争力。
CBE教学模式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与高职院校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十分接近。为了实现一些职业从业能力要求的目标,CBE教学的目标着重强调学员将来所从事职业能力的学习和运用。CBE教学以“能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根本出发点,其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重在培养一线人才的专业技能,并按照社会职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均建立在各领域学科知识的系统之上,不仅对知识的选择具有针对性,而且实用性高,突出受教育者的岗位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由于其教学目的的相对实用性,需建立在学院特点的基础上,以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其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调整,于本科英语教育区别开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教材及授课方式进行改良,将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
2.教学实施过程
经过前文的介绍及针对目前专科院校的英语教育的模式分析,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以下本文将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实验对象,运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作对比,探究其实用性及成果。
本实验的对象为2013级应用计算机1班和2班的学生,共100人。实验时间为2013-2014学年两学期,学时共计168学时。应用计算机2班采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实验班,应用计算机1班则采用传统学科本位教学模式。
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经过对学生所需英语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能力培养指标,具体见表1。
具体教学实施中,课堂被设计为一个模拟的工作场景,学生通过扮演场景中的具体角色,达到融入场景的目的。教师在每次下课后告知学生下次课程的教学主题及情景内容,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背景知识、国外礼仪等相关中英文资料及常用句型。上课时教师用准备好的关于某一实际场景的对话视频或幻灯片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独立讨论的主题,引出课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在复述场景中所听到的句子来了解和掌握工作实际场景中所需要用到的词汇及句型。
经过若干次的句型朗读及练习后,进入学生分组学习阶段。教师选择一个与课堂开始时提供的场景类似的场景供学生进行情景重现,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开始时学习的词汇及句型,分组合作表演一个针对此情景的英语对话,并在班级中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老师及学生的互相点评,达到将知识彻底消化的目的。采用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提高学习的牢固性及实用性,同时分组准备情景重现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意识等能力。
技师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明确目标的激励,学习英语变得极其被动。此时,必须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技师学院的英语教学模式,来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多元智能关注课堂、融入课堂的研究引发了关于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思考。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探讨和意义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强势智能。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经多年实验和研究后,提出了人的智能至少有九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
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学习,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1.奇思妙问,改善数理逻辑智能
加德纳认为数理逻辑智能蕴涵多种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涉及计算里程、时间、重量、价格、面积等。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帮助学生改善数理逻辑智能。
(1)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追求高品质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分类、比较和计算后给出答案。
(2)分清因果,理清次序。如在教学“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时,可让学生排列正确的顺序,学生在文中找出所给12个句子的关键词,很快就能以时间顺序排列,生命的起源发展就很清楚了。
2.创设视觉化学习环境,刺激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通过学习环境的布置、视觉构图和多媒体的运用等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感应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1)学习环境的布置。如在教学“Sailing round the world”时,可在教室内张贴世界地图。
(2)视觉构图。如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图表框架。如在教学“Is there life on the earth?”时,教师提供如下图所示的图表框架,并问How is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drawn by the chart?
(3)多媒体的运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动画和视频,加强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
3.创意活动,开发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的运动提供我们大量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创意身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率。
(1)戏剧演出。课本不仅适合课文教学,而且适合对话的教学。如在教学“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 Ⅰ, Scene 4)时,可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看视频,模仿每个角色的语音语调和动作,并分小组进行表演。
(2)哑剧和双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故事情节。如在学习“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中的《淘金记》时,让学生表演出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体会在琐碎、卑微之中所隐藏的深刻本质。
4.剖析歌曲,聆听音乐,增进音乐智能
音乐由音调、节奏、音色三部分组成。欣赏音乐与剖析歌词不仅可以刺激情绪中枢,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长期记忆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乐感,增进音乐智能。
(1)欣赏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如在教“Sailing round the world”时,可以让学生欣赏“Sailing”(远航)歌曲,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我在远航,我在远航,穿越海洋,重回故乡),从中可体会到哥伦布富有理想的心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2)用学到的语言为歌曲填词并演唱。这一方法具有挑战性,因此,在学生进行填词前,应在押韵和语句节奏方面稍加指导。
5.鼓励自我表述,提高内省智能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省智能的提高有赖于自我表述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评价人物性格、续写课文等形式提高内省能力。
(1)评价人物性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到自己究竟赞赏他人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等。
(2)续写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在学习“The present”时,可让学生续写课文,在大女儿得知老太太把支票撕碎以后,故事又将如何发展?
四、结论
目前,技师学院还很难进行跨专业、跨年级的教学整合,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堂课只能涉及三到四项智能的培养。但教师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教学周期中兼顾这九种智能,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语言—修辞智能、批判性思考、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较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提供有利于九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的九种智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关键词:导游实训课程;导游职业能力;培育策略
1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导游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导游实训课程是围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求而展开的,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1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和相关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带来了导游这一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在要求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也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的数据看来,目前我国旅游业受到的相关投诉近半数都来自对导游的投诉,这反应了当前我国的导游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2]。而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有效将课程教学与导游工作的实战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导游工作的要求和状态,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因而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是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重要课程。
1.2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强调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指标系统建设帮助学生掌握导游这一职业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模拟未来导游工作的实际场景,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建立明确的职业技能评估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专业学习及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针对性进行提升能力提升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3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助力
导游实训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技能要求和能力而进行设计的。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助力,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从而顺利度过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期,迅速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开设了导游实训课程,但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资情况及课程设计的不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当前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架构直接决定着一门课程的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也影响着课程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着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游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设计过多,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实践功能。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影响极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也通过一定的手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整体来看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影响学生实践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导游实训课程的设计初衷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指导。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案例老套、现代信息化手段辅助较少、实践内容流于表面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可能仅仅是未来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实践场景,也都是非常基础和简单的场景,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寥寥,不能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2实战内容较少、内容较为简单
目前各大高校导游实训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学习与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了校内及校外实践课程,但校内实训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内容较为简单,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与实际的工作场景相差甚远,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提升比较有限;而校外实习虽然是推荐学生到校外的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一方面实习企业对高校输送的实习生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表现缺乏关注,学生实习后的效果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普遍在进行创新与变革,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而言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手段、VR教学等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工作还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缺乏系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实战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实践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但很多教师还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理论型教师多而实战型教师少的实际情况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旅游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导游培养的效果。
3导游实训课程教学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导游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导游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导游的工作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打交道,这就要求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导游还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积累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游客提出的疑问,这就对导游的职业能力与文化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应重视该专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将能力提升与文化知识的积累作为培养优秀导游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提升导游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开展奠定基础。(2)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地。针对目前我国导游实训课程开设中的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促进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地,细化导游职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与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导游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该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3.2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
校内、校外导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确保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落地,通过校内、校外的导游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工作场所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如进行导游模拟训练,确定实训主题为“沿途导游服务”及“景点游览服务”,设定场景为“青岛海滨二日游”,进行实践情境演练,借助视频、VR、图片等工具,辅助实践教学,同时设定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场景,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它是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针对性培养实用人才,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了进行校外实践的场所,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了解了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指导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线导游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养优秀导游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训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导游实训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微课、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导游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一项旅游工作设定为一个教学项目,如设定教学项目主题“山东半岛寻味二日游”,设立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分组及分工,确定项目执行内容及步骤,设立项目评估方案,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导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设备,加快软、硬件设备的优化与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软件,促进效果的提升。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导游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强化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提升,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个人工作岗位上积极深造,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培训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到校指导,以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教学工作,为导游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结束语
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开展与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教师指导和引领。学校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实训实习教学和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场景与教学工具,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在个人工作岗位上不断深造,共同促进导游实训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19-02-12.http
[2]邱艳萍.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7):156.
关键词:智慧教室;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18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101-02
一、引言
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具有诸多重难点,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以气体的实验室制取为例,这节课程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制取原理、实践操作与注意事项;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过程中,实验装置的选择与操作原理的规律,并学会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小组探讨,展开交流评价,并明确最优方案。所以,教师营造教育情景,科学应用教育手段,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路径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教育目标,结合智慧课堂,营造问题情景,呼吁学生交流协作,引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探究,使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培育其勇于创新和勤于实践的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协作和积极沟通的意识。
二、智慧教室概念与理念概述
(一)智慧教室概念
所谓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物化,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室的高级形态,它是凭借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建构的新型教室,这一新型教室涵盖无形的数字空间与有形的物理空间,借助多样性的智能设备辅助教育内容展现、便于教学资料获取、推动课堂交互进行,具有环境管理与情景感知功能。而智慧教室的目的在于为教育活动供给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交互空间,凭借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远程和本地的结合,优化人和学习环境间存在的联系,在学习空间中落实人和环境的有效交互,推动泛在学习、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现如今多媒体教室面临的问题与教室环境设计、技术装备间存在紧密联系。重构传统教室环境,建设适宜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全新环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概念的涌现及相关技术的繁荣发展,合理运用云计算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AI技术等完善教室设施、优化学习环境、创建智慧型教室已是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室构成
智慧教室和传统教室存在一定差异,智慧教室作为智慧环境系统的分支,是支撑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与智能化空间,它可以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数据挖掘以及学习分析等方式把社会感知、物理感知与网络感知完美衔接,生成智能型教育和学习一体化的环境体系,而这一教室的组成元素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活动条件及教学活动空间。首先,教学活动主体包含管理者、教育者及受教者。管理者是指对智慧教室实施管理、监控与维护的服务人员;教育者指的是在智慧教室当中实施教育工作的教师、助教等教学人员;而受教者即在智慧教室当中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性主体。其次,教学活动条件。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教学活动,具有更为严谨的要求,个性化且丰富的线下线上教学资源、为教育活动服务的多元化智能终端、以大数据及物联网为依托的云平台、提供创造性与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服务系统等为新型智慧教育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再次,系统环境因素。系统环境主要涵盖教育、温湿度调节、灯光控制、视频监控、自动考勤等系统。其中,教育系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系统;温湿度调节和灯光控制系统是为学生提供最智能、环保与舒适环境的功能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是确保教育活动可靠、安全进行的保障性系统;考勤系统则是有效解决以往考勤難问题的智能系统。
(三)智慧教室功能
在智慧教室背景下,原有的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创新能力培育模式。智慧教室是智慧环境的物化形式,有效丰富了当前智慧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路径,为促进智慧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个性化教育功能。在以智慧教室为依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设置新的课程,从而确保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情的学习模式,同时教师还可按照学生不同性格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课程。这一个性化育人模式不仅可运用在面对面的课堂教育中,还可用于远程教育中。其次,多工具教育功能。智慧教室可提供诸多教育工具便于教师选择并应用于教学中,借助多样性呈现技术,充实教育内容。同时在学习层面,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在具体交互中,师生可采取自然交互的方式对交互内容展开交互,以此来落实多维度交互目标。再次,数据分析功能。借助智慧教室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采集把学生课堂学习所形成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利用分析技术展开学习数据挖掘、学生信息整合以及教学数据分析,总结出异同点,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取向,为日后的学习取向提供数据支撑。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科学探究能力培育的教育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累积知识,而要使其具备知识实践应用的能力,此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探究当中培养。初中阶段化学的实验室制取气体课程中,知识容量大且知识点复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枯燥,并逐渐缺失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目标。因而,教师应适时转变教育策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活动情境,把智慧课堂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提前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复习。在课堂教学期间,借助智慧教室平台所具备的即时反馈与抢答系统了解学生对过往所学内容的复习效果。随后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持续创新,使其将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方法,经过小组探讨合作、完善与优化实验计划,持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教师可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智慧教室助手和实物展台等设备反馈至电子白板当中,由师生一同进行分析和评价,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探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具体问题,培育其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运用智慧教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出所提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是什么?并利用智慧教室的抢答器选择两名学生,学生一完成问题,学生二进行点评。随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教师提出过渡衔接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收集装置若收集有毒气体,是否可以防止空气污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智慧教室的抢答器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运用计时器功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指导学生按照实际要求,优化实验方案,培育创新精神。
第二,实验探究,通过智慧教室落实教育互动。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该活动的主题:探索有毒气体的收集装置如何改进。并提出问题:在有毒气体收集的过程中,如何优化装置来防止空气污染?随后进入实验准备阶段,由四人构成合作探究小组,提前将实验中可能运用的仪器与药品置于实验篮当中,以便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按照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在具体实验探究当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组内分析、探讨,并选择适宜的仪器展开探究实验,教师则进行巡视,针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指导与点评,对方案不合理之处提出疑问,指导学生展开进一步探究,选取典型装置,运用智慧教室的拍摄功能,上传至电子白板中,并选择一名学生汇报组内实验状况。该活动设计目的在于借助拍摄功能,把学生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来,以便师生形象和直观地分析探讨,在调动学生实验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育科学探究能力,改善教学成效。
(三)教学設计特色
本研究涉及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主张对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的培育,感受知识和技能生成的整个过程与创新精神培育的过程,使学生创新以往学习模式与学习观念,从而在探究学习中形成并提升化学核心素养与探究能力。另外,在课堂教育中,重视学科教育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着重发挥出智慧教室的辅助功能,借助智慧教室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拍摄、实物展台与录像等功能,把学生练习与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上传至电子白板中,由师生一同分析探讨,激发了全员参加意识,加强专注力,提升了听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