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口腔知识宣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知识宣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腔知识宣教

第1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门诊病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他们更渴望了解口腔疾病的防治方法与和口腔常见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有的放矢,满足病人和家属的要求。口腔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而口腔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口腔科门诊不同职业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和方式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5~8月在我院口腔门诊进行治疗的病人265例,包括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和退休人员。纳入标准:①经过门诊治疗后的病人;②年龄7~82岁。排除标准:①病人不能配合或7岁以下;②交流沟通有障碍的病人;③不愿意参加调查的病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口腔门诊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和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对在门诊治疗期间的入选病人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较小年龄的儿童可由家长代为填写问卷。发放问卷265例,回收265例,回率收100%。

1.3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病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等)。②健康教育需求项目,包括口腔常见病、口腔致病因素、口腔致病环境、口腔保健方法、口腔病防治方法、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以及心理辅导和帮助等方面的宣教内容。③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墙报、宣传小册子、影像资料及与医务人员交谈等宣教方式。

2 结果

2.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多选) 见表1。

表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1调查结果,在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方面,得出以下印象:①更多的病人对口腔疾病预防三阶段体系中的第二阶段内容关注,对第一阶段内容关注不足。这表明人们口腔健康意识中基础预防意识相对薄弱。②对“致病因素”健康教育需求方面,体现了文化程度、个人的经济状况与疾病的预防意识成正比。③对“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和“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健康教育需求明显少,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在口腔健康宣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

2.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单选) 见表2。

表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2调查结果,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似有职业倾向性。学生更愿意选择“影像资料”,知识分子、商人、退休人员更喜欢“与医务人员交谈”,而农民选择“影像资料”较多,工人对“宣传小册子”选择最少。这可能与人们平时获取信息途径、社交方式有关。

3 对策

3.1 加强第一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教育 根据三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思路,在健康教育内容上加强对第一阶段预防口腔疾病的宣教力度,强调“一病多因,一因多病”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病率。加强口腔癌、牙颌不良等疾病的预防措施宣传。如口腔癌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不良习惯往往需要20年才会致病,长时间的吸烟、饮酒是重要因素,常年吃过烫和有明显刺激性食物也是致病因素之一[1]。预防牙颌畸形贯穿人体生长发育阶段,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宣教,如哺乳方法、睡眠位置、吮吸和咬唇习惯、张口呼吸习惯、儿童膳食的硬度等。

3.2 针对不同群体,积极引导 制定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宣教计划,如对学生群体着重放在龋病预防的宣教。在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同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加强对致病因素的宣教,传授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的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积极预防的层面上来。加强口腔疾病会对全身乃至心理造成影响的宣教,尤其是中老年人,使他们更重视口腔健康。

3.3 以人为本,健全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职业特点,实行多种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使之喜闻乐见。对于学生、农民尽可能提供影像资料,对于商人、知识分子、退休人员尽可能地通过面对面或电话交谈方式宣教。形成多种宣教方式共存的模式。

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人们对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方式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随着个人身体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适时实用、有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在静安区牙防所就诊的16~60岁成年患者,且为3个月之内未接受过牙科治疗的初诊者。排除单纯口腔检查和III度牙松动者。共计调查400例。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组)120例、治疗前宣教组(2组)120例、心理干预组(3组)160例,其中女性211人,男性189人。3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由患者自愿参加,并以匿名方式填写调查表。我们根据参考文献[2]介绍的方法将DF分为5个等级:4级为很畏惧(患者非常紧张不安有逃避治疗的行为);3级为畏惧(患者紧张不安但无逃避治疗的行为);2级为有点畏惧(患者稍感不安,但能配合医生的操作);1级为不清楚(患者判断不准);0级为无畏惧(无任何紧张害怕心理)。3、4级为高度畏惧,1、2级为低度畏惧,0级为无畏惧。将患者对畏惧和紧张的自我控制力分为强、较强、较弱和弱4个等级。

1.3 干预和治疗

术前宣教组病例利用候诊时间观看口腔知识宣教片,并由1名医生向其发放健康小处方、口头宣教口腔基础知识及病情相关知识。术中心理干预主要结合“四手操作”,由1位医生、1位护士向其详细解说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在术中对病人采取适当的心理安抚,解除其顾虑。

2 结果

各组DF的发生情况见表1。 经χ2 检验, 3组间高度畏惧患者和无畏惧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

各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DF的自我控制力见表2。经χ2检验,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成人患者虽然对牙科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但在治疗过程中还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3 讨论

DF患者把牙科与疼痛相关联而产生对牙科治疗的畏惧,这是牙病就诊时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DF的发病率均较高。Milgrom等[3]随机采访了1 000名西雅图居民,调查显示,高度畏惧患者中51.2%的人经常拖延诊治。9.1%的人甚至每次约诊都不去,而且他们对自己牙齿外观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低于低度畏惧患者。Woolfolk等[4]还发现人们不经常进行口腔检查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口腔护理或治疗焦虑、害怕。由于惧怕牙科治疗,患者往往拖延去看牙医的时间,而降低早期就诊率的结果是病情加重、诊治过程更复杂、疗效更差、医疗费用更高。所以DF的存在会增加口腔疾病负担,降低诊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恶化了医患关系[5],严重者甚至在就诊过程中诱发各种意外事件,导致严重后果。

成人的自控能力较强,畏惧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往往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在诊疗前或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牙科畏惧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显示,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牙科畏惧症的程度,通过安慰性语言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语调平稳,操作熟练,护士适当触摸患者的手、肩等增加亲切感,使患者减少牙科畏惧心理。本调查的资料还表明,平时较多采用的口腔知识宣教方式并未能有效降低牙科畏惧的发生,这可能和宣教时间过短和内容不够深入有关。因此,在门诊工作中,预防和缓解牙科畏惧症应以心理预防为主,提示我们在诊疗工作中要注重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4 参考文献

[1]韩宁.牙科畏惧症[J].北京口腔医学杂志,2003,11(1):59.

[2]徐立平,许彪,李曙晖,等. 183例口腔内科患者牙科畏惧症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3,11:296.

[3]Milgrom P, Fiset L, Melnick S,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consequences of dental fear in a major US city[J].J Am Dent Assoc, 1988,116:641.

[4]Woolfolk MW, Paulland W, Borgnakke WS, et al. Determining dental checkup frequency[J].J Am Dent Assoc, 1999,130:715.

第3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关键词】 龋齿 就诊意识

通过分析口腔龋齿患者的就诊意识,强调主动诊治的必要性及口腔卫生宣教的重要性。笔者对我院门诊做龋齿治疗的900例患者进行口腔防病知识调查和口腔检查,发现主动就诊、定期检查牙齿的人在人群中比例较低,主动就诊率与性别无关,与文化程度成正比,与年龄成反比,接受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主动就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03年2月-2003年11月在我校门诊就诊的患者共900例,均为我校学生和教职工,其中男412例,女488例;大学生528例,教职工372例,年龄18~75岁,大专以上学历者776人(包括在校大学生),高中以下学历124人。

1.2 方法 对900例患者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和常规检查,笔者将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或发现牙面变黑还没有出现症状时及时就诊定为主动就诊意识,将出现疼痛或牙龈出血后就诊或经医生提示后就诊者定为被动就诊,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分别分组比较,并经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4。

表1 不同年龄教工和学生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的比较 表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教工和学生主动和被动就诊的比较注:χ2=2.775,P

3 分析

龋齿、牙周炎是继心血管、癌症之后又一危害人员健康的疾病,它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不易觉察等特点而不被人们重视,一旦出现疼痛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疗程,并且疗效不好。所以预防强于治疗,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及主动就诊意识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20.56%的被调查者具有初级口腔保健知识,这部分人的主动就诊意识为38.91%,远高于普通人群。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网络,专业书及医师卫生宣教等途径较少。

青年人主动就诊率(29.43%)高于老年人,可能与年轻人通过网络等获得的口腔保健知识多,自身健康意识强,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知识不足,与工作繁忙,负担较重有关。

主动就诊率与性别无关(χ2=1.047,P>0.05)。

第4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6~2009级在校本科生600人进行调查,收回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54份。其中,男生233人,占42.06%,女生321人,占57.94%;城市163人,占29.42%,农村391人,占70.58%;年龄18~24岁。

1.2 方 法

1.2.1 问卷调查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②刷牙次数、时间、方法,牙刷、牙膏类型,是否喜吃甜食等;③龋齿防治知识知晓情况;④口腔卫生保健态度。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发卷并收回。

1.2.2 口腔科检查及诊断标准

对调查的每位学生进行口腔检查,按照1997年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3]。诊断标准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中龋齿的诊断标准。

1.2.3 指导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宣教

①利用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加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每年大学新生健康教育课增加了口腔保健的内容;②在校园网上加强口腔健康行为的指导,在校医院网站上开辟口腔病防治专栏,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随时解答,并予以健康指导;③对每位就诊的同学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宣教,并要求其向同寝室的同学传授并监督;④通过板报宣传,张贴宣传海报,造出宣传态势,提高宣教效果。

1.2.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地区及性别大学生龋齿检出及治疗情况

表1显示,本次调查大学生龋齿检出率为46.39%;城市学生龋齿检出率为53.99%,高于农村学生的4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61,p <0.05);女 大 学 生 龋 齿 检 出 率 为52.34%,高于男大学生的3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2,p<0.01)。大学生龋齿充填率为35.19%;城市学生龋齿充填率高于农村学生(χ2=9.493,p<0.05)。

2.2 各年级学生龋齿检出及治疗情况

表2显示,4个年级间龋齿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20,p<0.05);一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最低,其次是二年级,三、四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最高,各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5,p<0.05)。

2.3 对龋病的认识

有54.87%的学生不能较全面的回答龋齿的发生原因,其中86.84%为低年级学生。有8.12%的学生认为龋齿是由缺钙所致;4.87%的学生认为是由口腔炎症所致;47.11%的学生认为是口腔卫生差引起细菌产酸所致;13.00%的学生认为由遗传因素决定。对于龋齿是否引起心脏、肾、关节等主要器官疾病,88.2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低年级学生占88.96%。

2.4 对刷牙的认识

被调查者中,99.28%的学生认为刷牙有预防龋齿作用;70.22%的学生认为刷牙有预防口臭作用;79.24%的学生认为刷牙具有保持牙齿洁白作用;51.44%的学生认为刷牙具有治疗口腔炎症作用;15.16%的学生认为使用牙线与刷牙同等重要,仅有12.09%的学生使用过牙线,71.84%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牙线。其中高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85.2%)高于低年级的学生(65.4%)。

2.5 刷牙的次数和方法

每天 刷 牙2次 以 上 的 学 生 有347人,占62.64%(高年级占41.23%,低年级占21.41%);1.26%的学生偶尔刷牙;36.10%的学生每天刷牙1次,其中有89.00%为早晨刷牙,11.00%为睡前刷牙。48.38%采用竖式刷牙法,48.92%采用横刷法。刷牙每次持续3min以上者仅占11.19%,有24.01%的学生少于1 min,用餐 后即刷牙仅 占7.40%。35.74%的学生非常喜欢吃甜食,其中女生占70.70%。仅有10.46%的学生能够在吃甜食后立即漱口或刷牙。

2.6 牙膏、牙刷的选择及牙刷使用时间

本次调查中,有31.23%的学生选择含氟牙膏,48.01%的学生选择保健牙刷。在牙刷使用时间上,40.61%的学生使用3个月左右,26.53%的学生使用半年或半年以上。各年级中,含氟牙膏、保健牙刷的选择率、3个月左右更换牙刷率3项指标均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半年以上更换牙刷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

3 讨 论

第5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7-0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 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 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 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 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 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3 讨论

3.1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3.2 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3.3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 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4 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1]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儿童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维建,孙志达,等。江苏省居民口腔健康行为调查 [J] 口腔医学研究,2006,22(5):549-551

[4] 袁菁华,卫生公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公共政策选择 [J] 卫生经济研究,2004,20(6):13-16

第6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关键词] 大肠癌术后; 化疗;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99-01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出现明确症状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手术切除后均需辅助化疗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临床上多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FU对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化疗,两者联合抗癌作用较强。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反应,其中神经毒性反应严重时可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而腹泻较常见,有的腹泻频繁,程度较重。因此,在护理上有其特殊性。通过对5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联合化疗,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54例。其中结肠癌18例,直肠癌36例,平均年龄54岁。均经手术切除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化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化疗禁忌症。

1.2 用药方法 第一天,奥沙利铂500ml+5%的葡萄糖250ml静点,不小于4小时。因奥沙利铂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作用,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故静注前后格拉司琼氯化钠3mg静点,地塞米松5mg入壶。第1-5天,康艾40ml+5%的葡萄糖500ml静点,5-FU0.5+生理盐水500ml静点>4h。根据奥沙利铂的药品使用说明书,严格配药过程,用5%葡萄糖溶液配制,禁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奥沙利铂要现用现配。

1.3 结果 54例患者中出现轻度神经毒性反应4例。消化道反应的有40例,多为轻、中度,其中恶心呕吐19例,腹泻17例,口腔炎4例。血液毒性10例。

2 护理体会

2.1 给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复杂心理。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责任护士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热情周到的入院宣教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手、足、口周感觉迟钝、麻木、蚁行感要及时报告以便得到及时处理;告知患者用药期间保暖的重要性,尽量减少接触冷刺激(包括进食冷物、呼吸冷空气、接触冷物),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多种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稳定其情绪,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其依从性,增强医患间信任,提高满意度。

2.2 给药中护理 静脉给药输液护理:奥沙利铂对静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滴注时严禁渗漏,选择较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输液过程中时常巡视病房,查看输液部位有无不适,发现药液外渗,要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5ml局部封闭,50%硫酸镁局部热敷,避免冷敷。按医嘱控制滴速,通过临产观察表明奥沙利铂静脉输入的时间越长神经毒性作用发生的概率越低[1]。

2.3 不良反应的的护理

2.3.1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奥沙利铂刺激肠胃道黏膜,会导致呕吐,并引发肠胃功能紊乱,尤其是老年患者,体质差,自身紧张、恐惧心理可进一步加重肠胃反应。与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时,消化道反应增加,多发生与化疗开始后第2天至结束,严重者可致患者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因此,责任护士除了在用药前的有关药物等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在心理上有一个思想准备,更要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并询问排便情况,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次数,出现血性腹泻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送检便标本。加强肛周护理,区疼痛时图软膏。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遵医嘱用药对症处理及纠正电解质。在化疗期间本组有恶心呕吐的有19例,腹泻17例。通过用药前的健康指导及用药过程中的及时处理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护患间信任。口腔炎的护理,5-FU对口腔粘膜的损害程度较传统化疗高[2],本组病例有4例口腔炎,因在用药前已经给患者宣教,所有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沉着应对。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黏膜损伤,勿进食对口腔粘膜有损伤的食物。

2.3.2 血液毒性护理 血液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贫血是较常见的毒性反应。化疗期间要定期复查血象,做好基础护理,避免交叉感染。

2.3.3 外周性感觉神经病变的护理 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反应主要是末梢神经炎。典型症状为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和指端麻木,感觉迟钝,对冷刺激敏感,遇冷加重。严重时可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由于用药前的健康宣教,尤其是我们科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热情周到的入院宣教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及应对措的施宣教,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稳定其情绪;在给患者做基础护理时,避免用冷水,忌吃凉食物、喝冷饮,在金属床头和门把手包上棉质包皮,平时带棉质手套,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3]避免受凉。本组患者有四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指端麻木、握拳无力。用药结束后症状均逐渐消失。

3 结论 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的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5-FU是临床上大肠癌的首选药也是联合化疗的基础药之一。护士在护理用奥沙利铂联合5-FU化疗的病人时,要熟知这两种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用药前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及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症状的及时处理,减轻其毒性反应,强化保暖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相关知识认识,解除其思想顾虑,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微微.奥沙利铂输注速度与输注肢体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5),1374-1375.

第7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关键词】口腔洁治;简化牙石指数;就诊意识;主动就诊;牙科焦虑症

口腔洁治术也可称洁牙,是治疗牙周病关键的第一步,也是牙周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去除口腔内的菌斑、牙结石等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通过对永川古氏口腔诊所150例口腔洁治患者的问卷调查、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就诊意识,并探讨影响患者就诊意识的可能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4月-2019年9月,在永川古氏口腔诊所进行口腔洁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54.7%),女68例(45.3%),年龄11~66岁,平均(35.5±12.1)岁。纳入标准: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口腔内其他治疗前准备和预防性洁治患者。排除标准:牙龈部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心脏人工起搏器患者;患有活动性心绞痛、半年内出现心肌梗死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口腔局部软硬组织处于急性炎症期的患者(不包括急性坏死性牙龈炎);未适量预防性服用促凝血药物的未控制的三型糖尿病和甲亢患者;孕期妇女;肺结核、急性肝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本诊所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洁治前的口腔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口腔卫生状况:包括性别、年龄(18岁为未成年组,18~44岁为青年组,45~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归为大专组,高中及高中以下归为高中组)、是否有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就诊意识(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简化牙石指数(simplifiedcalculusindex,CI-S)。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检查患者16、11、26、31的唇面,36、46的舌面,CI-S(简化牙石指数)记分,按《预防口腔医学》(第2版)[2]进行计分和统计。记分标准:0分:龈上、龈下无牙石;1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以下;2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1/3~2/3,或在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如检查牙缺失,则以该区段同类型牙代替,如该区段无同类型牙,则以最临近检查牙的天然牙为准。将每个牙面CI-S记分相加,确定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CI-S总分值范围是0~18分。所有问卷调查及口腔卫生检查均由同一医生完成。采用改良的Corah’s牙科焦虑量表,焦虑水平是根据MDAS的分值来评价的,共20分,MDAS的总分值13分认为无牙科焦虑症;分值≥13分认为有牙科焦虑症[3]。主动就诊率=主动就诊人数/(主动就诊人数+被动就诊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分组因素的主动就诊率差异,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就诊意识患者中的CI-S(简化牙石指数)记分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主动就诊率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为0.05。

2结果

2.1不同因素洁治患者就诊意识比较

本次调查的150例洁治患者,主动就诊94例,主动就诊率为62.7%,因医生建议或者医嘱原因被动来洁治的患者共56例,被动就诊率为37.3%。除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因素外,文化程度和是否患牙科焦虑症因素与洁治患者的主动就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就诊意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本次的调查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对主动就诊率的影响较大(P0.05),见表2。

2.3主动就诊与被动就诊患者CI-S比较

在本次调查中,具有主动就诊意识患者的CI-S记分为(8.872±3.774)分,高于被动就诊患者的(7.857±3.327)分,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的患者的CI-S记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4,P=0.098)。

第8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有切开引流指征;(2)患者无智力、听力、言语、语言等影响交流沟通的问题存在,导致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3)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其他明显影响患者情绪的躯体疾病;(2)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患者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优质护理开展前后各30例患者,分别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2±14)岁;部位:颊面多间隙感染9例,口底多间隙感染5例,颌下间隙感染6例,嚼肌间隙感染6例,眶下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1例;感染原因:牙源性感染11例,腺源性感染8例,损伤性感染6例,医源性感染4例,血源性感染1例。护理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3±14)岁;部位:颊面多间隙感染9例,口底多间隙感染6例,颌下间隙感染7例,嚼肌间隙感染5例,眶下间隙感染2例,咽旁间隙感染1例;感染原因:牙源性感染10例,腺源性感染9例,损伤性感染7例,医源性感染3例,血源性感染1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感染部位和感染原因等方面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仅接受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切口护理、口腔护理等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措施。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以下护理措施:(1)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印发健康宣教手册,介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基本知识,开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知识专栏,组织护患交流会,告知围手术期护理重要意义及其注意事项;(2)全身肌肉放松训练:由于患者多担心该病对自身容貌造成影响,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为此,多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指导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首先从体会双手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开始,吸气时,患者逐渐握紧拳头(约持续5s),吐气时,患者缓缓放松(约持续15s),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头—颈—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双足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训练,整个过程均与患者的呼吸密切配合,在做某一组肌肉的放松练习时,患者全身其他部位要保持放松,有效调节患者的负性情绪;(3)转移患者注意力: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和爱好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采用转移注意力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主要分为视觉分散法(读报、浏览网页、看电视、笑话等)、触觉分散法(轻轻触摸、按摩疼痛部位),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4)音乐疗法:建立包括现代舒缓音乐、轻音乐、戏曲、古典音乐、民歌等6种类型音乐的音乐库,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音乐类型。患者家庭条件允许则自行下载音乐,条件不可则告知护理人员其最喜爱的曲目,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下载喜好的音乐。患者感觉耳鸣明显时则带上耳机,闭上双眼开始听MP3,声音强度选择十分重要,不能太高,避免引起患者烦躁,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1.3.1焦虑抑郁情绪

于患者入院时和干预2周后进行调查,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焦虑自评量表各条目自评量表得分累积之和×1.25为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0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抑郁自评量表各条目自评量表得分累积之和×1.25为抑郁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3则认为患者有抑郁情绪。

1.3.2患者护理满意度

于患者干预2周后调查,问卷内容由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制定,经过3位护理专家评价修改内容,校正后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857,内容效度为0.979,调查指标包括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总分为100,<60为不满意,60~80为基本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入组时,2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2.2.2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入组时,2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局部红肿热痛、发热、食欲不振、张口受限或吞咽困难、白细胞增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不及时和护理不到位,易出现脑、肺部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为此,优化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一直是学者们和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加,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逐渐暴露出缺陷,优质护理理念就是顺应这个时代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理念。产科患者和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迄今为止,关于优质护理理念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用效果尚未见报道。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优化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意义重大。本研究发现:护理干预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41±3)分和(41±3)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9±3)分和(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质护理活动的开展明显优化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由于患者多担心该病对自身容貌造成影响,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为此,多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指导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印发健康宣教手册,介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基本知识,开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知识专栏,组织护患交流会,告知围手术期护理重要意义及其注意事项,能够减少患者因缺乏正确认识而出现盲目的担心和恐惧,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治疗疗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2)考虑到精神或情绪紧张会影响患者的免疫能力,免疫能力下降又影响患者病情控制,形成恶性循环,为此,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能够有的放矢地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恐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治疗疗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3)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和爱好选择歌曲进行音乐疗法和转移注意力法,通过音乐疗法和转移注意力法能够提高患者主观舒适感,提高治疗疗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4结语

第9篇:口腔知识宣教范文

关键词 龋病 学龄期儿童 健康教育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47-03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or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in 257 school-age children

WANG Liweng

(Zhuan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in school-age childre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fty-seven pupil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nd the other 129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oral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The cognition of oral hygiene remarkably increased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caries was much low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43.75%)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79.07%). The caries filling rate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60.87%)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50.73%). Conclusion: The oral health edu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ntal caries prevalence rate of school-age children overall and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behavior.

KEY WORDS dental caries; school-age children; health education; oral hygiene

龋病为世界范围内需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龋病不仅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而且还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2]。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跟踪研究,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对学龄期儿童龋病的防治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1所中心小学2003年9月1日-2004年9月1日出生的汉族学生,整班抽样,实验组128名(男72名,女56名),对照组129名(男72名,女57名)。两组性别、年龄、家庭环境和居住地区基本相似。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或灯光照射下,使用口镜、探针对受检者全口牙齿逐个进行检查,由专人记录。

1.3 干预方法

实验组:①社区医师对儿童进行口腔卫生宣教;②教会儿童正确刷牙;③向儿童家长宣教,讲授口腔保健知识。

对照组:仅儿童接受口腔卫生宣传。

1.4 观察指标

为患龋人数、患龋牙数、患龋率、充填率、龋均,以及干预前后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正确率、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的变化。

1.5 疗效评判标准

按照2010年3月第五版《口腔预防医学》教科书中的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3]。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口腔卫生行为比较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刷牙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刷牙次数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家长口腔卫生知晓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口腔卫生认知调查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干预前除了“刷牙可防龋”一项知晓度较高,其余各项知晓度均很低(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龋患调查

干预前两组龋病率基本一致,龋均差异不大;干预后实验组龋病新发病率为43.75%,对照组为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44,P

3 讨论

龋病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而且,由于牙面窝沟间隙和隐裂存在,极易患病。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机体需要钙量增加,如果营养供给不足,就可能导致患龋率增加,且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儿童龋病早期预防、早期检查、早期治疗,有很好效果。

本次调查表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牙病简单易行、花费少,效果理想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达到知信行的效果[5],能有效地提高学龄儿童、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知晓率[6],是促进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要措施。乳牙长齐后,家长应培养儿童良好口腔卫生行为形成,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做到有效刷牙。选择儿童专用含氟牙膏以增强牙齿的结构,预防龋齿,但长期过量使用会造成氟牙症。尽管儿童可以在刷牙后较好吐出牙膏,但较难把握安全用量,因此需要家长指导。由于儿童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督促。

定期进行口腔疾病普查普治。口腔健康检查每隔半年检查一次,直至12~14岁后每一年检查一次。建立社区口腔预防保健记录卡,使医生能详细了解儿童口腔健康情况,对于龋病高危儿童将其作为重点防护对象,定期检查治疗,并给予预防性充填。

我们的研究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儿童的口腔保健行为,同时提高家长对口腔疾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明显降低儿童龋齿患病率,提高充填率。本试验可能存在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不够长等不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邢海林, 陈莲芬, 王绍萍. 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7): 1588, 1483.

[2] 李柳茵, 梁少林, 韦雪香, 等. 3~4岁儿童龋病调查及其对策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0): 231-232.

[3] 卞金有. 口腔预防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47

[4] 王现明, 孙丽霞, 王小玉. 海口市集体幼儿及家长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5): 842, 854.

[5] 施榕. 社区预防与保健[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