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第三产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教学难点: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教员:三大产业指的是哪三大产业?
学员: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
教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③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①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④工业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⑤工业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导入新课:那么,什么是第三产业?它有哪些类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
板书:第三产业的含义和类型:(1)第三产业的含义: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2)第三产业的类型:判断下列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有哪些?①养鸡专业户;②教师;③律师;④建筑工人;⑤超市营业员;⑥国家公务员;⑦中国一汽工人;⑧出租车司机;⑨警察。
板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多媒体显示:世界各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随后由学员讨论做出结论:根据图表分析: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就越发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通过第三产业体现出来。结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讨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会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学员:不会。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根本改变。
板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多媒体显示:世界各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什么经济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讨论并做出结论: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2013年与2010年相比较都有大幅度提高。
结论: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仅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业人员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②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根据刚才的分析,可知: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板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多媒体显示:第三产业是怎样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美国的农业为什么这么发达?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这么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农业提供服务的部门多而且配套。如每个农产品都有一个产业协会,协会通过科技项目、市场调查和开发等手段提供商业机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多媒体显示:我国人口多,拥有13亿人口。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就有1300多万,而农村闲置的还有约1.5亿劳动力,加上还有许多职工不断下岗,致使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果这么多人没有工作可做,生活困难,这样就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具有门类广,行业多,劳动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并存的特点。所以,第三产业发展了,就业门路拓宽了,就业压力也就缓解了。据推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每提供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纳150多万人就业。
(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讨论:第三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教员:我们了解了三大产业,那么,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多媒体显示:(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以及剩余劳动力;(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3)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总之,三大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应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水利投资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对2000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计算之后,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在2006年之后,随着水利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趋稳定。
一、便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前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十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生命线,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还能改善农林牧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木材、牲畜、淡水产品及各种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产量,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的加强,并促使农副产品的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方面,水电投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
二、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当前应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J].科技向导,2012.(29):302
[2]吴丽萍,陈宝峰,张旺.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2.(10):56-57
[3]李宏练.探讨水利工程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要求. [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7)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系统的完备性是最能够体验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加强公路建设,提高公路建设的应用效率。
一、公路对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公路的发展对运输业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公路建设按照技术等级分类,主要分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就目前而言,我国省际、市际、县际,乃至乡、村之间也已基本完成了公路的修建,公路地形平坦开阔,路况较好,非常利于车辆通行,从而缩短了行车时间,提高了运输的效率。综合来说,公路的修剪缩短了运输所需的成本,提高了车辆运输的质量,从而极大的便利了运输业的发展。此外,随着车流量的加大,车辆运输的路况也更加紧张,而完善公路建设则可以有效改善车辆流通情况,改善交通条件,对交通运输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公路的发展对制造业起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生产制造业的零售终端是要通过强大交通运输网,才能最终实现商品的最终价值。因此,生产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当以来交通运输业的,而公路建设的四通八达强化了交通运输的流通能力,对生产制造业的商品运输和原材料的运输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还应该积极进行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进而提升公路建设的运输能力。
(三)公路的发展对旅游业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行业。旅游业在我国的经济份额的比例中虽然较小,但是其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都不可小觑。在一些风景优美或是风土人文都非常优秀的景点还尚未被发现,如果加强该地区的公路建设,完善交通设施,则很有可能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促进其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旅游业乃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本地区旅游业发达后,还会促使该地区抓紧交通建设,会促使公路基础建设更加优化,从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公路的发展对农业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类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普遍,经济作物和非经济作物都需要通过运输才能将农作物出售,而由于农作物运输大部分是通过公路而实现,同时,农产品也有一定的实践限制,因此,必须要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同时,公路建设也有利于本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作物种植品种和种植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本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因此,在农业为主的地区,也应该积极进行公路的建设,完善各市县、村镇的公路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公路的发展对物流运输的重要作用
物流行业是新兴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网上购物这种新的购物方式的兴起,物流行业也得以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机会。物流行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对运输行业的依赖程度却极高。公路建设完善后,物流行业也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公路对国民经济起着拉动作用
(一)公路的发展对沿线经济的辐射作用
一般而言,公路建设属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一旦公路设施投入使用,必然会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公路建设后,会对沿线产生强烈的辐射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公路建设会促进沿线地区的开放,从而扩大融资规模和投资力度,对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便利的条件;公路建设会引发征地、拆迁、公路建设基础材料和施工工程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刺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实力;公路建设后,也会给当地的人员往来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会出门打工、经商,既为本地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也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
以地方经济为整体来看,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促进了其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首先,公路建设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也更加密切,企业之间合作的成本降低,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其次,发达的公路网也便利了城市间的往来,使地区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更加明显,在地方进行招商引资时也具备了更优势的条件。再次,公路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本地区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提升其企业的内在发展实力,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三)公路的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的发展不仅仅会对沿线地区的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局势来看,公路设施的完善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运输能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需求,还带动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高了国民生产能力。此外,公路设施的完善还对远距离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使得距离不再遥远,随着距离改变的,还有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将空闲的时间更多的用在出行、旅游等活动上,这样,充分利用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不仅缩短了城市、城乡、乡乡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各地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地区经济、沿线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局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路的维护和维修工作,确保公路交通畅通无阻,为经济的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平.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1、矿山测量
在矿山测量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测量时,遥感资料可以帮助测量到矿区最新的动态信息,为矿区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并对矿区环境进行有效监测,以保证矿区环境的安全。在矿山测量中,GPS技术也是常应用到的,GPS技术可以对矿区地表进行移动监测,被广泛的应用与矿山测量工作的地面部分。GPS技术可以定位各种测量技术的方法,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从而找出适合矿山地质的测绘方法,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2、湿地应用
遥感技术可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生长状况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及时获得湿地生物多层次的动态数据,实现对生物资源管理系统相关资源的及时更新。通过对这些最新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得到湿地的最新变化,从而更好的掌握湿地的变化状态,为湿地研究和应用湿地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湿地里的资源都是比较稀少的,保证湿地资源的应用,是现代测绘技术在湿地应用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利用遥感技术对湿地资源进行勘测,保证湿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现代测绘技术在湿地应用方面的最大贡献。
3、水利工程监测
大江、大河的水位监测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遥感技术的应用正适应了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实施遥感技术可以对大江、大河的水位进行有效监测,预测洪水灾害发生的最大面积和对沿岸带来的最大损失,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从而使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避免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而RS和GIS的集成应用则能够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及干旱灾情范围,为抗洪、防灾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将灾害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利用GIS的分析决策功能,还可以帮助选择准确的水库大坝选址,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已全面展开。
4、农业发展
在农业中,GPS的应用相当广泛,此技术可对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RS技术还可以获取农田里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等,建立起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帮助相关部门找出更加是适合土壤的农作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利用GIS技术对农田的自然条件、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等进行有效分析,争取最大限度的优化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以保证可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可以保证农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1、GPS的发展
GPS的全称是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最先开始研制的,并于1994年完全建成,广泛的应用于海、陆、空三个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GPS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开拓,各种GPS的接收机变得越来越小,更方便在野外进行操作。现在,GPS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GPS技术的问世,是测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已经成为现代测绘技术应用的重要手段,其未来潜力更是难以估测。与常规的地面测量相比,GIS技术更能适应自然条件,对监测的选择也更为灵活,而且能够持续的进行全天候的作业,其搜集数据的精确度也是达到了顶峰。
2、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现代测绘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环境测绘中去,其中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应用比较广泛,这对于发展地形图测绘及航空作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有着极高的价值,在加强国防的情况下,遥感技术在国防方面的应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都需要更先进的技术以加强国防,保证国土的安全,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卫星探测技术对外国进行监控,以更好的制定防御策略。
3、GIS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其对世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当前,地理信息系统正被广泛的应用到地理勘测中去,对空间地理进行整理和分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分析,以更好的了解地质结构,建立更合理的地表建筑,保证地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于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意义重大,已经成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技术支撑,对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建立数字化的监测系统
随着“数字晋中”的建设,3S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国民经济中,施行了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必将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以保证现代测绘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合理应用,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2、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影响是广泛而巨大的,尤其是RS技术的应用,在各种环境测绘中,RS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遍,RS技术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是3S技术中最具有应用意义的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将给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方便的操作和应用,使3S技术广泛应用,人们在生活中便可根据由现代测绘技术建立的监测系统对所要进行的事情进行准确估量,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3S技术的广发应用必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数字化时展,为人们提供方便有效的系统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发明,现代测绘技术便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便捷。通过对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分析,也越发的肯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测绘技术的进步。现代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福音。加强对现代测绘技术的研究,找出可以进一步提高现代测绘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保证其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吕华,邱鲁军. 现代测绘技术与矿山可持续发展[J]. 有色金属. 2008.(01)
[2]. 杜培军,高井祥,张书毕. 现代测绘技术在解决矿区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探讨[J]. 环境工程. 2008.(03)
[3]. 邢文战. 现代测绘技术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地位与应用展望[J].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4]. 张书华,蒋瑞波. 污水处理项目中的现代测绘技术[J]. 河南科技. 2009.(04)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多维度,且复杂性比较强的整体,与整个国家所有群体的经济利益相关联。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国民经济统计为出发点,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实质与要求,分析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运行;具体影响
国民经济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反映。在社会再生产方面,就生产过程来说,国民经济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各种活动的总和;就组成要素来说,国民经济除劳动者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就行业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总和。经济主体不同,所活动的部门和环节也不同,各种经济流量的产生和交织,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这一整体。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包括统计学方法、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国民经济统计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根据多个指标和大量调查数据,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统计学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统计对象与统计结果,利用简明、直观的数字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账户式平衡法、经济数学模型法、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托。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统计理论与实际,明确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确立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设定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具体指标,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完善性[1]。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国民经济统计,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改进依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把握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国内与国外国民经济统计结果的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升。
二、国民经济统计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国民经济统计应满足相应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角度,全面统计各种数值,保证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是关联性。国民经济中的组成元素相对比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国民经济统计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共同的关联要素。此外,还应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各种数值的有效统计提供依据。最后是层次性。不同的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种数值,需要保证其完整性和清晰性,有效运用各种统计标准分析数值核算,积累相应的数值核算资料[2]。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满足层次性方面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反映,主要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等角度,以此为依据,明确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对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此为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顺应经济发展趋势[3]。
(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反映具体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反映文化、创新、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如广东省地税局在2015年1月所的相关数据中,广东省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5%,而地税系统组织税费累积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1.1%,即税收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东省的经济成果分配中,政府财政所占比例偏大。因此,广东省在2015年的经济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减少相应的税收费用。
(三)提高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统计也包括对外贸易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三大世界对外投资国家之一,是世界投资所关注的重要潜力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改善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融入状况,使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4]。
四、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滢西.论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6:264-265.
[2]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3]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78.
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建筑业;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TU2
根据建筑业历年统计数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升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身,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12%左右。1978年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矿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从3.8%增加到了7.09%,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2003年,中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完成竣工产值1.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138.4亿美元。有40个国内建筑企业进入2002年国际承包商排名225强。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2973.65亿元,江苏省2560.23亿元,广东、山东、四川、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超过1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1.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
(1)具有区别于其他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生产同类产品,即指产品的用途相同,或使原材料相同,或者生产工艺过程性质相同。
(2)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基础以及固定工人数量。
2.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建筑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为国家增加积累。①建筑业为全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最终建筑产品。②建筑业是工业和其他产业的重要市场。③建筑业是劳动就业的重要部门,可容纳大量就业人员。④开拓国际建筑市场,为国家赚取外汇。
(2)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一个历史时期,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起到基础作用,带来巨大效益,产生深远影响的产业。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产业一般具有这么几个基本特点:
①规模经济显著
②知识技术密集
③产业关联度强
④生产销售增长率高
⑤收入弹性系数大
⑥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
衡量和选择支柱产业,要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整体经出发,依据现有基础和市场需求、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出口创汇,按照国际惯例,最基本条件是看其增加值能否占GDP平均比重的5%左右。
在我国,建筑业已被广泛称为支柱产业。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在2004年春季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房地产与建筑业领先企业信息会上称:2003年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烦恼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和6.9%,尤其是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建国以来最高,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3.建筑业已被称为支柱产业理由主要有如下特点
(1)市场前景好。新型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码头和各种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使建筑业发展获取良好机遇。
(2)向高级技术发展。建筑业属于中等层次的技术水平,是连接高,低技术的纽带,同时对推动产业向高级化技术发展有重大作用。
(3)产业联系广泛。我国建筑产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它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机械等50多个相关产业.
(4)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建筑业产业投资少而就业量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打入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可以带动机电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一举数得。
4.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标准产业分类法中将建筑业划分到第二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农业、断口商业,而高于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
(2)建筑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税收贡献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规模不断扩大,支柱地位日益凸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建筑业利税总额增加明显,建筑业在一些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财源,增加值占到GDP的10%到15%,税收贡献突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建筑经济前后关联度大,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建筑产品中,物资消耗战60%到70%左右,它与50 个以上的工业部门发生关系,特别是与建材工业、冶金工业、木材及木材加工业、金属结构及制品生产工业、化学工业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这些部门为建筑业提供其所需的3/4以上的消耗材料。根据《中国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1997年)》分析,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1.8591亿元,使社会总产值共增加2.8591亿元,可见建筑业对其关联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
(4)建筑经济创汇能力逐年增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在贯彻中央关于“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与设计咨询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完成对外承包营业额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新签合同额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公司逐步增加,2005年已达到46家,这46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国际营业额综合为100.67亿美元,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综合的5.30%,居世界第七位。
5.建筑管理体制需深化改革
建筑管理部门将加快建立健全以不良行为记录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把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市场竞争、工资支付、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不良行为和处罚记录在案,并在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公示,促进市场主体守信经营。同时,对这几年来推行的以业主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担保制度,要加大推行力度,提倡工程建设各有关方面投保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工程质量保证险、执业责任险等。
6.结语
在人类生存所需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林地占有特别的重要地位。林地在林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林业生态发展中,林地是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能量循环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必要环境条件。可以说,没有林地,也就没有林业和林业生产建设。
1.1林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一些生产资料,多半是劳动的产物,而林地这种生产资料,一方面是自然本身的产物,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在土地上营造人工林。从森林在生态效益上发挥的作用看,人工林(特别是人工纯林)与天然林相比,这类林地具有改变土地种类的特性,这就启示我们既要珍惜和保护自然森林资源,又要利用和改造土地资源。
1.2林地的有限性由于土地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限制,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的面积都是有限的,而林地的面积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林地,不断提高集约经营程度,从而使有限的林地生产出更多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1.3林地的永久性人类往往使用一些生产资料过程中,常常至陈旧、直到报废。但林地只要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和改造的得当,就会成为永久性的生产资料。相反,违反自然经济规律,不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林地失去它的作用,而变成荒山秃岭。因此,必须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对林地资源合理规划,合理经营,使林业建设保持继续发展。
1.4林地位子的固定性其他生产资料可以移动,而林地则是固定的,不能随意移动。因此,林地的利用和改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组织林业生产,调整森林结构,持续发展林业事业。
1.5林地的可变性林地经自然或人为破坏,而形成迹地,由于自然环境或人类不干预,而形成“不毛之地”,则就不成为林地。相反,土地具有适宜自然环境空间或人类干预,则它又可恢复成为林地。因此,要掌握林地的可变性,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力作用,将对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林地的重要地位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重点课题。保护好林地和森林资源与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生产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业化生产,高投入高产出,先污染后治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森林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林地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林地与木材供需,林地与农业的建设,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当代林地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转2.1林地与木材供需的关系人类生存所需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间接林产品,都依赖于林地的供给。因此,人类对林地的依存关系,将日益增强。我国是少林国家,林地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林区,包括山区,林地数量不仅不能减少,而且应当有所增加。非林区域在国家整体规划下,大力营造人工林、防护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从而生产各类木材和林产品,以缓解木材供需的矛盾,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2.2林地与农业等建设的关系林地对农业等各项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林地是森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轻洪涝灾害等功能。保护好林地和森林资源,对农业丰产增收和国民经济各项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正效应。森林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安身和立命之本,更是农业和农村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农村再生能源的短缺,导致对林木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的严重破环,加剧了山地农田的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肥力衰弱、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地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只有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建设完整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资源合理利用,使农业环境与社会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3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从林地概念出发,林地本身也是环境,是一个林地生态系统。土壤、森林等都是林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林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林地与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互为作用的关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来体现的。物质和能量流从外界环境如大气、太阳能和动物遗迹等向土壤不断输入,并通过土体内迁移转化,引起土壤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从而促进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同时,物质和能量流从土壤向环境输出,导致环境成分、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使不断改善。林地和环境条件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各类森林的结构和生长发育不断加速。但是,当物质和能量流的循环系统的某一环节,受到自然因素或认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时,则循环系统的自净作用将受到破坏,使林地的生产力受到破坏,进而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因此,要合理利用林地,保护林地生产力是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关键。为此,要加强林地的管理,严禁盲目的毁林开荒,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森林和青山,保持林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为林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林地既是土地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发展林地资源,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资源的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量少得惊人。这样的一个林地资源状况也难逃因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厄运:大量的林地资源被破坏和流失。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挥霍、浪费,导致资源的减少,已经影响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林地的特性及其所处的重要位子。
关键词:林地林地特性林地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新年.林业生产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胡继平,杨君临.当前林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4期.
关键字: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
一、农业与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知识欠缺,市场信息闭塞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五)农业科技推广难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