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 发展战略 ,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 市场 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 人口 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 社会 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
二、乡村 旅游 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 农村 旅游 经济 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 市场 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 农业 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 交通 、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 文化 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 新闻 线索,想办法通过 电视 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 融资 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 投资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关键词: 旅游循环经济;乡村生态旅游;耦合;珠江源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9-02
0引言
循环经济理念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次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不断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的结果。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好的经济基础。
珠江源风景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麓,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保持珠江源风景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以旅游资源大量消耗和旅游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旅游循环经济理念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1珠江源风景区发展现状
1.1 珠江源风景区概况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是中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常人唯一能到达源头、目睹其风采的大江河,全长2214千米,年均水量3400亿平方千米。被誉为“南方母亲河”,是一条对我国乃至于东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河流。珠江源风景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乡境内的马雄山东麓,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45′―104°23′,北纬23°30′―26°26′之间。距曲靖市区60千米,昆明市150千米,昆曲、曲胜、天宣等高速公路可以直接达景区交通十分方便。珠江源风景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444米,属喀斯特地貌,是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珠江源头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土地垦植率高,农林交错。有汉、回、苗、彝等民族,本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作为本区客源市场的曲靖市无论是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条件均具优势[1]。目前珠江源已完成大门区、石碑坊、珠江禅寺、三叠水瀑布等20个景点建设,风景区已初具规模。
1.2 珠江源风景区存在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源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但也显现出一些较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1.2.1 珠江源风景区客源市场偏窄珠江源风景区的开发主要是以曲靖市为依托,曲靖市从区位、交通通讯、客源市场,还是社会环境均具优势。曲靖市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总人口为587.5万,麒麟区为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是曲靖市的中心城区,为曲靖市人口、经济、政治、交通中心,辖区人口66.7万。为珠江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总体而言,珠江源风景区省外、国际游客量较少,其旅游吸引力还与待进一步提升。
1.2.2 珠江源风景区客流量偏小珠江源旅游资源开发的季节性导致其年内客流量变化性强,在一年内的3月―5月清明节前后将会迎来一个年内的客流量高峰期,因为在本段时间之内正值景区内的杜鹃花开发,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根据各年各季统计资料数据统计分析,年际变化虽不及年内变化大,但也存在较大变化。
1.2.3 景区内存在其他的问题 珠江源风景区是江河源头区中唯一的人口高度密集区,开发历史较悠久。土地垦殖率高,农林交错,资源开发日趋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是云南省较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显著,土地石漠化过程明显,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2]。另外,在珠江源景区内部,对植被、水域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总体表现为: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粗放,规划建设不到位;对风景区内沼泽、湖泊、森林、岩溶地貌等多种优势资源的良好组合条件认识不足,未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开发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破坏了风景区的整体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
2旅游循环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耦合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和许多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可能的耦合方式为观光农业、农家乐、观光休闲果园、森林公园、水库观光休闲、渔家乐、观光牧场、畜牧产品购物,与加工业、制造业的耦合表现形态为加工(制造)场所参观、购物等[4]。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5]。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耦合、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恢复与环境保育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废弃物,可以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有利于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缓解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6]。因此推行循环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3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珠江源附近乡村自身的特点和现状,基于这三个原则,探寻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1 基于减量化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属于源头控制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即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与环境的相容性。具体到乡村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来看,自然景观是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关乎乡村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乡村所处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合理规划和组织,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燃料、肥料和饲料及其他原材料的使用[8]。“农家饭”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其吸引游客的卖点就是“原料的天然”和“食材的原味”,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人文景观则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内涵,是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内在属性,所以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所以在对珠江源二道沟村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尤其是信仰的传承与庄重,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之初,做好产品的规划,制定长期系统的宣传营销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规划的贯彻实施和文化的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基于再利用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大原则,是过程控制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得利用产品或物品。对乡村生态旅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把旅游业的发展控制在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珠江源风景区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乡村生态旅游也是如此,因此在计算景区的承载量的时候,不能笼统言之,要具体到每天。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也是保护珠江源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因为旅游活动在珠江源附近乡村,不在城市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内,垃圾采取就地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理,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精神相违背,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轻发展旅游业对乡村生态环境得影响。
3.3 基于再循环原则下的珠江源乡村生态旅游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大原则,是输出端控制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使“废弃物”资源化[14]。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农事活动既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参与的重要项目。结合珠江源附近乡村气候,地形等环境,对其开发研究可以借鉴如下的范本,例如,著名的“桑基鱼塘”模型。(见图2)
再如,“沼气循环系统模式”:把森林大量的落叶、树枝、杂草、树皮,农家生产秸秆、牛蓄粪便等入池进行沼气生产。沼气既可照明,又可用来加热发电,燃烧产物清洁卫生;沼液是一种有机肥料,可作为景区植物的追肥。冬秋季节是森林提供生物质能最丰富的时节,大量的落叶、干枯树枝可收集粉碎库存起来,用以弥补春夏季的不足[3]。
循环经济除了以上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之外,有的学者还增加了“再思考”、“再修复” “再整合”的内容,形成“6R”原则,进一步强调新经济理论的应用及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补偿,利用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加强新农村规划、人居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业,通过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旅游项目、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耦合与链条延伸、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6]。
4结语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珠江源风景区秉承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则,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不断丰富景区活动内容,打造精品,增强景区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王跃华.珠江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J].思想战线,1997,(6):44-48.
[2]肖波,王嘉学.珠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民营科技,2008,(3):284-286.
[3]朱菲,李庆雷,杨文娟等.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珠江源旅游区建设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3):284-286.
[4]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5):130-132.
[5]寇明婷,李录堂,陈凯华.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8-101.
[6]李庆雷,明庆忠.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8(4):32-36.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亲贫困增长
引言
2006年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因其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脱贫减贫等作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被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办作为产业扶贫中重点推荐的扶贫方式。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是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反贫困的一种发展战略,称之为PPT战略(pro-poor tourism)。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确实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村环境的改善,如此,农民应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对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采取非常支持、配合的态度。可是为什么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几个地方如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安徽歙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甚至出现村民阻拦游客的现象呢?
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可以让当地居民脱贫减贫。但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否确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漏损效应?即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增长,受益人群是不是贫困人口?真正的受益者是否只是贫困地区的相对富裕人群?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是亲富式增长还是亲贫困增长?如果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未能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减贫,哪些途径能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减贫?
亲贫困增长的内涵
反贫困是全世界共同的重要课题,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涓滴式”经济增长(Trickle-down Growth)会自动减缓贫困,即在没有任何其他减贫措施下,通过经济增长可以增加穷人就业机会,并且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可以通过转移支付使穷人受益。赞同通过涓滴效应减缓贫困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充分必要条件。涓滴式增长也被称之为滴漏效应,具体是指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强调大多数人普遍分享,没有针对特定收入群体制定具体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过多地考虑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成果分享不公的效应。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相应地自动缓解,涓滴式增长自动减贫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反对“涓滴效应说”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为前提的,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对穷人的涓滴效应是不能自动发生的,它受到一系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制度安排等。Bhagwati认为经济的某种高增长率,反而可能使贫困人口的状况更糟,原因即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伴随的不平等,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和社会机会的不均等,这些不均等的因素很可能抵消穷人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即产生“不利于穷人的增长”(anti-pro-poor growth)。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减贫速度下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使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更加公平,使增长的成果能够为民众广泛地分享,特别是使贫困人口切实受益,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亲贫困(pro-poor growth)增长的概念,亲贫困增长也被译为贫益式增长、益贫式增长,该概念源于Chenery和AhIuvalia(1974)所建立的增长利益再分配模型,由Ravallion Martin于1994年正式提出,具体是指贫困群体能够参与经济活动并能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增长。亚洲开发银行将“亲贫困增长”界定为能够使穷人收入的增长水平超过平均增长水平的经济增长。“亲贫困增长”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状况能否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理论,亲贫困增长理论强调直接使贫困群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而不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减贫离不开经济增长,但贫困人口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分享到多少利益却取决于一系列条件,主要包括收入分配条件、人力资本、资源禀赋等。主张通过亲贫困式增长实现减贫的学者认为,贫困人口相对于富有群体而言,缺少维持自身发展的资源。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故意倾向贫困群体发展的战略,缩小贫富差距,使贫困群体能够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地收益。实现亲贫困增长的途径是: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消除妨碍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的外部障碍,增加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过程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能力。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扶贫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日益成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旅游扶贫也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能否自发地起到减缓农村贫困的作用?亲贫困增长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减贫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但它只是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的性质及模式(即不同群体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增长成果的分享以及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农村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也证明,宏观经济效应并不等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相反,由于旅游开发的消极影响,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于收益(张伟等,2005)。
NieholsonT对菲律宾的布若塞岛(Boracay)进行研究时也发现,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以背包客为主,住宿以当地人经营的家庭旅馆为主,但当该岛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家主要旅游目的地,外资兴建的大批旅游食宿设施代替了家庭旅馆,原先的当地经营者被挤出旅游经营圈;同时,新的旅游需求都集中在大的高档星级酒店中,他们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的人,而这些人员常从外地引进,当地贫困人口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NieholsonT,1997)。
经济增长是减轻贫困的有力武器,对减贫有较大的正效用,但经济增长的性质和模式(即不同群体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是影响经济增长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甚至会抵消部分经济增长的正效用。张昕欣(2010)基于安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增长减贫的同时,收入分配在贫困人口内部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收入分配向轻度贫困者倾斜,而深度贫困者则获得更少的收入。在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我国有些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减贫使贫困地区相对富裕或者说轻度贫困者脱贫致富,但深度贫困者由于资源极其有限,没有机会参与旅游开发或者只能参与旅游业中低收益水平的工作,从而没有机会或较少分享旅游经济增长的成果。
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是靠对外招商引资,旅游业发展投资靠这些从外地招来的商人或公司,旅游业发展所得也又回流到他们那里,这样就可能出现了漏损,造成虚假繁荣,当地经济并未显著增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合法流转,导致土地被集体入股后,形成适度的规模,被政府或外来开发商统一经营。农户尽管能收取租金、获得股金,然而贫困人口因为在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各方面都非常欠缺,旅游参与能力低下,不但不能从当地旅游发展中受益,还要承受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降低了其实际购买力因而更加贫困,乡村成为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者的“飞地”,出现乡村旅游目的地“飞地化”。所谓乡村旅游目的地“飞地化”,是指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商占据了当地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并且占有绝对或者绝大部分的受益权,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旅游飞地化与旅游扶贫目标相悖,降低了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积极变迁,而不是旅游产业的发展。
Bardhan&udry(1999)也认为,一般来说,通过经济增长帮助贫困人口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增加他们有生产力的就业机会,包括在农场和城市非正式部门的自我雇用机会。因此,使得贫困人口能够被纳入经济增长的轨道对于缓解贫困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有一些贫困人口却因为很多原因被排除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之外。另外,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集聚向心力可能使资源流出落后地区,从而强化了区域间的不平等。所以,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增长点之后,贫困人口是否有机会获得分享增长的机会,这一点对于能否成功降低贫困非常关键。如果在通过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增长点后无法保证贫困农户也有机会平等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夭折。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亲贫困增长路径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国民福利的提高,尤其是工资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以便使人的价值在增长中体现出来,这需要收入分配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落实。
“穷人中的穷人”即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的主要对象;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需要多倍的收入增长才能弥补,在今后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对减贫尤其重要:经济增长与减贫进程并不完全一致,在很多时期出现了“亲富增长”,现在有必要选择“亲贫困增长”路径。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最主要是土地收入分配,其次是门票收入分配。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发一定量的商业用地,商业用地的收益要比农业用地的收益高出很多,如何去分配这部分利益非常重要。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为政府或者外来投资商统一管理,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会拿到转让土地或者享受到现有资源带来的利益,但是在后期的经营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利益归政府或者投资者,这正是近年来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与当地乡村旅游管理方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给投资商非常优惠的条件,包括极低的土地征用费用,农民所得利益不足以补偿他们失去土地造成的损失。相对富裕的村民可以通过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受益,甚至脱贫致富,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没有资金和能力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这部分失地的贫困人口就会变得更加贫困。
关于门票问题。首先是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应该收门票的问题,其次是门票收入如何分配的问题。
门票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焦点问题,婺源门票实行通票制时引发过一场讨论,2013年持续升温的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经过持续酝酿,俨然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很多网友反对凤凰收门票,认为这是政府与民争利,因为景区收取门票可能直接损害到凤凰古城商户的利益和游客的利益。凤凰县副县长回应称,收门票以后,凤凰游客总体是增长的,但散客确有减少,下一步将对营销政策和管理方式进行小调整。该副县长也表示,目前家庭旅馆、古城商铺、从事拉客人员及沱江河下游农家船,是当前利益调整中矛盾最大的群体,凤凰县正在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目前农家船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大家的经营问题会逐步解决。但是从亲贫困视角来看,能够参与餐馆、商店经营的人口要么是外地商人,要么是本地乡村精英,即贫困地区中相对较富裕的那部分人。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商开发当地旅游后,这部分人是脱贫致富了,足以弥补他们失地的损失。但那些最贫困的村民却为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牺牲,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是“亲富增长”,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以后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最富裕的村民很快积累了百万千万的财富,另一方面是最贫困的那部分村民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比旅游开发前更贫穷了,因为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连口粮也需要现金性收入购买,而旅游发展又导致了物价上涨,他们的实际购买力更低因而更加贫困。这种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但不利于最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中收取的门票除了一部分被政府用作管理费以外,政府会将门票收入按比例分给村民,这对那些没机会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的贫困村民就是一个补偿。尤其有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变成了城里人的“旅游飞地”,由于当地商铺太贵,对本地居民又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当地居民根本就买不起家门口的商铺因而无法参与到乡村旅馆、餐馆、土特产商店的经营者行列,事实上,凤凰古镇上的商家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如果凤凰景区收取门票只是以牺牲古镇商户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古镇保护费用和当地居民失地补偿、生态补偿等费用,那么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就是在扭转过去的亲富倾向,变得更加亲贫困,更加有利于旅游扶贫目标实现,从反贫困的角度来看,是应该支持的。也更因为此,西江苗寨收门票时当地社区居民绝大多数人没意见,凤凰县的绝大多数人对征收门票也没意见,因为只是减少了小部分相对富裕者(旅游住宿业、餐饮业、旅游商品经营者)的收入,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而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李坑、江湾、汪口等景区于2011年7-8月出现了部分村民为争取门票利益而拦阻游客,导致婺源几个核心景区关闭的现象,主要是当地村民认为景区门票分红不公所致。古镇、古村落居民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在房屋装修、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牺牲,他们的房屋、他们的农作物都是很重要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他们要求从门票中获得部分收益是合理要求,理应得到满足。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贫困人口在面对自然灾害等冲击时,由于缺乏财产收入、投资机会和其他渠道来规避风险,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容易陷入更深的贫困。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等保障性政策来增强农民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对减轻贫困人口的风险能够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全可以大大减少因病致贫人口,农村养老保障的全面推行可以减少老年贫困人口,减少老年人子女的负担,大大减少农村的福利贫困。
我国已出台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三方,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民与当地财政的增收,其实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夯实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当地乡村旅游社区也应该积极利用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得资金,帮助那些最贫困人口参加农村医保,旅游开发扶贫属于“涓滴式扶贫”方式,低保制度、贫困补助等措施属于“瞄准式扶贫”方式,两种扶贫方式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提高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能力是实现亲贫困增长的根本途径之一,能力贫困是收入贫困的根源,只有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旅游开发经营参与度和参与水平。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对于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应当作为政府或公共部门大规模减贫政策中的一环,大力开展旅游服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医疗和卫生的普及也是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因素,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引导和帮助当地村民使用自来水和现代厕所设施,改善穷人的卫生条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
总之,如果能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路径,发展乡村旅游确实是一种理想的产业扶贫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将不是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王生云.亲贫困增长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研究,2012.29(7)
2.阮静.经济增长与贫困缓解—基于亲贫困增长视角的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
4.张平,刘霞辉,袁富华等.中国经济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J].经济研究,2012(11)
5.周天勇.高级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章元,许庆.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
7.万广华.城镇化与不均等分析:分析方法与中国案例[J].经济研究,2013(5)
8.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5(2)
9.郭凌.王志章.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8)
作者简介: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有能力有思想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抓住了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从此这批人成为了带动农民创造财富的领路人,他们致力于把农村经济搞上去,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立下了无数功劳。这是对农村经济精英最初的一个概念界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农村人开始回到自己热爱的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以为,他们都是带动农村经济富裕的先行者,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精英人物。
目前农村精英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着普通农民没有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汇聚在一起,就可以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在当今中国农村精英群体中,占据精英数量最大的是经济精英。可以说,他们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了以往的农家乐形式,进而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方式转变。个性化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乡村旅游产品开始进入创意化、精致化的发展新阶段。
(一)发展趋势
首先,地方政府开始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乡村旅游消费的群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因为旅游人数的增多,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把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让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把乡村旅游当作重点项目来培育与管理,可以说地方政府在此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
其次,投资趋势更加多元化。由于乡村旅游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当地政府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特意出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政策。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扩大,吸引了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家或者企业前来投资,而且投资的主体也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最后,开始注重产品的升级与改造。随着投资趋势的变化,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者们开始思考产品的创新之路。其中,一批农村经济精英开始介入,他们利用手中各种优势资源开始对乡村旅游业进行整合与改革。以前只是单纯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外传播乡村旅游的好处,而如今随着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发现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于是,开始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与改造。这些农村经济精英们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也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所以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特点
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发展更加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由于??家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推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扩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畴。在助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地方乡镇都开始走全面变化的道路。这里的变化主要包括全域化、特色化和精品化。大家都开始潜心挖掘适合自己乡镇的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力争让自己的旅游产品更能代表这个乡村。
另一方面,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很快,走在前端的主要是南方的几个发达城市。其中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山东省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农村经济精英又开始探索与研究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让旅游产品继续走出去,开发新的旅游模式。比如一些省份的乡村开始做起了生态果树园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农业来带动乡村旅游,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发展业态。据了解,我国现在的乡村旅游有了十大新业态,它们分别是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
三、农村经济精英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异质化基础上的。但是它作为资源层面的吸引要素是不能直接面向市场的,于是农村经济精英的参与就有了存在的意义。经济精英们依据以往的经验和对市场发展的预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地与外界市场之间最好的衔接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存在提高了乡村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农村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大城市那样普及,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所以必须对乡村旅游业的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而农村经济精英们恰好明白现代人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更好的给予他们指导。由农村经济精英们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样就很好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和规范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绿色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较适合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污染的环境、狭窄冗闷的城市空间使人们迫切希望走近此乡村,接触大自然,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另一种旅游方式。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有效结合,由于其低碳、环保的特性,必定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旅游企业的重视,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甜颖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2]余昊.低碳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6(4):95-98.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田园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近年来,临沂市围绕“绿色沂蒙”主题,开发了山岳观光、古村古镇、休闲农业、度假酒店、规模化农家乐等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不少经验和模式对全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具有示范意义。2015年,全市乡村游接待国内外游客230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5.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9.3%,被命名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
近年来临沂乡村旅游进入重要的黄金发展期,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融游览观光、科学考察、文化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增长速度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但总体发展水平尚需提高。
临沂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主打产品。临沂市已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120多家,同时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业一片”的思路,积极推动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放大规模效应。着力培育打造沂南沂蒙“七彩乡村”旅游区、沂水沂蒙风情旅游区、蒙阴岱崮乡村旅游区、费县大田庄果香慢谷旅游区、许家崖美丽乡村风情区等几个乡村旅游片区,将辐射带动周边60余个村庄3500余户群众。近年来,临沂市以打造“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为抓手,突出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着力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取得良好成效。
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具有两栖性,中老年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起到了其它产业所没有的吸纳闲散劳动力的作用。游客消费模式属于休闲娱乐体验,游客结构在年龄、收入、居住地域上一般不具有显著特征,是一种全民同乐的低端旅游业态,但具有多次重复消费、核心游客来自附近城市等特点。
临沂市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分布于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县区的乡村,这些地区大多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乡村旅游业开展较早,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对植被的保护不够,引起个别地区尤其蒙山地区的水土流失;二是乡村旅游地全民经商,社会环境整治有待提高;三是旅游承载力超荷,近年来临沂市的乡村旅游过于集中,尤其是旅游旺季更为突出,交通、住宿、甚至饮食等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今年国庆节黄金周蒙山天蒙景区的交通安全事故)。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常态经济下的一个产业,旅游决策部门、政府以及经营者应根据各地实际,创新观念,探索沂蒙特色的新乡村旅游业态。
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统筹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村旅游联系点制度,并在旅游强乡镇安排专人负责乡村旅游工作,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例如,临沂市政府明确每年省政府拨付的“一圈一带”专项资金中,拿出30%以上比例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区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对乡村旅游给予大力扶持。如新建的规模化乡村旅游项目将能够享受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行政性、服务性收费予以部分减免,以此降低农家乐经营和改造成本。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明确为建设用地优先供应对象,并在土地手续办理等方面享受一条龙服务,出让土地的政府收益也将全部返还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农家乐停车场、厕所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按照公益性土地进行审批。鼓励农民按照相关标准建设高品质、上档次的农家乐。
积极探寻乡村旅游差异发展之路,以打造“沂蒙人家”品牌为载体,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新征程。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沂蒙人家”乡村旅游标准化工程,丰富产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广泛开展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示范带动,以更多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打造个性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饱满的“沂蒙人家”地区旅游新名片。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要保留乡土味,打造有差别、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要加强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提高精准扶贫成效,努力放大乡村旅游综合效应。郯城县从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着手,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美丽乡村样板,不仅让街道乡村环境彻底改观,更成为新农村的风景线。规划是龙头和引领,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郯城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名胜繁多,拥有“郯国故城”遗址孝妇冢、于公墓等名胜古迹。将发展定位为“山东南大门”,来谋划美丽乡村建设。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让居民和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必须注重保持现有山水脉络的独特风光,为乡风民俗的积淀传承留一席净土。为维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营造后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保护一大批原生态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古村古镇,成功打造了沂河、沭河、汶河、p河四条滨河生态旅游长廊,整治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特色小流域等。
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呈现资本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乡村旅游将充分吸引社会投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例如郯城县十里乡村记忆馆,置身其中,细细品味着六七十年代的晒谷场、磨豆腐、烙煎饼等情景泥塑,春、夏、秋、冬四季农时的田间劳作和主要劳动方式、过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节庆、嬉耍及民间生活习惯。通过半景画与泥玩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幅四季分明、乡风淳朴、乡愁浓郁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郯城地方乡村的别样景致。游客置身记忆馆中,流连忘返。
挖掘遗存,根植沂蒙乡土记忆。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各县区而应考虑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充分表现沂蒙山和临郯苍平原的地域特色,来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增强旅游经济的发展后劲,再整个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活动环节设计上,凸显沂蒙地域特色。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往往也是对游客吸引力最大的地方,沂蒙文化中的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兵圣文化、孝文化等都应作为重点在合适的乡村旅游景点得到体现。如郯城县最大的“颜桥农耕文化公园,轱辘、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农耕器具呈现在游客的眼前,昔日的农耕文化让游人追思感怀。“农耕文化”公园,围绕“农情、农趣”的主题,演绎了乡土风情和民间文化,倡导健康传统文明,充分把农耕文化与传统健身相融合,既突出运动乐趣,又不失原生态自然民俗文化。不但使年轻人体验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增加了乐趣,更勾起中老年人往年的回忆,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俗。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郯城县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坚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农耕文化和生态资源相结合;突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郊休闲一日游”。以打造城郊休闲旅游为突破口,按照“一园一景点,一园一特色”的规划理念,为万亩板栗园、白马河湿地、古郯人文、华夏至孝等景区,量身设计主题,积极开发团体游、自驾游、自助游等特色旅游。
基于临沂市乡村居民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缺乏,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不够重视,导致个别乡村旅游资源破坏现象发生。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大讲堂、媒体等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在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促成临沂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收入;贡献度;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40-03
The Rural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Based on the Panel Date Analysis of Sampled Points
QIAO Li-juan,WANG Jian
(College of Trade and Economic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other industries, wide prospect of market and labor intensive, the rural tourism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nel data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obtained by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Hebei province were used as sampled points and the mixed data model and variable coefficient model of Hebei province from five sampled points of rural tourism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ural toruism comtribution to rural economic growth.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the rural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different in the five sampled points, the rural tourism play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of all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revenue;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panel date; unite root test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性强、关联性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特点,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前景广阔[1]。
河北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苍岩山、抱犊寨、坝上等地的农民便开始以农家院餐饮住宿等形式开展乡村旅游。到目前,围绕当地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河北省有近千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并以滦平偏桥村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活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河北省已形成包括景区依托型、农业资源型、城市近郊型、民俗风情型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地构建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环渤海、坝上草原和环中心城市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各界认可,但目前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度定量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选择河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样本点,通过对实地调研所获得的面板数据定量地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研究结果对政府制定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研究选择的样本点包括河北省内的景区依托型(承德兴隆眼石村和邢台神头村)、城市近郊型(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民俗风情型(承德滦平偏桥村)、农业资源型(邢台内丘县神应王度假村)。选取的样本点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不仅包含了当前河北省主要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同时还代表了河北省中部地区、北部山区以及南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此外,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营方式既包括农家乐个体经营与农民旅游合作组织,也包括政府扶持的乡村旅游经营点(承德滦平如偏桥村为河北省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涵盖了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乡村旅游类型与不同经营模式,样本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村委会财务报表及对当地旅游从业者的访谈,通过深入调查、数据修订与整理所得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包括乡村旅游收入(LYSR),总收入(ZSR)以及村民的人均收入(RJSR)。其中,旅游收入是指来自乡村旅游活动的直接收入,包括农家乐、酒店及相关旅游设施的收入。
1.2 模型构建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提高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贡献;二是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贡献。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对旅游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参考经济学中弹性系数的定义来构建模型,设GXD1和GXD2分别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影响,则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GXD1表示乡村旅游对乡村总收入贡献度;GXD2表示乡村旅游对人均收入贡献度;ΔZSRt%、ΔRJSRt%与ΔLYSRt%分别表示总收入、人均收入和旅游收入的变化比率。
由于所调查的乡村旅游样本点的乡村旅游类型、地区、经营模式以及客源市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如果仍单纯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将忽略各样本点间固有的差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为此,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分析,因为根据各调查样本点的时间序列数据所得到的面板数据,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可以估计地区差异的影响[3]。首先对乡村总收入(ZSR)、人均收入(RJSR)和乡村旅游收入(LYSR)进行差分,式中,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分别表示样本点乡村年度总收入、人均年度收入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用对数差分的形式表示。lndZSRit、lndRJSRit是k×1维解释变量的向量,分别表示各村的总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lndLYSRit为k×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表示各村的旅游收入增长情况;di为个体影响,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滋it为随机误差项,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个体成员和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零,方差为?滓2,并假定?滋it与lndLYSRit不相关。
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检验
2.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在统计运算中出现伪回归, 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4],见表1。从表1的LLC、IPS和ADF方法进行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lndZSRit、lndRJSRit和lndLYSRit在水平上不平稳,但是一阶差分检验显示各变量是I(1)的。在单位根的检验结果上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面板数据存在着协整关系,数据间不存在伪回归。
2.2 实证分析
根据所获得的2005~2011年间5个乡村旅游样本点的数据,首先进行混合数据模型拟合,即不考虑各样本点的经济水平、旅游产品之间的差异,从总体上考察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混合数据拟合结果得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总收入增长率(lndZSR)以及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lndLYSR)与人均收入增长率(lndRJSR)之间的线性估计函数:
3 研究结论
通过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利用面板数据的混合数据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在考虑样本点差异的变系数模型中,旅游收入(LYSR)对总收入(ZSR)与人均收入(RJSR)的贡献度较高,最大的数值达到2.391 6,说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1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乡村旅游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样本点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眼石村为例,该村依靠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兴隆溶洞的自然景观自2002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共有农家乐93户,旅馆与酒店15家,并建有果品采摘园与漂流项目,日接待能力达到4 000人以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72人,占村民总人数的80%,并吸引了外地劳动力200余人。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通过对乡村旅游贡献度相对较大的偏桥村与神头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均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偏桥村自2008年发展乡村旅游,神头村于2007年建成,2008年才开始正式运营。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偏桥村与神头村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还带动了村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果显著。而乡村旅游贡献度最低的石家庄灵寿横山湖景区的王家沟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因缺乏统一的规范经营与管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接待与住宿服务缺乏特色,因此到访的游客数量有限,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数量也较少,制约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3.3 乡村旅游发展应合理规划,集群发展
为提高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必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应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依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创新旅游产品,创建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其次,各级政府应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明确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化;应按照中心辐射、特色互补的原则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最后,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与娱乐,而乡村地区的道路、停车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餐饮卫生问题却影响和制约着客流量的增加,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度,还需要全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村容村貌,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薇薇,胡晓峰.咸宁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J].当代经济,2012(11):98-99.
[2]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
[3] 宋 立. 试析城市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度――以扬州、宁镇扬和江苏滨水城市群间的经济势能对比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124-128.
[4]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体验经济 青岛 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 研究
实践中可以看到,旅游产品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青岛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非常的丰富,而且品味度也非常的高,实际分布非常的广泛,资源种类涵盖层次非常的丰富,多元文化荟萃。不仅有胶东民俗、海洋渔家以及啤酒饮食等方面的乡村旅游人文底蕴,而且还有青岛开发区各乡村至今不变的原始秀美景观,比如山地森林、茶园以及果园和农场等。这些丰富的资源,成为青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一、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青岛市乡村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其辖区内的城阳区、李沧区、青岛开发区(原黄岛区)、黄岛区(原胶南市)以及平度、胶州和即墨,均有特色旅游产品。比如,胶南的大珠山风景区和九上沟生态区、开发区的“金银珠宝”:金沙滩、银沙滩旅游区、小珠山公园、灵珠宝刹、辛安的民间剪纸艺术、原胶南市现有蓝莓采摘园、滑雪场、胶南山村油画院、北宅的樱桃节、平度大泽山的葡萄园以及沙子口的山海休闲旅游节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到此观光、游玩。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青岛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青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活动,缺乏科学的统一管理。据调查显示,当前青岛尚未出台关于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专项规划和方案,即便市一级的旅游规划中涉及到了乡村旅游,但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效力明显不足,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发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投融资等问题非常的显著,没有较为详尽的标准和数据。乡村发展旅游产业,通常会涉及到现代农业、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等内容,若权威管理部门不能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将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二,旅游产品种类非常的单一,对旅游景点资源的挖掘深度明显不足。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青岛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很少注意到文化内涵,对其挖掘深度明显不够。从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实践来看,多数情况下是依赖于传统农业资源,开展各种观光农业、渔业休闲项目,而且占比将超过70%。农业以及渔业资源的大量开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岛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但对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明显不足,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周期不会很长。同时,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深度明显不足,尤其是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深度较差,多数情况下,青岛乡村旅游产业还处于一种初始阶段,自然观光仍是主要形式,游客难以真正参与到现代乡村浓郁的农事活动之中,运动养生的目标更是奢望。
二、体验经济视角下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分析,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考虑,笔者认为要想开发现代乡村旅游产品,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政府服务管理体系,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首先,应当做好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践中,应当做好交通、水电以及通讯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旅游区内的接待、服务工作。其次,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公开平台。比如,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旅游导示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查询系统,从而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旅游信息资料;最后,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乡村旅游景点、缓冲地带的环境保护工作非常的重要,对于青岛乡村旅游产业而言,刚起步阶段,应当注意各项基础旅游服务项目的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推动青岛市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以体验经济为基础,合理开发和科学定位旅游产品主题
首先,农家生活体验产品的开发。让游客入住农家大院,与当地的居民共同生活、一起劳作,甚至可以一同从事农业、或者渔业生产。比如,在青岛胶州、莱西以及平度等地区的农村,可以开展以地方特色为主题的农耕生活项目;在城阳、崂山以及即墨和胶南等地区的农村,大力发展体验式的现代渔业休闲项目。不仅可以乐在其中,而且通过参与农家生活、体验乡村旅游产品,陶冶自己的性情。
其次,开发田园采摘旅游产品。在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依托于传统的青岛乡村节庆活动,开发一些采摘旅游产品。游客们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动手采摘农产品,感受丰收之乐。比如,在青岛城阳的山色峪樱桃、马家沟的青菜以及平度的大泽山葡萄和胶州的大白菜,最具代表性。
最后,开发具有风土人情的旅游品。对于青岛而言,乡村是民族风俗文化洞察的最好地域,将传统的乡村居俗、风情等,以突出的形式展现给游客,或者让他们参与本地风俗活动之中,亲身体验青岛乡村民俗风情,个中感受溢于言表。比如,青岛四方区的海云庵糖球会、胶州人的大秧歌以及李村大集等,各种精神民俗感知、民间传说以及旅游感受等,都成为当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青岛乡村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当前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超过了60个,近年来青岛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青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岩.青岛开发区旅游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内容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的休闲旅游,提高其文化品味、丰富其文化内涵,可以给乡村旅游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满足游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产业集群化的实施给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快速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在分析产业集群化对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契机的基础上,剖析了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优势,探讨了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进一步服务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成都乡村旅游 产业集群化 经济发展 机遇与对策
“乡村旅游”(Country tourism)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一种生态旅游(刘红艳,2005)。早在19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就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萌芽,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我国得以提出,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作用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成都市2008年公布的9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达到7个,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成都产业集群以整车(轿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产业链为主线,以成都经济开区为核心聚集区,使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产业集群化的大背景下,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对成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化给成都乡村旅游带来的契机
(一)产业集群的城市边缘化效应
产业集群化需要在一个特定区域集聚着一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并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起到集群化的作用。从空间尺度上看,无论是区位的选择或是集群规模的定位,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为产业集群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产业集群在空间区位的选择上还要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交通优势,而满足这两个重要条件的就是城市周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的地区,这样,产业集群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于这些地区,并为乡村旅游提供契机。
以成都龙泉产业集群基地(成都市龙泉经济开发区)为例,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地区,区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34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尤以观花赏果为主的“农家乐”旅游独具特色,区内星级以上宾馆10余家,专业市场7个,现代化医院6家,是一个现代化、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发展区。产业集群的聚集使得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为区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游客源。据统计,仅2010年3月在龙泉驿区举行的“汽车文化”主题桃花节前三周就吸引了100余名游客到龙泉驿区赏花游玩,并创下了一个双休日游客30万人次的突破,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创收起到很大促进。
(二)城镇化人口将增加
产业集群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使得大量人口向产业区集中,并舍得这些人居住在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剧增。据统计,仅吉利公司在经济开发区投资13.5亿元的一期工程将解决2000余人就业岗位。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成都市的城镇人口近400万。根据2005年成都市统计局的《成都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的常住人口为1221万人,比2000年的常住人口增加了97万人,增长8.56%。据预计,在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推动下,2020年成都市城镇人口将达到760万,也就是说要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将360多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其中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07年10月美国心理协会发表了一项关于美国压力状况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生活压力大,且主要来自于工作和金钱。这一数据比2006年调查的59%有大幅上升。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1993年为540万人,1995年为746万人,1997年为1030万人。全国城镇失业率1993年为2.6%,1996年为3.0%,1998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9月底为3.9%。这说明我国就业总量和失业人数都在增加,并且幅度很大。
成都虽然素有休闲之都的美称,但随着产业集群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就业岗位的饱和将成为一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使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产业集群区工人承受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必然,而这些因素正是成为生活压力增大的重要根源。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
(一)城市人口缓解压力的最佳场所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休闲生活的增加,“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的前提下,休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发展休闲经济逐渐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乡村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聚落景观及文化景观等为特点,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与城市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参与耕作劳动,感受与世无争的氛围,不但可以调节身心的劳累和休闲放松,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二)节假日的最佳休憩地
目前我国的节假日主要有黄金周和周末双休日,节假日出游是多数人的首选。就黄金周而言,由于节假日出游人数过多,长途旅游会让人感觉疲惫不堪,因此,很多人都把节假日出游选择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这样就可以免去了长途旅游所带来的路途劳累。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周末双休日的游客是其主要客源,一方面,周末双休日的时间较短,人们不可能到较远的地方游玩,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就成为他们休憩的首选地。另一方面,周末双休日的总和远远超过几个黄金周休息日的总和,按照国家规定的休息日,每月有8天的周末双休日,一年内周末双休日的总数可达90多天。由此可见,把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周末的休闲去处具有较大的潜力。
(三)人们亲近自然的最好去处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已经使得人们厌烦不堪。与此相反,乡村的清新空气、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让人们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到城郊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成了许多城里人休闲放松的选择。于是,这种以农户家庭庭院为依托,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结农家情”的乡村旅游方式就成了城里人的最佳选择。
(四)消费对象范围广
对大自然的亲近几乎是所有生活在城市人的共同追求,不管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都会去追求这种即可以享受又可以休闲的娱乐方式,乡村旅游也正是具备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一独特资源而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此外,人们在一边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每逢节假日,人们带着老人、孩子去爬山,或去农家菜地里认识各种蔬菜,让孩子长长见识,让老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尽情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探析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将会导致接待能力的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管理者还缺乏相应管理经验和可持续发展观,导致了对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必需的设备如信息、住宿、交通、水、电等都还不完善。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管理者理念的转变。
(二)突出特色餐饮项目
到农家吃农家菜是乡村旅游者们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餐饮和风味本土化对吸引游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特色乡村餐饮就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成都的美食全国闻名,如何在这样一个高的起点上推出特色的农家美食将会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此外,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及质量标准化对游客的吸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娱乐项目多元化发展
目前农家乐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基础设施的不配套和资金投入的缺乏,旅游周期短和旅游项目单一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如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推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民俗风情特色活动“年年有余”趣味钓鱼大赛、陶艺制作表演、织土布表演、摇快船等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因此,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展多元化娱乐和休闲项目,做到集游、玩、吃、娱乐于一体的开发模式。
(四)推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休闲项目
高度浓缩在自然环境中的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主要资源,而不是凝固的静态景观,因此,文化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者只有真正地融于其中,才能体验到这种不同的文化氛围。目前成都的乡村旅游多局限于喝茶、麻将为主的单一形式,与具有文化内海的旅游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成都周边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龙泉驿十陵文物群、温江鱼凫遗址、民俗风情资源中的火龙节、放河灯,安仁镇的川西近代建筑,洛带的会馆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如果将这些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就可以打造出有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与评定机制规范化的管理和评定机制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成都市推出《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性标准,让农家乐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去年年初,配合国家乡村旅游主题年,又推出并实施了成都市《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办法,依照酒店环境、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要求、乡村文化生活活动体验、休闲服务项目和附加项目六个方面内容,将乡村酒店分为五个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政府所推行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具体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应加大对乡村旅游规范化的管理力度,只有建立其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把乡村旅游的发展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