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三、课程设置
*
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六类科目: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四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
⑴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 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 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01.7~2004.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启动阶段(2001.7~2001.9)
一、调研目的
按照《XX市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在卫生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完善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调研内容
1.影响和制约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卫生队伍建设等。2.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包括合作医疗政策落实情况,各医疗单位优质服务开展,卫生乡镇和卫生村寨的创建等情况。3.卫生系统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调研方式
1.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征求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卫生系统、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与“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纲要相结合。在开展业务工作评估检查的同时,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的内容。3.与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开展如何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能力、如何加强卫生人才及人力资源建设、如果指导创建卫生乡镇和卫生村寨、如何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重点课题研究,加快研究进度,尽快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进度安排
3月19日—3月20日为调研准备阶段,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访谈提纲;3月20—4月10日为集中调研阶段,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实施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等;二是撰写并提交调研报告。4月18为成果运用阶段,一是举办调研成果汇报交流会;二是遴选优秀调研报告党组审定后,上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上旬-8月为后续工作阶段,要结合调研成果,进行对照检查,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完善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调研提纲
按照一、二、十(专访一家医院、两个村、十个农户)的方式进行调研。
一、医疗卫生部门:在卫生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特色做法、主要成效以及经验启示有哪些?本部门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有哪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在卫生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哪些?广大党员干部反映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影响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卫生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广大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如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如何突出实践特色,有效设计活动载体,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对卫生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什么建议?
二、村:对卫生工作最满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满意的是哪些地方?广大村民反映强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影响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就推进卫生工作科学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三、群众:对卫生工作最满意的是哪些地方,最不满意的是哪些地方?在对卫生系统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六、调研选题
何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能力、如何加强卫生人才及人力资源建设、如果指导创建卫生乡镇和卫生村寨、如何搞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七、有关要求
1、成立领导调研领导小组。组长:XX,成员:XXX、XXX、XXX、XXX。
2、明确责任。办公室负责制定专题调研方案和提纲,各责任人负责具体实施。各党支部也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一、参加对象
局党组成员,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二、调研时间
调研活动总体安排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调研的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单位根据工作安排和调研的主题确定,调研时间要集中安排。
三、调研主要内容
调研活动要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崛起步伐、建设富裕和谐*”和“交通改革攻坚”这个主题,重点围绕市委“四进四访”要求,以及我局《活动方案》提出的调研目标、开展的“百、千、万”实践活动的方法,结合各自分工和单位职能特点,精选调研课题,开展调研活动。以下课题供参考: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的先行作用。
2、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创新举措,完成“一路、二桥、三站、四线”的建设任务,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
3、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完善农村公路客货运输网络,推行建、管、养“一体化”发展思路,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
4、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人员思想稳定工作,积极、稳步,多渠道、多方式搞好费税改革涉及人员的安置工作,保证国家燃油费税改革顺利完成。
5、认真履行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职责,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加强交通运输市场管理力度,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妥善解决行业稳定问题,实现我市交通的有序运营。
6、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企业改革,整合企业自身有效资源和社会资源,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为企业稳定、发展创造机遇和寻求活力。
7、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文明执法活动,加大执法规范化管理,巩固治理“三乱”的成果,不断提升行业形象。
8、各单位在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上,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理念,保证上级政府的决策、决定畅通和落到实处。机关工作人员在完善自我、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四、调研方式方法
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根据各自工作分工选定一个课题,各参加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本单位职能选定课题,开展调研活动。
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深入到基层单位、站场班组、实地察看,掌握基本情况,了解群众所忧、所思、所盼。
2、通过召开见面座谈会、民情沟通会、民主恳谈会、设立意见箱,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群众对调研活动的知情范围。面对面倾听民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尤其倾听群众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崛起步伐、建设富裕和谐*”和“交通改革攻坚”的意见建议。
3、通过梳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给发现的问题把“脉”,理清哪些是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那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策调整才能解决的,找准问题的症结。
4、通过对基层调研单位调查解剖,结合交通系统各单位的情况,分析交通不同单位存在的不同问题,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估。
5、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症下药,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五、调研要求
1、做好调研准备。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局工作安排,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按照调研的单位、主题、时间、步骤、任务“五明确”的要求,周密制定调研方案,确保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一、目标要求
分析检查阶段是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我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各单位要紧紧围绕“理思路、解难题、促发展”的实践总载体,按照“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完善发展思路”的要求,充分运用学习调研成果,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检查,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二、工作任务
分析检查阶段于2009年5月上旬开始,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筹抓好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工作。
(一)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各单位要根据供销社工作的性质和职能特点,通过开展深入一线“职工提”,民主恳谈“当面问”,问卷调查“定向求”,其他方式“多方寻”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上级部门、干部职工、服务对象和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离退休干部对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影响企业和谐稳定、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意见建议。
对多种渠道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要及时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分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反馈。
(二)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
1、开展谈心交心。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要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要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意见,做到与人为善,坦诚相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
2、撰写个人发言提纲。在开展谈心活动的同时,党员领导干部要对照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点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和党性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照不足,总结反思,认真撰写好参加民主生活会的发言材料。
3、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做好以上环节工作的基础上,领导班子要围绕本系统的实践总载体,紧扣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包括班子成员陈述发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班子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提出初步整改意见等。
4、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形式进行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书面材料须经市社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于6月15日前报市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5、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党支部要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每位党员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领导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又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三)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1、报告的内容。分析检查报告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紧扣党的十六大以来本单位的发展实践,充分吸收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充分反映四个方面内容:一要充分反映本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二要充分反映本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三要充分反映本单位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四是充分反映本单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各单位领导班子要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
2、报告的起草。各单位要组建分析检查报告起草工作组,支部(总支)书记要全程主持报告的起草工作。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重点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做到有问题、有分析、有思路、有举措,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3、报告的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召开会议专题充分讨论,会议要邀请党员和职工群众代表列席,参会人员要认真审阅报告并充分发表意见。对于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在吸收各方意见后将分析检查报告予以修订完善。
(四)组织群众评议
1、召开群众评议会。分析报告形成后,各单位要及时召开一次群众评议会,邀请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各个层面的对象参加,请他们着重围绕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改进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特别是有没有紧密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走出困境、加快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2、完善报告。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正确的评议意见,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中来,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
3、公开报告。分析检查报告正式形成后,要以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分析检查报告经市社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于6月20日前上报市社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具体要求
1、加强指导检查。各单位要认真搞好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自评自查,将评议结果作为完成阶段工作的重要依据。市社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将对各单位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
2、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握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重点,要从分析检查阶段一开始就着手准备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多渠道听取意见,多角度剖析问题,多形式组织评议,做到认真写、广泛听、充分议、反复改,真正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调研目的
围绕“破除思想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构建科技创新机制”这一主题,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认真学结基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一批调研成果,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技管理的新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技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技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调研内容
调研要突出构建保障我区科技发展的新机制,重点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开展调研工作:
(一)影响和制约保障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围绕建立科技发展的新机制,重点调研我区科技优势依然发挥不够充分,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区域内科技综合能力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缺乏产业化基地,产业集群式发展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自主品牌,缺乏重点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缺乏自主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产业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
(二)科技管理和服务中的疑难问题
围绕解决科技管理和服务中的的疑难问题,重点调研加强和改进城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改善地方经济结构、区域产业升级作出贡献。目前面临的制约瓶颈是:由于土地紧缺,一直没有建设科技孵化企业的产业化基地,致使我们支持孵化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落脚周边县区,为别的区域经济做贡献。为了切实增强我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在合适的区域建设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优势的科技产业基地,强化孵化器的项目承载能力,促使孵化的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同时吸纳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从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加快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
重点围绕城关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城市建设等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工作,加强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重大灾害疾病的监测预防与防治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社会事业与科技工作协调发展。
(四)基层和人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围绕研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总结科技管理创新、队伍建设等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查找、梳理科技人员队伍在思想观念、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合、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全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
三、调研范围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调研内容,深入到相关部门、街道、企业开展调研工作。
调研对象包括业务相关部门、服务对象、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
四、方法步骤
调查研究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研、辅助调研等方式。具体安排如下:
(一)调研准备(3月15日—3月23日)
1、研究梳理问题。活动领导小组召集机关各办公室座谈,讨论梳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管理和服务中的疑难问题、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以及基层和人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2、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征求意见表并在城关科技网开设专栏,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科技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制定调研方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调查研究工作方案。
(二)调研实施(3月24日—3月31日)
1、问卷调研。围绕建立科技发展的新机制,重点调研我区科技优势依然发挥不够充分,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区域内科技综合能力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等问题,分别向相关部门、服务对象、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发出调查问卷,系统了解和广泛征求意见及建议。
2、实地调研。围绕解决重大问题,确定重点调研内容,带着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采取座谈、研讨、走访等多种方式,开展实地调研。
3、辅助调研。局分管领导围绕调研内容,结合分管工作职责,同步开展辅助调研。
(三)成果交流(4月1日—4月10日)
班子成员结合调研主题,撰写并按时提交调研报告;举办调研成果汇报交流会。
(四)成果转化
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阶段预期成果,做好调研成果转化工作。
1、创新实践。总结推广科技管理的创新实践,转化为新的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通过调研,对目前能够解决的,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进一步梳理分析,促进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涉及重大政策调整等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基本思路,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议。
2、创新制度。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科技兴区”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办法,做到成熟一个、决策一个、实施一个。
3、创新机制。围绕“破除思想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构建科技创新机制”主题,通过调研成果的深入研究,形成和提出科技创新的意见、办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科技工作的新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改革创新。要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调研工作始终,坚决破除思想障碍,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突出实践特色作为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深入学习实践、探索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发现、梳理、排查、解决问题;要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注民生、集中民智,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群众的创新经验;要以查找和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破解发展难题,从科技工作服务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部门自身建设等不同层面,找准问题,研究思路,探索规律,切实解决,使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高效性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学案的出现,为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带来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所谓导,就是导学案的第一个环节要能起到引导作用。这就要求:首先,导学案要明确当堂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其次,引导学生的自学,要有目的性。这就要求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知识点上的指向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方向性的。导学案的第二环节是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模式相对更接近,相互之间的交流氛围相对于面对教师时更加融洽、轻松。导学案的第三要素是重难点剖析。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鉴于学生的知识所限,自主学习中必定会出现难于理解,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作为闻道于先者在这个过程的体现作用将会充分凸显出来。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老师对难点的讲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这个过程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并且通过练习,运用知识,检验自身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导学案,依据老师设置的引导问题,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学习知识,并且运用学到的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心后,学生将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学案设置后,教师提供的是问题和解决思路,其后的过程将由学生独立进行,他们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展开积极的思考,可以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容易走入的误区,思维角度的缺陷。教师解决后,通过解惑和提问等方法,将这些错误反馈给学生,引导他们再次思考,意识到错误所在,将之解决。
3.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导学案过程中的讨论交流,学生脱离了闷头做题的模式,脱离了简单记忆模仿的过程,开始主动地钻研、分析、交流、总结,不仅有自己的思路方法,还能学到别人的思路方法。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看法,必须要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对小组成员的聆听习惯都要有所思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双赢的意识,都在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
1.导学案流于形式,内容混乱,无指向性,无针对性
高中数学的内容精炼,而信息量充沛,导学案的编写既要有清晰的脉络,又要有足够的内容,这就使教学方式发生变化。由于经验、习惯的不同,或者教师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的转变,许多导学案出现形式单一,内容混乱的情况,使导学案丧失了一部分功能性。
高中数学的内容主要由各种概念引发的数学题型组成,导学案应该具备相应的侧重点。比如,概念性的问题,应当将引导的重点倾斜于概念形成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的改革是基于原有的教学经验,而非空中楼阁,改变的是形成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非抛弃之前积累的一切经验,方能更加行之有效。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基础的不同,知识面的不同,个体理解能力的差异,个体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有所区别。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的投入程度,对导学案预习完成情况的差异,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学生的性格等也会对交流环节产生影响,沉默寡言的学生和踊跃发言的学生,对小组交流的参与度会有很大差异。长期下来,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容易出现能者愈能,差一些的会越来越自卑的情形,使讨论的环节起不到有效的效果。
高中数学导学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层次性,让对数学兴趣更大的学生有更多层面上的拓展空间,让数学差一点的学生也能足够的发挥空间,有效掌握知识,逐渐激发对数学学习更大的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导学案的应用因其具备更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面对节奏紧凑的高中数学学习中,其能够产生的高效性更是令人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富晓丽.“导学案”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6):23.
教材背景:课题组主要研究《新标准英语》,学生生活题材,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国外人的相处等。同一题材在全套教材中重复出现,但其内容逐步扩展加深,螺旋上升。我们的低段一,二年级,使用的是快乐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新标准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教材单词和会话部分设计了各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并全部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本套教材几乎课课都配有图画,这为看图说话提供了便利,通过图片引出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现学生本课的主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势和神态等,并对这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联想和推测,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经历旺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求知欲高,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善于模仿,敢于开口,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但自规性比较差,容易培养兴趣,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是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时,他们更容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看图说话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儿童在思维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能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口。另外,以图画为桥梁,启发学生“借图说理”,逐步实现从叙事到说理的过渡。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课标中要求,低段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听、读的基础,可见情景教学中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
在课标语言技能中:一级要求: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依据: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原理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并揭示了其所依据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理论又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一条最基本的智能发展的规律,就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即图式(schemata)。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确有某种水平的图式,他必能表现出相应水平的能力。这种图式主要由三种知识构成:⑴陈述性知识,即陈述、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知识;⑵程序性知识,即面对什么问题怎么办的知识,经过练习可以转化为智力技能;⑶认知策略知识,即如何监控、指导自己思维的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可转化为认知策略。
4.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能够制定出看图说话的策略。
(2)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
5.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比较典型的提问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或实践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等。
(3)调查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调查,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针对小学四年级有效提问的理论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
6. 关键词的界定
小学英语 看图说话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7. 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分析教材图片特点,看图说话的有效实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现问题如何改进。
7.1 教材图片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完全符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a.教材体现了,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都要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 b.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NSE,强调“运用语言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跨文化教育”,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c.教材充分体现了美育渗透特点; d.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 e.教材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体描述,插图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诊释和补充。利用课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7.2 依据分析教材总结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
(2)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
(3)借图引导,呈现新知;
(4)借图巧练,操练新知;
(5)借图巩固,拓展创新;
(6)借图升华,总结主题。
7.3 检测研究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级“看图说话”不设场景或只是简单的场景,着重对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为的描述,通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认识,训练他们对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名称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年级“看图说话”中角色相对单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较复杂的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看图说话”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多了,且图中的角色行为、动作比二年级难一些。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形式,把图片内容连接起来,场景多样,涉及的物品也较多。
四年级“看图说话”涵盖角色,场景,角色行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要求学生在把对话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变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看图说话”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教会孩子要学会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流畅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看图说话”为连环画的形式,在对整个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场景和角色行为进行识别和描述基础上,更要注意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陈述。要发挥想象,构思人物和心理活动。
8. 研究过程
8.1 提出阶段:(2012.3-2012.4)
1)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8.2 实施阶段:(2012.5-2015.4)
1) 初级阶段:低段年级的实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级阶段:中段年级的实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级阶段:高段年级的实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动安排表
2)学生前测,分析学生成绩
3)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分阶段教材、图画特点,找规律
4)课堂观察,可行性方法的实施
5)对总结方法进行修改
6)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总结:
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后,尝试在同年级其他班推广。
8.3 结题阶段:(2015.5)
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3)申请结题
9.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a.通过对新课题的研究,要求全体成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新的教学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把自己新的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写优秀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综合成果:a. 搜集学生作品编写学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师课件,完成教师音像作品集
c. 汇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证 结题。
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
e.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比。
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应用的方式进行,力求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表达
10.1 提出阶段:问卷调查、实验前期测试及分析。
10.2 实施研究阶段:撰写学术性或经验型论文、反思、案例,可见视频。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3―04
引言
南国农教授曾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教育技术学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本科专业224个,硕士点83个,博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这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门槛,考试内容对人才的选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2006年7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初试从2007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需要按照教育学的招生考试方案,但是教育技术学具有不同与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因此在招生考试科目方案设置上,出现了分歧。[1]部分高校改变此前的自主命题方式,采用了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教育学综合考卷,学科门类为教育学(代码04),另外一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自主命题方案,按理学(代码07)招生。从2007年至2009年,这种新的考试方案已经实施了三年,那么这两种方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育学综合的考试方案是否适应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选拔的需要,这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1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变化情况
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07―2009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07年全国内地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共有85个(同一个学校不同院系的硕士点按不同单位计),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招生单位有40个,占总数的47.06%,自主命题的有45个,占总数的52.94%。2008年招生单位是84个,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6个,占总数的42.86%,自主命题的有48个,占总数的57.14%。2009年招生单位数量与2008年相同,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有34个,占总数的40.48%,自主命题的单位有50个,占总数的59.52%,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与自主命题单位数量之比约为3:5。整体趋势如图1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采用教育学综合的单位数量减少,而自主命题单位的数量则在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学综合考试方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2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招生结果的影响
笔者统计了西北地区七所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高校2007-2009年的招生情况。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其中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是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从招生结果来看,如表2所示,2007-2009年间,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四所学校实际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基本上都没有满足招生计划,个别学校只能通过调剂争取一部分生源,有的学校实际招生人数甚至为零。而实行自主命题的三所学校,这三年间实际招生人数较为理想,有些学校甚至爆满,单从数据上看,实行自主命题的学校实际招生结果比实行教育学综合的学校普遍要好,这与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方案改革前各高校基本都能招满计划,录取余地相对较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诚然,招生数量受学校知名度、学科实力、导师团队能力、地理位置、就业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招生考试科目是筛选优秀学生的过滤器,也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这两种考试方案产生的不同招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科目。
二 教育学综合不适合作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原因分析
1 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轨
教育技术学虽然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的前期研究工作,确定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八门主干课程,即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同时允许根据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本科培养方案。[3]而教育学综合所考察的四个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技术学本科主干课程差异明显,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仅在一些师范院校作为公共课开设,而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这两方面内容一般不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课程内容,教育学综合中基本没有体现教育技术本科的主干课程,与本科教学严重脱轨。
2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
由于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脱节,导致考生备考时,基本放弃了教育技术本科主干课程的学习,为了取得成功,从大三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教育学知识,这无疑是削弱了考生对本科知识的重视程度,也加大考生的应试难度。[4]而通过初试的考生,也无法从成绩上体现对教育技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用说反映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了。因此,许多考生放弃考教育学综合,选择自主命题的硕士点报考,使生源在院校间出现了不均衡,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教育学综合内容,直接放弃了教育技术专业的深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对本专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十分不利。
3教育学综合考试内容制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通过对西北地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网络访谈,发现有一大部分该专业的研究生来源于教育学或者其他社会科学专业,这一大部分考生基本上是应试型,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更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一点技术背景,而这些研究生所在学校的培养方案偏向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也基本是以计算机类为主的理工类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差异明显,思维习惯并不一致,出现了不能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现象,部分学生,一直存在学习困难,无力完成导师分配的科研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显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不仅要体现考生对本专业本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也要体现从事该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因此科目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研究生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从以上三个原因,可以看出使用教育学综合考卷难以选拔教育技术学优秀人才,迫切需要新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
三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选择方案
笔者对2007-2009年全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参考AECT94定义中提出的教育技术的五个研究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把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分为教育技术学本体理论研究,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艺术,教育信息管理与评价四个大方向,[5]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研究方向。然后对自主命题的学校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四大方向的具有一些公共的考试科目,笔者对自主命题学校所有招生方向和考试科目进行统计了解的基础上,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原则,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的两种考试方案,即:教育技术学统考或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两种方案。
1教育技术学统考方案
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客观性,顺应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趋势,笔者认为部分交叉学科应该突破二级学科按照所属一级学科统考的试行模式,体现两个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采用部分交叉学科统一命题方式选拔人才。教育技术学可以按照本科主干课程设置统一考试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网络教育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这六门初试必考科目,自主考察的科目可以结合研究方向放入复试环节。这种统一命题方案使该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具专业性,同时也能兼顾到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使通过教育技术学统考选的优秀人才更符合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
2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
笔者将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归纳为四大类,依据现有自主命题单位考试科目设置情况,设置基于研究方向的自主命题方案,如图2所示,矩形框内的科目为必选科目,椭圆形内的科目为可选科目,招生学校可根据自己具体招生方向灵活选择初试科目。
其中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方向,其必考科目包括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论则作为可选;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化教学应用方向,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应用基础,web及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和数学为必考科目,而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和教育传播学则为可选科目;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方向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必选科目,而教育传播,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则为可选;教育影视与数字传媒技术方向,电视编导,影视音乐制作和多媒体技术基础则为必考科目,而普通物理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三维建模三门则可作为选考科目;其它方向,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
小结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教育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6],因此,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不仅要体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色,更应服务于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教育技术专业选拔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媛等.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汤苗苗,王琴,王良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10-12.
[3] 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谈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0.
[4] 张琪,陈琳.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