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奏音乐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奏音乐和教育

第1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 音乐节奏 探索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令人愉快的音乐和美的形象,潜移默化感染幼儿,在构建音乐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何将音乐活动融入环境、学习和游戏活动,使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对担任过保教主任又转为办公室主任的我来说在参与培养幼儿音乐节奏的探索研究中感触颇多。

从申请课题初期,撰写开题报告,依托奥服音乐教育模式,我们踏踏实实从幼儿音乐节奏培养入手,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增加了情趣,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一、音乐节奏教育源于生活

在着手课题研究初期,许多教师常常为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而烦恼。其实,一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就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音乐活动主题,从而由此扩展开来成为主题系列。如各种节日就是很好的契机:迎新年、三八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譬如以端午节为主题起点,可以扩展出“屈原”、“粽子”、“香包”、“彩线”等艺术活动形式,在音乐中朗诵屈原诗句、用五彩线做五线谱、香包和小彩粽当音符,根据摆出的乐谱引导幼儿拍打出节奏唱出旋律。这些活动主题不仅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加强了幼儿对传统节日教育的同时,通过朗诵、拍节奏、唱旋律等音乐活动形式,使幼儿的艺术教育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多种知识,也符合现今倡导的整合教育理念。

二、以游戏的形式挖掘幼儿的兴趣

把音乐节奏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增强自信心,提高应变能力。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自然地、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表达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密切了幼儿对集体的情感。

三、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生活逻辑

幼儿的生活是一个感知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幼儿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知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音乐节奏培养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如同样是“节奏”,音乐中有节奏,文学、绘画、舞蹈中也有节奏。如果教师让幼儿感受节奏,可以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以及自然和社会中蕴涵的节奏。其次,给幼儿提供儿童化的艺术欣赏、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要走进幼儿的精神世界,和幼儿一起用他们的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四、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使之在玩中学练节奏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骨骼。在讲授《妈妈的高跟鞋》一课时,先讲生活中的节奏,小朋友穿自己的鞋走路和穿上妈妈的鞋走路有什么不同,然后介绍乐曲是如何表现这种不同,并在自己的身体上打出节奏。幼儿通过聆听乐曲,不仅饶有兴趣地获得了本课具有的舞蹈性节奏,而且自然引发动觉反应,用肢体语言去再现音乐,反映情感,从而发展了出自幼儿自身音乐节奏体验的即兴创造能力。

五、平缓过渡使幼儿在无意之中提升各种能力

新知识对幼儿来讲就像一座陡峭的高山,爬起来很艰难。而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的就是把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到达山顶,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应始终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

具体针对节奏而言,我们应抓住幼儿潜在的节奏意识,并加以挖掘,让孩子们主动发挥出来。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有异、快慢有别。在听到音乐和有规律的声响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打拍子,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每个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使之充分发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动脑筋、想办法,设计一段段合理的坡度,带领孩子们攻克一个个立在面前的困难,最终攀登到理想的顶端。

六、合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2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舞蹈中的节奏感是人们在跳舞时通过改变形体和动作的组合来完成表现出的感知能力和具体反映,它不仅可以让一个舞蹈准确地表达舞蹈的内涵,而且节奏的韵律也增强了少儿身体的协调性。少儿对节奏感意识很强,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让少儿能够在玩中完成舞蹈教学的任务,使其身心健康和谐成长,这也是培养少儿节奏感的重要意义。

一、节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因此,节奏在舞蹈教学中也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少儿舞蹈教学而言,音乐是第一课,舞蹈的动作必须配合音乐来进行,舞蹈的意境必须依托音乐来展现,从音乐入手,引导少儿感受意境,感知节奏,让少儿在舞蹈动作中掌握音乐的律动,形成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使少儿在舞蹈活动中对音乐节奏逐渐获得层次性的认知与发展。

(一)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离不开节奏,节奏是舞蹈的骨骼,是支撑舞蹈的基础要素之一。在约翰?马丁的《舞蹈概论》一书就曾说到:“所有形式的舞蹈均包含了三项原则:动作是基本的材料,动觉的移情作用是其交流方式,而人体按照节奏运动则是其目标。”他认为人体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运动是舞蹈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舞蹈的最终目标所在,也就是说,节奏在舞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个舞蹈中,节奏的变化可以让人对舞蹈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例如,快速的节奏会给人以一种热烈和喜庆的感觉,让人听到节奏就想随着音乐和节奏翩翩起舞,如《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作品;舒缓的节奏会给人以一种恬静和安逸的心情,让人听到音乐节奏就想静静地去回忆,如《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还有的音乐节奏让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忧伤,如《二泉映月》等作品??不同的节奏,随着它的轻重、强弱、长短、缓急给人太多的想象,让人随着鲜明的韵律用身体表现着自己对美的感受。

(二)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舞蹈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它是通过人们的肢体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让观众能够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来了解舞蹈的情感。之前我们了解到节奏感的训练在舞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就必须清楚其教育的重心应该在培养少儿的舞蹈的感受能力上和舞蹈的表现能力上。初步培养少儿的舞蹈节奏感和韵律感,能让他们体验到舞蹈带来的美的享受,把节奏的训练和肢体语言贯穿于整个舞蹈教育之中,这才是我们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目的。在舞蹈教学中,节奏感是少儿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它是将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有律动的进程进行了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能够准确灵活地掌握节奏,对提升孩子的节奏的韵律美、准确再现舞蹈的神韵具有一定的功能,而对这种节奏的培养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途径的。

二、少儿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节奏感

我们了解到了节奏感在舞蹈中的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就舞蹈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节奏感的培训,这也就涉及到如何培养节奏感、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少儿的节奏感等问题。

(一)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舞蹈教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游戏是少儿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认知手段,我们要利用少儿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而不会让他们感觉他们是在“学习”舞蹈,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你所教授的内容,这也是我在这里所提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首先,选择一个好的音乐对完成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当把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拿出来,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跟随音乐做出肢体动作。我们将舞蹈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加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用一些喜欢的事物,如一件玩具或一个卡通的小帽子等等,他们就会在游戏玩闹中学习到了节奏,让他们在快乐中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快乐。在舞蹈节奏训练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日常见到的东西,比如学一只小鸭子走路,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模仿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次,要选用一些适合少儿学习的教学方法,并要注意在舞蹈教学中运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少年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孩子们能够直接、准确地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音乐和舞蹈。最后,要在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增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舞蹈和节奏感的训练中增强快乐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在舞蹈教学的节奏训练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在学会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予他们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舞蹈编排,让他们真正地在舞蹈中表现自己,这也会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舞蹈的美的存在。群众文化舞蹈辅导员所面对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按照学院派的方式方法去做高强度的训练,一旦方法不正确,容易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因此,群众文化舞蹈辅导员只有根据不同主题、不同音乐、不同形式的舞蹈来拓宽少儿对舞蹈艺术的认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接触这门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少儿对舞蹈艺术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辅导工作的预期效果。

(二)强调和重复是对节奏训练最好的巩固

在舞蹈教学中,孩子在学习中可以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但在过段时间的练习时,就会减少或忘记这些东西,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在训练中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为以后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但如果一味地舞蹈学习中重复、重复,就会让孩子们感到乏味、无趣,这会让孩子失去想学舞蹈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变化速度或形式的方式来保持或增强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如在学习节奏变化中,我们就可以采用老师在前面走,孩子们在后面跟的形式,老师在走的时候可根据音乐的要求不时地改变走步的速度,这时,孩子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和模仿老师的速度,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也不会踩到别的小朋友的脚上,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是在学习舞蹈和节奏,而是用一种“玩”的心态在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进行交流。另外,还可随机改变一首乐曲的节奏,让少儿表现不同节奏下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以一曲多用的方式引导少儿体验不同节奏下动作频率的改变:如,正常音乐节奏下进行普通的走步动作,加快节奏则变成跳跃或跑动等动作,而放慢节奏则变成了蜗牛爬、大熊走……这样,避免了舞蹈动作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同时也锻炼了少儿对节奏快慢变换的判断与表现。当我们感觉到这时的节奏已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或快没有兴趣时,这时又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变化动作(动作变化不能太大),让孩子能够在前面的节奏中又一次将“玩”带入到学习中。所在,在整个的训练中,老师不是用语言来指挥孩子要如何去作,而是将学变为玩,这样可以很好地巩固舞蹈教学的内容。

(三)创编节奏是少儿对节奏的掌握与运用的最好验证

无论任何一门艺术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在我们对孩子们进行初步、系统的舞蹈训练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编排自己的舞蹈,这是对舞蹈艺术的本质的最终追求,也是孩子们表现的最美的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我们最主要的是在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所以,如何在玩中学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正如吕艺生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只有职业舞蹈教育,而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是不完整的舞蹈教育;一个国家没有艺术的普及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让孩子们参加舞蹈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文化馆少儿舞蹈辅导员对舞蹈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舞蹈口述表达技巧和能力有一定基础,并能够在舞蹈形象及动作变化上给予少儿舞蹈最好的指导时,就需要提高自身舞蹈创编作能力,在编舞过程中能够体会和感受到舞蹈带来的激情、节奏、律动,并将这种感受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为舞蹈创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第3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 音乐;健美操;作用

【中图分类号】 G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39-1

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用专门器械的操化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目的的一种新兴娱乐、观赏型体育项目。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健美操将不会充分体现它的艺术效果,失去其艺术感染力。音乐与动作协调一致,才能体现健美操的鲜明节奏和动作特征,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综合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二、健美操音乐的特点

(一)音乐节奏强劲有力,具有跳跃性,更富有感染力。斯坦尼说:节奏是一定速度和节拍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与单位时值之间的关系。健美操音乐多取材于迪斯科,爵士摇滚等现代音乐和民族、流行音乐,其速度的快慢、力度强弱的规律性变化,表现了健美操音乐的鲜明节奏感。

(二)旋律震撼,富有时代感。健美操音乐通过节奏明快,强有力的旋律,快速、平稳的节奏,体现了现代音乐的特征,也与现代青年人的生活节奏和心理倾向十分吻合,具有明显的催人奋进的时代气息。

(三)音乐旋律优美,具有激发、振奋人们情绪的效应。健美操运动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本身的功效性、动作的时代性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现代音乐给健美操带来的活力。因为它能使锻炼者听到这种旋律优美、节奏强劲的音乐后,便会产生情感联想,产生一种想参与、想活动的冲动。

三、健美操音乐选择依据

(一)根据健美操动作的特点选配音乐。健美操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音乐和动作的配合对全套动作的艺术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选定音乐,首先应该熟悉和理解音乐的主题,了解表现的内容以及练习者的欣赏能力和爱好,才能使动作造型与音乐节奏协调一致,表现力才会更为丰富。

(二)根据健美操性质选择音乐。健美操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分为大众健美操与竞技健美操两大类。大众健美操是以健身、健美为目的的普及性健美操;大众健美操节奏适中,没有难度动作,音乐速度一般选择10S24拍左右的曲子。竞技健美操则是以竞赛夺取名次为目的的高水平健美操,根据竞技健美操的特性,通常音乐选用激昂、欢快、富有激情的快节奏曲子。由于竞技健美操节奏快,故音乐速度选择10S26拍左右的曲子。

(三)音乐应与动作的风格相一致。音乐和动作的相配合对整套动作的艺术效果起着关键作用。音乐的选择性很广,有欢快的、抒情的、激昂的等,但是不论选择哪种音乐,一定要符合健美操的动作风格与要求。因此,在选配健美操音乐时要注意听觉感受和视觉冲击融为一体,把健美操的音乐和动作的艺术感完整地表现出来。

四、音乐的选择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音乐选配能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在健美操课中不同的音乐能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在健美操课中,学生听到热情奔放、节奏鲜明、充满激情的乐曲,可使大脑皮层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合理运用运动的速度和力、调节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程度,改善协调性,使人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从而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

(二)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音乐对课堂气氛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健美操音乐通常以爵士乐、迪斯科乐、摇滚乐、轻音乐、交响乐、民族乐(节拍较为完整、节奏较为明快)的形式出现。健美操的音乐节奏能激发学生激起的情感功能,从而对课堂气氛产生一种调节作用,增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速掌握动作技术的作用。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健美操练习,可加速学习过程,增强练习效果。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音乐的节奏有利于建立条件反射.教师用音乐的节拍来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协调性,这也可称作“音乐诱导训练”。健美操在音乐伴奏下能够培养练习者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能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助于练习者合理掌握“力”的运用,体会到动作的正确感觉,启迪和帮助练习者更快地记住动作,掌握好动作要领,增强对操作的理解和记忆,使动作更加优美.协调准确。

(四)音乐是健美操达到完美效果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健美操在音乐的伴奏下,烘托了健美操的气氛,丰富了健美操的艺术魅力,表现了健美操的特色,增强了健美操的感染力,使健美操有形有声。音乐紧紧为操推波助澜,健美操始终又为音乐造型,使人有一种动作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形的动作之感,二者融为一个艺术整体。

总之,正确的健美操音乐选配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还能体现健美操的艺术性。从而提高音乐选配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提高练习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12-13.

[2]翟秀珍.浅析健美操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8).

[3]李翠兰.健美操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李莘.健美操音乐的深层次功能与选配原则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

[5]沈芝萍.音乐与健美操的关系及其应用[J].台州师专学报,2000,22(3).

[6]孔红新.浅谈健美操成套动作音乐的选配与制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1).

[7]刘金娣.音乐――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8]蔡青松.音乐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J].东南传播,2006,(10).

第4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健词:律动;音乐欣赏;音乐教学;音乐;作用

律动,是指人的肢体有节律的活动,在音乐上常常是指身体随音乐节奏韵律的活动。音乐感受由心动到肢体的运动,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可以加强对音乐的节奏感受,进而投入对音乐本体的专注。律动在识谱教学,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上的运用比较普遍,是有共识的。

律动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始终,但是人民很少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它的意义和作用。而作为一种教学体系,是在新时期对外来教学法的引进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瑞士的达尔克劳兹教学体系,让国内的音乐教育界从观念到实践全方位重新认识了律动。这个体系认为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事情,音乐需要身心都投入体验,即身体和心灵都要感受音乐。这样才能全面体会音乐各要素、对音乐的感性才能深入、才能够感知音乐中具表达性的艺术特质。在音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来理解音乐语言,可以达致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节奏,节奏与生命的律动具有某种相同的运动方式。而将身体的律动作为把握音乐节奏的方式,只好抓住了音乐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音乐的脉动。

音乐的欣赏,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尽管我们常常用很多诸如视觉,文学,哲学,想象等方式来辅助在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但是其作用是比较局限的,往往也有负面的意义。那么,律动对于音乐欣赏而言是一种音乐性的意义,还是一种辅的作用呢?律动对音乐欣赏教学又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本文将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探讨。

1.律动与音乐的节奏

音乐的结构要素很多,其中节奏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一方面是整个音乐的骨架,另一方面又是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前进动力。节奏的形成更是音乐风格的集中体现。

音乐是动态的存在,这是无需讨论的。而音乐的动态在何种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体态运动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音乐和人的多种关系的形成,而且不同的音乐形式和不同的音乐环境有着不同的关系形成。譬如说,人对音乐的感情投入和对音乐的背景性利用,音乐与人的的关系就有巨大的不同。而舞曲音乐和抒情的浪漫曲对人的身心反应也是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的。

一般认为,音乐的动主要是体现在节奏上,因为节奏的长短时值组合能产生向前的动力,作曲家在写作音乐的时候,本来就受某种节奏的驱使。而人的节奏来源于生命运动。包括人类情感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律的运动为其表现形式的。音乐做表现的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人的情感和思想又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人们所面对的世界万物,自然界的昼夜交替、潮水的涨落、四季的更迭,人体生理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等等,都是与音乐的节奏创造规律一样。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节奏的美,能跟随节奏的运动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生命体验。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劳兹的“体态律动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探索音乐与人的行为动作的关系,获得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人们在演奏音乐,聆听音乐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动作,如摆动身躯、手舞足蹈等就是一种由音乐节奏或者音乐的情感状态所引起的自然流露。也就是一种生命生命本能。

2.音乐欣赏的律动必要性

一般人总是认为,律动更适用于儿童的音乐教育,原因是觉得儿童的天性是好动,音乐能更直接地激起儿童的手舞足蹈。在音乐的鼓舞下儿童会进入一种随意、自由的空间,去自由地感受音乐。同时,儿童的音乐律动可以充分释放他们的天性,达到身心健康。事实证明,通过律动参与音乐的感受,胜过一切口若悬河的讲解。跟低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更多地借助理性的帮助,所以,他们越来越去善于寻找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来增加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譬如音乐家的思想和性格,音乐的诞生背景,音乐的理式结构等等,这是没有错的。同时,他们逐渐就将音乐的律动看成是一种幼稚,或者仅仅当成是与己无关的音乐鸣响。这是有问题的,其实大学生仍然处于好动的年龄,只是他们的动往往都基于一种明确的目的而已。他们的节奏性,他们的热情和情感幅度甚至更大。音乐当然也能唤起他们的动作欲望,是需要释放的。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如果将他们的动作欲望实现,释放他们的热情,是能够显示出积极的音乐感受效果的。当然,他们的律动行为不能像儿童一样,总是拍手、摇头、跺脚,扭捏身躯,或者做一些他们视为幼稚的游戏等,而是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创设合适的律动方式。

长期以来,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习惯于聆听多于参与的方式,是要求对音乐保持一种虔诚和注意。但是,如果在被动的聆听中,往往会使听觉经验不足的学生无所适从,容易走神。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是有益的尝试。随着音乐的律动,会消除音乐抽象的音响形式与人的距离,保持对音乐过程的关注。自发肌体行为与人的内心世界是相对应,律动不仅是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也是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体现。这种源于自我内心的,自由放松的身体律动,既能训练内心的感觉与音乐的协调,更能让学生充满兴趣、自信,在音乐中抒发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也许在音乐欣赏中未必是必须的,但绝对是必要的。

3.音乐欣赏中的律动方式

音乐欣赏课程相对于实践类、实操类课程是静态的,好像音乐的欣赏只要打开耳朵就可以了。这种开看法很普遍,有很多音乐教师也是持类似的看法的。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主要的任务就是播放音乐,其他的可以不管了。如果就音乐的欣赏和审美都是主体,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是,音乐欣赏如果作为一门课程的话,这种过于相信学生欣赏音乐的自觉性,将他们视为资深乐迷的观念是不妥的。这说轻点是一种被动的音乐欣赏,说重一点就是音乐教师的不作为。因为,放任的状态会使学生在音乐鸣响中很被动,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方式加强大家对音乐的注意,那这样的欣赏恐怕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律动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我们做一些讨论。

律动不能等同于打拍子,虽然一般要与音乐的拍子吻合。如果从始至终以打拍子的方式做律动,一方面很累,疲劳,另一方面显得机械,单一,和枯燥。那么有没有一种律动的模式可以直接运用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其实音乐欣赏中的律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其本质在于通过身体的活动,协调情感的抒发,而保持对音乐过程的关注,是不在乎形式的。律动也不能只在意动作本身,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音乐的节奏,音乐的织体,音乐的情感等等都会带来律动的变化。不能只拘泥于对某种规定的动作模式。只要能感觉到与音乐的动态协调,什么样的律动形式都是合适的,有效的。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的律动要求非常自由,是主体性的,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走神的动作。甚至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动作习惯,更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课堂上,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等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音乐的反应,可以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每个人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动作,展现每个独特音乐理解。

然而,律动会不会冲淡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聆听呢?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过多地注意律动的形式,搞得花里胡哨,甚至是喧宾夺主,那么就会适得其反,这是音乐教师特别要警惕的事情。适当运用就好,不要为了律动而律动,要视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相应的律动要求,这样才能将人和音乐的真正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5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1.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6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舞蹈和音乐被誉为艺术中的姊妹花,在历史上具有同源性,在本质上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都长于抒情、能够塑造形象,从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世界音乐的介入更突显出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古人形象地论述了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对于世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很多音乐院校都开设了世界音乐的课程,对音乐的研究也从欧洲中心论向多元文化论的方向发展。世界音乐课程进入大学,是音乐教育世界性变化的表征,它对全球音乐教育改革在内容与观念、方法方面的影响是历史性的。管建华先生认为,音乐教育三个观念的转向:一是从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世界观转向全球多元文化音乐的世界观;二是从审美的主体中心模式转向文化理解的交往主体模式;三是音乐教育的现代知识型转向音乐教育的后现代知识型。目前中国音乐院校中的世界音乐课程,把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放入文化的脉络中探讨, 课程中透过文化背景与音乐功能的介绍, 以音乐欣赏、 多媒体、 影像或其他视听资料来辅助教学,在这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音乐,同时也对世界各地的舞蹈有了新的认识,世界音乐课程的介入突显了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 

 

艺术包含着不同的门类,这多种艺术门类又往往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或综合的艺术形式。当然,任何艺术分类的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其实各艺术门类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某些艺术门类之间更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随着艺术的发展,这样的联系更加密切,音乐和舞蹈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对组合。多元文化视野下,音乐符号和舞蹈符号存在着某种互渗互阐:一方面,音乐符号的律动与舞蹈符号的律动之间具有某种互渗;另一方面,音乐符号的意义可通过舞蹈符号得到进一步阐释,舞蹈符号的意义,亦可通过音乐符号得到进一步表现。 

世界音乐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且音乐、舞蹈兼自娱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体。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这三大基本要素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当舞蹈与之合作时,也存在着与其相对应的三个方面。即:①音乐的节奏性与舞蹈的律动性;②音乐的旋律性与舞蹈动作的歌唱性;③音乐的和声与舞蹈动作的交织。音乐是用声音来展现美,通过和声、旋律、节奏等要素的组合,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舞蹈训练中的美感以人体为载体,以形体动作为手段展现出来。这当中,音乐的美感是伴随着舞蹈者的动作融入其中,而达到舞者的最佳表现并使其舞蹈有一定的内涵。 

在世界音乐中,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得到完美的体现。如非洲音乐,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对非洲人来讲,音乐的感受一般就是能打动人心的感受,人民通过用身体动作结合拍子来促进,这样动力上的反应,不仅使个人同音乐活动融洽起来,而且加强了人们对音乐与舞蹈的欣赏。非洲各部族的音乐共性必定与舞蹈相结合,通过强调和发展那些能结合身体运动的特征,更好地把其内容同舞蹈的结构要求相联系起来,更有力地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感情。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联系。音乐强烈的节奏动力与舞蹈动作的律动感;音乐旋律的特点及多声性的倾向和舞蹈的群体性等都充分体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世界民族音乐中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的统一 

 

在世界音乐的教授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工具就是利用录像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地区的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世界各地音乐的不同风格,这些录像片段中均有与其民族音乐相配合的舞蹈插入其间,而这些舞蹈的介入使得各民族音乐的独特形象更加鲜明。舞蹈和音乐,作为艺术符号,其本质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人体是内在生命情态活动的承载体,内在生命情态产生于人体,作用于人体,外显于人体。人的内在生命情态通过声态、体态无时不刻地在传递和显现着它的各种变化,起到传达交流情感的作用。通过声态和体态的外化,原本无声、无形的内在生命情态转化为有声、有形的外在的生命情态。这种转化为音乐音响符号和舞蹈体态符号的抽象提供了直接的原型。 

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情感的形式有密切的逻辑相似性——生长和衰退,流动与停驻,冲突与消释,快速、停滞、激动、宁静 或微妙的敏感与梦幻般的间歇。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决定了舞蹈和音乐在目的、价值和意义功能上的一致性。在目的上,舞蹈和音乐都是为了抒发人的感情而产生的,因此都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不同处在于,舞蹈因借助形体动作,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因不受视觉形象的限制,而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当然,舞蹈与音乐都具有通过模拟等手法,表现出一定的叙事能力,如舞蹈的结构往往以音乐的结构为依据;音乐的结构往往能为舞蹈提供完整结构的基础;舞蹈语言组合往往受音乐的结构形式的影响等。 

音乐和舞蹈同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和音乐不同的只是舞蹈是以直观的方式,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活动。因此,在表述音乐时,舞蹈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观赏者也在欣赏音乐和舞蹈的同时感动心灵,让心情得到愉悦、放松和满足,从而陶冶情操,使情感得到升华。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它以旋律、节奏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现实生活中,音乐常常同舞蹈结合在一起。舞蹈所表达的形象,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舞蹈和音乐两者在显现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表征内在生命情态过程中的同态性,使两者的构成方式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诚如前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家扎哈诺夫所言:“音乐——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三、音乐教育中对音乐与舞蹈教学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舞蹈和音乐被誉为艺术中的姊妹花,在历史上具有同源性,在本质上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都长于抒情,能够塑造形象,从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构成要素上也具有同一性,具有节奏、旋律、结构、思维方式的相似性,认识舞蹈与音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助于广大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挥舞蹈和音乐的长处,使之相互促进、乐中有舞、舞中有乐。 

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十分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综合掌握音乐与舞蹈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转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观念,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主动将音乐课程与舞蹈课程知识相互融合, 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可以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过程中的听觉艺术。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音乐和舞蹈的鱼水关系,将学生的表演发挥到最佳艺术境地。音乐在运用自由韵律和速度的变化时必须与肢体共呼吸,才能达到舞蹈与音乐的完整统一。针对舞蹈和音乐的联系和差别,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舞蹈和音乐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教学与音乐姊妹艺术的特点,利用舞蹈专业知识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在对比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与音乐语言组合体裁的一致,使学生产生联想和对比,调动积极性。 

在世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这些外来音乐外,教师还会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如组织学生対录像的舞蹈进行模仿。在学习马其顿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舞步来感受音乐的节奏。马其顿舞曲的音乐与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国相比,风格更为平缓并缺少和谐性。在当地的节日聚餐、婚礼、洗礼仪式和在教堂大厅举行的晚会上,音乐带动人们开展各种社交活动和跳起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们排成一条直线,面部向前,把手臂抬到与肩同高的位置,形成一个“w”造型。在身体重量落在左脚时,将重心右移以形成“葡萄藤”造型,从而更好地体验马其顿音乐的独特性。再如,印度音乐与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印度艺术同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艺术与原始思维的密切联系等等特点都在音乐和舞蹈中体现出来。总体上看,印度音乐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统一、象征性、大众化与实用性、独特的调式、旋律与节奏等方面,而印度舞蹈的美学特点则体现在宗教的象征性与叙事性上。音乐和舞蹈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在研究与舞蹈相结合的音乐时不能单单看乐曲的结构形式或舞蹈的基本动作,而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 

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舞蹈被称为是“可视的画卷”,而音乐则被称为“舞蹈的灵魂”,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我们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升华”。 

 

参考文献: 

第7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奥尔夫 音乐 趣味性教学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3-01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并进行着各个方面的创新,推动着我国的幼儿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音乐是人们用来抒感的一种工具,音乐对幼儿而言,还具有益智功能,音乐可以使得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但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对音乐的教育,或者是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死板,使小朋友的接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应该加强对幼儿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索,使得小朋友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小朋友注意的有效方法就是使音乐课程具有趣味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能达到上述效果,它是一种融舞蹈、音乐和戏剧于一体的有序的综合艺术形式,如成功运用于我国幼儿教育,将使幼儿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1.说白。说白的内容主要取自本地区、本民族的童谣和儿歌。在教学中,经常会将歌词以说白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同时配以节奏、速度、音韵、力度和情绪等。

2.唱歌。对刚刚接触音乐的幼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要求幼儿掌握读谱技巧。一般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帮助幼儿摆脱纯理论的视唱、识谱、乐理等的学习,这对幼儿来说更合适。

3.声势。主要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借助打、跺、拍、捶、捻、搓等发出声响。声势一般是与节奏连接在一起的。可以通过拍腿、跺脚、拍手、捻指对学生进行一些多声部或单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以“卡农”的形式呈现。

4.舞蹈。这里提及的舞蹈主要包括表演、律动无法与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相提并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安排的舞蹈设计使未接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一般要求幼儿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 按音乐的节奏跳,最关键的是学会即兴表演,此外,幼儿也可以自由编排,自由设计想要表达的动作。

5.音乐与美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常会把一些乐曲通过美术图形的形式进行表示。根据乐曲的力度、速度、旋律、重复等设计不同类型的符号将乐曲的结构更好地呈现出来,从而构成一个幼儿比较容易看懂的图形谱。根据这些图形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二、奥尔夫音乐趣味性教学具体运用分析

(一)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学习中,幼儿具有唱、奏、舞蹈的天性,甚至有些幼儿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本能的唱、奏、舞蹈符合人的天性,这样一来幼儿就不会担心自己“学不会”而丢面子或遭到教师的批评,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可以激趣和创造力。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造就了幼儿对各种音乐技巧的学习和兴趣,教师要起到诱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节奏感的训练

奥尔夫音乐趣味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对节奏感的掌握和培养,节奏相比旋律更加重要。在奥尔夫音乐趣味性教学中,注重从节奏开始学习,重视对语言和肢体节奏的融合。从节奏入手提高幼儿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实现音乐素质的提高。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节奏的学习甚至比旋律的学习更加重要,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对节奏的掌握训练。

三、奥尔夫音乐趣味性教学的优势

通过奥尔夫音乐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实现幼儿们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天赋的发挥,对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奥尔夫音乐趣味性教学注重对语言、动作、节奏的结合,重视幼儿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旨在通过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或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学到音乐知识,感受音乐。

四、结束语

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记住某些字句,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包括注意力集中、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能力、管理能力、自律能力等。而音乐的学习能够对孩子们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将音乐融入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让幼儿们快乐学习,从而实现音乐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声势律动的运用理念

声势教学的理念起源于卡尔・奥尔夫所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它是把身体当成一种乐器,把拍手、跺脚、拍腿这种身体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肢体动作加入一些有规律的节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叫做体态律动教学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律动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声势律动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来理解音乐。

声势律动教学法探究

听音乐律动 听音乐律动就是选一些节奏性强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去感受音乐,然后在这个听音乐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身体、手脚把音乐表现出来。在班级实行这种教育方法时,可以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我发挥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思维创造性、肢体协调性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而节奏律动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时,可以在音乐中设计跺脚、踏步的环节,帮助学生认识节奏,理解曲风。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节奏比较轻快、爽朗的音乐,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看视谱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乐器、歌唱这些音乐欣赏外,还需要把握音乐的节奏,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视谱的律动呢?教师在视谱律动的教学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肩膀、手臂、腰、臀、腿等部位的拍击,拍击出不同的节奏,让学生把这些动作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鉴赏中,想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就要使学生对音乐有源自内心的感受,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每首音乐的主题不同,那它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所以只有通过律动来理解歌曲的意境。比如: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牧歌》这首歌曲里面有我国丰富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们了解意境,就要在动作中加上蒙古族柔肩的动作,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歌曲中去,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这些律动的动作和知识会增加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知识水平。

声势律动的重要作用

挖掘训练所有学生的节奏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行走、跑步、跳动都带有着节奏,这也就给声势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节奏训练就是通过对于人体动作的训练来强化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更加敏锐,对于初中学生这个最好的接受期来讲,这种节奏训练的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果的。

发展和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学生在经过声势律动的训练后,在听到音乐后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的身体反应,这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们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也更加能够通过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结构。

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有了自己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兴趣,所以对于音乐的辨别能力和听力也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育,表现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初中音乐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但是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气氛,使教学模式不再像之前那样单一,促进了中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 声势律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量的高低、速度、节奏等都可以通过动作反应出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听力,更加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让每位学生对感情的表达更加细腻,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9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一、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获得艺术美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能对抽象、无形的音乐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使“一言难尽”的教学活动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能更形象地展现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和艺术性。例如,韵律活动“苹果树和啄木鸟”,这首乐曲是一首三段式乐曲,每个段落节奏和曲调都表达不同的内容。我借助flash课件让幼儿充分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苹果树上爬满虫子,苹果树在伤心哭泣,充分体现了第一段音乐忧伤的情绪;第二段节奏跳跃,画面为飞来两只啄木鸟,有节奏地为苹果树啄虫;第三段抒情优美,表现苹果树病好了,摇摆枝条和啄木鸟一起欢快舞蹈。这次活动,通过课件的使用,幼儿很快掌握乐曲的分段和各个段落的差异,充分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并通过课件中的信息,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如苹果树生病的样子、啄木鸟是怎样啄虫的,等等。幼儿在自由表现的时候,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创编出各种动作来表现苹果树的无精打采、生病难受的样子以及啄木鸟帮助苹果树治病的动作,音乐节奏掌握得很好,不需要老师强调节拍就能较好地表现出来。

二、通过课件对音乐结构进行简化再现,对舞蹈动作艺术再现

对于音乐作品,教师应先熟悉作品的基本情绪。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放大舞蹈形体的变化、表情及节奏的变化,再现音乐作品,让幼儿生动、形象、直观地体验到音乐的情绪,从而打动幼儿的心扉。应在幼儿音乐和舞蹈欣赏活动中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及每个乐句的强弱拍以及舞蹈动作的艺术性。以前,教师要把乐曲结构和乐曲的风格让幼儿理解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些外国音乐作品,幼儿不熟悉,教师也觉得无从下手,单靠找一些有关的图片,难以做到形象生动,让幼儿感兴趣,而在欣赏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更是难上加难。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发掘出乐曲中和舞蹈教学中幼儿的兴趣点和难点并进行突破,例如乐曲“卡普里岛”的欣赏,乐曲优美,具有海洋群岛的音乐风格和诗情画意。乐曲中有四个乐句为弱起乐句,前三个乐句起于强拍的弱部分,第四个乐句起于弱拍。在用动作来感受音乐节奏时,必须将每句的第一个动作做在每句的第一个乐句的第一个强拍。幼儿对音乐结构熟练掌握,从而进一步使用打击乐进行演奏。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一目了然,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控制指导幼儿学习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能够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学习,因此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狮王进行曲”是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乐曲,它选自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乐曲的教学有两个内容,一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二是音乐的结构图。所以,我制作课件时采用了按钮分层,一是根据音乐内容剪辑动画片《狮子王》的片断,用动画作品给幼儿讲述了狮王的故事;二是音乐结构图;三是将结构图中的“吹号”、“狮吼”、“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的图示单独做成按钮,一点击就出现吹号、狮子吼叫、狮王走路和小动物走路的形象。这个课件对于欣赏基础一般的幼儿,首先欣赏故事,然后出示结构图;对于欣赏基础较好的班级,先出示结构图中的“吹号”、“狮吼”图示,帮助幼儿感受和进一步模仿“吹号”和“狮吼”,接着出示结构图,引导幼儿想像和集体拟编故事,最后展示动画,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对于欣赏基础更高一些的班级,可以分别感受和模仿“吹号”、“狮吼”、“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在完整倾听音乐后帮助幼儿编制结构图,最后还可以分角色随音乐表演、做游戏以及打击乐器演奏,以便进一步感受音乐。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幼儿从音乐、舞蹈活动中获得愉悦和美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处于放松状态,从心中有种欲望想欣赏音乐、想舞蹈、有模仿舞蹈动作的兴趣,使幼儿在表现中得到发展,体验快乐。其次,培养幼儿随音乐的节奏尝试按自己的想象自由地作模仿动作、律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动作协调优美,能表现出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和情感。第三,可鼓励幼儿自编律动、舞动,创造性地为歌曲作即兴伴奏,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