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唱游教学
一、游戏教学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严肃、呆板、教条模式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技能,反而会遏制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无法投入体育学习中,无心锻炼,更别说是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了。现代教学认为,通过游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游戏中养成互相帮助、不断进取的好习惯,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教学让学生享受到体育课程本身具有的乐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欢乐学习、轻松学习的环境。
二、情境教学法可以用于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集中精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创设情境,如:学生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蝌蚪”找妈妈,然后带着角色去训练。老师要生动风趣地描述教学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演小蝌蚪,一个学生扮演青蛙,其他学生可以扮演小花猫、大公鸡、小狗仔、小兔子等动物,等到同学都进入角色后,就可以开始模仿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了。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从而映射出青蛙独有的本领即立定跳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思考,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采用唱游的教学方法
唱游可以通过有节奏感的音乐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中表现体育教学内容,这让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唱游教学法适合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因为小学生都喜欢一些新奇、有特色的东西且他们的好奇心强,是学生们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上体育课时,如果一上来就讲立正、稍息等课堂常规,学生肯定会觉得这是一堂无聊的课,也会对老师产生不好的印象,如果教师使用唱游教学法,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现代体育教学不仅需要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注重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创新教学的重点。体育老师要寻找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锻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提高,并促进其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激发。
参考文献:
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学;方法探讨
我国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展了中学教育,并且在过去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之前的教学模式,即便是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迅速更新的现代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知识复杂性、融合性逐渐加强,很多学校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教育问题,开始扩大学校规模,增加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管理越来越复杂的情况。目前中学的教学管理中很多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如果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引起重视,任其发展很可能为未来的学校教育埋下苦果。例如,当前的中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一方面要求学生和教师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一方面,他们仍然继续使用以前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导致管理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十分矛盾,面对两个指向不同的目标左右为难,不同的教师选择了不同的途径,导致管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章正是基于此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善对策。
一目前中学教学管理现状
(一)重行为管理而忽视知识传递
大多数情况下,教育的管理模式都是自上而下逐级开展的,上下顺序一般来讲自教育局至学校再到教研组以及教师,他们之间形成垂直的组织结构,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根据上级的指示展开教学。严格的上下级的管理模式为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一定得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开展的效率,上传下达的信息速度较低,下级对上级的适应能力差,管理层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僵化思维。过多的层次设置,以及较死的职责划分,细致的职能规划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力被过多的条条框框禁锢起来。从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下级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推卸责任,将问题反映到领导那里就不管不问了,教师之间彼此缺乏合作和互动。
(二)不重视教师的个性化作用
通常状态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通常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评判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学校经常统一安排教师的课程开展,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和思考教师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同时也忽略了不同年龄不同年纪学生之间存在的生理上、心理上以及学习规律上的习惯,备课时忽略了对学生相关因素的掌握,刻板的采用一种评判方式。教学思路相对保守,过分重视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因素。
(三)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量化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确实具有重要的提高作用,但是一些学校的做法过于极端,将量化在教学管理中做到了极致。有些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评价指标是班上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以及达标率,在检查教师的学习态度问题上,选择的评价指标是看教师的教案写了多少页,政治评优看的是教师的笔记本上记了多少笔记,字迹是否工整,学校管理教学的干部在做年终总结时最常用的词汇就是开展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教学推广课程。这里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价值观、态度上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按照数量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应该量化的做好量化工作,不需要量化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避免管理中过于僵化、硬化的现象,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四)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课堂主要目标仍然是传授传统的理论文化知识,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要开展素质教育,但是教育的状况依然被升学率、分数等问题限制;其次,中学课堂在开展教学时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进步,灌输的成分,多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成分,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和创造性培养,教学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能力,忽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过分重视考试的分数,并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级。
二改善中学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断的发生变化,教学过程为了适应为社会需要发展人才的需要,也要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包括多个环节的工作,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教案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案的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断的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思路,学习点子,用自身的行为做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在切身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反思也应该记录到教案当中,教师之间每周可以开展调研课,教师们一起探讨遇到的问题,其他教师一起思考,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效果良好,在研讨中也可以拿出来与其他教师一同分享。每位教师都有必要做好教学月结,分析自己在最近一个月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在其中获得经验,并将其分享给其他的教师,使其他教师少走弯路,或者掌握同样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积极开展创新课堂
在管理机制问题上,课堂教学可以考虑建立新的激励创新机制,帮助学生建立争先恐后的创新环境和氛围,重视创新、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之前,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一定得创新意识培养能力。教学中教师既要合理的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要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对老知识的二次创新创作的过程,教师自身要具备这个意识,并将这个意识传递给同学们,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知识,从探究中学会知识。
(三)提高基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既应该深刻认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习惯和规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有应该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立足于深厚的知识功底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学管理者应该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管理知识,将实践性经验的提升建立在条件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管理方案。加强锻炼,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加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四)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管理意识
制度的创新引领着教学方式的创新,良好的教学方式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管理者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逐渐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变为创新行为。当然这种转变需要管理者和教师两者长期的努力来实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活动也应该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上,最好的评价一节课的优良的标准是学习者在该堂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教学管理者应该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分析当今的教学形式。必要时可以考虑采用强硬的管理手段来规范教学行为。改变以往教师教学中残存的弊端和陋习,逐渐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常规的教学活动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此外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科学规范的开展教学活动。
三小结
认真分析对待目前的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相关人员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教学制度进行改革,教育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探索,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管理内容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成分,管理水平如何让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班子不得不重视教学管理的问题。文章就如何提高提出了四点改进教学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教学管理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接夏.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J].西部素质教育,2016,2(8):103-104.
[2]李丽容.推进有效教育评价激励师生共同发展—美国基础教育SBAC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启示[J].柳州师专学报.2015,30(4):115-118.
[3]赵丹婷,段竹.教育评价与课堂考评的概念分析—基于教育评价史的新视角[J].现代交际,2013(4):213-215.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题效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自主的探究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主,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将物理学发展史,名人轶事、科技发展作为教学案例,将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将物理教学与能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思想素质教育。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之中。
二、在培养兴趣中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并能实际应用,形成良好的物理基础知识素质。”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学生实验、组织讨论、开展物理应用知识竞赛、介绍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解读必要的插图或漫画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师要从自然现象、事物规律、生活经验、物理实验入手,使全体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掌握、理解、运用物理知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引入物理概念,切实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等。
三、在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习题案例过程中,选案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重习题的实用性,同时要渗透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其综合性。加强课堂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做实验探究,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探究实验外,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现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精心设计一些校本实验课题,成立实验课题小组,组织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物理奥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亲自动手做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观察问题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物理实验的基础能力。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既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素养。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通过自己示范、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介绍日常生活的事例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笔者通过“测反应时间”的游戏,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期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轻的物体(薄纸团)比重的物体(硬纸片)下落快”的实验设计使得实验探究更全面。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是可以用来制作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以及科技产品,这样能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物理、热爱生活。
五、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物理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课前先将物理课本中的定理、公式推导出来,对教科书上的例题先进行独立分析、解答。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组织开放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对物理课本中的“想想议议”,要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从而探索新知。
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自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要积极改革评价机制,注重形成性评价。只有不断地改革物理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介群,柯岩.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6期
[2]张辉.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3]王立军.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2年第10期
[4]杨家茂.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J].现代阅读,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等教育;途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普遍重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受到了冷落。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过强的功利,过重的共性制约,导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严重脱节;高等教育这种片面关注科学教育,冷落人文教育的后果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世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病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此,教育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如何消除两种教育的隔阂,重建人文教育,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世界性课题。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切中了当前高等教育人文与科学教育分离的时弊。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转变教育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的关键。而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打破学科界限与单一的授课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最终成为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1]。具体到实施,必须从观念、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试方式、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才能实现人才的素质培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高校教育中存在重成才、轻成人,重功利、轻素质的倾向,主要是对教育观念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种偏重专业忽视创新培养的观念,必须树立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文化素质教育更多地潜移默化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教师的言行等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它们的影响是无穷的。它要求教师既要有科学文化素养,又要有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着力提高高校教师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融合,由单纯的学科知识型教师向具有综合素质的智能型教师转变。其次,要极倡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科教相辅相成,支持教师参与跨学科、有实践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以制度和机制推动教师"扬长补短",实现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双提高。同时,在考核工作方面,对教师素质的考核时需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人文关怀精神等。所以,学校必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制,并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等方面应给予政策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外出学习提高。
三、优化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促进学科建设
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克服专业设置过窄、过专、过高的弊端,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的局面,建立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及人文社科领域。课程体系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构建综合基础学科课程
可按照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构建几门精干的综合化基础学科新课程,课程应由专业课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偏重,打通文、理相互隔离的壁垒,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
2、增加公共基础课程
着重进行文、理兼容的通才教育,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大多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设大量选修课
开设更多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可依个人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自由选修,并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门数和相当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四、完善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满堂灌的方式为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发挥各种形式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价值与效用,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建立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打造第二课堂,拓展文化素质培养空间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人文景点、高新技术产业、科学博物馆,进行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活动,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创新精神思想、和道德情操的教育。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扶贫、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如科技三下乡活动等,在为社会服务中接受教育、升华知识、增长才干[2]。
六、建设校园文化,加强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环境时刻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价值观念的功能。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面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读书活动、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园文化氛围,凸显校园活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功用[3]。
通过实施读名著、赏名画、看名片、唱名曲计划,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影评会、歌咏比赛、书画展评等活动,促进和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通过举办音乐演唱会、书画摄影展、演讲朗诵比赛、辩论赛、艺术鉴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建模大赛、创造成果展评、学术论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学术讲座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学术讲座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经过精心"加工",不仅能够广泛涉及传统文化、文学创作、艺术欣赏、伦理道德、民俗风情、社会发展、科技前沿等各个领域,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大量的有价值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七、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考核模式
对学生进行科学考评,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高校扎实有效地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建立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文化素质的测评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参加文化类选修课、讲座、活动、竞赛以及文化艺术创作等情况。
总之,文化素质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高等学校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而上注重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也是高校不断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才能构建出更符合中国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宏刚,范明.现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11).
[2]刘礼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一、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四、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空题:3÷( )=( )∶( )=9∶( ),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比的基本性质概念。
五、激励质疑
一、“激”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现实化学教育,诱发学习兴趣。
21世纪的今天,化学已渗入到社会的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因此,化学教学就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需要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以美感人,巩固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中,许多实验现象非常美丽,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火星四射。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阅”即指导学生阅读
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训练方法。
1.“领进门”。
化学课本不同于语文和数学课本,其语言中往往具有多层或很深的意义,应通过教师的剖析教给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分析思路。例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句话就包括多种含义:(1)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相同的一类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2)元素不论个数只分种类;(3)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这样带领着学生去分析化学语言中的含义,将学生逐渐领进了门。
2.“送一程”。
学生在入门之后,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阅读之前,教师应对所阅读内容给出提示,提出问题进行导引,使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导引之下完成阅读。例如在讲溶液时,可先列出提问提纲:(1)什么是溶液?什么是乳浊液?(2)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是什么?(3)溶液与乳浊液的实质是什么?(4)生活中如何区分二者?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阅读。
3.“自修行”。
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之后,教师就应让学生自己阅读,只需交代清楚重点和目的。此过程既可在学习新课、复习旧课时运用,又可贯穿到整个实验课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许多反应现象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认识和印证,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设参与机会,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
一方面要改革实验器材,将复杂实验改为简便易行、学生易于操作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实验,就可用可乐瓶、废旧电池锌片、打火机的电子、稀硫酸等器材来进行,器材既简便易得,实验又具有直观性,真正地实现实验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四、讲练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就是讲课,但并不是课堂的全部,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防止过去的“满堂灌”的发生,教学中应做到:
1.精讲。
什么该讲,什么必须讲,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其他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安排学生阅读分析,或辅以光盘等多媒体完成。
2.巧讲。
不“满堂灌”,并不代表着学生的放任自流,教师引导的这根线在教学中不能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体,牵引学生活动向目标进发,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的目的性。另外,还要把握时机,解决在活动中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
一、以体育为支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通过体育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实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本身就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之外,同时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坚韧的性格。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在长跑项目之中,学生一般都会在第二圈一半到第二圈结尾的时候出现疲劳,但是这个时候距离结尾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学生就必须咬牙坚持住。只有拥有坚韧不拔的性格才能够在长跑项目中坚持下来。其实长跑项目也能够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学生在以后面对苦难的时候勇敢面对。此外,虽然体育教学很大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方面的训练,但是同时对于学生的爱国思想的熏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不断进步
体育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不断进步。当前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原本并不具备的素质,这种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不断灌输帮助学生启蒙和发展,这一过程之中包含有巨量的信息,要求学生尽可能短时间内吸收和处理好这些信息;二是对学生原本就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引导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一能力。但是这些都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提高。
三、以体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建议
1.实事求是,不断促进思想进步
想要通过体育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首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促进思想进步。教育观念对于实际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对教育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和理解,对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科学正确的预见和论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甚至直接决定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教育方向的明确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后续发展。教育思想是整体教育理念的一个细微体现,教师教育观念必须要及时进步,从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之中蜕变出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必须要做到将教育思想与时代结合起来。比如在应试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文化课程之中,因此当文化课程需要体育做出牺牲的时候,很多体育教师甚至乐意牺牲体育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但是在素质教育阶段,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任何一节体育课都应该让学生受到必须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面临文化课程教师借课的时候要坚决拒绝。体育教师应该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任务中得到一定的放松。比如笔者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候,一般首先让学生慢跑两圈然后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活动;接下来的时间教师可以自由安排,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集体活动,那么可以让这些学生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搞一些团体性质的对抗赛,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一些喜欢单独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使用一些运动器材“自取其乐”也有些学生可以让他们两两之间合作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运动可以将学生暂时从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培养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体育的教育发展必须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固定,所以教师就必须要在有限的范围内辗转挪移尽可能地用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首先需要教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做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3.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容
以体育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求教师不得不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层次内容。体育不仅仅是帮助锻炼学生的身体,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要帮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全方面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通过长跑锻炼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性格,通过拔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单杠、双杠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常规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深层次内容的挖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素质。
四、结语
一、培养地理兴趣――现代媒体教学法
初中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主动、好学、求知欲强,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等优点。老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引导阅读、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再加上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宇宙地球、天空地面、山南海北、世界各地、古今中外、自然人文等无所不有,很多现象学生能耳闻目睹,但更多的东西学生不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老师可直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容易,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培养自学能力――设疑推进法
“提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巧设疑问。而且,“设疑”是内容在备课时就应考虑。
三、培养创造能力――动手操作法
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鼓励学生探究、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我们在地理课堂中创造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取得了一些成效。
1.在创造教育中形成学生的辩证观点
研究、探索客观存在的事物,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火山与地震”教学中,放映火山喷发的录像,解说火山喷发物成分,让学生讨论“火山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踊跃发言,认为火山是一种自然灾害,喷发物毁坏田园,摧毁房舍,伤害人畜,引起暴雨,山洪暴发;海底火山还会引起海啸;影响气候;在火山周围地区引起地震。同时,有的学生指出火山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生成矿床,制造新的陆地;火山灰又是肥沃的土壤,能给人类提供地下热水;还能阻断河流,形成瀑布和湖泊,制造旅游风景区等。
通过探究,学生们集思广益,从自然灾害中寻找有益的东西,从不利因素中寻找有利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害为利,为人类服务”的观念。
2.在创造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束缚,不刻意追求固定的结论。
例如,我们在讲“地球上的水”一节时问“为什么河水中盐类以碳酸盐为主,而海水却以氯化物为主?”同时告诉大家科学界对此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现有两种假说:一是认为原始海水来自地球内部岩浆析出的氢氧结合成的水,所以海水的化学成分与河水不同;另一种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贝壳类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水中的碳酸盐,所以碳酸盐成分减少了。最后问学生:“你能不能找出第三种、第四种假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网等有关知识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到实践中去学与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提倡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
五、培养思维――论文交流法
留美教育学博士周南照先生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进取心――讨论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