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跨文化交流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技巧

第1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交流和沟通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类文明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而产生了跨文化交往的必要。

一般而言,跨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言交流,第二层次是非语言交流,第三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流。

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此相对应,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摒弃民族中心论的思想,拥有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其次是对外来文化有欣赏的态度和能力;最后,在其他文化环境下,拥有流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在讲解此文时,教师可以营造一个特定的情景,在此情境下,与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旅客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外国的文化。

二、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从这个角度出发,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文化交流是语言的归宿。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将语言学习作为目的,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判学生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在此环境下,教育教学活动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病:

1.目的与手段的本末倒置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英语单词的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对句式的应用过于关注,长期发展下来,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提升得十分有限,作为沟通前提和基础的信息获取能力十分缺乏。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手段是通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将教育目的进行曲解,将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进行了倒置。

2.学习方法陈旧单一

日常交流与课程学习并不完全一致,教科书教授的句式在日常交流中可能有过于生硬和刻板的嫌疑,但目前教师教授单词和语法时,过于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忽视对文章总体思想的把握。

三、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对策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时,需要注意把握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关系,需要采取多元的学习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三个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活学活用教学法

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表达切身体会。在讲述My New Teachers一文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述自己对某一个老师的第一印象,老师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是温柔、和蔼、有耐心,还是严厉、严肃、有原则?因为哪些事情对此老师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在讲解某些句式和单词的用法之后,鼓励学生对身边的其他老师或者朋友进行介绍。

2.循序渐进教学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考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教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教授学生单词的含义及其用法,在此基础上对句式的应用问题进行讲解;在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问题的表面现象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

例如,在学习此文时,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教科书、老师、朋友等,对高中生活第一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复述;其次,引发学生思考高中生活与初中生活的相似以及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表达对高中生活的期待和目标;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展示美国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方式。

3.批判辩证教学法

第2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第3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 跨文化交际 国际商务

一、基本概念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广义的解释是: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服装和饮食传统,文化可能是种族、民族或者国家,文化也可能是时代的分裂、社会经济等级、性倾向、有能力和无能、政治和、语言和性别。事实上,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经济和政治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2.国际商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国际商务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引用爱德华的话来说文化就是交流。从某种程度说,没有一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交流背景。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交流都是跨文化的,国际商务就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拥有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或者他们企业文化的特色。因为国度不同、行为习惯和观念等的不同,冲突的发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所以,文化和国际商务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合作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只有了解合作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成功做成国际贸易。

二、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

1.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冲突

(1)谈判中的文化冲突。来自不同国度的商人有时会发现由于文化冲突而使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事实上,当不同文化的代表团坐在谈判桌上时,两国的文化就开始发生冲突,文化会影响谈判者的谈判风格、方式方法、谈判效率和目标,文化冲突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机会的错失或利润的损失。因此,在国际商务中,谈判者要在谈判桌、通话及日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警觉。

(2)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发生在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商务活动的每个传统功能上有其影响力。尤其是在营销方面,客户的不同行为必须被考虑到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中。

(3)商业管理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公司的管理上。企业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管理。因此,国际管理者必须使自己适应新的文化并学会处理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4)商业公共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做生意的过程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艺术,而国际商务尤其如此。一个善于处理公共关系的商人更可能成功。但是,当他处于陌生的文化中或当他处理涉及多种文化的公共关系时,必须对文化冲突非常谨慎。一个对文化冲突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无意识地触犯其他人。因此,一旦涉及到文化冲突,国际商人必须谨慎处理公共关系。例如,不同的文化对守时有不同的理解;国际商务难免要相互招待,所以餐桌礼仪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餐饮习俗,必须特别小心以避免尴尬。

2.国际商务中克服文化冲突的方法

文化冲突的积累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所以,我们该做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它。

(1)不加判断地观察。观察就是一个人能看到的、听到的和追踪到的。判断是对所观察到的反应或感受。当一个人接触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他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他可能不是从本土文化而是从自己的文化视角来看待问题,往往会导致误判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遇到此类情况,笔者建议首先进行观察而不是急于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逐步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保持开明乐观可能使自己更能适应东道国的文化。

(2)培养跨文化意识。熟悉不同文化的一些基本代码。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但它意味着你必须正确判断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双方达成共识往往很不容易。因此如果你开始就有跨文化意识,那么双方达成共识就会变得容易了。

(3)尊重东道国文化。嘲讽东道国文化是没有必要的,分析形势是必要的。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是充分利用之前对该文化的了解,二是咨询当地人,第三是寻找资源了解其原因和后果。

三、结论

一个国际商人必须适应东道国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文化特征、经济因素。前者决定社会的贸易方式(社会建设、营业时间、地点、商业价值、社会和企业的互动等等),后者决定市场的规模和潜力,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赵燕萍,李洁连.文化和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翁凤翔.国际商务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副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技巧

副语言又被称作辅语言、伴随性语言或类语言。在人们的实际交流中,副语言指的是用于表达说话人态度、个人情感或用来传递信息的各种非语言的统称,它普遍存在于整个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过程当中,因此,副语言有着特殊的交际功能。作为语言交流的一个通用辅助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副语言带有鲜明的文化差异。

一、副语言的种类

副语言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是说话者使用相应语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声音现象。而广义上的副语言指无声而有形、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等,因此,副语言能配合语言、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狭义的副语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语音代替功能,即利用副语言行为来准确地表示一些特殊的语言意义,其主要作用为代替某些话语或词语;语音分隔功能,即利用副语言来更为详细、深入地传达说话者的目的、想法、思路及内心状态等等,主要用“ah”(嗯哈)“um”(嗯哼)等有声符号来表示;语音区分功能,其通常会具备影响话语含义的作用,例如,说话的语速,声音的音量、音高,话语的强度等,说话者通过对自身发音器官的控制,实现对上述因素的改变,进而表现出说话者自身情绪的变化,例如,喜悦、气氛、严肃、不快、开心等等;语言修饰功能,即对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在语言中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如大笑、哭闹、打哈欠等等,从而反映出说话者的情绪与态度;个人音质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说话者自身所具备的生理条件――语音条件来决定的,其所反映的是说话自身所特有的语音特征,并由说话者的语音特征分为多种不同的因素,例如:说话的节奏、语速、延长音、音域、音色等等,这一语义功能往往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说话者的年龄、社会地位、职业等特征。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含了上述狭义的副语言特性,还包含非语音类的特性,例如,环境语言、客体语言、肢体语言等等。本文将主要从狭义的语义范围探讨副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性。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具备的差异性

作为非语言行为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副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势必会体现一定的民族特性与文化特性,反映出说话者所处的社会所具备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语言习俗以及特定的区域性差异。副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内在传播方式,对副语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有助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的理解、沟通。

(一)副语言声音的差异性

副语言所传递的声音是一种不具备特定含义,但却能够传达交际含义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不是分音节的语义信息,而是能够发出声音的“语言”。例如,交际时,在愉快轻松的场合人会开怀大笑,在演讲的时候会顿挫有致,在私下交谈时会切切私语,在授课或者打电话的时候适当放开声音,这样才能使对方更加准确地获取信息。在大多数情形下,当英语国家的人在说话时想不出合适的表达方式,而又不希望结束发言,便会发出声音分隔号,例如um来传达“Sorry, just a minute”的意思。而在汉语中,通常用“呃,这个,哦”来填充话语之间的空缺。当英语国家的人感到空气凄冷,或是环境温度较低而有所不适时,通常会用双手抱住身体,l出bum的声音来表达伤口疼痛、难受、不舒服等感觉;而在汉语中,说话者往往会咬紧牙齿,用力发出吸气的声音。当中国人在认真听别人发言时,经常会下意识地发出“嗯”的声音来显示专心致志地倾听;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声音往往会被理解为“OK, I know”的意思。

(二)副语言语空的差异性

语空是指说话者在表达语言时所出现的沉默与停顿现象。事实上,沉默不但可以归类为副语言的范围之中,也可以从属与广义的语言之中。在汉语文化中,大多数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沉默与停顿可以是对对方的认可与赞许,也可以表示对其话语的抗拒,又或者表示自己暗下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在听话的过程中保持沉默,相反地,他们会积极地配合说话人,及时向说话人反馈自己的想法,观点或者认可程度。

(三)副语言功能性发声的差异性

副语言的功能性发生又被称为副语言的特征声音,其从属于语言的修饰功能。在对个人生理音与情绪的控制层面,英语国家的人十分注重对声音的合理控制,例如,对打嗝、打哈欠、打喷嚏等声音的巧妙控制,倘若无法有效地控制,则会不好意思地表示抱歉。同时,英语国家的人对于生理声音的控制更加苛刻,在他们看来,在别人面前发出生理声音,是一种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而在中国,大多数人对这些声音表示不会太在意,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都是比较正常,合乎习惯的生理现象,一方面无法得以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无需进行刻意的控制。而对于吹口哨等功能性声音,英语国家的人会在熟人面前吹口哨,特别是男性对漂亮的女性吹口哨,通这样做表明对女性的赞美与青睐,而这种行为在中国人眼中,往往是不礼貌的。

三、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为了提升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地掌握副语言的基本原则与知识,了解副语言的使用规律。

(一)掌握副语言的发声规律,尽可能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副语言是一种靠声音传达的信息,缺乏固定含义的语言。英语主要利用语音的延长、停顿、语调、重音来传达说话者的信息。这里有一个英语句子:He brings the ball to me。在这个句子里,当说话者将“he”这个单词重读时,表示其所要强调的主体是“he”,而不是其他人;当说话者将“brings”重读时,其所要突出的是动作;当重读(the ball)时,表示强调了对象。而在汉语文化体系中,所有汉字均由四个声调所表示,即使是相同的汉字,当说话人的声调不同,其所表示的含义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倘若没有慎用重读,导致句子中的重音不当,便会引发文化交流中的冲突,进而对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开展造成了障碍。

说话中的停顿通常是对语言进行分隔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表现方式,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停顿来引起听者的注意、突出语言的重点或传达较为关键的信息。举个例子来说,里约热内卢申办2016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在宣布里约热内卢获得申办权的时候,说到“The game of the 31th Olympic Games 2016 is to the city of Rio de Janeiro!”在这句话中,他在“is”与“to”中间使用了停顿,充分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唤起了听众的高度重视,达到了预期效果。

语调指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声音的抑扬变化,在交流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语调可以传达说话者不同的感彩与不同的含义。对于“He is very lucky.”这个句子来说,当说话者用普通的降调进行陈述时,它的含义为“他真是太幸运了”。而当说话人使用升调进行叙述,表示说话人不完全认可、怀疑或揣测的态度。

语言的延长指说话者将某一个词语、语素或音素发音的长度进行适当的延长。通过延长话语中的某些单词或语素,能够使说话者表达出不同的话语含义或话语目的。比如,说话者使用不同的延长音说“he will come.”时,它所传达的含义也会截然不同。当说话者将“will”这一词延长时,表示肯定的含义说明“他一定会来。”当说话者将“he”这一词延长时,说话人根据对“他”的认识,强调了对象“他”。当说话者将“come”延长时,表示说话者对那个人来或不来不在意。而如果说话者不使用延长,干脆利落地说出这句话,则表示他坚信那个人很快就会过来。

(二)正确地使用功能性语音,避免出现语义表达模糊

说话者能够正确地使用功能性发音,主要取决于说话者在进行语言交流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夹杂着哭泣声、带着笑声、采取低声等副语言时,往往能够对话语所要传达的含义起到一定的修饰功能,进而使话语的表达更加丰富、惟妙惟肖,同时,也使语言表达的含义更加明晰透彻,使听话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

Tom:Excuse me,could I use your book?

Kate(aha):OK,as your wish.

在以上对话中,相比于凯特所说的内容,她的笑容更直接地表明了她她愿意借书的想法。由此可见,正确地表达功能性语音,能够加强话语所要呈现的含义,同时有效地避免语义的模糊表达。

(三)巧妙地使用“话语转接”,避免沉默不答

话语转接指对说话人所阐述的语句进行有效地沟通与适当的回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英国语言学家萨克斯先生提出了“话语转接”理,用以阐释在交流过程中,听说双方开展的话语交换现象。萨克斯将话语转接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话语放弃提示,即当说话者已经讲完时,听话者便可以开口发表意见了。通常情况下,说话者会逐渐放缓语速,随后采用缓冲语,例如“As you know”,“OK”,“Well”等等,而当听话人听到这些词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可以发表见解了。话语回归提示,即当说话者陈述完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后,不再说话,希望听听话人继续补充时,通常会使用“Uhuh”,“Um”等,或是直接升高语调,鼓励听话人将对话继续。话语维持提示,即利用加快讲话速度或加强音调变化的方式,使听话人放弃想要发表意见的念头。例如,在原本需要停顿的语句中,使用“Oh”,“Ah”等声音来作为填补,不给听话者契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上述的话语转接方式,切勿保持沉默,使双方的对话语交流更加顺畅、自然。

四、结语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副语言功能,把握其使用规律与表达内涵,才能够真正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流,避免文化与语义障碍。与此同时,巧妙地使用副语言,还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谈话气氛更加轻松、惬意,更有助于对方准确地理解所要表达内容或阐述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舒军.中外语言文化探究[J].外语研究,2008,(03).

[2]刘伟强.英语语言使用规律浅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磊.英语的表达艺术[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春梅.英语语言使用技巧探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一、旅游英语的特征

旅游英语的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从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入手,旅游英语的学习需要从旅游广告、手册、标识语、导游词、景点描写、接待以及旅游指南等细节方面入手,还需要根据实例了解英汉互译的技巧。

(二)从交流的双方对象来看,旅游英语交流者或多或少的都会具有文化背景差异,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中会有与异国文化相关的知识。

(三)从旅游英语的作用来看,旅游英语自身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媒介这一角色。因为在旅游过程中,为了达到怡情怡景的目的,旅游者总是希望能从旅游过程中接触了解异国文化,开阔眼界。这就意味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正确的把文化信息传递给旅游者的需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流,指通过语言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也指以语言为载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进行信息互换。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为文化间的互补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教语言而忽视了文化传播。根据旅游英语交际的内容和交际双方的特征,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会评价,跨文化交际技巧可以体现学生的交际能力。旅游英语的教学活动首先是对于语言的教学,受旅游服务的影响,旅游英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旅游环境下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这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受到学生感知文化差异能力的影响,感知能力差直接会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语言交际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应付考试,它还包括对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的了解与运用。所以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上,讲解示范案例时需要精细.根据学生吸收的情况调整进度,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让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开口讲英语,越来越多的机会进行模拟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总结知识,夯实英语基础。另外,愉快的学习气氛能让学生更高效的吸收知识,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其大胆开口说英语的胆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在设定教学活动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去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制定任务,和其他组别互换.如让学生看一些有趣的英语视频、英文歌曲、VOA、CNN、校园内外生活、个人经历、扮演家庭喜剧、假期归来的分享、男女同学的交往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感到有话题可聊。鼓励大家携带电子词典实时查询自己不会的单词词组。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经常设定一些语境(机场接待、安排食宿),把学生放在不同的特定情境使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交流。在这些环节中,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标准不应单看语法是否使用正确以交流的结构准确性为准。而应该从判断交流是否有效这个角度下手。

此外,要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旅游英语交际能力,不但要重视口语能力。也要重视听的能力。听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教师课堂教学要尽量用英语组织,多给学生创造听英语的环境。其次,让学生多开口说英语,如:课前做self presetation、debate、role play、speech time、show time等,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英语听说训练。

三、培养措施

(一)结合英语背景和历史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一门交际语言,能够使用这个工具进行文化交流。旅游英语教学要多深入探讨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 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背景,要考虑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等。

(二)联手建立学生跨文化意识

学生要想学好旅游英语并能运用它, 就必须培养跨文化意识,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大多体现在语言文化里,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人才能够把母语和目的语两者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意识。

(三)课程联系实际

以语言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必须具有围绕旅游服务行业的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要在学生对异国文化都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其英语表达能力及临场应对能力,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基础上,加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夯实了语言基础之后,教师引入跨文化元素,继续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视角了解旅游景点和所服务人群,从而实现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除了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这第一要素之外,拥有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储备是提高旅游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将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旅游英语交流人才。

第6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文化智力;自贸港;外语教学

在2018年海南成立自贸区(港)的历史机遇下,未来会有更多外资企业来海南省投资。同时海南岛作为“一带一路”的前沿地带,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从这里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会开展各种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尤其从海口江东新区战略地位提出,入驻国际性大型机构数量日益的时代背景下,海南需要一大批不仅是懂得外语的人才。而这些大型外资企业、机构也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文化交流。这就要求海南省提供的这批外语专业人才不仅外语专业能力强,还要具备极大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包容性。而这两点又恰恰是文化智力培养教育的目标。

1文化智力的内涵

美国学者彼得森(Peterson)在其专著《文化智商》中这样定义文化智力:文化智力是一种从事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能力,利用这种能力,一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技能和定性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那些与之交流的人们所持有的、以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与态度。EarlyAng(2003)认为,文化智力指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收集、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新文化的能力。文化智力涵盖四个方面:元认知、认知、动机和行为。元知识文化智力指个人的文化意识,涉及个人的规划、临近和修正行为规范、得体交际的能力。认知文化智力指个人有关文化规范、习俗和日常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知识。动机文化智力指个人把注意力与精力放在学习和处理文化多样性情境上的能力,涉及个人的兴趣和自信等方面。行为文化智力指在个人跨文化互动中以语言和非语言形式得体地交际的能力(戴晓东,2018:216)。认知是一个人跨文化智力的潜在能力,体现了彼得森提出的语言能力、空间能力、内心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动力则是一个人融入到跨文化环境中的热情;行动则是跨文化智力的最终目的。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外语功底只是理解力的基石。而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善于理解和发挥,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智力。拥有良好的文化智力才能理解各个文化的内在特征与交往规律。

2影响外语专业学生文化智力的要素

(1)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智力首先面对的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理解深入,尤其是对民族传统的理解不全面容易在跨文化交往中产生误解,导致沟通受挫。比如与印度人交往时,如果不注意见面握手时伸出了左手,会招致对方极大的反感甚至愤怒。或者在和俄罗斯人交往时询问了对方的年龄,也会被认为很不礼貌。(2)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宗教也造成文化理解上的差异。每个宗教对信徒价值观的塑造,造就不一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跨文化交流中要了解对方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其生活传统的影响。比如在印度教地区,牛是神圣的,不要谈论吃牛肉的话题。在伊斯兰教地区,注意猪是忌讳的,不要吃猪肉和谈及猪的话题。只有了解更多他国宗教文化的基本内容,才能提高个人文化的理解力。(3)高低语境差异。文化中高低语境的理解也是影响文化智力的一大因素。高语境文化指的是交流的信息主要不依赖语言来传递,交际信息蕴含在交际环境中,比如表情、动作和眼神等。而低语境文化指的是信息主要包含在语言中,与交际环境相关性不大。高语境文化代表国家是中国、日本和拉美国家。低语境文化代表国家是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高语境文化注重“意会”,低语境文化注重“尚言”。当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与高语境文化的人交流时候,如果不能预见可能的情况,就有可能遇到交流麻烦。同时高语境文化的人面对低语境文化的人时,如果还采用原来常用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也会让对方无法理解你的意图。

3外语专业学生文化智力培养策略探讨

(1)培养学生对于文化认知的感受能力。首先,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环境影响文化,了解并适应异质文化环境。其次,在异质文化中寻找共同符号的能力。所有的文化都有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由这些符号引出的含义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经验和观念。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文化时,尝试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了解亚符号,非语言符号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文化智力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好奇心驱动他们更广泛了解全世界各个民族的生活传统,民族风情。学校在这方面提供一系列课程和活动上的支持。比如开展一些介绍各国各民族文化风情的介绍课;举办一些民族风情周,邀请各国留学生穿戴本民族的特色服饰展示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彩页,同时邀请同学们尝试本国本民族的特色食物。而跨文化交流时的敏感性是一个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对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表现出积极情绪或促进恰当有效的行为能力。同时应认识到敏感性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交流中螺旋式发展的。(3)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智商,文化移情的作用非常重要。移情的字面意思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如此感知和适应彼此的一致性。移情能力的培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克服自我文化中心感,消除以偏概全,对性别、种族、民族和文化的单一刻板印象;还应注意消除自身的防御行为,克制自身优越感和武断等不良倾向。(4)了解世界主流宗教的基本知识以及宗教对其国家民族文化的塑造和影响,尤其是价值观的影响。开设一些介绍各种宗教的科普课程,通过图文声茂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宗教对各个民族世俗文化的影响,也让学生能在对外交往中,迅速识别所面对国家或者民族的大致宗教背景,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来提高适应跨文化交往的能力。(5)举办语境研讨的沙龙,邀请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一起针对一些案例讨论不同语境文化下人们的反应,以此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语境感受和理解,同时教师提供意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第7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贸 商务环境 跨文化沟通

前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有的民族在文化习惯上甚至有着尖锐的冲突,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克服这些不利影响需要我们平等对待,,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双方的文化习俗。

一、跨文化沟通在国际经贸与商务发展中的意义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张遍布全球的经济和贸易网络渐渐铺开,国际经济贸易迅速增加。我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也逐渐融入了国际经贸体系之中。短短数年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面对跨文化沟通现象的剧增,我们需要立刻调整战略,对跨文化交流进行深入探究。

据相关报道统计,美国每年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畅就要承担几十亿美元的损失。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一直是以文化包容著称。美国尚且如此,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与美国不遑多让,因此而承担的损失恐怕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已经不仅仅是文化隔阂的问题,而是事关经济利益的重大课题。对跨文化沟通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外经济贸易的成本,提高我们的贸易竞争力[1]。

对于贸易的主体和个人,掌握各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是提升职业高度的必备因素。在对外商贸中,你的合作伙伴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区域,如果不能对对方的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就容易造成沟通不畅,甚至以为误会而导致谈判破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是商业活动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

二、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

语言文字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之间交往最主要的障碍,不能仅仅依靠翻译来解决。不同的语言承载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不了解就可能造成误会。比如我国的某个“航友宾馆”,英文译名写作“Hang You Hotel”,成了吊死你宾馆,外国人见了还以为是黑店[2]。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在交往中也会造成误会和隔阂,不同的民族在谈判时往往习惯和逻辑都不同。中国人在谈判时往往要先确立一个原则,之后再把细节一一落实;而美国人则往往喜欢直接谈细节和程序;德国人则更重视过程的条理性。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可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西方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拥有比较好的契约精神和利益至上的原则。而中国人在谈判时往往倾向于互相让步和谅解,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办事要考虑人情[3]。

(四)法律规范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有的国家法律健全,有的国家还在发展当中。还有的国际基于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法律条文。中国由于是统一的大国,对于法律的一致性有天然的权威感。而在美国,各州之间的法律都不同,对法律差异的理解早已印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五)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的差异往往会造成生活中的摩擦。比如在就餐时,切不可为穆斯林点猪肉,也不能为印度教徒点牛肉。在开始谈判前,要先调查好对方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犯禁忌。

三、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一)在交往中树立平等观念

在交往中要首先树立起平等的观念,没有哪个民族高人一等,也没有哪个民族低人一等。尤其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古代世界通讯不发达的产物,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中心主义。在新的时代仍然坚持中心主义,轻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视其他民族为蛮夷,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表现[4]。

(二)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语言是天然的交流障碍,如果无法掌握对方的语言,在经贸交流之中就难免碍手碍脚。不仅在谈判时离不开翻译,而且即使是水平再高的翻译也难以把对方的意思妥善表达。从事对外经贸的人员要加强外语水平,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尽量做到理解对方的水平。

(三)坚持的原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可能消除的,想要保持良好的经贸交流,需要我们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不能用我们文化的评判标准去评价对方的文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价值观念都要保持应有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四)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与不同民族的人进行贸易,可以利用对方的风俗习惯来博取对方的好感,从而建立友谊,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比如在阿拉伯国家,需要寻找一位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来安排见面。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不能在圣诞节前后安排商业活动。

(五)尽量适应当地文化

所谓入乡随俗,在其他国家进行商业活动要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来消除隔阂。比如卖西式快餐的麦当劳在进入中国之后开始卖中式早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这就是文化融入最好的案例。

(六)在交往中诚信为本

长久以来,由于中国初入世界贸易网络,种种不诚信的事件降低了中国商人的美誉度。在对外交往时,要秉承着诚信的原则,着眼于未来,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失诚信和声誉,为未来的商业活动平添障碍。

结论: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联系必然会更加紧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将继续保持世界前列。妥善的处理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在贸易活动中减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文介绍了跨文化沟通在国际经贸与商务发展中的意义,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瞳.面向铁路产品采购项目的中澳跨文化沟通谈判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

[2]王园园.跨国公司内部知识国际转移的民族文化差异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

第8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每一个单元的对话以及课文阅读是以这一单元的话题为中心的,而每一个话题都反映的是中国和外国的不同文化。这样的话题不仅说明了交际功能项目,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运用现行的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课堂用语的积极性,注重跨文化的交流,所以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

1. 词汇

词汇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是最主要的工具,代表着很多文化内容,词汇中的典故、成语、谚语等等都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切的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在含义,同时比较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何区别,最后归纳、总结。

2. 对话

在高中教材中,对话的教授体现的是交际功能项目。因为要在某一个指定的语言情境中与人交流,所以不仅要有基础的英语知识,而且要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识。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使其更加地得体,防止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误解,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语言形式和语用以及文化结合起来。在对话教学中不断地练习与人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要真正地把握交际能力,不能只是在浅层的交流中,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培养学生在交际方面的技巧,比如交际时的风格、交际时的情境等等方面。要想使这一目标得到实现,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真实的情境,指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交际实际技巧进行演练。有些文化信息的处理不仅需要所学知识,还需要实践基础,这样可以使信息交流更加有意义,同时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相信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会有所促进作用。

3. 课文教学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课文涉及的方面都非常地广泛,大部分都是涉及到了外国的文化,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最好将这些课文有关的文化更加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在这种信息交流的方法下,同学们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而且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课堂之外我会发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让同学参考,帮助学生巩固。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来帮助文化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印象,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二、 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要遵循的原则

语言是我们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与学生的交际能力相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实现高中生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我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必须与日常交际的内容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教师不能只把课本上的文化知识讲解一下,还应该创造一些交流情境和氛围,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进入到某个情境中,在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知识。特别是和中国文化不一样的交际方法和行为,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熟练地把握。

2.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用语能力是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教材就是依照这一发展规律采用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方法写的。所以教师要依照教材的内容,使不同的语境由简到难、由深到浅,然后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接受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从而掌握外国语言文化,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第9篇:跨文化交流技巧范文

[关键词]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6-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被称作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英国语言学者Thomas(1983)提出的,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听话人对说话人,反之亦然,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在语言交流时,说话人采用的语句符合正确的符号关系,但是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场合、表达习惯和背景。具体来说,语言表述者,即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无意识地违反了交际背景,不符合社会规范,没有考虑交际双方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综合因素。这违反了语言本身特有的文化交际价值,从而引发语言交际因遇到阻碍或隔阂而难以继续进行,进而导致了语言交际未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更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被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拓展探讨语用失误的分类、成因、影响和引起的注意事项等。

一、语用失误成因的分类

导致语用失误的成因有很多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下三方面较常见:

(一)语言表达自身的语用失误

一方面由于汉语思维模式下的语言表达者会按照汉语母语的语法表达式套用在英语句法中,从而引起语用失误。另一方面,是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错误地使用了英语表达习惯,亦引起语用失误,两方面都会导致英语母语的听话者对这种语言表达难以领悟或接受。举个例子,在一次英语课后,一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言的汉语学生向听课的英国外教询问建议,当时的语言表达句子是“I’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my speech.”英国外教听了不禁为之一怔,回答说:“Your English is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学生十分不解,但很确定这是来自书本中的语句。外教向学生解释了语言使用不当,没有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不是日常口语的正确表达法。符合这种场合的英语表达习惯应该说:“I’d like to hear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或者“Could 1 have your opinions on my speech”。这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法的汉语学生是没有体会到语言使用的文体差异和场合,在应该使用口语的文体和场合却运用了书面语,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二)文化差异的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双方经常因为受自身母语使用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了解对方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从而不能运用有效正确的语言表达语句,导致了语用失误。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使用双方各方面的了解程度相关,如地位、职业、背景、话题等。一般包含称呼、问候、介绍、寒暄、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等语言使用习惯表达法。举例说明,若语言交际双方想谈论有关天气的问题,那么语句的使用需要表达出评论或者预测方面的天气情况。如:“Quite a storm last night. Going to clear up.isn’t it?”这种寒暄的语用表达基本功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能够改善或调剂社交人际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有关天气的表达语句说成:“It’s raining,isn’t it?”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下的语用失误。

(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这样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沟通障碍。汉语思维模式以感性为主,重在综合描述而非细节分析,常有一句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思维模式以理性为主,重在逻辑分析而非综合概述,常常关注概念。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模式各具特色,却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阻碍。以实例进行分析:

1.Foreign host: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Chinese guest: No, thanks.

Foreign host: 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

Chinese guest: Well, thank you very much.

实例中,西方主人向中国客人提出问题,中国客人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西方思维模式等到的答案是“不要”,那就理解为真的“不要”;而汉语思维模式首先对提出的邀请和提供表示委婉拒绝,以此表示客气和礼貌。因此,实例中的中国客人前后的回答使得西方思维主人十分茫然。这完全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没有达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2.Chinses hos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upper with me next time in your spare time?

Foreign guest: Of course, when?

Chinses guest: Any time is ok.

在这一实例对话中,汉语思维者是运用感性思维对客人进行礼节上的邀请,并出于礼貌和尊重,不主动设定时间,给客人以足够的调整空间。而西方思维者是理性思维,关注事情的时间和概念,遵守行为规范,认为真诚的邀请是需要有具体时间的。汉语思维者对时间回答得含糊其辞,直接导致了这次对话交际失败。

3.Foreigner: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with the dress.

Chinese: Oh, no, it’s ugly.

可以看出这次的交际效果十分失败。汉语思维注重礼节,在交流中,讲求尊重他人,贬低自己,在礼貌原则上称为“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原则,西方思维自然难以接受这种现象。因此,在对话交流中,汉语思维者习惯性对他人的称赞进行否定,以此表示谦逊尊重,而这一举动会给西方思维者造成很大的不快,认为自己真诚的赞扬被立即否定,反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对方十分不礼貌。

通过对几个跨文化交流实例的举证和分析说明,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社会交际方式、道德衡量标准等一系列语用失误现象。尤其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语用失误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语言自身的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词语文化的内延和言语行为文化的外延层面上。(连淑能,1997)无论是词语文化的内延语言差异还是言语行为的外延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若对中西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自身的差异置若罔闻,无疑会增加交流难度,导致更多语言失误。因此,在与西方思维者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务必注意交际行为和语言使用。应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如真诚交往、独立自主、遵章守时、谈吐幽默、尊重个人权利、选择和隐私等诸多跨文化上的差异。

二、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是问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语言自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和社交行为方式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的产生自然是由于使用不同种类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性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并对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因此,只有在拥有了丰富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应用得体、正确,不出现语用失误。由此总结,欲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效的技巧即是合理的分析,掌握交际双方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无疑会减少语用失误,增加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