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科学研究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研究的概念

第1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课 重难点教学 方法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6-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第2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生物学科 概念教学 策略研究

做好生物学科中的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做好概念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节省时间,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习惯采用讲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概念只是文字记忆。学生不能正确理清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对各生物概念没有深层理解,理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影响,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要想实现“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指导。重视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概念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或者指导个人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这一具体目标为导向,我的生物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在每节生物课上都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各个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学到实用的知识是我教学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是探索研究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手段。要想讲透概念就要尊重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经历,只考虑怎么教,不考虑怎么让学生学的教学旧理念、旧方法必须摒弃。备每一节课都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什么方式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我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较多,我总是在不断修改课件,努力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上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大胆表达。渐渐的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潜能逐渐被挖掘,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喜悦和成就感,自然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对于简单的生物概念引导学生自学并解析其中的含义。如“细胞”这一概念,学生可以自学,自己分析,教师稍作点拨就能落实。如“呼吸系统”学生通过看书,结合教材上图片完全可以自学,教师就不要灌输,引领学生自学较好。稍难的生物概念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比如“细胞”、“组织”、“器官”三个概念学生只靠阅读文字无法真正理解和区分,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直观展示区分,也可以联系人体某一器官分层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和区分,在归纳生物概念时再强化关键词,或者通过概念图进行强化,如此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相关概念。

另一种方法策略是密切联系生活和学生经验、经历进行概念教学。如在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的教学时可设置很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分析,思考。如“为什么健康的新生儿生下来就会吃奶,这有什么意义?”“现在你会穿衣,吃饭,说话,唱歌……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你有了这些本领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蜜蜂采蜜,鹦鹉学舌这两种行为有区别吗?”学生在分析以上几个问题时后会畅所欲言,表达交流过程中就学会正确区分“先天”和“学习行为”获得途径的不同、意义的不同,认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达到激励学习的效果。学生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作为概念教学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安全用药”概念时,学生陈述的用药常识和用药经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讲述、倾听、交流相关经历时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掌握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利于以后更好地生活。教学《基因的显性与隐形》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一些性状进行学习。如有的学生父母都是双眼皮,自己却是单眼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也打开多年心结,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教学《免疫与计划免疫》时密切联系学生亲身经历,如接种疫苗的经历,轻度外伤伤口自愈的经历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的实例,深刻认识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危害,对社会、家庭的危害。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3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注重知识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认识论原理指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由于事物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鉴于此,对于概念教学的规律,教师应该从过程和联系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也就是把概念放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考察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道学习这一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还要知道掌握它以后能干什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更强大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高结构化的概念教学,有基础、有铺垫、有延伸,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来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在教学《信息的概念》一课时,教材只是简单地给出信息的特征: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如果教师就此一笔带过,学生对信息及香农都不会有太多了解,但如果引入如何量化地度量信息量这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有感性认识,也能让他们对“比特”这个信息量的度量单位有初步认识。因此,笔者先通过让学生猜硬币的正反面游戏(硬币的正面用1表示,反面用0表示),使学生明确猜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需要的信息量就是1bit,这时再引出二进制数字,原来bit来自binary digit(二进制数字),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位(bit)。接着,笔者趁热打铁,以图表的形式请学生填写:一盏灯泡的状态(如果开用1,关用0表示),可用多少位存放;两盏灯泡的状态,可用多少位存放……四盏灯泡的状态,可用多少位存放。然后,笔者再反问:“4bit是几位二进制数,有多少种状态?可以存放从几到几的十进制数?”学生们马上得出4bit即4位二进制数,有16种状态,可以存放0到15的十进制数字,8bit即8位二进制数,有256种状态,可以存放0到255的十进制数字。最后,笔者又给出字节与比特的关系,原来8bit就是1字节,1字节可以存放0到255间的任意一个整数……通过这样的知识联系,学生对信息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下载速度的单位bps,学生的理解也是存在偏差的。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电信局在你家的安装协议上写的是10Mbps,但是大家下载文件的时候,真能达到这个速度吗?为什么呢?这时候再把B和b的区别告诉学生,经过这样的概念引入,学生通过建立、巩固、深化的过程,然后对新概念和已学概念进行整理、归类,就形成了自己的概念体系。

另外,按照教育学理论,当知识构成一个网络时,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会更为有效与深刻。所以,教师开展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原有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这对体系化的知识点教学是相当有用的。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时,将整个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体系进行分层分类,形成一张思维导图,这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认知体系

对概念的学习,光靠死记硬背没用,忘记它仅仅是时间问题。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记住概念就容易多了,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概念的灵活运用和深化。所以,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例如,IP地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认识及理解IP地址的相关概念。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每位学生都有一个身份证号码,来标识自己的身份,网络中的计算机也需要一个身份证号码,这个身份证号码就是IP地址。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IP地址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格式?之后,学生查看自己本机的IP地址并记录下来。师生共同归纳IP地址的基本格式。接着,请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IP地址和周围同学的IP地址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发现前三段网络地址相同,最后一段主机地址不同,教师随即引入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概念。最后,教师介绍三类IP地址。

在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各网络设备的作用、协议的特点是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在讲解网络中数据的分组、传输和应用时,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技术基础,认识理解这些概念是相当困难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系列形象的类比,从用户在浏览器点击某个超链接开始,从本地计算机开始到因特网,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例如,货物(http请求的数据)被倾倒入小车(数据包)中,贴上发件人地址(源IP)和收件人地址(目的IP),进入到家门外的路上(局域网),经过主干道路(交换机)和枢纽路口(路由器),离开海关口岸(防火墙核验数据)后,来到广阔的交通网络(互联网)中。

至此,教师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的过程描述了一遍,接下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完成从数据到服务器并回传的过程,并将教材中出现的各个概念一一筛选,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类比。

又如,在讲解“信息压缩”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比较、讨论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活动一:教师给出一串重复的数字“2340000000000000000012”让两组学生传递,一组逐个报数,一组用“234,17个0,12”的方式报数,比较哪组传递得快。活动二:图像压缩游戏(“用相同颜色连续出现的次数+该颜色名称”来计算图像容量,发现图像的容量比原来小了一半多)。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信息可以压缩是因为存在重复的冗余信息。接着,教师再讲解两类压缩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用ACDSee和WinRAR软件进行压缩实验,比较压缩前后及解压还原后文件的大小。学生亲历活动,对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第4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概念;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04-01

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为了给运动团队提供优秀的储备力量,同时也是培养、提高运动员运动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说,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运动生涯,是从科学选材开始的。在游泳教练员进行选材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要考虑其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等,只有各方面都过硬的运动员,才能够经过不断地训练与努力,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一、新概念下,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重要性

在全世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运动员的水平直接衡量着国民的体育素质。因此,我国对于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体育发展的新概念下,游泳运动员不仅需要能够在训练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天赋条件,这样才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不断地训练中提高游泳水平与竞技成绩,而游泳教练员选材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此。

科学选材可以充分利用游泳运动员自身的优势,在科学、合理的训练下,开发运动员的潜力,不断提高游泳技能与竞技水平,从而能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科学选材直接关系到游泳教练员所定下训练目标的实现与运动员所付出汗水的成果。一个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成长,是需要在长期艰苦训练中达到的,同时,还需要游泳运动员本身具备较强的素质,能够辅助训练,这样才能够提高训练效率,促进运动员的成长,进而促进国家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游泳运动队,为国家争光。

二、新概念下,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

随着各个国家对体育事业重视度的提高,我国游泳教练员与体育研究人员也积极研究游泳比赛的各个环节与游泳的专业技能,创新传统的运动员科学选材方法,为其赋予新概念,全面考虑游泳运动员综合素质、成绩提高优势时期与游泳比赛环节等内容,做到科学预测与准确调控的协调、统一,有效地促进游泳运动员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比赛成绩。

(一)身体素质的选材。形态:游泳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比较严格,通常身体高大呈梭形,体重较轻,身体柔韧性好,上肢较长、下肢长度适中的身体形态是比较有利的,具有这样身体形态的运动员能够在水中比较灵活的展现游泳技巧,对提高训练成果也是比较有力的。

速度与力量:游泳是一项讲究速度与力量的运动项目,因此,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也是科学选材的一项指标。在科学选材过程中通常是利用尿肌酐指数(标准值为20-30mg/kg肌肉)测定来进行初步选材,并进一步测试肌肉组织形态与爆发力相吻合的运动员为优秀选材。

(二)身体机能的选材。耐力:对游泳运动员来说,除了要有较强的爆发力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耐力,这样才能适应高强度的游泳训练。因此,在教练员科学选材过程中,通常通过长跑、长游等指标测试运动员的耐力,同时还要注重肌肉的耐力,以避免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受伤。

水感:水感是指运动员在水中时,身体各个部分对水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先天优势,也是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选择腿轻而长,在水中浮力较强、关节灵活的运动员,以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的选材。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运动员调节、控制情绪,指导运动员的行为。优秀游泳运动员都具有良好的自觉性、进取心、自控力、灵活性等,在训练中能够集中精神,力求上进,而且情绪变化不大,这种稳定型的运动员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游泳技能,提高训练成材率。

(四)专项测定的选材。除了以上传统的科学选材方法之外,在新概念的指导下,游泳教练员还会进行专项测定,比如,对大运动量训练的适应能力:只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训练,提高运动员机体的素质,促进运动员训练之后体力的快速恢复;智力发育水平:它影响着运动员对游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也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宜选择智力发育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加以训练,以提高训练成效。

(五)实践经验的选材。实践经验是新型的选材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潜质。综合能力是指运动员能够适应训练,并喜爱游泳运动;知识技能是指运动员需对所有的游泳项目进行训练,并能够突出一两项,其他项目也要有较好水平;潜质是指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处于较高水平,并能够通过科学、合理地训练达到预测水平,甚至高于预测水平,这样有利于发展运动员的游泳技能,不断提高游泳竞技成绩。

总而言之,游泳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在游泳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练员必须提高重视,从运动员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按照计划实施训练,不断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相信,随着科学选材方法的不断发展,对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也必将不断提高,延长游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高游泳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明飞,马仑,程燕.游泳运动员选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第5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说明了伽利略的观点,再通过“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情况”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船里,有人在船里竖直向上蹦起来,他会落水吗?为什么?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水。问其原因,皆曰:船在走,而人跳起后不再向前走了。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1)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2)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3)注重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作为基础就难以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必须使学生所学的问题获得生动具体的惯性认识,然后在通过感性认识的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在演示“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时会怎样”,这个现象由于学生脑中前科概念的影响很多同学认为鸡蛋会随着垫板一起飞出去,而实际的现象却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若学生能演示这个实验,不但加深了印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每位学生都看着静止的鸡蛋,睁着求知的眼睛,渴望回答脑中的为什么,这时,老师在进行巧妙的引导、点拨就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得知识。

(4)必须破除教师、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由于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还具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因此,很难想象出这些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能够加以破除。所以,破除教师自己头脑中前科学概念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前提。

(5)讲清规律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规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规律,不了解前人得出这个规律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就不知道这个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性。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若只给学生结论,没有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就大错特错了,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实验可以明显的看到小车受的摩擦力不同,运动的距离不同的现象,再加上老师进一步推导:“如果表面极其光滑(即不受力)小车会运动的路程越来越长,永远运动下去,得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而且学生也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加深了印象,将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彻底否定,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和思维方法。

第6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 对化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研究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中美学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低下的解决途径 运用对比研究法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物理教育对提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以科学素养驱散“伪概念” 科学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中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比较研究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探析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科学构建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 农村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对于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的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The Head Start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Learning Framework》[EB/OL].

[4]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

[5]陈琦,刘德茹.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被试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贾洪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3年度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KPYJD105)。

作者简介:徐飞(1989-),男,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社会心理研究。

第7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外;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地球运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106-06

前科学概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小学生理解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起点,是研究者构建理论体系的素材,是我国科学教育四维目标中的基础,也是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滞缓,针对小学生的研究更为匮乏。国外对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广泛研究约在20世纪60-70年代,其研究程度不断加深,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相对成熟。对其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及分析,将对我国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外最早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皮亚杰的《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年)和《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27年),现阶段以英美两国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较为主流;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瑞士、荷兰、意大利、法国、希腊、爱沙尼亚等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关注。因地球运动的概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研究成果丰富充实,故以此作为切入点,以期由点深入,推及整体。

一、国外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基本现状及特征

(一)前科学概念的界定

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前科学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如陈淑筠、李雁冰和刁彭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前科学概念的本质特点,即前科学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还有的侧重于前科学概念的产生时间,如袁维新、陈彦芬、窦轶洋和高凌飚、赵法茂普遍认为前科学概念是科学学习之前形成的概念。此外,还有研究者把前两者结合起来,如冯伟认为,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收正式的科学概念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但马建坤认为这样界定仍存在问题,大多数的前科学概念产生于正规的科学教学之前,但并不是经历科学学习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就不存在了,更不能说明学习后不会产生新的前科学概念。

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科学概念是个体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以及自身的实践和学习(包括课堂内外的学习),将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法,并且这些理解与想法有别于科学概念。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在JSTOR、EBSCO、Springer Link、SAGE、TaylorFranics、Eric等学术网站上检索以“小学生”(children、pupil)和“地球运动”(Earth)为关键词的论文,同时结合追溯法,对国外关于小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从的时间、数量及其分布三方面进行统计。时间范围从1961-2010年。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前科学概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将注意力聚焦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而且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上世纪末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数量的减少并非单纯表示该研究已渐渐衰退,而是随地球运动领域的前科学概念研究的愈加充分,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例如物质科学、生命世界等;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交叉领域中边缘概念的前科学概念。此外,国外还出版了许多以小学生前科学概念为主题的书籍和教材,地球运动均作为必要内容被包含在完整的内容体系中,也有部分书籍专门针对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

国外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专注性的特点,即某一研究者对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进行持续性的研究,连续发表多篇相关研究的学术文章。例如Kikas.Eve在1998-2002年先后独立或联合发表了6篇关于小学生地球运动的前科学概念研究的论文。Vosniadou.S.Driver.R.Mayer.V.J.Novak.J.D.Nussbaum.J.Novak.J.D.Sharo.J.G.Wiegand.P.A.等学者也针对此主题先后发表多于3篇的学术论文。国外研究者对于研究的专注性和持续性,使得他们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和知识体系。

(三)研究内容的阶段性发展

第8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0[本刊网址]http://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CDIO模式中的新评测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电子技术课程是针对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具有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提高实践技能。因此,通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CDIO工程教育理渗透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研究出一套包括过程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方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对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改革的构思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率先经过构思,再通过设计,再实施,再运行的教育实践训练环节。它一方面侧重强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现表达的能力,即强调CDIO中“I”和“O”;另一方面,CDIO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和构思的能力及同时分析理解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担负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社会责任,也就是CDIO的“c”和“D”。CDIO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优秀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了多年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且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实施指导和实施过程到实践结果的完整体系,即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CDIO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套培养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填补现代工程实践人才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目的是培养出各方面全能发展的创新型工程实践科技人才。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课程讲解与实践学习能力紧密结合;实践能力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是为社会提供高能力的现代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先进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现行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完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专业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多数是机械的听,机械的做,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差,学科教育与工业实践严重脱节,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惯有的一味接受不理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专业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以“项目实现”为依托,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制定完整系统且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是改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必然。为此,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被动单一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内容,重新构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理念。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突破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出全能型的现代科技人才。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课程尽量丰富,促使学生可以大胆的尝试进行知识讲解,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馈他们对所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路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有效的查找相关资料,梳理思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理解程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2.将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具体集成项目,由理论到实践。二是将项目成果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学习中就能直接体会到科学前沿知识,更易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学习视野。

3.采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厂和微机室等现代教学科技方法,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更方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讲授相结合,及时渗透与更新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增加课堂的多元性,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存在。

(三)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技术人才在人类发展进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加大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机会,面向工程实际需要,旨在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全能型人才,具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表现为:

1.整合实验内容,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根据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加大实验课程学时,将“课中课实验”转变为系统的“实验课”,这样不仅仅能增加实验学时的机动性,也能加强实验课程内容和理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实现“指导一创新一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思维能力。

2.密切联系产业:CDIO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依托,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为目标,教育理念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的最终学习目标以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专业基础学科知识与真实的项目研发有机结合,从而实现CDIO教育理念4个环节进行产品研发的能力,培养出全能型的社会性人才。

第9篇: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1 CDIO人才培养模式

CDIO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采用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课程教学现状

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先修课程的总结和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理解,又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大型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模型和算法,掌握各类系统的集成应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课程本身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决定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总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抽象

操作系统课程中主要涉及到进程管理、作业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设备管理等五部分内容。五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操作系统的课程主体。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中常常发现操作系统课程中内容与 Windows、Linux、Android和IOS等系统有很大的差距。课程所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脱节,因此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常常遇到不同章节连贯性差、理论性强等问题,使得授课过程大受影响。

2.2 实验手段单一

操作系统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总共为72学时。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很少(仅为18学时),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很难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些学校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但时间也很短,想要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完成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显然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操作系统课程实验安排是让学生模拟实现几个经典算法,比如进程调度算法,存储器管理中静态、动态分区算法。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没有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因而也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教材陈旧,理论重于实践

国内的操作系统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论性,内容有些陈旧,没有将一些新颖的知识引入课堂,大都是原理的介绍但又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连贯性,而规范的课程实践指导资料市面上比较少。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这些理论知识是无法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

3 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考

在深刻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众多弊端,笔者开始尝试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3.1 以问题为驱动改革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中的算法都很抽象,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驱动教学法。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实例过渡到操作系统的算法中。比如在介绍了死锁的概念后,抛出问题“怎么样能有效预防避免死锁的发生?如果你是操作系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引入银行家算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又提供机会让学生边学边做,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所以这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中好好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

3.2 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

在进程管理章节,介绍信号量的PV原语,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可以补充选择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司机售票员之间要想正确的同步,必须采用信号量机制在协调他们的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般会设置3-9学时的“指导性自学”环节,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节课设置一个课程相关的开放话题,分组讨论,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以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3.3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在两年前就开通了全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网络平台中的电子教案、课后练习、实验辅导、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自学的网络环境;在线答疑、作业提交、网上留言为师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互动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上传操作系统新发展动向和技术等相关资料。

3.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有积极导向作用,是检验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考核。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笔者在探索构建开放式、全程化的考评体系。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综合考量学生出勤、课堂提问、课程实验、课后作业等情况等,有效地将学生自主学习等情况纳入考评体系。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CDIO模式下的能力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在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强化专业学习基础、突出编程能力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