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心理咨询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询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或专业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回答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困惑或心理迷茫,提供建议,帮助解决其思想和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心理咨询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思想或心理问题。通过与教育者或专业咨询者的交流,使受教育者改变对自身的认识,解决思想冲突,防治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
1 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
1.1 交友谈心法
它是指咨询者为咨询对象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解除其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方法。该方法要求咨询者充分关心、理解及信任咨询对象,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咨询对象消除与人机环境的障碍或隔阂。具体说来,运用交友谈心法要掌握以下方面:一是咨询者要为咨询对象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使咨询对象感受到温暖和人之间的关怀。使人融入集体之中确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人的孤独感和恐惧感,融入了群体的个人会感到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他还会受到群体的情感传染和暗示作用。二是咨询者要和咨询对象建立真诚、信任和平等的互动关系。咨询者和咨询对象在咨询过程中是相互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一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咨询者可以通过耐心、细致地倾听咨询对象的诉说,给予咨询对象关爱等方式获得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自我调控法
它是指咨询者通过帮助咨询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导向、自我控制来解决心理问题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咨询者要启发咨询对象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帮助咨询对象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树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同时要培养咨询对象的自我把握、自我调控能力。运用自我调控法的要点在于以下两点:一是要调整咨询对象的心理结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是构成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其中,认知是心理结构中的先导因素,认知的到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情感运用和意志是否坚定,而结构失衡、因素混乱是构成心理问题和障碍的重要原因。调整心理结构的重点之一在于提高咨询对象的认知能力。当然,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力,那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切入点。二是针对非认知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咨询者应当帮助咨询对象调整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如果对于周围环境不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来观察理解并调整适应的话,就会产生错觉和幻觉,很有可能导致恐惧、焦虑等。
1.3 疏导咨询法
它通过咨询者和咨询对象通过交往,互相之间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对咨询对象的了解,做相对的心理辅导疏通,以解决其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
其核心程序是先“疏”、后“导”。首先,创设让咨询对象拥有充分表达自我的氛围和机会;然后,咨询者有针对性地对咨询对象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疏导咨询法是一个多种咨询法的集合体,“疏”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导”也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可供使用。具体地说,运用疏导咨询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咨询对象是心理咨询的主体。一切心理问题的解决或心理障碍的消除都是咨询对象自己进行的,咨询者起到的只能是引导咨询对象发现自己,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和自己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勇气。咨询者要特别注意鼓励咨询对象,引导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和判断。咨询者应当在咨询过程中注意教给咨询对象自我解决相同问题的办法,让咨询对象明白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而树立培养自我认知、自我矫正、自我调控能力的意识。二是咨询者与咨询对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具有和谐轻松、平等交流的氛围,使咨询对象能够畅所欲言。咨询者在倾听过程中务必做到全身心投入,一方面是集中注意力收集咨询对象的背景信息,另一方面是给咨询对象一个明显信号,即咨询者对他特别关心和热情。三是咨询者要尽快地从咨询对象的叙述中找到症结所在,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想方设法让咨询对象开展思考,引导咨询对象分析问题所在,找到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或心理障碍的消除。
2 心理咨询法的作用
2.1 激励作用
心理咨询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对人的精神鼓励上,就是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恢复或增强自信心。心理咨询过程以积极关注作为必要因素,通过不断发掘和肯定咨询者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积极方面,调动他们的内在的、能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显示自己的主动自觉的进取精神,鼓励他们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从而使心理咨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2 预防作用
心理咨询的预防是指教育者在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同时,帮助教育对象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醒教育对象预防心理问题的加重和可能出现的其他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并为教育对象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方法,使其掌握心理调控的主动权。心理咨询的这种预防功能是建立在预测心理发展走向、把握思想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这种预防,能够防患于未然,将人们产生心理障碍和发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
2.3 调适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平等、真诚的相互沟通,帮助教育对象调控情绪、调适心理和调整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目的。人的思想和心理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两种可能:一是朝着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方向变化,二是朝着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方向变化。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要使前一种变化合理地进行,而对后一种变化进行有效的抑制。
心理咨询由于激励、预防、调适等作用和“助人自助”原则,使心理咨询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在面临坎坷环境或挫折中重新找回力量,使大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不仅清除了心理障碍,重新审视自我,恢复了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通过心理咨询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技能是班主任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中,心理技能在对学生的管理层面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探究心理学技能对班主任工作的作用,我课题组就甘肃省酒泉市的四所学校――酒泉市第一中学、酒泉市第二中学、酒泉市第六中学、酒泉市工贸中专学校(其中三所为初级中学,一所为中专类学校)进行了题为《班主任工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的问卷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1060份,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1057人,收回问卷调查表1057份。
二、调查问题汇总以及现状分析
该调查表设置问题14题,我调查分析人员将14个问题按照问题的内涵、外延进行分类汇总,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呈现为4组数据参数及其参数分析。
第一组问题调查显示:有80.79%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和班主任倾诉自己的困惑、烦恼(比如说早恋等),只有19.21%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56.0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被班主任误解后会主动和班主任进行私下交流,而43.99%的学生则不愿意。
学生不信任班主任的心理,就学生而言,叛逆期的学生自我保护欲望处于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他们青春期的孤独感促使其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走近、沟通,而强烈的保护欲望又拒绝他人走近自己,尤其拒绝处在管理自己层面的班主任的走近。就班主任方面而言,折射出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不足以及班主任工作中技术运用能力的缺陷,所以不能让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走进自己。这两方面的原因造就以上数据的成立。
第二组调查数据显示:有88.74%的学生喜欢时刻面带微笑的班主任,
11.2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85.62%的学生喜欢如朋友一样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班主任,14.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60.26%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利用书信、聊天、博客等形式和班主任进行私下交流,而39.74%的学生则不希望。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班主任有所期待:学生喜欢经常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并且能够走近自己、能像朋友般和自己平等相处的班主任;而且,学生也想走近、了解自己的班主任。
第三组调查数据显示:86.09%的学生希望拥有一个懂得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并有研究专长的班主任,只有13.9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88.93%的学生希望班主任将班会课的厉声训斥教育变为机智地讲述心理小故事、心理疏导游戏的形式,只有11.0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87.80%的学生希望班主任在面对特别调皮捣蛋、不思学习的“双困生”时多一些关注与耐心。
这组数据中学生对班主任的期待也说明了班主任在研究青少年心理特征并对症下药方面的缺漏,当前班主任的工作还是沿用传统方式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式教育,忽视了新形势下作为教育主导位置的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是作为“人”这一层面的存在,于是站在与学生对立的立场说教、要求、限制。教师的疏漏势必导致学生在情感上与班主任的远离。
第四组调查数据显示:76.82%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配备心理咨询疏导室并会主动前往心理咨询疏导室求助咨询,23.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1.49%的学生希望在班级管理中新设班委――心理服务委员,38.5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74.17%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设置中学生心理疏导专栏,25.8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这组数据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班主任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有心理咨询与疏导,既反映出当前学生期望得到老师对自我心灵、情感的关注,也反映出我们当前班主任的工作是违背学生心理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三、应对措施
(1)全面推进心理学教育理念,促使学校重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学校设置与心理疏导有关的设施并进行相关活动(比如设置心理咨询室、开辟校园心理教育专栏等)。
(3)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能力,并将心理教育学理念渗透其中,将班主任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纳入班主任常规技能水平评比中,促使其重视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关注与疏导。
【关键词】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中图分类号】B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20-1.5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无论对军人个体的成长进步,还是对部队整体的建设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认识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加强对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对于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军人良好心理素质,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界定与特征
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在理论上“众说纷纭”,在实践中“各有所指”,需要综合实际,综合各种见解加以界定。在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与心理咨询实践中,将人的心理区分为三种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异常状态。其中心理不健康状态就是“心理问题”。同时,又将“心理问题”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并对它们作了严格的界定。这些是心理咨询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尽管上述区分与划分,对于搞好心理咨询具有重要意义,但应该看到,同心理疾病一样,这种“心理问题”在普通人群中并不常见。人们经常要面对与解决大量的、与这种“心理问题”相区别的“不严格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在许多研究文章中,将“心理问题”界定为“不良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界于心理健康状态与心理不健康状态之间,是心理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区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不良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障碍)、异常状态(心理疾病)。其中,不良心理主要由心理疏导来解决,心理障碍主要由心理咨询来解决,而心理疾病主要由心理治疗来解决。但考虑到“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的概念,因而本文将“军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或心理亚健康状态”称之为常见军人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往往由身体状态、生活事件、军事实践、军事环境所引发,基本表现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一周内可缓解)、对社会功能损害较小,且能够自我调整”。第二,它与军人个性心理或人格特征联系紧密,军人个性心理存在缺陷或发展不充分,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习惯上,也把军人的性格缺陷或个性问题纳入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范畴。第三,它与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甚至可能既是思想问题,又是心理问题。第四,它随军人心理的发展与成熟而降低发生的概率,因而更为广泛地存在于中青年军人尤其是青年军人群体之中。
二、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
了解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才能更好进行疏导。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复杂多样且“互相缠绕”,很难对其作科学的分类。鉴于每个人从根本上讲要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实践(职业发展)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把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划分为四类:“自我性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困扰(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意志品质不良(盲从、怯懦、惰性、冲动等)、性格缺陷(强迫倾向、偏执倾向、攻击倾向、表演倾向等)、自我意识偏差(自卑、自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等)以及由躯体疾病、性心理偏离正常轨道等导致的心理问题。“人际性心理问题”,主要有羞怯、孤独、猜疑、嫉妒等,由军人婚恋家庭生活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可归入此类。“实践性心理问题”或“成长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军人在履职尽责、学习训练、教育管理、完成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如服役心态消极、厌学厌训、考核焦虑、训练恐惧、道德心理不良、成长心理偏差、荣誉心理失衡、行为习惯不良、法纪意识淡薄、安全工作麻痹恐惧、完成任务消极被动等。“环境性心理问题”或“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军事环境适应不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战场环境心理适应不良。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如情绪困扰虽然表现在军人个体,与个体心理特征、心理成熟状态有关,但它往往在军人的人际交往、军事实践与适应环境中产生并存在;军人的性格缺陷、意志品质不良广泛影响军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军事实践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反之,如果部队教育训练、管理监督等工作不够科学有效,又可能导致军人性格发展不良、意志磨砺不足等心理问题。
三、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不仅要着眼心理问题的解决,还要注重心理的成长发展,努力使疏导心理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心理素质过程。同时,尽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但应坚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按照“改善认知”的基本方法、采取“多径并举”的基本思路来实施。
基本原则:“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真谛”或“终极目标”,同样也是心理疏导的“真谛”或“终极目标”。所谓“助人自助”,就是启发自我,帮助引导军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心理问题。在疏导的过程中,尽管可以直接面向具体心理问题,分析表现、探索原因、寻求对策,但应始终坚持“助人自助”,通过引导军人自我剖析、自我领悟、自我激励,达到促进军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与自我平衡,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提高军人自我认知、学习成长、情感管理、意志磨砺、性格塑造、人际交往、应力应对、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基本方法:“改善认知”。与心理疾病、“严格性心理问题”相区别的是,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大都因认知缺乏、认知偏差所导致,并且往往最终要靠认知形成、认知调整、认知升华来解决。因此,要把改善认知,提高军人的科学思维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既在“心理范围之中”,又在“心理范围之外”。心理科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借鉴,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都可借鉴。特别重要的是,要引导军人提高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悟性思维、和谐思维、包容思维能力,以更好化解心理问题。有了系统思维,能站高望远,拓展“心灵之广”;有了辩证思维,能避免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极端偏执等心理倾向,把握“心灵之度”;有了悟性思维,能增强心灵的深度,把握“心灵之道”;有了和谐思维,能把促进心灵的矛盾向和谐转化,保持“心灵之和”;有了包容思维,能减少心灵的冲突与失衡,提高“心灵之境”。
基本思路:“多径并举”。主是坚持思想启发与心理疏导并举,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疏导心理问题互相促进;解决心理问题与塑造健全人格并举,消除心理问题的人格因素;解决心理问题与加强现实帮助并举,在解决现实困难中促进军人心理困难的解决;说服劝导与咨询指导、情感激励、心理暗示、榜样示范、放松训练、环境调节等并举,以多种方式启发军人解决心理问题;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并举,既从知识上、理论上开展疏导,又从行为上、实践上加强训练,通过“知”、“情”、“意”、“行”的全面互动,推动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心理问题等级划分[J].科学大观圆,2010(1):58-59.
[2]郑雅维.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真谛[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0,10(1):38-40.
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过实际调查,文章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的看法,并对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自我、活跃、个性鲜明的一代,具有创造力、创新力,是可以改变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代。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这一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状导致他们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调查
(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笔者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学业问题、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其中有8%的同学经常有心理问题,60%的同学偶尔有心理问题,剩下的部分同学并没有想过此类问题。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0.8%的同学每周去一次,8%的同学一个月去一次,9%的同学一个学期去一次,82.2%的同学从来不去。就目前大学生对生活满意程度,只有1%的同学满意,有58%的同学基本满意,41%的同学不满意。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外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未设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多数老师不具备专业知识且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对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并无成效。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人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仍然很难抹去。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父母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温暖、宽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严苛和父母子女关系界限明显的家庭关系,会造成学生孤僻的性格,并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阻碍作用。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形成依赖的性格。2.父母关系。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95后中有超过10%的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有2%的学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学生父亲存在出轨现象,15%的学生父母有慢性争吵,其中还有学生的父亲犯罪入狱等。而这些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有的学生因父亲或者母亲出轨而不相信爱情,排斥异性甚至恋上同性;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暴力导致自己也存在着暴力倾向。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父母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1.人际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属于异地就读,需要入住集体宿舍,要学会适应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学生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难免将家庭中的自我优越感带到集体生活当中,引发宿舍矛盾,导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挤,之后部分学生出现孤僻、自闭、社交恐惧等问题,这都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很大问题。2.情感因素。心理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与异性接触的特征,因此,大学是男女生恋爱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他们在与异性接触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甚至表现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纠缠不休的现象,最终导致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往往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三)就业压力因素
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就业形势严峻。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来讲,亟待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读书,积极投入到考研大军当中;部分学生的父母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各个高校应当对每届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排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其次,确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危机应急系统,建立由校、院、专业、班级组成的危机管理模式。一级危机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学生处、保卫处、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主要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由各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这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也是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三级危机管理队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学生党员、心理委员组成,是二级危机管理队伍的组成部分,及时报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各级队伍之间要保持信息畅通,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系统,及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事件扩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营造轻松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咨询是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咨询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全由辅导员担任,这给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隐患,因此,当务之急是各高校应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咨询的高效开展。2.心理咨询常态化。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仍处于一种较为隐秘的状态,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时候学生去了心理咨询室也三缄其口。相反,国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却更加常态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在学生宿舍设点接待学生,打破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哈佛大学在学生宿舍驻派心理健康教师,专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纽约大学也在学生宿舍派驻了心理健康顾问,这些都使得心理咨询更加常态化。笔者认为,我国各高校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在学生宿舍驻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延误治疗时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外,应当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作为辅助,如举办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又碍于颜面的同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心理疏导的平台,避免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6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4]房东波.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岗.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 中职生 人际交往障碍 疏导途径
1 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中职生多为16至18周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敏感、个性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中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心理障碍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异性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使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使学生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而自卑感又更容易使他们自我孤立、缺乏人际交往的自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1.2 个
每个人都先天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也不同,有些学生出生、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长期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则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大挫折,心理压力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受到这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如固执、自我、任性、依赖等。这些障碍会影响人际间的交往,让他们不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
1.3 地位障碍
中职学生与同龄的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要面对的交往对象更多更广,除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外,他们还要在实习期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在家里,父母是长辈,处于上层地位;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处于上层地位;在实习单位,领导肯定是上级;实习同事又比自己的资历深,地位也不会和自己完全平等;而服务对象是“上帝”,肯定要尊为上宾。不同地位的人,其价值观不同,必然会导致在同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别,从而带来交往中的障碍。
1.4 语言障碍
中职学校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学生,由于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方言,普通话不太标准, 部分学生在学校羞于与老师沟通;在课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同学笑话;在实习单位,不敢与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主动交流、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口语沟通技巧的欠缺,常常导致他们在与人沟通时词不达意,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产生矛盾。
2 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途径
人际交往障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对于这种共性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师共同予以关注和疏导。具体的疏导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许多学校开始着手新生进校的心理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即将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经过科学严谨的心理普查工作,陆续建立起学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为日后的个案辅导做好资料的准备。在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同时,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对于档案要予以归类,对于这些学生予以适当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负责。因此,学校有必要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其作用发挥不大。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室里未能安排专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或德育老师兼任,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相关的帮助,而这样的时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咨询经验欠缺,不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立已久,但学生却并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前去咨询。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并通过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积极主动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让学生意识到,有心理困惑并不等同于有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适应问题,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但是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2.2 开展人际交往讲座,实施团体干预活动
心理讲座因其时间集中,受众群体大的优势,可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或将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讲座所讲内容具有主题性和普遍性,往往收效较好。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以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是非常必要的。在讲座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分析职业学校的环境与以前的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向学生宣讲人际交往中科学有效的适应技巧,以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中职生活;三是给学生耐心地分析新的人际关系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有效的人H交往方式,鼓励他们在正常社交的同时进行个别交友,使他们尽早地获得进入新环境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合理适当的社交方式。
团体干预活动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预防。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了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具有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团体的干预活动。如果是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试体验。班级范围内的活动,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针对班级内部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也可以结合学生将要面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挑战,未雨绸缪,提供一些经验。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案例讨论法:针对学校发生的一些因人际沟通不当而引发的打架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克服不良行为、培养自制力。主题活动法:开展一些青春对对碰活动,通过游戏、演讲、拓展训练等团体活动的形式,达到人际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2.3 树立教师交往典范,创建民主团结班风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人是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人际交往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定期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注重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存在的一般的人际交往问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相比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方便性和随意性。然而非正式交往是建立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的,并且是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往往更重要。所以每位教师既要注重师生间的正式交往,更要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意义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民主的氛围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塑造积极的个性,并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起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时,要从思想上真正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就能畅所欲言。
学生日常生活的集体就是自己所在的班级,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来促进学生间的积极交往。与此同时,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引а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例如: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如何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2.4 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应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开展相关的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题讲座,或者以短信形式发送一些教育类的短文。让家长逐步了解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家长自己明确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示范作用,掌握正确的疏导方法。这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好榜样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从专业角度观察、发现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及时疏导孩子的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及时、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53-54.
[2] 桀淑坤.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孙焱,朱薇薇.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疏导途径――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3).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最难征服的是自己。因此,我为自己确立了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完成心理咨询师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咨询师;在社区卫生站开办心理健康讲座,协助一些患者进一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我深知要完成这些目标,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我觉得自己需要加强的五个方面是:1、完善人格,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继续坚持阅读,从而使个人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高。3、生活中更多的做好自己,关心家人,帮助朋友,从而快乐自己。4、更多的学会取与舍,得与失,真正做到心态平和,宽容他人,善待自己.
(二)个人人格类型的描述
我的性格总体是外向、热情、好强、独立、亲和力强,常常有反抗意识,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善解人意;喜欢思考,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恒心、有耐性。情绪体验偏强烈,容易烦恼,我自认为拥有的五个良好品质是:真诚、善良、宽容、积极、坚强。因此我的朋友很多,他们对我的评价是:真诚重感情、外向合群、积极向上,是一个适合做朋友的人。同事们评价我是:性格外向随和,善解人意,待人真诚,热情善良,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事业心。
当然我也有我的缺点,爱人及周围的朋友也曾这样评价我:有时太追求完美、偶尔有些固执。比较敏感,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一)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师
1、从职业经历看,我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
自从1999年毕业从事临床工作以来,遇到了很多躯体疾病合并心理疾病的患者,认识到心理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最终会在健康状态上得到充分的反应。特别是年到社区卫生站工作以来,更多地和空巢及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患者接触,另外还有一些人因为退休后心理上的失落产生了自我评价降低的负性情绪。他们特殊生活背景下的一些心理问题再次让我意识到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必要性。后来我有幸和社区站的同事在工作时间之余参与组织了社区卫生站“阳光聊天室”的工作,那是我接触心理工作的开始,我们为社区的老年人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组织“话疗”、手工制作、书画才艺交流、集体健身等活动,让老年人能积极参与群体性的活动,从而增加其心理健康水平。看到老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的心理也感到了极大的欣慰。这段经历,不仅使我和心理健康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让我爱上了这项工作并决心致力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知识有些相对“贫血”了。特别是面对一些个案心理疏导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今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虽然刚刚步入心理咨询的殿堂,却被它无穷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感动着。几个月来,我第一次有针对性地、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心理咨询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也感受着一些同学深埋于内心的伤痛与泪水;而且目睹着这份伤痛与泪水如何慢慢转化为勇气、力量与行动。我自己的内心也在这段日子里发生着空前的变化。
2、从人格和能力看,我具有成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条件
首先,我认为自己具备成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个性品质。我的情感丰富但稳定,处事比较理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为人随和热情具有亲和力,尊重他人,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其次,八年的医务工作培养了我善于思考,关注他人的感受。医生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师有着相近之处,善用同理心并给予患者真诚、理解和引导。
3、从客观现实看,我身边一些人的心理问题令我担忧
无论是社区中的患者还是周围面临巨大工作压力的同事或者身边遭受了各种挫折的朋友,心理问题似乎无处不在。在这种现状之下,我决定学习心理咨询,如果有条件,希望能在社区开办心理门诊和咨询热线,希望能帮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找到自我调节的最佳方式。
4、从未来发展上看,心理咨询行业的前景对我有很大吸引力
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它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历史的潮流中,抓住机遇,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个人更大的价值。
(二)从业的特长和方向
1、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
在今后的咨询工作中我最希望接待的求助者就是青少年。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的心是最为单纯的,没有搀杂社会大环境的过多洗涤。我愿意帮他们梳理自己的情绪,充分地发现自己。
2、恋爱婚姻咨询
由于自己的恋爱经历历程比较长,而且用心的感悟和思索了爱情、婚姻的内涵和真谛,因此希望自己在人生的更多历练后,能帮助其他朋友建立爱人之间沟通的有效方法,顺利地寻找到自己停靠的港湾。
(三)从业期待
1、期待求助者能够给予我信任,肯定咨询师的工作价值。
2、期待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期待我帮助过的求助者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3、期待可以成立一个社区心理咨询门诊。
(四)从业的影响因素
1、人格特征的影响
自身的人格特征还不十分完善,敏感、情绪化、感性的个性特征有时会在咨询工作中产生不良的影响,我经常出现在给某些特定的病人做完分析治疗后,有压抑或者不舒服的感觉,或试图在咨询的范围之外去帮助病人。
2、职业习惯的影响
长期从事医生工作,更习惯于以医生的角度和口气说服教育,也许会在今后的咨询过程中无意识的体现出来,影响咨询效果。
3、自身修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30-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即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咨询工作既要面向群体,更要注重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大会报告、集体座谈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缺乏对个体思想状况的关心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群体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群体教育的成功。因此,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一、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将心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有助于扩大心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心理辅导员能有效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常规管理中、普及每个班级甚至每位同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有限,进行心理咨询一般需要预约,而心理辅导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更了解本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极大地方便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2有利于心理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与自我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仅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并且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体验,最终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心理辅导员真正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才能够有效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换个角度来看,心理辅导员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和成熟,改善精神面貌,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和生活,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认识到自身价值。
二、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困境1工作量大,自我调适能力不高
一般而言,心理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处于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的状态,容易疲于应付,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而且,心理辅导员更容易接触到带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与成长困惑的学生,很多不良情绪和态度会反移情于心理辅导员,加之许多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学习和培训的背景,自我觉察能力欠缺,情绪调节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工作开展。而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又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聘任制度不完善,专业队伍不稳定
从各高校聘任资格看,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还处于无章可循,无标准可参考的探索阶段。高校心理辅导站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没有对心理辅导员的入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殊不知,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心灵沟通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项工作,如果聘任了不合适的心理辅导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境况堪忧,甚至是危险的。
二是心理辅导员的队伍流动性很大,导致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受阻。心理辅导员很可能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刚刚熟悉了工作,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就被安排到其他岗位,这种岗位设置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心理辅导员缺乏对工作的长期规划,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更极大地影响心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培训体系不健全,督导制度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譬如:①岗前培训欠缺,心理辅导员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单位虽然安排了一些培训,但也是随机的,心理辅导员对这些培训的重视度明显不够,无法全身心投入;③缺乏咨询督导,心理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易导致职业倦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备,工作热情不够高
目前,心理辅导站工作在运行体制上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譬如这项工作与年终考核、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挂钩;心理辅导员专业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认可,导致其工作热情不高等。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数量不断上升,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感到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自我价值感降低。
三、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举措1以制度为保障促进专业化成长
(1)实行专业资格准入制度。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专业调研和主题讨论,制定规范的心理辅导员准入制度。例如,不妨以职业资格为门槛,综合考核专业背景、工作技能、性格特征等因素,选拔出能真正胜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使得心理辅导员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心理辅导员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如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倾听能力、富于爱心、善于体验等。这些素质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正如美国学者艾鲍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2]如果心理辅导员的聘用能够进行综合素质的筛选和评估,必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却很难对心理辅导站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致使心理活动范围和质量受到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而,高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活动经费,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从而有力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2以培训为推手促进专业化成长
(1)培训体系标准化。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这就亟须管理部门出台一套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咨询技能技巧等技能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爱好以及常见心理困惑等情况;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性格优化、精神成长、未完成情结的处理等。
(2)心理咨询督导常规化。有效的心理咨询督导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最好向导,即由专业的资深人士定期在高校提供现场督导和专业研讨,不仅可以通过有经验的督导师发现咨询中的种种失误,指导心理咨询的技能和伦理法则,还可以通过督导促进心理辅导员的心理成长,及时处理在咨询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未完成事件和职业倦怠倾向等。当然督导师资源有限,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倾向选择专家督导与朋辈督导相结合的模式,朋辈督导又称为同行督导,是指一组同行聚集在一起分享和讨论有关咨询的各种情感体验。[3]这将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有力补充,而且这种形式有必要长期存在。
(3)学习交流定期化。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学习交流:一是加强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如可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所,针对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课程建设、心理干预等展开充分研讨。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开展专业同盟之间的心理互助。心理辅导员之间可以拓展视野,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传。
3以激励为手段提高专业化成长的热情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考核融入心理辅导员工作中,提高心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开公平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算入工作量,并与评先评优、晋升职务、参评职称、岗位津贴相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心理辅导员予以表彰与奖励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培养心理辅导员骨干,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6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咨询;学生
心理咨询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咨询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现对某高校588名大学生咨询记录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高校学生个体心理咨询问题,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取自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记录完整的面询学生心理咨询记录,共588份。其中男生204名,女生384名;大一学生174名,大二学生136名,大三学生176名,大四学生102名。年龄为18~25岁。
1.2 方法 对大学生面询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将情绪失控、忧郁、无端烦恼等不良情绪归为情绪问题,以人际矛盾引起的情绪困扰归为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心理疾病的归类以CCMD-3和转介至医院心理治疗的诊断结果为依据。依照上述标准将588名个别心理咨询的问题分为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和性心理、个性心理、心理疾病、职业心理、其他等8类。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理咨询问题分布 在588名大学生的咨询问题中,学习问题占22.79%,人际关系占18.03%,心理疾病占17.01%,恋爱问题占14.63%,情绪问题占9.52%,个性心理占9.18%,职业问题占7.14%,其他问题占1.70%。
2.2 心理咨询大学生的年级分布 在面询的588名大学生中,一年级学生占29.54%,二年级学生占23.14%,三年级学生占29.97%,四年级学生占17.37%。从男女大学生求询的问题类型来看,除人际关系男、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咨询问题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求询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2个方面,和高年级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四年级时,很多学生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发展,考研与就业等职业心理问题与低年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学习问题居于第1位[1];人际关系问题位居第2位,与赵冰洁、武洁琼等[2-3]研究结果一致;心理疾病居于第3位,且有上升的趋势[4-5];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分别排在第4,5位,这与处于青年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以及心理上正处于多变的高峰期,情绪、情感体验非常强烈、丰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极为突出关系密切[6]。本次调查结果还反映了男女大学生在性格上的差异:男生多开朗、坚毅、刚强、不拘小节;女生多文静、温柔、细腻、敏感。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对女大学生要多加引导和训练[7]。
建议:(1)重视心理咨询结果。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的来访学生大多是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出现问题,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咨询结果所反映的是困扰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 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学校既要把握主要问题, 如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疾病、恋爱等问题, 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容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低年级的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高年级的职业教育问题,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2)重视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从目前学校个别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为少数有问题的和适应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服务。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模式上以发展性取向为主,兼顾矫治,使两者互为补充,和谐发展。因此,高校在继续加强个别心理咨询的同时,根据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应充分利用团体咨询适用面广、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省时高效等特点,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优化[8]。(3)重视心理咨询的后继干预。实践表明,心理咨询常常不能立竿见影, 同时,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一次咨询不能完全解决,须依靠当事人和咨询者的后续努力。研究证明,后续干预能产生良好效果。而且有些心理问题还需要持续的监控和有效的干预[9-10]。(4)重视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人数有限, 且大多是兼职。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高校必须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学科融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鼓励和引导继续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倡导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类相关专业等途径,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李真军, 王诗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及疏导对策,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3):372-374.
[2] 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1):121-123.
[3] 武洁琼.561名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护理研究,2007,7(21):1866-1867.
[4] 刘希庆,张西峰.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4):108-109.
[5] 张敏,吴玲,施榕,等.153例心理咨询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113-115.
[6] 魏昶.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问题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7,7(2):141-143.
[7] 王黛丽.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教育科学,2008(3):163-164.
[8]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
[9] 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中国高教研究,2008(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