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信息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往今来,“安全”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他在让这世界变得如此美丽而富饶!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呢?安全就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生命得以保障,身体得以无损,财产避于损失的意思。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诠释,使得安全成为了保护生命的屏障,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保证,成为了国家强大的基石;同样也正是“安全”让我们湘潭中环水务公司一直保持着行业高速、迅猛的发展态势,不断的在走向发展壮大,成为供水系统的佼佼者。
我们每位员工都为公司而倍感骄傲与自豪!可在成绩面前,我们更深知,对于安全,大家仍须“警钟常鸣,时刻警惕!”,因为安全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可言,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心系安全,付诸实践”!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安全装系在心中,把安全体现在实践中呢?
(一)心系安全,就是我们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安全信息综合处理的枢纽,是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决策的关键。通过建立以安全管理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源和各项目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危险源、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力求把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提高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1.建筑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意义
目前建筑企业安全工作的信息量大、信息分散、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这意味着信息的管理难度比较大,而安全管理的调控依据就是全面、准确、快速信息。目前的手工信息管理很难达到准确、全面、快捷的效果,同时多方面的信息融合与分析较难做到。因此,由于手工信息管理手段带来安全管理工作的离散性,缺乏安全管理有关数据和信息的集中性收集、分析,采集的大量数据并没有发挥支持预防决策的作用,企业进一步改进安全管理,分析事故原因,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很难达到。
“异地复制”是提升项目安全管理能力,推进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集约化项目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托和管理基础,也是解决项目多、人员流动频繁,快速培训高素质人员,积累丰富经验的最佳手段。以项目信息化、流程化和模板化的管理思想为基础,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信息源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信息,人员、机具、进度、法规文件、作业指导书、危险源、安全隐患、培训等。这些信息中,人员、文件、作业指导书、危险源、安全隐患、培训等信息可作为企业的基础信息。
• 人员:主要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安全培训、作业种类、技能等级、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管理。
• 文件管理:主要是各种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制度、通知、报告等文件的处理。
•培训:主要人员教育信息,培训资料信息。
• 作业指导书:主要本工程的作业指导书管理,类似工程查询、参考。
• 危险源:主要是各阶段危险源的辨识,按照不同类别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危险源进行普查建档登记,集中管理、汇总、评价,动态形成危险源及控制措施清单。
• 安全隐患:对安全检查内容(检查记录表、检查标题、组织单位、负责人、检查时间、记录人、纠正内容纪要)进行登记管理。并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监督,以达到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在这些信息中,危险源、安全隐患与其他信息中存在的一定的关联性,如危险源、安全隐患与法规文件、作业指导书、机具等信息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3.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目前各企业安全管理信息模块之间分散,各模块之间缺乏关联,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和数据积累。总结出现有安全管理系统之症结,提出信息系统关联性设计要模块。重点设计危险源管理、安全隐患管理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关联设计整个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时主要考虑几个方面信息关联:
首先:文件合规性评价危险源库安全隐患安全检查表
建立法规性文件清单,并制定安全检查表,依据法规文件清单进行合规性评价,评价不合格的制定安全隐患表,依据文件清单和工程项目划分建立危险源库。
其次:施工进度计划作业指导书危险源库安全隐患安全检查表
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作业指导书,同时查询各项目部已施工类似的作业指导书库,根据危险源库编制本作业项目的危险源清单。
信息系统模块关健点是建立各应用信息库之间的关联信息。如施工进度计划与作业指导书关联,作业指导书与危险源库、专项检查表关联,法规文件与检查表关联。
信息系统模块之间重点考虑各项目部与总部数据,总部数据与项目部数据之间的同步和更新。数据库中新增加的数据应在总部及时显示,经专职维护人员确认后返馈各项目部,项目部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
信息关联设计中要考虑模糊查询和自动处理信息,对类似的信息要及时合同,由维护人员处理,避免产生大量垃圾数据,总部数据应是汇总处理后的经验数据库,项目部的数据应是过程数据。
4.安全管理评比
安全管理评比是企业定期必需的一项工作,包括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对单位的评比。通过软件实现自动获取相关数据与定性量化打分,形成最终综合评比结果。安全管理评比中各种指标有定量化和定性化,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定量化处理,从而建立模型。通过对安全管理科学中各种评价理论模型的比较,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具体特点,这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所要考虑的各个相关因素。是目前多数企业选择的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本软件采用的是三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首先要确定因素层次(因素集U={u1,u2,……,un},其中的每个元素ui为第一层因素,ui={ui1,ui2,……,uin}),然后建立权重集(主要是根据每一层次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以相应的权数),进一步建立备择集(总评判的结果),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最后计算出系统安全评价的总得分以及综合评价系统的安全等级。
5.建筑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框架
整个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三大平台部分,分别后台数据信息库、公司总部数据信息平台和项目部数据信息平台。
后台数据信息库是整个信息系统关健数据库,也是关联其他两个数据库之间的信息,提供最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由公司总部进行定期维护,并将数据同步到各项目部,配套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项目部数据信息平台,是项目部日常操作的用户平台,按软件要求随时录入数据,存储日常数据,反映项目部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总部数据信息平台是公司日常管理和操作的用户平台,公司的日常数据在此数据库中保存,总部认为需要的数据保存到后台数据信息库作为基础信息,该平台也是管理项目部数据的平台,操作和管理全部项目部产生的数据,企业内部将积累历年的数据资料,为后续提供分析使用,最后形成强化的基础数据库。
6.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6.1系统设置
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基础数据维护、安全日志、工作提醒、工作计划等。
6.2人员管理
包括人员进退场、人员资质、人员统计、人员考核等。
6.3分包管理
包括分包商资质管理、分包评价、资质评审、合格分包商清单等。
6.4机械管理
包括机械计划管理、机械进退场管理、机械检查维护等。
6.5文件管理
包括收发文件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等。
6.6安全活动
包括会议管理、安全交底、安全培训等。
6.7危险源管理
包括危险源辨识清单、重要风险作业清单、作业项目危险源清单等。
6.8安全检查
包括安全检查记录、安全检查表、专项检查表,重大作业项目监督表,安全隐患通知单等。
6.9安全奖罚
包括安全奖励、安全处罚、责任制考侅,安全评比等。
6.10应急预案管理
包括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演习评估、危险预警等。
用来管理建筑施工企业所有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对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隐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记录、分析、监测,并对其危险性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 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活动。
6.11安全报表
主要用于向公司以及相关单位报送事故报表,安全数据统计等。
7.结语
信息化已开始成为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常用的管理手段,开发和研制出有效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让复杂的管理工作变得简单、 规范,很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危险源管理的思想,围绕着危险源、文件、安全检查表、安全隐患等信息互相关联来对系统结构进行设计, 构建出系统管理,然后对此进行开发,最终实现系统的危险源管理、危害性评价、事故预防、安全预警系统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4.
关键词:展览中心类建筑、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排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 TU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各经济发达城市、地区纷纷兴建了大型的智能化会议展览中心。此类建筑由于建设规模巨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从已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展览中心类建筑来看,为满足建筑空间高大、空阔、舒适的使用要求,与普通建筑相比往往更追求视觉上的通透性,具有技术现代化、规模大型化、造型优美但非标准化等特点。如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l期总体占地面积约4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 9.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 40 m,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展览中心。展览中心类建筑是现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集展览、会议、酒店、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高大空间建筑的典型特点,由于其建筑结构的特殊性与使用功能的具体需要,向建筑火灾安全理论与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展览中心类建筑的建筑特点
展览中心类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占地面积大。大型展览中心往往由多个展馆组合而成,主展馆的平面尺寸一般超过 1 5 0 m X 8 0 m,超大型展览中心往往将多个展馆汇集在一个空间之中.其平面尺寸甚至超过3 0 0 m x 2 5 0 m。通常属于扁平形大空间建筑。
2、体量庞大。大型展览中心往往采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屋盖系统,屋架下弦净高度达 1 3 m以上,两层主展馆的屋架下弦高度达2 4 m以上,空间体积非常庞大
3、功能复杂。大型展览中心功能日趋复杂,配套设施繁多。大型专题交易会、展销会的场地布置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展位格子和宽敞的通道,展位布置自由、立体,布展采用的材料可燃物居多,如木地板、地毯、建筑模型、宣传条幅、挂饰、广告牌、布景、大量的纸质宣传品。配合展位布置,还有大量电气照明、电讯、音响、控制、显示设备。
二、 展览中心类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展览中心需要面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展示宣传,同一个展厅在展会休止期间和展会的火灾危险性是截然不同的。在展会期间。展会的内、参展产品的类别、展厅布置的风格及要求的不同,同样会导致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从时间上分析 ,在布展和展览期间的火灾危险更大。分析如下:
1、布展期间.参展商因事先要制作各种展台、展柜、展板等,因此在展场内分散有大量的可燃料,再加上展位的间隔、装饰,以及一些设备的包板和包装填充物,使展厅的火灾荷载剧增。而在布展期间,木工、电工、焊接、油漆、喷漆、粉刷等诸工种可能交叉作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发生火灾。
2、展览期间,展场内的展品往往是易燃和可燃物品,为配合展览快速拆装的原则.装饰装修多采能重复使用且成本较低的木制品。由于现代展览心建筑面积大、跨度大、净空较高,一旦发生火灾初期外部进入空气不足,易形成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浓烟。
3、展览期间除动力、照明、排风等用电外,有的展商为营造展示效果,往往增加用电设备、模型、告灯箱,有的还会增加荧光灯、霓虹灯、装饰灯等灯光系统。各种用电设备相对集中,用电量大。于是临时安装、施工相对粗糙,容易发生短路、过荷、接触不良等故障。因而具有较大的电气火灾危险性
三、展览中心类建筑的火灾特性与普通建筑的区别
展览中心类建筑通常大量采用钢结构或膜结构玻璃幕墙、金属板材等作为建筑元素,多以百余米的大跨度、数百米的超长度以及十几米到数十米的室内高举架、大空间形式为鲜明特征,其建筑结的特殊性、空间规模的超大性、功能的综合多样性、火灾荷载的可变性和使用者群体状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这类建筑的火灾特性与普通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防火分区超大,不易进行防火分隔;
2、疏散距离超长,疏散路线多变。人员的安全疏散较为困难;
3、普通火灾探测技术无法及时发现火灾;
4、烟气层高度很不均衡,烟气控制较为复杂;
5、钢结构耐火性能差;
四、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与国家现行消防规范存在冲突
现行消防规范的很多条款在制定时并未充分考虑到这类建筑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特点 ,带来一系列的消防设计技术难题,使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及功能特点,与严格执行现行消防规范存在冲突。
1、防火分区的划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 0 0 1 6—2 0 0 6)第 5 .1 .12条规定,展览建筑每个防火分 区的面积不应大于l O 0 0 0 ㎡,为满足举办大型展会的功能需求,展览中心的单个展厅的面积往往超过该规定值。在建筑设计中,防火分区通常采用防火墙、防火 门、防火卷帘、水幕等方法进行防火分隔。但在大空间展览中心类建筑中,为了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必须保持建筑内部空间的完整性,传统的分区方法或措施已无法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防火功能上的要求,因此这类建筑防火分区普遍大大超过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2、安全疏散方面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 0 0 4 5— 9 5,2 0 0 5年版)第6.1.7条规定 :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3 0 m,大空间展览中心类建筑超大防火分区的现状,以及每次展览的内容、性质、规模、方式的多样性,必然带来疏散距离超长、疏散路线多变的问
题。目前大空间展厅除了布置纵横两大主通道外,一般没有固定的疏散通道,这给疏散路线的确定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带来了困难。
3、展厅排烟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 .1.3条第3款规定: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3 0 0 m 的地上房问应设置排烟设施。目前,常用的排烟方式包括: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1)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9.2 .4条规定: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 0m。展厅面积超大的现状很可能导致在建筑任意两侧开启的排烟窗的水平距 离超过6 0 m,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尚需在展厅顶部设置自然排烟窗。而在展厅顶部设置的自然排烟窗高度均大于2 0 m。发生火灾时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因温度降低而出现 “ 层化”现象。升不到顶部就开始缓缓沉降;此外,由于展厅顶部的“热障”作用,烟气也很难上升到展厅顶部。上述原因影响顶部自然排烟窗的实际效果,使其很难起到排烟的作用
(2)采用机械排烟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9.4.5条 规 定 :担 负 1个防烟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的 单位排烟量最小为6 0 m/( h.m )。一个面积为1 0 0 0 0 ㎡ 展厅的排烟量将达到1 0 0 0 0×6 0=6×1 0 5m³/h ,如此大的排烟量给风机选型带来困难,大排烟量的排烟系统也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并且排烟系统的前期投入和维护费用也相对较大,不够经济。在普通建筑内为了使机械排烟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需要划分防烟分区。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4.2条仅规 定“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小于等于6 m的场所应划分防烟分区” 对于展厅室内净高度远远大于6 m按此规定不需要划分隔烟分区,但如此大的展厅作为一个防烟分区,在进行排烟时如何进行补风也是现实应用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五、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对策
综上所述,展览中心类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特点及火灾危险性与普通建筑存在很大 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在研究和实践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对策时,在防火分区划分 、人员疏散及防排烟等方面的设计必然与我国现行的消防规范存在矛盾与冲突。笔者认为应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理论,在结合相关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展览中心类建筑火灾发展的条件、特点、规律、危害特性以及建筑使用特征、使用人员状况等,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解决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也称为“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设计”,先确定该建筑的消防安全目标,再应用消防工程学原理和安全评估法对火灾安全性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预测各种起火条件下的火、烟蔓延途径和人员疏散情况,最后选择消防设 施并进行评估。校验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消防安全目标。
由于展览中心类建筑在布展、展览期间使用的电气设备较多,设备布置比较集中。容易发生短路、过负荷、绝缘损坏、导线连接松脱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电气火灾隐患是展览中心类建筑的主要火灾隐患。笔者认为.展览中心类建筑的消防安全对策,应着重考虑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电气火灾监控系通过对配电线路、变配电设备、重要用电设备的漏电流 ( 以线路漏电电流为主) 和温度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对隐患和故障部位的地址进行报警,实现对电气火灾的预防。
参考文献:
[1]王凌东.大空间建筑的防排烟性能化设计. 消防科学与技术,2 0 0 8( 1 ) :1 4—1 8 .
【关键词】建筑深基坑;基坑支护;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55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蓬勃发展.城市中心为了节省建筑用地和满足停车位要求,各地人防管理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均要求新建工程必须按一定比例建设战时防空地下室平时作为地下停车场和设备用房的地下室。在给城市提供宝贵的建筑空间的同时.与基坑有关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轻者基坑边坡位移,周边道路、建筑物开裂;重者基坑整体失稳破坏.倾覆坍塌,人员伤亡,周边市政管网遭到破坏.毗邻房屋结构安全受到影响建筑深基坑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住建部于2009年5月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中要求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均必须通过专家论证会.可见其重要性。
二、中心城区建筑深基坑的特点
中心城区建筑深基坑主要有如下特点:基坑周边接近建筑用地红线.基坑支护不允许超越红线,基坑周边地下存在大量电缆、光缆、给排水管道、液化气管道和城市道路等基坑支护要求严格控制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地面、管道的变形;基坑深度超过邻近建筑物基础的埋深.基坑土方开挖及降水不能影响邻近建筑的结构安全基坑周边需要材料堆场.可供材料、土方运输的道路受限,基坑支护要考虑该处的地面超载等等有的基坑边还存在古建筑或古树等,须重点保护。总之.城市中心区建筑深基坑工程的特点是周边环境因素复杂.须监测保护的项目多.基坑支护不仅要满足本基坑工程土方的开挖要求。同时还要保护好周边的环境。
三、建筑深基坑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原因
(1)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形式有:
1)基坑支护结构局部破坏.局部侧壁出现塌方,挡土桩出现开裂。
2)基坑截水帷幕功能失效.基坑大量进水或涌沙、涌泥。
3)基坑底部土体严重隆起。
4)基坑支护结构严重位移或破坏、或地下降水不当引起基坑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建筑物变形、破坏。
5)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坍塌,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
(2)引起建筑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地址勘察单位提供的基坑岩土勘察资料不准确,不完整
2)设计单位提供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不合理或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3)施工单位对基坑工程不重视,未按规定编制可行的施工方案而随意施工
4)基坑工程施工方案存在严重的缺陷
5)施工单位虽编制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但是在施工中为了省造价或赶工期而未按方案实施。
6)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资料不及时或资料有误、不完整
7)基坑工程施工中遇到突发事故没有切实可靠的应急处理方案
8)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或自然灾害引起的基坑事故
四、建筑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要点
(1)建筑基坑工程岩土勘察报告应准确完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下简称勘察报告)是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降水方案的重要依据.其是否准确完整将对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产生重大的影响。勘察报告应满足《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要求的深度,如基坑勘探点的位置、深度、间距,各含水土层地下水的埋深分布、水量大小、变化幅度、渗透参数、影响半径等。《勘察报告》应提供“基坑支护主要参数值”,如各土层的重度、内聚力、摩擦角、桩周土的侧阻力特征值等。《勘察报告》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如周边建筑的结构类型、层数、位置、基础形式、埋深;周边地下管网的分布、埋深;周边道路的位置、宽度、道路行驶情况、最大车辆荷载等.并提出基坑支护的建议方案
(2)建筑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应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l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对基坑工程的安全起关键性作用。基坑支护设计.其核心是为地下室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①用于基坑挡土的支挡结构设计;
②用于排水、隔水的地下水处理方案:
③用于土方分层开挖的侧壁支护方案:
④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方案;
⑤对支护结构、工程桩、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案等。
2)基坑支护设计执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岩土工程和建筑结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进行方案设计。
一级基坑工程支护应由注册岩土工程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联合设计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要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确保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坑支护设计前.要仔细研究勘察报告的有关内容,并到现场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如基坑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地质成因、各土层的物理指标,水位的高低及水压力的大小: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网、道路等情况。对勘察报告描述不清或数据明显有误的地方.要求提出专项勘察.补充修正。
②支护设计方案比选。应针对基坑深度、规模、周边环境的情况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并进行技术、安全、经济比较后,选择安全经济型的设计方案。对于工程等级为一级.基坑开挖深度大于4m。或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毗邻建筑物安全的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应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技术论证
③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主体地下结构要求,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周边建(构)筑物基础的类型、埋深、间距,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当地施工工艺水平.基坑施工季节变化.支护结构合理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目前国内沿海软土地区单层地下室常采
用的支护结构有重力式水泥土墙、土钉墙、复合土钉墙、排桩。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室采用排桩加内支撑,桩型有PHC管桩、钢筋砼灌注桩、拉森板桩、三轴水泥搅拌桩(SMW工法)内插型钢、钢管桩等,还有造价较高的地下连续墙.逆作拱墙等
(3)深基坑工程施工方法、土方开挖顺序应与设计工况相一致。
基坑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岩土勘察报告、主体地下结构施工图、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等资料编制施工专项方案方案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施工组织设计,勘察报告,施工图等;
2)工程概况:施工总平图.工程等级.基坑开挖深度、基坑面积、周长,支护形式等:
3)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工艺流程。技术参数等:
4)施工计划:人员、材料、设备、机械计划.进度计划等:
5)安全组织:建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6)质量安全保证措施:质量检测,检测方法,安全管理措施等:
7)降排水措施:
8)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要求:
9)环境保护措施:
10)应急预案等:
11)相关附图及计算书。
如基坑工程属于住建部规定的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时.施工单位还要就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会。基坑土方开挖应与土钉、锚杆及降水施工密切结合.开挖顺序、方法应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对于复合土钉墙施工必须符合“超前支护、分层分段、逐层施作、限时封闭、严禁超挖”的要求,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施工中遇到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或未探明的地质等特殊情况。应及时与设计、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会商,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出现危险征兆.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1]。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制订的可操作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是一门具有普及性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新兴的快速更新的课程,其内容丰富、理论复杂、概念艰涩、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适应新兴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比较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呈现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在学习过程中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学时紧张,教师常常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沟通,因此常会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整个教学过程均受控于教师。这样按部就班式的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所以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者不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合作学习和会话学习也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对意义的最终建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策略
1.以任务引导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在尽可能与现实环境逼近的情境中进行,以接近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在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解决的各级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去主动探索和发现。任务解决的活动又能促进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导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以对原有知识经验进一步丰富充实或调整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支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任务应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尽量基于真实情境。通过构建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学习任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任务要求,清楚要做什么,沿着什么方向去做,通过教学任务的引导和分解,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驱动他们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除此之外,学习任务还应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路径找到自己的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也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通过小组内部的协作和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分组学习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根据学校的学习和实验条件,可以按3―5个人一组进行划分,这样每组人不至于太多,影响学习效率,也不至于太少,能分工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分组应以自由组合和教师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各小组的学习能力基本相当,能力特长能够互补。为了让各小组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在每组中设立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任务安排。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任务设计帮助各小组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应该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介入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学习重点,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积极开展讨论,共同探索,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各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意义建构。
3.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
现在大学普遍提供了天空教室、BlackBoard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很多教师也在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研究。这些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展示、教师答疑、在线交流、资源共享、学习考核、成果展示等功能整合到一起,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大多仍是按“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师是网络课程的设计者,也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媒体是教师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电子教材是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这种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也无法进行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应按照“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网络教学媒体变成学生进行协作式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电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那些通过网络共享的、通过交流建构获得的知识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更真实和谐的学习情境,更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更方便自主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更好地交流和协作学习,实现基于网络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4.全程全方位的学习评价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该是动态地、持续地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
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据此,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测试成绩,而且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评价、与他人协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各个方面。评价结果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部分构成。
为了完善测试评价方式,强化学习过程评价,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一个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的题库,在此题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网络考试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每学完一个章节,就到网络考试系统上自动随机生成一套单元测试试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线完成测试,测试成绩会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全部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学生还可以在线随机生成最终测试试卷并完成在线测试。学生的测试成绩由最终测试成绩和每单元的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得出。所有试卷的评判和成绩都可以在线查看,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在线测试系统还能自动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相应图表,帮助教师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立体化、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又是对教学的反馈,能帮助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中,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引导、分组学习的方式,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进行全程的教学评价。通过全程的教学评价,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33-134.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但目前依然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在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建筑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目前已达到80%以上, 由于部分农民工缺乏安全防护技能, 再加上现场防护设施不完善, 这就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 建筑施工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态变化性, 如施工平台 施工材料及施工工序等均会发生变化,在进行安全管理时, 需要控制多种因素, 如设备及人员等, 难以面面俱到 因此, 在动态变化性较强的施工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建筑工程结构的多样化也加大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 如建筑结构不同, 其施工工艺 防护用品及地质勘查等的安全管理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对安全措施进行调整, 才能够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项目的建设经过了大量的调研,调研的对象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项
目管理,要包括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施工现场工人,调研的内容包括了项目功能
需求、项目的工作内容和项目的数据规格,分析的资料包括了各类管理文件和管
理中产生的各类单据,通过调研对需求的描述如下:
1.1、用工的信息管理
(1)工人的信息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年龄、技能等级、工种、家庭住
址、主要联系方式、所在项目信息、工长信息、合同编号、合同日期;
(2)工人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的添加、编辑、统计;
(3)信息的添加由人力资源负责,信息的查询权限授予人力资源部、项目管理
部、施工管理部、安全管理部门。
1.2施工日志管理
(1)施工日志管理需要记录的内容包括:职工号、施工日期、起止时间、工作
岗位、场地编号;
(2)施工日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风力、是否雾霾、雨雪情况;
(3)职工号、施工日期、起止时间、场地编号由读卡采集设备生成,天气情况、
工作岗位由系统管理员录入。
1.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合同管理的数字化、方便合同信息的查阅,合同管
理记录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合同签订日期、有效期、合同内容、工资标准、岗位。
1.4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的内容包括:工人信息的录入或导入、项目信息的录入、出勤统计管
理、短信的统计管理、系统的用户的角色分配与授权,系统数据的备份与还原。
数据的操作根据用户的权限分配授予相关部门。
2.系统的性能分析
施工现场信息的采集与发放依靠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完成,部分数据需要离线采集定期更新。因此在出勤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即每天更新1次,位置数据由无线网络实时完成。工资和出勤查询采用短信完成,其中工资数据发送延迟不大于2小时,短信查询可以满足300人同时查询,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10秒,短信息发送时间根据当地通信提供商网络情况而定;网站查询在256K网络情况下,100人同时访问,页面应该在8秒内打开。
系统设计
3.1建筑施工单位是系统的主要用户之一,需要完成的活动包括:考勤查看,实时了解出工情况;施工日志的记录工作;发送施工安排相关通知;查看工人的基本信息;查看工人的实时位置信息。
3.2系统的软件架构
系统采用了 B/S架构与C/S架构混合的架构,如项目部与人力资源部相关的业务,由于工作地点网络情况较好,因此采用了基于Web的管理方式;面向工人的考勤管理,位置管理等采用了终端设备与服务端相连的C/S架构;而工资查询和出勤查询则提供短信和Web查询两种方式,即满足了工人在互联网没有覆盖,而有手机通信网络的条件下通过手机查询,也满足了工人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查询的需要。
3.3系统的类设计
1).施工单位项目类
施工项目类的特殊包括项目的编号、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等关键信息,施工项目的对象可以进行的操作包括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如添加劳务单位、修改劳务单位、项目成立等.
2)劳务单位类
劳务单位类的主要特性包括编号、类型、负责人等信息,能够完成的操作包括成
立队伍、解散队伍、更换负责人等操作.
3)工人类
工人类的特性包括工人的自然属性,如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工作属性包
括工种、合同类型等;职工类可以完成的操作主要为各类信息的查询,包括出勤
信息、工资信息、个人信息等.
3.4关于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几点建议
建筑工程作为一种野外分布的线性工程,施工面狭长,流动性大,临时工程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目前建筑的建设中,高等级建筑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高等级建筑建设本身还具有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高、施工单位和协作配合环节多等特点。
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要始终以安全管理体系为系统主线,保证建筑施工所实施的安全管理体系,突出了施工企业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执行安全管理的可追溯性的原则,划分了管理要素,体现出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管理思路,把生产管理信息作为主体,辅以服务信息的回馈,来加强企业全面管理的领导、决策和控制职能。因此,信息管理应当依照确定的安全体系中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的划分来建立网络,设立相应的管理程序和制度。
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收集、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掌握涉及本项目的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筑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公司对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要求、以及施工项目的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制定项目各个岗位,各类人员的管理责任制度,施工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措施方案,总结施工管理经验,将资料整理归档,优秀的文本可以保存为范本,这些经验应该不断积累起来,成为以后项目的参考。
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讲,人员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向大多基于网络的交流,是一个较大的变革,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另外,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系统的安全包括网络平台本身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这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防范窃密和泄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此外还要在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安全机制。
注意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把该系统的使用情况作为日常现场检查时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信息记录不准确或未按规定时间上报数据等问题,及时督促施工现场予以纠正,确保建筑施工现场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及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
4.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
建筑施工现场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及教育培训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可以通过对建筑施工现场所用设备的安全管理来降低物的不安全状态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查找 、分析和预测工程 、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的严重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 。通过相关规范的要求 ,系统设计了系统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安全生产管理模块 ,机械设备管理模块 ,安全教育与培训模块 ,安全生产环保劳动保护法规与标准模块, 安全技术交底模块七个模块 。
4.1系统管理 ,主要包括用户及权限管理、 数据库设置 、数据备份 、数据还原 、退出等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包含本模块, 所以本文对此并不会做过多的介绍。
4.2基本信息管理 ,存储施工现场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 工程信息、 单位信息 、员工信息等 ,这些信息可以基本描述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 同时为其他模块提供相应的数据
4.3安全生产管理, 记录每天施工现场的重要信息, 通过安全评价发现施工现场的事故隐患和危险源 ,并作出预防措施 ,记录已发生事故的详细信息 ,吸取失败的教训。
4.4机械设备管理。 用于管理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安全教育与培训 ,主要包括学习 ,安全资料管理 ,培训信息管理, 数据库扩充等功能安全生产环保劳动保护法规与标准 ,储存着有关建筑工程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 职业健康安
全的重要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和扩充功能。
4.5安全技术交底
储存建筑施工现场所用的大部分安全交底表格。
结束语:建筑类企业存在施工项目多、项目地点变化频繁,各个项目用工种类多,工人流动性大、工人总数较多。为加强企业对用工的实时监控并规范各个项目的人员,统一管理规范,企业需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对各个项目的用工情况进行统一管理。系统的应用明显规范了公司各个项目的用工情况;做到了实时了解企业的用工总数、用工的项目分布情况;对项目用工有了明确的施工日志记录,做到了工作情况可核查;实现了工人工资的网络化管理,实现了网络与查询,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以上功能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用工管理的效率、增加了企业对用工状况的整体把握,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统计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文章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与设计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孙凯,曹朝妮.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建筑安全,2013,02:59-62.
[2]詹宏昌,陈国华.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探讨[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03:38-41.
[3]丁传波,华燕,王际芝.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建筑科学,2004,01:72-78.
[4]王晶禹,张景林,郭艳丽. 一种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信息系统[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05:25-29.
【关键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
0 引 言
以上海港为中心,江苏、浙江港口群为两翼的组合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我国交通运输最发达、线网密度最高、运输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我国国际重大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具有国际大区域和洲际大区域干线、支线汇集功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安全应急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内容,基本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提高航运安全应急能力为主线,建立健全航运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强化基础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落实预案管理工作,加强应急演练,提高救援能力,确保应急救援的迅速、高效和全面覆盖,全面提高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1.2 基本原则
1.2.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和救援过程中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注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安全防护,对参与救援的人民群众进行正确指挥和引导,条件许可时给予必要的防护装备;密切关注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全力避免次生灾害和事故的发生。
1.2.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领导,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下称两省一市)组织协调长三角港口群航运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属地内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管理,协调管理部门间的联合救援演练工作;省级航运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各自属地应急救援工作现场指挥,对各级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协调,并负责联合演练工作;港航企业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法建立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认真履行相应职责。
1.2.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在交通运输部与两省一市的领导和协调下,省级政府负责管理应急救援工作,省级航运安全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归属地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主管政府和交通运输部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各级主管部门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联合救援工作,定期进行联合演练。
1.2.4 整合资源,协同应对
充分利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资源,构建应急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公共应急资源和不同部门、企业间的资源储备及配置信息;在明确各部门、企业职责的前提下,加强协作,合理利用人民群众的应急支持力量,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高效运转、有机协调的应急管理体制。
1.2.5 科学决策,快速高效
做好航运安全专家、人才的储备工作,建立应急咨询专家库,确保与航运安全专家、人才的畅通联络;注重对科学手段和技术的利用,构建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港航企业自救、互救以及应对能力,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确保迅速、有效应对各类航运安全突发事件。
1.2.6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始终将确保航运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注重预防工作,做好常态应急训练和救援演练,组织和协调各相关机构认真落实航运安全隐患治理、安全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应急救援人才和力量储备等工作,建立健全航运安全跟踪、预测、预警、预防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 建设目标
2.1 机制建设
截至2015年底,基本完成符合长三角区域航运实际情况的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
2.2 机构建设
截至2015年底,全部建成省(区域)、市、重点县级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完成基层应急部门(队伍)建设,落实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等问题。
2.3 法制建设
2015年基本完成建设或完善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相配套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2.4 平台体系建设
2015年,计划省级、市级和高危港航企业应急平台的建设完成率达100%,重点县级达80%以上。市级管理部门建设移动应急平台,对现场实时监控,并对视频进行传输和存储,完成与指挥中心的通信,使其具有支持决策的功能;基层管理部门完善动态监控、预警和应急体系等的平台建设,建立对高危监管区的视频监控系统;港航企业普遍建立生产动态跟踪监测和预警预报预防体系,完成对基本数据的采集和及时更新。
2.5 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
2015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省、市(县)、基层三级航运安全预案和相关资源报备机制,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专业人员培训覆盖率达100%;港航企业应急预案演练每年至少1次,长三角区域联合应急演练每年不少于1次。
2.6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截至2015年,完成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标准和条件的省、市(县)、基层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港口、航道和高危港航企业建立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机构,其他港口、航道和港航企业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或与有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合作协议;基本形成由专业队伍、辅助队伍、志愿者队伍构成的基层航运安全应急队伍体系,预防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2.7 应急响应
2015年,归属地省级航运安全管理部门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将控制在30 min内完成对周边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物质的调配;在10 min内完成向上级主管机关的报告;基层救援力量可随时投入属地突发事件的救援;省级救援队携带有关装备在1 h内到达现场;他省省级救援力量在3 h内携带有关救援救助装备到达90%以上的突发事件(事故)现场。
3 主要任务
3.1 完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两省一市的各级政府和长三角航运安全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法规相配套的应急预案管理、救援队伍建设、救援资源管理、培训演练等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和落实办法,丰富和完善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救援体系运行经费保障、救援队伍服务补偿标准、救援队员津贴和抚恤及退出补助、社会赞助管理办法等制度和条例;建立对参与应急救援的民间团体、组织及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办法;探讨研究在应急救援管理中引入商业保险运作的办法。
3.2 建立健全航运安全应急管理机构
完善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方法和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大型港航企业建立健全专职应急救援机构和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省、市(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提高长三角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3.3 完善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和指挥协调机制
完善各级航运安全管理、救助部门间的应急管理和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各省、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和各级救援队伍之间畅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作用,提高应急工作效率;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航运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与有关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日常工作机制和现场指挥机制;完善国家航运安全应急救援联络员制度,依法履行综合协调职责。
3.4 加强航运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体系建设
根据长三角地区港航企业和复杂航道的具体情况,按照整合现有资源、重点突出、先进适用、因地制宜、差别配备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并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应急救援任务。
突出特别重大、复杂事故救援,争取政府拨款,组建一个长三角区域综合救援基地和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两省一市各组建一个省级综合救援基地和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基地;依托大型港航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若干个骨干应急救援基地;争取国家政策,力争建立一个国家级航运安全应急救援基地。
重点配备和完善各级救援队伍所需的专业救助船艇、救助飞行器、抢险救援装备、监测设备、通信指挥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后勤保障设备等以应对重特大、复杂航运安全事故;提高救援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一专多能、平战结合,充分发挥救援队伍在预防性检查、预案编制、应急培训等事故防范和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5 加快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技术 支撑建设
建立长三角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省级应急救援技术中心,重点开展应急救援技术和标准研究以及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和推广工作。以部属省级海事管理机构和救助机构为支撑,依托两省一市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建设长三角区域综合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建立模拟演练装置以及演练系统,开展应急救援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和演练。
3.6 规范航运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和落实航运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细化应急操作程序,提高预案质量;做好衔接工作,加强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制定应急预案演练管理办法,加强预案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相应部门、企业的预案,增强可操作性;针对各类航运安全突发事件(事故)情景,编制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3.7 加快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培训演练体系建设
将航运安全应急管理培训纳入航运安全培训规划中,并对其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和检查考核。对港航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航运安全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工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级政府和大型港航企业现有的应急救援培训资源,补充和完善培训演练系统的必要设施;完善长三角区域综合救援基地应急救援培训功能,建设与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相适应的省、市级和各基层专业应急培训演练基地,定期完成各级管理人员、指挥协调人员以及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规划和考核标准,细化和完善相关培训体系,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执法人员、港航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切实增强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预防及应对航运安全突发事件(事故)的能力。
3.8 加强航运安全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
充实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大型救援装备的储备,合理布局,建立物资储备制度和调运机制,指定有关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装备,相关生产商保障生产能力以满足应急需求,完成多层次的物资储备;优先适用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强制淘汰不适应救援需要、不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不高、不利于保护救援人员身体健康的落后装备。
3.9 加快建立航运安全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
推动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建设重大航运危险源监控系统,加强对港航生产和作业设施、设备、装置的安全监管,配备必要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仪表系统;制定有关定期开展监控系统、设备、设施检查和测验的机制,确保各监管辅助设施的正常工作。
4 重点项目
4.1 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基地建设
以上海市为依托,建立长三角区域救援物资储备基地,承担组合港应急物资的资源信息采集、更新、提供及物资储备的任务;江苏和浙江两省分别建立省级救援物资储备中心,承担各自辖区内应急物资的资源信息收集、更新、提供及物资储备的任务,必要时向长三角其他辖区提供救援物资和救援物资信息更新服务。
4.2 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综合(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市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争取政府专项资金,建设集培训、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综合基地,按国家对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规格配置相关装备,完成培训和训练任务,救援设备的储备和维护任务,在接警后根据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调度,携带大型救援装备和救援物资实施救援。
4.3 国家级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示范)基地建设
以长三角区域航运安全管理部门和救助机构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相关项目申报,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救援装备配置,积极承担应急救援任务。以长三角区域核心港航企业为基础,积极申报并争取建成国家级航运安全应急救援(示范)基地。
4.4 重大航运安全危险源普查和监控系统建设
为有效应对当前长三角区域内重大航运安全危险源现状(数量、分布及其状况)不清,监控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推进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建设,建立集危险源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监管和预警平台;力争实现平台与国家级重大(航运)危险源监控中心的互联,完善动态监管和预警机制。
程卫东,博士、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多年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拥有发明专利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现工作于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曾参加编写: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6-2002《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国家标准GB/T 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GB/T 20299.2-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作为这一领域内的专家,请您为我们谈谈目前国内信息化系统集成的发展现状?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问题?
程教授:信息化过程中的系统集成,就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正在向着开放性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采用开放系统规范,构成一体化集成的系统,为工程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配置、物业管理、运营及增值服务构筑一个通用的系统平台,是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放的建筑与社区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基础是公开的、通用的、标准的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参照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有众多制造商支持的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制定建筑与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对指导城市和社区数字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与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应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使用各厂商符合标准的可互操作的产品,采用符合标准的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设计、安装和启动,采用功能分散化的设计,为建筑及居住区设备监控和物业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应用平台。
正是为了解决系统集成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统一标准问题,《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是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应用领域的一件大事。该标准涵盖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控制网络通信协议、产品设计、系统构建、检测验收和物业管理实施等方面。是目前国内该行业内覆盖面最全的一个国家标准。
记者:社区数字化工程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对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是如何考虑的?
程教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首先给出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的明确定义,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建筑及住宅社区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管理服务规范化,实现建筑物及住宅社区内部及外部之间的各类信息与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并是将来数字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按照内容划分,分为四个部分:系统通用要求、检测与验收、物业管理和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标准涉及的内容多,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
系统通用要求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的构成及功能、技术要求,适用于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平台的设计和实施,也作为建筑及居住区选择数字化技术系统配置的依据。
检测验收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检测内容、方法和验收要求,适用于对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的功能与质量的检测。物业管理部分规定了管理服务规范化。
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控制网络系统的管理、通信协议、控制网络的安全性、控制网络的开放性、控制网络的可互操作性、控制网络设备的要求及设备对象分类描述应用。
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上,各个子系统分开编写,各自规定功能及技术要求,在基础系统集成章节、家用电子系统章节、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部分有关于互通互联互操作的规定,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使整个平台是一个协调的整体。
记者:在本次数字化国标的编制过程中,您参与了包括第二部分:“检测验收”在内的编写工作。在您看来在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的检测验收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另据了解,在此之前您也参与编写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的工作。同为检测验收方面的标准,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在检测验收过程中的侧重点有哪些差异?
程教授:检测验收过程中在下列方面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建设,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其次,本标准是面向建筑和居住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服务,规范建立包括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监控系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
再次,信息安全是指为防止内部或外部、人为或非人为、意外事故或恶意攻击对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破坏而进行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工作应贯穿于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本标准将信息安全作为内容列入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本标准中的消防、信息安全和安全保密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规定。
两者的差异和侧重点在于:数字化国标编制组紧紧按照“标准编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加强示范工程的结合,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六项编制原则及其他相关管理要求,在充分利用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6-2002《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示范工程应用需求,在“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应用服务系统”、“家用电子系统”、“IC卡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作了重要研究与补充;同时,系统研究了相关国际标准,合理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要求。
记者:在目前的基础系统集成领域BACnet与Lonworks作为两个重要的开放标准,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二者在功能与特点上有何差异?用户在选择技术时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程教授:在建筑自动化系统市场上,有很多种开放系统技术,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在目前智能建筑领域,应用较多的开放系统技术有BACnet标准和LonWorks技术等。在建筑自动化开放系统中,它们各自发挥着各自的长处,既为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它们各自扬长避短,共同促进建筑自动化开放系统的集成技术发展;两个不同的开放系统集成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
用户在选择技术时,应该考虑以下主要技术要求:
1. 系统的开放性。
2. 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互可操作性,是指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
3. 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仅靠现场设备即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4. 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由于现场设备本身已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使得现场总线已构成一种新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5. 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记者:如今网络化已经取代以处理器或服务器为中心的集成方式,从而成为系统集成新的发展方向。请您给大家谈谈网络化的系统集成在数字化国标中是如何体现的?
程教授:系统集成的技术发展变化很快,作为国家标准,没有直接规定建成什么样的具体集成系统,而是在技术合理性,技术的可扩展性,互联互通互操作上,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集成系统工程的实施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进行,体现了系统集成“按需集成”的思想,集成系统的实施和验收应依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用户的使用需求和投资规模的实际情况进行。
记者:作为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的专家,您认为用户在选择信息化系统集成商时,如何从市场上众多的系统集成商中挑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供应商,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把握?
程教授:挑选符合要求集成商,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资质问题,必须取得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
二是价格问题,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系统品质和合理的价格;
三是以往工程业绩,承建单位应在业界具有相当的成功业绩;
四是在同行中有良好的声誉。
总之,资质高的大公司不一定适合你,小公司不是都没有实力,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衡量。
记者:最后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国内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 智慧家庭 信息安全 保障措施
一、前言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城市得和谐共处,“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即通过信息和通信手段监测、分析、调整城市系统运营核心指标,实现居民需求得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家庭作为城市的组成单元,智慧家庭即以家庭为载体,以家庭成员得温馨亲情为基础,借助物联网、云数据、手机终端、家庭网络、大数据计算等一系列技术,营造更加健康、舒适、安全和温馨的生活方式。
二、智慧家庭信息安全体系地构建
“智慧家庭”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产物,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家庭组网中各物品、通信链和人之间形成得可交互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是物联网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比如在智慧家庭信息网中,若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带来诸如信息被监听、冒用、非法传输及伪造等风险。所以在智慧家庭信息安全W地搭建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移动设备终端的信息安全。在智慧家庭物联网信息系统中,从移动设备角度来看,信息安全最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物理破坏带来得整体系统无法正常运作,或者是破解终端设备密码使得用户信息被泄露、用作其它非法用途等;另一方面可能非法进行终端设备更换,造成数据异常、系统不稳定、感知信息有误或其它虚假指令以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所以,面对移动终端或互联网终端得智慧家庭信息安全体系构建,重点是配以各类智能传感终端设备。目的是通过自身具备地感知网络运营状况的优势,有效的对终端设备覆盖范围内的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据相应的协议进行网络传输。但是从目前来看,大范围的网络拓扑结构,数据计算与存储能力依然较为欠缺,是需要大力进行研究和创新的产业。
2、网络数据传输中通信层的信息安全。在智慧家庭物联网信息系统中,从家庭网络传输过程来看,信息安全最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出现在某一设备的软件漏洞,比如最常出现得恶意攻击或结构隐患等网络数据威胁;网络传输过程中地访问控制和数据完整性遇到威胁等,这时应该加强ESP与AH等IPsec网络层协议、电子交易安全SET应用层协议等网络安全协议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分析和管控网络流量分析产品,减少不必要得安全风险,包括对防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地安装等。另一方面即黑客行为带来的信息安全不稳定风险,倘若智慧家庭系统搭建不完善留有漏洞,可能会为黑客入侵提供机会,比如传播有害信息、有害言论、激活安全风险、传输垃圾邮件、扩散病毒、导致系统崩溃等,致使用户产生不好的网络及系统体验。
3、数据应用与管理层的信息安全。在智慧家庭物联网信息系统中,应用管理层作为存储应用数据的结构,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些智能技术得以运算的基础,所以若该数据层安全系统不能保障,那么其他所有信息安全都是空谈,同时应用管理层风险对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有着重要影响,比如财务风险、计算机病毒风险、公关危机等。
所以,在对数据应用层进行信息安全搭建时,应该尤其注意大数据的“端”、“网”、“云”三者同时符合安全标准,以往简单的计算机安全已不能满足当今的时代需求,云数据的安全才是未来智慧家庭信息安全的核心所在,所以,不应着眼于单一领域的系统安全,如何在现有的技术下,符合物联网时代同时保障各领域的信息安全需要,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家庭智慧生活正常运行,是未来应该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的方向所在。
三、总结
智慧家庭信息安全体系及其保障措施,除去上文提到得,对移动终端、家庭网络和数据管理等技术层面地搭建外,还需要依赖智慧家庭信息安全建设的总体指导方针,并制定规范合理切实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流程,形成强有力的行为准则。同时需要搭建合理、安全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岗位和部门人员责任,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技术执行人员,都树立信息安全意识,都进行安全绩效考核,得以辅助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决策、管理和执行, 使智慧家庭的信息化安全得到保障,使智慧家庭正常运行,生活真正实现低碳、环保、舒适、安全,真正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参 考 文 献
[1] 王莹,王晓丽.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7(01)
[2] 李霞,吴跃明. 物联网+下的智慧工地项目发展探索[J]. 建筑安全. 2017(02)
[3] 杨润佳. 对电力企业系统中对信息安全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