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双语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是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教学中的新鲜点和困难点。笔者所在专业为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为了吸取国际优秀计算机教学经验,培养双证专业技术人才,本学校通过引进印度NIIT教育集团开展国际联合办法,所有教材与教学资源由印度NIIT集团提供,专业教师由印度NIIT集团培训,每年一次,教学均采用双语教学,笔者教学团队在几年来的双语教学中碰到很多问题,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很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值得推广和引用。
1.正确理解”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虽然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教高[2001]4号文件)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力争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全国各高校也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并不断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但是双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在职业院校中还有待加强。
1.1如何正确理解”双语教学”。
通常所讲的”双语”是指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包含着更深层面的内涵。“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其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双语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像在外语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完全用外语讲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课,则无法逐渐达到和教师用外语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概括起来,”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得媒介的教学。其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一般同时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或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甚至完全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
1.2双语教学的层次
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以加强大学专业教育。
一般来说,考虑到国内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用英文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2充分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2]。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师资是关键。
2.1双语教学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双语教师至少要有外语和学科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现实存在,专业好的教师外语水平较差,懂外语的而专业水平欠佳[4],这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2.2双语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可以说,双语课教师的匮乏是困扰国内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最大问题。为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需要鼓励教师参与外语水平培训,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机会,科学规划,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笔者所在单位先后和台湾、美国和英国等大学建立了密切关系,每年都有30人左右进入这些大学学习,并且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老师每年都会参加印度NIIT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本单位教师专业与外语教学能力,这也是笔者学校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2.2.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
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但是目前这种情形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2.2.3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偏重,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5]。笔者学校经常会有英国交流生来校学习交流,并且每年都会请台湾、美国和英国合作大学的教师来校教学和交流。
3合理可行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桥梁
应该说,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正处在双语教学的前两个层次,离第三层次的双语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恰当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双语授课条件的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2-02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特殊阶段,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提高这两方面水平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创新和创业具有很大的共生性,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创业的驱动力,它们在经济领域的成果集中在人才载体上。而同时,高职院校是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机构,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定位更精准,针对某一生产领域的实际操作水平较高。但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上相对较差,加上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盲目发展,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产生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创新人才相对不足,创业能力相对匮乏。基于这一现状,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量人才都是面向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岗位定向和实用功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弥补了大量空缺岗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现代化工业体系不断成熟,互联网经济日渐发展,社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以单一技能或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以来,中央政府确立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将围绕着“创新”和“创业”两个核心展开。本质上说,创新与创业都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从新时期人才培养策略上说,高职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改革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为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高新技术、复杂科技将大量作用于社会生产中,因此在人才需求上也体现出高科技、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放缓,第三产业比例逐渐升高,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在国家政策、财政等扶持下,促进高等人才自主就业创业,才能丰富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市场试错”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基于此,人才培养周期要进一步缩短,人才质量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也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实用性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矛盾,理论上说,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不是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将实践融入教育本身,能够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展开创业行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趋于完善,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奠定了教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展开:
(一)学校教育与岗位教育统一的原则。创业是一个务实的过程,而高职院校中所能够提供的是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有效的实际操作部分,与现实的社会生产最大的区别是环境。将“创业”的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体制中,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全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人才一边获取知识、一边验证知识,同时对掌握的内容进行质疑、扩展和发挥。有效的创新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因此也可以将创业视为创新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当前经济战略背景下,创新也是展开创业的前提;“岗位教育”的实践性更加突出,独立出来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还要考虑适应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岗位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创业创新的理念就越突出。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的原则。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度,特别是在人才考核层面,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展开。诚然,这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但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知难行易”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内容并不完全是显性特征,还有较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或示范教学无法获得的,可称之为“隐性内容”―― 忽略隐性内容就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两者的统一可以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将传统的长周期实践转化为短周期实践,实践项目穿插到理论教学之中,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统一的原则。人才的价值高低需要经过市场验证才具有意义,在人才供应层面,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参考标准,我国人才呈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宏观经济层面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整体升高,但在区域经济层面,不同地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要求差异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符合自身所在的区域经济现状。这是因为,经济水平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创新价值的影响因素。同一个创业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实现,同一个创新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得到认同。相应地,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为了实现本区域需求(如省辖区内),因此要遵循宏观与区域经济相统一的原则。
(四)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统一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展开创业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两类资源划分,分别是软件和硬件。其一,软件资源包括了校园组织、职能、管理、体制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地尝试。其二,硬件资源方面,包括内容很多,包括高职院校提供的空间、场地、设备、设施等。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创业创新教育遭遇瓶颈。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创业典范来传授相关经验,也可以不断通过创新氛围、提倡创新思维来实现,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学生最终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反之亦然,缺乏创新培养和创新氛围,再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也是摆设。
(五)教育主体和教学主体统一的原则。所谓“教育主体”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而“教学主体”则是指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从教育本质分析,必须肯定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爱好憎恶、性格特点,而这些在教育主体的教学作用下会变成学习动机的差异性。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和老师必须保持逻辑思维的一致性,不能仅一方具有创新或创业想法,而另一方不积极、不主动、不认同。实现统一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展开教学工作,提高学习转化率,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部门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弥补我国工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不足,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缺乏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现阶段而言,我国资源类型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市场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高新技术、创意创新、社会服务等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单一知识技能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体系,也必须改变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一方面,实现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以适应更大的市场挑战;另一方面,提高自我创新水平,增强人才创业能力,让人才价值得到更多体现。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认知。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以及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开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阶段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在教学课程中合理设计、穿插,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例如,结合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构建“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将其列入必修课程行列,并结合考试模式来增强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未来职业规划、创新项目政绩、创业模拟等活动开展,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充分了解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2.产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改革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考核制度,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考核领域,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或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展项目实施,从而跳出课本的理论层面,在创业项目或创新开发中体验。实践体验并不可以追求成功,但强调协调、组织、团结等内容。此外,为了增强体验,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创业家举办讲座,举办“创新沙龙”等活动。
3.展开创新创业实践培养。通过校办企业、校企联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和创业基地,在实践中展开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创业创新评价机制。市场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还是一个全新命题,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应该联合教育部门,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在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结合人才培养的市场目的重构评价体系。一方面,人才评价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另一方面,评价机制要不断地丰富评价要素,坚持人才要素中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其教育理念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既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满足人才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不仅在职业岗位上游刃有余,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孟康,温尊荣,詹东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2]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3]陈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
[5]占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
摘 要 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职教育的独特的实用性教学特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有其特殊性。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着重于应用和实践,提倡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实用性体育课程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实施教学的原则及方法,并针对学生未来要从事专业的特点,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设想。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查阅了体育教育理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外体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同时阅读了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关的多篇文献。
(二)访谈法
走访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了解了各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学习特点,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观摩了体育课,且与师生进行了座谈。走访市内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特点和用人条件,掌握信息与材料供研究所用。
三、高职体育实用性教育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大批管理型、技术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主导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色,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高职体育教育必须把握高职课程设置特点,密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联系,开设更能够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
四、根据专业的职业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之路。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更加重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体育能力,引发学生对体育与职业的思考。因此,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选择与职业相关的内容,依据国家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参照专业方向,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开发职业需要的体育能力,增加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生职业体育能力的发展,
(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体育实用性教学模块。
(二)体育实用性教学模块按功能分为:
1.专项技能类包括:球类模块(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防身健体类(武术、散打、跆拳道、防身术);形体健美类(健身、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广场舞)
2.身体素质模块包括:生产制造类(力量性练习、俯卧撑、哑铃操、跳绳、多级蛙跳);管理类(腰部肌肉力量耐力练习、颈部肌肉力量耐力练习、瑜伽、健美操、形体练习);计算机信息类(腕部力量练习、颈部肌肉练习、肩部肌肉练习、腰部肌肉练习)
3.体育实用性包括:健康自我评定;熟悉各专业岗位特点和身体素质要求;常见运动损伤与慢性职业职业病的防治、心肺复苏操作、各类安全防护与逃生法。
4.大学生课外体育素质拓展课包括:参加各类体育讲座3次以上;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合格、组织参加测试工作;体育社团参加社会比赛、表演等;参加院级以上的体育比赛获前六名、参加裁判和组织工作等。
5.短期岗位职业训练班包括: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职业岗位心理人格训练;职业岗位管理与创新训练;团队协作训练。
(三)专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1.体育选项课A+身体素质课B+体育实用性选修课C(学期制)。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第一、二学期以学生所选专项课加身体素质为重点,加大身体素质的练习比重。从而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技能。第三学期按所学专业选修体育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模块内容,完成所需学分。
2.体育选项课A+大学生课外体育素质拓展课D(学期制)。第一、二、三学期为体育选项课,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体育素质拓展项目,学生可按兴趣选择大学生体育素质拓展项目,完成所需学分。
3.体育基础课+体育选项课A+体育实用性培训班E(学期制)。第一学期以大类体育基础为主学习体育技能。第二、三学期为体育选项课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专项课。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短期培训班,以岗位职业训练模块为主。
五、确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三年,体育教学各院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各有不同,一般是采用“2+1”或“3+1”的教学模式。以基础课-选项课-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为主。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体育的合理健身性、娱乐放松性.更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发展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上以增强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欣赏,掌握保健、矫正和预防能力为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选项课以原有的院系、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有利于高职学生体力和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根据各院系专业的特点,紧扣职业劳动的需要,进行各种实用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各个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选择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应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生产制造、工程建筑装潢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设定拓展训练、球类、攀登、爬杆、爬绳、走平衡木等上肢力量练习和身体平衡练习,增强学生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管理、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可进行拓展训练、气排球、太极拳、乒乓球、体育舞蹈等项目的练习,增强下肢的静力性力量,加强上肢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另外预防下肢瘀血和静脉曲张;对计算机、会计、文秘等长期伏案的办公人员,可进行防身术、办公室瑜伽、太极拳、健美操的练习。
六、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新理念新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规格对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不断更新,适应高职专业职业特点的要求,要能够根据学生专业岗位的职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根据职业技术学习劳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选择具有康复、医疗保健作用的体育教学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细致全面的调研。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及发展趋势的敏感性,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水平,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体育课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特点,开发与选择实用性教材。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主导下,明确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课程选用教材过程中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全面调研,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工作特点,找出学生职业技术必需的职业体能及职业对人体的影响,通过校企合作,选择适合学生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材和开发校本体育教材。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G20110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 缪本海.关于我校开设实用性体育教育课程的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
[3] 孙咏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4] 陈功立.高职院校增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关键词 会计英语 会计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目标需的突破和改革
现在,每个国家在会计实施上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律和准则进行规范协调,各国国情也大相径庭,而且会计的国际协调也尚处在不成熟阶段,这就导致中美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有很大的不同。而英语会计又是设计给高职院校的高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对于会计知识不是全然不知,相反他们对于会计知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对系统的国内会计制度也了解颇深。所以单纯地向学生介绍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以及美国的会计核算方法,强行让学生灌入另外一个国家会计的专业词汇、术语和核算方法,要求他们学会去阅读美国公司的财务报告,但不告诉他们中美会计差异为何而来,只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在之后的实际应用中一头雾水。所以为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该门课程原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突破,从原来的只掌握英语会计术语,读懂英语会计报表转变为要求学生掌握英语会计报表的编制,并要了解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
2 准确到位的课程定位
2.1 顺应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公司涌入中国,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导致考各类国际会计证书越来越盛行。为满足广大学生对国际类会计证书的报考需要,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地开展英语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正顺应了社会的市场需求,将为市场上国际类会计人才的缺口提供良好的人才供给。
2.2 充分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
由于英语会计是高职学生的一门能力提升课,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的基础学科,像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以及财务管理都已经学过了,所以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而英语会计的教学内容并不太深,和前面这些课程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有很多相同之处。差别更多地存在于不同会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方法的选择。所以这门课的开设是对之前会计教学的一个巩固和延伸,也是对之后的双语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学生之前学过的课程要有相关的了解和认识,在上英语会计时能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重复的内容做为巩固和强化,新的内容要详细讲解,真正让学生前后知识衔接恰当,融会贯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3 强化与国际接轨
由于英语会计这门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会计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量借鉴国外会计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实战案例,同时还需要中外教师多进行交流探讨,通过实际交流了解实际操作上的差异,为之后在教学中向学生解释中美会计处理差异时更有理有据。而且外国各高校网上也有很多教学内容资料可供参考,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更早更快地了解和更新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在之后教学中也可以(下转第118页)(上接第92页)帮助老师适时指导学生自己上网寻找相关信息为英语会计的学习锦上添花。
3 教学内容需深入挖掘
原先的英语会计课程重在向学生讲授美国会计原则和实务,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中美两国存在的差异分析和系统的比较更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会计英语的精髓,同时为将来学习两国的会计实务差异奠定扎实的基础。我国和美国不管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准则的具体内容与范围上都不尽相同,其一,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是面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的混合会计模式,属于政府管制模式。而美国强调行业自律,较少依赖法律和政策,所以政府对会计的监管很有限。其二,美国在会计上制定的是概念框架,用这个概念框架来指导和规范整个准则体系的结构性纲要。而我国使用的是《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这个准则只是会计概念框架的雏形,在会计要素的定义和范围上均与美国制定的规定差异较大,并且美国更强调相关性,而我国更关注可靠性。其三,实务中的具体会计准则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范围上都千差万别,例如存货,借款费用,固定资产,收入确认,项目中的销售收入确认,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事项等等。
4 教学方法及学生参与度的重新探索和大力创新
4.1 充分做到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有所获得
由于英语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颇多又是英语授课,教学内容多,时间又紧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对教材的所有内容一一讲解,而只能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这就需要学生的充分配合,只有他们按照要求做好预复习工作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开展。在教学中,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一些不太难可以自行掌握的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然后以开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检测,用这个方式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个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均有大幅提高,为他们之后自己学习需要的东西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4.2 多方位探索学习渠道
摘 要: 当下,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就实际效果而言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构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原则,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随着全国高校招生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面临竞争与挑战。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求职择业指导,提高他们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走好职场之路,逐渐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是“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以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一是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计划性,“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和社会环境,早日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早做规划”[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是有助于高校的发展,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与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有很大的改善。然而,在某些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前部分高校对课程仍未足够重视,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等方面缺少支持,就业工作的人员配置不足,尤其是经费方面,用于就业课的经费较少,使得配套的基础教学条件不足,制约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问题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不足,明显低于其他公共课的师生比例;二是课程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师资以o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授课为主,无专职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兼职教师忙于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三是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加上各高校不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培训,缺少专业交流,影响就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课时安排的随意性较强,学校的课程未能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体验与实践、求职技巧等自身实际能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二是缺少各专业特色的教材。某些院校不具有各专业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授课时缺少各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内容,如专业的行业背景、各专业的就业案例分析等,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以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为主,缺少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无法全面开展模拟教学、个别教学、素质拓展训练,使得课程指导效果受到限制。在教学方法方面,某些授课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欠佳,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度降低。此外,缺乏就业指导辅助技术及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大多数高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方法也仅仅局限在网络及相关的招聘会等,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2]。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实效
(一)构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
1.教师讲授和学生展示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或记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相关命题,设计、规划和完成某项指定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或任务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老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2.集中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集中教育辅导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养积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求职就业方面的能力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全盘考虑,顾及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又要注重个体差别,进行个别指导,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学生期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大学被人们称为象牙塔,喻为充满梦想与希望之意。曾经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只要进入大学校门就等于捧到铁饭碗,不用为将来就业发愁。现在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将学生就业问题推向市场,实行大学生和招聘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这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选择的灵活性,又给招聘单位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环境、认识自我,将期望值的设定与现实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4.能力培养与技巧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能力的人才。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比如简历制作、自荐信的设计等,又要注重求职面试技巧的教育和引导。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多。许多独生子女被家里人惯着、宠着,致使某些学生缺乏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尤其是社交礼仪方面的常识。教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礼仪常识,比如着装礼仪、握手礼仪、电话礼仪、座次礼仪等,将这些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有可能需要用到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在求职面试中的成功率。
5.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已经走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黑板、粉笔和教鞭,教师讲,学生听,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应的,而在当代仅靠这些传统的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技术,比如运用多媒体、网络、电视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时效性。
(二)加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建设的措施
1.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对毕业生就I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课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全面推动课程顺利开展。如加大购置学生心理测试平台、购买网络教学课程、师资培训、教学调研等方面的支出,还有加大教学的硬件配置等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同时要增加课程教师的奖励经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有保障充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的经费,才能全面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2.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只有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强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一要加强引进专业人才。引进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课程师资队伍。二要设立专职教师岗位。改变就业指导课仅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授课的现状,设立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对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职称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除了专职教师外,还应施行兼职外聘制度,兼职教师包含校内有经验的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也包含企业老总、成功人士、校友等。三要加强教师培训。支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举办校内外教学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师交流研讨会,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应鼓励教师加强业务学习,“那些从未体验过企业生活的老师,也应该到企业中实习,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3]。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
3.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了增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对职业规划的内容,采取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规划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等。二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的教学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顺利实施。三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从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重点应是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4],也可以辅以校友讲座和求职模拟等实践技巧有关的活动。为了保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不同的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5],如课堂提问互动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同时,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系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网络服务平台,创新网络教学内容,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很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7):59-62.
[2]徐晓影,冷岩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
[3]廖任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学改革;公共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94-03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与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加大,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备受社会关注。近两年来,在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公共课程教学面对的难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经济的转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也面临系列新问题。
1.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应树立怎样的公共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专业学习以及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难以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教育教学模式还不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尚未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经济转型,尚未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理念。
2.如何构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传统高职公共课程教学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3. 怎样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均衡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职业核心能力欠佳出现系列问题,这对高职公共课程如何通过实际教学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 如何将公共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落到实处
当前存在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政教育;将素质教育理解为零散的文科知识的补充;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应试教育的新增内容;将素质教育诠释为专业教育的附属等诸多误区[1]。
许多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职业素养较差,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难以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表现欠佳等。高职毕业生的素质问题受到社会、行业及企业的关注,2012年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近几年此问题较为突出。
5.怎样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是在公共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如: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应用等相对滞后,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研究
通过构建适应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代高职公共课课程体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推学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1.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明确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逐步成才。
应以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把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融入到公共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动手实践,确保课程设计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2.以提升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公共课程体系
在结合专业、企业和行业实需求的基础上,应开展面向不同专业群的课程标准研讨、修订与完善工作;进行服务专业(群),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兼顾衔接,遵循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的公共课程整体设计。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的高职公共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课程不仅仅是学科的叠加,而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公共课程应构建涵盖基础教育+工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四项功能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运用模块化课程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3.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
为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形势,切实落实服务职业、服务专业和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应打破学科及专业界限,组建具有实践共同体特点的跨专业教学团队。
4.以服务专业为宗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学割裂、脱节的现状,打破学科界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训基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将公共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5.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6.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推进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师创造更优化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创建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运用公共课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公共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教育部、相关行业、企业及教学主管部门的管理文件、课程标准等教学管理资源库;第二,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学术会议资料,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资料,专利文献资料的课程文献库;第三,教材、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视频等教学素材库;第四,课程试题库;第五,自主学习资源库[2]。
7.采用动态全方位素质考评机制
对课程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将片面的试卷测试扩展到对学生的品质、态度、素养等全面考核,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应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8.关注与中、高层次教育的有机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形成完善的各种教育层次间的沟通衔接机制。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公共课程教学必需重视与中职、专升本考试及本科其他教育层次的有机衔接,以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这将是一次彻底而系统的教学改革,从而发挥公共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商务英语;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研究背景
信息化社会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是每个教师都亟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这个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益处。因为,微课设计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微课的学习制作让教师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设备的操作,其课堂应用也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系列技能。
2.微课。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它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三、高等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1)坚持高职教育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学院“提升内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把我院建成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2)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悉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流程和操作程序,适应国际商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3)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B体系,建立“以英语为主线,以商贸为环境,以能力为中心”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四、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特色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主要是讲授国际商务活动中涉及的礼仪活动的方方面面。课程的特色是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礼仪的学习关键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
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微课开发的一般流程
1.高职商英专业微课的选题。高职商英专业的课程分为语言课程与商务课程,相应的课程中又分为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哪些语言点适合做微课,这是教师需要弄清的第一步。与重难点相比,简单基础的语言点更适合用微课呈现。
2.高职商英专业微课的类型。高职商英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注重微课形式的多样性。单纯教师讲座录像式、PPT白板模式、学生参与式都可以运用,但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
3.高职商英课程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虽然仅有四五分钟的时间,但是教学设计的编写是必不可少的。商英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课程的对象、课程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第二步开始进入真正的教学设计阶段。设计微课片头,编写微课脚本。
4.高职商英微课的课件制作。微课课件与教学用的ppt是有区别的。微课用的课件是知识呈现的主要要素,是学习者视觉通道的途径,是吸引学习者的主要要素之一。
5.高职商英微课的实施与应用。课堂讲授开始真正进入微课实施阶段,教师要在课堂当面讲授与微课教学中来回转换,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获得教学效果。
6.高职商英微课的反馈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微课使用的情况、特点与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记录,以便更好地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微课。
六、教学反思――优点与创新点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网站,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翻转课堂,变学生为课堂主导者;课堂导入成功:教师运用先进的自制flas,生动地引入章节内容,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补充基础知识;课程制作了专门的学习网站,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学习;ppt制作精美,寓教于乐,学生比较喜爱;整个课堂以学生实践为主,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整个课堂教师全英文授课,语言做到基本流畅准确,学生也用英语去讨论,去实践,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是微课带来的优点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下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的分化与整合,是专业内涵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体系与模式的研究,是课程解构与重构的基础。经过分化与整合的课程,不是对已有课程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课程改革必须重视两个态势:一是技术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消亡和高新技术岗位产生。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在使得原有职业岗位转型、消失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新岗位、新职业。为了适应这种态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岗位(群)为依据,课程改革要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必须体现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原则,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培训、英国的核心能力培训、德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训等就是这种改革思想的体现,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向学生传授具有通用性的、可迁移的、工具性的技能,而不是传授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另一方面,为培养这种综合职业能力,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必须考虑到课程目标的整合性,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而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必须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形成产学结合课程。
(二)充分调查研究,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框架。
1.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框架。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家电企业对本专业学生需求最大,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核心课程结合最紧密。佛山是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家电产业是佛山传统支柱产业,是广东省、佛山市未来若干年国民经济和社会重点发展产业,因此,选择典型家电企业作为依托,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平台,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不仅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2. 构建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教育平台,营造合作教育环境。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拟以周边多家企业为依托,有步骤、分阶段推进与企业产学、研、培的全面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群,逐步搭建了以产学、研、培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平台。
3. 基于合作教育平台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理论,高职课程分为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校企共建学习领域课程、学生自主型学习领域课程等三类课程,后两者如何构建,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以“实训基地”“培训基地”“研发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以一类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通过以点带面,分析职群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优化校企共建学习领域课程的同时,推动自主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二、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依据就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专业课程体系,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围绕佛山市世界级产业-白色家电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岗位群工作过程,以小家电企业典型产品为对象,分析提炼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内容和环境训练要求。
第二,全面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校企共建学习领域课程作为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机械设计基础”增加了“Matlab应用实训”,“CAD/CAM技术应用(PRO/E)”课程增加了以小家电产品开发为目标的“CADCAM技术应用(PRO/E)实训”, “塑料模具设计”增加了以企业赠送的生产模具为对象进行“模具拆装实训”以及家电产品为对象进行“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实训”,“数控编程加工”增加了以家电产品模具零件为对象的“CADCAM技术应用(UG)实训”。
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整个生产过程的知识、技能需求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以小家电产品为具体对象,将小家电每个生产工作过程的岗位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和实训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将小家电传动系统设计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并用“Matlab仿真分析实训”课程进行深入学习,“CADCAM技术应用(PRO/E)”课程引进榨汁机、搅拌机、打蛋机等产品进行产品造型技术训练,并在“CADCAM技术应用(PRO/E)实训”课程中,进行产品结构装配与分析训练,而模具设计课程针对“CADCAM技术应用(PRO/E)”课程训练的对象进行模具结构的设计训练,并辅助以相关的模具实物拆装实训,“数控编程加工”则根据模具设计得到的零件进行自动编程和加工训练,整个核心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完整产品工作生产流程,课程间知识、技能以产品为主线相互渗透,课程的关联、综合度大大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加强。
[关键词]中等职业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26-01
国家近几年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这个核心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本文是从“问题解决”这种在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目标作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这种在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教学评价方法等进行研究,并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中,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最终将这种教学方法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教学理论及适宜应用到教学中的数学课程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最终培养学生在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能力上取得进步和提高,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1.“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目标作用
所谓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解决问题放到了第一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底子薄,尤其是对数学这种逻辑思维、计算能力都需要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头疼和费解。所以“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搭建,首先就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决心,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有关数学学习方法等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让他们能掌握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数学知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可以将学生分成数学学习训练小组,让他们自己想问题、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让系统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师生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将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发展和发挥。在使用“问题解决”这种在数学教学中的时候,授课的老师要在思路上帮助学生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并对怎样将这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方法进行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的主动参与,看是否还可以找出另外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分小组的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也是“问题解决”这种课堂的教学方法的目标作用。
2.“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方式
第一,要在课堂上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用课堂游戏的形式再现问题情境;利用数学模型、图片或实物等建立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在实地参观作为问题情境。
第二,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让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平台。在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没有思路而卡壳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可以给学生提出几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尝试,最终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当然在学生解题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出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不够、知识的运用不合理、解题的方法繁琐、解题的最终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去解决,这时候老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舵手”,把握方向。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启发式引导方法有多种,一般在教学中采用的有: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第三,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巩固。在不断地学习中,会出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有很多的思维方法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找出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对他们的思维方法进行巩固。笔者认为,巩固学生的思维方法应该做到:简单的问题,多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让学生在解题中得到成功的快乐;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需要思维力度大的,教师就应该给出引导性的建议,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3.“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及评价方法
首先要确定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重视数学最基本的东西和最基本的能力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要也要正确对待数学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还要激发起学生注意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同伴良好关系的确定建立。
其次在教学中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前面也提到过,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在有些问题上去给学生提供建议,对他们进行启发,这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一种,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总之,采用适合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的教学之中,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也可以进行相互的探讨解决问题,在老师的指导、引导下,去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