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亚健康与疾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亚健康与疾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亚健康与疾病

第1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

高血压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它不仅是造成中风与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也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阻塞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和肾功能衰竭的病因。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良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展,降低病死率和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病事件及致残率等。根据WHO诊断标准,凡平静状态下血压≥140/90mmHg(18.7/12.0kPa)为高血压。在我国具有“三高”和“三低”的特点[1],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病人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该病的健康知识和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做好高血压防治的关键,使他们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通过了解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从而在生活上改变不良的嗜好,积极采取有利于健康的饮食起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各种导致紧张的因素,定期复查,以促进健康进。近年来,我们对50例病情控制出院的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及家庭保健指导,随访40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取得了一定成效。

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1 不控制体重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的首要的独立因素。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与体重增加成正比。

1.2 高钠盐饮食健康成人的钠盐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与脑中风、心脏病和肾脏功能衰竭有关。

1.3 饮酒与吸烟饮酒作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已被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大量吸烟则出现心脏病及心脏病致死大为增加。

1.4 紧张刺激若行为过于强烈持久或反复发作,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

2健康教育内容

2.1 高血压疾病知识有关高血病的知识包括:高血压的概念,诊断标准,早期信号,发病原因,发病后果,如何预防,急救知识等。

2.2 用药知识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药物并讲明坚持用药的意义和注意事项,注意过程中不能骤然停药或自行减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调节。

2.3 饮食指导 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主要是要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钠盐的摄入,避免进食牛、羊、猪油和富含胆固醇的鱼子、蟹黄及动物内脏。宜食用脱脂或低脂牛奶,少吃蛋黄。肉类以禽类、瘦肉、鱼肉和其他水产品为主,宜食用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等。食用油宜用豆油,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食品。忌暴饮暴食,宜少量多餐。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应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应选择鲜奶、淡水鱼、牛羊肉等食物。不应吃动物内脏、盐腌制品等[2]。指导病人禁烟限酒,晚饭后不应饮浓茶和咖啡。

2.4 行为方式

2.4.1 休息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生活。做到“三个半分钟”:醒来不要马上起床,先躺半分钟,然后再坐半分钟;两条腿垂坐在床沿再等半分钟。还要做到三个“半小时”:早晨活动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上散步半小时。

2.4.2 情绪 生气、愤怒可诱发高血压,故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心胸开阔,情绪随和,对高血压的稳定很有益。我们通过心理疏导,放松治疗,培养兴趣,催眠,暗示等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2.4.3 适当有氧运动高血压患者生活应有规律,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保持充足睡眠,建议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锻炼,以骑自行车、做健身操、快步行走、打太极拳为宜,避免举重、俯卧起坐等力量型活动及比赛。锻炼应持之以恒,劳逸结合,并通过运动与饮食控制体重。

2.5 避免其他诱因调整生活节奏,生活环境应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和引起精神过度兴奋的活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不宜过热水洗澡和蒸汽浴,室温不宜过高过低,避免受冷刺激。同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回心血量骤增而发生脑血管意外。

2.6 教会病人或家属测量血压,并做到四定:定,定时间,定部位,定期到医院复查。

3心理支持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患者以及家庭在心理和经济上造成很大压力,因此要耐心疏导患者。高血压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得不到悉心照料,血压控制不好,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家庭是他们养病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属的理解、支持和照顾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其护理行为对患者的预后可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患者的家属或亲友应理解、同情、尊重和关心患者。认真倾听患者心声,生活上给予关怀,了解他们的需要,积极解决问题,,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家庭社会的温暖,以良好的心境来配合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医护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宣教能有效纠正患者不良行为生活习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和主动性,获得家属的支持,充分发挥高鼓励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能更多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血压患者配合医护人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善其健康行为和降低血压,稳定降压和预防并发症有着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50-02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大多数患者不能满足一般的生活护理,而需要的是健康知识,更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以及疾病愈合及愈合后的问题。高血压病病程长,病程进展程度不一,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但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损害,可以改变高血压病患者行为的认识,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我们在护理上针对性制定适合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有效的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4年10月共管理高血压病患者1051例,男711例,女350例,年龄35~75岁,一级高血压290例,二级高血压312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402例,接近正常47例。

2 方法.内容

2.1 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护士必须掌握高血压病的定义.、病因、临床分级、家族、年龄、职业.、环境.、吸烟等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传播者及指导者,只有熟练掌握有关高血压病知识及治疗方法,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才能发挥护士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2 制定健康宣教计划 针对个体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印发成小册子,每人1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3 入院健康教育 要求主班护士热情接待患者,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的姓名,病区环境,设施环境,设施作息时间,并提供科室健康教育资料,简单介绍疾病的一般知识,让患者感觉到温馨和安全。

2.4 以诚相待,解除恐惧.焦虑心理 我们对待患者如亲人般诚恳,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患者感到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稳定情绪 当患者情绪上受到刺激时,血压则升高;相反,血压则低。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情绪往往不稳定,但患者情绪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五个环节。患者愉快、乐观,药物易发挥治疗作用;烦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睡,不然影响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下降,甚至更趋升高。要运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宣传情绪调节可以治病的道理。

2.6 环境的调节 建立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床单位的整洁,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7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述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清楚高血压病是终生疾病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8 饮食指导 饮食宜低盐.、低脂。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成正比,过多摄入脂肪,是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成人食盐量不超过5~6g/d,勿暴饮暴食,指导患者少吃或应吃动物内脏、脂肪、脑髓、贝类等,适当补充蛋白质,如:牛奶、鱼类、瘦肉等。多吃粗粮、杂粮及蔬菜水果,食用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虾类等。多吃降压、降脂的食物。

2.9 用药指导 大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缺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无症状为血压正常,血压高时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因此在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其病因复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力又各不相同,各种降压药的性能各异。因此,应纠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误区,指导其进行“个体话”用药。讲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双氢克尿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让患者了解低血压的临床症状,如全身乏力、头昏、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不得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引起血压突变。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除受患者情绪、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外,还因所用药物而波动,掌握合理的服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类型和剂型选择。如短效降压药3次/天,第一次服药时间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应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服用,最后一次应在下午6时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前0.5~1小时给药效果最好。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1次/天,应清晨醒后即服用。经研究发现,这种服用方法对防止上午血压升高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使白天的血压的到良好的控制,有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小时血压的目的。

2.10 运动指导 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躯体状态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气功、太极拳等有氧活动。尤以简便散步开始为好,随后逐渐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间,遵从运动的三步骤:即5 ~ 10 min热身运动后开始适当运动;5~10min凉身运动后停止运动(热身及凉身运动是指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每周运动≥3次,30min/次。初开始运动者可以从1次/周做起,15 ~ 20 min/次,适应后在斟酌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

2.11 生活方式指导 吸烟,酗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都会影响血压升高,所以,正确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3 体会

通过对1051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更加了解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解除了心理压力,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了最理想的护理效果。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损害,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改变高血压病患者错误认识,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加大高血压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要求患者定时、定量、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高血压是在非药物情况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肾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发病率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总结近年来,高血压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旨在提高对高血压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讨新的预防治疗及教育模式和思路,推进高血压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从预防治疗和健康教育中得到益处。

1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治疗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状群,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预防高血压应从年轻人开始,预防重于治疗。

1.1 首先对存在引起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1.2 找出将来可能要发生高血压的人,即高危人群,在血压没有升高前进行预防。对整个社会人群进行预防,尤其是有明显高血压家族史者,或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如肥胖者。

1.3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获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和痛苦,解除顾虑和紧张情绪,介绍一些治愈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1.4 引导患者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转移到其他事情中去,通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钓鱼、散步、打太极拳等,使患者在生活中逐渐淡忘疾病的烦恼和痛苦,最终缓解负面情绪。通过对身体和心理的双向调节达到控制血压和降压的作用。

1.5 服药的依从性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率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善生活质量即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意义目的及模式

2.1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也是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2.2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2.2.1 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2.2 对于患高血压的患者,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2.3 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脑出血等。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2.2.4 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阻塞呼吸道,使患者窒息死亡。

2.3 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有系统地进行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

2.3.2 社会干预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但对于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迄今没有一种公认的模式。为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做输液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满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具体讲解内容由医生准备,现场发挥。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制定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健康教育质量考核教育评分标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患者的需求,按路径表时间,反复讲解,评估,教育,评价,直到达到最终目标。总结认为,建立健康教育路径表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利用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治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时间集中,健康教育不间断,大大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3 健康教育对治疗高血压病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以保证高血压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最终目标。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3.1 观察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变化。

3.2 观察患者的饮食习惯、休息、锻炼、良好的心态培养情况。

3.3 观察患者坚持服药、治疗、门诊随访情况。

3.4 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指导健康教育更有效进行。

4 小结

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健康教育的落实还需要社区医护人员、家属、患者三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人类中提倡和维护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早期发现隐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高血压病的加重和变异,提高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人类死亡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早期预防

高血压病是冠心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防治高血压,对预防冠心病,减少冠心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方法如下:

1.1开展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进行集体的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观察,则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

1.2制定及发展有益于高血压控制的公共卫生政策:(1)防止儿童和青年中出现高血压危险:健康教应包括儿童及家长.(2)提倡有益于预防高血压的饮食习惯.(3)促进食品工业生产低盐、低脂肪的食品.(4)食品营养标签政策(食品要注明脂肪和盐的含量).(5)促进开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1.3开展全国性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通过政府部门、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非政府的学术组织团体、和各种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开展高血压及与高血压有关的健康教育.

2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病常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或触发的,城市高血压高于农村.以及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明显增多,充分提示生活方式是影响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非药物治疗)为高血压预防提供了希望.

2.1减少体重:超重与血压升高密切有关,尤其躯干与腹部脂肪增加(向心性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死亡均有关,超重者减肥后可明显降压,体重每下降10kg,收缩压可以降低5~20mmHg.减轻体重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够消除和减轻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左室肥厚).减肥的速度因人而异,首次最好达到减重5kg,以后再根据全身反应和体重情况,决定进一步减肥的速度和目标.

2.2采用合理膳食

2.2.1减少钠盐的摄入,改变膳食结构: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使血压降低[1].因此应少食盐,每日食盐量5~6g为宜.

2.2.2减少脂肪的摄入.研究发现,素食者的血压低于荤食者,因而高血压病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可降低血压.研究表明多吃蔬菜、少吃脂肪,可使收缩压下降8~14mmHg.

2.2.3注意补充钾和钙:我国膳食一般低钾、低钙,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可多吃一些含钾、钙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奶、豆制品等.

2.2.4限制饮酒:少量饮酒对血压无影响,但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病人最好不饮酒或少量饮酒.饮酒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患病率之间有关联.患有高血压者应坚决戒酒,因为酗酒会明显增加脑卒中发生的机会.

2.3戒烟:因为烟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不仅可使血压出现一过性升高,甚至还有增加脑中风发生的风险.吸烟还会降低对降压药的敏感性,使患者不得不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研究表明,戒烟半年,心血管危险时间的发生率就会改善.因此,不论吸烟多久现在戒烟都不晚,马上戒烟,马上开始受益.

2.4加强体育锻炼:运动可以治疗高血压,对于轻度高血压者,经常从事一定体育锻炼(如练气功和打太极拳)有助于血压恢复正常,但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或已有靶器官损害表现的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应避免竞技运动,特别是等长运动[2].

2.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或心理、性格异常,情绪经常处于不良状态者,不仅容易发生高血压病,而且血压往往较难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要格外注意劳逸结合,也可请求心理医生帮助.对于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病,并开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仍然需要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也可以协助患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3 小结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减少55%;早期防治高血压病可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50%.因此,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高血压及早预防,约3/4的高血压病及其引发的慢性病可以预防和控制.我国许多高血压病病人不知道自己血压高,在确认高血压病病人中,有3/4的人没有坚持药物治疗,更没有采取其他方法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普及高血压的知识,做到防治兼顾,尤其是注重于预防.自觉改变行为危险因素,努力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生率.

参考文献:

第5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质相似、相近或者性质互补的基层工作人员自发组成的以持续性改善质量管理为目标的组织形式[1]。研究表明,品管圈在医院护理等医疗活动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质量[2-3]。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患者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4例高血压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将2014年1月~2014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4例高血压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降压药使用剂量、频次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培训 自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我院对心内科护理人员分批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采取全员培训与个别培训相互补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并且,在培训期末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进行考核。

1.2.2 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主题 成立品管圈QC小组,设立组长1名(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1名,记录员1名,组员8名,确立主题为“品管圈活动在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2.3 组织讨论,找出传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是为了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利于生命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但是传统的健康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护理人员观念滞后,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程序化,缺乏有针对性的个体健康教育;主观认识错误:认为健康教育只是责任护士应该做的事;没有正确估计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他们的承受能力;健康教育知识缺乏,临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除了具备基础的临床医学护理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4]。

1.2.4 护理措施 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健康教育、检查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出院健康教育。对照组: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进行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出院用药教育。观察组:①入院健康教育:热情主动地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减少陌生感,产生对医院和科室的信任感。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患者患病以来的血压波动情况、用药情况,并且针对高血压病的危害向患者做健康宣教。②检查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检查的项目及目的,查看并告知患者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的宣教。③治疗健康教育:为患者打印服药单,简单注明药物作用,提醒患者按时服药,严格做到服药到口。对于发药时碰巧不在的患者,放置温馨提醒牌,叮嘱患者回病房后及时来取药。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副作用,对于患者、家属的疑问,在第一时间给予准确解答。④生活健康教育:根据真实的病例,为患者讲解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病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醒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时间、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加强锻炼、保持平和的心境,避免因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可以为患者制定健康营养、口味清淡的套餐,避免患者摄入过多的钠盐,导致血压升高。鼓励患者多到户外运动,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⑤出院健康教育:接到出院通知后,整理病历,做好出院用药教育。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降压药使用人次、血压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平均血压

2.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3 讨 论

3.1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主管负责提出解决对策,基层人员负责执行。通过组建品管圈,遇到问题时一改以往靠主管负责解决的管理模式,而是让员工自觉地参与进来,使他们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4]。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组织成员对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自主制定改进措施,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定期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个体信心。

第6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1月-2014年1月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123例高血压及121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药物治疗并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压及122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高血压;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161-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91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慢性病,但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选取不同时间段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社区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

1月-2014年1月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123例高血压及121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药物治疗并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压及122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45例,女99例;年龄36~67岁,平均(45.67±2.21)岁;病程1~10年,平均(5.12±1.01)年。观察组中,男148例,女98例;年龄35~68岁,平均(45.78±2.33)岁;病程1~11年,平均(5.34±1.51)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其针对性的降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给予患者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及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及服用剂量。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系统化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关于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健康知识讲座。根据实际情况,每1周或2周举办1次义诊活动,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在体检过程中,经患者同意,收集其基本资料和疾病资料,根据收集资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同时给予针对性的用药和健康指导。在回访中,询问患者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血糖情况以及血压的改善情况,了解患者近期的服药情况,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饮食,戒烟忌酒,加强体育锻炼。针对健康常识了解少的患者,指导其到社区医院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并进行健康知识咨询。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善血液微循环,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患者的身体特征、疾病特征为主要依据,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科学的运动计划。同时,指导患者自行控制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运动。此外,向患者介绍不良心理因素可增加疾病复发率,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规范化管理率主要包括服药依从性、合理生活方式的依从性以及血压/血糖的控制情况。若患者可做到上述三点,且符合相关标准,则可评估自我管理为规范管理。(2)使用文献[2]中的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躯体功能状态、自觉状态、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做到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有118例,占95.16%,达标107例,占86.29%;对照组做到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有67例,占54.47%,达标41例,占33.33%;两组患者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和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做到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有116例,占95.08%,达标97例,占79.51%;对照组做到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有62例,占51.24%,达标39例,占32.23%;两组患者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和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状态、自觉状态、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及糖尿病是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4]。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了解少、用药依从性小、治疗期间情绪波动大,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此外,由于高血压患者的病程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极易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造成阻碍。社区管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慢性病防治措施,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关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增强社区居民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4-6]。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观察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资料的收集,同时可提高管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毕永章,周文刚,张晓娴,等.云南省某贫困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管理效果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8):42-46.

[2]范丽丽,张大创,董云鹏,等.使用智能肱动脉血压计管理高血压的临床尝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99-101.

[3]夏利华,龙理良,尹亦清,等.衡阳市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1):1001-1004.

[4]刘奇峰.高血压社区防治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116-117.

[5]许敏锐,强德仁,周义红,等.农村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17-720.

[6]梁佩韶,郑志宏,王彩霞.社区分层护理模式结合药物治疗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71-74.

第7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脾胃病;辨证论治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医学界对此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医学已开展了亚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但较多文献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却很少将其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细化研究。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针对中医亚健康研究的困惑,笔者从剖析亚健康状态相关概念入手,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

1对亚健康状态的思考

11对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解20 世纪70 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的观点。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最先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1]首先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观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

因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故若要确切理解此概念,则应先界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把健康定义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完全良好”这种提法,是把健康概念绝对化了。这种“完全良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此外,所谓“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的含义也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健康”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之后有人把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修改、补充如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这种良好状态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多种调节环境稳定的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有在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2]。由此可知,并没有普遍适用的健康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或者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健康的程度或水平,可以各不相同。

关于疾病的概念,根据目前的认识可将其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内环境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应当指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例如,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核病,甚至早期癌症,都可能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早期疾病,只有在仔细地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

由上可知,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尤其是疾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检测手段的不断出现还在进一步扩展中。因此,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此则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外延也具有相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说,健康概念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状态的涵盖范围就有多大;疾病和病症谱涉及领域有多宽,亚健康状态谱的涉及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亚健康的界定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12对目前有关亚健康状态几种观点的思考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低质状态论:有学者[3-4]认为,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这种观点揭示了亚健康的本质,体现了亚健康的共性,但个性化的阐释不够,范围笼统而不深入,临床研究不易操作。(2)个别系统功能紊乱论:有学者[5]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社会、生物诸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而致。这种观点已触及到相关的系统,范围较为具体但不全面。(3)综合征论:此种观点[6-7]是把国际上相对正式命名的综合征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定陈述综合征等。此种观点临床易于把握,但内涵不足,有以偏概全之嫌。(4)中医“未病学”论:此观点[8-9]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中医学中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 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是“未病”四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观点对中医治则的确立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显简单化和概念化,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各有优点,但亦均有不足。亚健康状态、健康和疾病统属同一内涵,研究亚健康状态就如研究疾病一样,应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要体现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化特点,避免对其进行机械地静止地研究;应意识到人体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具有其各自的病前状态或潜状态,也就是各有其不同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目前的研究现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同样,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很多文献亦只是笼统地把亚健康状态分为几种中医证型进行辨治,即使是做一些量表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只是把亚健康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却很少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病前状态去具体地研究细化。这样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目前中医界在研究亚健康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多数文献及相关亚健康的学术会议停留在探讨“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上,真正解决有关亚健康状态的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文章却乏善可陈。事实上,在临床工作当中,有较多的功能性疾病(轻微)均可包含在亚健康范围之内。各个系统的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按中医辨证分型,则各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故结合人体各系统来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际意义。以下试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来阐述此观点。

第8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 产业 现状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4]雨焱:双刃剑两面看―亚健康产业商机无限[J]. 健康大视野,2007(9):93~95

第9篇:亚健康与疾病范文

关键词:中医“未病”亚健康联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6-01

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是:最好的医学非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最好的医生不应只是把病治好的医生,更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变化,医疗模式由传统的单纯疾病治疗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全球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患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具有双向性,容易转化,若采取正确的处理则向健康状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或采取错误措施则往疾病状态转变。然而,由于临床目前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医护人员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往往无所适从。中医“治未病”来源于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源自《难经》及《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中的“未病”即包含了亚健康状态。因此,中医“未病”与亚健康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但治“未病”与治亚健康并不是等同的,两者有不少本质的区别,很有必要厘清两者的关系。

1中医“未病”的概念

归纳历代中医学家所强调的“未病”是个较笼统的大概念,根据古代中医文献,“未病”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平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健康者,为机体的最理想状态。此含义源自于《黄帝内经》记载的“阴平阳秘”之人——个体没有疾病,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有序,心身机能协调,此外还涉及“人与天”(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和谐。故“未病”包括健康者。其二是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即“未病之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2]记载了“欲病”之说:“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此处进一步提出了“未病之病”的概念。很明显,这里的“欲病之病”者,已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平人”,而是指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因此,也可以说它是现代亚健康概念的滥觞,构成了当前通常被称作“亚健康”者的主体。其三是指已病状态下的“未病”,即机体已出现病理状态,但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正如《伤寒论》与《难经·七十七难》所言:“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一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很显然,这些是临床治疗学所必须关心的内容,而非今天亚健康概念所涉及的对象。

2亚健康的概念

当今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成为包含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后来扩展的生殖健康、道德健康等全面的健康认识。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前苏联学者Berkman提出来的。“亚健康状态”为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目前,国内外对亚健康暂无公认的统一定义。有人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偏离了健康状态但尚未达到疾病状态的中间状态,即经临床医生系统检查后未发现有躯体疾病,而患者自身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状态[3]。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我国约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以中年群体为主,约占48%-50%。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以及军人中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状态比例高达70%。为此,亚健康的防治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中医“未病”与亚健康本是两个跨度相距2000多年的概念。亚健康是现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视野的拓展及医学模式更替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亚健康就是中医的“未病”,亚健康的防治等同于中医的“治未病”,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显然,中医“未病”包括无病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以及已病未传状态三个方面,亚健康状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在防治上也是不一样的。亚健康注重的是采取措施防止其往疾病方向发展,使其向健康转归。而“治未病”则是根据事物运动的特点出发,不仅包括未病先防,也包含了非显性疾病的治疗,且注重调理疾病临床前期的先兆症状,涵括了病中和病后身体、心理的整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重视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更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对亚健康的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如情志调摄、饮食调节、运动功法、起居养生、经络穴位保健等。总之,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优势弥补了西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的不足,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开展和推广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展及创新与预防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青山,王生涛,荆春霞,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2]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亚健康的范畴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2-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