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维持生命体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年;房颤;麻醉
本文总结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20例7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处理体会,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例老年患者,年龄70岁~89岁,ASAⅡ~Ⅳ级。房颤原因:高血压心脏病13例,甲亢2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其中神经外科手术8例,骨科手术3例,基本外科手术6例,泌尿外科手术1例,甲状腺手术2例。
1.2 术前准备:2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ECG检查,部分患者行心脏彩超及冠脉CT检查,以上患者术前均行药物抗心律失常治疗,控制心室率在100次/分以下,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ACEI抑制剂等降压药物血压,糖尿病患者及电解质紊乱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伴随其他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亦给予对症处理,使各脏器功能术前处于最佳状态。
1.3 麻醉方法:20例患者中,依据手术方式选择麻醉方法,其中10例采用全身麻醉,7例采用椎管内麻醉,3例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患者诱导用药选用芬太尼2~4ug/kg,咪唑安定0.02~0.04mg/kg,依托咪酯0.2~0.3mg/kg,顺式阿曲库铵0.1~0.15mg/kg,诱导缓慢注药,依据监测情况对循环系统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患者诱导期平稳。麻醉维持用药为静脉泵注丙泊酚4~5mg/kg/h,瑞芬太尼3~5mg/kg/h。硬膜外麻醉依不同的手术选择相应的椎间隙穿刺并置管,先给予1.0%利多卡因3~5ml,视镇痛效果酌情追加1.0%利多卡因或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选取1.0%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术中除常规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ECG外,部分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术中根据术前病情评估、术中失血量、体液丢失量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时调整输血及输液速度,维持循环稳定,如出现心率失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术终所有全麻患者均恢复自主呼吸,意识恢复,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拔除气管导管,至少在麻醉恢复室严密监测30分钟以上,送回病房继续进行监测。如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辅以镇痛、镇静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和神经阻滞患者术中也常规面罩吸入高流量氧,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尽可能保证麻醉效果,少用辅助药品。
2 结果
2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波动在100~160次/分之间,并伴有血压波动,其中收缩压波动在90~150mmHg,血压波动患者静脉应用多巴胺或乌拉地尔控制,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西地兰0.25mg或艾司洛尔10-20mg静脉推注。1例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给予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恢复窦性心律。所有20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3 结论
研究表明【1】,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 ,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 0.7% ),而在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达7.5%。老年患者由于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合并房颤后更容易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老年患者手术的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 其风险不仅取决于心血管疾病本身的性质, 程度和心功能状态,而且还取决手术创伤的大小, 麻醉和手术的技术水平, 以及术中和术后的监测条件【2】。
老年房颤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尽量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房颤诱因,行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减少对患者心肺系统的影响;对于全身状态差,特别是除房颤外伴随其他心血管功能异常的患者,尽量慎用椎管内麻醉【3】;而行上腹部手术或者神经外科手术,由于应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选择全麻气管插管既便于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及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抑制术中各种应激反应,又能充分供氧,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保持心肌氧气供给充足,减少缺血缺氧等房颤不利因素。对于高龄患者,除了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ECG之外,还应做到尿量监测及呼吸末CO2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术后应继续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充分吸氧,改善血供。对于创伤比较大的手术术后应常规镇痛,减少疼痛所产生的不良应激反应。PCEA是术后镇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4】,使用吗啡4mgPCEA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硬膜外吗啡注药镇痛较合适的剂量。对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由于术后常伴随抽搐或躁动,如患者无呼吸功能障碍,可给予巴比妥类药物镇静,从而减少心脏负担。
4 总结
高龄房颤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术前检查要详细,对术前异常状态在不耽误病情情况下要尽可能纠正到理想水平。
4.2 应选择对患者各系统影响小的麻醉方法。
4.3 全身麻醉诱导应缓慢,用药量应较常人减少。
4.4 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有异常改变尽快进行正确处理。
4.5 术终还应继续严密监测,确认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出手术室至病房。
参考文献:
[1] 胡小箐. 房颤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2):79-81.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867.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颈神经丛麻醉;右美托咪定
颈神经丛阻滞是甲状腺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但存在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大的不足之处,因此需要辅助以合适的全身物。右美托咪定是一类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起到镇静、镇痛和稳定生命体征的作用。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右美托咪定辅助颈神经丛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甲状腺疾病诊断;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收住院完善检查后给予颈神经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④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共纳入140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45±2.42)岁,体重48~56kg,平均体重(52.32±3.24)kg;ASAⅠ-Ⅱ级;排除心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甲亢、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智力、听力、记忆力正常,根据术中麻醉维持方法不同分为给予右美托咪定微泵注射的观察组和给予异丙酚微泵注射的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手术前30min时,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鼻导管吸氧,而后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如下: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进针,进针时缓慢平稳直至针尖触及C4横突,回抽未见血和脑脊液后注射1%利多卡因+0.4%罗哌卡因2~3 ml行C4深丛麻醉,退出穿刺针后注射物10 ml行浅丛麻醉。观察组患者于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0.0003~0.0006 mg /kg・h微泵注射,对照组患者于术中给予异丙酚2~4 mg/kg・h微泵注射。
1.3 观察指标 手术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生命体征 手术中,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甲状腺手术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常用方法。由于甲状腺毗邻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在术中切除是容易并发神经损伤,因此,国内也将局部阻滞麻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以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有助于实施监测神经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1]。但是颈丛麻醉存在阻滞不完全、镇痛效果不理想的缺陷,且受到术中牵拉的影响可导致机体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既不利于手术过程的顺利完成、也会影响术后的恢复过程。因此,临床上多在颈丛麻醉的同时给予全身物进行辅助,以保证确切的阻滞和镇痛效果[2]。
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阻滞物,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在静脉泵注时能够同时发挥一定的镇静作用,常被用作神经丛麻醉的辅助治疗[3]。但是,该药物容易引起镇静过深、循环和呼吸受到抑制等不良反应,整体麻醉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右美托咪定是一类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通过激活突出前膜上的α2受体来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对交感神经气道负向调节作用[4]。在给予右美托咪定后,一方面有助于发挥镇静和镇痛作用、控制术中应激,另一方面能够抑制因手术创伤而引起的血管剧烈收缩、血压和心率波动[5]。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从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和应激情况两个方面分析了右美托咪定辅助颈神经丛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首先,通过比较术中生命体征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有助于稳定生命体征。这就反映出右美托咪定在控制应激反应中的积极价值。
综合以上讨论可得出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颈神经丛阻滞行甲状腺手术有助于稳定生命体征,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兵,陈建庆,缪建中,等. 右美托咪定辅助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镇静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12,38(17):2086-2087.
[2]王为浩,赵淑梅. 右美托咪定在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应用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9):32-34.
[3]杨瑞敏,刘敬臣. 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J]. 广西医学,2012,34(5):567-568.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非全身麻醉;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egative emotion and comfort level for patients with local anesthesia.Methods 112 patients of taking the local anesthesia from July 2013 to August 2014 in our Operating Room were selected.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6 cases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study group adopted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The vital signs,mental state,satisfaction and comfort level for two groups were explored.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vital sign for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Operating room;Local anesthesia;Influence
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害较大,破坏了脏器组织等的完整性,且病情一般较急重,患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1]。现选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非全身麻醉患者112例,其中56例结合护理干预,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112例均为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非全身麻醉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为(40.2±3.6)岁。研究组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40.5±3.2)岁。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帮助患者取合适,术前进行物品的准备,帮助医师进行手术衣的穿脱。
1.2.2研究组 结合对照组的护理措施增加:①术前护理: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手术相关情况的介绍,告知其手术的步骤、原理、疾病的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告知其禁食、禁水等手术前相关事项,使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②术中护理: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环境的介绍,态度应热情沉稳,消除陌生感。手术时协助医生进行器械的传递,并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失血情况及温度。术中可对患者的肢体进行碰触,对患者进行鼓励,可适当播放舒缓音乐,使患者放松。③术后护理:缝合前应对器械进行两人的清点,手术结束后对污血进行擦拭,整理患者衣物及被单,送患者会病房做好交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生命体征 护理后研究组生命体征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
2.2心理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好转,P
2.3满意度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88%相比于对照组55%有所提升,χ2=26.72,P
2.4舒适度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舒适程度总分(106.4±5.24)相比于对照组(86.54±5.21)有所提高,t=20.16,P
3 讨论
手术可对患者的自身免疫力进行破坏,增加了疾病的危险性,手术患者均需要进行麻醉处理,一般分为两种,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因而对手术的恐惧感更加强烈[2]。
护理干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有研究显示[3],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的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命体征水平、心理状态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好转,P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舒适度,改善了心理状态及生命体征水平,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蒉晓予.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4):142-143
[2]王薇.意象对话技术应用于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6):22-24
【关键词】
脾破裂脾切除;外伤性;治疗
作者单位:456575河南省林州市临淇乡卫生院
外伤性脾破裂为目前腹腔脏器损伤中最常见的疾病,发生率占腹部损伤的20%~40%,常合并失血性休克、多脏器损伤,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8例,经抢救治疗47例患者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14~60岁,平均35岁;闭合性损伤41例,开放性损伤7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外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打击伤5例,刀刺伤4例。合并多发伤16例,肝破裂4例,小肠穿孔1例,肾裂伤4例,血气胸1例,颅脑伤6例,肋骨、四肢、骨盆骨折6例。就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20例,首次诊断性腹腔穿刺即可抽出腹内不凝血液38例,阳性率约为79%;35例在伤后8 h内就诊,最快伤后0.5 h就诊,9例伤后8~24 h就诊,4例伤后24 h就诊;脾损伤部位和程度:脾上极15例,脾下极17例,脾门损伤15例,上、下极均损伤6例。破裂程度根据2000年9月第六界国际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1],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17例。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临床表现较轻、休克不明显、B超及CT检查未发现大的损伤和大量腹腔出血的1例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措施:绝对卧床1~2周;禁食、禁水及持续胃肠减压;快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血压平稳,必要时输血;密切注意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变化、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应用止血药及抗生素定期复查B超或CT,该例患者病情平稳,非手术治疗成功;保脾手术治疗:47例手术治疗,其中34例行脾修补术,10例行脾部分切除,修补及部分切除后,用大网膜覆盖创面,术后严密监护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腹腔引流情况,绝对卧床休息1~2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入新鲜血;3例因短时间内出血过多、血压过低、脾破裂严重或修补失败等而行脾切除术。
2 结果
非手术治疗1例痊愈,手术治疗47例中死亡1例,死于严重休克,1例为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术后发热12例,成人全脾切除后实验室检查发现免疫功能低下6例。
3 讨论
3.1 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严格遵循以下指征:Ⅰ~Ⅱ级脾外伤患者;儿童或青少年;无腹内其他脏器损伤;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超过4 U;B超及CT动态监测创伤已稳定,腹腔内积血不增加。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绝对卧床休息2周,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禁食、液体治疗、使用止血药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床边超声复查等,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并保证充足的血源。出院后限制剧烈活动3个月。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纯性脾破裂,经非手术治疗2周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非手术治疗期间避免咳嗽、大便用力等腹内压增高的动作。在观察期间发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宜中转手术:腹痛和/(或)局部腹膜刺激征持续加重;24 h内输血量>4 U而生命体征仍不稳定;红细胞压积持续下降而通过输血仍不能得到迅速纠正;通过观察不排除腹内其他脏器的损伤。
3.2 手术治疗 对脾脏损伤的处理原则是坚持“抢救生命为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5],不勉强施行保脾手术,以免危及患者的生命。脾全切除术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可靠的经典术式,其适应征有脾动脉、脾静脉主干破裂;严重广泛的脾破碎伤,脾门撕脱达Ⅳ级者;合并其他的严重损伤,如脑外伤、胸外伤等,宜尽快抢救;合并腹腔空腔脏器损伤,腹腔污染严重;Ⅲ级以上的老年患者;病理性脾破裂等。进腹后术者用左手迅速捏住脾蒂,控制出血,清理手术野,探查脾周围韧带,将脾脏托出切口。进一步观察腹腔内其他脏器有无损伤。根据脾脏损伤的类型、程度、有无合并伤等选择不同术式。如果发现脾脏粉碎性破裂、脾蒂血管损伤、病理性脾破裂、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危重患者,首选脾全切除术。
脾外伤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较常见,不轻易切脾,但也不能盲目保脾。术中立即有效的止血是治疗的关键,其次才是具体保脾术式的选择。适当的保守疗法也是治疗脾外伤的一种安全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乔海泉,姜洪池,代文杰.脾损伤新分级的意义.腹部外科,2001,14 (4):197198.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9.
[3] 朱深义,方全喜,张付华,等.外伤性脾破裂96例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0(5):348.
近年来,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外科各科手术都试着向微创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前列腺切除术创伤较大,术中术后出血相对多,恢复慢。因此,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在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hyperplasia of prostate,BPH)手术中,因其创伤较小,术中术后出血少,恢复快而被特别推崇。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间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46例,现将麻醉处理及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性患者46例,ASA1-3级,年龄52-87岁,体重49—86kg,均为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病者22例,合并有糖尿病者9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者3例,合并有慢支炎者6例。术前血糖血压控制良好,慢支炎为非急性期,无严重低血容量及严重贫血,Hb >85g/L,手术用时45分钟到3小时50分钟。术中输液400—1600ml,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1.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视情况给予阿托品0.5mg或不用阿托品。入室后常规检测SBP、DBP、HR、SpO2和ECG。氧罩持续吸氧1-3L/min。开放静脉通路,取侧卧位,选择L2-3或L3-4椎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针导入腰麻针,针尖抵达蛛网膜下腔后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或用玻璃注射器能抽出少量脑脊液,以明确在蛛网膜下腔,再用已抽2ml0.75%布比卡因的注射器抽出1ml脑脊液混匀,根据穿刺位置,患者身高、体重缓慢注入局麻药2.6—3ml。拔出腰麻针向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1]3-5cm。
平卧并协助摆好,立即针刺测麻醉阻滞平面,如果麻醉平面不够,从硬膜外腔注入1%利多卡因5—6ml,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手术中根据具体情况控制输液速度,高血压病人或者情绪比较紧张的病人给予镇静药咪唑安定0.5-2mg,血压下降较大时用升压药提高血压,心率过慢时用阿托品提高心率等等。
1.3效果判断 优:术中无疼痛及不适,未用镇痛药;良:术中有轻微疼痛或不适感,用少量镇痛药,芬太尼用量小于等于0.05mg;差:术中疼痛较明显,镇痛药用量较大,芬太尼用量大于0.05mg。
2 结果
46例病人术前、术中、术后SBP、DBP、HR、SpO2均相对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例病人麻醉效果均比较好,其中35例麻醉完善,未用镇痛药物,评为优;11例病人有轻微疼痛或不适感,给予少量镇静镇痛药即可顺利完成手术,芬太尼用量小于等于0.05mg,评为良。无一例疼痛或者不适较重而不能完成手术者。优良率达100%。
随着现代工业、动力机械以及高速交通工具的发展,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城市或乡镇,颅脑损伤都很常见,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其伤情和后果也远比四肢损伤严重,同时合并颈椎、颈髓、胸部、腹部的损伤,为急救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院从2004-2007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243例,我们给予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中60例病人太重死亡,余均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43例,其中男191例,女52例;年龄12-75岁;其中颅内血肿较大并有脑疝形成立即行手术治疗172例,本组病例GCS平分均≤8分,全部气管切开,留置胃管,以鼻饲供给营养。
2 现场急救
保持呼吸道畅通,重型颅脑病人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血液、脑脊液及呕吐物等可能引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因此应尽快清楚口腔和咽部血块右呕吐物,若牙关紧闭要用开口器撬开下颚,放置牙垫清理口腔,用手挤压病人气管,诱发病人咳嗽,可使气管内异物咳出,有利于呼吸道通畅,舌后坠病人放入口咽通气管,右暂时牵出病人舌头、条件允许给予供氧,因脑组织完全缺氧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保障气体的交换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前位。
2.2维持血循环:若病人出现休克状态,多是颅脑损伤右身体其它部位合并损伤的缘故,可采用出血处填塞,加压包扎,头皮暂时缝合,协助医生骨折固定及其它止血处理,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恢复正常血容量及血压,对保护脑组织,克服脑脊液调节异常和防止脑血管痉挛有重要作用。
2.3初步止血,妥善包扎伤口。在颅脑损伤同时合并颈椎骨折、四肢骨折、胸部、腹部、脏器损伤,对开放伤,做简单清创缝合、止血,肢体骨折采取夹板(或石膏)固定。开放性颅脑损伤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或伤部周围垫上纱布,再用消毒的小容器,比如小碗或小方盒覆盖在膨出的脑组织上,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做好各项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救治过程及病人的症状体征)。
3 院内急救护理
3.1急救首先要维持正常通气和供氧,GCS评分低于8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当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予以机械辅助通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要短时间内反复测量血压、脉搏,并补充血容量,使收缩压至少维持在100mmHg以上。以保证脑灌注(建立通畅静脉通道)。颅脑外伤若无严重的头皮出血或面部损伤,很少发生低血压休克,如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引起的原因常来自胸腹、四肢及骨盆的创伤。本组病例中,发现有119例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其中常见的四肢伤有64例,胸部伤有35例,腹部伤有20例。
3.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史,在病人呼吸道、氧饱和度、血压等稳定的同时,应注意了解病史,内容包括受伤时间、原因、外力性质及着力部位、伤后意识及瞳孔变化,有无呕吐、癫痫,曾作何种急救处理,有何其他重要既往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以便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本组织病历有12例有高血压病史,有35例有糖尿病史。
3.3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应快速全面有重点突出以确定诊断和处理为主要问题,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况、GCS评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眼球活动情况、有无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有无头皮损伤、颅(底)骨折如眶周及乳突淤血、脑脊液、耳漏等,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合并损伤等。
4 对症护理
4.1.1生命体征的观察应尽早测得患者伤后初期和手术后早期的生命体征数据,以便能观察其动态变化,对生命体征的测定和观察应注意以下事项,应先测呼吸后测脉搏,最后测血压,目的是避免因刺激引起躁动而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4.1.2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中应了解:是伤后立即出现的病症还是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的病症,其临床意义及危险性较大,包括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对判断术后颅内、再次出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肢体瘫痪及锥休束征的观察。
4.2有颅内压增高的颅脑外伤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应避免因枕头垫的过高而影响静脉回流或造成气道梗阻,对意识不清伴气道不畅者,宜取侧卧或半卧位。
4.3呼吸道的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意识不清,常有呼吸道分泌物的集聚,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及感染,因此护理上注意定时给予病人雾化吸入,经常帮助病人翻身、叩背、吸净痰液,防止坠机性脑炎的发生,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4高热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于脑干损伤或丘脑下部损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素乱,使体温调解中枢功能素乱,使体温异常升温,可引起脑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氧,用冰水袋降温,将冰水袋降温,将冰水袋至于枕部、腋部、腹股沟或用50%酒精擦浴,必要时采取冬眠低温疗法,降温措施宜早,应在高热出现前即采用有效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伤。
4.5躁动的护理对躁动的患者应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引起躁动的原因,特别要考虑到颅内出血,脑肿胀等颅内因素,应及时通知医生,复查CT确诊,对躁动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坠床,但不宜强加约束,否则病人会因反抗外力消耗能量而至衰竭。
4.6口腔、眼、鼻护理颅底骨折患者常引起口鼻出血及脑脊液漏,又时鼻腔及耳腔,有较多血痂清除,保持清洁,眼睑不能闭合或不能睁眼患者易发生角膜炎,应每日清洗2-3次,滴入抗生素眼药膏,必要时应暂时闭合眼睑。每日做口腔护理两次,清洗眼睛并用油纱条覆盖,对外耳道有脑脊液和血性液流出者用酒精擦洗外耳道,取半卧位便于引流。
4.7大小便的护理昏迷病人常有尿潴流和血液流出者用酒精擦洗外耳道,取半卧位便于引流。
5 总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危重,呈昏迷状态急救护理是关键,应立即进行抢救,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同时伴有休克、脑疝、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将保障有效气体交换放在所有抢救措施前位,否则会使患者窒息死亡。
总之,我们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而危重,急救护理期、对症护理、并发症护理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贯彻始终。知识全面是系统护理的基础,临床上扎实的护理技能,细心而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有机结合才是系统全方位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白蛋白;脑干出血
脑干的功能与它所处的位置和它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的。许多神经通路都要经过脑干。再次它是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所在地,例如呼吸、心搏、血压的维持,都受脑干有关中枢的控制。脑干网状结构对于维持肌紧张和维持大脑的兴奋性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受累以后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昏迷,甚至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导致患者死亡;又因为脑干本身体积很小,是手术的;所以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脑出血的分型 轻型 出血量10 ml。出血量>5 ml发病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昏迷、高热或体温不升、呼吸节律改变,提示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出血量>10 ml预后极差[1]。
1.2 一般资料 由于出血量在10 ml以上的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而且白蛋白价格昂贵,给家属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未行观察。 选取30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24~80岁,平均46岁。原发病:原发性脑干出血30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1例,占70%。中脑出血4例,桥脑出血16例,中脑累及桥脑出血7例,延髓出血3例。出血量:5~7 ml 20例,8~10 ml 10例,症状:出现意识障碍24例,针尖样瞳孔、高热、心律及呼吸节律紊乱、去大脑僵直等脑干功能障碍10例,伴有胃出血5例,急性肺水肿、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5例。对照组36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其中男28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20~78岁,平均42岁。原发病:原发性脑干出血36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9例,占80%。中脑出血6例,桥脑出血19例,中脑累及桥脑出血7例,延髓出血4例。出血量:5~7 ml 23例,8~10 ml 13例。症状:出现意识障碍28例,针尖样瞳孔、高热、心律及呼吸节律紊乱、去大脑僵直等脑干功能障碍12例,伴有胃出血7例,急性肺水肿、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6例。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疗法 对急性期高血压在监护下使用硝普钠静脉滴注,控制收缩压在160 mm Hg(1 mm Hg=0.133kPa)以下,血压稳定后用口服降压药物维持。常规应用止血药物、降颅内压药物、抗生素、降温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脑干功能障碍严重干扰生命体征者,早期应用冬眠、亚低温疗法。
1.3.2 大剂量应用白蛋白治疗 一开始就大剂量应用白蛋白:20%人血白蛋白50 ml,静脉滴注 3次/d,持续用药时间病情而定。脑干出血量较少者(5~7 ml),一般在应用1~2周、意识障碍恢复、脑干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时,可剂量减半为白蛋白50 ml,2次/d静脉滴注。对中等量脑干出血(7~10 ml)、症状较重者,20%人血白蛋白100 ml,静脉滴注3次/d,持续应用白蛋白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一般3~4周,再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白蛋白剂量持续应用。
1.4 结果 本组30例,死亡6例,死亡率20%。在存活的2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0例,占41.7%。,脑干出血量较少者(5~7 ml),一般在大量应用白蛋白1~2周,意识障碍多有恢复,脑干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在中等量脑干出血(8~10 ml)、症状较重者,大剂量持续应用白蛋白一般在3~4周,部分患者生命体症渐趋于平稳。本组大剂量应用白蛋白治疗的病例,在开始至最后的持续生化检查中,从未见有白蛋白或总蛋白量值的升高,而一直是处在低于正常值的水平之中。对照组36例中死亡17例,死亡率为47%。在存活的19例中,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0例,占52.6%。统计学资料如下。
根据以上资料使用χ2检验得χ2=5.376,按χ2值越大P值越小,所以P
2 讨论
白蛋白治疗脑干出血的机制是:脱水降低颅内压作用缓和,对间质性脑水肿有效,维持血容量的稳定,防止低血容量导致的出血周围及远隔区缺血的进一步加重,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伤。近几年研究表明,白蛋白可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合使SOD发挥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白蛋白还可与血中Fe2+、 Fe3+结合,阻止其催化H2O2生成OH-[2]白蛋白可增加血液胶体渗透压,减轻血脑屏障受损程度及血肿周围的水肿,又可减少甘露醇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白蛋白的半衰期长,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脱水作用,其作用温和,不易渗漏到脑循环外或因突然停药出现反跳,白蛋白的输入可改善微循环减少红细胞聚集和微小血栓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脑血肿的吸收[3]。不良反应很小,只是价格昂贵,因此在脑干出血的患者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应及早应用白蛋白。以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淑莲.自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CT及治疗.中国医药导报, 2007,1(3).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骨科手术;比较
硬膜外麻醉(C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区域性麻醉,在实施骨科类手术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全麻。长久以来,一般骨科手术都以连续硬膜外阻滞,但经常出现起效时间长,阻滞不完全,用药量过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患满意度低等不足[1]。对80例需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CEA和CSEA,以比较研究这两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80例需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分为CEA组和CSEA组,CEA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9~56岁;CSEA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0~58岁。股骨颈骨折52例,胫骨骨折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0.1 g苯巴比妥钠及0.5 mg阿托品。多功能监护仪随时监测患者血压(Bp)、脉搏、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CEA组穿刺点选择L3,4椎间隙,头端置管3 cm,由硬膜外导管注入0.75%布比卡因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5 ml,观察无全脊麻和局部麻醉药中毒现象后,再给药9~13 ml,术中酌情追加药量。CSEA组穿刺点选择L3,4椎间隙,成功穿刺硬膜外之后,插入25 G腰穿针,待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1.5~2 ml 0.75%布比卡因和10%葡萄糖混合液,然后退出腰穿针,头端置管3 cm备用,同时使患者保持手术要求的麻醉平面。注入阻滞液20 min后,进行手术,术中随时酌情给药以维持麻醉。
1.3 手术者指标观察:在患者手术过程中,进行呼吸、脉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身体体征的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局部麻醉用药量、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等麻醉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身体体征:两组麻醉中,呼吸、脉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均较平稳,无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通过观察记录:CEA组和CSE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药用量分别为(5.2±1.2)min和(1.2±0.3)min,(15.5±2.0)min和(5.3±1.0)min,(8.1±1.9)ml和(2.7±0.2)ml。由此可以看出,CSE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和药用量均少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满意度,CEA组40例,满意25例;CSEA组40例,满意34例。可见,在术后满意度上,CESA组明显比CEA组满意度高(P<0.05)。
3 讨论
骨科手术大多为急诊,是急性创伤。所以,此类手术麻醉即需要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以减轻其痛苦[2]。CEA麻醉通过硬膜外腔,酌情小剂量给药,对循环影响较小;但由于其麻醉诱导时间过长,不能迅速有效止痛,止痛效果差。有研究显示,在连续CEA麻醉时,一般还会出现局部麻醉给药量较大、阻滞不完全,这时需注射氯胺酮或杜冷丁等其他药物,进而干扰抑制了呼吸和循环,增大了其围手术期的危险。如果术中注入大量局部麻醉药,则极易产生神经毒性反应,并出现运动神经阻滞不完善。CSEA则可充分发挥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麻醉作用发挥快、阻滞完全、肌肉松弛完全,麻醉维持平稳。不仅麻醉给药量少、麻醉持续时间延长,阻滞平面更易控制,并能很好的应用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并降低了术后头痛发生率和提高了椎管内麻醉成功率,同时血压亦不会波动很大。CSEA麻醉操作时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体征等因素确定麻药的剂量,对肥胖者、老年人、儿童这类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量应适当减少。但CSEA在术后可能出现头痛、呼吸循环抑制、硬膜外置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等。因此在麻醉时及术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则需及时处理,以避免意外发生。在术中如能及时补充硬膜外腔药,使硬膜外腔形成一个正压环境,则可大大避免麻醉后头痛。
总之,在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CSEA可以很好的发挥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优点,对术者的麻醉控制稳定,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优于CEA,它具有麻醉起效快、运动阻滞起效快、给药量少、麻醉效果明显、患者术后满意度高等特点。同时,它也要求临床者熟练操作手术,能准确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及时有效的给予处理。CESA在骨科临床手术中,具有较大优越性,是安全、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更值得在骨科手术中推广。
4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位颈椎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防止并发症,减少死亡率及致残率,促进康复。方法:通过以下护理方法对高位颈椎骨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心理护理;维持正确的及牵引;做好基础护理;定时指导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通过恰当的健康教育,高位颈椎骨折患者无1例死亡,无并发症发生。讨论:精心的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高位颈椎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
关键词:颈椎骨折;护理
高位颈椎骨折常伴有神经根或脊髓损伤,且损伤部位靠近延髓生命中枢,症状重,死亡率高,并发症多。通过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护理体会
1.1密切注意生命体征改变。颈椎骨折常由意外事故引起,由于暴力大常合并有脏器、肢体等复合伤,常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入院后护士要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呼吸、血压、心率等变化,积极配合医师抢救生命,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吸氧、导尿、计出入量;同时注意其它部位复合伤,纠正休克、保证呼吸道通畅,并行简单有效的局部固定。
1.2心理护理。高位颈椎骨折患者由于突发意外致重伤,常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伤感、自怜、悲观等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护士应该加强病人心理护理。给病人真诚的关怀、抚慰,介绍成功病例,鼓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1.3护理。颈椎骨折护理相当重要,若姿式不当,不但可加重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甚至无明显神经症状者会出现瘫痪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故在搬运及翻动病人时,务必保持患者身体纵轴的一致性,严禁躯干颈部扭曲旋转。
1.4颅骨牵引的观察及护理。术前常规头部备皮颅骨牵引术后,保持头高足低位,头部抬高15°,以达反牵引作用,经常观察牵引的效能,且应该根据骨折和移位的不同种类采用过伸牵引或是采用屈曲牵引。特别是需要大重量牵引以便立即复位者,更应该密切注意牵引的重量、时间、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牵引针口应该常更换,外敷酒精纱,预防针孔感染。
1.5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患者应该卧气垫床,在休克期尽量减少翻动病人,待休克纠正后每2~4小时协助翻身1次,预防褥疮的发生,协助病人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鼓励病人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作腹部按摩,给缓泻剂,必要时灌肠,防止便秘。
1.6功能锻炼。做好被动、主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强直,肌肉萎缩,防止肢体静脉血栓形成,防止骨质疏松,每天至少做2次各关节全方位动,被动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次数、程度。给病人详细讲明基本病情、注意事项、主动、被动活动的重要性、持久性,减少并发症,降致残率。
2结论
高位颈椎骨折患者操作部位靠近延髓生命中枢,症状重,死亡率高,并发症多。通过精心的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高位颈椎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