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风力机组控制技术;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51-01
常规能源、电力紧缺及供电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利用风能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清洁替代能源之一,对于缓解能源匮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风力发电事业日益蓬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从事风力发电方面的技术人员。河海大学于2008年创办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走在各个大学的前列。同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风电学子,旨在专业培养风能与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工程技术、科研、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河海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了风力发电规划与设计、风力机、风力机组控制、近海风电场、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场施工与管理、风电场数字仿真等一系列专业课程。
风力机组控制系统是机组正常运行的核心,其控制技术是风力机组的关键技术之一,与风力机组的其他部分关系密切,其精确的控制、完善的功能将直接影响机组的安全与效率。“风力机组控制技术”是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适合高等院校“风力机组控制技术”专业课学习的相关教材,河海大学新能源系的教师自编教材供学生上课使用,在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风力机组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风力机组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
教材是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风力机组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的主要教学文件,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2005年9月开始了编写《风力机组控制技术》专业教材的调研工作,分别走访了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如东新能源局、如东风力发电场、北京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电力勘测设计院、上海电力勘测设计院、华东电力勘测设计院和多家风力机制造厂,专门派人参加每年度的专业调整研讨年会,对开设“风力机组控制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多方推敲,最终于2007年讨论并制定出编写大纲。全书内容在2010年1月完成,现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共26万字。
《风力机组控制技术》一书共分十一章:第一章绪论,对风力发电以及风力机组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作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风力机的基本理论,包括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基础及桨叶受力分析;第三章介绍了风力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控制要求以及风力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介绍了定桨距、变桨距、变速风力机组控制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基本控制策略;第五章着重介绍了偏航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偏航系统的技术要求及维护;第六章介绍了风力机组液压与制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电动变桨距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七章介绍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技术、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的矢量控制技术以及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技术;第八章介绍了风力机组的并网控制技术、双PWM变频器原理以及低压穿越技术;第九章介绍了风力机组的监控系统、风力机组的噪声控制技术以及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第十章主要介绍了风力发电存在的问题、风力机组常见故障、风力机组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以及风力机组的运行与维护;第十一章介绍了模糊控制理论在风力机组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中包括风力机组模糊控制器设计、基于T-S模糊模型的风力机组稳定性分析。
二、《风力机组控制技术》的编写和体会
1.根据课程基本要求,创建合理教材体系
在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是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战略措施。教材编写应遵循本专业全套教材整体优化要求。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取材合适,内容阐述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掌握。《风力机组控制技术》一书的内容应与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内《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电场规划与设计》、《风力机建模与仿真》等课程教材内容承前启后、紧密联系,既要避免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又要防止课程体系中重要内容的疏漏,充分体现课程的科学性、思想性、前瞻性、启发性,使整套教材成为体现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整体。
考虑到风力发电控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材应反映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以成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替代陈旧和过时的内容。
2.优化课程教材内容,注重教材先进实用
在编写《风力机组控制技术》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还有待完善,风力机组控制技术方面的参考教材还很少,所以在编写《风力机组控制技术》教材时应注意教材基本内容要合理、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并经过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及专家严格把关。
关键词:节能减耗热能与动力工程
1热能与动力工程概况
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能够实现能量的转化,热能在一定装置的作用下,将其转化成动力能源,并将动力能源转换成热能和电能,在能量转化期间,最终实现获取我们想要的电能。煤炭厂、电厂在生产能源时,为了确保能源的顺利转化,需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所以热能与动力工程对能源的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热能与动力工程能量的转换看似简单,但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而将热能与动力工程合理地运用于传统工业的生产,能够提高能源生产效率。
2我国传统工业遇到的发展困境
2.1重工业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重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但也给中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少不良后果。如河北、山西、河南、湖北、辽宁等地的重工业城市的河段绝大部分受到严重污染;有近3亿的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质;工业污染物堆积成山;全国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段的雾霾污染。这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给我国的发展提出严峻警告,其中我国的重工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问题对于我国的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相关重工业必须认清当前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促进效益的提高,一方面应当把节能降耗放在发展的历程中。
2.2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当前,传统工业内部鼓励员工创新不足,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与培育机制也不够完善。部分传统工业在企业创新中缺乏总体规划、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高新技术现象十分突出,引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提高企业的生产装备水平。作为技术引进者的传统工业战略性不强,从引进的技术类型来看,真正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制造核心技术所占比重小。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情况看,大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只是静态引进了先进的高新技术,而未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动态新模式。因此,当前有必要增强传统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3新型技术在传统工业中应用不足
比如,热能与动力工程致力于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能源,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传统工业实际上并未主动将相关技术引入到生产经营中。传统工业企业作为进行传统工业升级的主体,是传统工业升级的起点,因此应提高新型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3热能与动力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
3.1利用多级汽轮机的重热现象提高电能
多级汽轮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重热现象,上一级汽轮机损失的热能能够被下一级汽轮机所利用,所以有效利用多级汽轮机的重热现象,可以使得热能与动力工程合理地运用于电厂中。在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将重热系数控制在最佳范围内,通过调节重热系数,从而提高发电机发电的效率。由于不同发电机组从设计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其重热系数并不完全相同,最佳的重热系数应该控制在0.04~0.08,此时多级汽轮机的重热现象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使得发电机组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由此可见,将热能与动力工程合理地应用于电厂中,可以提高发电机发电的效率,从而提高电厂电能的产出。
3.2提高汽轮机的射水抽气器系统
在火电厂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电为主的一次能源国家,火电厂能源消耗非常大,而且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有必要对火电厂整体的生产运营做一次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对于火电厂减能降耗非常重要。对于中小型水电机组凝汽器而言,抽气器选用射水抽气器更为明智,因为射水抽气器对凝汽器的真空和工作效率有直接的影响。与射汽式抽气器比较,采用射水式抽气器,能够减少耗在射汽式抽气器上的蒸汽量,且不需要制冷器,提高了火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3.3优化强化传热在实践中的应用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局面,能源转化消耗量过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局面。因此,改善能源转化效率有利于我国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在动力、冶金、化工、石油、材料工程、电子、核能等多方领域都不可避免地涉及热量的传递及强化过程,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热设备在能源生产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强化传热是实现换热器高效、连续工作的主要途径,总体来说,能达到提高现有换热器换热能力、强化工作条件、减少工作阻力等作用,对于能源生产中热能的有效传输及强化意义重大。因此,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现有工厂中的传热器进行改进,优化强化传热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对于节能降耗又是一大利器。
4结语
能源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对于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优先将节能降耗放在企业发展的目标中。节能降耗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系统、多环节的庞大工程,先进的科技是确保企业运转高效、优化设施的基础,科技创新依赖于先进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加强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有利于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对新能源的应用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雨沁.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探讨[J].新校园旬刊,2015(10):192~192.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考核方式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职院校085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B-5107-11-0001。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总共40学时。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机械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基本认识和系统了解能源动力工程中主要机械、设备、装置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同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了解,获得热能与动力机械方面的技术基础以及新发展的技术基础知识,为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奠定基础[1]。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以制冷与空调工程为基础、以食品冷冻冷藏为特色的学科。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进入制冷与空调行业进行设备的研发,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其它相关行业,有的进入食品冷冻冷藏行业进行研究或应用方面的工作。该课程的开设为本科生奠定了热力机械方面的基础,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向热能类的专业转行或者是进一步深造,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自2008年开始教授本课程,已经有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情况,对本课程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具体而言,针对本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热能的基础知识、锅炉结构及原理、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热力发电与核电、内燃机动力系统与装置、制冷与空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换热与蓄热装置、热能与动力系统辅助机械等。
如果单纯采用一本教材,则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每章的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关联度不大,深度不够。目前本课程选用王中铮编著的《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第2版)作为教材,以及蔡兆麟主编的《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翁史烈主编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北京:高等理工出版社,2004年第1版)、蒋德明主编的《内燃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第1版)作为辅助教材。然而以上教材均存在教学内容上不合理的问题:王中铮版的教材内容过于宽泛,面面俱到,深度上不够;蔡兆麟版教材内容过于深,不适合我校的热能专业学生,翁版和蒋版的教材是专门针对内燃机专业的学生所编著,也不适合我们制冷专业。综合考虑后,选用王中铮编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其它教材作为有机的补充,在需要深入的地方,采用补充讲义的方式。
二、 教学活动的组织
1) 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的教育条件也逐步在改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对于第一章热能的基础知识部分和锅炉的燃烧部分采用以板书为主的讲解方法,而对于锅炉的结构、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的演示以及发电系统的讲解,则利用多媒体结合FLASH来进行讲解。
教学结果表明,原理的部分采用板书,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应该做黑板上提纲挈领的对说讲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进行强调,让学生建立起比较好的全局观和条理性[2]。
2) 书本理论知识与实物模型相结合
对于比较复杂的设备和系统,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还是很难有实际的体会。而本课程以讲授主要设备和系统为主,如果对所学的系统能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观摩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大意义。为此,实验室采购了锅炉、发电系统、蒸汽轮机等教学模具,在授课过程中,在先讲解完理论部分后,会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一边演示一边讲授,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大大提高和讲课效果和效率。学生均能达到一讲就透,一操作就明白。
3) 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兴趣小组相结合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采用教师课堂教授与学生兴趣小组结合的方式。本课程讲授采用课时内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下以学生讨论和讲解为辅的教学手段。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上教师对所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课下会组织和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入和展开。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文献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化,并以PPT的形式在兴趣小组内进行报告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酌情计入平时成绩。
实践表明,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度也很高。
三、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其中PPT和小论文相结合的手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课堂上的参与性,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期末考核方式打分如下:
结果证明,较单纯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相比较,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查阅科技文献、做报告和写科研小论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厂锅炉;发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燃烧效率;燃烧控制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K22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3-005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3.027
热能动力工程包含众多专业,这些专业所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泛,几乎所有的专业都需要依赖和运用热能动力工程学的知识。拿火电发电厂来说,发电厂中的汽轮机和电厂锅炉都是热能动力工程所探究的领域,另外由于掌握先前热动能的相关知识,所以我国火力发电厂的前景才一片良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变化,我们只有进一步提高电厂锅炉的燃烧效率才能符合市场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热能动力技术来推动电厂锅炉的进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1 电厂锅炉的构成要素
发电厂的运作离不开电厂锅炉的应用和支持,电厂锅炉作为发电厂的支柱设备,在发电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厂锅炉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外壳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燃气锅炉控制部分。从外壳来说,外壳是由底壳和面壳组成的,底壳的作用就是加强稳固燃烧器,另外,底壳的膨胀水箱等部分要件都是由底壳连接在一起的,通过底壳的作用从而固定在墙体上。从面壳来说,面壳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风尘的污染,从而保护各个重要部件。燃气锅炉控制部分是电厂锅炉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整个锅炉构造中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控制燃料的燃烧。传统的控制方式以人力为主,不能很好地控制温度,使其数值失真,而现在控制系统大部分都是由电子控制,这样能够保证操作准确,达到控制效果,实现控制目标,符合控制要求。
2 电厂锅炉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应用
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都需要电力的支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都离不开电。另外,我国主要是依靠火力发电来满足我们用电需求。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展,人们对电力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我们不仅要提供充足的电量,并且还要保证电力质量。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火力发电厂只有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电厂锅炉的运作系统和整体构造,从而提高锅炉性能和燃烧效率。我们在改进的同时,要明确电厂锅炉是由众多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都要引起重视,提高各个部分的性能,从而促进整体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研究便成为首要关注问题。电厂锅炉在应用中主要是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而根据热能动力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原理来看,电厂锅炉便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对象,因此热能动力工程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需要运用热能动力学知识来探究电厂锅炉的构造技术和工作流程。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地球上的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只有节能减排,重视电厂锅炉的应用技术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
3 热能动力在电厂锅炉发展中的应用需要
热能动力和电厂锅炉本身就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把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原理和电厂锅炉生产系统结合起来,那么对未来电厂锅炉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以风机为例,风机在电厂锅炉中发挥极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风机一般都是至关重要的流体运行设备,其运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叶轮的旋转来得到风能,并在此基础上,把机械能转化成气体压力,投放到电厂锅炉中使用,一旦气体扩散,便能够保证燃料的燃烧率,这足以可见风机的重要性。但是,就我国目前来看,很多锅炉的问题便出在风机方面,风机运作强度大,工作量多,再加上运行环境的不良状态,所以风机容易发生损坏。因此,如何提高电厂锅炉风机工作水平和工作性能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只有通过利用热能动力工程技术来不断增强风机的耐用性能,提高风机的承载力,解决当前风机使用过程中的疑难
问题。
4 热能动力工程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运用
燃气锅炉控制部分是电厂锅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锅炉的燃烧控制技术决定着锅炉的发展前景,是能量转化幅度的关键技术。传统的锅炉主要是依靠人力去投放燃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普及,现代锅炉大多以自动化技术为主,先进的自动控制取代人力控制。锅炉燃烧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下面两大类:一类是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另一类是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这两种控制系统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合理运用控制系统,将够达到生产目标。
4.1 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
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主要是由燃嘴燃烧控制器、电动蝶阀、热电偶比例阀、流量计气体分析装置和PLC等其他部分构成的,热电偶主要负责相关数据的处理和传递;PLC主要用于数据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微积分等计算方法来设置信号。此外,我们还要抓好比例阀门和电动蝶阀的开放幅度,这样一切控制好之后,才能更好地调节温度。但是这种控制系统对温度的控制并不是很好,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十分精准,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确定相关数据。
4.2 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
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主要是由烧嘴、燃烧控制器、流量阀、流量计热电偶构成的。在这个控制系统中,电信号的生成是通过热电偶实现的,热电偶把温度转化成电信号,把电信号标记为测量点的实际温度。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测量点的温度期望给定值是自动给定的,是通过工艺曲线来获得的,毋庸置疑,这两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当PLC对阀门的开合程度进行调节的时候,其调节的范围幅度主要是依据这个偏差来衡量的。除此之外,该控制系统具有专门化的特点,燃料的控制测量是由一个专门的质量控制装置来负责的,采用这种控制系统能够节省其他部件的使用,降低损耗,另外还可以保障温度数值的精确性。我们要重视热能动力工程的燃烧控制技术,分清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和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的优缺点,根据适当的情况选取合理的控制系统,从而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新形势下电厂锅炉的应用离不开热能动力工程的支持,运用热能动力技术来提高电厂锅炉的燃烧效率从而来改变整体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势头。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电厂锅炉的组成部件,另外还要明确电厂锅炉构造和热能动力工程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电厂锅炉和热能动力互相影响、互相补给、互为所需。同时,我们还要不断优化热能动力技术,完善电厂锅炉构造过程,尤其是风机的使用和改善,解决当前风机应用中的不利因素,提高锅炉各部分的工作效率。最后,我们要发挥燃气锅炉控制部分的作用,采取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和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来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和
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胡鸣.变频技术在锅炉风机上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2007,(4).
[2] 张燕连.脉冲燃烧控制技术的应用实践[J].现代冶金,2009,(3).
关键词:双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赖明勇校长指出按照“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行业特点转化为学科特色,专注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全国“百强”。
长沙理工大学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发展形势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方向,瞄准国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工作,创办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过6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贡献如下7个方面: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专业评估验收,人才培养取得圆满成功。该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研究成果对我省风电领域人才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建成实验室有:“风力机叶片振动实验台”、“新能源材料疲劳特性试验台”、“风电机组运行与控制实验台”、“风光互补实验台”、“小型风力机拆装实验台”、“风电场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综合实验系统”等,“风力发电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国家级“电力生产与控制”仿真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6位在编教师中主持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承担20余项省部项目;多位教师发表在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多位教师获发明专利授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带入教学课堂,从而使同学们了解新能源领域科技前沿知识和学术思维。
四、发展了双一流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近年来,我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本项目结合“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能源领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2011计划”,在湖南省和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探索了新形势下新能源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等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五、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
除了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仿真以为,创造性把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场设计引入风电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多功能、全过程的风电仿真实验室,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一个创新。2014年,风电场设计与运行仿真实验室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已成功获批为“电力生产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将在仿真教学、科技服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模式。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第一、二学年在本校就读,且学习成绩不低于评分标准70%(平均绩点2.0以上)、无不及格课程的学生,可申请诺森比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本科第三、四学年课程,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诺森比亚大学学士学位,经长沙理工大学认证,并能获得长沙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
七、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专业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建设了高水平的风力发电综合实验室,建立了多环节多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建设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风力发电场实践基地给每一位学员分配一个岗位,并配备一位指导师傅,实习3周。结合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探索形成了校内外实习相结合、风电场实习和校内仿真运行相结合的模式。
在A电仰天湖风电场、大唐南山风电场、湘电风能公司、南车时代公司风电事业部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八、总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2009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成为我校以风电为特色的专业,也是能动学院新的人才培养增长点,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就业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能源学科的发展,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以上七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成果。
对于学生就业来说,大环境主要指的是就业市场、就业趋势对人才的影响。从职业培养上来看,大环境影响学生对职业选择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方向。同时就业市场和就业趋势又受到国家政策、地方法规等因素影响。对于企业招聘来说,大环境是指学校知识体系构成,学校专业体系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招聘到满足本单位长远发展的人才。反过来说,提高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也将促进本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为了改善大环境,学校组织决策者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着手:
(一)地区产业为主
以工科为主的大专院校要发挥地区产业的引导作用,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区域分布,大学生择业倾向与区域产业经济需要不匹配,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风能动力工程”专业来说,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厂主要集中在北方的重工业城市,而风力发电场却分布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当生源集中在某一地域情况时,对学生培养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的特点,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某一方面的知识的教授,提高学生在该地区的竞争力,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就业,并在择业竞争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多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紧密联系,了解地区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充分为地方经济培养出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能建设人才,以多渠道、多途径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二)教育服务地区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自身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期,人力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无法弥补质量和结构的短板,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设置的专业要服务区域经济。首先,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要分析区域大类专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特点,设置区域产业需求的专业。其次,服务区域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分析区域大类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再次,是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要了解区域产业的行业分布与需求,分析区域内具体需求专业和人才需求数量,在确定大类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设置具体专业。最后,服务区域内主要行业的骨干企业,分析骨干企业职业岗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三)教育服务企业
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院校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用人标准,在这点上院校与用人单位具有价值一致性。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现象突出,高职教育要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人才[2]。企业渴望有一批懂专业、能学习、负责任、善沟通,能体现企业文化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要贴近企业,服务行业。一方面学校提供大众化服务,即为某一行业培养先进的、具有行业特质的、企业普遍认可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按照行业职业标准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就业共担等手段来培育校企互认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提供个性化服务,即为特定的企业培养特定的专业人才。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与管理,将企业特殊的专业要求、职业素质、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及时调整专业知识体系
高职院校在就业导向的指导下,加快了专业调整的步伐,设置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和课程、逐步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固化模式中走了出来,开始根据市场需要和就业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式是相对于“学科导向”而言的,“学科导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学科或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认知的逻辑体系组织教学的课程。“就业导向”课程以就业为目标,按照一定的职业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学校实时把握就业动向,根据工作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调整课程时要及时果断,并可通过“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手段补充行业中急需的知识技能。但职业教育不应该走向极端,片面理解“就业导向”,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学生的人品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这与许多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甚至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长远发展的课程一再被压缩或删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小环境的影响
目前,各职业学院和高校学生集中在90年以后出生,这些的学生自主性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很明确[3]。在对进行学生日常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多次摸底调查,了解在众多的因素中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只有针对这一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用功的学习,并且就业成功率更高。
(一)“自我实现”培养
在以工科为主的本专科院校,要充分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兼顾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双轨”模式,同时兼顾学生个人爱好和意愿。以应用性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自我实现”,对今后的从事职业有着充分认识,可以很好地为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提供新的思路。“自我实现”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开发其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等三方面[4,5]。因此,“自我实现”课程以开发培训学生内在的、潜在的价值为目标,将学生的情意领域(意向、情绪、态度、品行、情感、价值观)与认知领域(智能、知识和能力)加以整合,以期实现学生智商与情商、学习与生活、个人与社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统一[6]。“自我实现”课程模式,首先要求关注的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就业意向开发课程,在学生解决和掌握各种学习问题的过程时培养兴趣,提升素质,发展能力。其次,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构想、设计、实施与评价,更多地发挥被受体(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再次,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与其操作能力(行动能力)的发展并重且相辅相成;最后,在应用“自我实现”课程模式,要避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偏差,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二)其他个人影响因素
学生的其他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和个人态度[7]。“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生源主要涵盖内蒙古、辽宁、甘肃、吉林、黑龙江、四川、福建等几个省份,若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找到距离家乡较近的城市和地区,往往不能选择就业。同时学生从事的专业与当地主要企事业人才需求不吻合,学生也很难就业。即使勉强就业,在1-2年甚至几个月学生就会选择离岗,这样直接影响学校在该企业的今后就业量,学校在地区企业中的印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例子在其他专业毕业生中屡见不鲜,对学校专业长期发展不利。
三、总体方案设计
在确定宏观的培养模式甚至微观的培养方案时,首先要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总体设计方案直接关系到实施效果,成为确定培养模式和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方针,所以总体方案设计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考虑大环境影响因素时,主要包括:用户、市场、技术、经济、本校信息、环境、外协、政府和社会的政策方针等。而小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就业、个人能力、其他因素等。本方案总体设计主要通过四步骤进行。首先是资料收集,对于影响学生就业的各方面信息通过市场调研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得到第一手资料。资料要求全面,这将有利于方案确定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不偏离指导方向;其次是资料分析和整理,这一部分工作是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规划,并将同一类型的资料数值量化,为利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做准备;再次是故障树分析。通过将量化数值公式转化为数据模型节点,利用故障树分析原理变通进行资料分析,最终得到学生在校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形成专业具体方案。最后,以专家团队为主体,对关键内容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培养模式和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具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其中节点内容说明如下:1.用户方面的信息收集:其中用户指学校周边或本区域(省、市)等方面的风电运营企业和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对人才需求。2.市场方面的信息收集:主要是指在大环境下,风电市场或风电行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要求[8]。3.技术方面的信息收集。针对1和2对人才培养需要,进行相应培养方案设计,增加和删减某些课程内容。4.经济方面的信息收集。是针对本科4年学习时间和专科3年时间,合理调整培养方案时间进程,使各门知识彼此协调,并实施跟踪国家经济生产大市场的变化情况,达到最佳学习效果。5.本校的基本信息收集。本学校风动专业的师资力量及教师从事科研方面特长,进行合理配置相应课程,提高学生在知识面上的深度和广度。6.环境方面的信息收集。此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区域的选择,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案的修改。7.外协方面的信息收集。本方面信息收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发挥本校行业优势,发挥外协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单位的知识和技能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8.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政策等方面信息收集。例如2013年国家将启动15亿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资金,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刺激风电设备研制企业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方面1、2、3等资料,对学生知识掌握量和门类必然有间接影响。9.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主要是指学生对以后职业的规划,学生的个人就业志愿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就业[9]。10.学生个人能力测试。个人能力主要是指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通过试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和想法。11.影响学生就业其他因素。在其他因素中家庭原因和个人态度到对职业规划起着主要引导作用,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部分内容,有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故障树分析方法
故障树分析又称失效树分析,简称FTA(FaultTreeAnalysis)。它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H.A.Watson首先提出的。用以表示系统特定顶事件与其各子系统或各元件的故障事件及其它有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故障树作为分析手段对系统的失效进行分析的方法。故障树分析是一种图形演绎方法,分析起来形象、直观。由于它将系统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因素联系起来而有利于弄清系统的事件模式、发现找出系统影响的各事件环节,提高系统顺利运行的分析精度。由于它是由特定的逻辑门和一定的事件构成的逻辑图,因此,可以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建树,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10]。故障树分析法不仅可用于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可靠性问题,而且也可用于其他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章正是利用故障树分析的这一点,完成职业教育方案的探讨。系统产生某一事件结果都是有着各种直接和间接原因———也就是事件,在这些事件间建立逻辑关系,从而确定系统产生这一结果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或其发生概率的一种可靠性、安全性分析方法。它在工程设计阶段可以帮助寻找潜在的事故,在系统建立运行阶段可以作为预测的方法。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系统,也可以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首先要收集、规划、整理各影响职业教育的各种信息,并归结为整理为影响结果的客观因素,建立故障树。其次,建立故障树的数学模型并量化影响标准,对每一量化影响因子进行分级加权。再次,进行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定性分析,找出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及知识点。最后,对整个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定量分析,将每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进行杂糅,并在设置教学大纲时进行一定的取舍,否则知识点过于零碎,不利于方案实施和学生的今后发展。
五、方案实施
(一)定性分析
将通过各种渠道的信息资料进行规划、分析、整理,并综合考虑影响职业教育体系的各个事件,这样才可以进行相应的故障树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综合考虑,建立“风动”专业职业教育体系故障树,通过这一方法对该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故障树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二)建立数学模型
故障树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以“与”和“或”计算。“与”计算在数学表示上以“﹒”号表示或者不书写,当若出现x1x2的结构形式时,表示x1x2所代表的两门知识课程要杂糅在一起综合进行掌握学习。“或”计算在数学表示上以“+”号形式表现,若出现的结构形式时,表示x1x2所代表的两门知识课程均要分别掌握。x1x2+x3表示由知识点x1和x2杂糅形成一门专业课,同时学习由x3知识点单独形成的专业课。这样避免出现学生的专业课程过多、学习任务过重的现象出现,同时又避免学生在以后择业时知识和技能不足,从而达到“学”与“不学”中寻找出一个平衡位置。具体计算公式为:T=n1G1+n2G2+n3G3+n4G4+n5G5=x1x2x3+x4x5+……(1)其中:n1n2……n5为资料分析时整理归结而得到的加权因子,以提高相应知识点所占的比重,x1x2……xn为需掌握的各种知识点及技能,G1,G2,……,Gn为各种就业方向。
(三)方案实施及实际效果
通过故障树分析设计的专业培养方案,已经在“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081级和091级学生中初步尝试实施,并得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在培养计划中的“风电场安装与设计基础”课程集中了机械、电气、维护、安装等方面知识,而“风电机组监测与控制”课程又包含了控制、电气、运行等相关知识,通过故障树分析计算平衡各知识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统计沈阳工程学院“风动”专业081和091级就业数据,从中可以清楚看出,无论大环境和小环境其中的影响因素权重如何变化,通过本方法分析后学生在校掌握知识和技能均能满足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也比较高。
六、总结
关键词:学科竞赛;风电工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岳勇(1980-),男,重庆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讲师;刘晓勇(1954-),男,北京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2011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2-02
2000年以来,我国风电事业突飞猛进。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总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国家气象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6亿-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有1亿-2亿千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共计7亿-12亿千瓦,风力发电潜力巨大。
根据《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需要各类风电人才18.5万人。[1]目前,虽然我国很多地区风电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大部分核心风电技术均从国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风电专业技术人才、产业经营人才、售后管理人才等都相对紧缺。[2]目前,国内有一定数量的高校设置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旨在缓解风电方面人才紧缺的问题,而如何进行风电人才培养也是国内相关高校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风电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影响下,我国风电产业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世界范围的常规能源的日趋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历史机遇到来,风力发电等新型产业正处于朝阳期,多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风资源评估、风电场微观选址及现场维护等对风电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实践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根据各类风电企业的对风电专业人才的招聘信息分析可知,风电企业对研发设计人才、复合材料专业人才、现场工程师和维护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随着风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其市场的不断拓展,风电行业还需要大量的企业中层管理人才、营销及售后服务人才。
人才是强国战略的基础。[3-4]高校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风电工程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上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秉承“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努力寻求风电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风电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风电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5]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办风电工程方向本科教育的单位之一。学校从2005年开始从电气工程专业中设置风电工程方向,2009年该班学生顺利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1年,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工程方向)被新疆列为首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学校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风电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和实践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符合风电企业实际需求为目的,培养适应现代风电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学科竞赛对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在加强风电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积极开展专业学科竞赛,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是培养风电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
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一直缺乏风电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风电行业的人才储备较少,专业的高级人才更是匮乏,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和上市公司。随着风电技术的快速进步、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风电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从事风电事业的各类技术骨干人才中,只有极少数人员是风电专业出身,其余大部分人才是从其他相关产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风电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和专业技术学习。具备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风电专业人才已刻不容缓。事实证明,三维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方式是提高风电等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合理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后续风电专业人才的需要。
2.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需要
组织和开展相关学科竞赛,不仅能引导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而且还能推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将各专业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进行的配套改革,从而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学院大力倡导、积极鼓励开展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氛围,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形成学生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学院还针对学生在三维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主体,在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实践和发挥创新精神参与学科竞赛的同时,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风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风电工程专业学科竞赛设计与建设中,将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国际化视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出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目标,在竞赛中采取以实际科研项目研究与理论应用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基本思路及模式详见图1所示。
第一,让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规定基本课程的同时,通过与风电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的初步接触交流,以及在企业的实践认识学习,开拓眼界,更新观念,明确本专业所需知识与技术,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的方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参与相关专业学科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与本学科的在职教师、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和互动,了解在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了解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瓶颈,从相关课程、课题、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中抽取和提炼出合适本学科的竞赛题目。学科竞赛题目来源于理论教学工作、前沿科研项目和实际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积极性,增强学校风电专业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实力;另一方面可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为合作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机会和灵感,增加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成就感。通过组织学科竞赛,加强风电专业建设,2003年至2011年,机械交通学院学生累计获得新疆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26项,学院教师获得风电有关的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项。
第三,对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即进入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将其分配在不同的学科竞赛题目小组中,根据每届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具体情况对本学科竞赛题目及出题范围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与此同时,将学科竞赛典型题目作为案例融入风电专业主干课程中,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近年来,学院根据专业学科竞赛的需要,先后成立了机械创新学科竞赛小组、电子工程学科竞赛小组、数控模型设计组等多个学科竞赛小组,并由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通过不懈努力,该专业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相关专业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四,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采取导师制,进行个别化培养,并从这些优秀学生中以优中选优的方式遴选出顶尖级学生,让其提前参与到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参与设计创新实践、到国内著名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国外院校企业进行交流培训、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结束后,不管是否获奖,每位参赛队员都要及时分析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赛后总结不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参赛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对学科的未来发展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科竞赛的题目来自研究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题目本身往往涉及风电相关学科中的深层次理论和前沿性技术,参赛学生拟采用的有效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教材上找不到的,远远超出了课堂所学知识范畴。解决这些竞赛题目的方法往往不是需要技术新颖就是需要另辟蹊径,很难做到一次就能找出合适的解决途径,一般需经过多次的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此外,指导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仔细研究竞赛中其他不同参赛团队的解决方案,详细对比,讨论优劣,以提升学科竞赛的内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6]
四、基于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效
通过专业学科竞赛建设的有力带动,及新疆2011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大力支持,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工程方向)已升级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由教育部正式备案并批准招生。[7]
1.将学科竞赛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变化相结合,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教育理念
针对风电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学院将风电工程专业方向分成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电气控制及工程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从事风力发电机零部件、塔架等结构件的设计以及客服、现场吊安装、机械故障处理、质量环节零部件检验监造等相关工作的从业基本能力素质。根据专业需求,学院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设置了面向纯机械工程的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即三维创新设计小组,提高了本专业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兴趣,毕业生也受到风电企业的好评。
2.将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结合,硕果累累
建立开放式的工程训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大学生的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设计、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平时均可在中心和实验室进行;建立了本科生参加导师科研工作机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形成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自治区、全国的竞赛。近年来,取得了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新疆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目前,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已获得9项专利,其中1项专利发明者还在2011年荣获新疆大学生优秀发明创造专利获得者称号。多年来,本学科荣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近5年来15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有5篇分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参考文献:
[1]水志国,荀振芳.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1.
[2]李云超.在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风电专业模块拓宽就业渠道[J].科教导刊,2012,(5):68-6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5]刘小勇,李雪莲,唐茜.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建设[J].教学研究,2012,(3):85-88.
论文关键词:热动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论文摘 要: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热动专业人才培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人才培养质量受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影响,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热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热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两大热点问题[1]。目前,中国已经把能源与环境问题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不仅是两会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未来20年,中国将在保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带来的环境成本,保护公众健康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促进建立氢能源、氢经济社会体系,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致力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研究[3]。比如利用节能技术提高常规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环保能源等,既能满足人类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职位需求分析,能源行业位居2008年五大热门行业第2位。2007年以来,随着油价的连续上涨,能源行业的职位需要也节节迈进。在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实质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各种新能源发展的机会。除了传统的煤炭、石油,水电、火电以外,核电、风能发电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以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核电企业的校园招聘,从2006年开始,一年比一年火爆。另一方面,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按环保从业人员的5%计算,将需要50万人,而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3]。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和环保领域重大基础问题和工程问题的研究基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及科学研究人才[4]。因此,确保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5]。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其自身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必须对这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5]。
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院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学院综合实力的反映,它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与优秀人才,而高校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是要求各个学校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强化教学管理,切实加强质量监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热动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们专业不是重点专业,生源质量较差,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有待优化,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条件)有待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在这些情况及问题下,有必要加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在有限的条件和低投入的情况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目前热动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比如,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学院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进高层次人才,但现在引进的人才往往只注重高文凭高学历,而忽视了教学能力;教师团队教学方法不统一,不规范,各有特色,同课不同卷,同卷不同评分标准等。特别是教师的科研冲击教学,致使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现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中,对学历文凭、科研成果的要求很高,教师不得不把许多经历放在考研、考博、写论文、做课题上;另一方面,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如证券投资、校外兼职等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不足,从事与教学间接相关的活动,如进修、科研、技术服务等。
产学研相结合是目前高等院校广泛提倡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指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的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通过合作及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产学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种信息包括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生产过程、生产供需和政策法规信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汇集一起,实现了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提高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
通过科研,老师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自己的一些研究体会,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讲述教材观点时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缩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
特别是现在“节能减排”的形势大好,2006年和2007年的进校经费比往年大大提高,学院的科研成果有了很大的增长,科研为教学提供了课题,指引方向,使老师有机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促使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永远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筛选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热动专业的“三连环”培养模式,就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时常要到现场进行调研,出现了科研冲击教学的情况,调课申请增多,教学组织随意性大,出现了大量的换课、停课现象。
大学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学校应该教学生知识还是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笔者认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而不称为研究所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大学本质性的任务。大学虽然有科研和服务的职能,但必须把教学排在第一位。大学的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却变的很复杂,并且也需要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拿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否是不正常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政策导向的作用很重要,比如如何评价教师的水平,现在看的是科研水平,是论文数量,而不是教学水平。教学评估也是这样,评估学校的水平也是主要看科研,不看教学。还有职称的评定也是以科研为主。搞科研可以拿到科研经费,可以为学校带来荣耀,自己也可以出人头地。可是搞教学的人兢兢业业,得不到多少课时费,还费力不讨好。因此,关于科研与教学究竟谁重要,有必要在政策导向基础上,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控制,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本科生,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本科生。
综上所述,有必要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开展了本科教学评估,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我们应该以评估为契机,认真做好以评促建工作,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我院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具体体现在培养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认识和行动相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协调发展。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主要是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协调、评估和控制,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6,7]。
因此,在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上必须将理论、技术与需求三者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如图1所示。
教学质量监控是热动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其过程均由计划、组织、领导、监控四项基本活动所构成。控制确保了各种活动按计划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偏差。此外,通过反馈,能够时时刻刻对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保证在有限的投入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过程:在考察分析热动专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质量管理理论设置初始的各项指标与各目标函数的关系,采用模块化思想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利用优化决策的思路不断的对系统进行滚动优化。首先,比较分析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其次,对热动专业现在的教学质量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第三,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四,用实践对构建的系统进行验证;最后, 通过验证结果对监控体系不断地进行优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构建热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2006、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整改与建设,热动专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制订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近年来热动专业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一)开展教学法活动
每逢双周星期四下午为各研究所教学法活动时间,各研究所认真组织本所教师参加,并进行严格考勤和记录。每次教学法活动应有明确的中心议题。每学期要集体研究和布置有关教学工作,期末要进行总结。教学法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法研究,专业、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讨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内容,贯彻落实学校、学院的教改任务等。通过定期开展教学法活动,可以紧扣教学进程,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思想、理清思路,落实整改、夯实基础,真正起到推进教学的作用。
(二)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热动专业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院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院长领导下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研究、指导和监督机构。由学院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熟悉教学规律、热心教学改革的学科资深教师和实验室主任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推进专业、课程、实验、教材、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对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咨询、监督和指导。协助院长处理日常工作,并负责与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系。
(三)完善互相听课制度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遵守《中南大学教学管理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了学院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学院教学指导专家组每学期听院内教师和学生班级的课。各系与研究所应组织教师听课,教师应坚持人均每学期听课3次/人,并作为年终业绩考核内容。听课时,要求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时间至少1节/1次,并做好听课纪录,填写意见,参与教学法活动。研究所教学所长应定期整理本所的听课记录,在本所教学活动时提交给全所教师研讨,并于每学期放假前二周将本所听课记录交到学院存档备查。学院领导应及时了解本科教学情况,应做到每学期听本科教学课程至少3次,并做好听课纪录,反馈听课意见。通过听课互相听课制度,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实施辅导答疑制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师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师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热动专业制定了教师辅导答疑制度。辅导答疑是实现分层教学的最好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教学进程来教育学生,显然是不科学,对学生是不负责的,其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程度。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之外,采取辅导答疑的手段,实现分层教学。“培育优秀的,辅导中游的,扶持较弱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成绩优异者得到充分发展,更使相对薄弱生在愉悦中逐渐赶上大队伍,实现共同提高。辅导答疑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教师在辅导答疑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全院教师,只要是有任课的教师,都必须按此规定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