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 肺;院内感染;真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64-02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内真菌感染者绝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1]。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的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2]。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

2 结 果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6%。

2.1 基础疾病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长时间15天,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

2.4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 治疗和预后 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1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90.7%),无变化2例(3.7%),恶化死亡3例(5.6%)。

3 讨 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此次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对于51例患者我们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对毒性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痊愈或好转47例,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66.7%。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我们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肺;白色念珠菌;急诊病房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器官出现菌群失调时才会成为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抗生素的升级并广泛使用;肿瘤患者带瘤长期生存;植入性导管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器官移植量增多,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随之增多,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系统性真菌感染的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最多见。真菌感染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1]。本次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病房的58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杨浦区中心医院急诊病房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58例,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46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7~96岁均龄75岁。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

1.2.2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影像学显示肺部阴影好转但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改变。恶化:临床症状加重,影像学显示肺部阴影增多。

1.2.3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疾病的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结果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病房住院患者1920例,其中58例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3.02%。58例均由痰微生物检查确诊。死亡5例,病死率8.6%。

2.1真菌感染的基础疾病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6例,占79.3%,最为多见。 2.2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 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者56例(占96.5%),低蛋白血症者54例(占93.1%),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超过两周者8例(占13.7%),其中54例合并2种或2种以上易患因素。

2.3感染的真菌类型 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38例(65.5%),光滑念珠菌12例(20.7%),曲霉菌属6例(10.3%),其他2例(3.5%)。

2.4临床特征 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咳嗽、咳痰56例(96.5%),口腔燃照衬ぁ⑸啾砻婵杉白色斑点21例(36.2%),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

2.5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后 所有患者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0例用氟康唑静脉滴注或口服,6例用伊曲康唑口服。53例患者痊愈或好转,5例死亡。

3讨论

急诊病房的真菌感染大多发生在原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慢性阻塞性肺部)最为多见,占79.3%。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重要的易患因素。

急诊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差、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丧失长期卧床、或不能进食需长期鼻饲、低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肿瘤恶液质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疾病。大多数患者多次住院,在反复住院过程中,就可能存在机械通气、靠呼吸机长期维持,使用抗生素超过两周、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54例,占93.1%。

本组研究发现急诊病房真菌感染病人中培养出的真菌,最多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5.5%,光滑念珠菌占20.7%,另外还发现曲菌6例,占10.3%,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2]。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上并无特异性,真菌感染且多数为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感染很难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在临床上,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肺部症状、体征加重;体温一度下降后复又上升;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在治疗的过程中增加;胸片或胸部CT提示有新的、无法解释的肺部病灶等等;在抗感染过程中出现的用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症状或体征,均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时地送检痰液做培养,培养阳性是确诊的关键,同一真菌培养2次阳性结合临床即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3]。

抗真菌感染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本组资料中的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属。对于52例患者我们选择了抗真菌活性强、毒性低的氟康唑,先静滴后口服维持,痊愈或好转48例,有效率为94.2%。6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口服,有效率66.7%。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由于真菌是条件致病菌,一般真菌感染又多发生于高龄、营养条件差、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所以在选择恰当的抗真菌药物的同时一定加强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严格控制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好转率。

参考文献:

[1]杨继红.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6):156-157.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门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53-02

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机体正常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可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用作药物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感染、抑制免疫力、抗休克等作用。糖皮质激素作用强大,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各级医院均有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出现。经多年研究探索,2011年卫生部颁布《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从多方面明确了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1]。本研究就本院门诊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1月门诊部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处方2420张,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品种为地塞米松注射液、地塞米松片、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注射用甲强龙、布地奈德及氢化可的松等,处方应用患者的年龄为12~68岁,应用疾病种类有内外科常见病、儿科、急诊科、五官科、血液科及肿瘤科等。

1.2 方法

应用销售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统计并分析本院门诊部糖皮质激素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进行排序。所统计的药物有地塞米松、泼尼松片、布地奈德、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其中用药频度(DDDs)的计算为某药的年度消耗数量/该药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糖皮质激素应用标准对比,评价其应用合理性[2]。

2 结果

2.1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分布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以内科为主,呼吸系统、肿瘤及五官科尤为多见(表1)。

2.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

各类糖皮质激素中应用人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地塞米松、泼尼松、布地奈德;销售金额居前3位的分别是布地奈德、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用药频次居前3位的分别是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其中应用品种最多的为地塞米松,销售金额最大的为布地奈德(表2)。

2.3 不合理用药情况

所选处方中,不合理应用有180张,主要体现在:①用法不妥,一般应该1次/d应用,而多张处方3次/d应用,长期应用明显干扰生理性分泌;②激素应用指征不明确,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及发热待查的情况均有使用。

3 讨论

3.1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抗感染、抑制免疫、抗休克及抗毒素,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方面也有特定的影响,其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内科、外科、五官科、肿瘤科等,尤其在内科系统疾病应用较多。具体的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及癌症、耳鼻喉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肝胆肾脏疾病、相关术后并发症等[3]。本研究中在应用最多的为呼吸系统疾病。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禁忌证为抗生素不能控制的病毒、真菌感染等,消化道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心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其应用原则为不必用则不用,权衡利弊,病情严重时根据病情酌情使用[4]。

3.2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发应

糖皮质激素临床作用广泛,同时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部分会导致机体的严重损害,其不良反应应该严格重视。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体现在诸多疾病治疗中,有显著疗效[5]。但是与治疗同时发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及相关的并发症导致临床对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是一项难题,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应激性溃疡、骨质疏松、库欣综合征、水肿、生长发育障碍、肌肉萎缩,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可能诱发新的感染或加重感染程度。近年来,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应用依旧频繁,因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日益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糖皮质激素的相关不良发应应该要严格重视,遵循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在临床的应用中发挥最大的疗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6]。

3.3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的原则

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但是其副作用及产生的相关并发症颇多,且部分可以引起患者严重的病变[7]。如何规范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一直是临床合理用药需要重视的问题。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应遵循以下几点:严格遵循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必要使用时绝不使用,不能滥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疾病的特点,病变的不同程度选择适宜的糖皮质激素,按照早期、足量、长程、缓撤的应用原则,保证药物足量满疗程应用,不同的疾病、不同药物品种,其用法、用量及用药疗程各不相同,不能随意选择药物应用,不能任意选择多种激素同时应用,用量能小就避免大,用法能经口服吸收就避免其他胃肠道外给药方式,疗程可短就避免长期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预防性应用防止并发症发生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补钙等。根据病情,要缓慢减量逐渐撤药,避免药物反弹导致疾病复发,反复多次引起激素不敏感。能应用辅助用药者,应及时使用以减少激素的用量,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8]。

总之,通过对本院门诊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的分析,其应用基本符合《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院执行力度较佳。临床应用中充分掌握其相关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同疾病的药物品种,用药方法、剂量及特定的疗程,遵循早期、足量、长程、缓撤的用药原则。但是,从本次研究中发现仍然存在部分不合理处方,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依然存在诸多滥用的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经常出现。因此,不能放松对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知识宣教,实行药师监控处方,药师与医师沟通,对一些不合理用药及时纠正,提高医疗人员糖皮质激素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滥用激素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多方面进行调控,促进临床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利于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刘佩坚,陈幸谊,肖志斌,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门诊糖皮质激素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35-37.

[2] 赵籥陶,黄慈波.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23-28.

[3] 江丽欢.门诊处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9):777-779.

[4] 杨秋敏.浅谈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2995-2997.

[5] 叶树林,王瑞娟.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探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4):402-404.

[6] 马占俊.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8-19.

[7] 陈莉,曾文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39-40.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入院后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无明显斑片状改变;肺功能检查:小气道阻力增加;24 小时食管PH值监测:明显的食管胃酸反流,以夜间反流明显增加。给予抗酸、抗反流治疗,同时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哮喘很快缓解,继续治疗并观察半年,未再复发。

所以,儿童反复咳喘,未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胆盐和胰液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当反流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病理状态和 / 或给机体带来不适时称胃食管反流病(GERD)。

由于下食管括约肌(LES)的功能发育不成熟,GER 在婴儿期非常常见。随着直立时间增多和固体食物的添加,到 2 岁时 60% 患儿的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 4 岁以后,甚至青少年和成年期 [1]。大多数 GER 为生理性,可无症状;而病理性 GER 可引起一系列食管内、外症状和 / 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GER 主要并发症为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狭窄和 Barrett 食管,而 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易误诊的原因

儿童 GERD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呕奶在婴幼儿时期极为普遍,除外少数患儿伴有消瘦、营养不良等消化症状,绝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是消化道之外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慢性咳嗽、哮喘、反复肺炎、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症状表述不清,加上小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当伴有咳嗽、喘息时,往往首先考虑到呼吸道炎症性改变,故而容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或过敏。

本文的病例误诊为消化道外的疾病而进行治疗。这种反流的发生,不一定是大量、喷射状的呕吐,多表现为溢奶,轻度的┰辏不安静,睡眠欠佳,或是体重增加不理想。

GER 常与呼吸道疾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主要是因为呼吸道疾病特别是重症时,高碳酸血症使胃壁细胞碳酸苷酶活性增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能反馈性地抑制胃泌素释放,使 LES 压力下降;

同时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可导致食管长时间黏膜缺氧,食管壁血管收缩,食管黏膜抵抗力降低,造成糜烂和溃疡,促进了反流的发生和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咳嗽、哮喘等可引起腹内压升高、胸内压下降,导致食道下括约肌压力下降,进而出现 LES 松弛并发生反流。

治疗哮喘、咳嗽及支气管扩张药物可能也会促进胃食管反流,如茶碱能增加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松弛全身平滑肌张力,有潜在促进胃食管反流的作用,进入食管的反流物可直接(吸入)或间接(神经反射)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2]。

GER 引起的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的症状在临床也比较常见,常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喉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及复发性中耳炎等。其作用机制均为长期、反复的酸反流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改变。据报道,在经过抗反流治疗后,GER 伴发的上呼吸道和耳鼻咽喉症状可得到缓解 [3]。

诊断

因此,以下几种情况下应该高度怀疑 GER 的存在:

餐后出现或加重咳喘的儿童,患儿多有喂养困难;

改变后出现或者加重的儿童;

反复出现夜间咳喘或加重的儿童;

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的哮喘儿童。

小儿 GERD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 GER 的可能。

在有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采取食管钡餐造影检查,食管吞钡造影检查尽管存在阳性率不高、重复性和特异性不足的缺陷,但此技术简单易行,可了解食管形态、钡剂的反流,对食管与胃连接部组织结构做出判断,并能观察到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疾患,及食管黏膜的病变 [4]。食管 PH 值动态测定,食管动力功能检查及食管内镜检查,尽管可以提高确诊率,但不易被儿童接受。

小儿 GERD 的诊断应根据以下原则:

1. 具有 GERD 的临床表现。

2. 24 h 食管 PH 值和(或)胆红素值监测阳性。

3. 胃镜下食管黏膜无损伤诊断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有损伤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

治疗小儿 GERD 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是主要治疗目的,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抗反流手术治疗 [5]:

1. 治疗:将床头抬高 15°~30°,婴儿采用仰卧位,年长儿左侧卧位。

2. 饮食治疗:适当增加饮食的稠厚度,少量多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过饱或睡前饮食。肥胖患儿应控制体重。

3.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适用年龄及不良反应。

(1)抑制胃酸分泌剂:治疗周期为 8~12 周,推荐降阶方案,先用质子泵抑制剂(PPI)1.0 mg/(kg.d)4 周,有效者减量至 0.5 mg/(kg.d)或用组胺受体阻滞剂(H2RA)维持 4~8 周,必要时可延长至 6 个月以上。无效者可适当增加 PPI 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或改用其他 PPI。

①PPI:奥美拉唑,0. 5~1. 0 mg/(kg.d),早餐前半小时顿服;

②H2RA:雷尼替丁 4~6 mg/(kg .d)(每天最大剂量 300 mg);西咪替丁 10~30 mg/(kg.d)(每天最大剂量 800 mg,婴幼儿期单次剂量不超过 300 mg);法莫替丁 0.6~0.8 mg/(kg.d)(每天最大剂量 40 mg),分 2 次,q12 h 或睡前 1 次服用。

(2)促动力剂:周期 4 周。多潘立酮,每次 0.2~0. 3 mg/kg,每天 3 次,饭前 15~30 分钟服用。

(3)黏膜保护剂:周期 4~8 周。可选用硫糖铝、蒙脱石散剂等。

4. 手术治疗适应证:

(1)反流症状严重,并发食管狭窄、溃疡、出血,或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有解剖异常,如食管裂孔疝伴反复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3)与反流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如吸人性肺炎、难治性哮喘,甚至窒息。

参考文献

1.Suwandhi E,Ton MN,Schwarz SM.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infancy and childhood[J]. Pediatr Ann,2006,35 (4) : 259-266.

2. 许军英.侯晓华.胃食管反流检查方法对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13(6):260.

3. Megale SR,Scanavini AB,Andrade EC,Fernandes MI,Ansel-mo-Lima W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ts importance inear,nose,and throat practice[J].Int J Pediatr Otorhi Nolaryn-gd,2006,70(1) : 81-88.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感冒易感性;基础疾病;相关性研究;临床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69-02

在现代医学,病毒性感冒是一种人们易患而无特效治疗的一种疾病,可增加病人的住院率及死亡率。中医药却在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方法及疗效。“上工治未病”,我们认为,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易感性,减少易感人群也是治未病的一种方式。感冒患者易感性除与人们所熟知的禀赋不足相关外,还是否与患者所患慢性基础疾病具有相关性?如确实具有相关性,那么相关性如何?此类问题尚为研究空白。为此,笔者调查研究了上海市2004―2005年间6家医院近千名病毒性感冒就诊患者的易感性及其基础疾病,并分析了其中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

在上海市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闸北区中医医院、上海市岳阳医院及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急诊科首次就诊的感冒患者。

1.2 调查方法

调查起止时间:自2004年7月1日一2005年2月28日。

病例纳入标准:①有外感诱因或感冒接触史;②有感冒的症状体征:鼻咽部(鼻塞、流涕、咳嗽等)和/或全身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③白细胞计数低于10.0×109/L,且嗜中性粒细胞不升高(小于或等于75%);④年满16周岁。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标准任何一条者;②有下呼吸道感染症情者;③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造血系统疾病者;④无其它感冒症状,仅表现为发热及咽痛之急性咽喉炎者;⑤不愿意被调查者。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感冒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包括:①有感冒流行接触史;②有感冒的局部症状和/或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全身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头昏、四肢肌肉酸痛等。③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医诊断标准:风寒证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脉浮或浮紧。次症: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风热证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脉浮数。次症: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

1.3 调查表内容及质量控制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及就诊时间、是否具有易感性(有研究表明,普通人平均每年感冒2~5次,把年感冒次数>6次者定有具有易感性)、就诊前是否已自服药物、是否有基础疾病及血常规检查情况。

调查表的质量控制:调查之初由研究者对各医院课题组成员就如何调查及填写调查表进行培训。各医院课题组组长由该院急诊科主任担任,负责和监控该院调查的进展。调查开始后研究者在每月初到各医院收集上月完成的病例,监控调查表完成的质量并协商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发放本月调查表。第1个月发放60份,以后每月发放45份,填完随时补发。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分析方法:一般频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法。

3 结果

自2004年7月1日-2005年2月28日,在上海市曙光医院等6家医院急诊科共收集了有效病例883份。其中上海市曙光医院159例,岳阳医院80例,嘉定区中医医院340例,上海市中医医院153例,闸北区中医医院87例,普陀区中医医院64例。883例病人中,男439例,女444例。

3.1 服药情况及分析883例病人中,就诊前未服用任何药物者547例,已服药者336例。所服药物涉及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各种中成药制剂共42种。服药者之中,有238例病人只服用1种药物,90例病人自服2种,8例病人已自服药物3种。服用频次居前10位及其使用频次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解热镇剂及抗生素是广大感冒患者首先考虑服用的药物。抗生素处于较为泛用的位置,即使是病毒性感冒,患者还是会选择服用抗生素。说明目前患者对感冒的治疗存在误区。中药制剂有抗病毒口服液及感冒退热冲剂,但居最后二位。说明在感冒药市场上,虽然中成药制

3.2 就诊病人年龄分布情况

就诊病人例数随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剂琳琅满目,但为患者所接受并常用的尚极少。

就诊病人之中,以20-29岁年龄段病人最多。究其因:或与年轻者侍其强壮,一味追求仪容,而不与四时相调摄。气温变化时不能及时添衣保暖而感冒风寒热邪等有关。

3.3 就诊时患者已发病天数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发病即就诊,其或待其自愈,或认为自服药物即可。故对所有就诊病人就诊时的病程作一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就诊病人中,无论自服药与否,患者都以在发病第2天就诊居多。发病前3天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87%。

3.4 易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人体对感冒的易感性,除与禀赋素弱相关外,还可能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如有报道认为有呼吸道基础疾病者易患感冒。然其相关性到底如何,是否其它基础疾病亦会影响到人体的易感性却尚不明了。人的易感与否是一个二分类资料,适用于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人体易感性的关系。分析原始资料,发现所调查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为咽、肺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故以易感性作为因变量(Y),以年龄,基础疾病中的呼吸系统疾病(咽肺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它基础疾病分别为自变量x1x2x3x4x5其

中各基础疾病的有无均以“0”、“1”标识,年龄为调查所得具体数值。以此在SPSS11.0环境中建立相应数据库,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各自变量与人体易感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14可看出,其它疾病(x5)的有无与人体易感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被剔除出方程。故得人体感冒易感性与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

logitP=-1.977+0.01x1+2.561x2+1.254Xx3+1.116x4,

OR:12.954>3.505>3.055>1.01,故对人体易感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肺系疾病,循环系疾病,糖尿病,年龄。有肺系基础疾病者易感性是正常人的12.954倍,有循环系疾病者是正常人的3.505倍,有内分泌系疾病(糖尿病)者是正常人3.055倍,年龄的变化对易感性基本无影响。

4 讨论

人体感冒的易感性,既可以为禀赋不足所影响,也可以是因为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对于患者感冒易感性与其基础疾病的关系,尚未有研究报道。从上述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看出:OR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12.954>3.505>3.055>1.01,说明:肺系疾病对人体易感性的影响最大,循环系疾病与糖尿病也都能影响人体的易感性,使人体的易感性增加,但二者的影响力相似。而肺系疾病对人体易感性的影响则是后二种基础疾病的4倍左右。年龄的OR值为1.01,说明年龄因素对人体易感性基本无影响。已有报道认为有呼吸道基础疾病者易感冒。此项研究表明:有肺系基础疾病者对感冒的易感性为正常人之近13倍。未见有文献报道循环系疾病与糖尿病能增加人体对感冒的易感性。然此项研究表明:循环系疾病可使患者的易感性增加2.5倍左右,糖尿病亦可使患者的易感性增加2倍。从中医理论看:基础疾病的存在,就表明患者的正气已有虚损,故易受外邪侵袭而感冒,与中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认识相吻合。其现代医学机理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揭示。患者的增龄与易感性基本无影响,提示临床见到的老年人较年轻者易患感冒与其基础疾病相关性较大,与其增龄基本无相关性。

据临床观察,有肾脏基础疾病患者感冒易感人群较多,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患者有肾脏基础疾病者仅2例,归入其它疾病项而被剔除出方程。究其因可能有二:其一,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群基数比患肾脏基础疾病者大,因而来就诊的患者有此类基础疾病的较多;其二:可能有肾脏基础疾病患者到急诊室就诊人数少而到门诊尤其是肾病门诊就诊者较多,故而纳入此次研究的有肾脏基础疾病的病例数偏少,不能作为单项因素纳入统计,可以再针对此部分人群单独研究。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训练;生活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各类呼吸系统病变引起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并且呈进行性加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影响患者生命[1]。笔者对2013年以来收治的35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呼吸功能训练,患者呼吸功能和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岳化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60~75岁,平均(68.9±5.7)岁;病程1~13年,平均(6.5±2.3)年。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0~75岁,平均(67.8±6.2)岁;病程1~12年,平均(6.4±2.6)年。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5],年龄在60~75周岁,且神志意识清楚;排除并发结核病、肿瘤及重症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有严重的感知障碍,有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化痰、止咳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氨茶碱,100mg/次,2次/d,连续治疗1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具体内容如下:①缩唇呼吸:患者闭口,用鼻子吸气,然后缩唇呼气,逐渐延长呼气时间,使呼气时间:吸气时间达到3:1;②腹式呼吸:按照“吸鼓呼缩”的原则,患者双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呼气的时候就进行压腹、吸气的时候让腹部对抗手的压力;③吹水泡训练:将手置于上腹部,用鼻子吸气、用口吹水泡,吹气快结束时手从上腹部往肋肌的方向施加压力,患者以此状态吸气;④行走锻炼:每天清晨进行20~30min的步行训练,步行速度逐渐达到5km/h。所有训练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学会后逐渐自己执行,每次训练以患者不感到疲惫能耐受为度。

1.4观察指标 呼吸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用力肺活量)、FEV1 (第1s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PEF(呼吸峰值流速);生活质量包括:呼吸困难(MRC)评分、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

1.5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FEV1/FVC和PEF均有明显提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RC呼吸困难等级有所下降,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则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其危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即环境因素)与内因(即个体易患因素)两类,外因包括吸烟、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内因包括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高、儿童或老年人等。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群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COPD患者人群日趋壮大。现代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换气功能明显降低,肺部组织恶化,肺间质细胞萎缩,炎性介质释放明显增加,最终出现气道阻塞、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舒张功能降低[3]。COPD缓解期患者由于病情相对稳定,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临床中常规使用的氨茶碱属于支气管舒张类药物,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重要作,有效延缓COPD患者发作时间、减少发作频率[4]。呼吸功能训练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遗症等疾病的康复,然而临床中往往只是由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时提一下,并没有落实下去。

笔者在本研究中,为老年COPD患者设计好了训练步骤,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吹水泡训练和行走锻炼阶段式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并且针对性的予以实时监督。通过3个月的干预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绝大部分消失,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呼吸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群,梁贤球,何晟,等.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清脂联素、肺功能、CAT评分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7):969-97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111-02

食管癌和贲门癌是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情发展缓慢,手术切除及远期生存率较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控制适应证及适宜的术式,同时要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严谨的围术期的处理是7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速度的不断加快,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生率也在逐年的增加。2004 年10 月~2009 年10 月本院共收治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90 例。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70~75岁患者64例,76~80岁患者25例,82岁患者1例。其中,中段患者18例,中下段患者12例,下段患者26例,贲门癌患者34例。病变大小1.5~10.0 cm。所有患者均经食道镜、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影像学确诊。

1.2 病理类型及分期

病理确诊为鳞癌共81例,腺癌9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31例,Ⅲ期45例,Ⅳ期12例。

1.3 合并症

43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20例,循环系统疾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16例,糖尿病5例,贫血1例,慢性肝病1例。术前对上述病症予以有效的治疗。

1.4 手术方式

本组90例患者中,手术切除86例,切除率95.6%,其余4例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未行手术切除。采用颈胸腹三切口颈部吻合4例,主动脉弓上吻合42例、主动脉弓下吻合40例。本组患者中除颈部吻合4例采用手工吻合外,其余患者均采用吻合器机械吻合。

2 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活检一致。手术切除率为95.6%(86/90)。术后并发症为35.6%(32/85),主要有吻合口瘘5 例,其中有 3例三切口病例;肺炎及肺不张11 例;呼吸衰竭6 例,心律失常 7例;喉返神经损伤1 例。在院死亡1 例,死因为呼吸衰竭,院外死亡1例,死因为心肌梗死,死亡率为2.22%。

3 讨论

3.1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临床特点

老年患者由于其新陈代谢率较低,各组织器官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且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较多,尤其是循环及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1]。高龄癌症患者具有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倍增周期长、肿瘤组织侵袭力差、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率高等特点[2]。据相关文献报道,高龄食管癌手术死亡率为0~7.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4%~36.0%[3]。本院资料显示手术切除率为95.6%,术后死亡率为2.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6%,有类似的结果。因此,只要患者全身基本情况允许,肿瘤无远处转移,都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3.2 高龄食管癌的治疗原则和合理术式的选择

虽然高龄食管癌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度和全身代偿能力较一般患者低,且手术死亡率较高,但手术治疗仍是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案,若不能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情况行放疗。虽然对癌症的治疗都应持积极的态度,但对于不能行根治手术的患者可行姑息性切除。应根据术前内镜、食管吞钡X线片所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合术中所见等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最终决定手术方式。

3.3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食管癌手术系开胸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于高龄患者尤为重要[4]。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对于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应贯穿始终。术前应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咳嗽;戒烟;超声雾化吸入及持续吸氧;必要时及时行吸痰治疗;痰液的细菌培养。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待患者清醒后再撤除呼吸机。常规使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注射和超声雾化吸入祛痰。同时随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出现咳嗽困难、肺不张者应及时给予鼻导管及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本组肺炎及肺不11 例及呼吸衰竭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仅有1例重症患者死于呼吸衰竭。对于术前就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术后也常常发生心血管的并发症,因此要针对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用消炎、化痰、平喘等药物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应用强心、扩血管、利尿等药物治疗。对合并糖尿病患者每日调节胰岛素的应用量,将血糖控制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以内。同时加强患者术后营养,对于术后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给予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以及静脉营养药物支持治疗。抗生素基本以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为主,并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作为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同时定期为患者行口腔咽拭子培养。通过上述工作基本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10 余年来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在院死亡率已基本下降至中青年患者的水平。

总之,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治疗已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5],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外科技术、麻醉管理系统、术后监护水平以及老年外科的迅速发展,老年食管癌患者开胸手术的安全性不断高,高龄已不再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禁忌证。但是作为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把握好手术的适应证,并且对围术期进行认真正确的处理,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愈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健荣,赵雍凡.80岁以上食管癌病人的手术治疗[J].四川医学,2001,22(1):16-17.

[2]Millikan KW,Silvertein J,Hart V,et al.A 15-year review of esophagectomy for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cardia[J].Arch Surg,1995,130(6):617.

[3]Jougon JB,Ballester M,Daffy J,et al.Esophagectomy for cancer in the patient aged 70 and older[J].Ann Thorac Surg,1997,63(5):1423.

[4]李志军,张颖,崔永生.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临床特点[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1055-1056.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范文

[关键词] C反应蛋白;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6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167-03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物。组织炎症时,由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IL)等刺激肝细胞合成[1]。C反应蛋白参与机体反应,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反应低下、常规检查正常的患者,C反应蛋白亦可呈阳性,并随着感染的加重而升高。同时它还有助于细菌、病毒感染的鉴别。CRP能结合多种细菌、真菌、原虫以及核酸、磷脂酰胆碱等。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广泛存在于血清和其他体液中,是反应机体感染、组织损伤、坏死和恶性肿瘤的一个极敏感指标[2]。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尽管为非特异性的,但对于细菌感染、各种炎症过程及组织坏死与损伤及其恢复期的筛检、监测、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都有重要的价值。为探讨CRP定量检测联合白细胞(WBC)计数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2012年5月~2013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CRP水平、WBC计数和体温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4~80岁,平均(54.9±4.1)岁。其中,25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肺炎、3例哮喘、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11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胸腔积液、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其他。

1.2 方法

1.2.1 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 测定前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及退烧治疗,于1周后清晨采集静脉血,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患者CRP阳性率进行测定[3]。

1.2.2 白细胞计数 患者清晨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选用Sysmex K -4500仪器对患者白细胞计数进行测量,当患者白细胞计数大于1×1010/L时,则判定为阳性。

1.2.3 测量体温 患者入院24h内进行体温测量,记录患者体温。健康体检组人群体温设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选用SPSS17.0软件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P

2 结果

2.1 各病种的WBC、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体温阳性率比较

患者入院前均使用过抗生素或者退热药物治疗,但CRP水平、WBC水平以及体温的阳性率存在差异性,CRP阳性90例,白细胞计数阳性24例,体温阳性51例;入院前已用过抗生素或退热药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CRP水平与WBC及体温采用x2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RP是一种炎性时相反应蛋白,是人血清中常见的非抗体性蛋白质,属于球蛋白,能激活补体与T淋巴细胞特异地结合,改变或限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重要的调理素作用,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性和运动促进其对各种细菌和异物的吞噬。CRP在感染后2h即可升高,48h达高峰,远早于体温、WBC计数、ESR等的改变。在危重患者由于机体反应差,感染后体温、WBC计数、ESR可不升高或降低,使感染不易早期发现,而CRP浓度不受此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急性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CRP)的值15~35mg/L,它的值可能与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值较低,10mg/L。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发生呼吸道感染到就诊及住院时,多数患者已或多或少用过抗生素、退热药、甚至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而常规检查。如,体温易受上述药物的影响,加之有的患者反应低下,往往反映不明显。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就诊及住院时,已或多或少用过上述不同种类药物,甚至是两种以上联用,但CRP不受这些因素影响,除非控制了原发病,CRP才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因此CRP较这些常规指标敏感。随着新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出现,CRP检测结果定量化,因此CRP检测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有报道CRP测定可作为临床诊断呼吸道感染的检测指标[4-5]。虽然C反应蛋白(CRP)不能准确地用于区分感染的病原,但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化验检查及对治疗的反应,对临床的诊断是很有帮助的[6]。

3.1 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与胸腔积液的关系

有关文献资料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对良性、恶性胸腔积液进行鉴别,部分国外临床治疗资料中显示,渗出性胸腔积液中呈现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之漏出性胸腔积液中呈现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要高;结核性胸腔积液以及细菌性胸腔积液的C反应蛋白与恶性胸腔积液中的C反应蛋白相比明显要高,由此可以推测C反应蛋白是判断胸腔积液为良、恶性的有效指标[7]。

3.2 C反应蛋白测定与哮喘的关系

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抗体性蛋白质,当发生炎性反应时,浓度急剧上升,其上升的速度、幅度以及时间提示疾病发生、和发展,可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监测指标。当患者病症处于急性期时,C反应蛋白便会呈现上升趋势,从而预警炎症的增高,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哮喘病患者,其处于急性期的C反应蛋白相较于处于缓解期的C反应蛋白明显要高,因此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对于哮喘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预警意义[8]。

3.3 C反应蛋白测定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经过文献资料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C反应蛋白如果持续呈现升高趋势,则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对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有利于预防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缺血性中风,提高治疗诊断的价值。

3.4 C反应蛋白测定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病隶属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由肺气肿或者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目前处于疾病谱中死亡率为前四位的疾病之一。气管、支气管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恶化的主要原因,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长期寄居在患者咽部,便容易使患者咽部被病毒细菌感染,进而导致病情恶化。从临床检验中,很难对药物治疗效果以及病情变化作出评估,而C反应蛋白的升高程度则成为患者病情恶化的有效指标,因此对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3.5 C反应蛋白在肺炎中的诊断价值

CRP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其它免疫调控作用。细菌感染时,CRP值迅速升高。Almirall J等[9]报道,CRP水平可作为诊断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肺炎球菌性肺炎和嗜肺军团菌肺炎患者CRP显著升高,敏感性高于体温变化、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清CRP水平可反应CAP的严重程度,其对决定患者接受何种相应的治疗起重要作用。van Vugt SF等[10]通过分析早期症状和体征均提示肺炎的患者,加做CRP及降钙素原的测定,发现CRP能提高肺炎的诊断准确率,而降钙素原则未能显示出明显的价值。本研究显示:患者入院时 CRP 阳性率达到90%,与传统的体温、WBC和分类相比,CRP更为敏感和精确。

[参考文献]

[1] 李秀芳.超敏金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白细胞检测在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误解诊误解治,2013,26(2):85-86.

[2] 李雪华,黄少兴,卓丽文.血清降钙素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J].现代医院,2013,13(2):57-58.

[3] 刘艳红,刘兴宇.呼吸系统疾病中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之间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1):1313-1315.

[4] 张晓燕,盛英.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J].浙江医学,2003,25(7):423-425.

[5] Hopstaken RM,Muris JW,Knottnerus JA,et al.Contributions of symptoms,signs,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and C-reactive protein to a diagnosis of pneumonia in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Br J Gen Pract,2003,53(490):358-361.

[6] 李天琳.C-反应蛋白对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925-1926.

[7] 王敏,刘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3(3):26.

[8] 孟颖华.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诊断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35-337.

[9] Almirall J,Bolibar I,Toran P,et al.Contribu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hest,2004,125(4):1335-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