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矿产资源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产资源概况

第1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法;权利金

一、我国矿产资源税费现状

矿产资源税费是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专门征收的税费,不包括对各行业普遍征收的税费(如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是调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相关经济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财政税收制度,既包括具体税费项目的设置、定性、计征方法和征管制度,也包括税费收入的分配与使用制度。资源税总体的改革思路是提高税负,增强资源税的调控力度,使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资源开采的合理有序,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税费关系混淆,理论体系不合理

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节矿山企业因资源的禀赋、开采条件等不同造成的资源级差收入,来促进矿山企业公平竞争,使矿山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矿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1994年税改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盈利实行普遍征收,这时,资源税已不再是单纯地调节级差收入,而是根据资源的所有权来取得补偿收入。即资源税的性质已有所改变,资源税既具有原有的调节级差收入的性质,还具有“资源补偿费”的性质。如此看来,当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因其“地方税”的定位而被抵消的情况下,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在性质和作用上已基本趋同。这不仅与税收的基本原理相悖,而且混淆了税收与资源资产收益的界限,容易造成资源税费制度的混乱与重复,影响了税费各自功能的发挥。

(二)矿产资源税费水平低,与征税目的相违背

我国于1984年开征资源税,1986年和1994年先后又进行了改革。但我国资源税长期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即税负过低,直接导致我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被浪费,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而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从价计征。补偿费费率最低是1%,而最高也不超过4%。这与发达国家体现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权利金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相比,我国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太低。

(三)计征依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目前对资源税是从量定额征收。其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量,资源税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首先,这种征收方式对于大多数生产成本、开采难度和环境相差较大的资源来说税收的高低与由于资源差异造成的级差收益严重脱节。从而必然造成不同探矿、采矿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的不均衡。其次,现行税率标准与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性、地质条件、区位运输条件等因素没有建立起必然的依存条件,应纳税额与价格变化相脱离,国家并未由于资源价格上涨而多收到税,资源税收入增幅较小,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量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最后,这样的计征方法其实是在鼓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采,定额税率的税额也很低,难以起到真正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资源收益分配的不合理

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让市场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基础性方式,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逐渐建立起来的矿业权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市场,矿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国家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市场状况,及时调整补偿费率。但资源补偿费征收十多年来,我国矿产品价格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补偿费率始终未作调整。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资源产品的收益成倍增长。但由于资源税实行的是定额税率,增加的收益几乎全部落入企业和个人的手中。而在我国,根据宪法的规定矿产资源是归国家所有的,国家理应在利润分配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涨价收入理应归公,归全体国民,而目前的税费制度扭曲了资源收益分配的机制,亟需改革。

三、解决方案

设计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必须坚持以地租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税费的经济分析,吸收国外行之有效的各项做法,使之尽可能与国际结轨。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改革方案的现实可行性。

(一)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改革设想第一阶段方案一

第一阶段采用第一方案,即基本保持现有“费”、“税”体系总体不变即保留补偿费、资源税征收名目。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资源补偿费仍按现在方法征收。为保证地方收益在过度阶段不下降,减少改革阻力,保留资源税的名目。但必须做好“正名”、“明义”的理顺工作,对现有“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进行必要调整。

首先,明确“资源补偿费”是国家基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征收,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因为“资源补偿费”的实质是绝对矿租,而绝对矿租只能归所有者国家来收取,在概念上和法律关系上不能混淆。

其次,矿山级差地租应归国家所有。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国家,不仅要得到固定的矿山地租――矿产资源补偿费,同时要凭借其所有权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超额利润的分配,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再次,要改变传统的资源税征收方式。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资源税征收办法有从量税、从价税、比例税、累进税四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从量定额征收。这种征收方式的优点是只要企业开采了一定量的矿产资源,就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资源税。但是,矿产资源的价格是随着市场不断高低变化的,而且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矿产资源的价格在将来是必然要上涨的,所以,为了保证国家从矿产资源上真正取得应有的利益,应该建立一种从价征收的体制,让税收和价格挂钩,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税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调节作用,防止矿产开发行业的超额暴力利润。这样的调整,还可以更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平衡资源质量差异造成的收益差别,使开采优质资源的企业多纳税,开采劣质资源的企业少纳税,从而实现利益平衡,建立税收调节的公平机制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改革设想第二阶段方案二

本阶段改革的重点在于“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合并”,其实质是“两租”(绝对矿租和级差矿租)合一。

合并理由为:第一,资源税名不正,不符合税收“三性”。资源税是基于财产所有权的征收,不是基于国家政治(行政)权力的征收,不具备税收的强制性;资源税征收标准随市场环境变化经济调整,不具备税收的固定性;国家征收资源税的征收是以让渡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消耗矿产资源为代价的,不具备税收的无偿性。因此资源税名不副实。第二,资源补偿费名不副实。资源补偿费作为国有资产收益应当纳入国家预算,但根据财政部、地质矿产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矿产资源补偿使用管理规定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不低于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济补助预算”。事实上坐支挪用现象严重。可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际用途不当,没有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矿产资源补偿费名不副实。第三,现行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都是基于资源所有权的征收、存在重复征收。资源税费合并,加强税收征管。如前所述,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在税理上是重复的,应将二者合并。可以考虑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统一管理,既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促进矿业发展,又避免了政出多门、管理失控、滋生腐败等问题,可以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第四,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合并征收与国际接轨、简单易行。合并权利金项目的资源税费中国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资源税费基本都是国外的权利金(绝对地租),但是在中国却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给操作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应将属于权利金的税费项目合并,统一称为权利金。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等收费项目都由资源开采企业缴纳,合并为权利金后的纳税主体没有改变,不同的只是缴纳环节和征收部门减少,它符合简化税制、公平税赋的原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侯晓靖.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看我国资源税费的改进[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

2、张文驹.矿产资源应当实行“税改租”[J].中国企业家,2006(7).

3、徐瑞娥.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48).

4、叶建宇.浅谈资源税“税费合一”[J].科技资讯,2006(34).

第2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彰武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分类号】:TU.80

一、基本情况

彰武县全境面积3641平方千米,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8种,占全市已知矿产的39%。主要有金矿、煤、泥炭、天然石英砂、萤石、膨润土、沸石、珍珠岩、石灰石、瓷土矿等,资源储量大,矿产品质量优良,开发利用意义重大。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现状

彰武县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大致经历三个高峰期,60―70年代为煤炭勘查期,地质矿产勘查的重点为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田勘探队伍先后对谢林台和雷家区含煤盆地进行煤炭预查,发现了煤炭找矿线索。

80―90年代为贵重金属、非金属勘查期,地勘单位先后对后新秋乡赵家沟金矿、苇子沟乡的白音花金矿开展普查评价,同期对罗锅沟丝光沸石矿、土城子珍珠岩矿,地里哈达---朝阳瓷土矿、厢红旗石灰石矿进行勘查,提交一批矿产地。

90年代至今,陆续对丝光沸石、膨润土、珍珠岩、煤炭、瓷土、天然石英砂等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

三、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矿产勘查有待于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

1、由于地勘单位未属地化以前,分属地矿、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核工业、煤田等部门,在资料上相互封索,在勘查地域上相互分割,造成部门之间在地质勘查理论及方法上存在各种差异,客观上限制了成矿预测和找矿靶区选择的深入开展。

2、由于处理资料的手段局限,在以往的区划工作中未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地质、物化探及遥感资料进行处理,对资料中的隐蔽信息未能进行提取,影响了找矿进度。

3、上世纪70―90年代成矿研究及区划工作在成果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许多远景区在圈定上不准确。

(二)勘查投入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彰武地区矿产地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前提交,长期大规模开发利用,个别矿种如贵金属(金矿)和一些非金属矿产已不能满足矿业开发需求,急需寻找可替代的矿产资源和隐伏、半隐伏及新类型矿床。

(三)部分矿种深部及找矿工作尚未有效地开展

彰武地区80%以上的矿床,勘探深度在300m以浅,即使达到详查、勘探的矿床,多数勘探深度亦未逾越500m。除雷家含煤盆地及深部找矿有所突破外,其它地区深部由于勘查资金投入不足,地质找矿工作尚未开展。勘探深度不够,资源底数不清,进行第二找矿空间勘查势在必行。

四、以往地质勘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近年主要地质勘查工作

1、彰武县东六家子膨润土矿普查

通过工程控制一条厚大矿体,长度3090m,平均厚13.84m,最大控制宽度1060m,蒙脱石平均品位50.32%,膨胀容11,胶质价80,PH值7.3,阳离子交换总量57.03%。

(333)+(332)资源总量5103万吨。矿床规模--属大型钙基膨润土矿床。

2、彰武县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

共圈定泥炭矿体七条,估算 [333]资源量103.03万吨,为中型泥炭矿床。

侵泥炭矿有机质含量43.33―95.12%,矿体平均品位在70%左右。矿层主要有用组分高,有害组分含量低,开发利用前景较好。

3、彰武县阿尔乡硅砂矿普查

本次共估算推断的工业矿体,[333]资源/ 储量估算结果总计1186.92万吨,矿体平均品位93.82%,矿体厚度13.83m,为大型硅砂矿床。

4、彰武县后新秋珍珠岩矿普查

通过普查发现和控制2条矿体,共探求珍珠岩333级资源量39万吨。

5、彰武县马家―来富泥炭矿普查

工程控制三条工业矿体,资源/ 储量估算结果总计8.487万吨。其中有机质30―50%资源量为6.42万吨,占总量75.6%,有机质>50%资源量为2.067万吨, 占总量24.4%。

6、彰武县哈尔套萤石矿普查

地表发现三条矿体,T1矿体长120m,厚度1.20m,CaF2含量37―56%。T2矿体长大于100m,厚度1.2m,CaF2含量大于30%。T3矿体长大于60m,厚度0.5-1.5m,CaF2含量大于40%。

(二)以往地质勘查取得的其它成果

1、彰武县赵家沟金矿详查

详查黄金333级以上资源量2.20吨。

2、彰武县罗锅沟丝光沸石矿普查

普查333级以上资源量891万吨。

3、彰武县厢红旗石灰石矿普查

详查333级以上资源量213万吨。

4、彰武县土城子珍珠岩普查

详查333级以上资源量422万吨。

5、彰武县阿古庙沸石矿预查

预查预测334级资源量606万吨。

五、资源潜力远景预测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对彰武县矿产资源的潜力预测为:

1、彰武中生代含煤盆地煤炭资源量5000万吨―2.2亿吨。

2、后新秋―苇子沟一带金矿资源量2.5―3.5吨。

3、后新秋―苇子沟―东六家子―大四家子一带膨润土、沸石、珍珠岩资源量分别为1.5亿吨,0.8亿吨,1.0亿吨。

4、章古台―阿尔乡一带优质天然石英砂资源量2-8亿吨以上。

5、哈尔套―敖汉窝堡一带萤石矿资源量15万吨―40万吨。

6、四合城―大德一带泥炭资源量300万吨以上。

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1、赵家沟―苇子沟一带金矿资源开发利用

此区当前金矿探求333级以上资源量2.20吨,通过15年的开采,其保有资源量1.0吨左右,鉴于当年经济技术条件与黄金市场价格的限制(95年黄金69元/g),工程探矿深度仅限于300米以浅,第二找矿空间(第二矿带)尚未控制。

2、雷家---谢林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

此区通过几轮的预查勘探,预查该区煤炭资源总量5000万吨―2.2亿吨,按雷家矿区9000万吨可采资源量计算,年产300万吨矿井可采30年,经济效益可观。

3、阿尔乡―彰古台一带天然石英砂资源开发利用

现已探明2个大型矿床,彰古台清泉和阿尔乡,资源量分别为1136.87万吨和1186.92万吨,SiO2含量88-93.64%,含铁微量,质量优良。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船出海,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4、四合城一带的的泥炭矿开发利用

该区探明的泥炭资源量135万吨,资源远景储量300---1200万吨以上。其开发利用的重点在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泥炭深加工产品将供不应求。

5、东六家子一带膨润土矿的开发利用

现已基本探明资源储量5103万吨,为国家1-3级泥浆标准的埋藏浅、质量好的大型矿床。

膨润土用途极为广泛,有“万用粘土”之称,冶金、铸造、钻井泥浆三大领域占75%,其它领域如食品、石油、农业、化工、环保、造纸、纺织印染、医药制药、化妆品、陶瓷等。

6、罗锅沟丝光沸石矿、土城子珍珠岩矿的开发利用

已探明资源储量891万吨,为省内独有的矿床类型。在农业土壤改良、环境保护“三废”的处理及海水的淡化提钾、化工(催化剂)、水泥建材等领域广泛应用。

土城子一带珍珠岩资源量422万吨以上。是天然绿色环保工业原料,在建筑工业、轻工、石油、化工、机械、农业等领域有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礼彬,柳丙全,虞积荣.安徽省锑矿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J].国土资源情报,2011,(02).

第3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一、调研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及管理体制

(一)开况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近几年持续走高的煤炭价格驱动,鄂尔多斯煤炭开采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到2008年底,全市建成煤矿297座。产能24300万吨,年,其中神华集团15座,产能10470万吨。地方煤矿282座,产能13830万吨。2008年全年煤炭生产量达到26000万吨,其中市内转化煤炭3070万吨,市外区内用量4730万吨,出区外运量18200万吨。全年实现产值773.6亿元,增加值44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0.63%和86.5%,来自煤炭开采的直接税收收入占地方总财政收入比重高达57%左右,煤炭开采业直接吸纳劳动力3万人,间接吸纳劳动力人数50万人左右。

(二)管理体制

1 价格形成机制。目前鄂尔多斯煤炭的定价主体主要包括煤炭行业协会和企业,其中煤炭行业协会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规定煤炭的最低保护价,在保护价前提下煤炭价格形成主要由企业自行决定。煤炭企业的定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市场价,主要存在于地方的个别中小型煤矿企业和没有固定客户的企业中:另一种是个别企业自行定价。主要是一些具有固定客户的企业。如某国有煤矿,其主要的客户是属于同一总部集团的其它公司,因此其价格并不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总的来说。目前鄂尔多斯地区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主要以完全市场价为主。

2 收益分配情况。我国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利益分配的主体主要有国家、富有管理权的国务院委托下的市县一级政府、开发企业、矿区居民及开采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收益,具体的收益分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宏观方面,2007年鄂尔多斯煤炭行业(其中95%以上为煤炭开采行业)总的增加值为254.97亿元,其中上缴政府各种税费合计82.11亿元,企业实现利润147亿元,直接从事煤炭开采行业职工3万人。平均工资为45327元,合计职工收入为13.6亿元,企业实现利润、政府税费收入和职工工资性收入占煤炭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7.65%、32.2%和5.33%,企业和政府具有相对高的收益。

从税费分配情况看,在收入完全归当地政府的资源税、各种费用(目前主要包括安全费、水土保持治理费、人力资本积累金等8项费用,其中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金主要由企业自收自支)及地方煤炭企业上缴的营业税中,资源开采地旗县或乡镇获得部分相对很少:同时,这些地区承载着尤为繁重的诸如矿区矛盾协调化解压力、矿区居民诉求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压力和矿区社会负重发展压力等重担。

3 资源配置情况。矿产资源配置方式主要依据不同的资源而定,对于非煤炭类资源主要是采用招、拍、挂的形式:对于煤炭资源主要是以协议配置的方式进行,协议配置主要在市一级或省一级进行,配置条件主要有单井产能和就地转化率两方面规定,其中单井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就地转化方面规定煤炭就地转化率最低不得低于50%,煤一电为100%,煤化工75%,其他必须达到50%。

4 资源管理方面。目前矿产资源开采管理的主体为鄂尔多斯市和县一级政府,在实际的运作中,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回采率和资源有偿使用两方面。回采率主要执行的是2005年人民政府(内政发(2005]210号)《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最低30%的回采率标准;资源有偿使用主要按照《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深化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意见的通知》(内政发[2003]343号)和《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能源重化工业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优化配置意见》(内政字[2004]436号)有关文件的要求,从新置煤炭资源、矿业权变更和延续、探矿权审批、已关闭煤矿矿业权重置等方面对煤炭有偿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规定。

二、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调研中反映的问题看,利益分配不均已成为所有问题和矛盾的焦点。改革现行的资源利益和分配制度,建立新型的资源利益体系已成为当地大多数人的共识,同时在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也存在一定不完善的方面,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矿产资源开采业整体对地方贡献作用比较小

作为全民所有的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国家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收取大部分收益用于全体国民福利的改善和提高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同时矿产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普遍的稀缺性。在其价格上涨和主要外部性由地方承担的大背景下,应适当强化其开发过程中对地方的贡献。但从本次调研中发现。矿产资源开采业整体对地方贡献作用比较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地方在矿产资源转化增值中受益较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资源多次转化增值是提升煤炭产业社会贡献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鄂尔多斯政府就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煤炭开采企业必须达到最低50%的就地转化率,但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该地区煤炭资源仍然主要以外销为主,真正用于煤炭就地转化增值的比例很小。2008年全市煤化工行业设计煤炭转化能力I 160万吨/年。而全年实际转化煤炭仅为480万吨。不到煤炭设计转化能力的43%,实际转化煤炭占全年煤炭生产量比重仅为1,85%。而全年外运量达到18200万吨。所占比重高达70%。

2 同区外煤炭省市相比较税费比较低。合理的税费是增强地方可支配财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调节手段,但同区外煤炭大省相比较。鄂尔多斯整体税费水平较低。一方面煤炭开采中的资源税整体水平比较低。2008年煤炭的资源税为3.2元/吨,而同时期河南、山东的征收标准分别为4元,吨和3.6元/吨。即使按照山东的标准计征,全年仅资源税一项就少征9.36亿元,占鄂尔多斯全年财政收入比例为12.15%;另一方面调节煤炭生产和促进地区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比例也比较小,2008年鄂尔多斯对煤炭开采企业征收的各项费用总计为11.24元,吨,而山西省对对外运煤增收的“可持续发展基金”一项就高达15元,吨左右,因此效仿山西省的做法,即使在原有的费用基础上

对外运煤加征2-3元/吨的煤炭专项调节基金,也可增加当地可支配财政收入3.6-5.4亿元,占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比重达到5%左右。

3 存在部分利益外流现象。煤炭属于国有资源。但对个别人来说煤炭价格疲软或持续上涨是摄取国家利益的最好时机,通过非法转让和开采可获得巨大的利益:一方面煤炭价格疲软时,个别小矿可以不通过合法手续进行开采权的转让,而中间并不需要缴纳相应的交易税及矿业权有偿转让费用。使得地方利益有很大部分流向了非法转让的个体,根据当地人介绍,个别人在煤炭价格疲软时以几万元的价格获得矿业权,在价格上涨时转手以高于转入价的百倍甚至千倍转手出让,中间获取了巨额利润:另一方面,在个别时期(尤其是近几年高企的煤炭价格)刺激了地方个别能人的神经,非法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如2008年煤炭价格高涨时,地方个别人一天挖煤的收入就高达几十万元:此外。个别煤炭生产企业与用煤企业存在协议定价机制,这使得在煤炭价格持续高涨条件下,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价值。煤炭增值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流。

(二)利益分配在各相关体之间存在很大矛盾

1 当地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一方面体现在各种费用征收中。在地方制定的各种费用类型中,许多项目是中央企业不执行的。如2008年鄂尔多斯煤炭局和当地政府制定的所有煤炭企业的8项费用合计11.24元/吨,而当地的国有企业仅向当地政府上缴47元/吨,许多费用项目在国有企业得不到执行。即使在可执行的费用项目中。当地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别,如2006年开始征收的跨区生态恢复补偿金,当地企业的征收标准为2.0元/吨,而国有企业的标准为1.8元/吨,国有企业与当地企业存在很大区别;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税收争取方面与国有企业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矛盾,设在地方的国有煤炭开采企业主要是充当“煤炭生产车间”的角色,而生产一运输一销售过程中的营业税、所得税及增值税并不留在当地,按照中央企业只有一个法人的企业治理现状要求要上缴到企业所在地总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地方基本无从获益:同时从未来形势看,目前国家矿业权分配已基本完成,矿业权要在地方和企业间进行新一轮的配置,在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利益矛盾存在的背景下,双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必然加强对矿业权的争夺。

2 企业与居民之间,一方面煤炭机械化开采对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但机械化开采中对地方居民的就业带动比较弱。据介绍大煤矿开采中。直接雇佣的劳动力人员仅为传统煤矿的3%,2008年鄂尔多斯全市煤炭产业实现增加值254.97亿元,而其中的职工收入占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左右,煤炭开采业的富民作用比较弱:另一方面,资源开发区居民不得不承受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物价上涨等外部性影响。随着煤炭开采企业开采力度的加大,矿区许多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虽然大多数企业对塌陷区进行了一定治理,并对塌陷区居民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安置处理,但这些措施仅限于采矿区。而对于相邻矿区同样面临耕地、水污染居民的补偿根本没有或少之甚少。引发了许多居民的不满;同时,随着矿区开采业的发展地区物价也会随之高涨,高物价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

3 资源开采地政府之间。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同时资源开采中带来的各种负外部性在短期内主要由所在地承受。因此,加强对资源开采地区的治理投入等方面的投入就显的尤为紧迫和重要,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在各种税费的收入分配中。当地政府分配给矿区所在地的乡镇或村的部分很少。如2008年鄂尔多斯政府收取的煤炭开采行业税收中,所得税95%都上缴鄂尔多斯政府。只有10%左右的比例留在矿区:在中央返还25%的增值税主要在自治区、鄂尔多斯及矿区所在政府进行分配,此外资源税收入也主要在自治区与鄂尔多斯市共同分成,这样总体留给矿区的部分就非常小。

(三)政策执行和制定方面存在不完善

首先对非法开采资源方面的监督仍然存在漏洞。为加快资源整合,鄂尔多斯政府加大了对现有煤矿资源、已关闭矿井剩余资源和零星边角资源的整合力度,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552座减少到目前的276座,但受巨大利益刺激,在个别时期(如春节期间)仍然存在非法开采资源的行为;其次,在对矿业权配置中条件执行方面的监督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如在鄂尔多斯煤炭资源配置的条件之一是企业煤炭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最低50%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加工转化项目并不能达到此要求,对此当地政府也没有具体的监督措施或对策:此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中央和政府之间政策不统一的现象。如在煤炭资源配置条件中,国家的规定是“先配资源后配项目”,而当地政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要求是“先有转化项目后配资源”,政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统一。

三、促进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完善矿业权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矿业权的取得成本、环境成本等在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中得到完全体现。是调节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矿产资源开发所在地及企业与当地居民利益分配的核心。基于此,针对调研地区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市场化改革步伐

在现有国家矿业权分配完毕的基础上,建议按照(内政发[2005]210号)《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加快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一要转变当前的协议配置形式,在重点考虑煤炭转化增值的前提下,逐步推行矿业权取得和使用中的“招、拍、挂”的市场出让方式:二要加强对已取得矿业权的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和整顿,对无偿取得国家矿业权的企业要进行重新评估,并按照协议价格补缴矿业权价款:三要加强对矿业储量、利用年限及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品供求关系,尽快制定动态的补偿机制,促进矿产资源的收益分配合理化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建议尽快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利用会带来生态和环境的负外部性,其实质是对公共物品性质的生态与环境资源的消耗,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建议借鉴山西省做法,在充分实现矿产资源价值基础上,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对自治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的批复,通过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来使生态环境成本内在化,一方面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增值能力,提高煤炭产业对地方的贡献水平:另一方面将收取基金专项用于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技术研发、公共设施建设、社会发展、替代产业发展等方面,并从政策方面适当加强对资源开发地区倾斜,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所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积极探索煤炭流通体制改革

近年来,在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会体制下。我区煤炭往往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外输出煤炭。如2008年煤炭坑口价为90-100元/吨,运往外地销售煤炭平均利润在150-200元/吨,而我区外运煤炭的比例高达8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方利益的流失,全国煤炭订货会的淡化为占全国煤炭产量18%的我区转变煤炭利益流失创造了重要机遇。因此积极探索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变长期的煤炭行业利益外流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全国(或区域性)煤炭市场在我区的设立。提高煤炭大省在煤炭产供销方面一定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创新煤炭营销策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通过控股、联合等方式培育煤炭物流“旗舰型”企业,提高区域煤炭市场的集中度,从而实现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真正维护地方经济利益。

第4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0 引言

西藏目前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开发利用的矿种为地热、铬铁矿、盐湖硼矿、金矿、矿泉水及建筑用砂石等22种矿产。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随着国家对西藏地质勘查工作进程的加快,矿产勘查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探明的矿种和储量为西藏矿业开发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证。经长期开采,造成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破坏及矿山地质灾害频发,影响西藏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也对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1 西藏自治区矿山开采概况

西藏自治区为矿产资源大省,近年来采矿业迅猛发展,矿山企业逐年增多,已形成了国有矿山企业、集体矿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集体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个体采矿并存的矿山企业结构,形成了一批效益型骨干企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势头。随着西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兴建,西藏矿业开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发现几条极具找矿远景的重要成矿区带,并初步评价出一批开发价值较高且相对集中的矿产资源区域和一批大、中型矿床,其中有些矿床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发条件。

2 矿产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长期以来,西藏矿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矿业总产值38959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76035万元的22.13%,加上矿业后续产业产值33366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1.09%。矿业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为西藏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矿业的发展,产生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西藏自治区矿区地质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矿产开发所诱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矿产资源的开发,产生的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等地质灾害。全区矿山地质灾害情况如表1所示,各类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对比如图1所示,并引发水土流失,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潜在环境地质问题。

2.1 矿山地质灾害概况

(1)崩塌

初步调查金属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地11处,塌陷面积累计10公顷。经济损失60万元,地面塌陷比较集中,规模比沉陷小,塌陷方式主要为冒落式塌陷,主要分布在罗布莎铬铁矿、朗县铬铁矿、林周铁矿等矿区。

(2)地面塌陷

本次工作调查崩塌14处,经济损失113万元,这些崩塌大多与采矿有直接关系,均为基岩崩塌,这些崩塌规模不很大,但2005年9月20日发生在马查拉煤矿坑道内的崩塌造成3人死亡,其他崩塌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对草场的破坏,如图2所示。

(3)地裂缝

本次调查地裂缝地质灾害共20条,多分布在马查拉煤矿区、罗布莎铬铁矿区。比较典型的为:马查拉煤矿5条、罗布莎铬铁矿10条、朗县铬铁矿5条。

(4)泥石流

本次调查矿区泥石流灾害共1处,经济损失1万元,分布于尼木县铜矿区内,如图3所示。泥石流沟右岸目前新开一个坑口和一个露天采场,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废石堆放量将增大,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遇暴雨及强降雨将会爆发泥石流。一旦爆发大规模泥石流对矿山、下游村庄、生态环境等均会造成危害。

2.2 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概况

西藏自治区因矿业开发引起的土地破坏点多面广,程度各不相同,情况十分复杂,本次工作有一些数据是在野外现场利用GPS定点、罗盘定向、皮尺丈量、实测得来的。部分数根据开采平面图,结合现场调查和地表移动参数确定塌陷边界计算而来,遗漏较少,准确性较高。特别是23个大中型企业占用破坏土地情况,本次调查全部做了实地核查。全区各矿山企业占用及改变破坏土地8447.84公顷,固体废料场1216.76公顷,尾矿库79.5公顷,地面塌陷196.36公顷,各矿山企业占用及改变破坏土地数总量为9940.46公顷。大型企业占用及改变破坏土地数量为223.8公顷,中型企业占用及改变破坏土地数量为3935.43公顷,小型企业占用及改变破坏土地数量为5781.23公顷。占用、改变破坏土地主要在砂金矿区。

2.3 废水、废渣、废石排放概况

矿山废水含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及洗煤水;废渣包括尾矿、废石(土)、煤矸石、粉煤灰、废水及废渣等。全区矿山废水年产出量9961.84万m3,年排放量1811.87万m3,废石、废渣年产出量2645.10万吨,年排放量2047.73万吨,累计积存量9609.60万吨。

2.4 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概况

根据本次对全区矿山企业的调查,得出全区矿坑排水年产出总量为238.04万m3,年排放量为47.34万m3,排放量较小,现状条件下矿山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甚微。

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3.1 评价原则

现状条件下,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占用与破坏、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液排放、矿坑突水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分区应在详细调查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充分研究矿山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多少、发育程度、危害程度为主体,兼顾地质环境背景,结合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依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在所划分的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区和亚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区域地质背景以及矿山开采活动的特点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3.2 评价模型

选取评价因子并进行单元格剖分;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单元格的每一评价因子进行评价赋值;利用积分值法,分别计算各单元格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恢复治理、人类活动及矿山地质背景的得分,并计算其总得分;以各项得分为分级因素,利用聚类分析及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定量分级,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单元格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及危害程度对单元格的等级进行综合评定;依据各单元格的等级划分,对全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分区。

3.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区评述

在评价单元分级的基础上,将全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程度评价分为三个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如表3所示。

第5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1民和县矿产资源概况

1.1地质背景

民和县从大地构造单元上大致可以划分为3大块:县境北部,主要是湟水河以北地区为中祁连中间隆起带;县境中-东南部为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县境西南部属于拉脊山优地槽带。中祁连中间隆起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并有中酸性岩浆岩分布。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中、新生界陆相沉积岩系,中生界侏罗系零星出露于边缘地带。拉脊山优地槽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岩性主要有中基性火山岩、绿泥石片岩等,发育较大规模的中酸入岩,偶见超基入岩体。

1.2矿产资源概况

民和县矿产资源较丰富。截至2015年年底,县境内已发现矿产17种,有矿产地90多处。主要矿产有冶金用石英岩、水泥用大理岩、炼镁用及建筑用白云岩、石膏、砖瓦及水泥用黏土、建筑用砂石,建筑用石料类矿产、矿泉水、地下水等,还有岩金、煤矿点,铜多金属(铜、铅、镍等)、铁、锰矿化点,民和盆地还有油气显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床(点)主要为建材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煤炭等只有矿点或矿化点。

1.3矿产分布

民和县矿产资源受大地构造单元的控制明显。县境内石英岩、大理岩、白云岩、建筑石料等矿产分布在中祁连中间隆起带,也就是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的北山乡、川口镇以及松树乡境内。石膏、砖瓦及水泥用黏土、建筑用砂石、煤、油气等分布于民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即分布于县境中东部地区。金属矿床点、矿泉水、地下水等主要分布于拉脊山优地槽带,也就是在县境西南部的拉脊山区。

2矿产资源开况

目前,民和县开采的矿产除矿泉水和地下水外,均为建材非金属矿产。截至2015年底,民和县境内开采的矿种有:石英岩、水泥用大理岩、白云岩、石膏、建筑石料用花岗岩、建筑用砂、砖瓦用黏土、砖瓦用页岩、水泥用黏土、矿泉水和地下水等。金、煤等曾经开采,现已停采。2015年,全县有持证开采的矿山企业50家,其中,海东市国土资源局发证的有16家,省厅发证1家,县级发证的有33家。50家矿山企业中,除1家矿泉水外,其他均为非金属矿山,其中白云岩矿3家,水泥用大理岩矿2家,石膏矿2家,冶金用石英岩矿9家,建筑用砂11家,建筑石料8家,砖瓦用黏土13家,水泥用黏土1家。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民和县各矿种产量为:石英岩矿约1伊105t,水泥用大理岩矿约4伊105t,白云岩矿约1伊105t,石膏约2伊104t,建筑用砂在2.5伊105m3以上,建筑用石料在8伊104m3以上,砖瓦用黏土2伊105m3以上。

3民和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矿山开采规模偏小

民和县持证开采的50多个矿山,仅民和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北山水泥用大理岩矿山达到中型规模,其余均为小型矿山,年开采规模普遍仅数万吨,很多甚至不足10000t。矿山缺乏规模效益。

3.2采矿权面积偏小

不少矿山采矿权面积偏小,特别是一些非金属矿山采矿权面积非常小,影响合法、规范地开采。民和县现有的17家非金属矿山(不包括砂石黏土矿)中,有12家矿山采矿权面积在20000m3以下,最小的采矿权面积仅1600m2。如此小的采矿权面积,无法保证不出现越界开采,也无法在采矿权范围以内形成合理、安全的开采台段。3.3采矿权范围坐标漂移情况较多民和县采矿权位置漂移问题,也就是实际采矿位置与采矿许可证上给定的坐标实地投放的位置不一致问题较普遍。2012年开展矿业权设置方案编制后,大部分砂石黏土矿山的坐标漂移问题基本解决,但二类矿产多数矿山采矿权范围坐标漂移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民和县石英岩、白云岩、大理岩和石膏共18个开采点,至少有15个开采点实际采矿位置与采矿证上坐标范围不相符,一般漂移距离在200m左右,最远的漂移距离达1800m。3.4有些矿山开采不规范,安全隐患较大有些矿山由于矿山规模小、企业实力不足等原因,开采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小型非金属矿山,开采台段高度大、开采边坡陡峻,矿山生产安全隐患较大。3.5存在无证开采现象目前,民和县开采矿山有60多处,但持证开采的是50多家,10多处开采点是无证开采。无证开采的主要是砖瓦黏土和砂石矿。

4民和县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民和县矿产资源开发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开发方(投资人)、管理方(主要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第三方(勘查、设计等有关单位)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从开发方来说,主要原因有:对有关管理规定不知晓、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安全、环保意识等,最重要的是不想多花费用。如造成有些矿点无证开采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开发者完全不懂国家的有关管理规定,法律意识淡漠,认为砂子石头在自家的地里,有市场需要想挖就挖。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利益驱使,不想在办证、安全、环保等方面投入资金。从管理方来说,有对国家的有关管理规定掌握和理解不够清楚、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文件精神宣传不够、相关管理力度不够,执行力不强等。另外,也存在有些管理者技术水平较低,办证手续繁杂、收费种类繁多等问题。例如,在技术方面,管理者如果不明白采矿权设置究竟是不是合理、采矿权范围究竟有没有漂移或者为什么漂移等问题,假如第三方提供了不合理的或者错误的范围,自然办证结果也就有问题;又如,假如管理者不清楚矿山在什么状态下是安全的,什么情况下是危险的,自然难以发现不安全因素。办证手续繁杂、办证周期长、收费多也是造成无证开采问题的原因。例如,大多数无证开采的砂石黏土矿点,实际上在《民和县砂石土类矿产矿业权设置方案》中已经设置采矿权,但由于手续繁杂,多年时间难以办好采矿权,有的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干脆放弃了办证而选择无证开采。也存在有些投资者为了减少办证手续费开支而有意选择无证开采的。从第三方(勘查、设计等有关单位)来说,也存在对国家的有关管理规定掌握和理解不够清楚,在地质、测绘、开采、安全、环境等方面技术素养不够,有关规范标准掌握和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在地质工作、开采方案、环境治理恢复方案、矿业权设置方案等技术文件的编制中,有些第三方只是以办证为目标,没有认真研究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实用性,造成大量采矿权过小、范围不合理、位置漂移等问题。

5对民和县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建议

1)抓好民和县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解决采矿权范围坐标漂移、采矿权面积偏小以及开采规模偏小等问题。合理设置采矿权,关闭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水平差、矿山地质环境差的零散小型矿山;整合矿体相连,开采系统可以统一的小型矿山;调整、扩大资源条件好、开采技术先进、矿山地质环境良好的小型矿山的采矿权范围和开采能力。

2)严把准入条件关。各类矿产采矿权设置及采矿许可证发放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划的准入条件,新设矿采矿权必须在矿山地质简测或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编制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开发利用方案、环境治理恢复方案。确保安全、合理地开采矿产资源,有效遏制矿产资源的浪费,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及治理恢复工作。

3)把好技术资料关。对第三方提供的地质简测、开发利用方案、环境治理恢复方案等,建议从单纯的会议审查,改为请内行专家实地观察基础上的审查,确保基础的可靠性。

4)对符合有关规定的矿山,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及时办理有关采矿手续。

5)严把年度检查工作。每年1~3月份对采矿权进行年度检查,检查是否持有效采矿权,是否按有关开采方案进行开采,是否缴纳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有关费用,是否存在违法开采,是否存在非法转让、买卖、出租等形式。通过年度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限期整改,该处罚的处罚、该补交材料的补交材料,严把年检质量关,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

6)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安全生产月和12.4法制日等,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现场解答等形式,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平时矿山动态巡查等工作中,给矿山企业及相关人员经常性地宣讲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矿山企业及相关人员对矿产资源有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促进有关人员自觉遵法守法。

7)成立县联合执法检查组,进一步加强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开采行为采取处罚、拆除设备、移交公检法处置等强有力的制止措施。

第6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矿产资源做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合理开发和加工利用,必将带动当地矿产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县应该认清湘南大开发的新形势,抢抓机遇,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拉伸我县第二产业,尤其是矿产品精深加工业的产业链,加速推进县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逐步与粤港澳产业地区实行对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交通与矿产资源概况

县位于郴州市的东南端,东界江西省崇义县,南接广东仁化县、乐昌市,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说。濠头、集龙、热水3乡镇与江西的崇义县接壤,三江口、大坪、井坡、小垣、盈洞、文明6乡镇与广东省的仁化县、乐昌市相连。省道s324线、县道三塘公路通往江西;106国道、三长公路、井小公路、盈九公路以及已开工建设的厦蓉高速段连接广东。交通便利,给我县与粤港澳经济快速对接和经济合作提供了条件。

县有着明显的矿产资源优势,矿种多,有色金属矿尤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钨、钼、铋、莹石等23种。现已开采的有铁、钨、钼、铋、煤、萤石等。钨、钼、铋分布在小垣、井坡、大坪、三江口、热水、濠头、马桥、附城等乡镇。铁矿分布在附城、大坪、井坡、永丰一带。煤矿分布在文明、外沙、濠头、土桥等地。石灰石是县内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建材资源,主产于土桥、外沙、延寿、文明、田庄、泉水、永丰等乡镇。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特有的区位、资源优势为经济提供了先天的发展条件。我县必须抢抓机遇,在实施“向南要市场、向北争政策、向内挖潜力”战略举措中,重点把握来之不易的政策支持、深挖自身潜力,积极与南方发达地区实行良性快速对接。但目前我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缺乏有效的监管、规划,并伴随较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合过程中,仍存在较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资源的非法、无序开采严重,整合难度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开采、利用长期缺乏有效监管,无证开采、权力寻租违规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权力的介入造成当地行政部门在整治非法矿山时难以落实工作,无法彻底根治非法采矿的混乱局面。

2、乱采乱开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矿产资源大量集中无序开采,矿区周边环境不可能承载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植被、山林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人居房屋没有了基石作依托,地下水断流,地基下沉等现象越发严重,甚至作为农民生存之本的耕地也逐步遭受到毁灭性破坏。

3、有水快流思想依然严重,矿产资源在某些地段出现枯竭。矿产资源做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不合理开采之后必将枯竭。资源无计划粗放开采、利用率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并没有带动当地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县乡的新型工业化程度依然低下,许多矿产资源在开采提炼之后直接卖往外地,并没有给当地生产力、工业化带来较大促进。仅单纯属于资源输出型。截止目前,县区内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体系和引进有实力企业与当地资源产品形成配套互补,由此造成当地矿产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市场价值、附加值不高,这严重阻碍我县经济和相应产业做大做强。

三、整合县域矿产资源,加速相关产业对接

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对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自主性是经济发展、产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县虽矿产丰富,但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缓慢。但如今政策强、趋势明,我县承接发达地区第二产业转移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1、提升有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领导把关,带头引进先进的矿产加工技术、企业,针对当地各乡镇矿产情况制定引进项目计划,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重视技能培训。形成“理论+技术+培训”的模式,要求在当地招收的工人、管理人员,迅速掌握各自企业的高新科技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重点抓现有工业园区,切实把污染大、科技含量不高、不对口的企业清除出园区,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型、能支撑当地矿产加工产业链的大中型企业。四是整合矿产资源,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矿产品加工企业,对初级矿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从而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初成品+科技产品”的格局。从而促进我县新型工业化,提升县承接发达地区科技产业的能力。四是优化环境,提供资金、人力资源和优惠政策,筑巢引凤。

2、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实现资源有序开采。严厉整治、查处合营矿山的行为;打击各类非法违规开采,严格审查开采企业的资质,确保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3、控制开、选、冶等企业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利用先进技术、预警系统对污染源进行跟踪、观察,并联合环保、国土等部门切实抓好污染处理、生态环境的恢复,确保矿区人民生产、生活安定和谐。

4、破除有水快流、乱采乱开的思想。坚持合理开采、充分利用,促进第二产业与发达地区长效对接,促进矿产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建平县铁矿资源丰富,铁矿床多、分布广。铁矿石探明储量为0.8亿吨,现有铁精粉加工企业160多家,年生产铁精粉1000多万吨,在全国县级铁粉产量中名列第5位。集中分布在富山镇~深井~朱碌科,呈北东向展布,多属小型矿床,极少数可达中型,分布上有集中区的特点,探明储量在百万吨以上的矿床有10处,其中达千万吨1处。主要有新城、深井锅底山、大南沟、万寿等铁矿开采基地。

一、建平县自然资源概况

1.地理地貌概况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西辽河上游,地处东经119°15′~120°02′,北纬41°17′~42°20′之间。属燕山山脉向辽沈平原的过渡地带,努鲁儿虎山从东北向西南贯全境,形成南北两个貌区。从东北向南缓降,平均海拔为550m,最低海拔372m,最高海拔1153.7m,中部地势较高,是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老哈河等12条河流穿行其间,构成了一脉(山脉)三川(河川)自然景观,属浅至中等切割的辽西低山丘陵地貌。山地总面积为1342.9km2,占27.6%,为石质山侵蚀堆积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沟壑密度为2.4 km/km2。

2.矿产品资源概况

建平县以矿产资源为主,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已有矿产36种(有利用价值的15种),其中非金属矿27种,金属矿9种,金属矿主要为铁矿石,其中铁矿、磷矿、膨润土、硅石、硅灰石储量占全省、全市首位。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珍珠岩、膨润土、硅石、白云石、陶土、大理石、石灰石、沸石、磷、煤、铁矿、金矿等各类矿产12余种,特点是铁矿床多、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富山镇~深井~朱碌科,呈北东向展布,多属小型矿床,极少数可达中型,分布上有集中区的特点,探明储量在百万吨以上的矿床有10处,其中达千万吨1处。成矿具有其专属性,铁集中分布区域,在凌源~北票太古代变质杂岩带中,磷亦在此带上,膨润土分布在中生代侏罗系地层中,集中于沙海~石脑一带,硅石分布北部元古界地层中,集中于张家营子、青松岭一带,硅灰石分布富山南部灰岩中。矿(床)赋存条件好。膨润土、硅石、硅灰石、磷矿体规模大,构造简单,矿石成份均一,质地好,便于开发利用。储量保有程度高,具备建设规模型矿山,是建平县矿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铁矿资源的开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铁矿开发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对环境造成影响,铁矿的采选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比较多样化,它包括地形地貌景观、岩体结构破坏、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三废污染”等多方面。

1.对地表岩体结构及生态环境破坏

铁矿开采改变了矿山原有的地形与地貌特征,造成地表、岩层破坏、岩体。从浅层来看,其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并破坏了大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从深层来看,其破坏岩体结构,造成地面下陷,引起地质灾害,并破坏地下水平衡系统,地下水水位下降,使水资源短缺。据对建平县160家铁矿企业调查,矿业开发而占用和破坏土地约29.44km2,其中占耕地面积0.9245km2;在一些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但局部地段,岩石较破碎;开发中废石、尾矿没能综合利用,废渣堆放量比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隐患。

2.“三废污染”

废气污染:露天开采作业为开放式,凿岩爆破、矿岩装卸、运输等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矿岩粉尘和CO、NOx、H2S、SO2等有害气体的爆破炮烟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的粉尘较大,直接影响矿区及邻近地区生活环境。由于粉尘颗粒物中含有SiO2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释放到大气中被人体吸收后影响人体健康,长期吸入会有矽肺病发生,颗粒物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对土壤生物形成危害。

废水污染:铁矿开采产生的废水主要为选矿废水和矿井涌水,有些废水未按要求循环利用而直接排放,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污染了水环境。

固体废物污染:废石与尾矿的存放不仅占用了土地、损坏了植被,同时还污染土壤环境;废石风化、尾矿干坡段都会产生二次扬尘进而污染附近的大气环境。以建平县港禄矿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已有20年开采历史,年开采铁矿石10万t,产生废石、弃土和尾矿,年排废石(土)75 万t,目前累积排渣量1.5×103万t,排渣场区域占地面积4.27hm2;在铁精粉生产时,年排放尾矿量为6.5万t,累积排放尾矿量130万t,综合利用率均为零,排尾占地7.13 hm2。

3.水土流失

露天开采形成松散的堆积物和的地表,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能力。扰动和破坏原有相对稳定的土层和地表土壤,降低了土地生产能力,加剧了周边区域水土流失,年土壤失土流失总量4777.86t。据了解,仅建平县青峰山乡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98.13km2,占总面积的61.72%,其中:强度侵蚀面积31.56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2.16%;中度侵蚀面积34.25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9%;强烈侵蚀面积18.26%,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8.61%。

4.自然景观

露天开采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区域内原有的自然景观,对原地表形态、地层层序、植被等发生直接的破坏,挖损产生的废弃岩土直接堆置于原地貌上,将使施工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遭受到完全破坏;开采沉陷区的产生,造成地面波状起伏;对土地的永久占用,使原有的自然景观类型变为厂房、运输道路、排土场、取土、弃土等一系列的开采活动,形成的边坡、取土坑、弃土场等一些人为的劣质景观,造成与周围自然景观的不相协调;厂房、道路建成后,对原有的景观进行分隔,造成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非连续性,使区域上原有的农业景观演化为工业景观,对原有的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1.合理规范企业开发行为。对开采手段不规范的企业,协调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依法完善手续,坚决遏制越层越界开采、改变开采方式等行为,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2.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矿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矿业破坏的地形地貌,要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恢复治理;对矿山开采产生的“三废”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排放;露天开采引发的地址灾害要进行治理。

3.加强法制与制度建设,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矿产品资源、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矿山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落实植被破坏、压占土地等恢复工作,确保水土流失、植被恢复治理率达95%以上。

4.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控制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执法能力,加大矿山环境执法制度,遏制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人为环境破坏,定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8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采矿系统工程是将采矿工程和系统工程相联系的一项综合工程。本研究首先介绍改系统工程的原理,然后从各种系统着手分析,最后针对当前的发展现状,预示未来采矿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采矿系统工程;发展;新趋势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以往的采矿工程无论从应用学科上还是开采方法上往往都是单一的,忽略了系统性和综合性。此外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也常出现脱节现象,因此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

1 采矿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况

1.1 国内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规模的逐渐增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将现今我国的矿产资源状况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是一些用量相对较少的矿产现存量较多,而需求量高的矿产则存量较少,这与现阶段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存在矛盾,需要适当调整。第二、我国矿产总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众多,使得人均矿产资源量相对不足。第三、很多地下资源难以开采,即使现存量丰富,但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开采方法,便未能达到合理应用。最后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区域不均匀。[1]近些年来采矿系统工程的理念被提出,采矿系统工程是在采矿工程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论、数学、统筹等方法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采矿系统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深入到采矿工程的各个领域。从国内外的角度来看,我国在采矿工业上起步较晚,在技术上仍存在着很多技术瓶颈。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我国当前的矿质开采,其研究范围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床附加条件的分析与评价;矿山开采设计规划;矿山建设与项目评价;矿山生产工艺系统;矿山压力及边坡稳定等。

1.2 采矿系统工程的原理

我国已发现168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7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水气矿产3种。已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是经过很多年的开采,再加上很多采矿方法的不合理,我国的矿产资源已濒临枯竭,因此我们需要依据采矿系统工程的原理,科学开采。采矿系统工程是将系统工程的原理、理论和方法与采矿的方法、概况结合起来,最后运用数学、计算机等统筹学的方法进行处理。首先介绍采矿系统工程的应用学科,系统工程和采矿工程作为基础,目前也已广泛应用了统筹学的方法,如线性规划、整体规划、动态规划等规划理念,再结合计算机中的先进技术,如系统模拟、系统动态学、人工智能学、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2 采矿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解

2.1 矿山地质系统

矿山地质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整体上进行地测数据的预处理,其中数据来源包括每年的地质勘探资源结果、各地的矿产资源记录等,然后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矿产数据进行分类,可以运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协助整理,如Microsoft Excel,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工作结束后,是矿产储量进行计算和资源评价。计算时,按照之前划分的分类标准,将调查样地分为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针对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等不同评价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包括用软件处理和借助专家系统进行评定,常用的操作软件如如早期的dBASE/FoxBase、Foxpro以及近年的Access/Oracle。专家系统也是一个智能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利用专家多年的经验和方法,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2.2 矿山规划与设计系统

针对矿山规划与设计系统,首先需要对矿山产量与产品进行评价。上述提到我国矿产资源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很多矿产存在于地下,由于采矿方法的限制,尚未开采利用。矿山产量与产品的计算,大多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当然有时也采用非线性规划、整体规划等方法。[2]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收益为目的,限制条件则是开采方法与技术。对于地下开采,首先需要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借助专家系统的辅助,进行矿山开采与运输管道的模拟建设,当然为了更好的再现地下矿山的地质环境,最好借用三维立体图形来展示。然后,根据实际地质环境的特点,考虑真实条件下的限制条件,实现虚拟设置的再现,最后针对开采结果,进行资源投资分析。并将每次的地质勘测结果作为日后实践的经验,在保证人们人身安全和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收益的基础上,避免出现同样的失误。

2.3 矿山生产工艺系统

矿山生产工艺系统重在开采工艺与设备的选择,具体来讲,需要考虑影响矿质因素的权值,并用人工神经网络解算。还可以运用数学方法,针对当地的地质环境,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借助模型来反映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在建立模型时,除了应用型的处理之外,还要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从而选择最优的模型,也即模型的优化建设。对于工艺设备的选择,则要跟进市场或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尽量选用较新型的设备,这样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工艺与设备选择后,便是开采工艺过程的分析,除了上述提到的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之外,还要针对所开采得到的矿产的种类、质量、数量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同样借助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分析等方法进行。

2.4 矿山管理信息系统

上述笔者详细介绍了采矿系统工程的几种系统矿山地质系统、矿山规划与设计系统、矿山生产工艺系统,通过上述具体介绍,可以基本明确采矿工程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领。但,虽然采矿工程是一项工程性质的产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矿产业也需要加入现代科技的元素,在完成其基本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加快工作效率,保障工作效果。并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矿山都建立矿山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地测、设计、计划、设备、库存、营销、财会、人事等工作。

3 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新趋势

依据现今的发展状况,笔者将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该类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存在,只采用一种方法是不能够实现的。第二是新学科、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为采矿系统工程也提供了更多的理念与方法。[3]第三是计算机运算与实际环境的有机结合,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尤其是地下矿质资源则更难开发,针对这些现状,利用计算机甚至是开发性机器人进行矿质资源的首次勘探,并将这些操作过程与后台计算机管理记录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更大程度上保证采矿工人的安全,还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支出,仅仅需要很少的技术工人进行控制即可实现矿质的开采与利用。

4 结语

笔者上述主要对国内外采矿工程的发展现状,采矿工程应用的基本原理,以及从四个主要的矿山系统(矿山地质系统、矿山规划与设计系统、矿山生产工艺系统、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论述,可以基本明确采矿工程的工作内容和发展概况。采矿系统工程在矿业系统工程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掌握好采矿工程的技术和发展要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矿系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邵登陆,岳宗洪,张宏文.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新趋势[J].中国矿业,2011,14(21):153-198.

[2]云庆夏,陈永锋,卢才武.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矿业,2012,15(52):256-290.

第9篇:矿产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黄金;地质特征;现状;储量报告

1 中国金矿发展现状

1.1 黄金发展概况

人类认识和利用金矿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工作已经发现了至少是四千年前的金制品。从埃及的法老墓到中国的三星堆,考古工作人员均从中发掘了大量的黄金制品。但是,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是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由于19世纪一系列黄金资源的发现,使得从那时起黄金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叶的50年里,黄金产量超过了这之前5000年的总量。世界每年矿产黄金2600吨左右,但是能达到这个产量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结果。

1.2 中国黄金发展概况

地球上的黄金分布是很不均匀和平衡的,虽然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生产黄金,但是各国产黄金产量差异很大,各地产量却颇为不平均,其中2004年世界前10名产金国依次为:[1]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秘鲁、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中国黄金产量一直处于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在2004年,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金量的13.9%、10.6%、10.2%;而我国的产金量也达到8.6%。

据《2013-2017年中国黄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中国黄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世界黄金总存量约为16.3万吨,即全球每人平均拥有约30克(大约是1盎司),而中国黄金人均存量不足4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约有7000多个矿床(点),其中有大型矿床规模的约1000多个,其余均为小型金矿或矿点。可以列入超大型矿床的目前仅有四个分别是:山东焦家湾、玲珑、新城和台湾金瓜石;储量大于50吨的特大型金矿约20余个。

目前,中国黄金保有储量达4634吨。其中,岩金2786吨,沙金593吨,伴生金1255吨。但是,中国黄金资源特点并不十分适宜开采,主要表现为岩金为主,伴生金比重大;难选冶金矿比重大;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开采技术复杂,可供露天开采矿床少等。

2 安龙县地质特征

2.1 安龙县地理概况

安龙县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地带,贵州省西南部,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地跨东经104°59-105°41',北纬24°55-25°33'之间,总面积2237.6平方公里。安龙县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属于乌蒙山脉东南侧边缘岩溶化山地高原区,整个地势四周陡峻,中部平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平均海拔在1000-1400m之间,是岩溶化山地构造区的典型表现。

2.2 戈塘-平乐南北向前陆宽缓褶皱断裂变形区特征

安龙县地处扬子路块与右江造山带的过渡地带。据其构造变形图像可划分为戈塘-平乐南北向前陆宽缓褶皱断裂变形区、万峰湖-坡脚东西向造山型褶皱断裂变形带、龙广北西西向挤压褶皱断裂变形带及高角度网状断裂系统。安龙县的黄金主产区大都处于戈塘-平乐南北向前陆宽缓褶皱断裂变形区。

戈塘-平乐南北向前陆宽缓褶皱断裂变形区位于安龙县中部戈塘-新安-兴隆一带,占安龙县面积60%,属贵州侏罗山式褶皱的组成部分,为地壳浅部的薄皮构造,系相对稳定地块上的构造变形。戈塘穹窿核部有[2]中二叠茅口组(P2m)浅灰-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组成。向翼部依次为上二叠统龙谭组(P3I)砂页岩夹灰岩、硅质岩及煤层,上二叠统长兴组(P3C)燧石灰岩,石灰岩,下三叠统夜郎组(T1y)灰岩、砂页岩、泥灰岩,中三叠统关岭组(T2g)砂页岩夹灰岩。(附图1)

3 安龙县矿产资源概况

安龙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县境内发现的主要矿产有煤、金、铅锌、铜、铁、硫铁矿、硅石、石灰岩、白云岩、砖瓦岩等。此外,还有水晶砂、银、锡、朱砂、雄黄,石膏、钼、石膏、重晶石等。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煤、金、铅锌、铜、铁、硫铁矿等。其中以煤矿和金矿储量最为丰富,勘探力度最大,查明资源储量最详细。

3.1 金矿矿段地质特征[3、4]

在戈塘、海马谷等地带,龙潭组底部有一层0-7米的经蚀变形成的硅化角砾状粘土岩,硅化角砾岩、硅化岩是本区域的卡林型金矿主要赋金层位,区内还有部分金矿产于第四系堆积物中。矿段位于戈塘穹窿靠近核部的西北翼,露出地层的有茅口组、龙潭组及第四系[5]。(附图 2)

图2 黔西南地区金矿田分布图

1-褶皱轴线;2-构造穹窿;3-构造盆地;4-滑脱-推覆构造;5-逆断层;6-正断层;7-平移层;8-性质不明显断层;9,10-金矿床(点)

3.2 安龙县金矿开发现状

安龙县黄金主要产地集中在安龙县戈塘镇、海子乡、洒雨镇一带,并以微粒浸染型金矿为主。金矿的勘察工作主要在戈塘镇和海子乡进行,戈塘勘查区探明有金矿C+D级金金属量22.473吨,戈塘豹子洞金矿区预测的金矿333+334级金金属资源量约5吨,海子金矿区预测334级金金属资源量约3吨。(附表 1)

表1 安龙县金矿勘察成果表

安龙县黄金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面向全国招商引资,先后引进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七大队、一一五大队、国家黄金集团总公司等单位共15家独立法人企业进驻并进行黄金矿产资源的开发。

后来,按照国土资源部等十二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贵州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整规发[2010]1号)、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勘查区块和矿区范围坐标(第三批)的通知》(黔国土资矿管函[2010]77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对原有的矿点进行整合。

整合后将原安龙县海子金矿万人洞采区与安龙县丫头寨金矿进行整合,矿山于2010年底完成整合,整合后矿山名称为贵州省安龙县万人洞金矿,矿区面积为10.4177km2,采矿权范围开采标高为+1658~+1000m,整合后矿权内保有矿石量资源储量301.97万吨;原安龙县海子金矿海马谷采区与安龙县老屋基金矿进行整合,矿山于2010年底完成整合。整合后矿山名称为贵州省安龙县海子金矿,矿区面积为3.5989km2,采矿权范围开采标高为+1716~+1000m,整合后矿权内保有矿石量资源储量236.56万吨,;原安龙县豹子洞金矿、安龙县庆丰金矿、安龙县杨家大坡金矿、安龙县胡大坪金矿进行整合,矿山于2010年底完成整合。整合后矿山名称为贵州省安龙县豹子洞金矿,矿区面积为6.4885km2,采矿权范围开采标高为+1675~+1000m,整合后矿权内保有矿石量资源储量83.9万吨,金龙公司整合戈塘、上免浪、科花、戈洒等金矿,矿区面积6.413平方公里,周边有6.4平方公里的勘查预测区和煤矿压覆的黄金资源。经整合后,安龙县金矿共有海子、万人洞、金龙公司、豹子洞及二龙金矿等五处。

参考文献

[1]陆彦.中国金矿类型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J].地质,2002.

[2]韦永福.中国金矿床[M].地震出版社,1996.

[3]李雪青.贵州省安龙县大坝金矿区火落地矿段金矿地质特征及喷池试验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

[4]普传杰,高振敏.国内外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J].云南地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