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锻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段时间是手术后的最痛苦时间,手术后要首先用药,然后用长石膏从脚部固定到大腿膝盖处,此时要膝盖处要屈膝60°~70°,踝关节成中度跖屈位,脚尖要向下压,因为手术后跟腱是比正常状态短,所以这样的腿部脚部姿势能够保证不牵扯缝合的跟腱,但是踝关节不能跖屈过度,即为脚尖不能下压过多,不然会导致皮肤及肌腱缝合处纹理压力增大,不利于皮肤和跟腱愈合。
这段时间主要是躺在床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确实要下地活动需要拄拐下地,患肢不着地,站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手术后1-2天:
手术后1-2天我们仍然要多躺在床上,此时脚部怎么放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你会发现无论脚部用什么姿势摆放都会特别的难受,这段时间我们仍然要少下地。
每天定时的用冰袋冷敷手术部位,给伤口消炎去肿,康复训练主要以侧抬腿、直抬腿和后抬腿为主,配合进行脚趾的活动,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大腿肌肉萎缩,以及保持足趾的灵活性,脚趾的活动是不牵扯跟腱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做。
抬腿训练可以每次坚持10秒钟,每组20下,每天进行3次。
足趾训练可以每次活动20下,以活动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5-10组。
手术后第3-4天:
这段时间我们一般要进行一次换药,因为这时候的伤口愈合了一点,为了防止带血的纱布感染导致不愈合,我们要换药一次。
这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坚持前面的训练,另外可以进行大腿的肌肉肌力训练,方法是用意念来绷紧、放松大腿肌肉,保持大腿位置不变,这种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静态肌力训练,大家可以多感受,不用担心拉扯到跟腱,这段石膏期只要不受外力影响,我们的训练都不会伤害到跟腱。
静态肌力训练可以每次绷紧肌肉5秒钟,每组10下,每天进行5次左右。
手术后第1周:
这段时间我们要坚持以上训练,在一周时间时进行第二次换药,确保手术缝合部位不被感染、保持干燥,换药结束后仍然进行长腿石膏固定,确保脚部不受外力牵扯。
手术后第2周:
到了第二周,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进行伤口拆线,这时候一般都是在家里,需要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拆线,拆线很简单,只要相对靠谱的医院都可以进行,拆线后要用纱布包好缝合处,然后仍然用长腿石膏固定腿部。
手术后第3周:
到了第三周,我们要把长腿石膏换成短腿石膏,短腿石膏保持脚踝处角度和姿势不变,把膝盖以上的石膏部位去掉,我们可以到医院换成短石膏,也可以自己在家把长腿石膏锯成短腿石膏,只保留膝盖以下的石膏即可。
此时的康复训练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训练,首先要每日用热毛巾热敷膝盖部位,长时间的固定导致膝盖的活动能力下降,热敷后我们可以进行膝关节活动训练。
训练可以坐在床上,把患肢以膝盖为支点弯曲,不断地练习抬起小腿,直到腿部与地面平行为止,然后再次弯曲,主要是恢复膝盖的功能,每次以抬腿20次为1组,每天进行10组。
手术后第4周: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每天把石膏取下来,用热水或者中药进行泡脚,最好是用桶泡,能够泡到跟腱部位,这样能够活血化瘀消肿,然后泡完后对跟腱部位进行按摩,并适当的活动下脚踝,但是角度要控制好,脚背和脚尖适当的向上抬一抬,甚至要用手向上扳一扳,这时跟腱基本已经长好,可以慢慢的进行恢复。
手术后第5周:
继续进行前面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滚筒训练、滚瓶子、踩沙袋、夹毛巾等训练,也就是找一个圆形筒状或者瓶子放在脚下,用脚适当用力踩住瓶子来回滚动,这个训练方法对增加脚踝跖屈角度和适当拉开跟腱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是:每天脱下石膏,筒或者瓶子最好在20厘米长度以上,直径为10厘米到15厘米,每次活动在20-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3次。
手术后第6周:
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脱掉石膏了,然后穿跟腱靴,跟腱靴网上或者医院有得卖,或者我们可以自制跟腱垫,用硬质纸盒裁剪成脚后跟垫,约20个纸片高度约为4厘米,然后就可以拄拐行走,慢慢的找到平衡后可以去掉拐杖,慢慢的走路,每天撤去一片脚后跟垫,直到20天左右把所有的垫子撤掉,这样会给脚踝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的恢复脚踝的背伸、跖屈角度。
手术后第7-8周:
这个阶段我们通过每天的滚瓶子滚筒训练,以及跟腱靴跟腱垫走路训练,角度已经慢慢的有所恢复,跟腱也慢慢的被拉开拉长,此时可以配合进行推墙训练。
推墙训练就是双手推墙,脚成弓步,伤脚弓起向墙靠,健脚向后拉,或者反过来健脚向前弓,伤脚向后拉直,这样能够帮助矫正、练习角度,恢复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角度,每次来换推墙5分钟,每天10次。
手术后第9-12周:
这个阶段就要全脚掌着地行走了,要完全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点练习小腿肌肉力量,加固跟腱的强度,可以进行双脚提踵训练,伤脚蹬床训练,双脚提踵单脚落地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小腿肌肉的恢复,所以我们在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感受到小腿肌肉发力,这样才能够起到训练效果。
双脚提踵就是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伤脚蹬床就是用伤脚的前脚掌蹬床,而小腿肌肉绷紧用力,双脚提踵单脚落地就是要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然后伤脚单独支撑落地,以上动作每天训练3-5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手术后第13-24周:
这个阶段我们走路基本已经正常或者趋于正常,此时要重点练习加强小腿力量,可以练习单腿提踵,并适当的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这样可以帮助小腿找回肌力,恢复小腿肌肉。这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正常工作了,运动员可以小运动量的进行恢复运动。
手术后第25周以后:
j关键词:骨科护理;康复指导;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骨科术后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可加速患者恢复速度,使致残率大大降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本组研究针对本院60例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56岁,平均(30.4±3.6)岁,上肢骨折41例,下肢骨折1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1.2±3.1)岁,上肢骨折39例,下肢骨折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本组患者术后未进行康复指导,仅给予基本护理干预措施,由患者自然恢复。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基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具体措施如下:(1)康复护士选择。护理学领域内,临床护理及康复护理都属于重要分支,其理论基础是相同的,但护理目标有差异,护理方法也不同[1]。因此,对康复护士选择中,首先以骨科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为主,对其进行康复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康复指导护理的能力。(2)物品准备。骨科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中主要包含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两部分,除了自身肢体活动外,还可借助不同的锻炼器具。所以,在向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中,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床上拉环、握力器、床位拉带、上肢拉力器及沙袋等器具,便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2]。(3)功能锻炼计划制定。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对患者住院时、术后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如肌力、关节活动度、疼痛、肢体肿胀情况等[3]。手术医生查房时,跟随医生对患者手术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解,对翻身、肢体关节活动、站立、行走等最佳时机进行确定,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功能锻炼计划。(4)康复训练指导。①康复知识讲解及方法指导。骨科患者由于石膏固定、牵引、外固定架等,肢体处于制动状态,患者对如何锻炼也不了解,甚至认为锻炼对骨折愈合有不良应,应该安静休养。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评估情况,将功能锻炼知识及方法讲解给患者及陪护人员,让患者了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并且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②提供骨科康复护理资料。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护理读物,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康复医师,对训练的方法能够科学的掌握,积极的参与到康复锻炼中。③协助患者完成每日训练内容。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尽管其对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完全了解,但是由于患者存在体力不支、疼痛、认识不到位或情绪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康复锻炼很难坚持,往往没有强度、没有规律。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每天锻炼情况进行监督,敦促患者完成康复锻炼内容,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能够克服懒惰、怕痛的心理,按质按量完成锻炼任务。④护理。骨科康复护理中,护理是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且肢体活动受限,不同部位、不同手术对肢体摆放及要求都不同,在康复过程中,应该借助人体力学原理[4],对患者肢置及生理曲度对功能的影响注意检查,采取舒适位、功能位及良肢位,尽量让患者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对患肢进行压迫。可对肢体畸形有效预防。
1.3疗效评价。治愈:未出现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无效:有轻度、中度、重度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中58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有轻度关节活动受限,康复率达到96.67%,对照组中49例痊愈,11例出现轻度并发症,其中6例关节活动受限、3例关节僵硬、2例肌肉轻度萎缩,康复率为81.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采用康复指导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要充分了解,与患者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向患者介绍康复锻炼的原理、方法等,并为患者安排好锻炼的内容,让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此外,护理人员要具备责任心,注重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能力,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指导,康复率达到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骨科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加快了患者恢复的速度,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芳 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高金宝,石晓云,张沉冰,等.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1(03):3520-3522
[2]赵红,史新春,王淑勉.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5,03(16):147-148+151
【关键词】 骨创伤;康复锻炼;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16-02
骨创伤是外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均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临床康复医疗的发展,骨创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恢复也逐渐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有效的康复锻炼措施可最大限度的恢复骨创伤患者的功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实施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和加强护理措施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2],作为骨科创伤恢复最安全方便的恢复方法,其价值不容忽视。因此,笔者主要讨论护理干预配合康复功能锻炼在我院100例骨创伤术后患者中的运用。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00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6.6±4.23)岁;其中单纯股骨颈骨折15例、锁骨骨折5例、尺桡骨骨折20例、膝部骨折10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7.6±3.23)岁;其中单纯股骨颈骨折10例、锁骨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16例、膝部骨折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创部位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骨外科常规护理,如知识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术后多数患者因害怕活动会引起手术切口裂开、关节脱位、出血及疼痛等,不愿意进行术后早期活动,护士应及时给予解释和鼓励,对患者的每个动作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增强康复锻炼的信心,从而主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1.2.2 健康教育 成立康复功能锻炼小组,护士长作为小组长。由专门护理人员针对综合康复锻炼对骨创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后,尽早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锻炼强度以不造成患者疼痛为宜,并注意患者的恢复情况,可根据不同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量[3]。合理调配患者饮食与作息。进行恰当的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1.2.3 家庭护理 为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患者在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将家庭护理计划及方法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告知家属,并叮嘱其按计划执行,并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对于不遵守或不完全遵医嘱的患者,给予提醒和督促。
1.3 综合性功能锻炼
1.3.1 单纯股骨颈骨折 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手术方法主要为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需卧床较长一段时间,部分老年患者会发生肌肉萎缩或褥疮等并发症,临床需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期,接受肌肉锻炼,护理人员可利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患者由于不能下地行走,上肢以肩肘关节活动为主,下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踝关节活动,患肢不可负重,故康复锻炼不可操之过急。
1.3.2 锁骨骨折 患者术后会进行局部固定,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握拳、肩肘部关节外展和后伸运动,回复较好的患者可进行挺胸、叉腰等动作练习。康复锻炼期间不可进行肩关节前屈及内收等动作,在使用夹板固定期间,注意患者皮肤颜色及挤压程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患者夹板拆除后,可指导患者进行铺床动作帮助恢复。
1.3.3 尺桡骨骨折 患者多伴有局部肿胀、畸形及功能位障碍,故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情况。早期可多以指关节和肩关节活动为主,同时,进行前臂肌肉静力锻炼,严禁旋转等活动,患者外固定拆除后,可进行伸直、屈曲、前后旋等动作。
1.3.4 膝部骨折 患者主要影响膝关节活动,术后,患者关节粘连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情况。故此,早期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以髋部、脚踝、脚趾活动为主,从而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情况,促进肌肉关节等部位恢复。患者恢复至膝部可功能位后,需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4 评价标准 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共包含五项内容,总分100分,其中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5分为一般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总满意度=(一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调查问卷总例数×100%。康复锻炼3个月后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4]:优:患者疼痛感消失,能够自由行走,可进行跳舞、跑步等运动,无其他并发症;良:患者偶有疼痛感,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不可进行负重或剧烈运动;差:患者疼痛感未改善,无法自主行动,甚至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恢复情况对比 对照组功能恢复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有学者认为康复医学将会是骨外科治疗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5]。骨创伤常易造成患者关节部位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恢复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术后越来越多的骨创伤患者选择康复功能锻炼,有效的提高了肢体关节恢复,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康复功能锻炼方法也日趋成熟,但是,手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因此,探索新的、安全简便的康复方法是至关重要的[6]。本次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100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恢复率低于观察组,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术后综合性康复锻炼对骨创伤患者恢复效果确切,同时,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治疗效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荣花.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3):41-45.
[2]张淑英,王勤奋.膝关节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8(3):244.
[3]刘小华,蔡雪翠.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7):50-51.
[4]彭利芳,皋萍,蔡亚男,等.髂骨取骨植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6):50-51.
当然,在住院期间由于病情重,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那么,出院后是否需要继续康复锻炼呢?回答是肯定的。患者出院后只有坚持进行康复锻炼,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锻炼不同于正常人的体育锻炼,既要让心脏受到一定的锻炼,又不能让它负担过重。如何正确掌握这个尺度呢?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测量心率。康复锻炼心率值的计算方法是:出院时先在医生的监测下做一次低水平的运动试验,或登1~2层楼,测出最大耐受量的心率值(称峰值心率)。康复锻炼心率值=(峰值心率一休息心率)×(60%-70%)+休息心率。例如,某位患者峰值心率为160次/分,休息心率为60次/分,那么,康复锻炼心率值为:(160-60)×(60%-70%)+60=(120-130)次份。这位患者在康复锻炼中应尽量达到这一心率值。
康复锻炼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开始时先进行运动量小的活动,如自理生活、养花种草、干家务等,逐步发展到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慢跑、进行轻体力劳动等。活动项目的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体力及环境条件自行决定,只要能达到康复锻炼心率值即可。
在锻炼过程中还应注意:
(1)康复活动后不应感到疲劳。患者应学会自我评定锻炼后的身体感觉,如果没有持续的疲劳感、关节与小腿的疼痛及失眠等现象说明运动量是合适的,否则就要减小活动量。
(2)每次康复锻炼前后,都要进行8~10分钟的准备活动或还原活动,方可正式开始锻炼或休息。准备活动和还原活动可采取一般速度的步行或弯腰伸臂等活动方式。
(3)学会10-15秒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以防活动时心率超过康复锻炼心率值。锻炼后,必须充分休息15分钟以上才可进餐或洗澡。
(4)遇有天气变化,过冷或过热、下雨潮湿等,都会额外增加体力的消耗,需适当减小活动量。如遇感冒发热等,应暂停活动,待痊愈后再根据体力情况进行活动。身体特别衰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由小运动量开始。
(5)定期去医院检查,经常取得医生指导,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康复锻炼的活动量,以便获得最好的效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1]。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2]。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疗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呼吸肌功能锻炼后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感冒次数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住院次数都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结论:采取呼吸肌功能锻炼,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肺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复期患者 呼吸肌 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4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不可逆的,主要特征为形成肺气肿和气道阻塞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1]。为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COPD患者的治愈率,我院积极加强呼吸肌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并通过在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年龄64~80(73.4±3.7)岁;女性患者40例,年龄62~79(67.2±4.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锻炼前组和锻炼后组,其中锻炼后组按照《慢阻肺康复期治疗指南》进行专门的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指导。
1.2 方法。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和全身性呼吸体操。专业人员与患者采用一对一训练,对其进行呼吸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必须自行进行锻炼,定期会员复查,锻炼周期为半年。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前后,对其进行感冒、住院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及血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呼吸肌功能锻炼后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感冒次数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住院次数都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表1 COPD患者锻炼前后感冒、住院次数、WBC.RBC及HB检测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上仍然缺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想药物,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率和治愈率,减少病人因治疗不当造成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目前针对COPD康复期患者大多采用呼吸肌功能锻炼,临床较为普遍。COPP患者如果营养不良、肺部充气过度或患者呼吸肌机械负荷过重以及,则有可能出现呼吸肌慢性疲劳。在本院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指导前做了个针对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给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过程,营养保持,呼吸控制、药物服用和外出活动的建议等,让COPD患者明白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肺功能改善的意义,使患者从自己进行控制,坚持锻炼,自主掌握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
总之,呼吸肌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肺功能,是病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康复干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艳,方继荣,李风雷.肺康复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53-454
[2] 武东兴,景德莲,王桂云,等.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01):482-483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临床
产妇在分娩时,胎儿的先露部分对产妇盆底韧带和肌肉的过度扩张、引产过程中造成的损伤,都会对分娩后产妇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医疗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健治疗成为产后功能性障碍的重要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人民医院住院生产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康复治疗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1年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并在产后45 d检测具有盆底功能性障碍的产妇210例,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7.8岁。按会阴肌力测定法(GRRUG方法)分级,随机按会阴肌力分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对这六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观察(采用相同治疗参数);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再从肌力正常产妇中随机抽样取试验所需要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所有分组按实验测定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学分析,产妇在年龄、体重、胎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与疗效指标: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即A组: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B组:锻炼加电刺激组;C组: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D组:锻炼加生物反馈组;E组:锻炼组;F组:电刺激组;G组:生物反馈组。分别观察产后或者治疗后42 d、6个月后各组相应指标的变化。①手工盆底肌肉康复锻炼:包括唤起肌肉知觉、肌肉与收缩、盆底肌肉锻炼、腹压增加时的训练,评价:发给产妇盆肌健康教育调查表,于产后对产妇盆肌康复知识、技巧的掌握、康复行为、影响产后的心理问题及自我康复满意度进行评估,每项标准分好、中、差,分别给予2分、1分、0分。5项总分为10分,≥7分为良;5~6分为中;≤4分为差。②电刺激观察(采用相同治疗参数观察):使用PHENIX仪器;检测主要指标:肌力,按GRRUG方法重新评定每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变化。③生物反馈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采用χ2检验,组间进行t检验。
2 结果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以不同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均有显着效果,同样电刺激参数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肌力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同样电刺激参数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肌力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A组2131230000121215B组3151020001111314C组2141130000011712D组1131240001111413E组1131150000121611F组2141040001211610G组1151130000121512健康组00001713000013173 讨论
妊娠与分娩对盆底损伤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可逆的,产后盆底功能重建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系指应用物理的方法,通过患者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达到增强逼尿肌的稳定性及盆底功能康复,从而治疗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此,产后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选择最佳时机及正确方法,是预防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
所谓女性盆底康复治疗(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PFR)系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PFR的意义有三:①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②改善与治疗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亦可治疗某些尿急、尿频、夜尿症、排空异常及盆腔疼痛等;③巩固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的疗效。PFR的方法很多,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现代的。传统的盆底康复方法以凯格尔锻炼(Kegelexercise)为着称,始于19世纪40年代,系指有意识地对耻骨一尾骨肌群,即肛提肌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以增加尿道、阴道及的阻力,增强尿控能力,并可以提高阴道“吞吮”力度,甚至被称为“爱肌锻炼”[1]。凯格尔锻炼还有利于盆底血液循环,使肌肉健壮富于弹性,预防萎缩无力。“膀胱训练”(Bladderdrill)要让患者学会抑制尿急(如交叉双腿并缩夹)而延迟排尿,记录饮水、排尿及功能训练,期望达到2.5~3 h排尿1次。
生物反馈法是用仪器直接测量阴道压力和收集肌电信号,通过声音和(或)视图进行反馈。功能性电刺激对Ⅰ和Ⅱ纤维收缩训练结合在一起[2]。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各种类型子宫托重新被使用。科普宣传及患者生活指导方面,强调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排尿方法,避免茶、可乐、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的摄入等。
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需对病情全面分析,对治疗方法恰当选择,例如,可以将凯格尔锻炼作为一种女性健身运动;把行为治疗及物理治疗作为轻中度尿失禁的治疗模式;Petros甚至认为PFR可以没有禁忌证,不管症状轻重都可以施行,当然严重者可选择手术治疗。但学习PFR仍可巩固疗效,他认为,至少2/3以上的患者,其症状改善率>50%。一组关于产后42 d妇女常规盆底肌肉训练的报告也表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大大减少。
盆底康复需要妇科、产科、泌尿科、肛肠科、物理医学康复科诸多学科专家的共同研究与协作,法国建立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心三级网的医疗诊治体系,我国正在进行试点,同时,公众教育与康复基本方法的普及也十分重要。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组三种方法都有显着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康复方法的应用中应体现规范化、个体化及人性化的医疗原则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4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58~74岁。骨性膝关节炎13例,类风湿关节炎15例;双侧膝关节置换7例,单侧膝关节置换4例。临床症状均为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老年人,曾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患者对手术期望值高,对手术不了解而产生顾虑[1]。另外该术价格较为昂贵,患者承受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为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耐心安慰、说服,也可将此类患者安置于同一病室,可相互交流经验,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1.2.2.2 术前功能锻炼的指导及护理 术前锻炼的目的是让患者掌握锻炼的方法,恢复体力,了解术后康复的程序,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为术后下床行走做准备;由于术后姿势发生变化,形成排尿排便困难,因此护士应指导患者学会并适应床上大小便,故术前要教会患者卧床使用大小便器;由于膝关节置换术后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因此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及踝关节屈伸运动,1次/h。
1.2.2 术后护理
1.2.2.1 生命体征观察由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年龄较大,术后需一级护理,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改变、面色、意识等,每30分测血压、呼吸、脉搏,并患肢用软枕抬高20°~30°。
1.2.2.2 卧位护理 术后将患者整体平移之病床,为减轻患肢肿胀,利静脉血液及淋巴回流,膝关节下可垫一软枕以使膝关节屈曲15°~20°,按硬膜外麻醉的护理常规,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告知患者禁食水、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
1.2.2.3 引流管护理 术后要经常捏压引流管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管腔,防止引流管折曲或滑脱;定时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质、色,引流量一般少于30 ml/d,术后一般拔除引流管在48~72 h。
1.2.3 功能锻炼 恢复关节功能和消除关节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的,但手术中软组织会被损伤,产生纤维原等炎症渗出逐渐导致粘连,所以术后防止粘连的有效手段是早期活动。为使患者配合功能锻炼,护士要向患者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主要锻炼方法有:①扶拐行走。拆线后开始负重,指导患者扶双拐行走。②被动锻炼。在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围内由医护人员手法被动屈伸膝关节,术后第3天开始予CPM机做膝关节功能锻炼,从30 min开始,2次/d, 0.5~1 h/次。③主动锻炼。麻醉消失后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即可指导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踝关节背伸及屈曲,伸直位速抬高大腿,股四头肌舒缩活动等[2]。
1.2.4 预防并发症 术后为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需注意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必要时可行雾化吸入以预防坠积性肺炎;术后患肢制动,易发生褥疮,帮助患者保持床铺无皱褶、清洁干燥,减少皮肤摩擦,避免物理刺激预防褥疮;为促进静脉血回流,观察末梢血管感觉活动情况,嘱患者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15~20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3];术后更换引流袋1次/d,严格无菌操作,禁止引流袋的位置高过引流管出口水平;按医嘱输液,使用广谱抗生素,并连测体温3 d。
1.2.5 出院指导 出院后坚持正确的康复训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向患者及家属提出制定适宜的训练方案,并督促其按计划完成。关节的康复锻炼是个长期的过程,出院后必须继续进行增强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锻炼,减少关节磨损,注意保护假体,延长人工膝关节的使用寿命。定期随访,定期复诊,给予连续的健康指导。
2 讨论
康复功能锻炼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方面,应做好手术前、术后指导,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及个别对待原则。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心理,使其关节早日恢复正常的功能。另外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围的肌肉力量来维持,增加股四头肌尤以股内肌肌力能够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减少并发症,增强关节稳定性。同时还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且患肢处于功能位,掌握膝关节活动的角度,避免意外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徐少红,刘爱莲.康复程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2,7(6):2090-2091.
[关键词] 老年; 全髋置换术; 功能锻炼;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323.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328-01
全髋关节置换以老年患者多见,是应用人造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髋关节,以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而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的手术,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对手术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而患者锻炼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为了规范康复锻炼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对健康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制订了健康教育路径表,自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对48例老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8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27例,男2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岁,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无菌坏死6例。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14例,初中20例,高中以上6例。住院时间:18~38天,平均28天。经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本组病人无发生褥疮、肺炎、尿道感染和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危害,出院以后,均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1-24个月,平均23个月。其中38例疼痛消失,功能恢复,生活自理;8例疼痛基本消失,稍多行走时轻痛,功能尚佳,生活基本自理;2例轻微疼痛,功能尚可,生活上需要协助。健康教育合格率96%。
2 健康教育方法
针对老年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特点及健康教育的需求,我科医护人员共同制定了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路径表,由责任护士参照此路径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
3 讨论
3.1 路径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及家属更好地掌握康复锻炼的方法。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针对特定的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顺序性和时间性的医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护质量[1]。我们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中,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计划的需要制订了系统、连续的健康教育路径表,使每天的教育内容一目了然。健康教育路径有严格的时间性和顺序性,指导责任护士按计划进行,逐项落实,根据路径图让护士明白自己什么时间做什么,怎样做,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避免了因平时护理工作忙而出现遗漏或疏忽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护士需要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由浅入深地给予指导和协助,确保病人和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和阶段性锻炼方法。
3.2路径化健康教育的后期效应
康复锻炼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术后康复大多在家中进行。由于病程长,而住院时间相对短暂,患者及家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知识,即便全盘告知,也未必能掌握,为了满足出院后康复的需求,路径化健康教育中“家庭康复指导”小册的使用,使康复护理从医院内延伸到院外,弥补了患者从医院护理过渡到家庭护理的环节,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2]。
参考文献
[1] 吴燕子,曹祝萍,马集云,等.对临床路径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