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科技管理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管理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管理目标

第1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一)系统内化管理原理

管理原理是关于管理应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一般理论。管理原理散布于“管理学”教材之中,大学生应将其融会贯通,系统内化,在大脑中构建起如何管理一个组织的理论框架。管理教学较早就有淡化知识学习的观点,[1]近年来这一看法开始流行,认为管理教学应以能力训练为导向。事实上,形成管理能力虽然是管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客观上不存在能撇开管理知识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训练最终仍要实现一般能力与管理理论的一体化。从常理推断,有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能力训练应更为有效。另外,系统内化管理理论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训练。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应强化系统内化管理原理这一目标,不可废弃或淡化。

(二)形成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即运用管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亦即向实践领域迁移“管理学”课程知识的能力。具体来看,具备该初步能力的直接表现是大学生能指出某一管理问题违背了管理的哪些基本理念、程序,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亦即能从整体上对实际问题有准确的把握。该初步能力的形成以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为前提,否则大学生只能用自己以往习得的知识及经验,或片面的管理知识来分析问题。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并不必然带来管理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因为管理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在其中发现管理的普遍原理需要不断训练,大学生才能不为具体现象所蒙蔽、误导。现实中,大学生应用管理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差,[2]这一点虽被社会所充分认识,但其开发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3]

(三)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是指能对较为简单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简单管理问题是指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专业技术及复杂外部环境知识的实际问题,如大学班级管理问题等,此类问题研究耗时不长,难度不大,适宜初学管理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对简单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分析管理问题可以靠管理学知识,解决管理问题则最终要靠自己去研究,从而认识到培养自己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使大学生熟悉管理研究过程,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增强信心,为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

(一)知识教学方法

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初始就向大学生展现管理原理的基本框架,由于“管理学”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易于理解,在课程初始就展示该框架不会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困难。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每一部分知识的讲授都应与该基本框架关联起来,在基本框架下进行展示,以强化整体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大量案例,用案例展示好的组织是如何符合管理原理的,不良组织又是如何与管理原理相悖的。如此,大学生才会对管理原理生出信心,认识到管理原理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中的知识作相应处理。知识点的取舍、重要程度排序、层级安排、关联关系的处理都应围绕实现系统内化管理原理的目标来进行。例如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政策指导矩阵的九个区域,这些知识过于细碎,且实用价值不大,不宜要求内化,以免增加记忆负担;再如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关心生产,人际关系学说强调关心人,二者合起来与领导方式理论的关心生产维度及关心人维度高度相关,在讲述领导方式理论时可进行说明,以利于大学生融通所学知识。

(二)能力训练方法

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应以案例分析为主。案例以简短为宜,在几分钟内或十几分钟内可演示完毕,时间过长,大学生的注意力将难以集中。案例应是真实的,这样才有说服力。[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学生在课外应研读约300个案例,这样才会对管理现象有广泛的认识。反复训练,对管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当大学生接触到一个案例,能较为全面地指出案例中不合管理原理之处时,其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就已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应在研究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5]选择课题深入研究,仅仅将研究技能介绍给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可选择的课题有大学班级管理、校园开办旧书店可行性分析等。以大学班级管理研究为例,该问题研究需要提出班级目标、班委分工、班级管理制度。当大学生能提出可量化的班级目标,且班委分工、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支持班级目标时,他们就形成了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激励

(一)大学生激励

大学生能进入大学学习,其自我控制能力应处于较好水平,在一定环境下每天应能坚持至少八小时的学习。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中学阶段,强大的环境压力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在大学阶段,因环境宽松,很多同学坚持不了每天八小时的学习,另外,未来的就业压力不仅未能使他们静下心来,反而使他们逐渐变得浮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感到现实的压力,使他们能保证每天八小时的认真学习。具体措施有:1.严格期末考试。目前,大学考试一般较为轻松,要督促大学生加强学习,必须从严格考试这一关键环节入手。“管理学”课程一般为多位教师同时开课,因此,可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由教师集体精心设计考试试卷,同时集体密封评阅试卷。2.严格平时成绩。目前,不少同学没有做作业的积极性,敷衍、抄袭现象严重。由于抄袭较难确认,敷衍也难以定性,因此,可取消一般性作业,将平时作业定为完成管理问题研究报告。这样,教师在评阅大学生研究报告初稿、修改稿的过程中可了解大学生的努力程度,便于做到客观评价。3.加强过程激励。与课堂问答表现差以及平时作业完成不好的同学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激励

第2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管理是一门科学。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管理科学在教育科学领域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既需要运用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也需要行为科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本文从搭建教育科学管理功能平台,开发教育科学管理功能资源体系,构建教育科学管理功能组织网络进行阐述,以期对教育科学管理功能的目标达到有所帮助。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10-03

和其它管理科学门类一样,教育科研管理进入信息化的发展轨道,既要注意到它信息传播的属性和特点,同时也要尊重其行为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基础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设定,也必须遵循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科研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依托现代技术支撑进行高效、高端的管理服务,以追求和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服务质量为目标。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实质上与传统的常规教育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科研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目标设置的元素层次和技术含量要比通常的教育科研管理目标有所增加。而恰恰就是这些现代科技因素在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中地位的提升和强化,使现实的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更加趋于精细化的目标管理特征,从而形成管理内容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定的目标体系。

一、搭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是以教育科研管理组织为核心、以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和科研业务指导为内容、以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人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教育科研管理组织是具有教育科研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机构,这是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组织是管理最起码的先决条件。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由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管理职能是有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管理职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影响职能作用的政策环境。它是构成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要素。

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当然也是教育科研管理最基础的平台。教育科研管理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视界面对的是信息的海洋,办公自动化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有了这样一个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无比简捷。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课题网上申报和评审,组织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可随机自主安排时间,在任何一台电脑上进行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因鉴定材料的传递繁杂,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因透明式的选择专家的方式,影响成果评审的质量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因申报项目数量的成倍增加,使管理部门无法承受等诸多问题。因为网上信息具有透明、公开和无限传播的优势,所以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充分、通讯快捷到达和远程管理功能,就必须建设网络通讯和网络管理系统。

二、开发“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宝贵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于教育科学事业来说,教育文化积淀和科研信息资源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托,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依托。信息资源意识在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信息资源能否被充分开发和广为利用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育科研管理中能否有意识地主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层次和提升水平。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现实性的管理信息资源,还要重视潜在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现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经过表述已经成形的能被利用的信息资源。如,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规划管理的各种政策信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组织等。如同物质资源需要开采、发掘、加工,从而使其价值得以转化和利用进而形成产品一样,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可开发性、可传播性和可增长性等特点,对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进行一系列的过程运作,实现其价值转化,以形成新的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因此,要求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具有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意识,要求管理组织建立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机制。比如规划管理政策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具体的现实情况,吸取和消化各地教育科研的特色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形成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的管理政策体系。在此,既要有大量收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也要有筛选、分析与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政策体系并广泛的传播。所谓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个人在认识和创造的过程中,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虽然可以被自己利用,但是却非常容易忘却而丢失,并无法被别人利用,所以说它是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因此,我们要建立机制,激励管理人员经常记录并把它表述出来,与现实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加以开发利用。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的管理信息资源,同时还要重视隐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就是现实资源中表现较为明显且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上例中有关规划管理的政策性资源。要对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深度开发,一是增强信息资源的创新性,二是增强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对称性。譬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和设施,提高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做好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就可以无限提高教育科研的工作效率。所谓隐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中小学教师经常被管理者视为管理对象,对他们进行管理。如果对他们进行学术规范和管理程序的训练,使他们懂得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对自己承担的课题进行管理,并向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成为管理工作的协助者,从而增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又如,有意识地对各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科研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也是充分变相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有意识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充分而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和设施的作用,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

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主要的信息资源,除了上述介绍的信息技术性资源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外,还有规划性资源、课题性资源、成果性资源、学术性资源、通讯性资源等大量多种多样的资源。规划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指南、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包括指引教育科研发展方向的教育科研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教育科学研究选项的课题指南的研究,控制教育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动和激励教育科研发展的机制措施的设计等等。课题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申报、课题评选和过程管理等,包括为筛选课题而进行课题申报,彰显课题研究价值的课题评审,加强课题研究秩序、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过程管理策略等等。成果性资源主要是指成果应用、成果转化和成果开发等。包括教育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扩大应用价值的辐射推广,提升成果价值的再次开发等等。学术性资源主要是指学术交流、学术规范和学术培训等,包括引领和提升教育科研的学术交流,指导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术培训等等。通讯性资源主要是指网络通讯、新闻等,包括消解信息不对称状态,提供网上办公条件以及增强信息交流效率的通讯网络和教育新闻的措施等等。上述种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资源体系,从而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构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

组织网络的构建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基础。信息技术及其网络体系不过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和物质条件,专门负责科研管理信息编制、、接收、处理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才是管理系统中的根本性因素,由此构成的庞大的信息化组织网络环境在系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组织性管理职能与人力资源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组织,以及组织职能和管理人员所构成的组织环境。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论是在组织理念上或是组织形式上还是组织内容上,都与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力资源有所不同。

在组织理念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是传统的如何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考量,而是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设施统筹人与机,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成本的最小化。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不断地完善和升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下转119页)(上接11页)提高人应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地研究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技术特点与功能,整合人的思想、人的信息技术能力、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形成人机功能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作用,就会最大限度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进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在组织形式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不是传统的以上传下达、层级管理为核心,而是以桌面管理为核心,不需要层级审批而通过网络与网络互动方式一次性达到管理目的。传统管理习惯于一层一层地传达,不仅管理意图经常会被层层消解,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工作效率低下,经常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后果。信息化管理对于无需审批的内容,采取网上、网络会议、电子信箱通知的形式,第一时间就能通达,从而减少了信息消解度,扩大了信息面,做到了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3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Abstract: Target: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harmacy department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ode taking the service object as the evaluation targe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pharmacy department and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ervice object, respectively make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item and specific evaluation method of pharmacy department, and build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ode taking the service object as the evaluation target. Results: provides new idea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pharmacy department. Conclusion: the new management mode is significant to reflect the pharmacy staff their own value and society value, improve the work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set up the service idea taking the patient as the center.

关键词: 药剂科管理;服务对象;绩效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pharmacy department;service object;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310-02

0 引言

医院药学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以及一系列与医院药剂科工作相关文件的出台,如何提升药剂科的服务质量,满足病人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成为现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现代医院药房的工作中心正在由药品供应为中心到病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们探索出一种以服务对象为考核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以服务对象统一了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同时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来体现药房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从而发挥其潜能[2]。实行绩效管理,引导职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从而推动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绩效管理的定义绩效管理指管理者和职工就工作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而达成的共识,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促使职工成功达到目标的管理方式。绩效管理的意义首先可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在一定时间内由总目标决定药剂科班组到个人的责任和分目标。

1 服务对象与考核项目

1.1 门诊中、西药房 服务对象包括门诊患者、急诊科、门诊各临床科室、收费处、化验室、放射科、同位素室等。门诊患者是门诊药房的首要服务对象,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患者乃至社会对医院的医疗服务的评价。门诊药房对患者影响最大的服务内容有调剂差错率、服务态度等。目前,调剂差错率基本是以患者的投诉率作为衡量标准,对于患者没有发现的差错或经当场纠正的差错就难以衡量,服务质量更是如此。因此应该制定直接面向患者的考核项目。例如在患者开始就诊时就发放一张考核表,由患者对药房的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来打分,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门诊患者的考核项目可以有差错率、态度、等待时间、有无缺岗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明细和评分档次,就诊完毕交给门诊办即可。

门诊的其他与药品发生关系的科室实际也是门诊药房的服务对象。药房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这些科室的医疗质量。急诊科、门诊各临床科室、化验室、放射科、同位素室等门诊部门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药品调度是否及时,调剂是否差错,常备药品是否缺货,注射单的填写,以及和临床科室的配合度等等。制定面向这些科室的考核项目,由这些临床科室的工作人员来打分,交由门诊办汇总,就可以考查药房对门诊各医疗科室的服务质量。

收费处是经常被忽略的科室,许多患者与收费处的纠纷源自于药剂科工作细节的疏漏。例如门诊药房是否在网络上及时调价,是否及时入库,是否有一药多名出现在数据库中等。这些项目都可以成为收费处考查门诊药房的项目。

第4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字】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及途径

在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学科建设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以及创新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目标可以有效的促进本科院校的发展,全面的提高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加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的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型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定位

在未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对于高素质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要,所以在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型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要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创新创业性目标定位,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障经济管理学科自身特色与多元化特色统一的发展定位。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目标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多元化的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性的举措,实现多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层次构造,要全面的覆盖专业领域范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侧重的进行,整合本科院校的资源,有针对的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经济学科,制定一个经济管理学科的技术性占领目标,提高本科院校领域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影响能力,加强本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性,促进本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第二,优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构造,提高学科专业布局的协调性定位。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体发展。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析学校的现有学科种类,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制定一个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专业学科布局,不断的优化经济学科的构造, 有效的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要把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法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有效的联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这是一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定位模式。

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途径选择

在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途径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国家的产业调整、区域经济建设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战略性目标,学校的自身定位相适应。

(一)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创新的建设途径。在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要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交叉融合的发展设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调整,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科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着发展规划,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完善和设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根据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学科的特色教学,不断的创新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的路径。对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关注,把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长期发展作为路径选择的基础,其次整合证券、保险、财务金融专业,提高专业程度,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的专业的设置,有效的推动金融、信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的借鉴优秀学校的发展优势,全面的促进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提高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学校要构建专业的学术队伍、加强校园实验设备、提高人才培养,不断的深化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最后追寻创新创业性专业特色。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要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摸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性,要通过创新创业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提高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一,提高经济管理学生的专业队伍建设,本科院校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的应用型教师队伍,要加强经济管理学术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缔造一批在区域经济管理、财政领域、金融领域、会计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权威性,提高影响力。第二,构建学校经济管理品牌,提高精品教育。要着重的突出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凸显学校的教学优势、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设备等,要整合学校资源进行关联专业的建设,提高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才可以全面的促进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长期发展。第三,拓展视野,提高创新创业性,加强对外交流。在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国际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理论模式进行,不要固步自封,有效的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方法和措施,提高自身专业建设的科学性,要提高与国内本科院校的合作途径,提高建设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的优势,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合作,提高对金融工程以及物联网、电子商务新型学科的建设;同时也要提高与优秀的经济管理学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要通过一些国际经济管理科研合作项目,进行技术骨干以及经济学专业性的培训和研究交流,加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建设的创新创业性,全面的推进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在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性建设目标以及途径选择可以有效的推进本科院校的战略性发展,对此要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进行目标定位以及路径选择。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组织构造,加强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5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领导干部 绩效考核 团队绩效 个人目标管理

目前,我国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侧重于领导干部个人,而忽略了个人依赖于领导班子存在的作用。领导干部是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对组织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从全局的视角和战略的高度,对领导干部实行绩效考核,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实现组织发展目标和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笔者从团队角色与个人角色角度来探讨研究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以期推动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工作的优化,加速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管理现代化进程。

1.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目标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本文所指的团队是指领导班子。团队绩效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业绩和贡献。衡量业绩贡献的主要指标包括:团队目标的时效性、达成率、难易程度质量以及对组织的影响力。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团队目标分解成子任务,再根据任务的重要性,给予相对应的权重,然后可以对指标进行考核,最终评估出团队绩效的结果。对领导干部实施团队绩效考核是进行团队管理和维护团队有效发展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加强并改进干部队伍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领导干部团队,激发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追求团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目标,能有效地促进组织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个人目标管理是指在对个体进行管理时,结合团队的总体目标,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分工提出不同的个体目标。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合理运用个人目标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良好状态。

2.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目标管理的结合点

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目标管理相结合,是指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中既要结合干部在团队中的表现,衡量他作为团队成员与别的成员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业绩与贡献,又要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干部的个体特点,在充分吸取广大管理者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总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的时间目标、成果目标来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

2.1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工作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领导班子是由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阅历的领导干部组成,每位领导干部作为班子的一员,依赖于领导班子而存在,团队与个人密不可分。

2.2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领导班子的目标达成,需要凭借每个成员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班子共同的目标。每位领导干部需要完成自己的个人工作目标,才能共同实现班子的总目标,达到团队的功效。

2.3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目标考核结合能达到“1+1”大于“2”的功效。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既要注重领导干部个人的目标达成度,又要看到领导干部个人对领导班子团队的贡献度,更要考虑班子总目标的实现度。只有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均衡考虑,才能体现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3.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目标管理有机结合的注意点

要做到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进行改革和尝试。

3.1制定清晰有效的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团队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以现实为基础的,得到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并愿意为之不懈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当共同的目标转变为可衡量、可操作的绩效目标的时候,领导干部成员都应该参与决策讨论,并充分地进行沟通理解,明确这个目标为团队最终所要达成的结果。在制定团队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领导干部分工的不同差异制定相应岗位工作目标。个人目标既要符合团队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岗位职责的要求。

3.2建立完善的考评实绩档案。考核必须兼顾团队和个人,设立考核个人的指标,让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竞争,设立考核团队的指标,又让成员之间形成协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要根据制定的团队目标结合个人目标进行充分的评估。结合干部所在的领导班子团队对他的考核结果和其个人考核评价结果,将他的实绩档案存放在《工作实绩考核年终考评归档表》里,为正确地考评领导干部提供客观公正的现实依据。

第6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1.国际高职教育的沿革及基本模式

上世纪中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社会生产力的强劲提升,产业发展对职业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中职教育已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于是西方国家开办高职教育来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并分别设置了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职教育开创发展中,主要学习和引进的西方高职专业教学基本模式有三种:“CBE模式”、“双元制”模式和“MES”模式:

(1)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 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开发出的一种能力培养教学模式,CBE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人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各自应用。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模式的内涵:①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 双元制”教学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

(3)MES模式

MES(Modules Of Employ- able 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MES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MES模式于1987年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引人我国。

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五阶段周期循环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等不同阶段。其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对于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学合作教育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直译为合作教育,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我国早就存在合作教育的形式, 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在我国试验一年三学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被视为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开始的标志。

2.海南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基本矛盾及学生就业压力

纵观国内外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理论扎实、内容丰富。但全面贴切海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主题的地域性学术涵盖,几乎没有,同时,各种研究还远未达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实训环节的行业要求。再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老化带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要求标准脱节问题也未能找到解决办法。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积极建设背景下,树立能够真正立足海南本土、切实调整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设置方向,以工学一体、项目导入、行业标准来不断检验,壮大海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储备力量的教育研究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是非常迫切的。

本文以琼台师专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群所倡导的项目教学改革举措为案例,对海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与分析。在总结和提炼一线专家学者有关课程设置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行业需求对海南省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出发,调查海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联系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其他类型院校和国外院校的经验,研究海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

3.职业岗位产业项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的思考是,对于按职业岗位产业项目构建课程体系的教改思考,要求我们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创新课程体系。那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导出所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课程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重新组合,均为岗位能力服务,进而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合理的课程体系。

再者,力图探索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战型艺术设计人才。观察项目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项目教学成绩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分析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情况,为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并力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职业培养方向现存矛盾,关注行业标准下的项目教学效果和课程组织,以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就业活力、专业技能水准及综合职业素养。这就要求突破沿袭本、专科培养体系的传统专业课程构架,重新解构课程的专业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来确定学时学分、以项目仿真管理来安排教学任务,保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优势,利用各专业平台横向联合,以项目导入为契机,以项目产出为目的,以项目组为专业教学单元,以商业设计的行业标准来检验、训练、铸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化综合能力。

(1)改革经年不变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念,调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组织的空乏内容,放大商业设计行业化的实践实训教学比重,以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极为广远的商业设计市场需求为动力,努力拓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

(2)在严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下,研究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以项目教学车间课程为结构、以商业设计行业内容为知识体系的项目课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专业教学效果和职业需求来调整课程结构,可以帮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更好把握行业规则以及社会对产业专门人才具体需求。

(3)以专业基础课与项目阶段化设计任务充分融合、以专业必修课与项目产出目标直接对接、以专业拓展课与项目组织协调、综合实践能力统筹规划,将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环节全面渗透进专业教学每个阶段,全时段教学工厂化,全方位工学一体化,基于行业标准的项目研究将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行业能力培养要求实现无缝对接。

(4)在广泛的社会行业专门人才需求驱动下,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全面建设,商业设计市场高速发展的优质土壤,通过项目研究,为海南乃至全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改和课程优化工程,探索出有行业价值、可操作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改革道路。

4.构建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体系的专业提升及社会意义

在仿真度极高的实践实训环节加大行业标准建设投入,一定能完善项目教学组织流程,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切实抓住专业教学命脉――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通过多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产品的项目教学成果论证,来构建特色教学的项目导入理论系统,来构建丰满的专业整体提升合理构架。

(1)专业教学环节的建设完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教育改革是循序渐进的长远计划,每个专业课程建设进步是以更加符合行业要求,符合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符合更为合理课程培养目标为最终追求的。

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群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成功连接校内专业实训工作室、校内创意生产实践基地和校外企业生产实训工厂“三位一体” 教学改革模式的每一个单元局部,也使得在此基础上专业建设深化得以可能。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要求,项目教学仿真实训车间用工厂车间模式组织专业教学,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最接近于实战效果的高仿真前线。

(2)特色教学的项目导入理论系统

琼台师专在海南省高职高专教学系统一直处于排头兵位置,琼台书院也不愧为海南文化百年品牌,但危机意识提醒我们琼台师专办学方向处于师范学院和职业高等学院两难境地,身处夹缝必须深化特色教学这一关键主旨。

美术系一直以“结合行业要求设专业课程、根据岗位能力抓技能培养”,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以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主线包含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过通识必修课程,培养基本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限选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长;通过项目教学职业技能学习,拓宽就业门路;通过项目驱动、顶岗实习、企业考核等途径,突出艺术设计职业技能,完成社会行业所要求人才水平的前瞻性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后,再结合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教学改革具体举措,综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和行业美誉度,在海南省内高职高专范围内真正确立属于“琼台品牌”的特色教学成果。

(3)巩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功能及拓展社会服务范围

艺术设计专业群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功能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完成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拓展课后,进入社会实践实训环节之前,通过项目导入的不同方式,以企业管理模式、以产出效益为衡量标准、以生产流程分段为教学组织阶段、把专业特色融于行业标准,用统一模块来锻造不同专业毕业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毕业即为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完善后的社会服务能力巨大,实战型专业人才的行业对接能力大幅提升,使得从海南省高职高专乃至海南省社会行业范围、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海南省艺术设计行业高水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从产业生产流程高级技术人才到海南各地高水平的基层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储备,从书本讲台到工厂车间,各种艺术设计行业特色的职业需求,都迫切依赖高职教育改革研究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来实现。可以讲,其成果真正受益范围推广开来,未来成效将不可限量。

(作者单位: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作者简介:张鹰,硕士,单位: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及美术考古研究。

1.基金项目:201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批准号:HNJG2014-76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群以行业仿真管理为标准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基金项目: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教学内涵建设与改革立项

第7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科技管理;以人为本;知识经济

随着以高科技的开发与利用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这就使面向当代为其服务的高等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日趋显得重要。而广大科技人员不仅是知识资本的载体,更是知识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当代科技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将广大教师、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管理中最核心的资源,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是高校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文试图运用人本管理理论,根据当代科技管理的特点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探析以人为本的高校科技管理模式及构建。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

早期的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代表的人本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对其行为有激励作用,倡导要重视对人的管理,重视人的需求。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明显界限的层次需求,人是由低级层次需求向高级层次需求的顺序来实现自我的。人在不断追求高一级的需求中取得进步和激励,企业也在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中得以发展。以耶鲁大学克林顿阿尔德弗尔教授的ERG理论为代表的当代人本理论,进一步强调了管理中以人为核心的重要性,摆脱了马斯洛时代社会现实的制约,以当代的社会现状为依据,更能反映当代人的个性和需要,增添了更多合理性。他以人的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etedness)、成长(growth)重组了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论。他认为人的多种需求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低层次的需求的愿望会更强烈。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科技的进步,使等级和阶梯式需求的实现成为过去。追求更高目标、更多自我实现的群体,可以跨越数个需求的初级阶段,直接步入成功的高级阶段。这就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存规律和传统,个性更趋自由和张扬。从而使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具有了新的内涵。

首先管理中的人是:“目标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因此,人都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在管理中应把人看做“目标人”。其次,对管理中的人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应视为人本身来看。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它精辟地表达出人本管理的本质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辨证统一原则的管理理念。从而使人本管理理念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本科技管理

(1)中心型的人本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在高校科技管理过程中以广大教师科技人员为中心和出发点。高校科技管理虽然是对广大教师科学研究的管理,但是科学研究是由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创造完成的,他们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管理者应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重视管理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因素,一切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看成是社会人、经济人和道德人、自然人的结合体,要在见人中见事。(2)激励型的人本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活动应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展开。在科技管理中,要了解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的各种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并建立健全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激励型的人本管理模式,充满了科技管理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率,它不但可以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加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而且能够保证和巩固已有的成果,不断推进科技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3)机制型的人本管理模式。法律、法规除了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还有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以及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该模式要求科技管理工作始终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依法治校,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因此,机制型的人本管理不但是学校科技工作公正、有序、合理、有效开展的有力保证,而且也是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减少无序和混乱的必然选择。(4)多赢型的人本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致力于广大教师科技人员之间、各学科之间科技力量的整合,谋求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各学科与高校发展的共赢。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将管理视为合作。引导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和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努力扩大科研规模,提高科研层次,全方位、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使科技工作不但在规模而且在层次上实现新的突破,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实力。以上各种人本管理模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科技人本管理的思路、策略和方式,各有侧重点,可以相互融合,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整个管理过程。

三、高校“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

目前,我国各高校为争取早日建成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纷纷推行科技改革新措施,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培养,“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提法越来越多,但并没有真正抓住人本管理的内核,更多地强调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和绩效优先的原则,大学科研的发展更多地寄托在向社会争取资源和为社会提供服务上,高校这一组织中的个人并没有摆脱作为一种资源或者人力资本而存在的地位。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高校科技管理者,必须积极倡导和树立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的新观念。广大教师科技人员是高校科技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这意味着高校一切科技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用人、激励人而展开的,而高校的其他资源(如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应围绕着如何服务于此而展开,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理念。

2.营造自由、民主、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广大教师科技人员是高层次知识结构的人,追求的目标是事业的成功,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对他们及时的关爱是必要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科技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人既是管理中的主体又是客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鼓励他们为学校科技工作献计献策,使他们既是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实现他们的自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使他们产生积极从事科技创新的动力,要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管理环境,激发其科技创新的活力,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如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先组织公开答辩,上级项目通过各级学术委员会充分筛选论证、择优上报,提高获准率;校内项目按照立项原则择优资助,为今后上升层次奠定坚实基础。对高层次的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资金,保证高质量完成任务同时也鼓励广大教师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工科院校的基础研究、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给予多种倾斜政策并进行有力的扶持,使那些从事研究的人员尽心尽责的工作。设立青年科学基金用以鼓励和激发青年教师科技人员的科技原创动力,使他们在科技创新的峰值年龄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坚强的后备力量。要建立并完善科技工作量考评及在科技工作中有贡献者的奖惩制度。对科技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兼顾,科技项目、科技论文、科技著作、科技成果、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要有相应合理的的科技工作量考评及奖惩制度,以提高学校的总体科技水平;形成各级学术监督机制,扩大校务公开,对科技管理工作全方位监督。

3.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制度。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针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科技管理人员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技术合同认定规则”、“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作为学校实施科技管理的依据,规范科技管理中的各项制度,依法进行管理。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认为:西方世界的兴起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不是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所致,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所以,科技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科技发展水平,高校的学术繁荣、科技创新、科技硕果累累都将得益于一种长期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制度保障机制。依托科技制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促进学校科技的发展,最终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广大教师科技人员职责已经变为主动获取资源、信息,并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个性化的创造中实现目标和自身价值。科技管理人员就是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科学决策,并不断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倡爱岗尽职,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树立教师、科技人员至上的观念,充分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从而得到自身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同时明确各项管理工作流程,利用科技管理系统软件,通过网络、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方式,使他们随时随地了解全校科技工作状况,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给他们从事科技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5.发挥群体智慧,凝聚科技力量。高校具有学科众多的科技综合优势,学科间相互渗透和可资利用的知识点,通过有效组合有利于科学创造和发明,所以科技管理中必须与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建立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与目标,发挥群体力量,鼓励并组织不同学科教师科技人员形成团队联合攻关,使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建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持教师科技人员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确保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拥有共同的目标,整合科技队伍,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不仅重视管理人员与教师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也重视教师科技人员之间的思想、业务沟通。从而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保证高校科技发展的协调、有序和高效运转。

总之,人本科技管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科技管理中,只有建立科技创新的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营造自由、民主、开放、和谐的学术环境,建立和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体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 考 文 献

[1]陈勤.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10):20~23.

[2]李宗澍.关于管理创新的几个问题[N].科技日报.2000.04.05(4)

第8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科技管理模式;现代化应用

计算机技术自身具备超强的计算能力,编程能力与统一能力,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科技管理模式广受企业的欢迎。在促进企业管理的有序开展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通过局域网与互联网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在最大限度内满足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条件,最终在科学技术的提升中优化企业管理。

1计算机管理科研的现状分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将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操作理念应用于企业,能够充分提升企业管理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对于计算机科技管理模式这样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对科技管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科技管理技术,主要是在PC时代参与的统一管理方式,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所选择的管理方式也相对简单,难以对生产的质量与效果有明确的保障,由于信息资源即时共享的限制导致科技成果难以有效管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调整的科技漏洞在逐渐得到改进,传统科技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得以新的改进,科技成果的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深入推广中获得长远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技术已经不再成为科技管理的障碍。目前,计算机操作技术已经成为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之际,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有效的提升了科技管理的质量水准与运营规模。

2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共享型的企业管理模式由于良好的管理潜力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模式主要以建立科技管理部门的形式,在多方的印证分析中判断科技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在发展成熟之后,可以直接通过复制的形式应用于模式管理的下属企业之中。该模式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保障在效果应用的提升中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水平。

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之中的运用,需要立足于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综合水准。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科技管理部门的技术力量,促进科技管理工作对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企业本身需要重视对内部科技管理人员的职业培养,强化科技管理模式的技术执行力度。通过多角度的科技管理模式的能力提升,有效促进企业科技管理的工作执行与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现代科技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仅仅立足于技术本身,还需要有效结合传统管理技术的双向监督,避免因为技术原因所导致的企业经济损伤。强化科技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的数据,技术与相应材料的汇总,在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中,为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执行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现代科技管理技术应用于日常的操作。

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在日常企业操作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源,财务信息,资源管理与生产技术。对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基于计算机操作技术,实现数据管理与图形化的表现形式,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企业的相关信息。相对于财务信息来说,主要是指企业当前财务经营状况的具体情况。在传统的财务状况管理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最终的数据信息还是难以保障其精确性,但是通过计算机科技管理模式,能够通过科技的运用将不必要的误差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失误所产生的误差,实现财务信息的优化处理。在企业生产技术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周期,为了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压缩企业生产周期的时间限度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操作手段,通过更多现代化企业管理技术的支持,为产品的研发人员创造不错的研制空间。

3强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1)明确科技管理模式目标。

企业树立具有明确执行力度的科技管理模式目标,依据企业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采取统一管理的优化措施,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科技管理模式的灵活运用就是实现优化企业管理效率的终极目标,在最大限度内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效率管理等项目,保障企业的生产时效性,而对于余下的人力资源或企业资金都可以灵活运用到企业深入管理的工作项目,保证企业的各项运用项目都在有条不紊的合理运行,避免疏忽状况出现的可能性。

2)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应用于企业的常规管理主要立足于互联网技术的数据监控,传输。虽然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生产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熟练运用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优化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但是实际管理效果的实现还是需要依托于完善的科技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强化科技管理模式的制度建立,减少和降低其他意外因素对科技管理模式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严格的控制企业成本是保障企业盈利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适当的资金投入是保障管理运行的重要基础,但是不能盲目的追求管理模式的一步到位,需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模式,盲目的急于求成只会导致资金浪费,所以,企业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优化中提升和完善企业管理模式。

4结束语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运用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升日常操作的管理效率。节省企业的人力、资金的投入,对于推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增强和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手段。目前,众多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依旧存在诸多弊端,需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科技管理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岸松.社会网络分析在企业只是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19.

[2]杨晓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1,4.

第9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企业;科技管理;战略;创新;效益

科学技术是一个企业的支柱,正如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彼得·德鲁克所说:“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科技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取得效益、进行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科技管理是对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以及技术转让等进行管理活动的总称,这些方面也是企业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科技管理涉及的内容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要素却大致只有战略、创新、效益、安全、人本几项。

1、战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规模化的企业必须要突出战略性,为企业的未来赢得生存发展空间。相对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快速诞生又快速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凭经验随意决策的成分较大或者企业行为随意性较强,根本谈不上科学的战略管理”[1]。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进行科学技术预测、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是企业科技管理的第一步。企业要研究、预测好哪些技术是行业领域内未来的发展方向、哪些技术是本企业未来必需的,然后制定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最后是组织力量去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结论

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涵盖很多方面,但大致有战略、创新、效益、安全、人本五个关键要素。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是企业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的科技管理还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晓红,杨旭.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上的缺失[J].集团经济研究,2007(05)

[2]佘庆东,李龙海.国有大企业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的构想[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05)

[3]彭川宇.高科技企业知识员工心理契约感知及管理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