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医护常识与急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护常识与急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护常识与急救

第1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容积补偿;差压法;模糊PID;泄漏检测;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higher precision and wider measuring range of the leak detec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pressure,Cubage compensation leak detec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pressure is proposed. The optimized Fuzzy-PID control is validated to have better control performance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Key word: volume compensate, differential-pressure-based, leakage detect, temperature compensate,fuzzy-pid

中图分类号:U26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泄漏检测是密封性零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气密性不好会引起泄漏,泄漏则直接影响部件的可靠性、经济性与整机性能,导致在实际使用中出现机器失灵、运行异常、效率降低、寿命缩短、油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泄漏检测是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泄漏检测技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及产品的质量。[1]

差压检漏法是用差压传感器检测到被测容器与标准容器之间的压差值,根据压差的变化率得到被测容器的泄漏率。差压传感器可以检测到1Pa以下的压力变化,所以差压检漏法的检测精度高,提高了检漏系统的检测效率。而且差压泄漏检测系统采用了被测与基准容积对比,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温度影响。然而差压检漏法的检测精度和范围受差压传感器限制,增大差压传感器测量范围将会降低它的检测精度。为了使泄漏检测仪兼顾检测精度和检测范围,在差压检漏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容积补偿的差压检漏法。

2、泄漏检测系统的设计

图1所示为基于容积补偿的差压式泄漏检测系统的气路图。整个工作流程为:首先打开电磁阀1,气体经过过滤器滤、减压阀、电-气比例阀和电磁阀1,控制电-气比例阀的电压,按设定的充气方式向被测和基准容器充气,气压达到设定值时,关掉电磁阀1,完成充气;然后经过平衡一段时间,使两容器内的气压和温度趋于平衡;接着用电磁阀3关闭气动阀3,隔开被测与标准容器,进入测试阶段,标准容器无泄漏,如被测容器存在泄漏,则被测容器内压力会不断下降,根据差压传感器测量的压力差,按设定控制算法,控制步进电机将被测容器泄漏的气体补偿回来,使被测容器和标准容器压力差保持在允许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这样就可以得到被测容器的泄漏量就是补偿量,即单位时间内的补偿量为泄漏率;最后打开电磁阀1,控制电-气比例阀,按设定放气方式排气。

气缸直径为d,活塞位移为L,检测时间为T,泄漏量为V,泄漏率Q,可以得到泄漏率Q为:

(1)

(2)

3、模糊PID控制

基于容积补偿的差压式泄漏检测装置无需用根据复杂的公式计算,差压值保持在误差允许范

第2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

院外急救;救护知识;培训普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337)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 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荆州市市郊农民100名,性别不限。

1.2 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培训内容与方法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100名农民中,年龄30~7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4名。

2.2 救护知识水平

2.2.1 农民院外救护常识调查结果,见表1。

2.2.3 农民院外救护知识水平影响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 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参 考 文 献

[1] 敖薪.急救护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2] 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第3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方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86-01

公众社会急救,即公众所从事的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在事发现场对伤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

近年来,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逐步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医疗机构急救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有待加强等。我中心多年来,积极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总结和探讨,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加强广大医护工作者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公众参与急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 宣传普及急救知识重要性

1.1 经常提供案例宣传报道在120院前急救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意外,现场公众未能及时施救或未能正确施救导致患者一味等待急救人员,而错失抢救良机,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反面事例使公众对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印象深远。

1.2 以典型事例说明,某患者在公众场合发生意外后,由于得到现场公众的正确及时急救挽救了生命。正面事例对公众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常识有鼓舞作用。

1.3 大力宣传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互救知识对自身避险和施救他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在自身避险方面。

2 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方法

2.1 根据近期发生的公众关注事件如地震、火灾开展急救知识普及。针对灾难伤害导致外伤、骨折、烧烫伤等疾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

2.2 根据季节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如夏季开展关于溺水、中暑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冬季开展关于冻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知识普及等。

2.3 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以进学校、进社区等形式与公众近距离接触,面向学生、社区居民等特定人群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范围小,但能进行直观的教授,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2.4 通过宣传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简单、通俗,受众人群广。

2.5 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如我中心多年来坚持开展了“纪念世界急救日”、“120急救日”等大型活动,并以大型活动为依托,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

3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受哪些因数的影响

3.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才有意愿自动自觉的参与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中来。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开展急救知识传播的基础。

3.2 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公众有了对学习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将是非常又一重要因素。培训内容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应贴近公众生活实际。培训方式应活泼、新颖,在培训过程中应积极与公众感性互动,调动公众热情。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切忌枯燥、乏味、讲授高深医学原理。

3.3 逐步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科学化、现代化。

3.4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应该出台专门的法律来制定规格。完善我国急救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无论是执行培训机构,还是在公众实施救治过程中,将有相关法律依据。

小结

医护人员,应肩负起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责任,尤其是从事急诊、急救人员,只有通过长期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上的差距,从而促进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急救,特别是院前急救越来越受重视,而一个敏捷、高效的急救体系,可使急危重症患者的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为一线急救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不同种类、病情复杂的患者,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现将对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共34名,其中女24名,男10名,年龄23~53岁。均符合:①既往无精神病史及心身疾病史;②中专以上学历;③无服用抗精神药物史。

1.2评定方法采用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出版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由医护人员在统一的条件下按照所要求的评定方法自己同时填写,计算出所得粗分。SAS经R=1.25×粗分,换算成标准分,≥50分为阳性;SDS计算出抑郁严重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评分指数在0.5以下为无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

2结果

34名人员中,焦虑为10人,阳性率为29.4%;抑郁为13人,阳性率为38.2%,其中轻度抑郁为5人,中度抑郁为6人,重度抑郁为2人。

3讨论

急诊急救人员长期面对突发性危重患者和各种死亡患者,战斗在第一线,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我们测试的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存在下列因素:①随时处于应诊状态,并且应诊的患者的严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②部分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极易使病人及家属在遭受创伤事件时产生心理应激障碍,谩骂甚至殴打医务人员;③工作不规律带来的不方便,工作强度大和疲劳;④工作中带来的挫折感,专业技术是否熟练的压力;⑤经常面对重症患者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抑郁和悲伤情绪等等。急诊工作时间越长,压力就越大,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整,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就会带来多种危害。首先,会造成医务人员个人精神衰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不佳、紧张、失眠、焦虑、抑郁和恐惧,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等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敏感、易激惹、冲动等沟通方面的问题,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影响与家人、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其次,医务人员的心理障碍还会引发身心疾患,如高血压、心率失常、消化道溃疡和糖尿病等。再者,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下降,还会降低工作效率,易出现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

第5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1.1护理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加强护理监护,基本护理原则如下。1.1.1心理与环境护理:护理人员态度温和,关心体贴患者,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病室保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每周定期消毒,注意无菌操作;1.1.2教育宣传与营养支持:医护人员需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在楼梯及通道口张贴呼吸内科基本护理常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防病意识。营养支持,给予容易消化吸收,且蛋白含量丰富的食物,控制盐、糖的日摄入量,注意饮食禁忌。1.1.3病情观测:每1小时检测体温、脉搏、呼吸、血等生命指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患者痰液量、色、质的变化及患者喘息发作时诱因,对于哮喘发作频繁者,需加强夜间巡护次数。伴有酸中毒患者检测血气分析,伴有高血压患者每2小时检测血压,伴有糖尿病患者记录餐前餐后血糖。1.1.4药物治疗及特殊护理:注意控制感染,选用相应抗生素;止咳、化痰采用盐酸溴己新片;平喘以特布他林、氨茶碱为主;针对缺氧明显患者,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对于药物治疗无法改善的呼吸困难患者,及时考虑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发作性喘息患者可采用解痉平喘药,鼓励长期卧床患者以侧卧位为最佳,勤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多拍背,增进局部血运,促进痰液排出,保持气道畅通,呼吸不畅患者多采用半坐。对于急重症患者及危重症患者,提前准备必要的应急设备。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因素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8例患者监护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80例重症患者护理监护后,治愈23例,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5%。其中无效2例患者均为低氧血症合并高碳酸血症,给予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和药物治疗均未得到及时改善导致死亡。由表1看出各方面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第6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1.个人原因导致医护人员早逝的伦理学问题

1.1 过劳猝死

医院是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公共场所,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医护人员必须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加之饮食及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其生理周期被打乱,易使机体内环境失衡。医护人员长期的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加上工作中的责任压力和精神压力,疲劳的慢性积累导致了机体的过劳损伤,当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可能发生猝死。

1.2职业暴露

由于职业原因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其中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化学消毒剂或手术时接触的麻醉气体,对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损害;因为工作需要,医护人员还要接触各种电子仪器,会遭受电离辐射甚至放射线辐射的危险。各种致病因素累积加上职业紧张、工作劳累等,造成医护人员免疫力下降,长期下来,一些医护人员年纪轻轻就患上各种顽症,随时有可能夺去他们的生命。

1.3抑郁自杀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普遍感觉工作压力大,80%医务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50%的医务人员具有消极情绪,约30%的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

题。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载着包括躯体疾病、生物钟紊乱、心理卫生水平低下、医患矛盾突出、病人死亡等众多压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工作倦怠加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部分医护人员常常会感觉身心疲惫。在高应激状态下,个体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则为普通人群的2倍。⑴个别医护人员因心理抑郁长期得不到疏导,且个体心理认知存在着缺陷,可能会走上轻生的道路。

2.社会原因导致医护人员早逝的伦理学问题

2.1 袭医杀医

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多元化和高标准化,患者对医院的期望值越来越髙,信任度却逐渐降低,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双方的认知偏差是产生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医疗行为的失败或侵害,是造成患者侵犯行为的唤起性因素。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备受媒体的关注。近年来医患信任出现危机,医患关系严重恶化,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暴力伤医、杀医事件时有发生。

2.2工伤意外

随着国内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层出不穷。一旦发生突发意外、群体性事件,医护人员在急救领域就应当迅速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由于急救时间十分宝贵,事关患者性命,这就要求医疗救护系统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急救的需要、家属的催促、路况的复杂加之超速、违规行驶等,造成医护人员伤亡的事件也并不鲜见。另外,医护人员上下班途中遭遇车祸、意外而造成身亡的也时有发生。

3.医护人员非正常年龄早逝的伦理学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从管理机制上有意识地防止过度疲劳,医院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量调整人力资源,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对于工作任务比较重的科室,应加派人手,合理分配人力。对待科室人员尽可能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帮助,心理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疏导,尽量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和疲劳程度。组织医护人员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休闲、放松的体验活动,对有休息诉求的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3.2 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暴露

院领导应髙度重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所承受的职业风险,合理设计操作流程,改善医疗操作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完善的防护工具和设施。建立职业暴露上报系统,简化上报流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予以心理疏导工作,减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职工每年常规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观察医护人员的健康指标。加强宣传和培训,使医护人员从心理上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并从行动上严格执行标准预防,降低职业暴露的机率。

3.3 改善待遇、减轻压力,提供心理支持系统,促进心理健康

在分配制度上向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倾斜,有利于减轻医护人员心理上的不公平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临床的人员配置,缓解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的状况。在分析和处理医疗纠纷时,既要加强对当事人的教育和培训,也应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担当和保护。建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尤其在医护人员遭受心理创伤时能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3.4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沟通及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患关系

第7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福利、国家福利不断增多,尤其是在医疗方面,我国虽还未向西方一些福利国家一样达到“治病不用花钱”的程度,但是随着医保制度、社保制度的完善、健全,人们治病所需的检查、治疗、药物等费用多由国家报销,因此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人们重视健康不代表真正对健康常识有着深入了解,接受治疗的患者常常因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治疗程序而惶惶忧虑,更因为不懂得健康知识而无法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甚至适得其反,影响治疗进程和治疗效果。因此健康教育在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位在医院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护理外还会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而对于对比组将会只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120位患者中有男性98位、女性22位。120位患者的职业也是随机附带的,其中有50位工人、20位干部还有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50位,并没有为某组选取特殊的职业人群。120位患者的年龄为18-75周岁,平均年龄为(39.5±2.6)岁。所有的患者均具有清楚的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在护理实验组患者时除了采取常规的护理外还会对其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具体包括:在患者入院时指导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观察患者的用药效果,以防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进行疾病护理的同时还要给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者出院的时候还需要对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进行一定的指导。健康教育需要在护士长的组织下和责任护士以及主管护士进行一定的交流。护理人员还应该多到病房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尽量挑选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以尽快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而对于对比组则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1.3 对比方法

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调研问卷,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一共50个小题,每一题2分,护理过后对患者进行调查,其中,不少于60分为及格,少于60分为不及格。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及格率以及平均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60例实验组和60位对比组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实验组患者中有56例患者及格,及格率高达93.3%,而对比组患者仅有26例及格,及格率为43.3%,从及格率考虑,实验组患者及格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的答题及格率,说明实验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优于对比组。同样的在平均分上实验组也以(84.56±6.4)的高分远超于对比组的(42.12±7.2)分。两组患者的两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要探究健康教育在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首先要掌握健康教育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顾名思义是对患者进行有关健康方面的教育,其中包括: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其合理安排膳食,维持良好的营养摄入,借助食补辅助治疗,利于患者尽快康复;帮助患者对一些常用药物的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进行了解,以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督促患者坚持治疗避免过早停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消毒隔离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避免疾病传播;帮助患者了解相应的并发症和急救措施并叮嘱患者进行定期检查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健康、疾病、护理、急救、医药等常识。

3.2 了解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接下来要探讨的是健康教育在内科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意义。

第8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64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主要窗口,提高门诊护理工作质量,使门诊更优质、安全、高效、便捷地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就医服务,满足各类人群需求是目前门诊管理需关注的问题之一[1]。导医护士在门诊护理工作中是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执行者。导医服务包括导向、咨询、分诊、护理观察、护理管理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医保的实施、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对导医护士素质要求将更高,导医护士在门诊护理工作的作用将更强。

1 导医护士基本要求

1.1 护理专业毕业,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症状与疾病的关系,了解各种疾病的专科归属,引导患者正确就医。

1.2 端庄的仪容、仪表,体态适宜,举止端庄,文雅大方,行为规范,身体健康。外貌、服装、表情(自然的微笑)亲和力决定了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如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宾1971年提出:信息总效果=(语言×0.07)+(声音×0.38)+(外貌×0.55)[2],被认知的态度是由这三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1.3 较好的沟通技巧和能力 能够较好地运用语言、肢体语言、目光、表情等言行举止显示出导医护士的职业素养、温柔亲切的话语、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做到语言先感人,给患者一种亲切、可信的感觉[3]。

1.4 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

1.5 热爱导医护理工作。

2 导医护士的培训

2.1 医学护理知识培训 症状与疾病关系,如何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分诊;各项检查、治疗相关常识及注意事项。

2.2 医院有关知识培训 导医护士应熟知该医院“门诊工作手册”、“导医服务规范”、“门诊工作人员语言规范”以及医院的规章制度、专家出诊时间、专业特长,各临床科室展开规模、技术特色、新技术、新业务等,医院各临床、辅诊科室及各项检查、治疗地理位置。

2.3 护患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培训 语言是医疗护理服务护患沟通与交流的信息载体,导医护士应掌握医疗护理服务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沟通、交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充分考虑护患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患者就医过程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医疗护理服务语言的感受与理解,应用不同的语言及非语言表达形式,体现出语言艺术的服务性、专业性、通俗性、技巧性等,使医、护、患三方能愉快、准确地表达自己并正确理解对方,达到良好的信息与心理交流,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及全面配合。

2.4 礼仪培训 对新担任导医工作的护士进行服务礼仪规范、行为文明规范、语言服务规范、护患沟通服务规范的理论学习和情景模拟训练。淡雅的妆容、整洁的发式、统一的着装、胸带、胸卡佩戴齐全,以最佳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礼节礼貌、言谈举止恰如其分,提升护士自身素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

2.5 医院文化、爱岗敬业培训 对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应做到熟记,并在工作中逐渐理解,潜移默化地指导每位护士的工作、行为等。心理状态决定工作状态,只有认真理解导医护士岗位内涵、作用及对患者的帮助等,热爱导医工作,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2.6 各种应急情况、突发事情处理培训 提高对周围环境、人员的观察力,如患者出现急症、病情变化、电梯故障、各种医患、患患纠纷等,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处理。

2.7 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门诊部急救抢救预案、流程,按各级分工实施抢救,避免抢救过程中的忙乱。专人负责培训心肺复苏技术,使每位导医护士在上岗前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熟悉各楼层抢救预备点的物品、药品位置及使用方法。

3 导医护士在门诊工作中的作用

3.1 带给患者第一良好印象 患者就医时由于疾病本身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在心理上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多疑等,渴望获得尊重和医护人员的帮助,导医护士端庄的仪容、仪表及良好的沟通能缓解患者就医心理压力,在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给患者以亲切感、信任感,增强了患者就医心理应急能力。

3.2 帮助患者正确就医 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缺乏,部分患者到医院就医并不明确自己应该挂那科的号,是否需要看专家门诊等。导医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患者提供就医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正确分诊、挂号、就诊。

3.3 指导患者检查、治疗 目前门诊检查中约40%~60%的患者提出,到哪里做检查、要等多长时间、检查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这与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和医院的检查流程安排不尽合理有关。如一位患者就诊后,医生给他开了几种检查单,其中有化验和几种特殊检查单(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等),由于各项检查项目等待时间和检查地点不同,很容易导致患者盲目无效地流动,增加了非医疗等待时间,间接地增加了患者的怨气。导医护士及时为待检查患者提供以下信息:患者本人知道将要做哪几项检查;交款处的位置;每项检查所需的时间,大约等待时间;每项检查的先后顺序;每项检查的具置;某些特殊检查应注意事宜,如检查前空腹或憋尿等。能明显减少患者对医院环境和检查地点不熟悉导致的医院内盲目无效流动,减少检查等待时间,有效控制患者检查过程中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使患者检查流程比较合理,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3.4 科普宣教 利用宣传栏架、候诊区电视以及发放各类医学科普宣传单,对候诊区候诊的患者进行科普健康宣教,并定时更换、添加专科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向患者介绍医院专家、新技术、新业务,提高患者对医院情况的知晓度,扩大医院、专家的社会知名度,也能减轻患者候诊等待引起的焦虑心理。

3.5 为门诊出诊医生提供服务 保持良好的候诊秩序和诊室秩序,提供给医生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备齐各类检查申请单,提供开水、茶叶、洗手液、消毒液等。每天提前打开电脑到就诊界页面,同时负责诊区水、电、门窗、电脑等安全,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

3.6 提供便民服务 为患者提供轮椅、平车、开水,免费帮助外地患者邮寄各种检查报告单,帮助外地患者提供吃、住、车票等方面信息。及时发现、化解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不满,通过与患者交谈、沟通,了解患者就医心理、需求、意见、希望等,反馈给医院相关部门,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3.7 检查促进医生劳动纪律 各候诊区导医护士对迟到、早退的出诊医生,详细记录迟到、早退时间及原由,每周汇总上报门诊部主任调查,确定通报名单,并给予处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个别医生不重视门诊劳动纪律的做法。

3.8 参与急诊抢救 各候诊区导医护士在诊室、候诊区发现急症患者,或听到出诊医生、辅诊检查过程中医生呼叫,立即按抢救预案、流程参与抢救,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得以救治。

3.9 做好感染控制工作 按感染控制要求每天及时补充各诊室一次性压舌板;定期消毒更换各诊室血压计袖带;定期配置更换各诊区体温计消毒液;及时补充各诊室手部消毒液;定期更换各诊室诊查床单;配合感染控制科定期做好各诊区空气质量检测工作。

总之,通过导医护士的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就医,减少患者的盲从心理和无效流动时间,增加患者的就医效率。使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感到通畅、愉快。通过导医护士的服务能给出诊医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出诊医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好地诊治患者的工作中,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增加了患者再次选择该医院就诊的几率。

参 考 文 献

[1] 聂英娟,田晨杰.门诊医生对护士素质要求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6.

[2] 舒江霞.浅谈教师的课堂表达艺术[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2,15(4):11-13.

第9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社区营救经验,提高社区营救水平。方法:收集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结论: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社区营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8.076

心血管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为探讨社区对心血管疾病的营救经验,本文收集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来自本2011年1~12月本社区营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3.6岁。

方法:

⑴现场救治社区医务人员接到急救请求后,我们值班人员立即赶赴现场[3],同时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拨打120。在现场急救时应采用“阶梯式治疗”和“分级护理”方法。及时给予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药物,尽快服药。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首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让患者平卧,立即给与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患者左胸前部位,拳击要有力,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4],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同时,应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黏痰及分泌物,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注意气道保持通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首先不要惊慌,及时稳定患者的情绪,不要让病人说话,不要翻身,不要大声说话惊吓到病人,周围人不要围观,不要让病人活动。让其就地平躺,把患者的头侧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可以让患者用力咳嗽,而且要有规律,或者用力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5],解开病人的领口,保持呼吸畅通,同时注意保暖,可以进行腹部按压或行徒手心肺复苏并注意保暖。

⑵转运途中的救治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的极为重要,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避免在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在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表情、神志变化,注意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6]。注意监测血压等掌握补液量及滴数。

结果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社区的急救,缓解了疾病的进一步进展,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社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社区急救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7,8],社区急诊急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本身医疗设备的限制,只能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但是有些时候早期的救治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早一分钟可能就可以挽救生命,晚一分钟就可能导致死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度过难关,为120的急救创造条件。

提高社区急救水平的体会:①合理配置急救药物和必要的检查设备,便于携带,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降压药、血压计等,一旦有患者需要,及时服药,延缓疾病发作时间,及时拨打120,等待救援。②急救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与维护抢救室监护仪、除颤仪、心电机、吸痰器,使其长期处于待用状态,定期核对抢救室物品、药品齐全,氧气袋处于饱满状态。③掌握辖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要根据社区健康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了解小区区域分布,一旦需要急救,能够顺利到达并能清楚患者的病情。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回访,掌握患者的动态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良好的卫生习惯。④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向辖区居民介绍急救知识,利用健康讲座、急救技巧演练、宣传等方式,向居民教授最简单的急救技巧,树立居民的急救意识,普及居民急救常识,在发生突发事件社区医务人员及120急救没有赶到之前发挥作用。对于危重患者的初期救治,社区责任重大,要发挥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运用于社区急救,发挥出社区的优势,为社区百姓的生命保驾护航。

本组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辖区居民53例,占94.6%;非辖区居民3例,占5.4%。经过急救均稳定了病情,无死亡病例发生,56例患者经过上级医院的救治,均好转出院。及时用药,正确安放患者的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省略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Collaborating Group.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Lancet,2002,360:1347-1360.

3 The SASPI Project Team.Secondry prevention of strokeresults from southern Africa Stroke Prevention Initiative(SASPI)study.Bull WHO,2004,82:503-508.

4 杨兴华,李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1014.

5 Capes SE,Hunt D,Malmberg K,et al.Stressbyperglycemia and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after myocardic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a systematic overview.Lancet,2005,355(9206):783-788.

6 张民强.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