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制度范文

慢性病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制度

第1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some experience on chronic disease archives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ituation of tow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archives management in Zigong City and discusses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chronic disease archiv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ake a good job of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archiv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督导;评估

Key words: community;chronic disease;archive;management;monitoring;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319-02

0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慢性病的高发正在快速消耗社会积累的财富,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加强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当务之急。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经开展几年,如何使慢病防治档案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作用,是现阶段慢性病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目前重点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档案管理还不规范,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怎样才能做好慢性病防治档案督导评估呢?根据我近几年对慢病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

意见。

1 制定社区慢病档案督导评估方案

根据卫生部《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指导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制定自贡高血压/糖尿病(重点慢性病)管理督导评估方案。

2 随机抽查

2.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启用了“四川省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档案管理列表中随机抽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未建立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仍然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纸质档案中随机抽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检查档案管理的质量,重点抽查档案内容记载的真实可靠性、治疗有效性、完整性(是否有年检)。

2.2 随机抽取有电话的患者进行电话访谈,要求完成电话访谈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各2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12次随访(其中面对面访问4次),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通过患者的回答判断慢性病档案随访记录的真实性。

3 针对不同社区存在的问题,加强督导

3.1 因慢病防治队伍不稳定、兼职、难以保证慢病防治档案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应严格按照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置的要求来执行,稳定队伍,解决兼职问题,加强慢病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2 加强对慢性病管理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完成知识更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对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内容、流程、考核指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将“规范”作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使其掌握服务技能,规范提供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3.3 坚决杜绝一味追求建档率现象,减少“死档”。

3.4 坚持标准,严格督导。坚持标准是督导工作的前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与连续性,是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随机抽查,对慢病病人进行电话访问,判断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是否按国家标准进行了随访?社区慢病防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随访,不按要求随访则很难保证辖区内所管理的慢性病病人的随访档案的记载,势必造成“动态活档”变为“静态死档”,甚至会出现应付上级督导检查而产生大量虚假随访记录档案。不真实的随访记录无法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价,甚者会延误治疗。

3.5 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建立督导评估制度是促进慢病防治档案规范管理的保证。实行督导制度的实践证明,督导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可使社区受益,病人受益,社区医护人员受益。每年两次督导评估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通过查阅资料,随机抽检,电话访谈的方法按考核标准打分评估,得出各社区慢病档案管理工作考评结果。

4 认真履责,做一名合格的慢性病防治档案管理督导员

4.1 督导员的工作是用众人的智慧,集众人的力量以达成一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作为负有公共卫生服务指导责任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督导工作者,要熟悉业务,熟练和灵活掌握政策,坚持标准,使被督导单位的慢病防治有所改进与提高。

4.2 督导也是表率,在要求慢病管理人员怎么做的同时,自身应具备医学知识,档案知识,协调与管理能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掌握新标准,新知识,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了解各地的情况,借鉴他们的优势。

4.3 督导也是讯息传达者:深入基层,“沉下去”做好对社区慢病防治进行现场指导,采用现场培训、集中培训方式,确保社区全科医生及时掌握防治标准,使其明白要做的事情及原因,对照标准开展工作或进行有效弥补。

4.4 善于沟通

4.4.1 与机构负责人沟通 在督导中发现因社区机构人力、物力、时间上的安排不科学,或一味追求建档率期望获得更多财政拨款等因素,则与社区负责人进行沟通,指出必须按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科学配置达到要求的指标。

4.4.2 与全科医生沟通 掌握全科医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慢病随访工作“采集难、动态难”努力为他们争取工作开展的必须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更好的开展慢病防治工作。如因人员更换,医生不熟悉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督导员应及时进行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如果是经办医生个人行为,在安排的时间内不如实下居民住宅区入户随访,而在慢病档案中随意“编造”随访记录,则对医生进行批评,纠正错误的工作态度;对屡教不改的,导致病人失访现象严重的,则应将督导评估结果明确告知社区负责人,将医生的收入与绩效考核挂钩。

4.5 “督”与“导”相结合。督则察,通过督察,及时发现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工作中,我们应淡化“督”的角色,强化“导”的意识,明确指出改进的目标与方向。在督与导的过程中,遵循“到位不越位,建议不决策,指导不领导,参与不指挥”的一般处事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督导环境和氛围。积极引导,推进自我完善。

导则疏,善于督导是慢病档案管理督导工作的落脚点。发现不足甚至失误,不是督导的最终目的。督导员应就这些不足或失误,以谦虚、平和的心态,与社区医生进行平等的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和切磋,对照慢病防治规范标准商讨克服这些不足或失误的办法和措施。要仔细分析造成慢病档案不规范的原因。热情诚恳地帮助和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搞好慢病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善导的目的所在。甘为人梯,与社区医生交朋友,特别是对新来的医生,更应该具体指出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哪些具体的规划与标准,从而更好的进入角色,担当起社区全科医生的职责。应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给予传授。

4.6 书写督导记录,指出问题与不足,明确改进目标。通过对不同辖区社区慢病防治情况和财政投入情况,对不作为或多次督导提出整改意见的责任人或机构,应该纠正其低劣工作表现。对工作中有改进的责任人或机构,要充分予以肯定,并指出下一步工作目标。

4.7 做好信息反馈。督导的职责除收集基层信息,还应及时将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反馈,为制订来年的督导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督导方案科学易行。

5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慢病防治档案督导员

督导员,要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履行慢性病督导的职责和义务,为慢性病防治达到国家新防治标准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庆华.尽职尽责做好教学督导工作.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网页,2009-11-24.

第2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53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收治患者60例,均符合《传染病学》,并符合下列条件:反复肝功能异常,ALT、AST≥100U/L,HBV-DNA≥105拷贝/ml,排除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半年内未用过免疫调节。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2~58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0岁;病程6个月~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保肝(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太乐等)及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复方灵芝方中药:灵芝20~25g、丹参、赤芍、生地、茯苓、白术各15~20g。并随症加减:体虚者加黄芪、党参;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茄;脘腹胀者,加柴胡、郁金、枳壳;纳差者,加麦芽、山楂;热重者,加黄芩、茵陈;湿重者,加泽泻、猪苓;ALT不降者,加夏枯草,垂盆草。肝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等。每日1剂,加水浓煎2次,共取汁400ml左右,早晚分服。两组在观察治疗期间,每15天复查1次肝功能。15天1个疗程,一般用1~2个来判定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TBIL)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TBIL)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TBIL及ALT变化、疗效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BIL及ALT变化比较(n=30)

TBIL(μmol/L) ALT(μ/L)

治疗组

治疗前50±20300±50

治疗后25±5 90±60

对照组

治疗前52±18300±60

治疗后30±5130±60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1712196.6%

对照组1013776.6%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 论

笔者认为,慢性肝炎以正气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胃、肾。而正虚在慢性肝炎中表现亦不一样,或为肝脾不和,或为肝气犯胃,或为气虚血瘀,或为肝肾阴虚证。复方灵芝方具有疏肝、健脾、和胃、活血、补肾功效。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灵芝的主要成分灵芝多糖能双向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纠正内分泌失调,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灵芝能减轻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的损害,提高肝脏解毒功能,有退黄、降低ALT和使肿大的肝脾缩小功能,灵芝还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细胞代谢及升高白细胞[1]。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丹参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细胞膜、利胆及抗纤维化作用[2]。赤芍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浆血栓素B2,改善微循环,恢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加速胆红素的排泄[3];柴胡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蛋白合成。郁金活血通络,舒肝解郁,利胆退黄。该组方通过调整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提高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本组临床观察未发现组方中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上临床观察表明,对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含有灵芝等的复方中药组方的中西结合治疗比单纯用西药治疗的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林志彬.灵芝的现代研究.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2.

第3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答:不是的。医学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50%~70%,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只占人群的10%。感染乙肝病毒后,其中20%~30%发展成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呈一过性感染,以后完全恢复,在体检时才检测到低滴度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什么需要抗病毒治疗

答: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有两种机制,一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二是由于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产生免疫损伤,使肝细胞发生破坏和肝组织炎症。不论是哪一种机制,乙型肝炎病毒作为病原,启动病理过程。而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持续存在和复制,是肝组织病变持续进行和慢性化的原因。因此,要阻断肝脏病变的进展和慢性化,必须清除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是最主要和关键的治疗。近年来,药物学家以及从事病毒性肝炎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者,均以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于研制和开发新的、有效的抗肝炎病毒的药物,而且有了较大的进展。

问:哪些药物能较为有效地抗乙肝病毒?

答:1999年9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肝病学术会议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在林林总总的抗乙肝病毒药中,以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的疗效较为明确。

问:哪些病人适宜应用干扰素治疗?

答:α-干扰素对乙型肝炎有效,主要应用于具备以下条件患者,且有效率较高。

(1)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超过正常值上限两倍以上,并持续异常3个月。

(2)乙肝病毒复制(乙型肝炎病毒DNA或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

(3)肝穿刺证实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形态。

问:干扰素治疗有哪些不良反应?

答:干扰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疲劳等反应。常于用药初期出现,多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反应,不影响继续治疗。在治疗3~6天后,发热可自行消退。可以在注射前应用少量退热药物如APC、感冒通等予以预防。其他可能有的不良反应有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等。

问: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情况如何?

答: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国内、外学者已有共识,认为是有效但疗效并不满意。由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不够满意,寻找及研制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药物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核苷类药物的研究有了飞速发展。由于此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是抑制逆转录酶和DNA多聚酶活性,因此对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复制有很强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疱疹病毒感染。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核苷类药有拉米夫定(3TC)、法昔洛韦(FCV)、洛布卡韦和阿地弗韦等。

问: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如何?

答:拉米夫定是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对鸭乙型肝炎病毒和黑猩猩乙型肝炎病毒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在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该药目前已上市作为常规抗乙肝病毒药。口服拉米夫定100毫克/天,于服药2~4周后,血清DNA水平明显下降,DNA抑制率可达90%~100%,52周时持续阴转率为80%,但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率ALT>正常1倍者22%,ALT>2倍者28%,ALT>5倍者47%。治疗52周时,肝活检,肝脏炎症坏死病变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也有减轻,停药过早大多数患者出现复发(乙型肝炎病毒DNA阳转)。而出现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和抗HBe阳转后3~6月停药常不出现复发。

问:拉米夫定能否长期应用?

答:拉米夫定治疗的不良反应很轻,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别。由于拉米夫定停药后复发率很高,且此药长期口服的不良反应很轻,故主张长期用药,直至出现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及抗HBe阳转后3~6个月时停药,这样常不出现复发。长期应用可出现病毒变异,一年发生率24% 。 拉米夫定对变异的病毒作用减弱,此时病情可出现反复,而阿地弗韦有效(正在临床试验中)。

问:最新实用指南(2001年国际肝病会议) 怎么讲?

答:(1)开始治疗后6个月重复HBeAg,抗HBe,HBV-DNA,

以后每3个月一次。

(2)出现血清转换后继续服6个月(2次均阴性)可停药。

(3)若停药后出现复发,则在血清转换后考虑长期用药。

第4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关键词 肝炎 诊断 治疗 拉米夫定

全球有3亿以上的人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中国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占一半以上[1]。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每年死于乙肝病毒相关疾病近30万人,约有3000万人需要抗病毒治疗[2]。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是比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线粒体的结构、DNA含量及功能无明显的毒性,长期应用可显著改善肝脏坏死炎症,减轻或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临床试验证明拉米夫定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的活性,是当前推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中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其治疗的机理是通过抑制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来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阻止和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和减少肝脏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3]。拉米夫定作为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生产和临床的使用大大推动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进程,拉米夫定的推广使用标志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入了核普类似物治疗时代[4]。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取得较好结果,对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300例患者中,男296例,女4例,40~65岁267例(89%)。

治疗方法:试验组口服拉米夫定100mg/日,1次/日,同时口服双环醇片75mg(25mg/次,3次/日),连续用药48周。

针对乙肝患者,临床上要求患者同医生双方进行密切配合,为减少肝脏的负担,要求患者要注意休息。慢性乙肝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和特快药,在治疗过程要求患者积极用药、合理安排饮食。综合疗法,根据乙肝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调配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和医生有耐心[5]。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关键是要抑制和消除肝炎病毒、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肝细胞、阻断肝细胞的纤维化。拉米夫定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对I-IBV逆转录酶的抑制而终止HBV的复制,但是HBV及其抗原肝细胞的彻底清除,要靠机体自身的特异性免疫作用和病毒抗原的自然衰减。

从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可以说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患者获得肝脏生化功能和肝组织学的改善,拉米夫定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聚合酶,使肝脏免受病毒的侵袭。拉米夫定服用方便、安全,是目前口服有效的抗病毒药之一,它给慢性乙肝的治疗带来突破。拉米夫定有效的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切断了的来源,使其不能组装新的病毒颗粒,导致在肝内的循环感染过程终止。同时,在机体免疫清除作用下,感染肝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肝脏的炎症和坏死逐渐改善。拉米夫定给药方便、安全性好、适应症广,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拉米夫定只能抑制而不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短期应用停药后病毒复制仍可恢复,导致肝炎复发,故需长期用药。然而,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病毒的耐药变异逐步增加,导致疗效下降,甚至部分患者因肝功能恶化而死亡。但长期服用,常因基因基序密码子出现变异而对其产生耐药性。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感染的合理疗程仍在不断探索中。

通过对30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拉米夫定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HBV DNA转阴、HBeAg转阴、HbeAg/抗HBe血清转换、ALT的恢复,肝组织学的改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也非常明显,在使用拉米夫定时,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耀宗.拉米吠咙治疗乙型肝炎的现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3):114-120.

2 陈仕晓.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及问题.成都药学,2002,12(3):108-110.

3 王汝龙,王曼丽.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选评[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4):6-15.

4 唐望先,虞涤霞.硫普罗宁对急性肝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4):338-339.

5 刘平.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J].中国科学基金,1999,13(6):364-367.

6 胡义扬.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18-22.

第5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内科慢性病;患者满意度

住院患者满意度是评价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人们因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基于这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评价[1]。"优质护理示范工程" 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提升服务的契机和改革[2],优质护理不仅是要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工作,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还要加强专科护理和心里护理,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机整合;不仅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诊疗时段提供病情观察,完成治疗和健康教育、协助康复等各项护理服务,还要对患者各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3]。为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借助"医院管理年"活动,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软硬件上提供优质服务。2011年06月我科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重点示范科室,专人负责。经过1年的实施,效果满意。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我科2011年02月~05月住院14d及以上慢性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2011年06月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2012年07月~10月随机调查在我科住院14d及以上慢性病患者150例为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1年)。两组患者均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男84例,女66例,年龄23~67岁,平均(38.71±2.45)岁;试验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1~71岁,平均(39.29±2.6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能正常理解填写问卷调查表。

1.2方法 采用医院统一设计的护理工作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问卷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各发放150份,所有调查内容均相同。问卷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设为满意和不满意。调查问卷的内容见表1。该问卷由科室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填表目的、要求,由患者自行填写,对于老年患者或不识字的患者,由护理人员一对一的讲解说明代为填写。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形式,回收率100%。

1.3统计分析 所得资料经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为期一年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无护理投诉。观察组满意度水平远高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士在患者入院接待、患病知识、用药、治疗、检查及饮食方面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主动巡视病房,护士工作主动性等方面工作出色,患者满意度高。优质服务实施前后科室患者满意率见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发展,单纯的治疗手段和护理不能满足患者的多层次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培养护士做一名有文化、懂知识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好护士[4]。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有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的和谐。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护理服务内涵,重视患者疾病、用药、治疗、检查、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及健康教育,体现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及专业价值,真正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同时让护士满意。

本次调查显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表1),说明患者平时对护理工作比较认可,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一年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要重点培养及努力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护士在患者入院接待、患者疾病、用药、治疗、检查及饮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主动巡视病房、护理工作主动性等方面工作做得出色,患者满意度高。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如下:①改革排班方式:实行弹性排班和APN排班相结合[5],减少交接班次数。实行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包干制,责任护士8h在班24h对所管住院患者负责。②制定工作流程:组织护士学习各班职责,明确各班工作重点及任务。根据我科病房实际情况,将病房分为两个责任组。护士长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每天根据病房具体工作情况、患者的需求安排人力,每班随时调整。③病区还设立一位临床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督导,检查管床护士工作完成情况,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查漏补缺。④管床护士主动迎接入院患者,主动陪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督促按时服药,为患者做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患者住院期间由护士承担患者全程、全部的护理服务,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从而使得病房的陪护率大大下降。每月调查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根据护士的工作质量,考核绩效奖金,激励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⑤创造安静舒适,方便的就医环境:病房走廊两侧设扶手及快速洗手消毒液,科室配备检查床、轮椅、平车等辅助设备,病区提供24h热水,为患者提供当天报纸,老花镜,针线盒,信纸、信封等。⑥出院指导:做好出院患者相应的出院指导,协助办理相关手续。由责任护士送患者至电梯口,建立回访档案,患者出院1w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身体康复情况。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在病房,患者呼叫次数减少,护士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延伸了护理内涵,使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住院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服务。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减少医疗纠纷。医院服务既具有服务行业的共同属性,又具有其特定的规律和要求[6]。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武红,甄洁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28.

[2]陈晓红.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公立医院护理工作改革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19-20.

[3]叶琳,李晓雯,王芳.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79-2379.

[4]徐平.贴近科室实际拓展优质服务内涵[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7):689-690.

第6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病程长,且易于反复,治疗效果不确定,合并糖尿病后导致经济负担过重,悲观失望,因此该病例有一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形式焦虑、抑郁、肝源性糖尿病系因为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所以通过情志护理以护理自身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护理是以整体观念为原则,实行辩证施护,其情志护理相当于现代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环节。在医疗过程中,医疗效果的好坏与心理护理有着极其密切关系,有时心理护理效果甚至优于药物治疗。现将我院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情志护理,报告如下。

1 护理原则

首先要加强医护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一哲人曾说过:在医治病痛的药水中有一味重要元素-那就是爱心,用我们白衣天使的爱心、耐心、细心和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感染和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营造和谐氛围给予人文关怀。

护士应从病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心理评估,在观察与交谈中注意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因素,嘱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表,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它不仅包含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心胸狭隘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心境,它可以激发人活力、潜力,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

护士不应随着病人的情志改变而改变,应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耐心询问,辨证施护,善于谅解,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予以疏导,使病人保持愉快的情绪,尽快恢复健康。

2 护理措施

2.1对于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通过与病人交心谈心,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对疾病的认识,也可进一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对于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对于这类病人,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转内痛为外痛,移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会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

2.3 对于精神上压力大的患者,忧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新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2.4 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 讨 论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情志。中医认为,七情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关系,活动喜悦适度,可使气机条达,营卫调和,经脉通利,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疾病,如过度恼怒而肝阳上亢而导致肝病,肾阴亏损,燥热内和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证实,情志活动与直接控制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关系、高兴、欢欣、愉快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整个社经系统的张力,提高脑力、体力、机体的耐受力,使各个器官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情志活动中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因肝炎病人具有传染性,通常易有上述不良情绪,负性情绪若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可能与其它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多种疾病,西医认为,负性情绪使人处在焦虑、抑郁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令使其血液中皮质类固醇的浓度持续偏高,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T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及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均受抑制,进而导致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1],这就充分反映了生物因素与此心理因素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所以对慢性病毒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给予情志调理及护理有着重要意义。

第7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道疾病。笔者有幸从师魏教授学习,现将魏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养肝而清毒

“肝体阴而用阳”,这里的“体”可理解为以肝体细胞为主的实质性肝脏本身,属阴。魏师认为,治疗慢乙肝应以补肝阴为主导。所谓肝阴,是指肝的营血和阴液,在生理上能滋养肝脏,涵敛肝阳,使之不易偏亢,保持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起居不规则,阴血暗耗之征象极为常见,对于慢乙肝患者,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治肝病应先补肝阴。魏师补肝阴常用北沙参、枸杞子、生地黄、麦冬、当归,其意来源于一贯煎,以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而柔肝。共奏补肝体、育阴而涵阳之功。尽管阴血不足是发病的基础,但感受毒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养肝的同时,定要清除毒邪,祛邪即寓扶正之意。魏师常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

案例1:患者,女,64岁,2007年9月10日来诊。4年前查出有小三阳,2007年8月21日肝肾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27 I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253 IU/L,HBV-DNA 2.30×106,慢乙肝病毒五项示小三阳。8月30日查:透明质酸304.88 ng/mL。现感口干,手心热,胸部以上有热感,胃纳不佳,无腹胀,大便每日1~2次,小便晨起时稍有发红,夜寐欠安,舌红,苔干薄腻,脉弦滑。处方予以:北沙参15 g,枸杞子1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当归15 g,郁金15 g,白芍15 g,白花蛇舌草30 g,半边莲15 g,半枝莲15 g,天花粉10 g,蒲公英10 g,败酱草15 g,炒鸡内金15 g,地骨皮15 g,丹参30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服。2007年9月26日复诊:查ALT 31 IU/L,AST 78 IU/L。症状改善。

按:患者感邪日久,损伤肝体,引起肝功能异常,热毒内蕴,见口干、身热、小便红赤,故以一贯煎为主养肝补阴,扶助正气。方中郁金、白芍疏肝调气;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边莲、半枝莲等清肝热之毒。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2 疏肝而泄毒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慢乙肝患者常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运不健,水谷不化精微而成水湿。水湿停聚中焦,与气滞、瘀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症见胁部不适、腹胀、食纳不佳、嗳气、反酸等。所以,魏师喜用郁金、柴胡、白芍来疏肝柔肝;炒白术、茯苓等健脾理气。因该病是湿热疫毒侵袭肝脏为患,且热毒内蕴者为多,或病久则湿从热化,或肝热郁而化火,故防止留寇为患,及时泄毒外出显得至关重要。对此,魏师常用制大黄、龙葵等泄下导滞、排毒祛邪。

案例2:患者,女,52岁,2007年8月21日来诊。患者慢乙肝小三阳3年。2007年6月5日查:总蛋白87 g/L,白蛋白51 g/L,球蛋白36 g/L,脂蛋白480 g/L,HBV-DNA

按:患者肝气不舒,故见嗳气、弦脉,邪毒阻滞于肝体,故有肝脏回声增粗。故以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通络;制大黄、龙葵等泄毒外出;配合败酱草等清湿热之品清泄余毒。全方共奏疏肝泄毒之效。

3 散结而解毒

慢乙肝起病相对较缓,多数隐匿,无发热或低热,转氨酶增高后持续时间长,易反复,转变成肝硬化者多。由此可见,慢乙肝毒邪易深入血脉脏腑,缠绵难去,阻塞肝络,引起气血瘀滞,临床可见患者面色唇色紫黯、手掌赤痕、蜘蛛血痣等。魏师在治疗慢乙肝时尤注重活血通络散结,临床常用药有丹参、地鳖虫、炮穿山甲等;丹参活血凉血消痈、安神,《本经》云其“主心腹邪气……破癥除瘕”,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可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炮穿山甲,性平,归肝、胃经,可活血通经、下乳,有消肿排脓之功效,《本草从新》谓其“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穿山甲……其气腥,走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通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临床上对于通瘀阻之肝络、疏硬化之肝结功效不凡。

散结同时,魏师常配以板蓝根、苦参等解毒之品,双管齐下,直捣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等对HBV-DNA有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肯定。

案例3:患者,男,47岁,2007年10月10日来诊。20多年前患者曾查出有慢乙肝大三阳病史,其母亲、兄弟姐妹均有肝炎病史,从未治疗,4年前查B超提示感光点粗。2007年9月4日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肝硬化,脾大,胰头局限性脂肪沉积。10月6日查:总胆红素23.8 IU/L,ALT 61 IU/L,AST 40 IU/L,总胆汁酸7.0 μmol/L,总蛋白80 g/L,白球比(A/G)

44/34,AFP 4.5 ng/mL。 HBV-DNA 2.45×105,透明质酸170 μg/L,铁蛋白301.3 μg/L。患者无明显不适,胃纳可,夜寐安,大便一般每日2次,质偏稀,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予以:北沙参15 g,麦冬15 g,枸杞子15 g,生地黄15 g,丹参10 g,地鳖虫9 g,炮穿山甲10 g,益母草15 g,板蓝根15 g,苦参6 g,当归12 g,桃仁10 g,天花粉10 g, 半边莲30 g,半枝莲30 g,土茯苓10 g,郁金15 g,白芍15 g,姜黄15 g,黄连6 g,生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后复查,HBV-DNA

按:本案患病日久,毒邪阻滞肝络,肝脏疏泄失常,硬变而生,故治以北沙参、麦冬等养肝阴扶正;丹参、地鳖虫、炮穿山甲等活血散结通络;板蓝根、苦参解肝体之毒,并配以疏肝理气活血之品。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4 和中清湿热

慢乙肝患者常表现出的恶心、厌食、黄疸、发热、苔黄腻、血清ALT增高等是内生之湿热,非外感之湿热。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研究提示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障碍,病理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所致,故宜疏利胆管,驱除湿热毒邪。魏师常用金钱草、海金砂、炒鸡内金、土茯苓、玉米须清热除湿。当然,“治肝先实脾”,医者不知扶脾,反而伤脾,过用苦寒损伤脾阳则湿邪更易停留;“湿郁则热郁”,以致湿热缠绵羁留,病情反复发作。“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应注意扶正,勿砍伐太过,犯虚虚实实之戒。魏师常用炒白术、茯苓等和中健脾。

案例4:患者,女,30岁,2006年9月20日来诊。慢乙肝小三阳近5年,肝硬化代偿期近4年,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2006年9月19日肝功能示:γ-谷氨酸转肽酶(GGT)102 IU/L,白蛋白52 g/L,HBV-DNA

按:患者湿热内蕴,阻碍气机,肝气横逆犯脾,故见胃纳不佳、腹胀、苔薄黄等,故以补肝阴扶正为先;以金钱草、海金沙、炒鸡内金等清湿热;郁金等柔肝理气;茯苓、白术、炒莱菔子等健脾助运除胀。

第8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破坏性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会引起患者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喘息并反复加重。COP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1-2],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由于其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重负,一直为医学界广泛重视[3]。由于本地区COPD患者发病率高、依从性差,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估计不足,何时增减药物对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个难题。本研究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针对COPD改良版(SGRQ-C)评估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药物疗效观察提供一个可靠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呼吸内科COPD患者共200例,年龄大于40周岁,根据GOLD诊断标准,符合COPD诊治指南标准[4],其中男性113例,女性87例,年龄42~86岁,平均(67.38±9.5)岁。按GOLD分级Ⅰ级26例,Ⅱ级50例,Ⅲ级86例,Ⅳ级36例。排除标准:临床诊断肺癌、支气管扩张、尘肺或其它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哮喘或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孕产妇、合并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需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肺功能测定 采用德国耶格MasterScreen肺功能仪,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测试前严格校正室内温度、湿度、气压,并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采用标准的测量仪器测量身高、体重,连续2次测量取其平均值,精确到0.5 cm,以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然后算出体重指数,受检者测量身高体重时去鞋轻衣,主要监测一秒率(FEV1/FVC),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FEV1/预计值%。

1.2.2呼吸困难评分 采用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价患者呼吸困难程度。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1级:当快步或上缓坡时有气短;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 m或数分钟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呼吸困难、不能离开住所或穿脱衣服时出现气短。

1.2.3 SGRQ-C评分 详细告知问卷表填写相关事宜,保持病室安静,使受试者认真独立地完成SGRQ-C问卷。SGRQ-C划分为三个部分并计算出四个分数: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和总分。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低,代表COPD患者健康状况越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Pearson 直线相关分析200例患者的 SGRQ-C总得分及各部分得分与FEV1/预计值(%)、FEV1/FVC(%)、MMRC指数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得出Pearson's相关系数,以 P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COPD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肺功能逐渐下降,功能残气量增加,患者活动后憋明显。尽管目前对 COPD 诊断、治疗逐渐规范化,但尚无逆转本病的治疗方法。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COPD 的治疗目的除延长患者生存期外,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评估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往往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测、胸部CT检查等,部分COPD急性发作或严重患者对肺功能检测配合不良,检查结果并不可靠。因此探寻一种能够方便、经济、快捷的反映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的评估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COPD版本(SGRQ-C)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有文献表明,在COPD常用生活质量问卷中,SGRQ-C是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较佳问卷[5]。研究显示:不同分级COPD患者SGRQ-C呼吸症状、活动、影响评分及总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发现:除了症状评分中Ⅲ级和Ⅳ级,影响评分中Ⅲ级和Ⅳ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着疾病等级加重,SGRQ-C各部分评分都有明显增加,且与总分增加一致(见表1)。由此可见,SGRQ-C评价COPD疾病严重性是有效的,与疾病严重程度相符的。

SGRQ-C各部分评分和总分与 FEV1/预计值%、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P

参考文献:

[1]Almagro P, Castro A. Helping COPD patients change health behavi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J].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3,8:335-345.

[2]Kirkham PA,Barnes PJ.Oxidative stress in COPD[J].Chest, 2013,144(1):266-273.

[3]芮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2011,1(31):53.

第9篇:慢性病制度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药;西药;临床疗效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与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变、肝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传统中医学的胁痛、黄疸、肝瘟等证治范畴 [1]。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西药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我院使用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将临床治疗过程及相关数据汇总成文,给临床应用及先关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1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12例,其中男74例,女38例,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34.6岁;患者经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特异性检查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确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6>0.05不具有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

1.21西药治疗:临床西药治疗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①给予患者阿拓莫兰1.8加入到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给药,1次/d;②给予患者30ml的甘利欣注射液加入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给药,1次/d。③给予患者肌苷、维生素C 和西利宾胺等药物,口服给药,进行支持治疗。连续用药10-14天为一疗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疗程数[2]。

1.22观察组治疗观察组根据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药治疗分为分型治疗、调节免疫力、抗病毒治疗三个环节:(1)分型治疗:根据中医理论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分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①肝郁脾虚型: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茯苓10g、白术12g、当归12g、柴胡12g、郁金9g、蚤休10g、白芍10g、焦三仙各10g、茵陈18g;②肝肾阴虚型:使用方药:茯苓10g、麦冬10g、沙参15g、女贞子12g、枸杞子10g、旱莲草9g、生地9g、当归10g、山药12g、白芍10g、甘草6g;③淤血阻络型:使用方药:丹参15g、党参15g、柴胡12g、鳖甲10g、丹皮12g、生地9g、归尾10g、赤芍10g、茵陈12g、茜草9g、白茅根18g、甘草6g;④脾肾阳虚型:使用方药:党参12g、制附片6g、、山药10g、茯苓9g、炒白术9g、生苡仁10g、干姜6g。上述方药均按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用15日为一个疗程。(2)调节免疫:调节患者免疫力对控制疾病发展、加速治疗、预防复发有着重要作用,临床常使用得药物有免疫增强型药物和免疫抑制型药物,如:黄芪、鸡血藤、苦参、黄精、香菇等属于免疫增强型药物;鱼腥草、牛膝、银花、灵芝、五加皮、地肤子等属于免疫抑制型药物。将上述药物合理的加入方剂中,起到调节患者免疫力的作用。(3)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关键,临床常使用苦参碱进行抗病毒治疗[3]。

1.3数据分析方法:将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记录,并将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比较,采用SPSSl3.1和 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按上述方法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有效率高达89.3%,较对照组78.6%有明显优势,在副作用、不良反应、随访1年的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有明显优势,经统计学分析,平均P值为0.034<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比较表(表中数据均为平均值)

3讨论

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分为分型治疗、调节免疫力、抗病毒治疗三个环节。既及时消除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又从根本上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患者免疫力的调节,预防疾病的复发。相对于西药治疗根据针对性,更全面。因此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复发率较低,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根据国内外先关研究及我院研究数据,证实中医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较西药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及患者满意率高等优势,且临床操作简单,降低了治疗费用,适于推广使用,尤其是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方石.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的评述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72-475.

[2]龙欢.清热祛湿活血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32-33.

[3] 王军喜,顾本宇,刘瑞霞. 软肝胶囊研制及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6,2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