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
5.3 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规划;俯视土地;管
一提起“土地”,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就是传统的农田耕作、开垦、整治,还有城市的建设等,代表的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工作和事物。的确,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生息、劳作的基础载体,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从平面上看,大多数土地的确是枯燥无味的,所望见的不外乎都是农田、树林、耕地、草地还有建筑密集的城市建成区。由于地壳构造的特点,人类暂时无法从地下仰视土地。但是,从空中俯视土地确实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搭乘民航客机或直升机、登高远眺、运用无人机拍摄等手段,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土地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是土地规划工作中一种很好手段。从空中看土地,将有利于用最快的时间对一个区域的土地布局有个完整的印象和认识,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土地的美感,一举多得。本文将对比几种俯视土地的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适用性,为未来的土地规划调研工作提供参考。
1 制高点俯视
在军事活动中一向都非常重视对城市及区域制高点的占领,制高点不仅是获得一个地区军事占据点的重要目标,同时它也是直观了解土地规划布局的重要地点。站在区域的制高点,可以通过肉眼或望远镜等技术手段获得对周边区域的土地规划布局的直观认识,包括城市的河流走向、建筑高度分布、建成区范围、耕地和林地的分布等。
制高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的制高点。主要是山峰或丘陵的高处,如广州的摩星岭、深圳的梧桐山等;二是人工建筑的制高点,俗称“地标”,如广州的广州塔或东塔、南京的紫峰大厦、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开展土地规划调研工作中,如果能准确找到上述的制高点,可以通过制高点先期对区域的土地布局有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制高点俯视可操作性较强,调研成本不高,但也有局限性,其中人工建筑的制高点仅限于大中城市,小城镇不适用,并非所有城镇尤其是农村周边都有山峰或高楼,即使有制高点也因地形等各种原因难以通达等。
2 民航客机鸟瞰
乘坐民航飞机抵达一座城市,比起乘车、船抵达有个显著的优势是:能从整体上对当地的土地布局有个整体的认识,比如城市是靠海还是临江、临山,周边的农田分布情况,在飞机降落时都会一览无余。同时,由机速度快,在乘飞机的时候可以对一个较大的区域,如国家、省份的整体土地布局、土壤特点、农田水利情况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较大范围的无人区,包括沙漠、冻土带、雪峰冰川等,其他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地方,采用民航飞机拍摄也是非常方便的。
常见的田块都是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居多,但飞机飞越南非的时候,会看见很多圆形的土地地块,这是因为南非地广人稀,采用了自动化指针式喷淋灌溉系统,所以农田是圆的。这样节约了水资源,也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乘坐民航飞机鸟瞰的局限性:经济成本较高,受气象条件、飞行时间和方向等的影响较大,飞行高度很高,不适宜高精度拍摄。
3 通用航空鸟瞰
民航班机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较高,航线较为固定,功能主要以长途运输为主,因此,在鸟瞰各地的土地情况时候有较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通用航空飞行高度较低(多在1000米以下),速度比民航客机慢,功能以观光、农业作业、摄影、短途运输、防洪监测为主,因此更适宜低空拍摄各地的土地分布、布局情况。通用航空包括直升机、小型飞机等,主要运用于人口较少的地区。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及广西桂林等少数地方开通了通用航空服务。
乘直升机飞越美国东部纽约州的实拍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村庄建筑布局特点:以低矮房屋为主,绿化以低矮灌木为主,路网为环状+放射状。
通用的航空主要局限性:价格高昂,推广地区不多,受航线方向和气候的约束性较大,不适宜在多数地区使用。
4 无人机拍摄
近年来非常火爆的无人机无疑是最新潮的一种空中拍摄土地的方式。无人机航拍摄影是以无人驾驶飞机作为空中平台,以机载遥感设备,如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轻型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等获取信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并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制作成图像。全系统在设计和最优化组合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是集成了高空拍摄、遥感技术、视频影像微波传输和计算机影像信息处理的新型应用技术。
使用无人机进行小区域遥感航拍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经验。该技术适应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中小城市特别是城、镇、县、乡等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遥感技术服务手段。目前,百度百科已与“大疆创新”大无人机合作,收录无人机拍摄的照片。
在土地规划调研中,无人机也具有很多优势:拍摄的照片清晰、精度高,受场地、航线限制少,价格适中。与飞机不同的是,拍摄者可以根据拍摄的需求,随时调整飞行方向和距离,这是其他飞行工具无法做到的。通过无人机,可以深入受地形条件限制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悬崖、沼泽地、洞穴、冰川、高楼中间地带,这是传统的观测卫星图和地形图、实地调研等无法做到的。无人机不仅可以拍摄陆地国土区域,还可以拍摄水面、海洋等土空间。无人机的主要缺点是电池容量有限,不能进行较长时间和较长距离的拍摄,受拍摄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不能深入较大范围的无人区拍摄,主要适用于较小范围内的精准拍摄。
本篇文章主要从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阻碍因素众多、林区管护不到位三分方面入手,对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现状进行全面的阐述,并以此为依据,从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退耕还林中土地利用与管护的总体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土地;利用;管护方式;探索
退耕还林属于一项重要的生态建筑工程,只有在建筑的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够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但是在执行退耕还林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实现土体的高效利用以及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和管护的政策,以此来达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一、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
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时,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使得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中,一边设计一边般施工,缺少完整的规划,导致退耕还林工作落实起不到引导作用,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例如种植树木种类不妥当,树种选择不合理等。除此之外,在进行退耕还林时,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土地高效利用,没有重视生态效益,使得经济林的面积以及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进而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效果。因为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结构趋同的状况,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会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而无法实现国家制定的目标。
(二)阻碍因素众多
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时,受到阻碍的因素有很多,其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进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因为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家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真正目的,使得存在“两头踩”的现象。农民在获得政府发放的经济补贴后,还会在经济林中种植一些植物,进而给造林的生态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高效的地产林的改造方式或者封山绿化力度不高等,导致人工造林的效率不高涨。并且造林的速率不快,再加上相关部门对造林要求比价高,为此,人们只有利用低产林改造的方式来节省一部分经济开支和生态资源,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土地环境的目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退耕还林的目的,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第三,由于存在干旱、瘠薄地等情况。因此要想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就要加大造林技术的专研力度,进而实现土地情况的改善。
(三)林区管护不到位
在落实退耕还林以后,农民首要关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自身的经济利益;第二个是钱粮的兑换,并不太过注重还林问题。有些还林属于经济林,由于受到耕地的影响,导致土地表面出现的情况,如果管理工作做得不单位,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的现象。
二、退耕还林中土地利用与管护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有三点,第一点是生态优先原则;第二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点是综合性原则。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着三点原则进行阐述。
(1)生态优先原则
落实退耕还林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现在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因此,要想实现退耕还林土地的高效利用,首先就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来实现农、林、草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想实现该原则的高效落实,首先就要对土地应用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并对农业、林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将林、草、农等优越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研发优越产品的同时,构架一个具备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3)综合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综合性主要指产品的多样性,换句话说,将传统单一产品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形成一个农、林、牧多方面发展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农、田、林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
结合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实现农、林、草等相互融合。在进行草种种植时,可采用套种、轮作的种植方式,并全面发挥该地域光、水、土等资源具备的生产作用,进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以陕西地区为例,该地域由于失水严重,要想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只能采用农、林、草科学规划,塬、坡、山全面治理的方式,来对水如流失情况进行充分的抑制,同时还能实现土地的利用和管护。
(三)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
在执行土地利用工作时,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并安排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实现土地的治理和利用。此外,为了对土地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和约束,还要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土地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前期林地管护
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与刚刚结束退耕的土地来说,由于其具备的抵抗能力比较低,因此,做好管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避免牲畜的践踏和啃食、避免出现森林火灾等。在进行林业管护工作时,首先要将生态林放置在主位置,将经济林放置在次位置上,由于经济林的树种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就要做好地表防漏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还起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时,仍然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落实好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各个区域自身特征,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通过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国昌.试论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23:69-70.
[2]霍霈.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10:171.
[3]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6-39.
Abstract: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Some areas blindly pursue economic benefits and igno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asonable use of land is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matter.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are studied,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Key words: land;use;plan;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316-02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对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受到破坏的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土地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1 土地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另外,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主要有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控制性和权威性五个特点。
2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治理措施薄弱
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我国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理,导致耕地肥力下降,甚至丧失耕种能力。一些河流因为水土流失导致水质污染,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另外,由于水土流失也导致一些河道,湖泊淤积。以浙江省为例,虽然相对别的省市浙江水土流失现象不太严重,但是省内仍有八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1至0.2米,内河的航行里程相对60年代也减少了1000公里。虽然,近些年,在水土流失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盲目重视工程质量而忽略了生物的维护措施,对过去已经成熟的林地和人工草地,乱垦乱伐的现象没有得到遏制,从而致使水土流失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冲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在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社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及当地的整体状况,为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在一定期限内作出的具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是相互利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规划的一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他们都使为了能够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两者的规划思路不同,土地规划属于有控制规划,城市规划则属于无控制规划,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都热衷于城市总体规划,希望把自己的城市规模做的越来越大,规划部门为了迎合上级政府的旨意,和自己的私利,也总是把城市做成大规划,大规模,从而导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困难。另外,两种规划参数的统计口径、土地分类体系,法律地位以及政府的行政态度均不一样。
2.3 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我国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土地预审制度不完善,批后建设监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另外验收监管欠缺,执行不严,验收制度存在漏洞,对建设用地有些地方没有进行竣工验收,并且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为了扩大征地范围,低价征收农民的土地,现如今强拆事件不断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征收农民的土地价格过低,造成农民财产的流失,圈地,卖地现象严重,现在各地城市边界都在不断扩张,大造新城现象屡屡不断,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有钱了,开发商富了,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了。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给,导致很多违法用地的事情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政府大楼壮观豪华,禁而不绝,因为一些建设用地是无偿划拨的,所以导致用地的粗放利用,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制度不健全
土地规划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虽然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清晰的明确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但是国家并没有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如何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尚不明确,土地利用活动中的违反规划的现象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3 对策分析
3.1 做好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其次要进行强化造林治理,针对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做好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转,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 提高规划质量,注重规划间的协调与衔接 依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将各种规划整合为一个整体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这两者之间协调的基础是图件的比例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可以使用较大的比例尺进行实测,以便保持现状图的真实性,这样地界线和用地范围才能有一个较好的协调。另外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不同点进行修正,同时,还要注重总归内部的自我协调,做好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当前重点是做好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则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协调。
3.3 深化土地使用管理制度 明晰土地产权,加强对土地产权的管理,在法律上对土地所有权进行明确界定,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权利中的地位,使土地配置能够真正反映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协调;细化土地权能,建立如空间使用权、地役权、土地发展权等权能,有效的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建立土地价格机制,规范土地市场行为,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乱用权利,对土地价格进行操纵;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政府授权委托下的土地储备市场运营机制,理顺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角色和定位;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从根本上打断政府垄断征地特权的局面;对原划拨用地采取灵活的政策,将其纳入合法的运营轨道,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市场有序发展的需要。
3.4 加快规划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土地管理法》进行修编,是保障土地利用规划落实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才能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才能对违反规划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从而维护法规的权威性,也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另外,要对公民进行对规划法规的教育学习,提高依法用地的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推动依法行政。完善规划管理领导责任制、规划公示制度、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农用地专用和土地征用审批会审制度、规划审查制度、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制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完善各项实施细则,提高各项制度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4 小结
土地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关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关系着人类基本需求的供给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从长远利益及全局出发,对我国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做出的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意义重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2]韩荡.适应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2,26(11):46-48.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1.
[4]安萍莉,张凤荣.土地和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0(3).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保护;重要性
前言
我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各种大厦不断的盖起,我国人口众多,所以对土地的需求也日渐扩大。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就需要对土地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土地用在该用的地方,让需要用土地的地方都有土地可用。与此同时,在用土地的同时,一定注意保护好土地,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1 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和管理的联系
大自然和人类在长久的共存之下,逐渐演化,然后形成了土地。但是对于土地而言,人类所给予的同伟大的自然所做的贡献是不能统一评价的。相比而言,大自然还是第一位的,是一切的基础的源头。这样一来,土地变形成,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依据。因为土地可以帮助提供空间场所,污染的净化,生态的服务。当然,我们人类自己也是依据自然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抱着感恩的心去用土地,要遵循土地的自然特性去开发土地,否则如果我们毫无顾忌的瞎用土地,土地的自然特性就被破坏,人类就失去了土地,从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是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更合理地用好土地,要在有限的情况下找出最关键的内容。因为这种结构对整个定义的有限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保障它的完整性,这样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可以按原先制定的计划去发展。对于关键结构以外的部分,用灵活掌握,来适应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只有保持好的主导地位,才能使得城市和土地和谐发展。
2 土地保护和管理的缘由
2.1 用异地植物种在本土的土地上
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土地在被人类用着,但是并都不是良性的善用土地。现在城市在不断的建设中,伴随而来的绿化,城市的美化,亮化在加速的进行中。为了追求好看,就将一些本土的植物被替代成其他地方的植物,但是这些异地的植物其实并不适合那里生长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生态。还有这些植物被各种彩灯照着,看上去美丽,既破坏了原有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城市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其实都是人为修剪构造的,并不是自然长成的。所以只是为了城市的绿化美丽,大量的土地资源就会被浪费,因此土地的管理和保护更应该重视起来。
2.2 生态和建设用地分配不等
在面临土地规划分配的时候,多数会选择有限考虑建设用地,但是对于可以保护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用地就会被排到后面,在建设用地已够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到生态用地。对于生态用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捡建设用地的漏,没有固定的系统规划,更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言,因此其作用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一来,更重要的保护环境的生态用地反而被忽视。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城市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2.3 对土地的管理保护是不成体系
目前对于各种专项土地的规划中,针对此没有一个特定的有机系统的特性。人们现在在对待土地的态度上,他们仅仅把土地当做是一种资源,片面的认为土地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人们用来盖房或其他的地皮而已,眼中只有利用土地争取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对土地能够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予以忽视,对土地是养育我们的母亲的事实渐渐淡忘。因此,我们没有尊重土地,没有重视土地是有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生长的过程的,如果凭着人们自己的需求,将土地任意的划分为自己的所需,可能都会做出把原有的山坡推平,把河塘填平等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系统平衡,使得土地中个体和整体之间的营养、能量等联系被破坏,进而导致生态的破坏。
3 土地管理和保护的相应举措
3.1 城市土地保护和管理机制的确立
在国外,他们对于土地的判定等级,评价细则都有一些具体的经验和制度,并且有相应文献,可以进行参考。从而建立了一整套的对生态系统的评价的程序方法。对于大的范围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逐一去调查土地的所有类别的,可以的方法就是划分区域,分区域逐个勘察,然后进行汇总得出结论。从而找出最重要的区域,再就可以花大成本高精度仪器去测量。这些方法对于中国也是可以参照的,我国应尽快地改善对土地规划的方法,把土地生态作为主导原则,建立起城市土地正确的规划方案。但是我们知道,城市要发展,必然会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土地的生态系统,使土地不完整。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发展生态工程,比如可以建立起生态桥,生态管或者生态隧道。城市的发展有科学因素和政治因素以及政治因素共同的影响。在科学因素方面,它是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上来给出发展的可选择方案的。对于企业的因素,城市的发展靠着企业的推动,所以这个方面影响因素占很大的比例。而对于政治的方面去考虑,它是城市发展土地的绝对地位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到底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应该如何定断,是依据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不管多困难,城市居民,政府或者科学家都要共同努力,制定出符合城市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制度,为土地更好的和谐利用。
3.2 对于耕地进行保护
对于耕地,这是一个大难的问题。耕地是人们特别是农民群体赖以生存的方式,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耕地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对于在城市建设,修公路或者铁路这些对耕地的占地不是很多。那么占耕地面积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城市建设,现在城市在不断地扩建,那么就需要土地,这样大片的耕地就被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要控制好城市的扩张力度。对于一线的大城市,各个省的省会都在朝着国际趋势发展,所以不断扩大,占的耕地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没有考虑环境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大规模速度化的变化,使得土地供应跟不上,水量供给会不足,甚至于空气的量也会出现不足。所以控制好城市的扩张速度已经刻不容缓了。同时现在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就是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这些又会使耕地的面积缩小。所以现在应该制定好方针,对耕地进行保护。
3.3 对替补土地要保质保量
对于耕地的部分,我们已经尽量在做到占补的之间的平衡问题,但是为了能够城市用地够,那么人们又用林地,草地亦或者是湿地这样的土地来代替耕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方式。因为从质量上来说就首先不过关,这些自然的土地不适合耕地,所以作为耕地质量差,只是为了充数而言。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不利于保护土地的结构和类型,这真切的关系到了我国生态的保护。所以我们现在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要对林地、湿地等自然环境的土地进行保护,因为它们一旦被破坏,将无法恢复。这些问题的源头就在于城市的扩张规模,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耕地,林地,湿地和城市用地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无论城市需如何扩张,也无论土地资源是如何紧缺,无论是哪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做好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我们要尊敬土地,保护好它原有的结构和生态平衡,而不是肆无忌惮的去开发土地。只有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合理有节制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保护,那么土地才能长久的利用。城市与土地的发展才能和谐的共存。
参考文献
一、区域概况
广安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有“川东门户”之称,其东、南两部分与重庆市的垫江县、长寿县、渝北区,以及合川市接壤,西部与遂宁市的蓬溪县和南充市的嘉陵区、高坪区相邻;北部与南充市的蓬安县和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为界。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05°56′~107°18′,北纬30°01′~30°50′之间。广安市东西宽130公里,南北长90公里,辖广安、岳池、武胜、华蓥、邻水五个区、县(市),86个镇,86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2004年广安市土地面积634409.00公顷,实有耕地面积为272074.64公顷,人口总数为452.86万人,人均土地面积为2.10亩,人均耕地仅为0.90亩,人多地少,后备资源贫乏。广安市工业发展迅速,各类用地需求量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利用土地,对广安市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广安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根据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其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见表1。
三、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广安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之间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也各不相同。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规律,从广安各区域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安排。根据广安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性差异,将其土地利用分为三大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组合分析。
(一)东部中低山区。该区主要以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金城山为主,辖广安、岳池、华蓥、邻水4县(区、市)的47个山区乡镇,幅员面积2135平方公里占33%,总人口98万占23%。土地利用方向及管制措施:①该区域为林地集中区,土地主要供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生产及其配套的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②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天然森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乱砍滥伐。③保证区域内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④鼓励本用地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将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向规划的农民新村集中,减少农村建设用地。⑤该区域内应对山地中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提供用地保障。
(二)中西部浅丘平坝区。该区辖五县(市、区)的57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1698平方公里占27%,人口约占32%。土地利用方向及管制措施:①该区域是城镇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的重点布局区,也是优质高产农田的集中区域。②该区域的工业和城镇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一致,以主城区的城市组团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交通干线为纽带,工业园区为支撑进行布局。并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使其与区域发展相适应。③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和基本农田。通过建设农民新村和农村居民点,使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节约用地。④严格控制该区域内基本农田转变用途,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区域内划入基本农田的可耕地,管制措施按基本农田对待。⑤切实保护耕地,对区域内山地丘陵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园。
(三)丘陵区。该区辖5县(市、区)的75个乡镇,幅员面积2511平方公里占40%,人口约占45%。土地利用方向及管制措施:①该区域为广安市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要严格控制区域内基本农田转变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同时,按照占垦平衡的原则,开垦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实无条件开垦的应按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②区域内划入基本农田的可耕地,管制措施按基本农田对待。③切实保护耕地,控制耕地转变用途,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扩大耕地的有效面积。④通过土地整理,将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向规划的农民新村集中,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⑤在该区域内,对山地中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丘陵中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园,扩大园地面积。⑥该区域的园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严格控制对优质园地、特别要禁止对园业生产基地的占用。
四、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是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土地利用现状、社会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分区规划原则而划定的。全县共划分为八个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区域。基本农田面积为257417.92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58%。其中耕地面积为229980.08公顷,生态退耕面积(耕作层未被破坏的林地)为25450.53公顷,可调整园地面积为877.16公顷,可调整其他用地面积为1110.15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①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②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③区内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调整为其他农用地,并仍依照本区管制规则进行保护和管理。④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不得使控制区内的农田转变用途。
(二)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华蓥山自然风景区和岳池响水滩旅游地、小平故居等,面积为6049.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管制规则:①逐步将区内其他土地改变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土地。②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及乱砍滥伐、倾倒废物污染水源及破坏自然景观资源的行为。
(三)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本区土地面积为42094.56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64%。
一般农地区管制规则:①区内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园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②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能扩大面积;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③鼓励区内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鼓励农民科学种植,改良土壤,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搞好粮、油基地建设。④开发复垦新增的耕地,经省市验收合格后,纳入用途管制。
(四)林业用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区的华蓥山脉,面积为138158.90公顷,土地总面积为63440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78%。
林业用地区管制规则:①林业用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②由于该区森林覆盖率低,目前林业用地要适当提高,在林地区范围内的其他土地除耕地外,原则上应逐步改成林业用地。③要改造林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森林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五)城镇建设用地区。本区域主要包括现有城镇建成区和已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用地区域。共有土地面积6512.8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
城镇建设用地区管制规划:①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在充分预测人口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人均占地标准,不得任意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和范围。②要科学改造旧城,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空闲地。城市扩大必须占用耕地的,除严格审批程序外,要尽量不占好田好土,处理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关系。
(六)村镇建设用地区。主要包括乡场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55879.6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1%。
村镇建设用地区管制规则:①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中心村及农民宅基地建设。②要有步骤、有规划地发展中心村建设,通过建设中心村,可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居住,有利于节约耕地,提高人们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③区内的其他用地项目除耕地外,要逐步改成本区域用地范围,严格控制在本区以外新增用地用于乡村建设,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提高效益。
(七)工矿用地区。主要包括独立于城镇、乡村建设用地以外的工矿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面积为2126.1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2%。
工矿用地区管制规则:①区内土地主要供工矿生产建设及直接为工矿生产服务使用。②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宜农土地应优先复垦为耕地。③鼓励零散分布的工矿向独立工矿用地区集中。④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占用耕地的规模,并确定耕地占用系数,分布在本区内的耕地要严格保护和管理,要改变区内农田,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待取得“使用许可证”以后,实行“占一补一”的原则,确保耕地动态平衡。
(八)弹性用地区。考虑到在未来土地利用中可能出现某些难以预见的变化,所以在用地中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弹性控制区和基本农田弹性控制区。
弹性用地区管制规则:
①城市用地弹性控制区。本区是在建设用地区以外,为了适应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变化所导致的建设用地的布局变化,解决建设用地的布局矛盾而设置的。在土地利用管制上,既要符合调整后土地用途的要求,又要根据土地利用的现实用途进行管理。本区主要沿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是在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用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解决未来城市用地布局的变化,该区应保证为城市建设服务的用途。
②基本农田弹性控制区。本区是考虑到未来各种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可能性,特别是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点或选线需要,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时,为了补充基本农田,在农业用地区中划出的区域。该区主要分布在一般农田区域内,主要用途是重点工程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时,用以补充基本农田数量。
五、结语
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接近3千个,乡级行政单位3万多个,依照国务院要求,2010年底要基本完成地方各级规划修编。因此,指导县、乡规划科学修编、规范修编、民主修编,已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结合规划定位、规划重点及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要求,县、乡规划修编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确保总量,重点落实上级规划任务。首先,县、乡规划修编要贯彻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规划意图,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的面积和质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等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其次,落实上级规划任务应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利用重大问题有机结合,各类用地总量的确定要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禀赋及土地利用潜力,合理适度、符合实际。
第三,两级规划需各有侧重,县级规划应与上级规划充分衔接,做实县、乡规划的基础调查与供需分析,明确规划总量目标,分解重要用地指标,统筹安排县域内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等用地规模;乡级规划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合理划定土地用途区、分解村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城镇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
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落实好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是N--轮县、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工作中应着重把握一稳定、一布设、一避让的规划原则。“一稳定”即保持现有基本农田布局的稳定;“一布设”,是指稳定水田、林地、牧地、水面及滩涂苇地等生态用地的布局;依照自然地理条件、建设适宜程度,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鼓励基础设施用地集约发展。“一规避”,即城镇、村庄、交通、水利等各类建设选址落位应避让基本农田、地灾危险区、泄洪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景观用地;规划中,具有防护、环保等特殊要求的污染性、危险性工矿建设,应规避人口稠密的居民点、集中连片的耕地和水域,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布局安排中,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用地、各类建设用地应相互协调,解决空间落位矛盾,抑制城乡建设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
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与1996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相比有哪些突破?
答: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土地调查拓展到了城市。要求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不仅要掌握工业用地情况,还要查清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用地。此项调查将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还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以及中央财政直接补贴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农户提供依据。
从技术支撑上看,将充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等手段,采用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从而实现对每块土地的监管,尤其是对涉及耕地、农用地转用等土地利用行为的监管。
问:为什么说开展土地调查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答: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将基本农田上图、登记上证、造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摸清土地家底,是搞好耕地管理的重要前提。
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问:为什么要强调土地权属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的重要内容?
答:今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明确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物权进行保护,并且规定不动产实施统一登记。而目前土地登记主要覆盖城镇,远远不能满足《物权法》的需要。第二次土地调查将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实现全国城乡土地登记的全覆盖。
问:此次土地调查对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什么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