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

第1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关键词] 喉阻塞;急性会厌炎;气管切开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16-01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1]。我院耳鼻喉科于1999年1月~2006年12月,以紧急气管切开术成功抢救7例因急性会厌炎而致四度喉阻塞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2~54岁,平均38岁,均于发病后8~20 h,以“咽喉痛、吞咽困难加重,突发呼吸困难”而急诊来院,就诊时为四度喉阻塞 ,均神清,5例病人手术开始时即出现窒息,意识丧失,4例曾于社区诊所就诊治疗,3例未给予治疗,自用抗生素。

1.2治疗方法

接诊后,准确诊断病情,立即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0 mg,吸氧,同时立即准备行紧急气管切开术。病人呼吸困难,取舒适,可为半坐位或坐位,简化手术步骤,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于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稍上,直接切开皮肤至肌层,快速分离颈前带状肌层达气管前筋膜,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撑开气管,置气管套管,开放气道后再行止血处置。5例病人在手术开始后出现呼吸骤停,立即使病人平卧,一边胸廓按压,一边继续手术,术毕,病人恢复呼吸及意识。术后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病情平稳;会厌肿胀消退后,试堵管,拔管,治愈出院。

2结果

7例病人均抢救成功,无并发症,术后恢复健康,随访无异常。

3讨论

急性会厌炎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引起的急性喉梗阻,因其起病急,发展迅速,易发生意外,国内外有关死亡病例报道不少[2~3]。环甲膜切开术是在十分危急又缺乏气管切开术器械时抢救病人生命时采用的一种术式[4]。肖水芳等[2]数次遇到病人在病房楼道或急诊室候诊通道突然窒息,意识丧失,经紧急环甲膜切开后病人得以生还。但环甲膜切开是暂时性急救方法,术后48 h仍需行常规气管切开术,以免感染,形成瘢痕组织而造成喉狭窄[4]。对病人来说是两次损伤,所以,我们认为在有条件行气管切开术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紧急气管切开术,并且在临床急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术中争分夺秒,简化步骤是关键。常规气管切开术需在全麻或局麻下,从切口、止血、分离颈前带状肌、暴露气管、切开气管、插入气管套管、固定套管,需要15~20 min;而我们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时,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作切口时,直接切开至肌层,手术时间需要3~5 min。呼吸道通畅后,再用油纱压迫止血,这样,缩短了手术时间,为成功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虽然术中有的病人因阻塞重,出现窒息,意识丧失,但经过积极抢救,手术成功后,病人即恢复呼吸及意识,没有一例因低氧而致脑部损伤及死亡。

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头后仰位置问题。头部后仰可使气管暴露表浅,便于手术进行,但后仰太甚可引起颈椎脱位、呼吸困难加重、气管位置过分上提、切口偏低;如后仰不足,则手术野暴露不清,气管位置增深,难于找寻。对于严重呼吸困难,又不能仰卧及胸腰后曲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侧位。②止血问题。手术操作按正中线用力切至皮下,以后均采取纵行钝性剥离,一般出血不多。即使切口出血较多,但一旦切开气管,呼吸平稳后,出血常立刻减少。为了争取手术速度,一般术时出血可不急于处理,因颈前中线除颈前静脉外,无任何大血管,尤其拉钩逐渐深入,亦可起到压迫止血作用,若视野不清可用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吸引器一面抽吸一面向深处分离,待切开气管后,多自行止血。如仍有出血,此时应找寻血管断端结扎亦不迟,目的是为了争取手术时间。③术中窒息问题。严重的呼吸困难,常会在术中窒息,多由缺氧心衰所致,应抓紧手术的进行,多数病人一经气管切开,呼吸即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有的需辅以人工呼吸。切开气管后仍无呼吸者,可由气管切口插入导管,进行口对口呼吸,同时进行心脏挤压术。但术前已有窒息的病人,决不可停止手术而行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必须解决呼吸道阻塞状态,否则本末倒置,无益于抢救而浪费时间。④切开后的呼吸骤停。高度呼吸困难的病人,二氧化碳蓄积,当气管切开后,骤然间氧气吸入,相对的二氧化碳骤减,没有足够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致使中枢性呼吸骤停。这时,可给予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吸入,也可采取口对口呼吸,多在短时间内恢复。由于注意到上述问题,7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由此,我们认为在急性会厌炎合并四度喉阻塞的急救治疗中,紧急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3-234.

[2]肖水芳,周梁.喉气管阻塞性疾病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4):242.

[3]张鲁新,董仲林,尹承江,等.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7,4(4)36.

第2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护理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8

气管切开作为创伤性的人工气道,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挽救患者生命起了重要作用。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治疗手段,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气管的正常生理状态,以及留置管道的时间比较长,易发生并发症。因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气管切开作为创伤性的人工气道,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挽救患者生命起了重要作用。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治疗手段,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气管的正常生理状态,以及留置管道的时间比较长,易发生并发症。因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

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清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20~22℃,湿度60%~70%[1]。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2次/日,每次30分钟,消毒时注意保护患者眼角膜,避免皮肤暴露。严格限制陪床探视人员,任何人不得在室内吸烟。

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清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20~22℃,湿度60%~70%[1]。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2次/日,每次30分钟,消毒时注意保护患者眼角膜,避免皮肤暴露。严格限制陪床探视人员,任何人不得在室内吸烟。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取平卧或半卧位,颈部略垫高,使颈伸展,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的头部不要过高或过低,应保持在15°~30°,防止内套管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对病情严重及昏迷患者,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防止肺部并发症及褥疮的发生。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取平卧或半卧位,颈部略垫高,使颈伸展,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的头部不要过高或过低,应保持在15°~30°,防止内套管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对病情严重及昏迷患者,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防止肺部并发症及褥疮的发生。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不能发音,活动受限,常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消极情绪及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进行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鼓励患者,满足患者需求。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不能发音,活动受限,常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消极情绪及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进行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鼓励患者,满足患者需求。

饮食护理: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通常无法正常进食,除了靠静脉补给营养外,也需要给予鼻饲来维持全身的营养状况。鼻饲应以牛奶、稀面糊、菜汤和肉末羹、果汁为主,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维生素的补充,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鼻饲量每次不应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温度保持在38~40℃[2]。

饮食护理: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通常无法正常进食,除了靠静脉补给营养外,也需要给予鼻饲来维持全身的营养状况。鼻饲应以牛奶、稀面糊、菜汤和肉末羹、果汁为主,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维生素的补充,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鼻饲量每次不应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温度保持在38~40℃[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是减少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每天行口腔清洁护理2次,防止病原体下移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呛咳后吸入性肺炎发生。刘美玲认为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清洗液[3],pH值高选用2%~3%硼酸溶液擦洗,pH值低选用2%碳酸氢钠擦洗,pH值中性时选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擦洗。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是减少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每天行口腔清洁护理2次,防止病原体下移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呛咳后吸入性肺炎发生。刘美玲认为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清洗液[3],pH值高选用2%~3%硼酸溶液擦洗,pH值低选用2%碳酸氢钠擦洗,pH值中性时选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擦洗。

湿化气道

湿化气道

气管切开的患者失去湿化功能,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充分气道湿化可起到防止气道内分泌物干燥结痂、抗炎、稀释痰液以利于吸出的作用。

气管切开的患者失去湿化功能,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充分气道湿化可起到防止气道内分泌物干燥结痂、抗炎、稀释痰液以利于吸出的作用。

正确吸痰

正确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临床上根据患者咳嗽有痰,呼吸不畅,听诊有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进行吸痰。吸痰时应选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的柔软一次性硅胶管,吸痰前用生理盐水,吸痰前后应增加氧气的吸入以免造成患者缺氧。吸痰时负压调节要适宜,插入吸痰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临床上根据患者咳嗽有痰,呼吸不畅,听诊有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进行吸痰。吸痰时应选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的柔软一次性硅胶管,吸痰前用生理盐水,吸痰前后应增加氧气的吸入以免造成患者缺氧。吸痰时负压调节要适宜,插入吸痰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气管切口的护理

气管切口的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2次/日。并保持切口部位敷料清洁干燥,如有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感染等情况。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2次/日。并保持切口部位敷料清洁干燥,如有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

带气囊套管的护理

带气囊套管的护理

气囊的长期压迫可引起气管的水肿、溃疡,肉芽组织形成导致气管狭窄,过高的气囊压力甚至会导致气管食管瘘形成,应及时监测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压力低于毛细血管充盈度,即<25mmHg,并定期放气,每2~4小时放气1次,每次5~10分钟,避免长时间压迫内壁,引起黏膜缺血坏死。

气囊的长期压迫可引起气管的水肿、溃疡,肉芽组织形成导致气管狭窄,过高的气囊压力甚至会导致气管食管瘘形成,应及时监测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压力低于毛细血管充盈度,即<25mmHg,并定期放气,每2~4小时放气1次,每次5~10分钟,避免长时间压迫内壁,引起黏膜缺血坏死。

拔管的护理

拔管的护理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后24~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后24~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皮下气肿: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口外短内长或切口缝合过紧有关。大多数日后可自行吸收。

皮下气肿: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口外短内长或切口缝合过紧有关。大多数日后可自行吸收。

出血:气管内出血为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操作损伤所致。术后伤口或套管内有少量血性物均属正常,如果观察到有新鲜血液渗出或血液自套管处有咯出,应立即报告医生,查找出血原因,协助止血。

出血:气管内出血为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操作损伤所致。术后伤口或套管内有少量血性物均属正常,如果观察到有新鲜血液渗出或血液自套管处有咯出,应立即报告医生,查找出血原因,协助止血。

气胸及纵膈气肿:气胸和纵膈气肿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多因手术切破胸膜或使用机械通气设备所致,轻者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加快、胸部刺痛等。发现后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如果少量积气可自行吸收,纵隔气肿较严重时可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气体,如为张力性气胸,应放置闭式引流。同时,应嘱咐患者不要剧烈咳嗽,以免使肺内压剧增,加重病情。

气胸及纵膈气肿:气胸和纵膈气肿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多因手术切破胸膜或使用机械通气设备所致,轻者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加快、胸部刺痛等。发现后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如果少量积气可自行吸收,纵隔气肿较严重时可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气体,如为张力性气胸,应放置闭式引流。同时,应嘱咐患者不要剧烈咳嗽,以免使肺内压剧增,加重病情。

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痰液感染、交叉感染、空气污染、患者自身的感染灶以及机体抵抗力低等原因造成。在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制度,同时减少陪护,严格探视制度,以减少细菌传播,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痰液感染、交叉感染、空气污染、患者自身的感染灶以及机体抵抗力低等原因造成。在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制度,同时减少陪护,严格探视制度,以减少细菌传播,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气管导管脱落:脱管是气管切开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0.7%~3.4%,多因套管带固定不牢或过松,患者频繁刺激性咳嗽或躁动等引起。如发现患者突然烦躁,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现象,常是气管套管脱落的表现。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立即请医生重置套管。

气管导管脱落:脱管是气管切开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0.7%~3.4%,多因套管带固定不牢或过松,患者频繁刺激性咳嗽或躁动等引起。如发现患者突然烦躁,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现象,常是气管套管脱落的表现。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立即请医生重置套管。

气管食管瘘:切开气管软骨时切入过深损伤食道、气囊长时间压力过高是导致气管食管瘘发生的常见原因。轻者用碘仿纱条填塞,可自愈;若瘘口较大,则需择期手术修补。因此要及时监测气囊压力,定期放气。

气管食管瘘:切开气管软骨时切入过深损伤食道、气囊长时间压力过高是导致气管食管瘘发生的常见原因。轻者用碘仿纱条填塞,可自愈;若瘘口较大,则需择期手术修补。因此要及时监测气囊压力,定期放气。

良好的护理对于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转归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要保证病室环境卫生,再要求护理人员在严格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下,采取各种有效护理措施,对气管切开后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吸痰、口腔、气道湿化、气管切口及套管等方面的综合护理,从而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护理对于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转归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要保证病室环境卫生,再要求护理人员在严格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下,采取各种有效护理措施,对气管切开后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吸痰、口腔、气道湿化、气管切口及套管等方面的综合护理,从而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程梅,肖秀英.长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09,30(13):1639-1640.

1 程梅,肖秀英.长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09,30(13):1639-1640.

2 李小萍,主编.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

2 李小萍,主编.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

3 刘美玲.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655-657.

第3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关键词】标准预防;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37-02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承担着全院急救工作,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严格按规范化操作,会成为医源性传播和职业暴露的隐患。标准预防为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凡接触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我们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本院急诊科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近5年来无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情况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每年接待急诊病人约3040人次,工作人员19名,其中:医生6名,护理人员13名救护车2辆,司机4名。

1.2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

1.2.1急救车及物品的污染 急诊工作的特点是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病谱广、工作环境复杂,突况多。急救车和急救物品需随时处于备用状态,车及物品经过急救使用后,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由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极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1.2.2急救车及室内空气污染 急诊工作24小时连续应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特点。急诊室人流量大,诊室内不通风或空调的使用导致室内空气流通差,人员走动,交流频繁极易传播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1.2.3无菌物品污染 个别医生无菌观念淡薄,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导致无菌物品失效。

1.2.4手卫生设施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不重视手部的清洁,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洗手设施不完善,在诊室内没有每个房间内备有洗手设施,不方便洗手。

1.2.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知识淡薄 工作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病人时遇到的最常见的危险是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 急诊科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配备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吸引器、电动洗胃机等各种复用的抢救仪器和设备。基本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各种穿刺术、呼吸机的应用、心肺脑复苏、胃管插入术及洗胃术、创伤止血、包扎、清创、缝合等操作都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且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容易精神紧张,陪同者多,动作慌乱等应急状态下易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1.3方法

1.3.1 强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院内感染三级质控网络,由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科及主任、护士长层层管理。

1.3.2 在职教育培训 急诊科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基础知识培训,在抢救中除了能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仪器的操作,还要求能熟练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保养方法、隔离措施和无菌操作技术[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隔离知识及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要求每个在门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职业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消毒隔离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控制感染的重要性。操作中严格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1.3.3 环境质量控制 急诊科工作人员一律穿专用工作服、戴帽子及口罩;严格区域划分和人员限制;墙和地面光洁便于清洗,墙、柜、床定时用消毒液擦试,地面湿式清扫>2次/ d,仪器、设备用湿纱布擦拭 1-2次/ d;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1h,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护士长对抢救室重点管理或委托一名护士负责,每天交班时要进行检查,保证物资设备定量定位存放,随时可用,消毒器械、敷料定时更换,仪器设备每周试运转一次。急救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和补充、检修,为下次急救做好准备。

1.3.4 手卫生规范的管理 大量文献表明,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3]。在每个治疗盘内配有快速手消毒剂,以保证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进入和离开病房等诸多情况下不能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消毒处理时进行快速手消毒;科室内干手纸、洗手液及手消毒剂的使用量每月统计考核,纳入质控检查必查项目。坚持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5 加强医疗废物分类处置的管理 每日及时有效处理病人的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等,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敷料等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产生的垃圾病房内停留 < 24 h,严密封口,专人回收,并做记录。

2 效果分析

急诊室标准预防首先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开始,做到了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医疗垃圾的污染,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既加强了自身的防护,也保护了患者的利益,消毒隔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3 经验总结

患者、医疗业务使用后的物品,因为急救患者,不知道是否有传染病,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一律以传染物品对待,必须进行规范的预防隔离。做好标准预防原则:安全处置锐利器具;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认真洗手;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安全处置废弃物。标准预防是有效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和职业防护安全的基本保证条件。把“标准预防”落实到急救工作的每个流程和每个环节,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有效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符合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吴修荣,于建华.实用医院感染与控制[M].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343.

第4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关键词】叩背 老年手术后 预防 肺部并发症 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患者手术率也在逐年增多。因高龄患者往往伴发多种疾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毋庸置疑呼吸道感染是老年术后卧床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1],严重时容易合并心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预防性治疗呼吸道感染对老年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我科为老年干部科,对2007年9月-2010年2月116例老年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叩背物理治疗,在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1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48例,年龄在60-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5岁,其中肺部肿瘤46例、肝部肿瘤23例、结肠肿瘤11例、膀胱癌6例、胃癌12例、胰腺癌5例、食道癌7例、乳腺癌6例。经外科医生会诊后均有手术指征,在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后均择期予以实施了相应的外科手术。其中有2例因为极度配合不佳拒绝翻身和叩背且耐心沟通后也无效,因各种内外环境原因使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气管插管转入ICU后继续治疗,1例病情稳定后转回我科精心护理1月后康复出院,1例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继续接受相应的放化疗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当日始给予同样的常规抗生素、吸氧、支持对症治疗及生理盐水雾化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术后第1日晨,若无禁忌,协助病人坐位,在生理盐水雾化20分钟后给予有效叩背,而对照组不进行叩背护理干预。

叩背方法: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成120度角,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着落,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由外向内,有节奏叩击患者背部,同时嘱病人深呼吸,在呼气约2/3时咳嗽,重复数次,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

1.3 效果评价标准:

(1)有效:患者生理盐水雾化后及时给予有效的叩背,如果痰液能顺利由呼吸道排出,喉部的痰鸣音减弱或消失,呼吸较处置前趋于平稳,在观察期7日内,未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感染好转,不影响通气功能,肺部听诊体征改善。

(2)无效:患者生理盐水雾化后未给予有效的叩背,如果痰液不能顺利由呼吸道排出,喉部的痰鸣音没有减弱或消失,呼吸较处置前没有趋于平稳,在观察期内肺部感染加重或发生新的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多而影响呼吸功能,呼吸困难无好转,肺部听诊体征无改善。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现下降、衰退[2]。比如不易学习和接受新东西、新事物,情绪纷繁复杂,常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所以叩背前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和宣教叩背的方法、预防性治疗的意义及对术后康复的重要作用,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和恐惧感,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支持与积极有效的配合。

2.2 患者最适宜取半卧位、坐位或侧卧位以充分暴露背部,让左右两侧肺叶都能得到有效叩击与震动使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泡内的痰液松动易于咳出。

2.3 时间 尽可能选择在晨起、两餐之间(若病情允许可以进食)、睡前且在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15-20分钟后进行,因为晨起时咳嗽力强,两餐间可避免呛咳与误吸,睡前排痰后可促进睡眠。雾化后痰液已稀释易于脱落,这时再给予有效叩背通过振动很容易使痰液由呼吸道排出。

2.4 切口护理 患者胸部术后胸带包扎紧度要适宜,过松使胸带不能起正常固定作用,过紧会限制患者胸壁的呼吸运动,且患者在咳嗽时,护士应一手轻放手术切口部位,一手放在患者肩上以减轻咳嗽带来的伤口疼痛和避免咳嗽引起伤口张力增强影响其愈合。同时也让患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有安全的感觉。在术后24-48小时内遵医嘱有规律的使用止痛剂,避免因伤口剧烈疼痛而限制患者深呼吸与咳嗽。

2.5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脉搏、呼吸情况,定时评估患者双肺呼吸音,判断痰液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体疗,鼓励深呼吸或吹气球以促进鼓肺,指导有效咳嗽与协助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合理调整饮食与营养 病情允许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进食,利于恢复体力,促进排痰,增强自身机体免疫力。

2.7 鼓励并指导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床上、下床适量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度,以促进食欲和肺功能恢复利于术后康复。但老年患者由于体能虚弱,往往并发多种疾病,如骨质疏松,故每次下床动作宜缓慢进行,预防坠床和跌倒。

3 结果

3.1 效果观察:

经过处置后,观察组病人临床表现为:喉部痰鸣音减弱明显或完全消失,能顺利咳出大量粘稠的痰液,痰液呛咳现象消失,呼吸趋于平稳、均匀,血氧饱和度>0.9±0.05,对照组患者仅有少数病例症状有所改善,痰鸣音仅是略有减弱,咳出痰液量较观察组少,血氧饱和度为0.85±0.05。

3.2 效果比较:

两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为X2检验,两组排痰效果的比较见表1,提示两组排痰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注X2=6.403 P

4 讨论

老年人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减退,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皮和粘液腺退行性变,纤毛运动减弱,防御和清除能力下降,肺功能低下,抵抗力低下,加上全麻手术经喉插入气管导管,病原体可延导管外壁进入呼吸道,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尽管抗生素种类繁多,但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极为重要[3],在加上手术本身所致创伤,因为惧怕手术切口疼痛,咳嗽无力使痰液壅塞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而久治不愈,拍背可以使老年患者肺部得到有效震动使沉积在肺部的痰液松动,向上移动,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将痰液从气管中排出,使肺部通气得到改善,血氧饱和度得到提高,组织缺氧得到改善,有效协助患者排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对于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极为重要[2],对于此类病人,临床上除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外,常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法辅助治疗,促进痰液排出,以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但是,对于老年卧床病人排痰效果并不明显。

我科室经过临床实践,在生理盐水雾化结束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叩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排痰的效果,同时因为对于老年病人由于其心肺功能不良,身体耐受力差,叩背时的力度要视病情酌情减轻。通过拍背排痰前后检测血氧饱和度,可以判断是否因痰液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组织缺氧。

在116例老年术后患者中,56例患者通过拍背排痰后,血氧饱和度提高比较明显。例如有5例患者发热咳嗽,深部痰不易咳出,在排痰前测得血氧饱和度为0.85,通过护士拍背、指导和协助患者咳出3口浓痰后,取半坐卧位休息待呼吸平稳后,测血氧饱和度为0.93。

在实验中,有4例患者叩背排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增值0.01,提示这些患者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呼吸道阻塞严重,已不能调动自身力量来排痰,应采取经口鼻电动吸痰机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指导并给予老年术后患者有效咳嗽和叩背,是我们开展把时间还给病人的基础护理过程中比不缺少的内容之一,作为一名护士应准确掌握叩背技巧并落实在患者身上,积极预防老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黄立华、侯秀伟、王丽双.沐舒坦雾化吸入预防心脏手术后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护理CN 44-1419/R 2006年8月第16卷(第4期) 第262页.

第5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关键词] 创伤; 救治; 口腔颌面部; 多发伤

[中图分类号] R 782.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5.03.001

[Abstract] Multiple trauma management requir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rauma care theories. Optimal treatment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reinforcing cooperation and stipulating a treatment plan together with other disciplines. Based on modern theories in trauma car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poi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jury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management. Moreo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operating time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s well as proposed definitive surgical timing and indications i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injuries in other body parts.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help stomato-logical physician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trauma care theories and improve their capacity an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Key words] trauma; treatment;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遭受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创伤称为多发伤。由于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多发伤的发生率在交通事故伤中高达65%。多发伤致伤能量大,伤情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个部位,具有伤情重、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临床诊断困难、需要多学科协同救治等特征,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1]。

笔者[2]曾对4 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病例研究发现,多发伤1 524例,占全部创伤患者的31.3%。在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中,须遵循现代创伤救治理念,在生命救治和系统损伤救治的同时,对颌面部损伤准确诊断、及时救治。

1 现代创伤救治理念

1.1 黄金1小时原则和时效救治

黄金1小时(golden hour)救治理念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创伤救治总结。该理念的核心就是: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存在一个黄金1小时,如果患者伤情严重,医务工作者或救护人员只有不到1 h的时间争取患者生存;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患者即使不是在那段时间内死亡,但是在那1 h内发生于患者体内的损伤改变已不可逆转,患者可能在随后的时间死于继发性损伤[3]。

时效救治是军队战时医疗保障的基本原则,是指按照战伤救治的时效规律,在最佳救治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救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救治效果的保障原则和工作方法。时效救治的基本内容是做到及时、适宜和高效救治。及时救治是指救治技术措施的实施越早越好,特别是患者的急救和确定性治疗措施越早越好,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即使不能在最早时间实现,也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在最佳黄金时间段完成。在技术措施的运用上,必须判断患者即时的首要需求,立即实施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急救措施,在患者伤情变化的有限时间内采用急救技术措施。适宜救治是根据战场特殊环境和批量患者的救治要求,分工、分阶段、连续组织实施救治,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在批量患者到来、救治环境不稳定时,不允许开展各种复杂、精细、耗时的大型手术以及完善的专科治疗,只能进行紧急救命、清创手术和抗休克处理,避免个体救治影响群体救治时效的现象发生。高效救治是以追求救治效率和最佳救治效果为主导,组织与部署救治力量、选择与运用救治技术、选择与把握后送时机、配置与使用救治器材,提高救治有效时机的利用率,使技术运用和时间利用达到最佳组合,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救治中要把患者特别是重患者得到救治的时间和救治时机作为组织救治工作的核心要素,把降低伤亡率作为全体卫生人员的共同追求目标,正确处理个体救治与群体救治的关系,力求在整体救治上达到最佳效果[4]。

1.2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是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创伤委员会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和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的为了快速拯救创伤患者的救治指南。ATLS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专业化的创伤急救模式的发展和转变,其强调创伤救治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救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3]。

ATLS以迅速、正确、有效地处置伤情,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每个医生,即使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也具备有效评估和处置多发伤患者的能力。ATLS培训后的医生,应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正确评估创伤患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识别并及时处理威胁生命的首要危害,并能在有限条件下使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为后续转运治疗提供保障。ATLS培训内容依据创伤后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程度分为初期处置和延期或后期处置的项目。重大事故优先处理原则:当受伤患者和严重程度不超过医务人员处理能力时,优先处理病情危重、多发创伤患者;当受伤患者和严重程度超出医务人员处理能力时,优先处理耗时短、所需医疗人力与设备少的创伤患者。在重症患者的急救中,确认初期救治原则:优先处理最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不必因诊断不明确而延误有效的救治,且病史在首次评估和诊治中不是必须的。救治中依照首次评估、复苏与急救、二次评估和专科治疗的顺序进行救治。专科手术救治原则是:救治生命第一,保存器官、肢体第二,维护功能第三。为使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及方法做出诊断和处置,不致误诊和延误,ATLS依照ABCDE列出首次急救评估中优先救治程序。A:维持气道与颈椎保护(airway maintenance with cervical protec-tion),B:呼吸与通气支持(breathing with ventila-tion),C:循环与出血(circulation with heamorr-hage),D:功能残疾和神经状况(disability and neu-rological status),E:暴露与保暖(exposure/envi-ronment)。在二次评估中,依照AMPLE进行判定。A:过敏(allergies),M:药物(medications cur-rently used),P:既往史/是否怀孕(past illnesses/pregnancy),L:伤前最后一次饮食情况(last meal),E:事故/环境对创伤的影响(events/enviroment related to the injury)。依照评估流程和救治顺序,可使医生对复杂创伤患者的伤情和处置进行迅速而全面的把握。ATLS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注重细节:如气管插管中,既有明确的适应证和详细步骤,还假设每个创伤患者都有颈椎受伤的可能,需在颈托保护下插管,避免加重可能存在的颈椎损伤。2)强调合作:其理念是即使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也是一个团队,团队中除了具备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外,明确领导和协助分工非常重要。这样可同时处置,提高效率,缩短抢救时间。3)规范程序:严格按照ABCDE的顺序逐步抢救,一旦发现抢救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头重新救治,同时规定在主要救治措施完成前不能进入次要救治措施。这样可使医护人员在救治中随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减少反应时间。4)统一标准:救治人员之间可以快捷、准确地交流、配合与沟通。在战创伤和极端复杂的灾难环境中,统一标准不仅能节约时间,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也可保证每个患者得到相同标准的治疗,为后送和转运赢得时间与机会[5-6]。

1.3 损伤控制外科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指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发性损伤,待机体内环境稳定、患者安全度过创伤急性反应期以后,再行二次确定性手术的治疗方式。损伤控制外科概念1983年首先由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Harlan Stone等学者提出,认为在创伤早期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3]。

损伤控制含意是既控制原发损伤造成的出血、污染,又控制手术本身带来的损伤,保存生命,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损伤控制理念改变了严重创伤患者一定要在首次手术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更注重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和控制病理生理改变。目前损伤控制外科从早期应用于腹部创伤逐步发展到其他外科,特别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损伤控制外科是包含治疗全过程的一种理念,绝非单纯的针对控制创伤或病变而言,更非单纯指手术处理,故应用“外科”一词而不是“手术”。进一步的理解应该是既控制原发伤、病,又控制复苏以及医疗操作对已经受损的机体的损伤。手术操作无疑应是有益于患者的一种手段,在经过准备、机体生理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手术可去除病变,修复组织。然而对已经受到伤、病严重打击的患者,生理状态已出现失衡的情况下,原认为是必须进行的操作,却可能使已不平衡的生理状态更加失衡,甚至使患者进入不可逆转的损伤状态。总之,损伤控制外科的含义是迅速控制复杂、危及伤病员生命的伤情,利于抗休克和复苏,避免过多操作和过长手术时间增加损伤,减轻二次打击,也就是既要控制原发损伤,又要控制后继的(医源性)损伤,但绝不是在手术中“适可而止”,而是在术前就有周密计划。并非所有创伤患者均需实行损伤控制外科,实行损伤控制外科既要取决于创伤严重程度,又要预先作出判断,依照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方能取得重型创伤患者的理想救治效果[7-9]。

2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

2.1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中的紧急伤情评估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患者不仅存在局部损伤,还伴发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和多部位,需多学科联合急诊处置。为了做到早期处置和正确处置,救治过程中的伤情评估非常重要。多发伤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在初期急救和院前急救时已经开始实施,严重创伤所致的早期死亡大都发生在伤后30 min内,若能在伤后5~10 min 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 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患者的生命可获得挽救。由于多发伤抢救的紧迫性,救治中各个阶段的评估均可能发生漏诊。回顾性分析发现,入院时漏诊或诊断延迟占8%~10%,尤其是从急诊科直接送入ICU或手术室的患者中漏诊可高达50%,死亡的多发伤患者中严重出血漏诊率最高。存活患者中每例平均漏诊1.3处损伤, 其中骨关节损伤约占75%。如果患者首先发现存在骨折,常增加其他损伤的漏诊率。胸腹腔脏器损伤漏诊也较多见,主要是肝、脾、肠道和血管损伤等,其中膈肌损伤漏诊报道较多,可能与其漏诊导致的严重后果有关,严重多发伤中66%的膈肌损伤不能及时诊断,其死亡率达7%~40%。漏诊可发生于多发伤救治的各个环节,约15%发生在急诊科、手术室或ICU紧急救治、初次评估时,25%发生在紧急救治后ICU或外科病房行二次评估时,50%是在外科病房进行第3次评估时。早期剖腹探查后仍有约40%患者发生漏诊,此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达80%和15%。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生对多发伤的认识缺乏整体观念,由于我国多数医院未设立集中收治创伤患者的创伤外科病房,多发伤患者可能被骨科、神经外科或普通外科等专科收治, 专科医生对本科损伤更为重视和熟悉, 常易忽视不明显的非本专科损伤。一组肌肉骨骼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报道中,患者收入矫形外科的漏诊率为10%,收入其他急诊内科及外科为16%,而收入口腔等科室的则高达46%。上述数据表明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颌面部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中必须有机体全局观念、系统救治观念、重要器官评估观念,否则伴发损伤的漏诊、漏治的后果是致命的[10-11]。

在不影响颌面伤救治过程和救治结局的前提下,尽早确诊是颌面部多发伤伤情评估的基本原则。如稳定性骨盆骨折不需紧急处理,可数天后摄片确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则需要紧急控制出血和处理伴随的盆腔脏器损伤,应紧急影像学评估处理;张力性气胸甚至不能等待胸片检查而须尽早穿刺减压闭式引流。常用的系统评估方法有以下几方面。1)根据致伤机制进行初步评估:详细、全面地了解损伤机制有助于多发伤的伤情评估,如机动车中弹出、同车乘客有死亡、救出时间超出20 min、二楼以上的坠落伤、行人被机动车撞击等都提示严重伤的可能;没有系安全带的司机和乘客易发生头面部损伤、抵于方向盘常伤及胸腹部;儿童坠落常为颅脑伤等。2)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精确评估:现代影像学的发展为多发伤救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恰当的运用影像学技术能从根本上降低延迟和漏诊的风险,磁共振、CT、同位素扫描能将其他检查漏掉的骨折发现率增加25%。3)采用CRASH PLAN系统规范评估:多发伤的损伤部位可能从头到脚,查体和辅助检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该进行突出重点的系统检查。公认的系统检诊程序是“CRASH PLAN”,其中,C:cardiac,心脏及循环系统;R:resp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统;A:abdomen,腹部;S:spinal,脊柱;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肢体;A:arteries,动脉;N:nerve,神经。按此顺序不会遗漏重要部位,可以及早发现和确定可能存在的伴发损伤,减少漏诊率。4)复苏无效时要进行重点评估:没有明显外出血的患者,复苏甚至剖腹手术后失血体征无明显改善,患者仍有面色苍白、大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脉压缩小、低血压和尿量减少等症状和体征,静脉补液无反应和不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时,提示有继续失血的情况,通常应重点检查胸部是否存在延迟性胸腔出血,有无心脏压塞等;是否存在腹膜后血管、脏器损伤导致的血肿;肝、脾及胃肠道等出血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是否存在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等。多发伤漏诊和延迟诊断的因素复杂,没有哪一项辅助检查是完美的,多发伤早期救治中降低漏诊率的关键是遵循标准化、高效率的伤情评估策略,包括致伤机制、影像学、CRASH PLAN、重点及动态评估[12-14]。

2.2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患者的专科救治时机和影响

因素

依照ATLS原则,口腔颌面部损伤主要与维持呼吸道通畅相关,但是急救处置中快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即可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不需要颌面外科医生参与。面颈部大血管损伤后发生的有生命威胁的出血需紧急救治,但是除颈动脉损伤外,常规的压迫、钳夹方法即可以基本有效地控制出血,也可以不需要颌面外科医生参与。现代战伤中更是如此,初期救治中危及生命的救治比和平时期的损伤救治更为紧迫,军队救护的外科策略更重要的是损伤控制而不是确定性修复。因此口腔颌面部损伤的诊断和救治常常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机体系统状况稳定后的二次评估中才涉及,顺序甚至排在肢体骨折处理之后,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多发伤初期急救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当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重型多发伤患者救治中主动参与不够时,更是如此。依照现代创伤救治理念,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应该、也能够在多发伤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曾主持和参与诊治了1例车祸伤导致右侧颈动脉破裂的患者,伤后颈部压迫止血后立即送至医院急诊科,口腔科医生会诊后决定急诊手术,抗休克同时1 h内进入手术室清创、探查,修补颈动脉破裂口(颈动脉1/2断离),患者痊愈出院。

Perry等[15-16]认为,ATLS原则忽视了初期救治中颌面部损伤的救治,他认为重型多发伤的初期救治中,在考虑系统损伤整体救治的同时,也要对口腔颌面部进行局部处理。1)呼吸道的评价和处理:通过直接观察呼吸状况可做出明确判断,也是最基本的判定方法。但是要注意牙齿脱落、口内义齿、口咽部出血、组织移位、血肿等对呼吸道的影响。患者也可发生突然的意料之外的呕吐,会加重和造成梗阻。使用保护颈椎的颈托可能妨碍颌面部伤区处置并影响张口,在下颌骨骨折患者可能对呼吸道的通畅有潜在威胁,应予重视。2)颌面部致命性出血:颌面部损伤时很少发生危及生命的、难以处置的出血。出血发生率为1.25%~11%,主要血管是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出血部位常在口鼻腔处,难以采用填塞、压迫和血管结扎方法处置。如果患者同时发生双侧的颌内动脉出血,可能是致命的,需紧急救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双侧颈外动脉结扎止血,但是由于颅底Willis环的侧支循环,难以有效控制出血。同时在损伤状况下,也不便进行双侧颈部手术。因此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技术已成为重要的选择方法,该方法可同时发现并进行多处出血血管的栓塞,并且可以重复应用。3)致盲性损伤的评估:因眼球、视觉通路损伤造成患者失明是非常严重的损伤状况,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在初期救治中充分重视。尽管在ATLS的初期救治原则中未直接涉及相关检查,但在颌面部初期处置中,应迅速判明是否存在因颌面部骨折错位造成眶尖区视神经挫伤的情况。4)损伤控制外科原则的应用:初期救治中为确保生命救治的优先,减少重伤患者的麻醉时间,利于系统损伤状况的恢复,不可能进行面部骨折的确定性手术治疗,应分阶段进行处置。生命紧急救治阶段,侧重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威胁生命的出血和视力保存;系统状况稳定后的伤后数小时,可以对严重开放性、污染性伤口清创处理;面部挫裂伤、部分单纯面骨骨折,可在伤后24 h内进行处理;复杂的面骨骨折的确定性专科手术,可以延迟24 h以上甚至数周以后,待其他系统损伤或重要脏器损伤得到有效救治后再考虑实施[6]。

2.3 多发伤救治中口腔颌面伤专科确定性手术适应

目前的观点认为,在面骨骨折的专科处理中,确定性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应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尽早实施,方可获得理想的面形框架、容貌和口颌功能恢复。多发伤患者复杂面骨骨折专科确定性手术的时间,应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得到有效治疗后尽早进行。但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伴发多系统损伤的颌面伤患者,面骨骨折的专科处置往往受到延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笔者[2]曾对4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 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伴发其他伤共1 524例,占全部创伤患者的31.3%,占面骨骨折患者的45.3%。伴发伤中最多的是颅脑伤,包括颅骨骨折、脑挫伤、颅内血肿等,共570例,占其中的37.4%,其次是肢体损伤,包括各种类型的肢体骨折,共545例,占其中的35.8%,其他部位伤依次为胸部、眼、脊柱和腹部。胸部损伤主要为肋骨骨折和肺挫伤,眼损伤主要为眼球挫伤、裂伤和视神经挫伤,脊柱损伤主要为锥体骨折和脱位,腹部损伤多为腹部脏器挫伤。面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经与伴发损伤相关科室会诊后确定,其中74%的伴发颅脑伤患者,在伤后28 d内行面骨骨折手术治疗;伴发肢体损伤的患者,分别有19.8%、17.1%、19.2%、13.7%、20.0%在伤后6 h、伤后3~7 d、伤后7~14 d、伤后14~28 d和伤后28 d后不同时间段行面骨骨折手术治疗;39.6%的胸部伴发伤和45.5%的腹部伴发伤患者,均在伤后28 d后行面骨骨折手术治疗;伴有颈椎损伤的患者,76.9%在伤后28 d后行面骨骨折确定性手术;76.2%的伴发眼损伤患者于伤后7 d内进行了面骨骨折手术治疗。面骨骨折手术延误的原因是:1)急诊科、骨科等其他专科医生对面骨骨折早期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患者对面骨骨折救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不在同一解剖区域,难以同时手术;4)患者伤情过重(如重型颅脑伤、胸腹腔脏器损伤);5)患者不宜搬动(如颈椎损伤);6)多学科协作不够。

多发伤的救治需要多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救治方案,确定各损伤部位的手术时间和顺序。但临床救治中,颅脑和眼损伤与颌面部同在一个解剖区域,脑外科、眼科与颌面外科有学科合作的基础,易于共同合作、共同救治,而部分视神经挫伤是因面中部骨折错位造成,早期骨折段手术复位也利于眼损伤恢复。但骨科、胸外科、腹部外科医生对颌面部损伤认识不足,常忽视颌面部损伤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易造成治疗延误。为此需在系统损伤救治的同时明确口腔颌面部损伤专科确定性手术适应证,尽早实施确定性的专科治疗,减少因手术延误造成的损害。笔者研究认为,专科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是:1)危及生命的颈部大血管(颈总动静脉、颈内外动静脉)破裂、出血,初期急救时须行修复或结扎止血;2)需急诊手术的中型颅脑伤患者,在颅脑伤手术的同时进行面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或颅面骨缺损的Ⅰ期修复重建;3)初期救治时非手术的中型和轻型颅脑伤患者,在患者颅脑伤情稳定后,伤后1~3周内进行面骨骨折的确定性手术;4)面神经损伤尽可能初期清创时行吻合修复,否则应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尽早进行修复手术;5)骨科等其他系统损伤急诊手术的同时,可以进行颌面伤的确定性手术;6)眼损伤患者可在全身状况稳定后尽早与眼科同时手术。总之,在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颌面多发伤可以同期或早期进行专科处理,但需要有明确的专科确定性手术标准和多学科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现代交通医学[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98-

102.

[2] 谭颖微, 周中华, 张建设, 等. 伴全身多系统创伤颌面伤患者的综合救治[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10(3):

212-216.

[3] 孙志扬, 刘中民. 国内外创伤急救的进展[J].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7, 74(4):1958-1960.

[4] 何忠杰, 马俊勋. 论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J]. 医学杂志, 2005, 30(7):566-567.

[5] 杨子初. 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 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11):1032-

1034.

[6] Perry M. Maxillofacial trauma―developments, innovations and controversies[J]. Injury, 2009, 40(12):1252-1259.

[7] 张森林, 毛天球. 口腔颌面部严重损伤的控制性外科[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 5(4):306-308.

[8] Gawande A. Casualties of war―military care for the wounded from Iraq and Afghanistan[J]. N Engl J Med, 2004, 351(24):

2471-2475.

[9] 蒋建新, 李磊.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J]. 医学杂志, 2010, 35(7):781-784.

[10] 文亮, 刘明华, 熊建琼, 等. 创伤急救模式的探索[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41-43.

[11] 高劲谋. 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现状及思考[J]. 创伤外科杂志, 2004, 6(1):3-5.

[12] 张连阳. 多发伤的紧急伤情评估策略[J]. 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1):1-3.

[13] 姚元章. 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 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4(4):297-299.

[14] 张玲, 张进军, 王天兵, 等.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流程: 专家共识[J]. 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4(4):379-381.

[15] Perry M, Morris C.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and facial trauma: can one size fit all? Part 2: ATLS, maxil-lofacial injuries and airway management dilemmas[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8, 37(4):309-320.

第6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MERS和SARS有什么异同

MERS的中文名字是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由2012年在沙特首次发现的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这种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提起冠状病毒,大家都会想起2003年“非典”疫情的罪魁祸首――“SARS”病毒。

MERS和SARS都属于冠状病毒,甚至有人将MERS称为“新SARS”或“类SARS”。但是二者无论在基因水平还是流行特点上都有很大区别:从基因序列比对来看二者相似性为55%,基因的差异决定了流行特性的差异。比如SARS的流行强度比MERS强,而MERS致死率比SARS高,SARS是对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人致死率高,而MERS对中老年人感染率和致死率较高。

2015年6月3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累计实验室确诊的感染MERS病毒病例(简称MERS)共1333例,其中471例死亡(病死率35.3%)。这些病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病例集中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地区国家,病例最多国家为沙特,占总病例数85%,该地区以外国家的确诊病例在发病前多有中东地区工作或旅游史。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东呼吸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MERS潜伏期为2-14天,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起病急,体温高达39-40摄氏度,可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病例以腹泻等非典型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在肺炎基础上,临床病变进展迅速,很快发展为呼吸衰竭,特别是肾功能衰竭以致危及生命。

MERS的易感人群,从目前研究来看,45岁以上人群感染率更高,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则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如糖尿病人、肾功能衰竭患者,慢性肺病患者,还有免疫功能低下者。

MERS是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通过研究,在埃及墓蝠身体中发现与人类完全同源的病毒。在埃及、卡塔尔和沙特的单峰驼中分离到MERS病毒株。人和骆驼的病毒基因序列数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表明骆驼是可能的储存宿主之一,是否还存在其他宿主仍有待于研究。

目前比较确认的MERS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封闭空间内的近距离接触易导致感染发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MERS常常导致家庭成员、医护工作者的感染。在最近的韩国的MERS暴发过程中,医护工作者、同病室病人还有前来探视的亲人都出现了感染,导致感染报告增加。

由于MERS早期不易区分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区别。因此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可疑病例非常重要。因为目前主要病例都集中于中东国家,其他国家病例也都有中东国家旅游史或生活史。当有疑似病例出现时,一定要注意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对赴中东国家或到近期有疫情发生国家旅游、经商、劳务输出、朝觐的公众更应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

自2012年MERS出现以来,在中东以外的一些国家出现了输入性病例,但只是发生有限度的传播。而最近MERS在韩国自5月20日首例病例确诊后(截止6月19日),已确诊病例166人,隔离超过6729人,死亡24人,成为继中东之后的第二大暴发地。

人们纷纷提出疑虑,这种迅速的传播是否是由于MERS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导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强呢。6月3日凌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完成了ME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上传至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与当前中东地区MERS病毒流行株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9%-99.6%,目前尚未发现与病毒传染性增强相关的明显证据。

从客观环境分析,韩国MERS暴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首先,韩国的气候要比沙特阿拉伯更加适合MERS病毒生存。湿度过高或者温度过高的话,MERS病毒都不容易存活。与中东相比,最近韩国的气温较低,且相当干燥,病毒更容易繁殖。

另外,韩国医院病床间的间距较小,且最初爆发MERS的平泽圣母医院没有排气口和换气口,为病毒长时间的存活,大面积的传染提供了温床。

客观的传播条件虽然存在,但是韩国政府防疫工作不得力,仍然是一个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医院医务人员松懈麻痹,个人防护措施落实不严格,密切接触者没有得到严格隔离。这些问题在2014年的中东出现的几次MERS暴发疫情中都曾出现,但在此次韩国MERS疫情初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应该是此次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MERS来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目前针对MERS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和疫苗,所以了解MERS的基本常识,做好预防是避免感染的关键。特别是赴中东国家或到近期有疫情发生国家(如韩国)旅游、经商、劳务输出、朝觐的公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其次,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年龄较大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应当注意自身健康。

另外,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注意饮食卫生习惯,特别是注意避免饮用生骆驼奶、或者接触骆驼的尿液(中东地区认为骆驼尿是一种药物),不要吃生肉或者是没有煮熟的肉。

最后,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尤其离开疫区的14天内,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当及时就医,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并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第7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8例,女40例,胎龄30周至40周,出生体重1500g至5000g,新生儿低血糖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大于胎龄儿46例,低钙血症与低镁血症3例,心脏疾病3例,神经系统疾病9例。

2 护理

2.1入院时的护理

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属高危新生儿,出生后处置均按早产儿进行护理。室温保持24~26℃,相对湿度55~65。病儿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进行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保暖,维持正常体温,减少能量消耗以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发生。如体温过低,可入暖箱进行保暖。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严格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手卫生及无菌操作,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2.2皮肤、脐带护理

胎儿长期在高糖环境中,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能力减弱,提高了皮肤破损、组织损伤的危险性[1]。有文献报道:在高糖环境中,可造成皮肤组织出现氧化应激状态,导致皮肤组织创伤愈合能力下降[2]。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弱,在皱褶处容易发生潮红、破损,尤其照射蓝光时容易发生皮肤擦伤。护理时注意操作轻柔,每日进行沐浴,保持皮肤清洁,改善血液循环,光疗时注意箱内温度,定时更换;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爽,一旦发生臀红,给予暴露干燥,涂抹护臀软膏;每日用75酒精消毒脐部2次,避免感染。

2.3喂养护理

出生后早喂养,防止低血糖。每天病儿所需奶量应根据日龄、体重来计算[3],或遵医嘱给予糖奶。由于葡萄糖对脑供应不足时, 病儿可发生嗜睡、喂养困难, 喂奶时应耐心仔细保证完成奶量。如果病儿发生呼吸困难缺氧时,喂养时注意避免呛咳,必要时给予鼻饲。如因特殊情况经胃肠喂养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时,需给予静脉营养,保证热卡摄入。

2.4并发症护理

2.4.1低血糖护理

胎儿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出生后母亲供给的糖原中断,但高胰岛素血症仍存在,从而引起新生儿低血糖,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葡萄糖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长时间低血糖可导致脑细胞的损伤,留有后遗症。低血糖多于生后1-12小时内发生[4],出生后24 h 内应监测血糖变化,若血糖< 2.2 mmol / L,则诊断新生儿低血糖。临床中多无症状,应密切观察有无疲倦,抽搐,肌张力改变等表现。发生低血糖时及时处置,遵医嘱静脉输注葡萄糖,输注时,应用微量输液泵控制速度,注意避免外渗,定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控制血糖在2.2 mmol / L~5.5 mmol / L之间,预防发生医源性高血糖症。

2.4.2巨大儿护理

文献报道,糖尿病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有50% 为巨大儿,这是由于高胰岛素分泌使合成代谢增加,导致胎儿细胞生长发育加速、体重增加。巨大儿造成难产率增加,可发生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缺氧、窒息等。巨大儿出生后,应加强病情的观察与评估,对症护理。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时注意有无一侧肢体运动障碍;锁骨骨折时可以不予处理,通常可完全恢复;头颅血肿时,给予冰袋局部冷敷,观察黄疸的变化;颅内出血时,需头部制动,床单位抬高15至30度,遵医嘱给予镇静及对症处置;缺氧、窒息时即给予吸氧、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2.4.3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

因胎儿的高胰岛素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出生后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病率高,多发生在生后6-12小时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伴,呼吸不规则。应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儿呼吸次数及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无心衰的发生,及时给予吸氧、正压通气辅助呼吸及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2.4.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胎儿因在宫内代谢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症,出生后大量红细胞破坏,造成高胆红素血症。每天密切监测病儿黄疸出现的时间与进展,给予蓝光照射,必要时输注白蛋白,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2.4.5新生儿低血钙的护理

与母孕期的高血钙及低血镁有关,也与母孕期血糖控制水平有关。临床中观察病儿有无惊厥的表现,遵医嘱补充钙剂,静滴时防止外渗。

2.4.6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护理

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心脏解剖和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一般新生儿高,表现为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的受损,心肌酶异常。出生后应监测病儿心率心律变化,加强出院后的随访,病儿大多预后良好。

2.4.7神经系统损害的护理

母孕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及高血糖造成的红细胞增多症,使胎儿血流减慢,氧气的交换减少,造成组织缺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持续新生儿低血糖,能导致个体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智力及运动神经发育滞后等[5]。本组9例病例有神经系统损害,给予保暖、镇静、吸氧、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8例治愈,1例顽固性低血糖病例在精细运动及反射功能方面有轻度落后表现,给予相应指导,尚需继续随诊观察。

2.4.8出院后的护理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定期监测生化指标和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时干预治疗。

3 小结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高血糖环境导致了新生儿围生期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也增加了青春期及成年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在临床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及时抓住可逆性损伤时机,提高高危儿抢救成功率和生命质量,减少伤残儿童。

参考文献:

[1] Chong Z Z,Shang Y C,Maiese K.Vascular injury duringelevated glucose can be mitigated by erythropoietinand Wnt signaling[J].Curr Neurovasc Res,2007,4(3):194-204.

[2] Piaggesi A.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neuropathic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J].Curr Diab Rep,2004,4(6):419-423.

[3] 左艳红.糖尿病孕妇新生儿的血糖监测及急救[J],中国妇幼保健,2009,32:4624-4625

第8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关键词: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体会

新生儿脱离母体以后,机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统,对外界细菌、病毒等抵抗力较低,是医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1]。母婴同室是新生儿娩出后接触最多的地方。我科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和各项规章制度,未发生产妇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现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体会介绍如下:

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1新生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及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对外界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呼吸道、皮肤以及消化道等各种感染。

1.2环境因素 母婴同室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以及陪护人员的手、新生儿的日常用品,这些环境的不卫生会增加产妇和新生儿的医院感染。

1.2.1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室内使用后的物品如毛巾、尿布等处理不当,这些物品经常与新生儿的皮肤接触,用后如不及时清洗消毒,则最容易滋生细菌,使用后的废弃物处置不规范,也是污染病室环境的因素[2]。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在不同的病区,对不同新生儿进行诊疗操作,衣物以及相关医疗器械的物体表面,都会直接或间接携带病原体,从而造成新生儿之间的交叉感染;而且探视人员增多,也给母婴同室的空气和物体表面造成污染,从而进一步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3]。

1.2.2 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差,在各项操作中可通过手把细菌、病毒传给母婴。另外由于陪护人员、探视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不注意手部的清洁和卫生,也可将病原菌直接传播给新生儿。

1.2.3医护人员及产妇患有皮肤感染和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均会将将病原菌传播给新生儿[4]。

1.3 陪护及探视制度不建全 由于医护人员少,患病的新生儿不能由医护人员单独陪护,多数时间是由家属陪护,且探访人员多不固定,可将不同环境中的病原菌带到病室,可增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

1.4医院的管理部门对医院感染不够重视,未加强对母婴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尤其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护意识差,以及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低,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原因。

2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1母婴同室及物品的消毒,母婴同室工作人员上班期间应保持衣帽整洁,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新生儿所用的包被、小毛巾、尿布等用物应加强消毒灭菌工作,常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计等使用前后均需消毒,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5]。母婴同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保持在24~26°C,湿度55%~65%,室内的所有物体表面、地面、门把手、常用仪器、空气等坚持每日定时消毒,新生儿及产妇使用过的物品需单独处理[6]。

2.2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和制度 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必须坚持手卫生制度,规范"六步洗手法"等,落实手卫生的管理及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加强手卫生执行力度,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7]。

2.3加强对母婴同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手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并制定相关制度:科室要有相应的消毒及监测制度,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总结分析监测结果,持续改进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及医疗安全,产妇与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所以做好母婴同室病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8]。

2.4其他方面 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要严格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置,应专人回收并有记录;患有皮肤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应暂停在母婴同室工作,产妇哺乳前要洗手并清洁,母婴同室中婴儿所用的眼药水、粉扑、石腊油、小毛巾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9]。如产妇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时,应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哺乳,必要时可将母亲与新生儿分室隔离,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

3结论

科室医护人员和保洁工人要增加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母婴同室消毒措施》等相关技术规范和制度,并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清洁卫生管理制度,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职业暴露的防护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与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医护工作始终贯穿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母婴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现了产科的医护质量水平。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从身心上、经济上增加了产妇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预防和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是保证产科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督查并持续改进相关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yhall C G. Hospital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control[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2.

[2]Cummings K J, Martin S B, Lindsley W G, et al. Exposure to influenza virus aerosols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Is routine patient care an 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J].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127.

[3]Saiman 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ystic fibrosis[J].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24(4): 390-395.

[4]王新.预防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024):5537-5537.

[5]钟巧,侯庆中,李晖,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5):692-694.

[6]Jaafar S H, Lee K S, Ho J J. Separate care for new mother and infant versus rooming-in for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9.

[7]刘悦新,尹仲娇,李绮薇,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016): 3982-3983.

第9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狗咬伤时可造成伤口迅速感染。如果狗已经感染了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可通过口腔分泌物进入伤口感染人体,引起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它会导致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没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当神经症状出现后几乎必然死亡,但是只要及时接种疫苗,一般都能诱发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消灭病毒。因此,掌握狂犬病的临床特点,狗咬伤后及时处理伤口并进行免疫处理至关重要。

狂犬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不仅仅是狗哺乳动物中,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动物都可以成为病患,如人、猫、狗、雪貂、浣熊等;而啮齿目动物(除海狸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为了保险起见,被啮齿动物如鼠咬伤后还是应该注射狂犬病的疫苗。中国传播狂犬病的动物主要是狗。鸟类不传染。

传播途径:通过咬伤传染病毒从感染动物的唾液内排出,通过咬伤相互传染。猫咬伤引起的在3%左右。猫抓伤引起的极罕见。动物舌舔,如果皮肤没有破损,不会传染。狂犬病不会通过动物的粪尿和呼吸道传染,狗的唾液污染的器物也没有间接传染的证据。患者需要隔离,污染物需要消毒,但迄今没有患者传染他人的证据。

易感人群哺乳动物大都能感染狂犬病毒。

狗咬伤及狂犬病的临床特点

一般狗咬伤表现为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较轻局部有利牙撕咬形成的牙痕和伤口。周围组织水肿,皮下出血、血肿,局部疼痛。部分病例在8~24小时后出现伤口感染表现,伤口疼痛加剧,周围渐次出现红肿、浓性分泌物;分泌物可有异常气味。从咬伤部位向外扩散红丝,咬伤部位上方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如伤口感染严重可出现淋巴管炎、头痛、头晕、发热等症状,甚至脓毒症、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脑脓肿等并发症。

狂犬病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

潜伏期:无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4天,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最长潜伏期是6年,10年以上的极罕见。一般20-90天。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前驱期:全身不适及伤口异常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低热、头痛、恶心、疲倦,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感觉异常等症状。本期持续2—4天。

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水为特征性表现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表现为极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升高(38~40℃)、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虽极渴而不敢饮,见水、闻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也可以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外界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可有声音嘶哑,说话吐词不清,呼吸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表现为大量流涎,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患者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幻觉出现等。本期1~3天。

麻痹期:深度昏迷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急救措施:及早正确处理伤口

伤口冲洗 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 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冲洗和消毒后的伤口处理如伤口情况允许,应当尽量避免缝合。伤口的缝合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类型、伤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时间间隔的基础上区别对待。

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后,应当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患者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使抗体浸润到组织中,以中和病毒。数小时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特殊部位的伤口处理

眼部:波及眼内的伤口处理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剂。

口腔:口腔的伤口处理最好在口腔专业医师协助下完成,冲洗时注意保持头低位,以免冲洗液流入咽喉部而造成窒息。

外生殖器或部黏膜:伤口处理、冲洗方法同皮肤,注意冲洗方向应当向外,避免污染深部黏膜。

以上特殊部位伤口较大时建议采用一期缝合(在手术后或者创伤后的允许时间内立即缝合创口),以便功能恢复。狂犬病的免疫处理

狂犬病暴露程度及处置原则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可将狂犬病暴露分为3级,见表1。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应同时应用狂犬病毒带入伤口以后,并不立即进入血液循环,而是在局部肌肉中停留≥72小时,然后再逐渐经末梢神经向中枢传播,这就为狂犬病的疫苗注射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疫苗注射属于主动免疫,而主动免疫产生效应是需要时间的。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注射属于被动免疫,被动免疫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伤口及血液中的病毒,因此。在狂犬病的综合治疗中,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治疗手段同时应用是必要的。

首次暴露的伤口处理

主动免疫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

接种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儿童用量相同)。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如不能确定暴露的狂犬病宿主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已暴露数月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应当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但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被动免疫对于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前必须严格进行过敏试验。

使用剂量:被动免疫制剂应用时应严格按照体重计算使用剂量,一次性足量注射。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动物源性抗血清40IU/kg。

注射方法和要求。

关于浸润注射和剩余被动免疫抑制剂的注射部位:注射部位如解剖学结构可行,应当按照计算剂量将被动免疫制剂全部浸润注射到伤口周围,所有伤口无论大小均应当进行浸润注射。当全部伤口进行浸润注射后尚有剩余被动免疫制剂时,应当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射部位的肌肉。暴露部位位于头面部、上肢及胸部以上躯干时,剩余被动免疫制剂可注射在暴露部位同侧背部肌肉群(如斜方肌),狂犬病疫苗接种于对侧。暴露部位位于下肢及胸部以下躯干时,剩余被动免疫制剂可注射在暴露部位同侧大腿外侧肌群。

如未能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当天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接种首针狂犬病疫苗7天内(含7天)仍可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不得把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

禁止用同一注射器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

对于黏膜暴露者,应当将被动免疫制剂滴,涂在黏膜上。如果解剖学结构允许,也可进行局部浸润注射。剩余被动免疫制剂参照前述方法进行肌肉注射。

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前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过敏试验。

再次暴露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1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