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第1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学习动机 途径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在原有的中学物理授课实践中,受教育者往往是呈现被动性接受情况,老师传授何内容便吸收何内容,这种旧式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学生不具备自发性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授课手段改革的要求,授课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在新的授课目标中清晰要求,要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革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是课程授课手段改革的要求,也是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配合。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社会用人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用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中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符合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向社会不断输送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推动[1]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这种能力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助力和推动效果,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授课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1、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关注不足

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却并未对学生的主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授课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状况。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独自将试验所需步骤一并做完,并未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不利。

2、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其微弱

物理是一门由生活升华而来的学科,然而,一部分教师将培养探究能力的实践同现实生活割裂。例如,摩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当常见的,在学生每日的活动领域遍布着诸多由摩擦所产生的现象――人的行走、放置在斜面上的物体不会滑落。然而,在实际物理授课当中,教师并未将此类案例加以应用,造成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更无从谈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3、对于实验环节的关注不足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实验环节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教师的理念中,实验环节并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产生显著的推动,莫不如将有限的时间全部放在题型讲解上。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学大纲中的实验环节舍弃,将关注的重点单纯的置于应试内容上,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造成禁锢。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1、在物理教学中应倡导问题式教学,点燃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机

教师在原有的授课过程中,通常采用单方向的灌输式手段,没有教师和学生彼此的互动,减少了学生的自发探索过程,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究动机的点燃。因此,在问题式授课实践中,其核心环节在于:引发一个既有学习价值、又富有乐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发性的推动下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所提问题的构思,首先,构思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有内涵、有深度;其次,构思的问题要从受教育者的内心特征和兴趣点切入;再次,构思的问题应具备足够的障碍,理应由学生通过深入的发现、探索、沟通和交流之后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例如,在中学物理教材“大气压”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现在讲台上做一个简易的塑料袋抽气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并在纸上做下记录。

2、组织学生进入研究阶段,通过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研究阶段,需要将学生划定为数个团队,利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协同努力完成钻研及探索过程,从而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构思的问题。在进行分组的同时还要设定组长,由组长明确组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此外,还要制定角色轮换的原则,从而避免“优生赶车、劣生搭车”的现象发生。教师通过对学生基础、能力等的了解,将学生划定成Ⅰ、Ⅱ、Ⅲ、Ⅳ四类,再进行小组重建并由组员自行推荐组长,每个小组都包含每个类别的同学。如在上述问题中,分组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之前独立思考的思路和结果,在组内进行自我阐述和集体讨论,小组内通过协商,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并由组内成员之一作为代表阐述原因及思路。

3、充分运用物理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选择以物理实验作为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主要是因为物理实验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刺激性等特征[2],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更深一层去发掘和研究,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浮于知识的表层,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实现。如在“伏安法测电阻”一节,主要研究的是电流表内接和外接时两种电路的误差情况。采用大型示教电表,分别采用两种电路连接方法去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根据测量数据显示,一次测量结果是5.2千欧,而另一次测量结果则是2.0千欧;再用同样的两种连接方法去测量同一只小电阻的阻值,测量结果却显示的是5.0欧和2.0欧,由于两次的测量结果相距甚远,对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结语

中学物理课堂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强化不仅是对授课实践的推动,也是对学生学习迫切性、自发性、探究性的提升。本文从“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式教学”三方面提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强化途径,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及实际教学具有显著的引领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激发合作探究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

本人认为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尽可能让给学生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教材中的物理教学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与自主性学习,并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比重将大大的提高加强。本人就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1 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让给学生自己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看,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果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让给学生来做,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用以填写实验报告。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完成实验。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 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我们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影响摩擦力的大小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甚至有的组提出改进实验操作方案:在实验操作中(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可以将拉动弹簧测力计变为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这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弥补了拉弹簧测力计不易控制匀速的不足。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和鼓励,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操作性方面,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分组合理、分工明确(可轮换);②组长相当于小老师,一定要培训好;③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与激情。

3 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教材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例如:在做有关大气压作用的实验时,上课一开始,我用一个空矿泉水瓶,预先用针在空矿泉水瓶底部刺一个很小的孔(学生不知道),然后,用食指堵住小孔,把空矿泉水瓶装满水,在水里倒过来,矿泉水瓶里的水仍然是满的,说明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再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我做的实验,由于矿泉水瓶的底部有一个很小的孔,这样学生演示的结果跟我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在讲授概念、规律时,让学生分组探究,或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演示实验,穿插随堂小实验. 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4 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第3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首先,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并不是仅仅指一项科学实验技能,它是由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处理数据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这几种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提高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不是只提高一种能力,它需要多种能力均衡的发展。小学生对科学实验都具有热情、兴趣等特征。其次,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是能提高小学生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击破点。在教学方法上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运用多样化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从具体的环节逐步入手,利用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讨论,从而鼓励学生克服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整体科学素质上提高其实验能力。然而,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教学方法也要以培养学生实验基本功为出发点。实验基本功是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密切配合科学课程的教学,而且势必对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一、注重实验观察的指导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主要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程,所以观察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具有重要的辅作用,并且要对问题对象进行实验操作一定离不开观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不等同于成年人,但是求知好奇却是小学生独有的特点。依据此特点,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创造或使用生动的、新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感知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求知好奇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激发点,甚至会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激发他们潜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科学课堂也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活动”的课堂,它本身不像语文数学课堂那样严肃。正是因为科学课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许多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去细致地观察某一个对象。其他小朋友发出的声音或者一个小动作就可能学生转移注意力,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实验观察对象上,所以观察内容总是模棱两可,并不完整的。比如在小学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有的实验小组实验成功,大家都激动得拍手大叫,转移了其他正在进行实验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学生不要被外界所打扰,坚持做好自己手中的实验。

科学实验的另一种情况也是在课堂中常见的。当学生看到空的小盒子没有沉入水中获得实验成功,但是他们并没有观察或者思考为何空盒子没有下沉的原因。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实验观察的目的以及让学生了解观察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奖励机制,将进行实验的素材奖励给实验观察情况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以便激励其他人在实验中进行仔细观察,更好地完成实验观察的任务。另外,也可以设立小组长管理,让组长去监督,督促其他成员,这种方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变化记录观察内容的形式

在记录观察内容方面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老师让记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或者有一部分学生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去动笔甚至抵抗去记录实验结果。另一种现象就是每个同学都有记录单,但并不能即时地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课堂的观察记录中多数是以文字或数字进行记录,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来代替文字和数字。这样不但改变了老套的记录方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快乐,图画和符号的使用也让实验记录过程减少了写字的烦琐和形式的枯燥无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主动积极地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二、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

1.能够具有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循环往复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形成其思维能力的前提。但以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而言,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很难运用已有知识的框架带有创造性地去设计实验。即使小学生会出现创新性的想法,但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也容易一闪而过,很快遗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在分组讨论或自由议论时都会提出好的见解,但是当教师让他在全班再说一遍时,学生却不会说或者改变了以前的说法。这是在教师授课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思维能力相结合,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初步形成的创新性思维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巩固、反复和运用,对其不断地强化,使这种思维结构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清晰和条理化,形成一种固有的能力,進而再进行设计实验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多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强化性的训练。

2.能够独立地设计实验

能够让学生独立地做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首先,科学实验一定包括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信息以及解决实验问题等等。与此同时,也包括观察、制作、记录等这些简单的步骤。小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整地做好一项实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通过某一个实验就能够全面掌握的。它需要让学生围绕什么是实验、怎么做实验、有哪些实验方法等等几个问题来了解科学实验。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将训练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和对不同实验应运用哪些方法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次科学实验中针对某一方面或大多数学生会在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易错点进行反复的探究型训练。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和讨论中,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因材施教,使实验教学的目的得到真正的落实。不但要让学生学到设计实验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这样循环往复,日积月累,学生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以后独立地设计科学实验,将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3.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钱梦龙先生曾指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摆脱学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前提是一定不要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教师应当适当地“放手”,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错误在实验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面对错误应让学生学会如果想到实验中可能有错,就要敢于接受错误、检查错误、分析判断、及时纠正。这也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研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会、感受分析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的一般过程以及相关方法、技巧的基础上,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即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学科中,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它也是实验结果评价的依据。但由于学生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这一环节往往会被忽略。其实可以通过记录实验数据来让学生形成好的实验习惯。在这方面,教师要用实验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数据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客观真实是实验记录的灵魂,一定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验数据即时地、正确地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做的就怎么写。若实验数据有错误时,应让学生养成保留错误的依据,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是解释实验对象1发生变化的重要依据。

2.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也是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环节。数据分析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也为实验结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使实验结果变得更具说服力,更真实、更准确。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误差或错误,对错误的分析不具有科学性,通常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导致实验失去了其真实性。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辨别。就分析的内容来看,可以是数据分析过程中具体方法的选择,也可以是整个数据分析的过程,辨别这些数据是否是有效的,是否可以排除。其次,是要留给学生们足够的分析时间和机会,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相探讨他们的见解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分析的情况,及时检查并加以指导。

3.善于表达与交流

学生是否善于表达与交流,也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对表达和交流缺少应有的重视,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说学生听,这就忽略了孩子们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头脑里要有“东西”;二是勤于练习和实践。在科学课堂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旨在让学生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学生在表达与交流前,首先要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在心里有一个完整的概述,对相关的实验内容或结论进行归纳、加工使其能够完整地说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应鼓励每个学生说,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同时也要尊重学生,无论学生说的对或错,都应耐心地倾听。

第4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 数学解题 反思 积极意义

迅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有诸多条件和因素。长期的学习经验表明,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何谓“解题反思”?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举一反三,多题一解?……如此种种,就是“解题反思”。许多学生完成作业,因为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或者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学习数学,也就只能登堂而未能入室。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学生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表现出对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不善于纠正和找出自己的错误,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数学思维的概括,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较弱、结构性较差。通过解题后改进解题过程、探讨知识联系、知识整合、探究规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可在解题后继续飞翔,“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是解题过程中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为了让学生思维继续飞翔,提高解题能力,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反思,查缺补漏,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解数学题,有时由于审题不确,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学生解数学题,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可是一些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解完题目万事大吉,头也不回,扬长而去,由此产生大量谬误,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克制,引以为戒。如1.结论荒唐,引为笑柄;2.以特殊代替一般;3.臆造“定理”,判断无据,以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以上常见的错误,不胜枚举。因而,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必须引起师生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2.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都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勾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每一种解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这样可以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不同解法技巧,同时每一种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题,然后比较众多解法中对哪一种最简捷、最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同时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梳理出推证恒等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中间会师、转化条件等,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3.积极反思、系统小结,使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的应用规律条理化,在解题中应用自如、改进过程,寻找解题方法上的创新。

在问题解决之后,要不断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浪费了重要的信息,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思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解题过程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势,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的不断质疑、不断改进,解题过程会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例1:求证: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相邻两侧所成的二面角互补。此题有常规的解题思路:分别求出两个多面体的二面角的值,再求和。这也是一般参考书上的解法。我们探索解题过程,总感觉这样解题很苯拙,不能反映两个多面体的巧妙结构。事实上,问题隐含了“结构”这个重要信息,那么,就可把“结构”作为切入点去探究问题。

4.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探究问题所含知识的系统性。

解题之后,要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要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

5.整合知识,创新设问。

要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题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寻找问题与问题之间本质的联系,要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它和哪些问题有联系?能否受这个问题的启发。要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创造性地设问。让学生在知识联系和知识整合中,丰富认知结构中的内容,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6.探究规律,形成小结。

第5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分组探究实验 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活动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课。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都是较为有利的,无论什么时候,必须把学生分组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探索精神和独创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题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喜悦,从而增强自信,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以及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物理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中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和器材,多组织、组织好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把学生分组实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根据实验的复杂程度而定,一般2到5人为宜,各组作为一个整体,独立完成实验题目,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这对学生心理、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的成败与学生新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猜想,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过程,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过多“干涉”学生,这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另外,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增强自信,树立信心。并能从中学会团结就是力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就是让学生参加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去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再在教师指导下,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符合时代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知识、技能、智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创新,有利于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满足了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依据上述理论基础,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会造成器材的损坏、丢失,课堂秩序混乱,并且学生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为理由,而不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那么,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时,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以下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小组推举或指定一个组长,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组长的责任心要强;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和探索性的实验,不拘泥于当节课的要求,导致学生兴趣的转移;对于一些要求程度高的实验,如: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量等,以及一些危险性教的实验,如:水的沸腾、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等,教师一等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实验后的评估和交流以及总结要及时。

只要把握了以上原则,学生分组实验的操作性是很强的,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大致分为这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活动过程,数据整理,结论,评估与交流。这几个环节相互联系,一脉相承,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谈一下笔者对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感受。

用刻度尺测长度,使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在实验前,我故意卖关子,说:“今天的测量可与平时得不一样呀!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都要说出与平时的测量有何不同哦!”结果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并自己准备被测量的器材,上课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当然要在我要求的范围内),铜丝不同规格的就好几种、不同规格的硬币等。

第6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小结归纳 策略探究

课堂小结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据此改进教学;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们一般都重视新课的引入,导语的设计,而往往忽视课末小结。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谈一谈做法。

一、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在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高中数学教学“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得出数学结论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部分”也提出学生应掌握对数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的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根据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小结的能力。 “小结 ”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的一条捷径,也是为以后学习数学的奠基的良方。它是整节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是对教学总体思路最集中、明确、深刻的综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总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中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小结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巧妙新课导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成功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到将要探究学习的新课上来。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紧扣教学的中心,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力求做到简明、实用、巧妙、生动,力求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情景导入新课后要立即明确目标,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这样让学生在进行课后总结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心中有数,知道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在何处,才能够重点回顾。

(二)提出问题,猜想设计

本环节既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启发引导,设计方案。本环节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在课后进行思考,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形成知识小结的内在动力。而猜想等的设计,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学习内容的重要手段。

(三)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在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一定要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亲历探究。实验探究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要合理分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合理分工合作,然后根据学案和教师提示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或表格,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四)交流展示,归纳规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讨论、合作实验、合作探究,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各组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创新精神和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应用训练,总结反思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训练题。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这一环节教师的反馈矫正要贯穿始终,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总结反思是全班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师生一齐总结。

(六)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引导

课堂小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归纳式、提问式、图表式、悬疑引申式。

1.为强化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采用归纳式课堂小结。简要故事型小结就是教师要根据板书把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设计成一个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等要素在内简要历史故事。教师举例后,要求学生予以模仿练习,最终学生要自己学会讲述同一类的“故事”。通过这种故事型小结,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新学的知识,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而且也使得学生更加准确、清晰、系统地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

2.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可采用悬疑式,换句话就是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所谓探究型小结就是课堂小结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各个知识之间的前后连接。前后连接就是要把以前学到的老知识与刚新学到的知识相连接。所以,在小结最后要为下一新课埋下伏笔,为以后讲授的新知识内容提前创造教学氛围和意境。

第7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观察能力;指导能力;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及物理知识进行实际教学的本领。它主要由动手能力、指导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等方面构成,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体现。

一、加强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则要求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入手:

1、对物理器具、仪器的观察。

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直观法,培养最直接的观察能力,如观察温度计挂图,了解结构、最小刻度、量程、用途等;还可采用对比观察法、特点观察法,使学生区别实验温度计、体温计的不同。这样既直观又有对比,学生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2、对物理现象及过程的观察。

对物理现象及实验过程的观察要全面、细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主要看什么。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器件较多。装置有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学生看见这些新奇的器材后,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观察:气泡产生的位置、气泡的数量、上升速度、体积变化等一系列细节以及气泡到水面时、温度计读数是否有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范围缩小,这样有利于减小观察时间,提高观察效果,明确观察主要目标,避免漫无边际地看“热闹”。对实验过程观察得细致深刻,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提高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求观察者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在观察中对问题加以认真分析和反复推敲,找出正确的解释。如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被吸引上来,而少数学生更仔细地注意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此时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这个异常现象,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灵活准确的实验指导能力。

学生实验是训练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指导能力主要体现在:

1.对预习的指导。

做好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严谨的思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解答、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因此,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体现了教师指导能力的强弱,也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实验。

2.对操作的指导。

实验操作指导是整个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掌握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操作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应指导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能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操作习惯是衡量都教师指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对观察、记录的指导。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统一起来,是教师实验指导能力的又一组成部分。正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们就容易抓住现象发生的本质,提高观察能力,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良好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对实验小结的指导。

实验小结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体现在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等方面。教师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对实验室管理的指导。

实验室管理是为实验教学服务的。指导学生学会管理实验室,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教师应使学生明白仪器、药品的陈列与存放,要遵循科学、规范、方便、美观的原则,不可随心所欲,乱堆乱放,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思想。

三、灵活多变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物理教学中主要应从“设疑”和“体验”两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应善“设疑”。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善“设疑”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必要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自觉地产生探究欲望,或者不能进行严密的科学探究,或者因故而发生转移、中断。在这种时候,物理教师要及时设疑引导,而不要代替学生探索。形象的说,就是教师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桥梁或阶梯,诱导学生自己通过它去探索并取得知识。设计疑难要有目的,或者为了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的难关,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要特别避免提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易于导致学生发生误解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要力求巧妙,有趣味,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自觉性。

2.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体验”。

第8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关键词:电磁感应;物理教学;实验;问题

一、电磁感应教学及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现阶段,我国物理教学的课程指标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物理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基本的物理理论和物理原理,能够对物理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我国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物流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物理教学及实验的内容不再一味的追求物理学科本身的全面性与完善性,而是将一些更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和学生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融入到了教学的题材和课程目标中去,这样的安排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践化,进一步在通过科学的教学渗透学生对于学科思想、学科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二、电磁感应教学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1. 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

在进入新课程之初,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也是各有偏重。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电磁感应教学与实现需要教师能够很好的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些经典的实验来强化学生对于电磁感应理论的理解,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物理教学面临着新课程要求与教学实践想脱离的环节,因此值得教师反思。

2.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

以高中课堂的电磁感应教学为例,按照教学部门的规定,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

3. 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

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实现是将理论与现实很好连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教学环节之间的互动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对于知识与理论的把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

三、提升电磁感应教学及实验水平的对策

1. 注重探究精神培养

当前学生所使用的物理教学资料中,对于电磁感应环节的教学部分更加突出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学生时代是培养一个人探究精神最好的时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并以此提出各种证据的一个过程,物理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和学习的环节中研究内容必不可少,因此需要教学人员高度的重视,对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因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实验为保证。首先在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不能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应该不断的联系生活实践,将一些有启发,有意思的现象通过物理理论表达出出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电磁感应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实验得到保证,教师可以充分的通过实验环节启发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适当扩大开放性,让学生更多地经历“过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物理教学中实验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鼓励学生像科研工作者一样参与到实验环节中去,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的学习态度以及科学精神。所以,在电磁感应的教学实验环节,教师不应该给出学生成型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设计,也不应该给予学生全程的监督与指导,而是应该适当的扩大开放性,鼓励学生自行思考,自行解决问题。当然,开放的程度也需要有一定的度,否则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合理的指导而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必须首先明白电流的方向以及红黑线的关系,才能进一步的提出探究性的研究方案,这种能力是学生们必须培养的,也符合年轻人的认知水平。

3. 强化实践意识

物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中实验环节非常的重要和突出,实践是充分理解和强化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一些经典的教学实验得到保证,现如今,广大教学工作人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创新新的教学实践内容和部分。

参考文献

[1] 沙书俊,母小勇.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几种取向研究[J]. 物理教师. 2007(09)

第9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观察经常让我们发现一些问题。要达到课堂探究的目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2.大胆假设。猜想问题。当问题发现之后,不要急于用实验去检验,更不要直接说出答案。此时,正是启动思维的大好时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让学生大胆假设,去猜想问题可能有的答案。

3.整理归纳。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之后,课堂充满了疑问,这些问题可能比较零碎,有的问题本节课可能涉及不到或者无法解决,学生的猜想更是五花八门。此时,师生“沉浸”在许多问题的氛围中。教师应综合各式各样的问题,略加筛选归纳,然后正式提出和本课有关的若干问题,以选人本模式的下一个环节之中。

二、实验探索

1.设计实验。有了假设和猜想的铺垫,有了前面筛选出来的问题,学生便跃跃欲试,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设计实验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自己设计,让他们得到科学探究的体验,感受科学研究艰难的同时体验经过自身努力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设计实验时,应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测量的可操作性、变量的可控制性等问题。

2.实验探索。明确了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后,探索活动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就可以开始进行探索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启发。让每组学生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假设、猜想可能很多,这时教师可以对其中学生不容易完成的操作加以示范。

3.归纳总结。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现象,忽略数据的处理和规律的得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根据现象找出本质,尝试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从中还可以体味认知过程的甘苦。

三、交流评价

1.交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同组实验者之间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讨论和小范围的交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交流的范围,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验思维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

2.评价。学生都有被评价的需要。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课堂心理特点,适时地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甚至可以请校外专家来评。

交流评价是当今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家就是通过交流评价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告诉别人的,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修正。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评价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