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作者根据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社会各界读者提出的建议,重新编写了该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第2版) 为课堂教学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指导》(第2版)为实验辅助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
《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第2版)是全面介绍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教程,它以目前最流行的网页设计软件作为技术支持,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网页的构思、规划、制作和网站建设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三篇共11章和一个附录,涵盖了网页和网站建设的基本知识、HTML语言,以及FrontPage 2003、Dreamweaver 8、Photoshop CS2、Fireworks 8、Flash 8五个常用软件的主要知识。全书构思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系统,兼顾了入门和提高两个层次;语言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实例新颖,关注了每个软件最常用、实用的部分;并特别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作者巧妙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与教程配套的《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指导》(第2版)中,共设计了6章共48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实验,可以供读者上机练习使用。这两本书可以帮助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实用的网页设计知识和通用的网站制作方法,设计制作出自己喜爱的网站。
作者一贯主张教师要有使命感,教材要满足教与学的需求。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作者最终给读者呈现了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方案:优秀的课堂教学教程、实用的实验指导书、精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欢迎大家使用和验证。
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第2版)
作者:杨选辉
ISBN:9787302178200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指导(第2版)
>> 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特点与构想 浅谈县(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创客空间布局教育市场 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预测研究 吉林省东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与空间布局分析研究 广东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线路设计 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研究 湖北省旅游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研究 城市空间布局与景观空间的演化 近十年云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学生规模的关系 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战略下的高校教学省域合作 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及其对高教质量的影响 在人口结构变化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 天津市高等教育空间区域布局结构分析 探析别墅空间布局 浅谈室内餐厅空间布局与装饰装修 浅析建筑风格与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构图与意境——试论粉彩花鸟的空间布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李若建.高等教育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J].未来与发展,1994(2):49-52.
[12]王姝.GDP增速 24省份立两位数“军令状”[N].新京报,2013-02-01(16).
[13]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04-29)[2011-10-08]. http:///tjfx/jdfx/t20110429_402722512.htm.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与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0余人;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8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教授31人,副教授104人,硕士155人,博士7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教授1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6人,而同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正高职称教师117人,副高471人;博士154人,硕士739人。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立项447项,高职院校获得32项,仅占全部项目的7.2%。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中以教师为主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力资源还存在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科研能力较低等问题。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建议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1.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师资队伍力量。首先,要加强先进人才的引进工作,对优秀的人才可以给予提供一定金额的安家费、帮助亲属解决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前来任职。其次,有计划的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促进骨干型教师的培养,进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最后,要合理规划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政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报考相应职位职称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申报。
2.加强教师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一定规模、次数、层级水平的在岗培训,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学习水平。同时要对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最好和企业联合,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化物力资源的建议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联盟,走高职集团集约型道路。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应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特色产业公司与学校的友好合作。例如,在都匀市高等职业院校应与茶园等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往来,发展在校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此外,贵州省的药材业、旅游业、烟酒业等产业都是特色产业,当地所在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盟,有集约化的道路,实现共赢。
2.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将专业设置的主动权交给,市场,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遵循“按需设置,注重资源优化”的原则,面向市场开设专业,调整整合现有的旧专业,改善成为新兴专业,从而做到优化现有资源设备,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结合贵州省省情,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订单”培训,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发展改善贵州省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另外,学校还应该因地制宜,开设当地的优势特色专业。例如在安顺、遵义和凯里等地区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展旅游专业,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优化财力资源的建议
1.政府加大政府等部门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校舍规模、教学资源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外,还要在政策上对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倾斜,除了继续加强“9+3”和“3+2”的教育计划外,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新的政策,从而更好的适应贵州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2.开放市场准入制度,允许社会团体、个人等形式兴办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全社会的资金渠道,激活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出高等职业院校更大的活力和能量。
3.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问责制度,不断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收费标准。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受教育者投入的教育费用要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同时设置监督管理部门,不断完善问责制度,从而保证收取费用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进而实现教育资源中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结语
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进程缓慢,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需要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上共同实现最大优化配置,才能综合促进贵州省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化。相信在坚持以上措施后,定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杜永庆,赵晓凤.贵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5).
[2] 管和疆,马杰,马萍,刘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配置策略――以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
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优化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嵌入式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优化嵌入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优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优化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关键词: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身份变更;福尼亚州
一、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的四次身份变更
(一)“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的诞生
加州长久以来拥有探究其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地位和职能的杰出传统。早在1919年,加州政府就建立了负责调查州内所有教育事务和各类学校之间关系的一个联合委员会,负责研究加州教育是否取得预期效果。联合委员会认为: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新建师范院校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最难处理,并建议政府建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或者其他机构,以改变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尤其是师范学院和大学之间的紧张关系。[1]1931年,卡内基教育促进会了著名的《苏扎罗报告》(Suzzallo Report),该报告提出4条建议:即加州大学董事会把州立师范学院(即后来的州立学院)吸收过来,扩充董事会成员;结束州公共教育督察长的选举,改由州教育委员会直接任命;州教育委员会由州长任命;成立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2]由于该报告未能充分考虑到加州政治文化的力量和逐渐扩张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因此,所提建议遭到诸多抵制,前三条建议均被否决,只采纳了成立“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一事。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the State Council On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于1933年正式成立,由 9名成员组成,包括加州大学校长、加州公共教育督察长各1人,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合提名推荐的7名成员。[3]协调理事会的职责是:研究影响加州公立教育系统和加州大学之间关系的问题,并通过公共教育总监(督察长)和加州大学校长向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提出相关建议。[4]
(二)从“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更改为“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络委员会”
“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研究加州各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初步明确了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和大学各自的办学定位。虽然协调理事会对加州高等教育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做了研究和承诺,但由于它只是一个顾问机构,其承诺总是遭到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两个机构之间的对抗性抵制而无法兑现。协调理事会所拥有的权威太有限以至于无力缓解两大对抗系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它建议创设一个能够有效改善两大系统关系的对话平台,即在州教育委员会和大学之间组建一个新的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要在立法院制定法律之前商讨提案和在自愿的基础上尽力调节两个委员会之间的问题。1945年1月13日,加州大学校长罗伯特·戈登·斯普劳尔(Robert Gordon Sproul)主持召开了由州教育委员会代表和加州大学理事会代表出席的一个非正式会议,达成了成立“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络委员会”(A Liaison Committee of 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一致意见,认为“联络委员会”的职责是监督加州公立教育系统在组织机构上的任何重大变化,包括院校合并、升格及增加新的性质不同的项目。一年后,由加州教育委员会主席、加州大学校长和两个机构分别选出的3名委员共8人组成的联络委员会正式成立。
联络委员会成立之后,陆续了三份著名报告:即《加州高等教育需求调查报告》(A Report of a Survey of the Needs of California in Higher Education),又名《斯特雷耶委员会报告》(The Strayer Committee Report)、《加州高等教育需求调查报告》(Survey of the Needs of California in Higher Education)和《加州高等教育需求再研究》(A Restudy of the Needs of California in Higher Education)。这三份报告主要将关注点集中在对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职能定位上:《斯特雷耶委员会报告》清晰地阐述了高等教育系统中每一部分的目标和任务,即大学、州立学院和初级学院不要一味谋求升格,而要各尽其责,各安其位。大学应该“为专业培训、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最高层次的研究与学术奋斗承担独一无二的责任”[5];州立学院应该“提供比师范教育更多的课程,包括通向不同领域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广阔而多样化的课程’”[6];初级学院承担短期职业培训和转学教育、成人教育。《加州高等教育需求调查报告》建议:要分清加州三类公立高校的不同目标和动能,并对各类学校的规模、招生人数的最高和最低数字做出详细规定。《加州高等教育需求再研究》又一次明确了加州大学、州立学院和初级学院三类公立高校的办学定位,即加州大学专门从事专业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招收博士研究生;州立学院从事职业性教育,在经过批准的专业学科范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初级学院从事技能性教育。
(三)从“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络委员会”更改为“加州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
五六十年代,伴随着加州人口的巨增和复员军人的大批量入学,加州高教系统尤其是公立高教系统之间关于争夺办学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加州大学试图不断吞并州立学院或想方设法限制州立学院的发展,而州立学院也在尽其全力扩充其办学规模和校区数量;初级学院也时刻期盼着从两年制院校升格为四年制大学;立法机关试图接管对公立高校的管理权力;州政府对公立高校的管理也越来越有意见。为了有效缓解政府、立法机关和高校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为了加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加州州长要求时任加州大学总校校长的克拉克·克尔(Clack Kerr)主持起草一个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详细阐述加州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尤其是明晰高等教育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和定位,以避免高校系统之间频繁出现的无谓重复和无序竞争。
历经一轮又一轮艰难地磋商和妥协,各方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以“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A Master Plan of California Higher Education,1960-1975)的形式明确了各自不同的使命。规划拒绝了由一个统一的委员会管理加州大学和州立学院,而建议在全州范围内建立一个法定的作为顾问的协调机构,即“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The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管理州高等教育。之所以要建立这样一个协调委员会,是因为:虽然先前的联络委员会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并签署了多项协议,但由于其自愿协调机制的影响力不足而无法具体落实每一项协议,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并能够协调高等教育系统各类别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中介组织就显得愈加重要。“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成立之后的主要职能是:审查大学与州立学院系统的年度预算和资本开支;区分高等教育各系统之间的首要功能,向大学理事会和州立学院托管理事会提供咨询和建议;就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规划,并就新设施和教学项目的需求向各主管理事会提出建议。[7]
(四)从“加州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更改为“加州中等后教育委员会”
1974年“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改组为“中等后教育委员会”(California Postsecondary Planning Commission),该委员会就重要的教育规划问题向州长、立法机关和各公立系统提供建议。委员会由17名委员组成,其中包括8名由政府任命的委员、3名政府官员、3名众议院委员和3名参议院委员[8]。
该委员会虽然没有独立的管理权力,但它产生的大量影响则归功于它的独立性、它的分析所具有的说服力,以及对抗任何单方面所显现出的力量。新建立的“中等后教育委员会”较好地发挥了州政府和高教系统之间的中介协调作用,它替代政府实现了对高校的管理、协商、咨询等作用,不仅适度保护了高校的自治权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压力。迄今为止,“中等后教育委员会”担负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州高等教育数据库、评价院校预算、建议新校址的建立、对所有公立院校的学术项目进行评价;根据政府和立法机关的意见定期或专题提供报告。[9]
二、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对高等教育产生的促进作用
(一)逐渐明晰了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和定位
从加州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可以看出,加州历史上最难处理的关系就是大学、州立学院、初级学院和私立学院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这四类高等教育机构为了自身的发展利益,不可避免地要与州内其他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展开竞争。而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发挥一种缓冲器的作用,协调高等教育各类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平衡。事实上,任何一个机构要想扮演好这种协调角色,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的不断更迭也即证明了对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类院校实施管理的难度。历史发展证明: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协调管理机构,方可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加州尚没有一个协调全州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1931年《苏扎罗报告》的出台促成了“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的成立,该理事会成立之后便着手处理州内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和各类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办学定位。协调理事会认为:初级学院应当为不愿意学习纯理论知识、但又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毕业生提供课程训练;师范学院应当把主要任务放在培训中小学师资力量上;大学则要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研究。协调理事会的主张为公立高校办学职能的初步建立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尽管它并没有成功阻止初级学院升格或师范学院向州立学院的转型。1945年成立的“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络委员会”
在其先后出台的《斯特雷耶委员会报告》、《加州高等教育需求调查报告》、《加州高等教育需求再研究》中陆续对加州大学、州立学院和初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再次确认,明确分工。但由于联络委员会对加州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总体需求估计不足,并且长期对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缺乏足够的重视与考虑,导致了加州高等教育各系统之间争夺办学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为有效避免公立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应运而生,该规划建议成立由加州大学、州立学院、初级学院和独立学院各选3名代表组成的高等教育协调理事会,专职负责对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和对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关系的协调。[10]加州规划行之有效地确定了每一类高等教育子系统在系统内的层次和地位,清晰阐述了每一类高等教育子系统在系统内部的职能和使命,明确了每一类高等教育子系统在州内的管辖所属,为子系统提供了适应系统运行的足够的财政支持和优质的行政管理,使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逐渐明晰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自的管理归属
加州大学理事会和加州教育委员会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的对抗性关系,两大系统之间互相制约,谁也不服从彼此的管理。教育委员会认为加州大学理应接受其管辖,而加州大学则认为自己拥有加州宪法所赋予的高度的办学自治权力,不愿意接受加州教育委员会的控制和管辖。加州大学和州立学院之间一直存在着争夺办学权力的冲突:大学试图吞并州立学院,州立学院试图和加州大学平起平坐。加州州立学院和独立学院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州立学院试图限制独立学院的发展,而独立学院也试图升格为四年制大学。高等教育系统彼此之间对权力和资源的竞争使加州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混乱和无序,政府、立法机构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已无法应对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产生的无政府状态,唯有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从中斡旋、协调方能逐渐化解彼此之间的成见,逐步明晰各自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归属。教育规划和协调委员会由于其自愿协调机制的失败而建议成立了“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络委员会”,联络委员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大系统之间的对话方式,并且在监督公立高等教育系统院校合并、升格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抵制了两年制院校的盲目扩张;否决了矿业学校贝克分校、默德斯托(Modesto)四年制州立学院等新院校建立的议案;先后两次(1951年和1953年)否决了在萨克拉门托建立法学院的提案。在1959年制定加州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应运而生,恰到好处地完成了历史赋予该委员的使命,为总体规划的出台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努力,以其独特、有效的方式明晰了高等教育系统各自的管理归属:将加州大学系统仍就交由大学理事会管理;历经艰辛,克服多方的责难,终于为州立学院系统争取到了自我管理的权限,即新建了系统托管理事会,使之从州教育委员会管理之下分离出来,完全独立于所有的政治和教派影响,自由任命其托管理事,实现了自我管理;将初级学院首次交由地方主管理事会管理,掀开了社区学院自主管理的先河。
三、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带来的启示
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名称和功能的不断更替,不仅没有削弱加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力,反而使得加州高等教育系统逐渐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默默无闻发展为声名显赫。不同的协调委员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促使加州高等教育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变化。笔者认为,加州高等教育协调管理机构之所以能够推动加州高等教育不断地走向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一个有相对自主权的半官方独立实体,它所具有的自我更新机制在有效发挥着作用。当一种协调机构认为它已行使完历史赋予它的职责而不再有效发挥作用时,该协调机构通常都会积极找寻更为合适的管理机构来加以替代,如“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理事会”是在“加州联合教育委员会”的建议下产生的,“加州教育委员会和加州大学理事会联络委员会”是在“加州教育规划和协调委员会”的建议下产生的。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循环、生生不息的机构更新机制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才逐渐平息和磨合了加州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类型高校对办学权力和资源的争夺,才使得加州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冲突和斗争、妥协和退让之后才逐步迈上了稳步有序的发展轨道。
中国目前也存在着类似加州高等教育管理协调机构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但由于教育中介组织的官方色彩太浓,其发展不尽如人意。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大学治理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治理结构将会从原先的“政府—高校”二元结构逐渐发展为“政府—高等教育中介组织—高校”的三元治理构架。这种治理结构强调的是政府与高等教育中介组织、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和谐,只有实现充分的互动才能促成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早日形成。因此,加快对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培育与管理,强化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参与,实现政府与高等教育中介组织、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大学自治的重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一定要给予高等教育中介组织自由发展的空间,要鼓励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公平地参与行业竞争;高等教育中介组织自身也要自觉遵守法制规范、行业规范和市场运行规则,为政府、公众和高校提供教育咨询、质量评价、资格认证等各种专业服务。只有实现了政府、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与高等学校三者的良性互动,才能逐步实现对公共治理结构的重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参考文献:
[1][2][3] T.C.Holy;H.H.Semans. Co-Ordination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26,No.3.(Dec.,1955),pp.143. 143.144.
[4]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王道余译,周满生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特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
[5][6][美]约翰·奥伯利·道格拉斯著,周作宇等译.加利福尼亚思想与美国高等教育:1850-1960年的总体规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6.174.
[7][10]A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1960—1975.
Prepared for the Liaision Committee of the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and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shed By 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课程代码:1003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开展预测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预测所具有的______和系统性的特点。
A.复杂性 B.综合性
C.科学性 D.合理性
2.教育预测与规划的实施首先在______出现。
A.美国 B.前苏联
C.法国 D.中国
3.教育系统的 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生产单位产品所用资源的指标。
A.外部有效性 B.内部效率
C.外部生产性 D.收益率
4.我们在进行宏观教育预测时,须要考察人口、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宗教、文化等基本社会要素对教育预测对象的影响,以便认清教育发展的主流。这体现了教育预测的哪一基本原理?
A.相关性原理 B.延续性原理
C.相似性原理 D.科学性原理
5.常用的专家判断预测法不包括以下哪一种预测法?
A.专家个人预测法 B.专家协商预测法
C.头脑风暴预测法 D.德尔菲预测法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平均预测法的计算模型?
A.算术平均预测法 B.几何平均预测法
C.一元回归预测法 D.移动平均预测法
7.教育规划分为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
A.教育层次 B.教育类型
C.时间长短 D.范围不同
8.教育规划制定过程中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一项规划目标?
A.规模目标 B.经济目标
C.质量目标 D.政治目标
9. ______把教育规划过程看成是一系列渐次进行的程序。
A.合理性模式 B.互动性模式
C.客观性模式 D.主观性模式
10.如何提高和确保教育资料的质量,国外教育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对涉及到资料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专业的培训属于
A.近效策略 B.远效策略
C.常规策略 D.非常规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类似于一般决策,科学的教育决策程序也应该包括四个基本阶段
A.确定教育决策目标 B.拟定教育决策备选方案
C.论证教育决策方案 D.优选教育决策方案
E.实施教育决策方案
12.常用的教育过程方面的人口统计指标有
A.升学率 B.复读率
C.合格率 D.辍学率
E.招生增长率
13.在选取教育预测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特定教育预测方法的任务和目的
B.各种教育预测方法的优点
C.各种教育预测方法的局限性
D.教育预测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
E.教育预测所需时间、资料、财力的状况
14.头脑风暴法在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开放原则 B.鼓励原则
C.精炼原则 D.匿名原则
E.平等原则
15.通常以自变量与应变量的线性关系,可以将回归预测分为
A.一元回归预测 B.多元回归预测
C.线性回归预测 D.非线性回归预测
E.几何平均预测
16.正文是教育规划的主要部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
A.前言 B.主体
C.标题 D.日期
E.结语
17.在国外教育规划的实践中,先后采用了以下哪几种方法?
A.国际比较法 B.人力预测法
C.社会需求法 D.成本利得分析法
E.成本效用分析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8.毛入学率
19.定量教育预测
20.回归预测法
21.教育规划的客观性
22.定性论证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3.教育规划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24.教育预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5.头脑风暴预测法的缺点有哪些?
26.一个项目内容的详细说明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
27.影响教育规划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28.资本主义国家教育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一、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统筹协调
成立由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和副市长沈晓明任双组长,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24个委办局领导为成员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2011年度的16个重大议题,建立每月例会制度。对涉及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全体成员单位协调的重大问题,召开全体会议议决;对涉及某一类或某一方面教育、需要部分成员单位协调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议决。会后由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纪要至各成员单位及有关单位,各单位及时落实相关工作。该项工作机制使《教育规划纲要》的每一项任务都得到了落实。
领导小组成立后,已召开三次全体会议和七次专题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了《上海规划纲要》的任务分工方案,之后我们把目标分解为166项任务,以市委市政府发文的形式明确了80多个委办局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合力。第一次专题会议研究了高校基本建设与布局结构调整问题,明确尽快批准实施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3所高校的新校区拓展项目和9个与高校内涵建设相关的基建项目,为“十二五”时期高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上海市委市政府不断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切实保证教育优先投入。一是确保2012年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5%。二是在2010年安排10亿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十二五”再安排140亿元,用于推进《上海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工程。三是坚决落实国家增加教育经费的相关政策,对全市外资企业统一征收教育费附加,在全市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制定土地出让金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投入的相关政策。
上述教育经费将重点向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倾斜,并从“大教育”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办法,提高投资效益。预计到2012年市区两级财政教育投入将达到565亿元,这将为未来上海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上下功夫,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总书记在清华校庆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有助于学生拓宽人文视野,促进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三是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高校要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二,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中华民族2l世纪要迎来一个创造力喷涌的伟大时代,我们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原创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美育和人文教育,大力推进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活力。第三,要完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及时向教育教学内容转化;鼓励高校人文社科的大师名家撰写普及读物,开设人文讲座,经常与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展开心灵对话,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引正确方向。
二、要在切实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上下功夫,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论述,对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功能上作了清晰定位,一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指明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三条途径:第一,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明确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个重要方向,即战略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第二,要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第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开始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升转变的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成为新阶段的迫切任务。首先,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本质。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发展。创新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新的本质是以新问题替代旧问题,不断推进问题的解决。衡量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贡献的标准,是产出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本质,是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其次,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组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二是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观念,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把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在保证一定数量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研究质量。三是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既要立足本土,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又要面向世界,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切实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第三,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实行联合攻关和开放式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和水平。
三、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解答重大现实问题上下功夫,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总书记在讲话提出了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的使命和要求。一个“紧紧围绕”就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心和大局。三个“自觉参与”就是,一是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自觉参与”,进一步深化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的总体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性。
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质量和水平
亟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现状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的学术研究缺少问题意识,没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号召,密切关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推进各行各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切实发挥党和人民事业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高校要以科研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产学研用”结合,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横跨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开放型研究新模式;要积极探索科研评价改革,通过改革试点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扭转目前评价体系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公开的成果和展示平台,切实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影响力。
四、要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下功夫,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与转移逐渐加快,为此如何合理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就成为目前社会和教育界一个重要问题。而在区域内行政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又具有什么关系?为此,本文从区域行政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与转移,触发我们研究出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即对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应的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的建设与调整。因此,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调适政府管理行为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区域行政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与转移
刘君德教授通过对中国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1]。他指出,中国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动下对经济进行了不合理的干预,使得区域经济行为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色彩。在内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政府行为极易演变成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从而导致“行政区经济”的区域经济运行状态[2]。总之中国的区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各地方之间相互分割与竞争的地方保护主义。
中国区域行政的研究虽是作为一门新学科而诞生,但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区域行政管理就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政府管理活动,是在区域经济的自然发展冲动不断被民族国家或行政区划的法定边界限制、被政府干预行为挫伤的背景下,政府间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合理化的关系构建与行为调整。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合理,一些中心城市聚集了数量较多的大学,而周边地区或者说区域内对于高等教育资源来说是稀缺的,这就直接带来了经济和居民素质的差异,并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行成不良影响[3]。这限制了其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路径,为此迫切希望高等教育资源能辐射本地,基于此,它们纷纷通过各种手段接近高等学校,并提出分享高等教育资源,而高等教育资源本身具有扩散和转移的特点,特别是向区域内扩散和转移。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合理配置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教育资源扩散、转移与共享,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二、区域政府组织的教育资源配置职能
目前我国区域通常与一定行政区划相联系,各行政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活动都必须接受上一级行政区域组织的领导,在不违背上一级行政区域组织的原则下制订本区域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其具体职能如下:
首先,国家主导,政府推动协调功能。由国家主导、政府推动制定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首先表现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法律、政策、经济等各种手段,对教育实行宏观调控,使教育资源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实现均衡配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通过政府推动来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还必须逐渐通过区域内各教育主体的互动和市场机制共同实现规划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教育职能也将从主导和推动,转向进行宏观调控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协调,引导区域内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区域行政主体的互动功能。由于区域教育拥有多个行为主体(行政主体),教育规划也必然是主体多元化,各主体为了自身利益必将出现分歧和冲突,导致在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由谁来组织制订规划,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如何协调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4]。为此就需要区域行政主体的互动协商来达成共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合作互利的方式共享人力资源,发挥不同的优势培养各类人才,谋求区域教育和经济的顺利发展[5]。
再次,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联动功能。在行政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应该是一个安排者,至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6]。但在教育领域,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通过市场选择提供给社会和公众时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要依赖政府做出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最终得以解决[7]。基于这种理论的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的总体教育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影响教育市场活动,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则引导教育的系科和专业设置,带动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区域行政的高等教育资源职能重构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扩散和转移,高等教育资源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这给区域行政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合理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就成为区域行政理性化的重要标尺。
首先,引入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教育领域也开始利用市场机制来增加教育供给,这一过程首先是从非正规教育培训开始,然后逐步向正规学校推进的[8]。实践证明,引入市场机制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既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资源短缺,又能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推进制度创新,消除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增加了教育资源总量,改善教育系统的整体活力[9]。因此,为了使高等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
其次,消除区域行政教育体制障碍。长期以来,不同区域在追求各自目标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利益矛盾或教育冲突。比如,区域间争夺经费、师资和生源;区域间禁止学术交流、限制教师外流、封锁业务等等[10]。区域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还带来了各种弊端,因此,区域教育规划必须为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创造条件,使各类教育事业规划服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11]。要努力消除区域教育的体制障碍,破除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形成灵活的运行机制。首先是要消除各个教育行政区域内部的行政性市场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同时也是适应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需要,必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的“居住地责任原则”,从而有力促进区域内部的教育均衡化发展[12]。
再次,分类管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本身并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属于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积极进入[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可从社会团体、学生家庭及其他可能的渠道筹集部分经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专业和学校上去[14]。因此对高等教育资源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宏观调控给予那些在学业上达到标准却无力支付学费的优秀学生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促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合理。
最后,建立评估制度。对于区域行政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否合理的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与评估体系。监督与评估的组织须要由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成立组织来执行,并与区域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脱离关系,以保证客观和公正[15]。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及专家,在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综合评估办法和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估[16]。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5-7.
[2]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9.
[3]岳昌君.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3(01).
[4]夏丽萍,张志英.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
[5]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02).
[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41.
[ 7]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1.
[8]李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机制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2(01).
[9]谢家训.关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9(03).
[10]张敏.论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11]赵波,李宏,武友德,et al.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初探[J].教育科学,2001(02).
[12]吴华.《长三角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N].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王大勇.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J].事业财会,2007(01).
[14]陈晓梅,于静霞.我国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