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第1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外用工 重要性 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有用工格局,用工对象在向社会广泛延伸,季节工、临时工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首选。但如何发挥这些外用工的作用,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安全,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外用工是建筑施工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在效益,而获得效益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经济增长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最本质的要求,也是一条定则。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企业不堪重负者频出,我们目睹的是有些企业被兼并、有些企业关闭、有些企业破产,总结起来的原因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缺少经济增长点。如何挖掘经济增长点,让企业获益并发展,这是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这些年随着市场的波动,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有些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有些项目几乎处于微利状态,甚或出现亏损,它的固有员工几经下岗、分流,有些技术人员已呈青黄不接之态势,尤其是承接大宗项目则不断出现人力匮乏之局面,因此,既要企业发展,又要企业创效,调整适当的外用工充实施工企业队伍,则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之举。从现在招聘外用工的实行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点可以为施工企业用人提供宽松的空间。其一,招聘外用工具有随机性。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扩展的需要随时确定招聘人员的对象、规模、签约的时间。工程结束后,如果没有续签合同的必要,被招聘的人员则可解除约定,从此而不再成为企业的负担。其二是劳动报酬具有波动性。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工作强度的大小、施工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情况,对外用工的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其三是企业用工具有自主性。企业可以根据施工工程的需要选人,也可根据工程的需要裁人(要通过合同约定)。所以,企业充分利用招聘外用工的灵活性,对不同的用工需要进行调节,不禁避免了人多为患,也避免了人手缺少而不能承揽大宗项目的弊端。通过对外用工的调节,企业不仅可以保持员工的队伍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外用工的录用要进行全面考核,把好入口关

有人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招聘外用工就说明企业缺人,只要能干活就行。有些人也确实怀着这种心态来应聘。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企业招聘的外用工一定要为企业所用,干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外用工要对企业的发展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多年招聘外用工的实践表明,录用前的考核是必要的。这就叫“无水先筑坝”。全面的考核是企业全方位受益的基础。在外用工的录用上把好关,确切地说,就是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因此,一个外用工能不能为企业所用,首先要看思想素质。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思想素质可以带来好的工作作风,好的工作作风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考核思想素质必须立足于其是否热爱建筑施工企业,能不能为这个企业贡献聪明才智,也就是说,外用工必须热爱这个企业,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同时,能为他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豁出一切。其次,要考察其是否有钻研精神。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奥妙之处,都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去深钻细研。如果我们招聘来的外用工工作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甚至得过且过,则势必贻误企业的发展,甚或铸错。再次,外用工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建筑施工企业的外用工一般来说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有为企业尽力的这种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体质,这是外用工的最起码的条件。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弱不禁风或者能够承担轻微劳动,但不能胜任全部劳动者,特别是重体力者,他们虽有良好愿望,但都不能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选择对象。

三、要严格对外用工的教育和管理,把好使用关

整个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各个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也就是说,只有切实抓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加强对外用工的管理,则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素质来看,普遍偏低。尤其是在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据统计,80%以上来自农村,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些人文化层次很低,其自身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因此,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难度。有些企业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自身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实际而言,从教育和管理上下工夫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种必然。古人征战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而今之建筑施工企业则有“人未进施工现场,必先受教育”之举。对于外用工要采取灌和管两种方式,把好使用这一关。

1、要向外用工灌输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任何一个员工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后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首先必须具备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这是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因为法律法规中有很多关于安全生产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让外用工认识到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容是建筑施工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工作指南和行为规范,是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麻痹大意的心态必须克服、侥幸心理必须铲除。

2、要向外用工灌输有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建筑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安全过程的危险源也特别多,对任何一个危险源未进行标识和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都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从业人员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活动的具体操作者,掌握与生产有关的安全知识则是必须的。这不仅利于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保障从业人员本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要向外用工传授有关的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这一点对于外用工极为重要。掌握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生命代价,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施工企业,有些外用工由于应急逃生知识的缺乏而遇难者,并不鲜见。因此,要教育外用工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要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在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紧急情况下,具有逃生的本领。

第2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关键字:建筑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成本控制;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背景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生产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生产总值大致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10%,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居民安家立业都息息相关。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生产类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普遍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率非常重要。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鉴于建筑施工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呈现出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以下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和其员工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特征

一方面,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为我国的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包括道路、楼房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鉴于历史原因,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高,设备精良,员工技术水平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高,已经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反观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整体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多,机械装备较为落后,生产经营效率较低,员工收入普遍较低。

(二)企业从业人员的特点

另一方面,从建筑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来看。相比较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业的行业特征表现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特征,且施工人员为其主要的核心职工。除去企业的管理人员,其施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另一显著的特点是其自有员工较少。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大部分都分包给专业劳务公司,施工人员具有很高的流动性,缺乏稳定性,技术水平也无法通过企业的内部培训等方式给予保证。鉴于施工人员的工作缺乏延续性,企业的人工成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别是当下民工荒以及民工工资高企等情况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较过去相比显著上升,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加强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鉴于建筑施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其发展对我国整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重要影响。从动态角度看,建筑施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伴有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同时需要更严格和高效的经营管理策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层根据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要求,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进行从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到控制以及激励的系统化的管理过程,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行业竞争,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从宏观上树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略,并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多加注意。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途径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来看,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投标报价、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内部造价管理、项目结算、工程款回收、突况的预防与处理六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科学的投标报价机制

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即是建筑工程的建造价格。从投资者角度看,是一项建筑工程从开工到完工的全部费用,是其投资该工程的主要成本;而从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即是其承包该工程所能获得的收入。可见不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都非常之重要,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化竞争机制的不断强化以及《招投标法》的实施,招标投标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获得工程施工项目的主要途径。

投标决策的决定必须将以下几点纳入考虑范围:对目标工程的信息掌握情况,对目标工程所在地的市场情况的了解,本建筑施工企业在此类项目上存在怎样的优势,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设备装置能否满足项目的需求,目标工程的后续工程以及所能带来的连锁效益,目标工程实施的定位,潜在的竞争对手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只有在对上述问题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对是否参与投标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施工过程成本控制

企业中标后在建筑施工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成本的控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难点和关键环节,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过去,大多数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大包”,即企业根据需要,在获得项目施工合同后将整个项目全部交由施工部门或项目部进行管理,施工企业本身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该管理办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而缺点是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非常不利,该节约的成本没有节约,成本支出没有得到监管和有效控制。

(三)内部造价管理

在建立起内部的成本控制系统后,工程项目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流程中的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应该基于其对过程技术方案的了解、施工成本的了解、项目计价方法的了解等,寻找出项目的经济效益点。通过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全面的分解,根据项目定下的目标利润,制定实施项目的责任书,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础。

项目施工前造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合同、图纸或要求以及施工方案,编制项目的施工图预算,用于指导和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工程款追收、结算准备等;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等编制项目的成本预算,用于过程中的成本监控。同时施工图预算与成本预算对比,找出利润点和亏损点,多创造利润点,避免亏损点,多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四)项目结算

项目的结算是确定施工企业承建工程最终收入的依据,因此项目结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从项目结算的流程来看,主要包括结算的准备及策划以及具体的结算两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结算管理体制,使得结算整个流程有章可依。另一方面,配备专业、可持续的结算管理人员也是保证结算工作有序进行的重点。结算人员的工作应贯穿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从招投标到中期的费用测算以及最后的竣工结算。

此外,建立项目结算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结算人员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完成预期目标。同时,辅以外部的监督手段以弥补内部的独立性不足所可能导致的缺陷。

(五)工程款回收

建筑施工过程是资金推动型的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工程款回收不及时必然占用企业资金,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加大了资金使用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程款的回收管理。首先,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加大回收工程款的力度;第二,对长期拖欠款项的发包人施以法律和感情并用的手段,力争多收回款项。第三,在发生款项回收的经济纠纷时,依靠法律途径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

(六)突况的预防和处理

建筑施工企业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另一特征即是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较多,而这些突况可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将引发巨大的赔偿,甚至陷入法律纠纷以致企业的项目停滞,引发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一方面,企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第一要义,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要严格地追究责任人,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要求各方予以履约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化解和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

五、结束语

企业是整个行业的细胞,企业的成长将决定着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建筑施工业的发展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格局息息相关。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其经营管理,只有从各个方面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切实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整个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进而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财务管理 加强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建筑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应研究对策加强财务管理以促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单位会计人员水平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则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二)职能部门权责不清,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监管及内控不够全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只行使权利,而不承担责任,从而造成资产流失,对重大经济损失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单位领导承揽到工程之后,没有对合同深人理解,对财务知识一知半解,平时不看报表,心里装着一本糊涂账,对财务工作管而不理或理而不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三)账实不清。这主要表现为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存货控制薄弱、应收账款周转缓慢等。企业资产陷入恶性循环,现在不少企业虽然账面显示的是利润数,按理说有一些家底了,资金周转应不成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账面反映有钱,而实际没钱,所实现的利润是空的。由于账面上的钱是空的,不能为企业所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账上有钱但收不回来,想用用不了,长期拖欠形成呆坏账,即使有钱也是无用的死钱。建设施工单位拖欠工程款不仅损失企业效益,而且还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有钱用不了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直接造成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发职工生活费、欠民工劳务费、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政府财税管理、社会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操作不规范,垫资会造成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便拖欠材料款,而材料商要等材料款付清才开发票,致使企业的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人账。二是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时有发生,民工未领到工资不会签字,由此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造工资表。三是建筑市场的材料发票难辨真假。在企业管理方面,一则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执行。二则企业中、高层管理层次中存在小团体,财务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三则缺乏财务管理目标,更无财务责任制,高层管理者不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笔者以为,建筑施工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⑴现金流观念。衡量财产和价值使用的是现金流而不是会计利润,现金流是企业所收到的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利润是赚得的收益而不是手头可以使用的现金。也就是说公司的现金流和会计利润的发生往往不是同步的,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即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特别重视现金流量,加强对公司现金收支的管理。⑵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必须确立利润最大化观念。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收人、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公司利润的考核,确保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⑶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财务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在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以机会成本来表示的。为了衡量财富和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予以拒绝。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评估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⑷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等于抓住并带动了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⑸市场风险观念。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使得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企业要自负盈亏,必须扩大业务量,降低成本。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尤其是公司领导和财务人员更应具有风险观念,合理投资,并加强对公司单位的收人、成本、利润的考核。

(二)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⑴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配比要合理。⑵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加快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和周转,资金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金的周转来实现的。因此,首先要保持合理的“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特别是现金比率,它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应努力保持企业各项现金收人之和略大于各项现金支出之和,即接近所谓理想的“现金余额为零”,以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其次要努力降低“三费”—主要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三项费用可以说是直接耗用掉的一部分流动资金,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三费”是企业当务之急。⑶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还要注重定期检查和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严格管理。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在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并通过财务预算来约束和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对于新建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要以投资预算为重点,包括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总预算、现金流出量的计划、筹集预算计划,在财务管理制度中确定预算控制办法及决策程序。持续经营企业的财务预算,以盈利为重点,包括销售预算、销售成本、费用预算、盈利目标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对费用预算的重点项目和各类损失要进行重点监控。现金流量预算的重点是经营性流人量和流出量,要确保资金回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理清企业的财务预算,以现金流量为重点,严格“收支两条线”。

总之,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才能持续的提高财务管理,从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海平.小议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安徽建筑.2008(06).

第4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一、应收账款过高带来的风险

1.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应收账款收回不及时,会产生金额巨大的应收账款,有的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50%以上。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率下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大量资金被拖欠,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资金,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就无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资金需求。为满足正常运营需求,企业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资金。可以采取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但上述融资方式下,企业就必须承担高额的贷款利息,支付相关的发行费用等,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形成呆坏账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先垫付开票的税金和各种费用,向甲方开具发票后挂账确认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形成过程长,回收节点多,管理复杂,一旦形成长期拖欠,特别是拖欠时间在3-5年甚至更长的应收账款,往往都无法全额回收,这样就严重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同时,应收账款的数额大、前期垫付费用多,一旦形成呆坏账,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产损失。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1.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煤炭、钢铁行业处于降产能的行业周期。建设方投资建设的项目投产后效果不佳,或不能投产,但是大量资金投入到建设项目中,同时还用负担银行贷款利息,因此建设投资方负担沉重。下游的施工企业必然受到这种负担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资金拨付不及时,造成工程款被大量拖欠。

2.建筑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前些年国家“四万亿”投资的刺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扩张较大,相对目前的经济形势,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场开拓中往往形成“狼多肉少”的局面。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时,往往几十家企业同台竞技,不断压低标价,垫资能力成为能否承揽到工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大部分工程项目没有预付条款,并且采用垫资施工的方式,施工过程就是不断垫资的过程,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金额越来越大。但是,建筑施工企业考虑自身的生存发展,就只能接受发包方的垫资条件。

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薄弱

一些施工企业领导重生产、重市场、重经营而轻资产管理,造成应收账款越来越大。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认识不清、管理系统。频频出现账务不清、资料缺失的现象,管理过程不严、清收措施乏力,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前账还未清完新账又不断增加。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清欠的对策

1.提倡社会诚信观念

随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社会都应以此为契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让诚实守信者处处优先,让坑蒙拐骗者处处受阻,形成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新观念。从而改善建筑施工企?I应收账款的状况,减少回收难度。

2.转变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树立“现金为王”的意识,现金是企业正常运作的生命线,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应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或设立专管部门,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认真梳理应收账款形成、回收的各个环节,明确项目经理、财务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门、清欠部门的管理职责,打通管理链条。

3.夯实基础,建立应收账款“身份证”

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大,数量多,管理时间、过程长,企业可以为每项应收账款建立档案,设立“身份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客户资信评价制度。客户的资信状况,直接影响客户对施工项目的保障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客户建立信誉档案并形成数据库。承接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应进行标前客户资信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对方的工商信息、资质、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不良记录等情况,核实对方的资金来源,对发包人及时支付工程款的能力进行初步判断。特别是对需要垫资或需要缴纳金额较大、时间较长的履约保证金的项目,应多方论证,慎重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坏账风险。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项目,企业应该根据合同的履约情况,开展阶段性的客户资信调查和履约信誉评价,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管理。

(2)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台账资料并定期核对。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列明各客户各阶段应结算工程款项和实际已经收到的工程款项,列明每笔收款的日期、发票号码和金额。同时安排专人定期与客户进行数据核对签字,确保收付无误,欠款金额准确。

(3)加强对项目收款关键资料的管理归档。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应收账款回收中的关键性资料强化管理,分类整理归档。与客户签订的施工合同、补充协议、设计变更签证、施工中的月度验工计价单、项目竣工验收报告、项目决算报告、收款流程图及相关人员信息等相关资料,直接决定了应收款项“何时收、收多少、怎么收”的问题,是应收账款回收的法理依据,需要重点管理,及时归档。

4.构建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1)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倒逼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以应收账款回收时“缺什么”为起点,层层向前倒逼,梳理前期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与资料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整改,关键事项“挂牌督办”,为应收账款项的回收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预警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在项目管理系统中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报表,以便企业负责人能够直接从信息化平台了解到每个项目的收款状态。系统即时对应收账款未达到既定目标或管理要求的项目进行预警,财务部门负责对相应数据和未及时收回款项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风险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应收账款的常态化管理,召开工程项目月度安全生产例会?r,把项目资金回收、现金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议程,由各项目经理针对各自项目做出具体汇报并深入分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把关,使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常态化。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定期梳理、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清欠措施。企业在进行账龄分析时,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第一,梳理处于信用期内的金额及明细,分析这些欠款客户的信用情况,并列出催款、回款的实施计划;第二,梳理超过信用期的金额及明细,把所有的逾期应收账款在账龄分析表中列示。同时,对这些逾期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①对于有偿还能力的客户,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催收;②对于长期拖欠应收账款,只是资金暂时困难,不能一次偿还的,要积极协商签订还款计划,限期还款;③对于偿还能力确实较低的客户,可以给予客户适当的偿还调整,以收回尽可能多的欠款;④对于故意拖欠的客户,可以采取法律诉讼、以物抵债,或者申请法院查封资产等;⑤对于存在重大坏账风险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以采取引入第三方的方式,签订风险协议,加快收回资金进程,减少企业损失。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可将不同施工地域、不同客户投资的工程项目进行网格化划分。对应着企业高管层,建立企业高管层对工程项目的网格化分片包点制度;同时对应着企业职能部室,建立企业职能部室对工程项目的网格化专项督导制度。从而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网格化管理局面。

第5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 施工 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强调在资金良性循环下资金的增值。人们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从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来考虑。有利于防止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时出现高额的账面利润作为掩盖。例如,大量逾期应收账款的存在,一方面导致成为坏账的风险,一方面又使企业账面利润可观,但并无资金可用,投资者分不到红利,债权人到期收不回本息。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账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1.2 有利于加强建筑企业其他管理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加强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以价值管理的观念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反映,奠定了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财务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合。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应相互渗透,不是独立和分离的。

1.3 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般,建筑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资金流通周期较长回收速度慢,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建筑企业可能会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在投标书中很容易盲目压低工程报价,对投标项目风险预测不够充分,导致以微薄的利润甚至倒贴成本代价来获取合同,造成企业入不敷出、损失惨重。企业为了维持企业经营的现金流,会通过各种渠道融资,虽然可以扩大经营规模,维持了运营,但同时这样也会加大企业的还债压力和财务风险。在施工过程中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甲方若不能及时拨款,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变现,大大加大了企业资金回收风险。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财务预算,加强应收账款回收,才能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企业缺乏全面财务管理意识,风险观念较弱

建筑行业大多是以技术为支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全面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重视不够,意识不到财务管理对此类企业的持续、健康运营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财务管理意识。企业领导一般只重视施工技术的改进,工程质量的考核监督,对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意识较弱,财务管理也较混乱,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2.2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一个好的管理过程都需要一个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支持和维护,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但是,很多建筑公司都没有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更不用说内部控制制度。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个财务管理系统,但是系统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全面地实施,出现工作人员有章不循的现象,缺乏健全的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和严格规范的资金使用规定。如果没有有效的、合理的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会导致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财务风险多发、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管理停滞不前等多重问题的出现,这样很难确保建筑企业活动高效健康的运行。

2.3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预算与管理运作不规范。有的公司虽然明确了预算管理体制及机构,编制了季度以及年度预算,但是预算实际执行效果难以检验,预算仅作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其作用并没有真正实现。另一方面,资金管理不集中以及资金控制不力。企业资金纪律执行不严,开支随意性较大,资金流向和控制脱节,上级单位不能及时掌握下属单位项目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存在较严重的恶性循环。

2.4建筑施工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能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建议

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到财务工作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控制水平和经济成效。首先,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随机性造成财务人员的流动性、流失性较大,财务人员调换频繁,新旧工作人员在交接工作时会存在缺失和遗漏,导致财务信息的对接不完整。因此,新进人员不能及时完整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态。其次,部分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没有掌握现代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对建筑行业没有深入认识和了解,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行业特征很好地融合。

3.解决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1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理念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的总体目标贯穿到财务管理中,从而保证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目标相一致,使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企业经营高层领导要帮助财务部门改变“只理不管”的传统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促进企业财务技术的更新,不断提高财务处理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2完善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因此,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长期、健康运营的基础,也是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会计法的要求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会计核算、内部稽核、内部牵制、财产清查、内部审计、原始记录管理、岗位交接、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组织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执行程序。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而且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此外,企业的各项管理都要服务和服从于经营需要,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它们之间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相互配套和补充。

3.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财务预算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良好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首先要从财务部门下放到施工现场,企业全体人员都要有财务预算控制意识。通过预算控制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运行效率。在具体操作时,预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按照相关要求与说明,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由项目部自行处理,对超出既定范围内的预算,要及时上报预算管理机构审批,预算管理机构应尽快做出审批意见。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要加强筹资预算管理工作,树立资金占用的成本观,真正做到合理科学预算,不因预算提前而形成资金闲置浪费,也不因预算滞后而延误正常的生产经营。通过严格执行预算方案,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

3.4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石,有利于确保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及时、完整、准确地向企业领导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施工企业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用人选拔制度,要选对人,用人唯贤,招聘那些既掌握了新会计准则技能,也能吃苦耐劳、有进取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其次要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及时了解新的会计政策和方法,适时进行知识更新;第三要引进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考核以及激励机制,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防止财务人员频繁调换,提高会计相关人员的严谨性和重视程度,促使企业财务人员不断增强整体综合素质,以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挑战与新变化。

4.总结

财务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必须重视整体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积极更新财务管理思想,才能有效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艳芬.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3

第6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42-02

1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对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既能够使企业资金组织进行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正确方向,并起到积极地推动的作用,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

2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结构较为单一,经济效益低下。2010年以来,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了整体下滑,直接导致相应的投资项目锐减,在建项目或停或缓。有些施工企业产品结构中工业项目比重较高,水泥、焦化、冶炼等行业市场的业务占到其全部业务的90%左右,形成了对这些业务的严重依赖,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企业效益低下,资本积累缓慢,发展后劲不足。

对于企业而言,受生产周期长、生产流动性强、投资大、涉及面广等行业特点所限,施工企业的诸多财务工作如资金筹措、产品价格形成、工程价款结算、生产资料统计与成本预算、考核等很多方面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财务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因此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2.1缺乏科学的全面预算认识

涉及预算,无论是施工企业的相关领导,还是企业内部除财务部门的其他大部分职能部门对财务预算管理都缺乏完全准确的认识,认为编制预算纯属财务行为,虽然全面预算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以价值指标和财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财务行为。所以将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部门具体的会计业务和会计工作混为一谈。在企业实际中,将全面预算交由财务部门完成实施很不利于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无法有效实施。

2.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都有其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成效。然而由于施工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施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致使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发挥应有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某些说明和规定也得不到健全,没有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和工程的进展、市场动态来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完善,因此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施工中出现了监督困难、财产流失、管理混乱等问题。

2.3职能部门权责不清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只行使权力,而不承担责任,从而造成资产流失,对重大经济损失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2.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的实施和标准差异较大是许多施工企业都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企业中财务数据不清、财产不实、财务信息模糊,不仅给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也可能因为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决策造成失误。

2.5施工企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

资金筹集的风险。我国多数施工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融资,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资金需求,大部分施工企业利用房产、土地等不动产办理了数额可观的银行抵押贷款,虽然相对股权融资而言,债务融资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进而可获得财务杠杆收益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多的债务融资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工程项目利润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时,或者银行信贷利率提高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将骤然提高。

资金回收的风险。作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的甲方,有些业主常常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借各种理由拖欠大量工程账款,导致施工企业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本质上看,这是业主把自身的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的市场行为,但是却使多数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2.6财务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财务人员的素质对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然而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参与较少,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更有甚者,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国家财经纪律,截留收入、挤列成本、乱借款、乱集资等时有发生。在管理技术和管理知识方面的更新和培训工作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当前形势之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需要。

3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

对全面预算树立科学的认识。对全面预算管理,施工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全面预算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施工企业内部各项资源要素的最优整合。建立健全预算组织机构,完善全面预算考核激励制度。为了把全面预算工作落实到实处,需要科学的全面分析与严格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是预算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以及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3.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强化的有力保障。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如计提折旧、资产目录管理、折旧年限、大修管理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严格的区分,使企业能够对当前的收益损失情况进行清晰的展示。其次,企业应该对债务债权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对应收应付资金和已收已付的款项数额进行对比显示,来对企业内部财务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便于企业的补缺查漏。最后,企业应该实现对工程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对整个施工的过程进行责任成本的管理。

3.3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建筑施工企业要在“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大力强化财务管理工作,首先是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强化财务管理与控制提供组织保证。在公司设置总会计师的基础上,分公司设置主任会计师,项目部设置主管会计师,参与各级经营决策。公司对主任会计师和主管会计师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实行授权管理,直接对企业法人负责。

3.4加强施工企业各种财务风险的防范

资金筹集风险的防范。施工企业筹集资金的风险常常是由于举债造成的,因此施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该坚持稳健的财务战略。首先,需要考虑工程项目利润率是否大于银行贷款利率,只有工程项目利润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其次还要考虑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考虑企业拥有现金的数量以及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合理确定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控制企业拥有的贷款和担保规模,切实有效控制企业负债经营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施工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集中体现在拖欠的工程款方面,清理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很重要的工作之一。针对拖欠工程款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物抵账、以欠款单位资产或工程产品抵账等方法来加速欠款清理。如果建设单位由于资金暂时紧张,并非恶意拖欠工程款的,可以考虑适当延长收账期。对于建设单位濒临破产。半停产状态、偿还能力很差的企业,施工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形式,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尽可能回收欠款,必要时可以保本舍息。对于恶意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要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法院采取冻结账号、变更建设单位财产、强制执行等手段依法清欠,加快欠款回收。

3.5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施工企业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施工企业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政策,应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财务人员进行阶段性考核,竞争上岗。施工企业通过以上途径在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财会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财务管理部门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戴玉霞.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财经论坛,2009(7).

第7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项目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22-02

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建筑业行业管理的一个窗口,更是建筑业企业形象的体现。项目管理是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层、最基本的管理。项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质量的优劣、文明施工的好差,与项目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1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重点

1.1 加强企业项目管理理论学习,以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针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的需求,工程施工企业应加钱对项目管理理论的学习。以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位置,完善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方向的分析、主要建筑工程结构要求的了解,建立一套基础性的项目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基础项目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能够适应项目的实际需求与特点,实现项目管理体系的适用性、科学性。另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管理工作重点的明确。将质量、成本、安全等内容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2 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为中心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构建的重要因素,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点的确定。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根据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特点、施工技术要求等完善施工质量控制点,并将控制点录入企业质量管理数据库。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数据库中的施工质量控制点进行施工各工序的控制,以此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提高企业质量控制水平,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将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与归档。在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完善过程中,借鉴以往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的经验,实现企业质量控制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强化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施工企业应将成本控制放在首位。以成本控制体系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构建。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工程施工企业应从材料成本控制入手,强化材料采购与存放管理。以综合成本分析与存放消耗作为重点,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另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还应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强化消耗定额的科学设置与执行。通过减少施工过程的消耗降低成本。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施工企业还应注重设备、安全、质量等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通过设备管理与养护减少施工设备故障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施工安全管理的执行,降低安全事故造成的安全事故处理成本。通过施工质量管理减少施工质量通病治理造成的成本增加。从多方面管理工作入手有效提高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效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 管理理念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动力

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即工程项目管理学,属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建立体制、组织与管理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管理思想、体制以及项目管理的组织、方法、手段等。研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管理总目标的控制。

这个总目标包括费用(成本)目标、时间(工期)目标、质量(包括安全)目标和其它相关目标。与项目管理学相关的学科还很多,如组织学,它研究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内的工程流程。又如投资学、技术经济学等等。只有把项目管理看成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管理科学,而不是看成依行政指令推行的权宜之计,那么,就会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去推动和参与项目管理的创新。

要实现管理理念创新,首先是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步伐。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才是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只要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真正实现创新,就必然极大推动项目管理者的观念创新,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不换观念就换人的氛围从而为项目管理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管理理念创新还要求项目管理者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就必须加强项目管理,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值时,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应当注意的是,工程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功能目标以及施工质量合格是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并力争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目标系统最优,满足确定目标值的相对满意原则。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让用户、社会满意,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

3 管理机制创新是项目管理创新的前提

项目管理机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项目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并开拓源源不断的市场。

3.1 实现组织机构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首先要明确项目管理的性质,将项目部建成一次性的项目管理经济组织,实现组织机构创新。在推行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项目部依然带着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色彩。①除行使项目管理职能外,还行使后勤服务、人事劳资、教育培训等行政管理职能;②跨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导致单项工程盈亏状况不明的事件时有发生;③项目部固化,违背了项目部的一次性和动态性原则。因此,项目管理必须从这一传统惯性中走出来,真正使项目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

3.2 实现制度建设创新。项目部是经济管理组织,企业必须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其管理行为。制度建设:①企业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要规范化、制度化,要尽可能统一项目管理模式。要有机处理好企业经理与项目经理、企业职能部门与项目经理部的关系。项目经理是企业经理在项目上的全权代表,代表企业对外履约。项目经理与企业经理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经济合同平等关系,不能以经济平等关系代替上下级关系,更不能以上下级关系代替经济平等关系。②不断优化企业的基本职能结构,科学界定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强化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服务职能,弱化直接指挥控制和行政命令,变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模式为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调控模式。③对项目管理成效的考核要科学化、理性化,必须明确企业本部是投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而项目是成本中心,要通过项目责任成本的管理与考核,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3.3 推动项目生产要素动作方式的创新。按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施工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的改革,对构成项目生产要素的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内部市场化的动作方式代替过去的行政指令,推动企业全要素市场化。对项目经理进行工程项目现代管理知识培训,并着手理顺和建立工程项目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总分包管理体制,以尽快形成工程总包与分包的管理格局,努力实现建筑施工组织结构和承包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为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3.4 实现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项目人才管理机制的核心是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而创新项目经理的管理机制,①需要企业统一认识,把项目经理真正当作一个职业,并且当作稀缺资源来看待,形成内部的项目经理人才市场,对项目经理实施业绩档案和资质的动态管理,用市场机制进行调控,促进项目经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②要落实项目经理的责、权、利,做到赋之以责、给之以权、厚之以利,保证项目经理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把职责履行到底。③要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既然承认项目经理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就应该按市场原则进行定价,敢于经理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就应该按市场原则进行定价,敢于突破传统的分配,实施利益激励;承认项目经理的社会价值,实施必要的精神激励;通过市场选择实现优胜劣汰,实施竞争激励。④要完善项目经理队伍的储备、教育及淘汰机制,以市场化的手段推进职业化的进程,从而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来实现。而项目管理的创新,则构成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和不竭动力,也是建筑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问题分析

1、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淡薄,而且片面认为成本管理与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仅仅重视财务方面的登记与账务管理,却忽略了施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施工企业领导阶层缺乏成本管控意识,进而无法推行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另一方面领导阶层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认识误区也会对施工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整体成本控制意识匮乏,最终无法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引起建筑工程造价总成本的提高,不利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长远发展。

2、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问题

完善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制度体系是强化成本管控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都不完善,首先表现为缺乏相应的成本管理机构,而且没有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导致很多成本管理措施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其次表现为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无法对施工企业的各项成本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控,忽略了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监管,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频发,而且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此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以及政策支持,从而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3、全过程的动态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相对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建筑施工企业从施工设计阶段到现场施工阶段再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然而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仍然局限在事后控制,忽略了事前和事中控制,缺乏对建筑工程全面的管控,很容易导致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资源浪费,甚至时常发生工程返工,不仅延误工期,增加工程造价总成本,甚至还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靠事后成本控制往往于事无补,后果不堪设想。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1、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

强化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管控意识,主要是为了促进全员参与,贯彻执行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施工企业全体职工对成本控制的正确认知,领导阶层要以身作则,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可以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强化其成本控制责任意识,鼓励职工积极配合成本控制工作。而且施工企业要加强财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施工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信息,提高整体的成本管理效率,节约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成本开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健全完善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

健全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体系,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机构,并聘用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注重成本管理人才的引进以及后期培训和教育,同时要明确成本控制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贯彻执行成本控制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对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对于任意浪费施工资源的行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以示警戒,而对于积极配合成本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通过奖惩结合,并严格监管,可以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控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支持,企业需要利用法律保障来强化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降低建筑工程总成本,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3、重视建筑施工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充分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合同规范要求以及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条件,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进度、技术方法、以及质量和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筹划,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并制定相应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施工资源的目标措施。同时,还需要明确目标责任成本,并将其作为编制施工工序标准成本以及确定施工作业层的考核指标,而且要通过市场调查,明确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以便及时做出应对和调整措施,对相应的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强化成本控制。

在现场施工阶段,首先,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规划和布置,并利用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调动有关成本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并对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进行综合分析,优化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尽可能地降低施工资源消耗,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开支。其次,要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测,制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安全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增加工程项目总开支,同时要及时排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因素,避免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再者,对于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管理,要确保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机构冗余以及人员闲置,同时要加强对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材料和设备的检测,保证其规格以及质量达标,而且要控制材料设备采购的数量,避免资源浪费。具体而言,就材料成本管控来说,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领料制度,明确材料去向,避免施工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而对于机械设备要进行定期维护,避免机械故障延误工期,同时对于不经常使用的而且购置成本非常高的机械设备,可以通过租赁手段来降低成本开支。

在工程竣工决算阶段,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成本开支进行整合,结合施工合同以及具体的施工方案,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并将实际施工成本与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考核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妥善处理好工程竣工结算各项清单,避免重要资料遗漏而影响真实成本核算,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实现预期的经济利润。

第9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1.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施工建设。与此同时,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相关主管部门对安全施工也高度重视。从历年数据来看,建筑施工事故总量以及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常年处于高位,仅次于采矿业,因此建筑施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总的来看,建筑施工事故的主要有五大类型,分别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以及坍塌,这五类事故造成的伤亡占到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总人数的90%以上。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以及独特性,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很难简单的下结论。但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管理的缺位和失效,安全管理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从管理出发,进一步提高建筑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机构不完善

要实现建筑产品的安全生产,首要条件就是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具体的执行者,对安全生产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中,个体私营建筑企业中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没有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专职安全管理员往往也是应付上级检查,实际工作中基本不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许多工地的现场主管既是施工员,又是技术员,还是安全员,一人担任多个职务。安全生产制度无法落实,施工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没有切实的保障。相对个体私营企业而言,国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虽然较为健全,通常也制定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安全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权限往往是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比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后,其并不能直接安排人员进行整改,他需要先报告,能否落实还得看施工队或者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进度、成本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就将安全管理放在次要地位。

2.2 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管好安全工作的责任,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奖罚机制,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被动应付。

其次,目前建筑市场的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大量拼凑而成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充斥市场,采取挂靠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工程建设项目。一旦承接工程任务,为了弥补前期的不正当投入,追求最大利润,而盲目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或租用的施工设备、机具和周转材料陈旧,安全生产投入能省即省,违背客观规律,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

2.3 安全意识差

建筑业从业人口已经接近四千万,其中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但这些农民工教育程度低,安全意识非常薄弱,而且上岗前也没有得到专门的技术培训,因此他们的安全防护操作技能较差,施工过程中最容易成为事故的受害者。从近几年发生的安全死亡事故分析来看,其中有80%左右的死者从农村到城市工地工作不满二个月。他们没有经过必要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目前,很多分包队伍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培训问题上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其中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

3.提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权责利分配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职位的责权利分配存在问题,就会对该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安全管理工作,若管理者承担的责任远远多于权、利,那么没有人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因此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挂钩和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且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领导主管,出现事故领导负责”的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对企业法人的安全资格进行管理,明确企业法人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法定职责。企业法人重视了安全生产,就势必在企业中建立与健全一整套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以经济杠杆的手段将相关措施、制度落到实处。

3.2 正确认识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

从表面来看,所有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实际上,其背后都存在必然性。偶然背后都包含着必然性,许多安全管理人员都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是“运气差”、“倒霉”,并没有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安全管理的职责就是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控制,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3.3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企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生产以及长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搞好企业安全理念的建设。安全文化理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和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方向和目标的指南,是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动力,是全体员工接受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和约束。2)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把“人”作为培育安全文化的对象和立足点,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3)建立安全制度约束体系。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以制度来保障,以机制来引导。因此,要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3.4 强化培训,增强安全质量标准意识

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依标作业,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变成其自觉行为,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通过持续强化安全知识的学习、播放安全事故事例,强化了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观念、态度、行为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4.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从确保安全、服务生产、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等多个角度进行定位。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这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管理者以及施工人员等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各方齐心协力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素珍.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性[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10.

[2]黄世国,徐丽.基于PDCA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