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梗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 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 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 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 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 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训练;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患者肢体恢复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1.42±13.58)岁,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重度偏瘫10例,中度偏瘫44例,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然后伸直举过肩膀,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当患者向患侧翻身,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患者发病第2天,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2次/d,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10 min,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踝关节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保持双足并拢着地,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宽,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护士在患侧保护,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且无劳累感觉时,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发现改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若患者发病,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连接,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8):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6(16):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36):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3):172-173.
[7]曾明梅,李瑞英,马玲,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16):83-85.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为临床常见多发性急症又称缺血性卒中。因局部脑组织脑血液循环供应障碍引起的一种缺血缺氧造成的脑部病变。发病时患者会快速陷入昏迷失去意识或伴休克等症状[1]。此病危险性大,病情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就会使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年人群其致残及死亡率高,成为中老年人群健康的杀手。该病患者常起病迅速,较早时伴有手足麻木、头昏、眩晕、头痛等,最终导致患者偏瘫、失语、脑疝及死亡。如何更有效的治疗脑梗死降低致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研究报道,行为护理能有效降低老年脑梗死的并发症发生,对治疗效果也具有影响[2]。本文对我院50例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未实施行为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采取行为护理干预下对治疗该病的效果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脑梗死老年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在60~82岁,平均(73.6±6.23)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在62~81岁,平均(71.4±6.20)岁,其中男11例,女14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经院内上报批准后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就不同护理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情况差异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CT与MRI下检查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性别,年龄方面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梗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方法[3]。
1.2.1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性别合理安排床位,热情介绍病区环境,同病房病友,交代注意事项,给患者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入院常规及床单位护理。制定患者健康档案,询问了解病患基本情况取得配合、过敏史及特殊情况,告知患者家属预防跌伤与坠床[4]。给患者进行护理安慰,避免患者情绪过激造成疾病发作。适当支持家属陪护,减少患者孤独感。可指导患者放松心情,避免血压升高。注意防寒保暖,饮食清单营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上联合实施行为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病变、褥疮、坠积性肺炎等[5]。进行预防性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有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督促患者多进行活动练习,如:床单位上移位训练、穿衣脱衣练习、站立和搀扶下行走训练、在患者能基本完成前面几个训练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如:洗脸、握勺子等。所有训练间家属需在一旁陪护,避免坠床与跌伤风险。在患者出院后可指导基本体操训练改善患者肌肉无力状态。护理工作人员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帮助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加强肢体与语言的功能训练,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恢复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感知,制定一套功能康复计划并且酌情实施。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临床常用简易式FMA评定法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状况进行评估在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上肢体活动总分66分、下肢活动总分34分,行为护理前后进行评分测定[6]。临床护理疗效评估,显效:护理干预实施后,患者基本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生活基本无较大影响;一般:临床症状减轻,活动受限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无效:患者有并发症,病情无缓解或加重。
1.4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统计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行为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观察组常规治疗前为(35.66±5.39)行为护理后(64.71±4.32);对照组常规治疗前为(32.41±6.23),常规护理后为(48.61±5.33),两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P
2.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比情况均有好转,观察组总效率92%比对照组总效率75%结果显著要高(P
3 讨论
我国老年化趋势逐年呈攀升,老年患者诱发脑梗死的几率也随之增加[7]。该病患者常会出现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造成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的身心都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目前临床发现通过行为护理训练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能刺激诱导患者恢复各项机体功能。
方法:对42例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焦虑量表(ASA指数)。
结果: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将心理护理作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康复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8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37-01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康复期长的脑血管科常见疾病。因为肢体功能丧失,语言障碍,自理能力缺陷。使康复期的病人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将我科42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42例,均排除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患者,男27例,女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病情,年龄等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再病人入院后按常规护理外再给予心理护理。
1.2.1 一般护理。按常规护理方法,定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协助生活需要要及康复锻炼,做好用药护理,加强饮食指导。
1.2.2 心理护理。
(1)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洁净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元整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减轻患者因为住院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情绪。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热情对待病人,微笑服务,采用合适的语气,语调,与患者沟通,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尽力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在沟通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的情况采取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3)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的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
(4)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病后患者大多会变得焦虑悲观,这时家属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支持,多与患者交流,解除他们的顾虑,让家属知道,他们的态度和言行是影响患者心理因素及病情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评价方法:42例病人焦虑状态均采用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定3,该表由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该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P
①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是研究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及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护理技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减轻精神痛苦、思想负担、焦虑心理。
3.2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失语,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变得焦虑,好发脾气。特别是意识清楚,语言尚清的康复期患者更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的心理情绪。在本组病例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平分均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对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3版)[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1,626
中国分类号:R493.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 分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 卧床期(1~3天) 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 坐位期 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 离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 步行期(8~21天) 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 恢复期(18~45天) 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 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 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 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 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 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 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 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 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77~79
[14] 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 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 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护理;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49-01
脑梗死亦可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偏瘫指的是局部脑组织受到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缺氧、缺血,诱发组织坏死,出现脑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偏瘫的形成,年龄在50至60岁的人群发生几率较高[1]。患者出现偏瘫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其家庭也增添了很大压力。为了使患者病情改善,让其肢体功能尽早恢复,必须实施护理干预。据临床研究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可强化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本文主要分析重症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64例重症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病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59至81岁间,平均年龄70.85±6.27岁。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男性1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60至82岁间,平均年龄70.37±6.8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需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康复期间,明确患者疾病症状变化情况,确保病房室内通风良好,注重清扫病房,指导患者的饮食等。
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护理。脑梗死发病较急,且伴随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因而易产生不良情绪,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患者表现出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向患者讲述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知识。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让家属陪伴于患者身边,给予其安全感。②肢体训练。为了降低肌肉萎缩与关节挛缩变形发生率,患者的肢体必须置于功能位,肌肉与上下肢关节需经常活动。上肢训练:患者患部需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患手可通过捏皮球的方式,对患者手指功能进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10下。下肢训练:患者可进行翻身、身体左右移动动作,立膝、下肢伸屈、扭动骨盆,每天2次,每次10下。③并发症预防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期帮助患者更换,对于其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降低压疮发生率,确保床单的整洁与干燥。另外,教会患者正确的排痰与咳嗽方法,降低误吸发生率,控制肺炎的发生。④鼓励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经常给予患者鼓励,向他们讲述成功病例,使他们对于疾病治疗充满信心。
1.3 护理满意度与抑郁、焦虑评价标准
①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态度、热情程度、护理技巧等,主要包括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
②抑郁自评量表。轻度:53至62分;中度63至72分;重度:超过72分。
③焦虑自评量表。轻度:50至59分;中度60至69分;重度:超过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3 讨论
因脑梗死患者出现偏瘫后,给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神调节与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肢体功能尽早恢复。
在以往的医学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只单纯注重对疾病的护理,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综合护理可将患者主体地位突出,强调患者的感受,坚持以人为本,在实施综合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并尽量满足其需求[2]。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可以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从细节之处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可将患者的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解除,对于患者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6.9%,仅有2例并发症病例,并发症率为6.3%,且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了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率,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对于患者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有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对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2~87岁,平均62岁。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2)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康复训练
2.2.1.良姿摆放
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的摆放。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位应取健侧卧位位主,应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每隔1-2小时变换肢体一次,每次换肢体时,应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
2.2.2 被动运动
(1)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3主动运动
2.3.1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2.3.2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
转贴于
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脑梗塞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2.4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剂按摩。
3 总结
【关键词】 脑梗塞后遗症期;康复;护理体会
脑梗塞是我国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 患者死亡率高, 健存患者通常会遗留有程度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口眼歪斜或者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而偏瘫的发生率高达60%~80%, 给患者家庭造成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1],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行康复治疗的68例脑梗塞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为本院2011年1 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行康复治疗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 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证实, 无意识障碍及严重的智力障碍, 同时均有一侧偏瘫, 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5例;患者入院72 h内根据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 根据Katz分级法ABC级9例, DE级36例, FG级33例。患者年龄分布:
2 护理措施
2. 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由于疾病发病快, 患者一般会有头痛、失语以及偏瘫等各种表现, 以及患者对于疾病的不能正确全面认识、对于死亡的恐惧, 大多数患者患者对生活的悲观、失望, 对于疾病的不接受, 出现焦虑、烦躁不安、忧郁、恐慌等不良心理反应, 部分患者不愿配合甚至拒绝治疗, 因此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于患者及家属沟通, 态度诚恳、和蔼, 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鼓励患者多和康复效果好的患者交流, 增强其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康复治疗。
2. 2 语言康复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语言功能下降情况判断患者的失语类型, 如感觉性、运动性以及混合型失语等类型, 根据患者的具体失语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语言康复计划。 ②强调语言康复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从最简单的单音节逐渐过渡到字、词, 再逐步过度到段落等, 在患者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后, 再逐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康复训练[2]。当然, 若患者实在掌握不佳, 也可先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训练, 从简到难, 从少到多, 逐步推进。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讲述患者最为感兴趣的事情, 让患者在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增强其说话的兴趣。同时根据患者的爱好, 在患者周围摆放患者感兴趣的书籍、图片, 播放患者感兴趣的相声, 歌曲等, 增加对患者的听觉以及语言刺激功能。根据患者的表现及反应适时的转换训练内容, 尽量选择患者感兴趣的内容, 激发患者学习语言的欲望。不断的给于鼓励, 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保持其学习训练的兴趣。
2. 3 肢体康复 功能锻炼在整个康复护理中占据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具体制定锻炼计划, 及早进行肢体锻炼, 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配合必要的针灸、按摩, 帮助患者恢复气血运行的通畅。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患者锻炼的内容, 首先是被动活动:护理人员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训练。遵循由大关节到小关节顺序, 尤其是必须保证患者的小关节多做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 保持其关节灵活性。其次主动活动: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左右翻身运动、摆肩等主动性躯干肌康复训练, 进行双桥运动以防止足内翻, 进行摆腿运动以防止足外翻, 逐步增加其难度, 使患者学会自主翻身、“单桥”运动、由侧卧位向坐位的移动等[3]。最后进行床下活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最后患者要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直至过渡到独立行走等, 并根据患者的康复效果适当调整康复计划, 保证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高、并发症多, 患者恢复慢, 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需要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上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开始起患者均会有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的预后效果与患者能否在发病之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康复效果与患者年龄、病因、病变部位、程度、药物作用等多个因素有关外, 越早期介入的康复, 患者的体力、耐力以及肢体运动的协调能力均会有明显的提高。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的康复治疗, 可显著减轻残损程度, 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4]。在整个患者康复过程中, 有计划的整体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观察、心理护理、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以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的对缩短患者的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Ashburn S L A. The Bobath concept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a focus group study of the experienced physiotherapists' perspective.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2000, 22(15): 665-674.
[2] 郑英华,冯鹏雄,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31(3):538-539.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脑梗塞;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7―01
脑卒中患者在最初“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如焦虑、悲观、依赖、急躁易怒,甚至陷入绝望,产生自杀念头[1],行为上表现为寡言少语,缺乏主动性,在生活上依赖别人,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这些低落悲观的情绪容易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严重影响病情的康复。因此,脑卒中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使其消除低落的情绪,是病情康复的基础和保证。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专业心理护理,探讨专业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16例(男58例,女5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略)。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发病后24~48 h内人院,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标准。均经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和(或)MRI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出血性卒中,梗死后脑出血;②有意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③l临床及生化资料不完善者。
1.3方法
1.3.1 治疗康复两组治疗康复方法相同,均予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对伴有颅高压的患者同时采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治疗。两组均早期采用康复治疗,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2 专业心理护理 观察组由专业护士进行专业心理护理:①心理接受法:耐心、无条件地接受患者对疾病的各种痛苦体验,以获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主动配合治疗。②同情和理解病人: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了解病人需求,谅解病人的言行,用和蔼的语言与病人交谈,耐心细致地劝慰。③做好心理安抚,消除自卑心理,加强早期语言锻炼[2],护士不厌其烦地对病人进行语言训练,像和正常人交谈一样进行,语速要慢,语句短。当病人发出语言时给予鼓励,激发其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④解除其思想顾虑,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锻炼。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由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l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z土s)表示,采用1一Sample K―S、Levene检验分别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构成比的比较采用NIHSS评分将两组分为轻型梗死组、中型梗死组、重型梗死组。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即轻、中、重型梗死组的构成比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5,P=0.850)。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lH―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572,P一0.566);治疗1个月两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尸
2.3 两组存在心理问题治疗前、后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均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观察组有37例(63.79%),对照组35例(6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702);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有5例(8.62%),对照组20例(34.48%),观察组患者存在心里问题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73,P=0.001)。
3 讨论
脑梗死是突发性疾病,患者毫无思想预备,且此病变化多端,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急性期后约3/4的患者丧失生活劳动能力,需人照顾,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惧怕心理;患者瘫痪在床[3],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产生悲观消极心态;由于病程长,恢复慢,对恢复期的语言及肢体练习有急躁心态。由于恢复慢,预后差,少数患者表现闷闷不乐,对四周反应冷漠,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存在这些情绪会导致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不仅通过生物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而且会使个体产生负性心理,而致患者在康复训练时主动性差,影响肢体功能锻炼的顺应性和效果,延长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甚至达不到满意的恢复。因此心理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全面康复有莺要的作用。本资料中,60%以上患者治疗前存在心里问题,提示脑梗死后心理障碍发生的比率高。治疗一个月后,实施专业护理组的患者心理问题较常规护理组显著减少。结果提示,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影响,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训练中,心理护理对康复训练具有正相协同作用,能调动患者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病人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使病人心情舒畅的接受各种治疗及功能恢复的训练,促进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