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脑梗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梗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 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 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 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 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 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第2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训练;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11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0.065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患者肢体恢复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1.42±13.58)岁,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重度偏瘫10例,中度偏瘫44例,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然后伸直举过肩膀,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当患者向患侧翻身,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用手引导躯干旋转,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患者发病第2天,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2次/d,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被动运动

10 min,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上肢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踝关节稍背屈,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然后放松,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如此重复1~2 min,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保持双足并拢着地,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宽,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护士在患侧保护,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且无劳累感觉时,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发现改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若患者发病,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可松懈连接,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8):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6(16):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5(36):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28(22):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3):172-173.

[7]曾明梅,李瑞英,马玲,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16):83-85.

第3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为临床常见多发性急症又称缺血性卒中。因局部脑组织脑血液循环供应障碍引起的一种缺血缺氧造成的脑部病变。发病时患者会快速陷入昏迷失去意识或伴休克等症状[1]。此病危险性大,病情发展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就会使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年人群其致残及死亡率高,成为中老年人群健康的杀手。该病患者常起病迅速,较早时伴有手足麻木、头昏、眩晕、头痛等,最终导致患者偏瘫、失语、脑疝及死亡。如何更有效的治疗脑梗死降低致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研究报道,行为护理能有效降低老年脑梗死的并发症发生,对治疗效果也具有影响[2]。本文对我院50例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未实施行为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采取行为护理干预下对治疗该病的效果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脑梗死老年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在60~82岁,平均(73.6±6.23)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方案,患者年龄在62~81岁,平均(71.4±6.20)岁,其中男11例,女14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经院内上报批准后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就不同护理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情况差异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CT与MRI下检查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性别,年龄方面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梗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方法[3]。

1.2.1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性别合理安排床位,热情介绍病区环境,同病房病友,交代注意事项,给患者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入院常规及床单位护理。制定患者健康档案,询问了解病患基本情况取得配合、过敏史及特殊情况,告知患者家属预防跌伤与坠床[4]。给患者进行护理安慰,避免患者情绪过激造成疾病发作。适当支持家属陪护,减少患者孤独感。可指导患者放松心情,避免血压升高。注意防寒保暖,饮食清单营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上联合实施行为护理: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病变、褥疮、坠积性肺炎等[5]。进行预防性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有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督促患者多进行活动练习,如:床单位上移位训练、穿衣脱衣练习、站立和搀扶下行走训练、在患者能基本完成前面几个训练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如:洗脸、握勺子等。所有训练间家属需在一旁陪护,避免坠床与跌伤风险。在患者出院后可指导基本体操训练改善患者肌肉无力状态。护理工作人员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帮助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加强肢体与语言的功能训练,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功能恢复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感知,制定一套功能康复计划并且酌情实施。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临床常用简易式FMA评定法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状况进行评估在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上肢体活动总分66分、下肢活动总分34分,行为护理前后进行评分测定[6]。临床护理疗效评估,显效:护理干预实施后,患者基本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生活基本无较大影响;一般:临床症状减轻,活动受限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无效:患者有并发症,病情无缓解或加重。

1.4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数据处理统计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行为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观察组常规治疗前为(35.66±5.39)行为护理后(64.71±4.32);对照组常规治疗前为(32.41±6.23),常规护理后为(48.61±5.33),两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P

2.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比情况均有好转,观察组总效率92%比对照组总效率75%结果显著要高(P

3 讨论

我国老年化趋势逐年呈攀升,老年患者诱发脑梗死的几率也随之增加[7]。该病患者常会出现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造成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对患者的身心都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目前临床发现通过行为护理训练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能刺激诱导患者恢复各项机体功能。

第4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方法:对42例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焦虑量表(ASA指数)。

结果: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将心理护理作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康复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8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37-01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康复期长的脑血管科常见疾病。因为肢体功能丧失,语言障碍,自理能力缺陷。使康复期的病人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将我科42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42例,均排除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患者,男27例,女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病情,年龄等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再病人入院后按常规护理外再给予心理护理。

1.2.1 一般护理。按常规护理方法,定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协助生活需要要及康复锻炼,做好用药护理,加强饮食指导。

1.2.2 心理护理。

(1)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洁净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元整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减轻患者因为住院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情绪。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热情对待病人,微笑服务,采用合适的语气,语调,与患者沟通,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尽力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在沟通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的情况采取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3)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的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

(4)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病后患者大多会变得焦虑悲观,这时家属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支持,多与患者交流,解除他们的顾虑,让家属知道,他们的态度和言行是影响患者心理因素及病情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评价方法:42例病人焦虑状态均采用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定3,该表由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该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P

①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是研究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及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护理技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减轻精神痛苦、思想负担、焦虑心理。

3.2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失语,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变得焦虑,好发脾气。特别是意识清楚,语言尚清的康复期患者更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的心理情绪。在本组病例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平分均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对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3版)[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1,626

第5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梗塞的发生率却呈日渐增多的趋势,偏瘫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并具有高致残和高死亡率[1]。早期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6岁,平均56.8岁,病程1.5h-8d,平均1.7d,神经功能损伤评分30.5±7.4分。患者均经CT确诊为脑梗塞后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及中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入院2-7d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常规护理 用温热水每天行2次擦洗患者患侧肢体,用50%酒精在每晚睡前进行按摩,为促进血液循环,先从近端关节开始再至远端关节。对患者肢位在卧床期的摆放,包括健侧卧位,仰卧位,患侧卧位肢位摆放,特别是睡觉前需将患肢依据功能位置进行摆放,避免关节出现变形和僵硬。

1.2.2 康复护理 患者病情在入院后第2d无变化,且急性脑梗塞经CT检查确诊,即可开展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在床上协助患者进行,2次/d。采用本体促进法对患肢进行锻炼,即利于屈肌及伸肌的各种神经生理学现象的联合运动、共同运动及姿势反射等诱发的较为随意的运动。如随意运动表现在肌体部,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床上进行,包括漱口、接物、饮食、梳头、更衣等。锻炼躯干肌的方法为,主要对腹肌、背肌和翻身以对躯干肌力进行锻炼。偏瘫肢体功能在上述锻炼成功进行后有所恢复,护理人员在半个月后,可协助患者行坐位训练,双下肢垂在床边进行,最后为两步法的步行训练,包括患者在医护人员协助下站立,座椅站立,扶杖站立等。同是,由助手协助做迈步训练,在瘫痪肢体处由护理人员拴上绳子,瘫痪脚下协助下可迈步。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痛和头昏症状训练需立即停止[2]。

1.2.3 语言康复训练 脑梗塞偏瘫患者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语言表达,常表现为焦虑、烦躁,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观察,并行准确判断,对患者的心意理解并领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合理需求,以使其主动配合训练全程,同时对物体进行命名行记忆力训练,提高书写能力并维持,对言语能力上的不足进行弥补。

1.2.4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在脑梗塞发生后多不伴有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的现实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康复训练的远期效果,使患者对治疗全程抱有希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当患者情绪低落,训练受到阻碍时,护理人员需就成功的案例进行介绍,将心理护理在整个康复训练全程中应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1.3 效果评定 依据全国脑血管病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标准。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级-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18%-45%的减少;无变化发生:对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其增加或减少在18%增加的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临床上无效指无变化、恶化和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4 0例中,基本痊愈6例,占1 5%;显著进步1 4例,占35%;进步18例,占45%,无效2例,占5%,临床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基本痊愈4例,占10%;显著进步9例,占22.5%;进步14例,占35%,无效13例,占32.5%,临床总有效率为67.5%。护理前后两组病情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临床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除要求对疾病进行治愈外,更注重使整形体生理功能和生命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脑血管疾病有较大的康复潜力,患者在病发离梗塞后以认知、运动、心理、语言及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经系列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故在脑梗塞偏瘫患者中,早期开展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和致死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第6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1

1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1]。

脑梗塞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者、高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大多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或肢体方面的功能障碍,由健康或活蹦乱跳突然因病不能说话或说话吐字不清、肢体活动受限,严重的出现生活不能自理,使患者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对生活丧失信心。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开导,多和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要求,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配合和合作,使患者能面对现实,放下思想负担,积极配合治理护理,早日康复。

2.2急性期护理。

2.2.1急性期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易复发,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梗塞病人康复护理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病人的愈后和出院以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监护,勤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使患者的损伤降到最低。

2.2.2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大多时间比较长,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是加重患者病情,特别是造成患者致残的最大危害,故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2.2.2.1基本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勤翻身拍背;勤擦洗,及时清理大小便,定时清洗会阴,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翻身时做到动作轻柔,避免硬拉、硬扯,床铺平整干净,可以采用气垫床或翻身床,防治皮肤损伤,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轻患者的损伤和痛苦,防治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能在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庭化的环境内接受治疗和休养。

2.2.2.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脑梗塞患者多为老年人,再加长期卧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因吞咽功能障碍,使分泌物滞留于口腔内不易排出,易造成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所以护理人员除了定时翻身拍背外,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对于痰液粘稠者,采用雾化吸入、吸痰等方法,使痰液及时排出,同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确保呼吸道通畅。

2.2.2.3合理饮食,预防便秘的发生。脑梗塞患者一般都长期卧床,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从而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会使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在注意患者饮食的同时,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使患者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情况,制定适应不同患者的心理调整和康复护理,比如采取床上运动,训练患者定时排便等,预防便秘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3恢复期护理及康复指导。脑梗塞患者恢复期主要是功能的康复。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发挥病人的残留功能,让其尽可能获得独立性,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得到生活自理。

2.3.1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脑梗塞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肢体和语言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懂得尊重患者,平时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2.3.1.1语言障碍者,护理人员要和家属共同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口唇舌的运动,然后从简单的发音、单词、短语一步一步练习。根据患者的情况每日制定练习计划,反复多次进行练习,从而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2.3.1.2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采取针灸、按摩康复,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人员要指导和督促病人每天按时进行正确的肢体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帮助或协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和关节的萎缩,循序渐进,逐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无论是语言功能还是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贵在坚持。

2.3.2饮食及出院指导。患者康复达到出院指标,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出院以后要坚持康复训练,生活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根据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比如戒烟、限酒,饮食要科学合理;年龄大了饮食应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同时要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切忌暴饮暴食。根据自身情况每天进行锻炼,保持良好心情,按时吃药,定期检查等等,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的进一步康复,使自己早日回归社会。

第7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有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对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2~87岁,平均62岁。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2)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康复训练

2.2.1.良姿摆放

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的摆放。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位应取健侧卧位位主,应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每隔1-2小时变换肢体一次,每次换肢体时,应置患侧关节于功能位。

2.2.2 被动运动

(1)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2)针灸:在康复早期实行针灸治疗具有一定意义。头针和体针他们的意义相同,但头针更为方便易行应首选。常用的头针刺激区有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和语言区,可根据病情选用,留针时间为1-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三阴交、昆仑、丘墟、太冲等穴,每次取4-5个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也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可根据病情选用肝点、肾点、脑干点和脊柱点交替刺激。

2.3主动运动

2.3.1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2.3.2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

转贴于

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脑梗塞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2.4褥疮预防及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例如翻身、垫棉圈、上气垫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红花酒精(红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倾倒于手掌中少许,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向心性进行按摩局部皮肤10-15min。因为红花酒精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皮肤已出现潮红的患者,能更有效预防褥疮。对酒精过敏者,用热毛巾敷后涂剂按摩。

3 总结

第8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48例病情相对稳定的脑梗死患者提供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护理路径:基础护理、评估吞咽功能、防止窒息、保持管道通畅、患肢功能位、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培训、与患者沟通、健康宣教。结果:148例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总疗效86%。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恢复越理想。

关键词 脑梗死 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 恢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46

脑卒中是内科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危急重症疾病之一,脑梗死是脑卒中中以脑缺血为主的脑血管疾病,根据循征医学指导对脑梗死实施临床路径,在促进疾病康复,降低患者致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一致公认1。2008年8月神经内科就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后,护理相应实施护理路径,针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致残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48例,男64例,女84例,年龄54~95岁;病程24~72小时。经脑CT和MRI检查确诊。

入选标准:①1996年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临床诊断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存在肢体功能障碍;③生命体征平稳;④无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

护理方法:

⑴一般护理:按照脑梗死治疗临床路径完成常规治疗和护理:①保持室内清静,保持病室温度,不宜过高;②严密观察和监测生命指征,观察神志、瞳孔变化;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管道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大小便;④做好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加强个人卫生,勤换衣服,翻身拍背,防止皮肤损伤和压疮发生;⑤饮食护理,嘱咐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的食物,低脂肪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⑵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功能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每天进行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宜。①肢体功能位的摆放:一般患者病侧肢体被动外翻,不能正确摆放,责任护士采取不同时采取不同的肢体摆放位置;仰卧位:患者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行,使用软靠背垫支,并与床边平行,垫于患侧肢体头、肩、臂、髋,使肩部处于外旋、外展位,患髋部略内旋、内收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健侧肢体略后伸,屈膝,患侧下肢放于健侧下肢稍前面,膝关节弯曲,膝踝关节置以软海绵圈,防压伤;患侧卧位:头部有良好的支撑,躯干稍后旋转,患侧上肢前伸,健侧上肢放于上身或枕头上,患侧下肢略屈曲,健侧下肢稍向后略伸直,背部垫靠背。②关节运动: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约3~4天,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并起到消肿止痛作用;其次再按关节大小依次进行按摩、活动,动作要轻、柔,节奏要缓慢,幅度不要太大,循序渐进,2~3次/日,每个关节5~10次即可。③主动运动:责任护士协助患者逐渐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将患者双手十字交叉,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抱膝,双膝屈曲,髋关节伸展,帮助患者把下肢放置于床下便于患者屈曲伸髋。④坐位、站位、行走训练:患者先取15°~30°卧位,以后每2~3天增加10°,2~3次/日,一次20~30分钟;以防止出现低血压、头晕等不适;在患者适应80°~90°坐位后,鼓励下床站立,由健侧负重过渡到双下肢负重;在患者站立保持平衡以后帮助患者逐渐步行,由小步到跨步行走,到独立行走。⑤生活能力护理:患者在以上功能逐渐恢复后,进行基本生活能力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刷牙、洗面、穿衣服、进食的护理训练。⑥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部分患者因脑卒中后出现言语障碍,失语,及肢体功能障碍,在病情稳定后3~4天,责任护士就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流,帮助进行语言恢复性训练,从单一的字开始,逐步增加,加一些算术;康复期由理疗科进行针灸,配合好针灸的同时教患者做搭积木、捏皮球、握调羹等肢体功能恢复训练。

第9篇:脑梗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脑梗塞;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7―01

脑卒中患者在最初“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如焦虑、悲观、依赖、急躁易怒,甚至陷入绝望,产生自杀念头[1],行为上表现为寡言少语,缺乏主动性,在生活上依赖别人,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这些低落悲观的情绪容易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严重影响病情的康复。因此,脑卒中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使其消除低落的情绪,是病情康复的基础和保证。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专业心理护理,探讨专业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16例(男58例,女5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略)。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发病后24~48 h内人院,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标准。均经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和(或)MRI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出血性卒中,梗死后脑出血;②有意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③l临床及生化资料不完善者。

1.3方法

1.3.1 治疗康复两组治疗康复方法相同,均予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对伴有颅高压的患者同时采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治疗。两组均早期采用康复治疗,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2 专业心理护理 观察组由专业护士进行专业心理护理:①心理接受法:耐心、无条件地接受患者对疾病的各种痛苦体验,以获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主动配合治疗。②同情和理解病人: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了解病人需求,谅解病人的言行,用和蔼的语言与病人交谈,耐心细致地劝慰。③做好心理安抚,消除自卑心理,加强早期语言锻炼[2],护士不厌其烦地对病人进行语言训练,像和正常人交谈一样进行,语速要慢,语句短。当病人发出语言时给予鼓励,激发其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④解除其思想顾虑,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锻炼。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由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l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z土s)表示,采用1一Sample K―S、Levene检验分别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构成比的比较采用NIHSS评分将两组分为轻型梗死组、中型梗死组、重型梗死组。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即轻、中、重型梗死组的构成比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5,P=0.850)。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lH―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572,P一0.566);治疗1个月两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尸

2.3 两组存在心理问题治疗前、后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均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观察组有37例(63.79%),对照组35例(60.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702);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有5例(8.62%),对照组20例(34.48%),观察组患者存在心里问题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73,P=0.001)。

3 讨论

脑梗死是突发性疾病,患者毫无思想预备,且此病变化多端,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急性期后约3/4的患者丧失生活劳动能力,需人照顾,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惧怕心理;患者瘫痪在床[3],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产生悲观消极心态;由于病程长,恢复慢,对恢复期的语言及肢体练习有急躁心态。由于恢复慢,预后差,少数患者表现闷闷不乐,对四周反应冷漠,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存在这些情绪会导致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不仅通过生物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而且会使个体产生负性心理,而致患者在康复训练时主动性差,影响肢体功能锻炼的顺应性和效果,延长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甚至达不到满意的恢复。因此心理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全面康复有莺要的作用。本资料中,60%以上患者治疗前存在心里问题,提示脑梗死后心理障碍发生的比率高。治疗一个月后,实施专业护理组的患者心理问题较常规护理组显著减少。结果提示,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影响,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训练中,心理护理对康复训练具有正相协同作用,能调动患者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病人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使病人心情舒畅的接受各种治疗及功能恢复的训练,促进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09):26―2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