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的未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店为主要产业,占整个集团所有产业的70%。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具有较大规模的小天鹅火锅分店五十多家,拥有员工五千多人。员工中1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60%以上是中专、职高生,还有少部分的初中毕业生。从用人的角度看,该集团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当好服务员,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职高生在二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领班、大堂经理等,发展得更好的升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重庆小天鹅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重庆小天鹅集团和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们根据小天鹅集团的用人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为小天鹅集团培养输送大量适用的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服务人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庆铃国有企业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有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该企业还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重庆大学每年专为该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这样的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庆铃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庆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规划
在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发展,英语的教学目标决定着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在职业高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处在被动的状态,并不情愿学习英语,认为自己又不会出国,也见不了几个外国人,英语对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作用,也就不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英语的目标。在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中,需要学生对英语有目标,有学习方向。其实,要想使学生找到方向并不是什么难事,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都是21世纪的人了,应该很快就会接受,英语的学习实际上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其次,叮嘱学生做笔记,记下每节课的知识点、难点,并给自己定下目标,比如下次上英语课前,把这些知识点都掌握并能够熟练应用,相信学生有了这样的安排,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学习英语,即使很困难,也会想办法解决,致使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更好地发展。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竟是以学习技术专业为主,要想让学生把英语视为和自己的专业技术课程一样重要的课程,显然有些难度,如果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学生学习英语,恐怕只会适得其反,你的态度决定学生厌恶学习英语的程度,这时,教师还需从长计议,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英语方面到底有多少潜力,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位置。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英语教学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在课堂上要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够主动分析、思考问题,这些都要靠教师来掌握分寸,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一个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因此,教师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还要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创新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激情与活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规划
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要想长久、稳定地在教育中发展,就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在职业高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是发呆就是打瞌睡,完全没有呈现课堂上该有的状态。根据这一状况,对教育进行一系列调整,一是教师要准确的把握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应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改变原先被动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质量,还有就是要想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就要先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亲身去生活中体验英语,比如在旅游中会遇到外国的游客,学生不要胆怯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好而错过与真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对学生英语语言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很多关于英语的有趣事情,也知道了西方国家的学生是如何受教育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知道了在学习英语方面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与别人用英语交流,可以有效地使职业高中的教学目标完美呈现在课堂上。二是要求教师明确自己教授的对象,也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很弱,而且还是学习技术的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状况和英语的专业水平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技术这一特点,把英语和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给学生一种英语是和自己的专业课相关联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用学习专业课的态度来对待,相信学生在这样态度的学习下,英语水平会有一个不小的突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需要这样的授课方式。三是通过一些手段,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因为英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在我国非常缺少英语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英语氛围,所以,教师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环境,比如,排练一个英语的小话剧让学生表演,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也可以说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在实践中完成了,并且收获可观。
在职业高中的英语课堂上,那种沉寂的课堂气氛让教师心寒,对教育的继续发展造成影响,要想改变这样的尴尬气氛,就要给英语教育定下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跟着目标的指引,一步一步地发展,一步一步地前进,最终使职业高中的英语教育走向教育的顶峰。
参考文献:
[1]李培东,高菊霞.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同伴纠错类型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蔡基刚.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1(2).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4501
我国的职业教育按照教育主体划分可分为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之后的技能教育、专业培养、精英教育等。企业培训主要包括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和定期培训等。目前,职业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三大主力。未来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合作逐步加强、以产学研合作的职教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学校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教学重点。
1校企合作逐步加强
职业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学校的职业教育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的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取长补短,学校理论基础好,企业实践经验多两者结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校企合作教育多数是形式主义,主要的形式是企业在学校建设培训基地,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但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很多情况还是停留在学校的培训基地只是为合作企业培训一个班或几个班而不是面对整个专业的学生。所谓的企业实训基地也只是挂个牌而已,有的只是为自己招聘的准员工提供实习。
未来的校企合作教育应当是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参与企业活动的真正互利互惠的合作。企业指导学校的职业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能力,学校为企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企业不单纯为自己培养人才,还要帮助学校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
2产学研合作模式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
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通过职业教育推动科技进步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职业教育一边培养人才,一边推动科技进步则需要产学研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的职业教育即解决了产学脱节的问题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应以综合性职教园区和综合性产业园为载体。在以上两类综合园区内既有企业和学校又有科研机构,在职教园区内以职业教育为主,企业和科研机构是职业教育的辅助部门,是职业教育学校做好教育的手段。在产业园区内以企业和生产为主,职业教育是附加功能企业是园区的主体。
在职教园区和带有教育功能的产业园内生产企业指导学校教学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提供理论指导,企业和学校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再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生产。
3企业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当前职业教育的主体还是学校,而未来职业教育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从古至今企业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早在学校没有出现之前职业教育完全由企业负担,出现职业教育学校之后,企业实习仍然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中专以上到研究生,学生毕业之前通常都要到企业去实习。企业做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目前的职业教育虽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但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只是完成了理论教学和部分工作能力的培训,学生要想真正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员工还要经历企业的培训和锻炼。
大型企业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即使小企业也会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企业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所不能替代的。如果说社会是一所综合大学,那么企业就是没有挂牌的职业大学。
4学校的职业教育将以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
学校的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并没什么错处,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教育学院没有那所学校不希望能够交给学生实践经验,但是真正实践经验不是培养出来的,培养出来的经验不是真正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而经验可以传授但是实践是无法口授的。实践是一种体验,学校的实践教育多数是模拟现实情境的教育,真正的实际经验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到。
学校重视理论教育是没有错的,实际的教育就是学校教授理论,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到企业和社会去学习。但是,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面对来自社会和企业的压力,面对学生就业的压力,职业教育必然要逐步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因此,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教模式是未来职教的主导形式。
一、高职学院定位的依据
1、要根据国情科学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国情是: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规模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有必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
2、要紧跟市场准确定位
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振兴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用工极度短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未来中国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作为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职业教育,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其未来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与潜在市场。
3、要围绕学生理性定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但并不意味着只是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因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侧重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注重就业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的统一。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根基是不能动摇的,那就是培养学生,应该完全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应该是向企业负责,向需求负责。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成长潜力,这才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之所在。
4、要顺应国际职教发展趋势特色定位
高职院校应适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确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市场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在办学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一是以为培养实用型管理、技术人才作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主攻方向;二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训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任务;三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功能拓展的有益尝试;四是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特色谋发展。
5、要借鉴世界职教先进理念完善定位
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职业教育理念,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各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比较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我们有以下的启示:加强职业教育立法,规范职业教育是根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通机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高职学院定位应做到“四个面向”
冷静思考,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发展还很不平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产业结合还不紧密、
“能力本位+综合素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落到实处、教师传授知识与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内容不具有岗位针对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支援力度有限等问题客观存在。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与之结合最为紧密并直接为之服务的职业教育的改革,立足点一定要高,职业教育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必须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1、面向世界
面向世界是指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过滤性、渐进性、民族性、双向性为原则,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劳务市场和智力资源市场日益越出国界,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无边界”化。职业教育市场正逐渐从区域的、个别的市场,演变成全球的市场,从而走上跨国发展的道路。我国近、现代史表明,闭关自守,老大自居,拒绝接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只能导致停滞落后。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参与国际间教育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2、面向市场
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以紧贴市场、对接市场、服务市场、引导市场为己任,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向市场,虽已成为职业院校在办学上的共识,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职业院校仍暴露出了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如对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缺乏敏捷的适应市场的机制,对市场判断缺乏长远视野,办学过程中出现方向性错误;更有甚者,仍然存在去市场化的倾向,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职业院校在面向市场这一基本问题上的迷茫。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面向学生
面向学生就是要了解、研究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并发扬学生的个性及专长,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不能再把教育的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关注上,而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要提升人文与艺术课程的地位。职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并不能因此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文学鉴赏、音乐训练和美术欣赏等课程,这些对他们的未来职业也许没有多大的帮助,但对形成健全人格、促进道德规范、提升生活质量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以“适应”市场为能事,职业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面向未来的工作变化,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前瞻性、规范性、创新性、通融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具有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一)经典思想回眸:阐述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技术哲学因素
1.关于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研究
宋仲夏分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变。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有技术参与的劳动,技术与劳动结合才得以存在,技术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活动。[2]技术在揭示人类本质力量的同时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实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技术实践活动要合目的、合规律,人类才能最终与走向与自然的和谐。技术的异化导致人的片面化、社会发展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技术异化的克服仍然需要技术自身,技术的合理发展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最终克服与扬弃技术异化现象。基于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现状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程敬宝在《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分析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主要目的以及主要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特点,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基本技能。它既不同于学徒制的技术教育与单一的技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反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本质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综合教育作为实现途径。在劳动变换、职能更动和全面流动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关系(即全面而自由地发生交际关系)的社会语境下,劳动者需要接受综合技术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2.关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盛国荣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之要义》一文中对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1)技术是一种经验,是制造人工物的过程。有形的人造物与无形的人造物都属于工具的范畴,工具的意义只有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够被检验。[3](2)技术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力量。他反对技术控制论与技术决定论,提倡技术的社会建构论。(3)技术活动同样存在着负面效应,通过民主手段来进行技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渗透在其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之中。徐平利指出,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赋予了劳动者及其劳动哲学的哲学意义。在杜威的思想中,职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模仿和训练,而是通过劳动等技术实践活动,获得人性解放的力量,找寻”相对真理”,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确立合目的、合规律的技术活动,进而创造美好的职业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技术知识的实践环境,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技术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完整的工作过程联系起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经验与理性相互交融,不断探究的过程,实现对于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在性控制”或“确定性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过程、评价和学生成长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教学与工作过程整合起来,实现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心智的成长。
(二)宏观影响探究:论述技术哲学对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意义
技术哲学则是对现代技术的总体反思,这为理解技术进而读懂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梁卿则认为,职业的技术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点,而技术哲学则是对技术本质特点的深刻揭示,因此,技术哲学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一。马君明确指出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的研究点,如“技术是什么的问题”“技能是什么的问题”等问题。高岩认为,技术哲学关于技术、技能等观点的阐释与分析,能够为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持。他指出,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技能与技能人才认识的偏差与落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于技能的要求发生很大改变,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必须对技术哲学投以足够的关注。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分析了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实用主义技术哲学不同的研究旨趣,认为只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才可以真正的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因为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哲学,实用主义技术哲学阐释了劳动等实践活动的哲学意义,拓宽了职业教育的意涵,表明它不仅仅是具有训练性的价值,更具有教育的意义。他指出,由于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的理论支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同,“职业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与自由教育并驾齐驱,而且,在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是一致的。”[5]
(三)内在联系分析:从技术哲学的具体问题出发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契合之处
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技术本质、技术知识、技术价值、技术伦理等不同的领域。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探讨与分析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如教育、技术、职业、人等的彼此内在关联。如傅朝鼎在《论技术教育的实施》中指出“技术是内容,教育是形式,技术教育是技术继承(技术的横向传播)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技术教育是技术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6]李艺认为,教育与技术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技术进入教育意味着它就不在是单纯的手段而是蕴含教育意义的“教育的技术”。“一种发展成熟的教育的技术事实上已经进入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要素中。”[7]现代教育与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象,而是相互渗入的一体。王玲则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存在价值互指,双方互为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从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依赖职业教育,从现实来看技术的发展需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引;另一方面,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刻影响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左明章指出,技术与教育的影响是互动式的交融而非单一方向的制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技术对教育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等确立的导向作用。教育对技术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在进入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还要面临不同教育目标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历一个被改造的过程。有学者则从技术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陈向阳在《技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影响》中分析了技术认识论的内在意涵,认为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即技术知识类型的确立将改变技术在教育中被忽略的地位,技术认识论的范畴的确立将带来教育内容的改变,技术认识模式研究为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如果说以上研究,侧重的是从“技术性”的维度进行研究,那么还有些学者则关注到了技术哲学的另一研究维度———“人文性”研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陈向阳的《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一文通过对比国外技术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开展情况,从三个方面指出开展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技术责任感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本质回归的需要;培养完整的‘技术人’的需要。”[8]他认为,技术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增进学生对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理解,反思现代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确立技术应用应该对社会、自然负责的态度等。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考察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之后指出,职业教育过程凸显着“训练性”特征,但职业教育本应有的“教育性”特征却在现实的学校职业教育中被严重忽视。实践层面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顺应趋势片面看重技术训练;理论层面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研究还没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理念的落后很难对不完满的现实状况有更多的指引作用。技术哲学对于技术的系统反思则可以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哲学理念支持。
二、反思与展望:已有研究评价和未来研究趋向
(一)在宏观理念上,从技术哲学视角诠释与反思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之前的研究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职业教育本体、认识论、价值等本源性问题,必须对它们从理念上予以阐明,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出现的其他问题。未来的研究将以技术哲学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诠释与反思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以使职业教育这些“隐而不显”但却极其重要的问题得以“敞亮”与“澄明”。从技术哲学视角反思职业教育的本体将涉及以下问题:从逻辑上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技术哲学视域中的职业教育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在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中,能够探寻到的职业教育本体是如何呈现的?从技术认识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主要探讨如下问题,技术认识论如何为化解职业教育的“合法化”危机提供理论支持?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到底有何区别,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如何平衡这两类知识?技术哲学家们提出的技术认识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教学逻辑的启示是什么?从技术哲学视角探讨职业教育的价值,将立足于职业教育与自然、社会、文化等领域通过技术这一中介性要素所产生的紧密联系,未来的研究将深入分析在这种联系中职业教育所展现出特有的伦理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内在和外在价值。
(二)在教育实践方面,深入探究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影响
1.培养目标设立的影响研究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单面的工具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从技术哲学的价值诉求中找到思想依据。技术哲学中关于技术本质、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等的研究,提醒职业教育应在实践中正视技术知识的独立性、明晰技术自身的逻辑,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凸显职教的“技术性”特点。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伦理的反思,能够引发职业院校对于技术伦理教育的重视,增强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凸显职教的“人文性”内涵。未来的研究将在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职业教育目标确立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2.对课程内容选择和确立的影响研究
当下,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反映工作过程的知识,以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称之为技术知识。而具体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决定于不同的工作类型,更依赖于对技术知识的深刻认识。未来的研究将对技术知识的基本特点、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同等问题做出更全面的研究,为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技术伦理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中很少涉及,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责任意识与技术伦理意识的培养现状令人堪忧。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与技术责任意识,是应该选取具体的技术伦理内容渗透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当中,还是单独的设置技术伦理课程,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当下的职业教育一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展开教学。它的背后逻辑是科学理论居于先在重要的地位,技术活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掌握好基本的科学理论,技术活动就变得很容易了,但技术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技术活动的逻辑不同于科学活动。技术活动指向现实目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活动则指向思维目的,重视理论推进。学科化的教学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并遵循思维演绎来展开,注重前后教学的逻辑衔接。技术教育以现实的实践目的为指向,并不严格强调理论的深度,但重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技术活动与科学活动不同的目的指向、不同的认知逻辑决定了二者必须依循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学方式才会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一些技术认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过程,提出更加合理的、符合技术认识特点的教学过程。
4.对教育评价的影响研究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建设能够全面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体系,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现代化,是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是由学生学习成绩来衡定的,行业企业等更广泛的社会主体都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主体,因此,与基础教育把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在课程标准建设及教学过程创新不同,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具有更加复杂性的特点,建设能够满足各方主体需要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角度颁布了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涉及18个大类410个专业,在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I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涉及14个专业大类的95个专业,主要从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等11个方面作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也对教学标准进行了解读。如葛道凯提出,教学标准是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徐国庆认为,专业教学标准是指政府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以及进行专业评估的指导性文件。
从国际视野看,发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保障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标准体系建设,并把其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制度设计。例如,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对包括学徒制、注册培训机构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实施进行规范。培训包包括四部分内容:资格框架、能力单元、评估要求及学分安排。培训包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技能供需的匹配,培养出灵活性、适切性的劳动力,并对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学习结果进行认可。由于培训包每年都会进行更新,澳大利亚还建立了培训包标准,确保培训包设计和开发的高质量,使培训包满足行业、企业和个体等所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总体来看,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更为宏观和包容,其特别注重体现促进学生从学习到工作过渡的特点,其制度安排涉及从宏观的资格框架制度到具体的学分设计和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相对来说,我国目前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更侧重于从职业院校具体教学实施的环节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作出规定,这体现了我国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在我国未来以终身化、全民化为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必须在现有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与宏观的资格框架及行业企业要求衔接更为紧密的包容性、开放性的教学标准体系。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众汽车拥有量不断提高,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着较好的发展机遇,而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影响着相关学生的未来就业。为此,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开研究,进而为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就业;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早在几年前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为了保证汽车维修人才能够满足我国民众汽车维修的需要,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就必须拥有较高的有效性,这一有效性的保证正是本文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师的缺乏
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来说,专业教师的缺乏情况极为常见,具备10年以上经验的教师更是如同凤毛麟角,在专业教师缺乏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自然不能够较好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当前,我国很多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往往会选取非专业人员作为学生教师,甚至有一些院校会选取汽修职业人员为学生传输汽修专项知识,这类教师要么存在实践性不强的问题、要么自身对于汽修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1]。
(二)教材较为陈旧
除了专业教师的缺乏外,教材较为陈旧也是我国当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常见情况。据笔者调查得知,一些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受资金或渠道限制,往往会采取一些与当下新型汽修技术不同的教材,而为了弥补这种教材带来的影响,这类院校往往会采取实践或自身创造教材的方法弥补,但这种方法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陈旧教材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不能够通过教材获取较为先进的汽修知识,其在未来的就业中自然就会遭受较为负面的影响[2]。
(三)学生缺乏基本功
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生本身缺乏汽修基本功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这类院校学生基本知识缺乏所造成的。对于接受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往往具备着文化课水平较低、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而由于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轻松在课堂中进行各类娱乐活动,这就使得很多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汽修基本功极差。此外一些学生认为汽车维修只要掌握实践技能就足够自身就业的错误认知也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点必须引起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3]。
(四)教育路径单一
对于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来说,教育路径单一的情况同样较为常见。据笔者调查得知,在我国当下很多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中,汽修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往往希望学生能够将这类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仅存在着有效性较差的问题,学生本身也很容易对汽修理论知识学习产生反感,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无法产生自主性学习意识,其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未来的就业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4]。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调整教学课程
为了保证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能够较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课程,这一教学课程的调整需要以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安稳的汽车维修相关工作为目标。具体来说,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需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并参考较为入门的汽车维修相关职业,以此进行热点职业相关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确保拥有较为扎实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自身未来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机遇[5]。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较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还需要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中,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需要保证自身教师在掌握专业汽修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着较强的实际演练能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除了从社会中大量招聘专业的相关教学人才外,还需要结合自身师资优势进行原有教师的培训,这样院校本身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学生也能够在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中得到更好的培养,这对于我国未来汽修行业的发展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转变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保证学生未来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机遇,相关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还必须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相关院校必须坚定汽修理论与汽修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理念,并做好知识体系与动手实践的相结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与教师的探讨与互动中大大提高自身的汽修技能掌握水平,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实现较好的提高,这自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潜力与机遇。
(四)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较好实现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相关院校还必须进行自身实践教学的改革,在这一改革中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实际操练之间的较好结合,并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汽修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自身的汽修实践能力将大大提升。此外,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还需要与汽修相关的企业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学生准备较为充足的实践演练与学习机会,学生在实践演练中能够收获更多的技能,这对于其自身未来的就业机遇与发展机遇提高自然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在本文基于就业前提下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开的研究中,主要论述了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现状、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汽车维修专业职业院校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于仕斌,邓育年,潘伟荣.构建“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式的研究———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阶段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36-39.
[2]吕捷.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李明全,池边.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理实一体化的运用[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4]王蕾.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82.
关键字:德国;职业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年
德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享誉盛名。其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形式多样,效率较高。经职业教育培育的大批优秀人才为德国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支柱”。职业基础教育年(Berufsgrundbildungsjahr)①是德国职业学校教育的第一年,其任务明确、定位合理、课程设置广泛、授课形式灵活,为学生未来的专业深造与职场就业奠定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对因技术升级、产业革新可能导致的职业变化有较强、较快的适应能力。在目前我国知识经济初现端倪、技术升级日新月异、产业革新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对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研究,能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指导下的我国职业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历史轨迹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最初萌芽可追溯至19世纪初的进修学校。1816年北德意志联邦颁布工商条例,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必须接受进修学校教育,培养读、写、算等文化能力,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肇始于此。进修学校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在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1919年《魏玛宪法》第145条规定了普及进修学校义务教育至18岁的原则。1920年,德国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定名为“职业学校”。[1]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政府把职业学校作为法定的义务教育场所。
1958年起,德国在各州开始试设一年制职业基础学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1969年8月14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第一年作了法律上的阐述:学制一年,属三年职业义务教育中的第一年,称为“职业基础教育年”。这是“职业基础教育年”第一次正式见诸法律条文。
进入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而持久的关于职业基础教育政策与理论方面的大讨论,教育界、工商界都普遍意识到要加强职业基础教育。1970年,联邦和各州共同委任的德国教育审议会制定了《教育结构计划》,就德国教育发展提出了“四个目标”、“七个建议”,其中第六条建议就是“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后的第十一学级设职业基础教育年”。[2]1973年以后,德国又陆续颁布了《教育总体计划》、《联邦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改革要点》以及《关于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框架协定》这三个对后来德国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政策法规。其中《关于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框架协定》对职业基础教育年的任务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1978年5月19日,德国政府通过修正协议,正式在全国实施职业基础教育年。同年,德国政府规定给已完成九年或十年义务教育的青年以全日制职业基础训练。职业基础教育年开始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二、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办学特色
(一)入学条件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招生对象是已完成普通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关于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框架协定》对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入学资格作了规定:所有离开普通教育学校、中学教育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十年级毕业生。也就是说在学制系统的第十一年强制实施职业基础教育。依此规定,在德国,任何离开普通教育的毕业生都必须接受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在第十一年强制实施职业基础教育,这一规定既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实现了无缝衔接,又为受教育者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任务与定位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任务就是要教给学习者共通的基本职业技能,为以后从事多样的职业活动打好基础。它介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被赋予了普通教育和专业职业教育之间的“连接”功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专业职业教育作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以及职业改行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属职业准备教育,在德国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对此表述为:“职业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应该视为为进一步实施的职业专业教育打下宽广基础的阶段,向受教育者传授尽可能广泛的职业活动领域所共同具有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行为方式,从而为从事多样的职业活动做准备”。[3]这一表述在德国职业教育史上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职业基础教育。
(三)课程设置
《教育体系结构计划》中关于职业基础教育的设想是:“职业教育应该为通向更高水平(层次)的不同的专业化的道路打下宽广的专业与文化教育的基础”,[4]基于这种构想,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课程设置广泛。入读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学生学习分属13个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课程,即经济与管理、金工技术、电工学、建筑技术、木工技术、纺织技术与服装加工、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印刷技术、裱糊技术和房间布置、保健、营养与家政、农业等,共涉及220门职业。各职业领域的课程分为三个方面:(1)普通课,包括德语、社会学、体育、宗教;(2)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3)选修课。目的是在各职业领域中,介绍一个宽广的、具亲缘关系的、职业共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判断能力,并加深普通教育,为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打好共同的基础。其作用在于使学习者具有职业上的应变能力和适应不断提高的、训练职业的专业要求。[5]为他们进一步选择和接受各种专业职业教育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四)授课形式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别强调实践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基本功,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每个学生不但都要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而且也都要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职业基础教育年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元制”形式来完成。实施学校与企业协作式职业基础教育的学校,采用部分时间制教学,每周教学2天,其余时间则接受企业培训。
职业基础教育年近20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它对培育“口径宽”、“基础厚”的职业工人是大有裨益的。虽然职业教育基础年的某些授课内容,也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部门生产要求不断变化,目前出现了职前培训跟不上要求的问题,这也是整个德国职业教育目前所处的困境。德国职业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弥补,如在职业教育中增设普通教育课程内容。总体而言,职业基础教育年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将因其课程设置的相对广泛,任务与定位明确,确定职业培训的“关键性素养”(Schlussequalifikation),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因技术升级、产业革新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必将继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欢迎。
三、对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几点评价
职业基础教育年作为德国三年职业义务教育的第一年,为学生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观职业基础教育年的任务与定位、课程设置与授课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优势所在:
(一)通过实施职业基础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满足未来的就业体系的需要实施职业基础教育年可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传授职业中的“关键性因素”,培训各种职业共通的“核心技能”,避免过早的专业化,确保在未来的职场上,从业人员的通用能力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内容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职业基础教育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取的方式方法。
(二)可以提高受教育者职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特别是在技术升级、产业革新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不同技术相互交织在一起,经过职业基础教育年培训的学生,在完成三年职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无需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就可提高自己的技能,适应因职业结构的变动而造成的工种变化,企业也可缩短对职业工人的培训时间,从而有效降低培训成本,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社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三)秉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职业基础教育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职业基础教育年接受教育,每个学生不但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而且也都要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在实际操作技术方面,都比较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能从根本上杜绝理论脱离实践,如“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现象的发生。经过职业基础教育年培训的学生,在三年职业义务教育结束后,无需再经过长时间的熟悉业务过程,就可直接作为一个熟练工人或技术工人参加工作。
(四)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学生因所学内容广泛,不但能独立胜任工作,而且可以成为多面手“德国的机器操作员和其他车间工人承担的任务,要比他们的英国同行广泛得多,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质量标准,并且能一以贯之。”[6]即使可能因一时某一工种人才饱和,也可在其他领域谋得一职,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课程设置可使离开学校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签订合同的机会。[7]
(五)职业基础教育年有助于学生为将要进行的专业职业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做好实践准备职业基础教育年不是中等教育的“死胡同”,它属于三年职业义务教育中的第一年,处于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二阶段。“它确实为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并且为他们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提供了条件。”[8]学生在职业基础教育年所学的内容相对浅显,但涉及面广,这为日后的“专、精、尖”专业职业教育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急功近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学的内容、技能,往往囿于某一工种或职业,针对性太强。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盛行的“订单”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受到技术升级、产业革新的冲击,其求职领域将大受限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理念,“多工种,职业群”的非定向培养模式,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中的可取之处,必将有助于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注释:
①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职业预备教育年”或“职业基础学年”.
②在德国,凡整周(星期日除外)全天安排课的学校称为全日制学校;凡一周仅有一两天上课的学校称为部分时间制学校;凡整周仅在下午一两点以前安排上课的学校称为全时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1.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2.
[3][4]徐涵.德国关于职业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政策的讨论[J].职教论坛,2004(2)上:63,64.
[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0.
[6]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第4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