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运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技术实现路线。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其次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影响分析,最后给出了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为“十三五”国内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医疗卫生信息化 应用研究
1 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 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 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 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 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 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关键词:系统集成;项目分类;管理要点;标准化
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在日常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有单一设备的建设项目(譬如网络设备的更新换代、单项设备采购)、也有多种设备的集成、还有系统总体的设计及实施、机房设计与装修、硬件系统的服务与维护等。做为计算机系统服务供应商或系统集成商,对这些项目的管理就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根据我十多年来对数千个计算机硬件集成项目的长期跟踪和分析,总结了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的几个管理经验,简称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3456”,也就是3种分类,4个要点,5大方案,6类报表,下面详细阐述,以供大家参考,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3种分类
根据计算机硬件集成项目建设的特点,可将项目建设分为: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与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服务等三类。仔细甄别这三类项目,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管理,获得客户的满意度,这种分类的定义分别如下:
1. 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与安装类(以下简称“设备集成与安装类”)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计算机硬件集成项目,也是大多数购买方习惯采用的一种计算机硬件系统项目建设模式。在此类项目建设中,计算机系统中涉及的设备性能、系统架构等已经由购买方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并进行了定型或定性选择,设备供应商只需按照购买方的合同要求进行采购、供货和安装即可。
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类(以下简称“技术与服务类”)
这类项目是以IT技术与服务为主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建设项目,往往是为了某种特定的技术需求和服务为标的的。采购方针对某种设备的技术存在疑虑、问题或困惑需要提供服务一方的技术支持、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这类项目需要提供方进行方案的科学论证和选择,并提交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案。
3. 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服务类(以下简称“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类”)
这是一种采购方“放权式”的计算机硬件集成项目,通常情况下,采购方对自身建设的系统在架构设计、规模分布、性能指标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基于各种原因,采购方需要服务提供方全面负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架构、以及新老系统的融合,进行采购和集成,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并进行工程实施的全面组织和管理。这类项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即将采购的系统集成项目中来,也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这类项目需要服务供应商涉猎全面的计算机系统领域,涵盖尽可能多的计算机系统范围,同时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三种分类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在项目管理中应该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项目管理措施,其项目管理的要点也各不相同。
二、4个项目管理要点
项目管理涉及多个管理知识领域,在此不想涉及太多项目管理理论的内容,下面主要就服务提供方在项目管理方面,从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经理选择、集成设备管理、客户沟通四个方面的要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 项目管理过程要点
“设备集成与安装类”项目管理的要点在于要及时按期到货,交付设备,并尽快组织安装和提供相关的部署图等。
“技术与服务类”项目管理的要点在于实施前要告知客户全面的实施思路和过程,实施中要提醒客户备份相关信息和历史资料,实施后要出具报告并说明解决了相关问题或堵塞了漏洞等。
“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类”项目管理的要点在于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全面考虑设计方案并组织专家(外部及客户方内部)论证通过;在实施过程中对总体设计思想进行讲解与落实,监督服务提供方(二级服务方或分集成商)按照设计进行实施并验证其实施的准确与正确性;组织整个系统的联调测试,验证总体设计思想;组织工程的验收和后期服务维护。
2. 选派项目经理要点
针对“设备集成与安装类”项目选择项目经理时,人选通常不是什么问题,各承建单位都有很多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管理人员,选择对供应设备性能熟悉的人员即可。
针对“技术与服务类”项目选派项目经理时,应该考虑一个能够将技术性问题简单化,思路清晰,善于讲解,思维敏捷的人员来担当项目经理。
“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类”项目在选派项目经理时一定要考虑到项目经理的技术经验和组织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是首选。最好是具备系统性的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用户的行业特点并熟悉服务供应方的组织机构、具备2个以上类似项目管理经验的人员。
3. 集成设备的管理要点
针对计算机硬件集成项目在集成设备的管理中,可分为采购管理、到货管理、安装测试管理、交付管理、集成测试管理等过程要点,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得到采购方负责人员的签字确认。特别要注意的是到货管理并不等于交付管理,很多时候供应方项目经理或技术人员误认为设备已经到达用户指定现场,交付自然已经完成,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交付管理是设备加电测试合格、资料齐全、性能指标满足采购方需要的设备移交,是集成设备管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单一设备的验收交付。集成测试指的是多个设备集成在一起的要进行的集成工作,并不是每个项目都会做集成测试,而要看项目涉及到得的设备类型及相关性,根据项目的类型进行裁剪。
4. 客户沟通管理要点
针对计算机硬件集成项目这三种分类来讲,客户沟通管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类”项目、“技术与服务类”项目、“设备集成与安装类”项目;但这并代表“沟通”在重要性和复杂度低的分类项目管理中不重要,恰恰相反成功的项目管理基于沟通。
在面对客户沟通时,首先一定要分清楚有哪些干系人,哪些人是关键干系人,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的关键干系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要仔细判别:哪些关键干系人愿意听取汇报?哪些关键干系人愿意看材料?哪些关键干系人注重技术?哪些关键干系人对项目的实施效果比较关心?了解关键干系人的关注点和喜好,了解清楚客户的组织结构和层级,了解该行业的组织关系“特点”,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制定沟通计划。
其次要确切的知道服务供应方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级别,有哪些可用资源?哪些可调配资源?这些资源什么时候可投入到项目中?投入后客户是否满意?了解组织在本项目中的实施策略以及如何去管理关键干系人的期望。
接下来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关键干系人的期望进行梳理和引导,密切关注关键干系人的关注点的变化,在和干系人沟通的过程中适时调整针对关键干系人的沟通措施和计划。在资源和技术、时间、质量、成本、范围等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干系人的期望,并对干系人的期望进行有效管理,以期提高客户满意度。
项目执行过程中适时的对客户沟通进行总结。
根据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总结出了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性成果物(文档)的模版,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方案,另一类为表格,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
三、5大方案
在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实施中,项目方案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至关重要,这些基本的项目方案包括五个:计算机系统集成总体设计方案、计算机系统集成实施方案、计算机系统集成集成测试方案、计算机系统集成培训方案、计算机系统集成维护方案。在这五大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要,可以演变出其他的项目管理方案来,但它们也隶属于这五大方案之中。
这五大方案所包括的内容分别如下:
1. 计算机系统集成总体设计方案的内容
《总体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业务应用需求、现有系统架构、集成后的总体设计、架构、性能、实施安装、测试、验收、维护等的要求内容等。
2. 计算机系统集成实施方案的内容
《实施方案》的内容包括各方职责与组织架构(组织、分工及沟通管理等)、实施环境要求、实施的组织与宣传、实施计划及主要内容(含里程碑)、工作实施、风险列表与风险应对、实施风险紧急应对方案、实施过程报表、实施检查、实施培训方案等。
3. 计算机系统集成集成测试方案的内容
《集成测试方案》的内容包括测试要求、测试目标、测试范围、单项测试内容及报告、测试计划、测试人员安排与组织、集成测试的内容(联通性、性能、指标等)、集成测试的实施、集成测试的结论等。
4. 计算机系统集成培训方案的内容
《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人员要求(教师与学员)、培训的课程安排(时间、地点、环境设备等)、形式及教材准备、课程说明、培训实施、培训效果检查等。
5. 计算机系统集成维护方案的内容
《维护方案》的内容包括运行维护的流程和机制(流程、时间、问题单格式、维护报告内容模板、现场工作流程等)、运行维护的人员安排、运行维护手册、日常维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
四、6类表格
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所有报表看似很多,且格式各异,用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仔细归纳后可以将其分为六类,它们是:计算机集成设备采购通知单、计算机集成设备到货验货单、计算机集成设备安装记录单、计算机集成设备交付单、计算机集成设备系统集成测试报告单、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验收报告单。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若是管理好这六类表单,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六类报表的所有报表一式多份,不足以说明相关工作时可加附表或文档说明,报表可根据项目类型和客户特点进行裁剪。
五、结束语
由于IT技术更新变化发展快,实施人员队伍年轻,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执行起来复杂,如何更好高效的执行项目和进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供需双方在考虑的问题。本文单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没有考虑到实施队伍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与管理等细节性问题,总结的“3456”难免会有些偏颇,还请各位专家给予指正并探讨。
Approach 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Laboratory
CHEN Zhi-xiong
(Th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As related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compu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all levels of managers 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attention about how to bett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level of computer in laboratory and play laborato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strengths under the laboratory’s exist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ndition.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which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omputer laboratory, according to compare and introduce current sever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about University computer Laboratory, and discuses and study the more mature virtual cloud desktop.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protective card; laboratory management; virtual cloud desktop
1 概述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信息化教学和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专业软件的使用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1]。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离不开计算机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作为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集中区域,是实施计算机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资源场所,承担着计算机公共课程和专业软件课程等实验教学,以及上机考试和培训等对外服务诸多功能。为了保证信息化教学活动任务的完成,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其管理状态不仅影响着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
2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技术模式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象征,并且体现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主要是独立PC终端计算机。独立PC模式由于提供了良好的价格、性能与功能的组合,一直为各高校沿用至今。而高校实验室在计算机管理技术上主要以软件保护卡和硬盘保护卡为技术载体,这两种技术模式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软件保护卡
软件保护卡也称为虚拟还原方法,它主要是由各品牌电脑厂商针对硬盘数据安全开发的软件,能提供对计算机的硬盘数据保护,网络同传,网络控制功能等。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引导性病毒程序,在操作系统(OS)引导前,修改引导区,从而取得对硬盘扇区的引导权。待OS启动后,记录OS对硬盘的写操作痕迹。当计算机操作系统重新启动时,对硬盘数据区域恢复到写操作之前的状态,从而实现对硬盘数据的保护。早期软件保护卡技术在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大量使用,对公共计算机的数据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以软件程序为主的虚拟还原技术也极其容易被病毒程序穿透。
2.2 硬盘保护卡
硬盘保护卡是目前计算机实验室使用得最多一种计算机管理技术,也是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高效和整体管理维护的高效解决方案。硬盘保护卡具有自动恢复,保护COMS设置,网络唤醒,远程控制,网络对拷、IP地址自动修改等功能[2]。它的最大技术价值就在于带有网络克隆功能,实验室管理员只需要管理好一台计算机(PC机),通过连接网络,就可以实现实验室同一局域网环境中其他PC机的自动连线,再通过差异拷贝功能,又可轻松完成整个实验室的维护工作,从管理目标上真正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它的工作原理与软件保护卡相似,但技术性能相对于软件保护卡技术更加优异。
硬盘保护卡从物理形态上一般集成在网卡上,或者直接集成在主板上,对计算机硬盘数据起到保护作用[1]。在实验室管理中,一般会根据实际的实验室教学实践需要,通过保护卡把PC机规划为多个操作系统,安装适合不同场景要求的教学软件,可以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灵活,而且带来良好的扩展性。在每次OS重新启动后,硬盘保护卡可以使OS还原到最初状态,能有效地防止计算机系统故障,病毒入侵等行为而造成计算机OS无法使用的情况。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大多采用噢易硬盘保护卡来实现对计算机的批量管理。
3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软件保护卡技术和硬盘保护卡技术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也让实验室管理人员从琐碎的维护工作解放出来。然而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教学手段和工具软件的升级对更新较慢的计算机硬件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又面临着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环境变化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教学软件随时间的发展会逐步更新升级,而计算机硬件设备往往需要使用5年以上,使得原来计算机规划的硬盘分区空间也会越来越不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而且操作系统升级后,原有保护卡功能对操作系统的支持功能也受到限制。因此,重新规划计算机硬盘分区和增加硬件投入将是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 计算机硬件配置异构问题
计算机的硬盘保护卡是严重依赖计算机硬件结构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在安装硬盘保护卡以后,虽然可以实现计算机终端的系统配置与集中管理,但计算机系统在批量同传时,只能在同一硬件类型的计算机之间实现。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大多是分批次建设投入,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因配置不统一,就不能实现同一局域网内统一的网络对拷功能。从而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额外维护工作量。
3) 软件安装注册问题
目前,实验室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大多是破解版的专业教学实验软件,对不同的计算机要求使用不同的注册码。当某一台计算机对安装软件注册激活,由硬盘保护卡对计算机通过网络传输克隆后,其他计算机上的同一软件往往提示注册失效,导致该软件无法有OS上使用。此时,往往需要管理人员逐台开启计算机保护功能,对相关软件进行注册激活,这种情形对管理人员而言工作量可想而知。
4) 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
计算机硬盘保护卡的重要功能是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随着网络病毒程序的侵入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破坏硬盘保护卡的防线也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给正在进行的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虽然计算机在重启系统后,操作系统又可以恢复,但是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做定期的升级补丁程序和更新,也容易带来相关安全隐患。
4 虚拟化技术对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作用
虚拟化技术主要包含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等几个部分[3],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虚拟化技术的成熟,虚拟化技术已经在部分高校的实验室计算机管理中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尤其是桌面虚拟化已成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新技术模式。
桌面虚拟化是以Client/Server的计算模型为基础,将本地计算机中的桌面环境从PC机中分离出来,由服务器提供“虚拟化”的系统桌面,在局域网等环境中为终端设备提供与本地计算机相同的用户体验。[1]其主要特点在于将使用与运行分离,终端用户可以利用瘦客户机加显示器,一体机,独立PC机,PAD等多种终端设备使用虚拟桌面,而虚拟桌面镜像则存储运行在网络中的服务器上。
目前桌面虚拟化技术相对成熟的公司主要是Citrix(思杰)、VMware和微软[4],相应的虚拟化技术分别是Xen、VMware View和MED-v。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应用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主要是基于Xen和VMware技术的产品。国内相关厂商主要有:三盟信息科技,青葡萄科技,深信服科技、噢易科技与和信创天科技等。
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计算机硬件资源效率低落的问题。实验室计算机在部署桌面虚拟化应用后,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1)管理维护工作
桌面虚拟化软件提供了统一的WEB操作管理平台,实验室管理人员只需要在一个管理界面上操作相应的虚拟机镜像,就可以轻松实现对终端PC等设备的运维管理、操作系统更新、应用软件安装,桌面环境切换等一系列操作,从而提高实验室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使用效率。
2) 统一桌面环境
桌面虚拟化技术能提供终端设备统一的操作系统桌面环境, 而且对终端设备的性能要求非常低。不论实验室计算机的配置如何,只要能满足软件运行最低配置要求,都可以根据需要运行统一的桌面应用环境。因为桌面数据的处理都在服务器上进行,终端设备只显示虚拟桌面图像和传输操作命令,在软件安装或操作系统升级时,管理人员只需要在一个虚拟桌面上进行超级权限操作,就能立刻同步到其他终端设备上。
3) 软件兼容性不再受限
桌面虚拟化技术能够通过对虚拟机资源的划分,生成虚拟的硬件ID号,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软件注册时要求绑定硬件ID的问题,从而在技术上解决了各种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对终端硬件设备参数依赖的问题。
4) 数据信息安全
桌面虚拟化的数据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上和网络中,如果更换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发生故障都不会影响用户数据的恢复。只要服务器中的虚拟桌面镜像无损,均可以保障在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正常地使用虚拟桌面,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5 实验室桌面虚拟化的实现
目前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实现的桌面虚拟化有两种主流技术模式:瘦客端与非瘦客户端模式[5]。瘦客户端中的所有数据资源均在服务器中。非瘦客端是把独立PC机作为客户端。在网络启动模式下,非瘦客户端运行的桌面是服务器中的系统镜像,在管理模式下,非瘦客户端运行的是本地的操作系统。不管是瘦客户端还是非瘦客户端,只要与服务器连接,在启动时就可以选择所需要系统镜像。
针对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现有PC设备和教学环境特点,实验室采用的是非瘦客户端的桌面虚拟化技术方案。选用的软件产品是北京和信创天科技的VEMS-EDU-A (版本v3.0)。实验室网络环境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实施桌面虚拟化技术的过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 在服务器上对操作系统分区设置文件系统为NTFS格式,安装Winodows或Linux操作系统并对系统电源、网卡等参数进行优化。
2) 在服务器端操作系统上安装MySql数据库,解压安装VEMSServer服务端管理软件,设置通信密钥、集群名称、选择绑定网卡等操作,完成该操作后,安装及配置VEMS ManagerWEB软件,完成管理端与服务器端的连接,并在管理端中设置显示策略,回写策略,网络策略和磁盘组策略等操作。
3) 设置客户机操作系统所在分区格为NTFS格式,在客户机上安装VEMS Client软件,并在客户机BIOS中设置系统引导顺序为网络引导,重启机器后,客户机自动与服务器WEB管理端连接,并在回应界面中提示输入客户机编号。在WEB管理平台中对该编号的客户机设置为硬盘启动模式。
4) 设置任意一台离线状态下的客户机为超管模式,启动该客户机,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安装完毕后,设置系统上传命令,将操作系统镜像上传至服务器目标目录。之后,关闭客户机,在WEB管理平台中取消该客户机的超管理模式,并设置启动模式为网络引导。
5) 批量设置其他客户机的BIOS引导顺序及编号,重新启动客户机后,让客户机自动从服务器上下载操作系统镜像,完成客户端虚拟云桌面的部署。
6) 若客户机系统需更新,可再次设置某离线状态客户机为超管模式,启动该客户机,完成系统及应用软件更新后,关闭并取消该客户机的超管模式。然后,启动其他客户机,进入操作系统后客户机会自动下载更新。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安装与设置,就完成了实验室计算机VEMS桌面虚拟化的部署与更新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VEMS虚拟化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的简化实验室在硬盘保护卡模式下的相关管理功能,解决保护卡在实验室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提高了对管理大批量的计算机系统更新与升级工作的效率。但是,相较于硬盘保护卡对计算机的一键唤醒功能,VEMS虚拟云桌面解决方案也显示出相应的不足。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技术应用;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概述
1.1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需求
作为向学生开放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人员流动量和使用频率是巨大的。使用频率越高维护工作量就越高,并且由于来上机人员的学科不同实验室计算机系统中需要预装各种的应用软件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抛开自由上机时间不谈,单单是为了满足上机教学的需求就对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形式单一并且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利用长久以来的工作经验来应对不同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工作规章制度。而引人计算机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轻松了许多,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常规管理需求还能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简化了管理难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1.2当前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我们来研究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很多弊病。
(1)学科分散缺乏融合:当前的管理模式中,各个学科经过单独划分实验过于分散,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同步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结合如今的教育管理趋势,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学习方式正在逐步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的管理方式限制了这一融合性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更是为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了阻碍。
(2)实验室功能过于单一:实验室资源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实验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法中,实验室资源的分配不够科学,造成了很多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被规划的功能过于单一,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利用率。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实验室资源的管理不够统一,很多实验室的管理分散到不同的管理人员,实验室资源不能做到共享。
(3)技术人员素质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技术中,实验技术人员由于被局限于长期管理单一功能的实验室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造成了自身发展的惰性。另外因为制度问题,各科技术人员与其他学科的技术人员缺少交流,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4)学术交流难以进行:在传统管理方法中受到制度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制约,很多学生在实验室中得不到充分的实验机会。另外由于实验室的功能过于单一,使得通过邀请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难以实现。
2. 实验室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
2.1实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实验教学无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心得,教师反馈和批阅信息等一系列的教学反馈过程在传统实验管理中需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计算机语言类的实验教学中,海量的代码和注释难以通过纸质文件提交。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将实验的反馈过程变得更加简便。实验前的实验资料、实验中的数据信息以及实验后的学生反馈信息统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提交和下载。所有的这些过程完全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实验资源的浪费。
2.2.学员学习操作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最为直观的一项应用莫过于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利用集成Flash插件技术,应用其中的ActionScript脚本语句完美的模拟了计算机操作实验中的真实画面。学生可以通过任意一台终端远程登录系统开展实验,并且系统会将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通过模拟画面呈现给学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有效的缩减实验资源成本并且能够在同一实验环境中模拟不同的实验科目。
2.3实验室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很多学校已经实施了实验室开放政策。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公共实验课程结束之后单独选择需要使用的实验室并且自行开展实验。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给实验室的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麻烦。开发制度要求教师甚至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实验资源包括实验室、实验终端和实验设备。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专门设立了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块。学生和教师一旦登入就能够查询相应的实验资源是否空闲并且能够在线提交实验申请。系统受到申请之后会自行查询相关信息,如果申请中的实验资源空闲则会批准该申请。而在该模块主页中会对实时的实验室资源实验情况进行,包括: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室实验安排和参数设置等等信息。
3. 实验室资源管理与维护
3.1计算机系统维护
(1)硬盘保护系统:常规的硬盘保护机制包括硬盘保护和CMOS参数保护两个子系统。其中硬盘保护子系统能够解决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错误操作引起的硬盘数据破坏、病毒入侵、系统文件删除或者硬盘格式化等种种对硬盘数据的损害。这些错误的操作造成的硬盘数据损害很容易引起系统启动异常甚至是启动故障。而硬盘保护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是在每次开机过程中恢复系统,保证了每次开机系统都能正常运行。
(2)病毒防护软件的维护:和其他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相同,一旦将专业平台连接互联网络,安全问题随之而来。在这些安全问题当中病毒的防护无疑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专门的病毒防护软件,网络病毒会伴随着操作人员的无意识操作入侵系统和管理平台并且对其中的数据造成危害。为了防止病毒在实验室信息化平台中肆虐,除了需要在服务器和各个终端当中统一安装病毒防护软件之外,更要对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和维护。
(3)专业应用软件的统一安装:在上文中提到的专业实验软件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软件版本号和更新包信息的备份和记录。并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平台中的终端施行统一安装操作,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跟可以为软件的运维提供便利。
3.2硬件资源维护
计算机硬件资源在属于精密设备,对实验室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粉尘等比较敏感,这些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都会对硬件资源造成损害。所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硬件资源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规的硬件维护操作包括:机箱内部粉尘清洁、外设接口检查、主板设备插口清洁和电源检查等等。除了这些管理人员的常规维护之外,对于终端的使用人员来说,对 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意识培养同样重要。
4. 总结
上文中提到了一些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的一些计算机技术以及实验室运维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无疑是繁琐的,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引用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压力,不但节约了人力资源更是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已经初见成效,只有树立正确的运维意识和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才能使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玲,徐伟平,胡敏.网络化分布式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2)
[2]章奕晖.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思路.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
[3]李蔷网.络化机房管理的思考与实践.2004(03).
[4]王少东.计算机专业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01).
[5]徐静年,郭奋,何予.高校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的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6]周详,张金良.韦乾教学实验室评估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07)
摘 要:近年来,煤矿企业生产安全形势令人关注,频繁发生的伤亡事故触目惊心。煤尘、瓦斯、顶板、机电运输、涌水等潜在危险源形成了煤矿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关系到每个职工的生命安危。随着计算机科学水平的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煤矿安全培训相融合,可以形象逼真地让学员沉浸在虚拟生产环境中,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培训效果,从而实现当代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技术与形式创新。
关键词 :煤矿安全培训 虚拟现实技术 煤矿安全生产 信息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煤矿安全培训的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的三维场景。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完全可以进入其中,观看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多感官感知,具有较强的沉浸感与交互性。虚拟现实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十分广阔,无论在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还是在建筑与工业设计、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成果实例。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煤矿企业,可以提升煤矿安全培训水平,在学员培训教学过程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成像与互动中,形成逼真的影像效果,增强学员的沉浸感,提高学员的认知兴趣。煤矿安全培训软硬件实力水平,需要虚拟现实技术助推创新发展,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难以实现煤矿企业在安全培训领域的跨越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培训并相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与质量,有利于提高安全领域的生命力量,有利于着实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现实场景以辅助传统的培训教学,可以灵活生动地生成一系列沉浸效果震撼、具备实时交互的多感知虚拟场景,通过人机交互使学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欲想实现如此有效的培训,需建立完备的软硬件培训环境。
1.教室布置及硬件装配
整套系统要以培训、考核为目的,充分结合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教学实际情况,以高仿真效果呈现,系统具备“教、学、练、考”等多层次的培训功能。场地选择过程要依据后期培训计划,按需选定培训教室,结合教室实地情况,规划操作室、投影屏幕及座椅布置。按设计计划铺设线缆、建设投影系统、控制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系统,并配套建设音效系统、空调和UPS电源等辅助设施。系统建成后,具备虚拟仿真技术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对安全管理与操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确保提高职工和管理干部的风险辨识与预防、自救逃生与抢险救灾等综合能力。
2.软件定制及开发
软件系统是培训的关键,系统建成后受训人员能以第一人称视角在场景中自由行动,逼真地再现场景内的人与系统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现场环境互动、联动的生动效果。
(1)建立虚拟场景。针对煤矿企业开发的安全培训系统,场景以井上车间和井下巷道和工作面为主,能够充分建设煤矿矿井特有的安全生产系统,如通风、运输、水文地质、供电、提升、压风、采煤、掘进、供排水等系统,以及再现井下巷道的不同支护方式等。场景建成后可以实现各培训模块的融合接入,可以真正实现学员的身临其境感触。
(2)开发虚拟培训功能模块。该系列模块是培训教学的核心,开发过程结合使用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开发,使得学员在虚拟场景漫游过程中,有选择地实现“教、学、练、考”等功能。实现过程可以让学员熟悉自己工作的井上下环境,学习和掌握井上下矿容矿貌和完整的生产监控系统。还可以进行岗位描述、岗位风险辨识、虚拟操作、避灾路线演练等操作,在形象生动地认识煤矿的同时,轻松掌握采、掘、开、机、运、通等主要的生产系统。
(3)融合现有的生产系统。虚拟仿真系统依据新型计算机技术,利用开发连接、融合煤矿企业原有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可以方便实现新老系统融合,譬如接入井下皮带,可以方便地查看井下皮带的真实运行状态,了解该皮带的运行参数及实时生产数据等,从而为学员展现虚拟仿真的逼真效果,同时也可为矿井生产指挥调度提供一定的支持。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阐释
(一)计算机网络硬件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能够保障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同时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一定的日常维护作用。如果计算机网络硬件存在各种缺陷问题,极易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收到外部威胁、入侵,以及其他负面影响,从而造成计算机安全事故。计算机网络硬件中最常见的安全隐患问题是电子辐射,电子辐射极易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受到黑客恶意拦截,从而暴漏了用户身份信息,电子辐射同样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核心问题。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用于连接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使其成为完整的、全面的计算机应用体系。计算机操作系统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重要影响,目前计算机用户数量逐步提升,与之同时计算机网络环境日趋复杂,有些用户依然使用安全性较差、十分落后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为计算机黑客创造了有利条件,计算机黑客能够顺利进入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成功获得用户的个人隐私以及重要数据信息。
(三)计算机软件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环境复杂形势进一步加剧,计算机软件存在的各种问题使计算机软件用户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从而造成各种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员参与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过程中,并未充分深入调研计算机网络环境,向市场投放了一些存在问题的计算机软件。如果客户使用这些明显存在缺陷的计算机软件,极易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暴漏用户的身份信息。所以,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有必要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重视软件质量,认真审查计算机网络环境,保证软件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二、大数据时代产生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本因素
(一)利益驱使
当前社会充分显示出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信息的价值进一步体现。市场期待大量信息快速涌入,以此来提升市场效益。面对新型市场少数不法分子希望通过不法行为获利,一些不良商家也通过采取违法违规的营销活动来获得高额报酬。他们投入大量金钱诱惑人们收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经过筛选、归纳、整理等环节获取相关利益。这种不法行为具备生存条件,所以很难全部清除。这也被称为互联网中的灰色地带,每个具备信息需求的市场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现象。
(二)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国家尚未针对于互联网信息安全设定更加严密的法律法规,目前推行的信息安全法律缺乏强制性,因此维护信息安全主要采取群众自发行为。缺乏严格的法律惩处措施,泄露信息行为不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这助长了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愈加猖狂。
(三)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网络企业以及网络机构道德素质低下,针对于企业信息以及客户信息没有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致使这些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盗取。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采取维护信息安全的技术,导致企业或者公司的信息安全漏洞较大。网络企业员工监守自盗的情况也十分严重,为了金钱铤而走险盗取客户和企业信息。
(四)网络黑客的不法行为
大数据涵盖规模巨大的数据,大数据在互联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网络黑客时常对大数据展开攻击。大数据信息具备集中性特点,黑客攻击大数据将导致大量信息泄露,黑客利用泄露的信息实施诈骗将对用户造成十分惨重的损失。
(五)网络管理力度较小
目前,计算机网络环境较以往呈现出多种变化,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职责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问题。但是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各个企业都没有高度重视网络管理,致使计算机网络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网络环境遭遇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介绍
(一)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中属于最为基础的一种技术手段,出厂时,大多数计算机都将配备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顾名思义,是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分隔计算机外网和用户使用的计算机,同时,防火墙可以分析并判断外网进入到计算机内的各种数据信息,一旦发现危险信息,能够开启主动防御机制,拦截危险信息,使其不会进入到计算机系统,防火墙技术起到了类似“墙壁”的作用,将一些外网的不良信息阻隔在计算机之外。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方式包括以下两项:一是“包过滤型”防火墙技术,这种技术作用于计算机网络连接层和数据流通层,通过解析网络源IP地址和端口号、目的IP地址和端口号传输内容,匹配性过滤解析的内容。这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方式便于操作,而且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面对黑客目的性的网络攻击无法有效实施有效防御。二是性防火墙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阻断网络通信,控制用户计算机通信流,作为中介客户端,起到了侦查计算机网络应用威胁的效果。
(二)身份认证技术
伴随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计算机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计算机用户数量的激增,直接导致计算机网络用户管理方面出现某些问题。计算机网络连接并未设置PC身份认证界面,这就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增加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网络身份认证系统,如果用户想要申请访问某些网页,需要提前上交个人身份资料,待互联网网站通过审核,确认用户信息之后允许其访问网页。网络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通过外部强制力对计算机用户造成一定的约束,有利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按照国家保密规定,某些企业涉密信息系统同时要配齐安全保密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以及安全审计员,并且贯彻落实“三员分立”制度。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是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的日常运维管理、技术支持;安全保密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是设计安全策略,同时向相关部门授权;安全审计员的工作内容是对审计、跟踪、监督上述两个岗位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违规。
(三)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针对于信息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方式,保障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时常发生数据丢失的状况。信息加密技术可以将密码学应用到信息加密的实践操作中,经过加密之后的信息十分复杂,如果不掌握密钥,计算机黑客也不能破解加密信息。这种加密方式可以保障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如果用户具备计算机密钥,就能够破解加密信息,将其转化成可读状态的信息,同时不会对用户使用信息的效率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各种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均可使用加密技术,例如图片、视频信息等,经过加密操作之后,能够有效增加其安全性,同时对信息接收方也不会造成各种影响,信息接收方能够顺利接收并转换信息。此外,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设置传输密码的方式进行传输,信息传输密码能够使数据上传、数据接收不受到黑客的侵入,保证信息不会在传授过程中被盗,全面保障信息的安全。
四、结论
本文结合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发现,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三方面问题,分别是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应用防火墙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一项综合性、涉及到多个领域的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方方面面协同配合。计算机网络安全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用户利益,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有必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保障计算机用户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慎之.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分析[J].赤子,2019(7):132.
[2]张葛.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和防御技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4):141.
[3]刘超南.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防御技术[J].通讯世界,2019,26(1):123-124.
关键词: 云计算;云应用;成本;云安全
0 引言
云计算应用时代的到来,逐渐取代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格局,也由于“云”灵活的服务模式和节能环保的理念而备受中、小企业青睐。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用户从云计算的功能、性能、资本节约以及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云应用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与价值。
1 云计算简介
1.1 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转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云计算系统运用了许多技术,其中以编程模型、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最为关键。
云计算的原理是将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一部分功能剥离出来,通过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及虚拟化技术,把IT软硬件资源构筑成了一个资源池,再加上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放在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里联合运营,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和快速调配资源,终端用户不必担心所使用的计算技术和接入的方式等,都能够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硬件平台的计算能力来实施多种应用[1]。
1.2 云计算服务方式
云计算以XaaS为目标,其服务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即以服务形式提供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硬件,PaaS(平台即服务)即以服务形式将应用程序开发部署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人员,SaaS(软件即服务)即通过浏览器将应用程序以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其中SaaS形式为云计算提供商最主要的经营模式。
2 云计算对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体现
加入云计算应用的企业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接入设备的前提下即可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理想,并且全面推动了高性能、低成本、低耗能、全方位的企业生产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按需租用云计算产品及服务,并合理调配云资源,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缩短了信息化建设周期。
2.1 功能强大
2.1.1 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云计算中IaaS服务实现了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只收取低廉的租金即可使用超级计算机,并提供维护管理的梦想。例如Amazon Web服务,IBM的BlueCloud(蓝云)等均是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出租,它将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整个业界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化服务器等服务,这是一种托管型硬件方式。而用户只需使用低成本硬件或云终端设备连接因特网,无需更新换代,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用户在硬件上的开销,而且也由于集群服务器的高级硬件性能超越了以往企业的硬件设备,从而使企业获得一举两得的收益。
SaaS服务提供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用户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应用软件服务,服务提供商根据客户所定软件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收费,并且通过浏览器向客户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不用支付软件许可费用,不需要购买操作系统、也不需要承担IT维护部门开支。企业也可以向提供商提出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自己的资源,有针对性地租用并集成云中的软件,来为企业打造一个更加实用、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对于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
PaaS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是一种分布式平台服务,厂商提供开发环境、服务器平台、硬件资源等服务给客户,用户在其平台基础上定制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以Google App Engine为例,它是一个由python应用服务器群、BigTable数据库及GFS组成的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一体化主机服务器及可自动升级的在线应用服务。
2.1.2 简单易用,界面友好。即使是Windows操作系统,也需要用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技能和IT知识,至少在系统崩溃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重装系统,还需要学会安装各种驱动程序及软件。而“云计算”则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软件和IT的“门槛”,因为一切的安装、维护和管理都由云计算提供商来提供,用户只需要使用就可以了。云计算还提供了友好的客户操作界面,通常用户只需要登陆浏览器就可以像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的使用里面的应用软件了,可以说只要会上网就可以了。甚至我们还可以使用更简便的触摸式平板电脑,通过联网来实现云操作。
2.1.3 云计算为企业定制ERP。云计算ERP软件继承了SaaS、开源软件把软件当服务的特性,让客户通过网络得到ERP服务,只需安装有浏览器的任何上网设备就可以使用高性能、功能集成、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的ERP软件。客户即使有定制需求,云计算ERP也可以提供在线网络定制以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商通过SaaS和PaaS服务对软件进行集成和扩充,便可很快向客户交付软件,而用户即可使用所见即所得的ERP软件,如果满意可以租用,否则可以可以提出新的想法和云供应商协调解决。
2.2 节约环保
企业信息化成本主要包含: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使用成本、环境成本。云计算的出现避免了用户在本地建设、运行和维护价格昂贵的计算系统的费用,通过支付低廉的服务费用,就可以完成在本地需耗费巨大的计算或处理任务,提供月租、订阅或当次付费的收费模式。低成本是云计算的一个显著特点。[2]云计算的环境成本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
2.3 云计算的相对可靠性及安全性
云计算技术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云计算比本地计算机可靠。云计算系统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使大量的服务器协同工作,方便的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在云技术出现之前,如果电脑丢失或硬件损坏会让你的数据泄露或丢失,而利用云技术,你的数据将妥善保管在“云端”,不但避免不慎丢失,还能够方便地随时通过多个设备找到你存储的信息。
3 结论
云计算的应用使中型企业信息化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从“帮助企业管理”变成了“帮助企业经营”企业只需购买云计算服务,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软件服务成本、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还可大大减少企业运维成本。云计算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发电厂,为中型企业注入信息化的能量却只收取微薄的租赁费用。云应用技术无论是在功能上和性能上相对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都将是一场革命性的超越,对于企业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晗.云计算对高校信息化的影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2):50-54.
[2]李莉,廖剑伟,欧灵.云计算初探[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2):4419-4426.
[3]冷鹏.云计算应用安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89-190.
一、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角度
1.宏观层面。根据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依据。国际上流行的网络化准备指数评估体系、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均属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
2.微观层面。是以信息系统作为主要对象进行评价。系统根据其生命周期分为战略层、控制层、执行层,分别对应于IT治理结构、系统运维管理和项目开发。因此,从微观层面将信息系统评价分解为以信息化战略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以信息部门管理控制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以项目开发管理为基础绩效评价三个层面。
(二)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有代表的绩效审计评价模型有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关键业绩指标法(KPI)、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BIT)、平衡计分卡法(BSC)等。但这些成熟的评价模型更适用于对整个企业评价,而对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相对较弱,主要是由于信息系统的特殊性、技术的复杂性、收益的不易度量性,导致其用于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以财务收益为主对信息系统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其绩效。从信息系统资源开发利用、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净现值等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没有考虑他的社会效益及无形收益等。实际上对信息系统的高投入并不一定能得到高收效,以投入为主的绩效评价难以全面衡量信息系统的绩效。
2.评价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考虑技术与业务的融合。由于信息技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会不断产生机会风险,并且信息技术本身需要与业务进行融合才能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具有的价值潜力,必须与业务整合后,才能显现出来。
(三)央行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现状
近年来,央行先后开展了系统开发、运行管理、内部控制、科技综合管理等审计项目,均以合规审计为主,基于系统的绩效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央行与其它金融机构、其它行业的信息系统有着很大的区别,若从宏观层面进行评价缺乏操作性,故笔者认为应从微观层面进行。本文将从信息部门管理控制角度,开展构建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二、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以应用系统为评价的基本对象。
基层央行信息部门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各类应用系统,计算机基础设施、系统维护等都是围绕应用系统进行的,因此以应用系统作为评价的基本对象,相对简单、好操作。
2.以合规性为评价的基础。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应建立在系统开发、管理、运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原则之上,若不以系统真实、合规性作为评价的基础,评价则无意义。
3.以适合的评价标准为前提。
对相同的评价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其结论可能截然不同。科学、合理、适度的绩效评价标准,是开展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的前提,也是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成败的关键。如在对计算机基础设施评价标准选取方面,应根据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等级保护规定,为不同的分支行、不同安全等级的应用系统选择适合的评价标准。
4.以定量定性分析为评价手段。
定量分析是用具体的数据来分析评价事物的好与不好、高与低、优与劣;用定性分析来分析信息系统符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情况,评价合规与不合规。两者要结合使用,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健全。
(二)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目前,绩效评价成熟模型较多,综合比较以平衡计分卡(BSC)模型为基础,更适合对信息系统绩效评价。
BSC通过分析企业的绩效形成原因,总结出一套能够囊括整个企业组织活动的绩效指标的计分卡,从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方法。BSC在保留了主要财务指标的同时,引入了未来绩效的理念,使财务评价指标与未来绩效指标相辅相成,将企业绩效评价有序地分为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相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维度,各维度之间相互作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笔者参考BSC模型,将基层央行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分解为资源配置、履行职责、客户评价、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并分解若干具体指标,资源配置为履行职责提供资金、物质、人力支持,履行职责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得到客户的认可,最终取得各项综合效益,实现其总体目标。这些指标中既有结果指标又有过程指标,既有内部指标又有外部指标,既有短期指标也有未来指标。分述如下:
1.资源配置。
从信息化重视程度、人员基本素质、系统维护能力三个核心指标评价信息资源配置经济性。
(1)信息化重视程度。
信息化管理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指信息化管理最高领导者在单位的位置。
电子设备资产总额。当年电子设备资产总额与上年度电子设备资产总额之比。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信息化投入状况。
信息化经费开支额度。指每年运行经费、维护经费、购买设备和软件等支出与上年支出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单位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强度。
(2)信息技术人员基本素质。
信息技术人员数量。指信息部门技术人员配备数量占单位员工比率。该指标反映单位信息化人力资源支持力度。
信息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指单位大专学历以上的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该指标反映单位信息化人力资源支持力度。
信息技术人员接受培训频率。指从事信息工作的员工每年接受职业培训的次数。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对信息技术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培训效果。指应用培训(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接受业务系统管理、操作培训)和岗位培训(信息安全员、机房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结果。
(3)系统维护能力。
岗位人员胜任率。是否实行A、B岗位责任制,A岗是否称职,B岗是否具有独立运维能力。
自我维护量比率。本部门信息人员维护系统数量与全部维护系统数量之比,该指标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
2.履行职责。
从计算机基础设施状况、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信息系统性能、内部控制等方面评价其履职质量、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以及工作效率。
(1)计算机基础设施状况。
机房标准化建设情况。标准化机房是指符合计算机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按照机房建设指引要求建设的机房。央行每个分支机构必须拥有一个标准化机房。该指标评价机房分区、装修、门禁、配电、空调、防雷、防火、防水、防震、环境监控、机房管理等是否合规。
人均计算机数量。计算机包括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该指标反映计算机硬件配置水平。基层央行人均计算机在1.4至1.7台均正常。
网络性能水平。网络性能可从网络结构、网络冗余容错、网络安全管理、VLAN划分、QOS保障、网络出口带宽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机联网率。指接入内联网的计算机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信息资源配置协同应用的条件。
(2)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重要业务活动信息化水平。指主要业务活动(如支付清算、央行会计核算、国库、货币发行、账户管理、外汇管理、征信、反洗钱监测)信息化的覆盖面及应用的质量水平。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重要业务活动信息化的深度广度。
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度。是否实现了公文收发文管理、公文内部流转、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自动化。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网络办公自动化程度。
管理信息化水平。指一个单位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数据共享水平(如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协调度。
网站建设水平。网站整合一个单位网络宣传、信息、政务公开、业务讨论、经验交流、学习培训等内容。该指标反映单位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状况。
(3)应用系统性能。
服务器性能指标。指服务器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网络宽带占用率、存储空间等性能指标。
数据库服务器性能。除服务器性能指标外,还包括数据库系统是属于大型数据库还是小型数据库,数据库最大用户连接数等指标。
数据安全性指标。指系统输入、处理和输出数据的保密、完整、可用和抗抵赖性。该指标属系统应用控制指标之一。
系统可重构性。指系统的适应性、可调整性,可升级、可迁移。反映信息系统对外界变化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
(4)内部控制。
主要考核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情况。
授权审批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系统变更、系统升级、网络变更等,须经信息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进行。
不相兼容岗位控制。如系统开发与系统运行,系统管理员与业务操作员是不相兼容岗位。
系统监控。包括系统、网络、机房环境日常监控技术措施及执行情况。该指标反映信息系统预警状况。
业务连续性管理。指机房、供电、网络设备及配置、计算机硬件、业务系统及数据等遇到威胁并发生安全事件时的恢复计划,系统容灾备份管理等。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连续性能力。
防病毒软件安装率。指计算机安装上级行统一规定的防病毒软件数量、病毒定义码更新率。该指标反映信息安全措施应用情况。
3.客户评价。
央行信息系统的客户包括内部机构、金融机构及其社会各界法人和自然人,与企业客户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是央行是中央银行,具有政府行政特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客户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有率、客户创利能力等指标可不取;另一方面,央行是金融经济的枢纽,其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对申请加入央行网络服务、银行卡联网服务的,必须经过严格技术和安全认证。因此,客户评价指标可包括客户满意度、认证审批二个核心指标,即从客户角度评价央行信息系统的优劣,又从认证审批方面考核对客户的安全控制水平。
(1)客户满意度。
系统性能满意度。指客户对系统功能、界面、报错频度、易操作性、易维护性、流程简洁性满意度。
技术服务满意度。指客户对提供系统支持的信息技术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满意程度。
系统响应速度满意度。指从指令的发出到反馈结果所需的最短时间,如点击一个超级链接到打开网页所用时间。该指标可综合反映一个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性能。
(2)认证审批。
接入内联网审批率。指审批接入内联网计算机数量与全部联网计算机数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一个单位对网络接入访问控制水平。
接入城市金融网控制率。指对辖区内金融机构接入城市金融网进行技术和安全性认证的数量。该指标反映省会中心支行对金融机构接入城市金融网网络控制程度。
银行卡系统安全和技术认证率。指对辖区内商业银行新增银行卡系统进行技术和安全性认证的数量。该指标反映省会中心支行对辖内地方性商业银行银行卡系统信息安全控制程度。
4.综合效益。
从直接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方面评价,反映收入增长、成本下降、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及社会效益等。
(1)直接经济收益。
系统固定收益率。指由于系统的运行需要,每年获得的上级行拨款与上年度拨款之比。上级拨款没有明确款项用途的,该指标不用。
系统应用收益率。指系统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净收入与信息化经费支出之比。没有直接收入的该指标不用。
(2)非经济收益。
工作创新情况。指年度内信息部门创新工作得到上级行认可情况。
目标考评结果。指年度内信息部门业务工作目标考评排名。
获奖情况。指年度内信息部门获得单项奖励情况。
社会影响力。信息服务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能力。
(三)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描述、评价方法组成,如《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所示。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物流现代化、信息化、集成化的重要标志。从物流数据自动识别与采集的条码系统,到物流运输设备的自动跟踪;从企业资源的计划优化到各企业、单位间的电子数据交换;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可以说,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二)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三)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四)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国内外,各种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EDI技术的应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内部应用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和公共信息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商业文件的过程。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来,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l,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配送中心等)。
(二)EOS技术的应用。EOS即电子订货系统,是指将批发业、零售业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刻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供货商或制造商处。EOS并非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而是许多零售店与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动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资料;利用电话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货,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三)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的应用。目前,物流设备跟踪主要是指对物流的运输载体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物品所在地进行跟踪。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可以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等进行被动跟踪,可以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但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还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跟踪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跟踪。
1、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借助一套卫星系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是结合了卫星及无线技术的导航系统,具备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的特征,能够实时、全天候为全球范围内的陆地、海上、空中的各类目标提供持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速度及精确时间信息。
我国是一个GPS应用大国,在GPS车辆跟踪系统的应用面和规模上,处于国际的先行者地位。但从目前看,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系统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成熟程度,特别是在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方面,我们还处在发展初期。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具有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也称物流信息系统(LIS),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
三、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第1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