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知识竞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第1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集中、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无疑是正确的,这样做就是突出了“重点”、强调了“集中”。然而,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却忽略了“一般”、忽略了“平时”,忽视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长期性和经常性。用“一个月”替代了一年。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开展民族工作的主题,是贯穿新时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还是社会管理、生态文明都离不开这条主线,因此,我们称之为“红线”或“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不是今天可以相依,明天就可以相离,而是任何时候都须臾不可离开,不可偏废。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绝不可图“一时热闹”,而须长期坚持、常年开展、常态化管理。

近年来,兴安盟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抓好每年9月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的同时,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常态化,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连续多年开展了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好新闻评选,一方面调动了新闻单位记者注意捕捉民族团结进步新闻的积极性,为新闻记者提供了获奖平台,一方面又营造了全盟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氛围,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经常化、常态化奠定了舆论基础。二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活动,调动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如,教育部门认真抓好民族团结进校园、进课堂,民政部门开展“和谐邻里、和谐社区、民族团结共建”活动,兴安盟军分区开展的“边防连队学蒙语,争做农牧民贴心人”活动,兴安盟武警支队开展“爱民固边、增进民族团结”活动,这些都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常态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三是盟旗两级民族部门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和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改善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共同进步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一些部门如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在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就业和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进了民族团结,使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正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第2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民族特色文化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是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人才,更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未来人才。然而少数民族同学在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有着一定差异。经济上,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可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经济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虽然学校与政府对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大学中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特殊补助,但毕竟僧多粥少。学习上,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题目相对简单,同时对少数民族同学实行高考照顾分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同学在学习方面不如汉族同学,对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压力。

为此,笔者特此展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统计与分析,不仅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还能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概况

调研对象:吉林省长春市主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等高校。

抽样方法:总体按高校少数民族人数分层抽样,层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以保证样本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样本容量及样本有效率:按所抽取学校的少数民族同学比例确定各高校发放问卷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问卷,有效问卷714份,有效率为89.25%。

三、调查内容

(一)问卷内容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情况

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

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 少数民族大学生庆祝节日的形式

5. 高校所开展的民族特色活动

6.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

7.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荣辱感

(二)指标体系

四、相关意见建议

(一)从实际需求方面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困难

关心少数民族同学日常生活状况,对于高校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对其建立绿色通道完善生源地贷款外,还可利用奖、助学生对其进行经济补助,改善少数民族同学生活条件,解决少数民族同学实际需求问题。

(二)举行“一对一帮扶”活动

为了能进一步改善高校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高校可考虑举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即汉族同学对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援助活动,无论是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这样做可以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发展,并减少少数民族同学在异乡生活的孤独感。

(三)高校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部门

为了进一步的服务少数民族同学,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可考虑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部门,以增进民族团结,共促和谐校园。少数民族联谊会可承办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活动,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

(四)少数民族节日全体同学共同庆祝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节日方面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在汉族同学看来可能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但在少数民族同学看来却如同春节般重要,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依然会参与本民族的重要节日。为加强各民族交流,可考虑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庆祝少数民族特色节日。

(五)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

学校应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族风采文化大赛、民族知识竞赛及民族特色晚会等各类民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使更多的汉族同学了解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以使少数民族同学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六)民族恳谈会

开展“民族恳谈会”活动——高校领导与少数民族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深层次的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为少数民族同学扫除疑惑,排忧解难,让少数民族同学对大学校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五、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正逐步改善与提高,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看来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所在。弘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政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结晶。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同时,又由于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及经济滞后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不适应。为此,我们应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本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宗旨及为少数民族同学排忧解难的原则,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了解,展现高校少数民族学子朝气,让同学们体验民族风情,感悟民族风采,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贯穿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对思想意识、政治觉悟、价值观念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其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性作用,探究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差异化教育的必须由于地域差异及历史因素,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经济不发达、教育程度相对落后的现状,加上一部分少数民族思想理念及价值观念比较陈旧且根深蒂固,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状况。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多受其的影响,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又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其已具显著的民族特征。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具有独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要加强路径探析,要注重独特性与主导性的融合,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是适应我国发展改革步入“深水期”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变,但是目前我国推进改革的步伐在逐步迈入“深水期”。经济的发展迈入需要产业升级的阶段,科技创新、产业转移、经济结构的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凸显。但在这些层面,显然人们还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所以在继续向前的意识上还欠缺更充分的共识,在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经济也给我们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冲击,当改革迈入“深水区”更易造成人们思想形态、价值观念的混乱。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处于接纳并容的阶段,除了主流价值观念外,很容易被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念所误导,如西方的和平演变、日韩流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干部的储备军,在当前国情的现状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析,是适应我国发展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必然要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方式原则出发,同时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所处的校园具体情况及其思想特点,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实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1.要加强预科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的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正式学习前,进行的为适应大学教育生活的过渡性教育。“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少数民族青年,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大学本科入学水平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衔接适应及承上启下的特殊教育工程。”[3]一年的预科教育,课程上主要还是延续高中课程,难度不大,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心理、语言、沟通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难进行的教育。因而,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其自信心以便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完成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预科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在预科教育的衔接阶段就应打下基础,在适应中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不仅仅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趋于一致,更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指导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克服自卑心理,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大学生阶段将遇到的挫折与困难。2.要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主导性与包容特殊性多样文化相结合。具体来说,要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环境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要坚持主导地位不动摇,以主流文化影响带动多元文化,巩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与价值诉求。另一方面是要尊重特殊性、将特殊性寓于主导性之中。“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4]坚持主流意识的主导并不是简单地排斥、消灭差异化,而是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更具有接受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通过内容的丰富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二)转变教育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方式和渠道。要打破在思想政治课中原有的教学方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锤炼的模块,将传统意义中的僵化知识模块转变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当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仍是以灌输式为主,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显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于汉族学生,由于其受到的宗教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客观上决定了不能仅仅满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传统的认知导向,还要将其隐形渗透其中,发挥教育合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产生“内化-外化”的转变。因而应适当地引导渗透而不是强硬灌输,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拓宽宣传渠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逐渐告别单一转向多样化,网络科技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渠道、方式的转变,产生“内化-外化”的转变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来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首先,可以依托信息资源,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的专题学习角,提供资源丰富的图书资源及信息检索,通过网上理论学习、查阅历史巨著、优秀民族文化作品,以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其次,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宣传,突出教育实践性。通过官方微博、网上专题讲座、网络论坛宣传等形式进行。再次,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要靠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选择、形成和巩固。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全面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

第4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依赖感越来越强烈,社区民族工作的内容也在相应增加,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创新之路;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文化交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区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作为我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一方平安热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的各种新措施、新途径、新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是少数民族散杂居住地,常住少数民族有**个族别,****多人;流动的少数民族主要由*族、*族、*族等,人口**万,其中回民以开拉面店为主,**族、**族等以务工居多。

今年以来,我局在社区民族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掌握好基层动态信息,健全各种台帐资料,同时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镇、街道设立了少数民族活动场所,配置了活动设施,成立了“少数民族之家”,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通知》,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二、设立少数民族信息联络员队伍,发挥少数民族信息联络员的积极作用,我局选出一批在本族群众中有一定威信、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少数民族骨干聘请为少数民族信息联络员,不定期召开会议和培训,向他们通报工作,听取信息反馈,及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与少数民族输出地的联系,建立合作共管机制,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根据省、市民族工作的要求,针对我区部分镇**族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情况,我局组织了部分相关部门代表、镇民族工作分管领导和民宗干部赴**省**族自治县交流考察,签订了《共建和谐民族关系协议书》,建立合作共管机制。

四、积极调处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利益。今年我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多起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协调处理了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起,其中涉及交通事故、邻里矛盾、店面租赁、拆迁补偿、城市管理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全区的社会稳定。

我区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涉及少数民族矛盾逐渐增多,且少数民族群众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比较肤浅,学习和活动的组织开展、子女入学、投资经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困难,社区民族工作网络虽已建立,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基层民族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做好社区民族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促进社区内各民族群众团结和谐、共同发展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民族工作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来抓紧抓实,针对我区社区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以供参考。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责任感。

要始终把少数民族群众作为加快发展和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引导他们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要发挥社区党支部在社区民族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对社区民族工作的领导,以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为指导,认真加以贯彻执行,要为社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他们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平等权益,从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原则,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把社区民族工作向前推进。

二、摸清社区民族工作基本情况,充分掌握真实资料,建立好社区民族工作基础台帐。

民族工作进社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对社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切实掌握完备、翔实的资料,通过对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对得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贫困户、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基础台帐,及时更新、完善,实施动态管理、长效管理。在掌握详细资料的基础上,要对社区少数民族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掌握特点、摸清规律,以便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能力。

三、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创新服务工作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社区民族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从组织建设入手,发挥各级组织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把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群众工作网络中来,将社区民族工作网络与社区统战工作网络结合起来,完善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的社区民族工作组织网络,使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本着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宗旨,探索多种服务方式,将便民、利民服务提供给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以社区、街道服务中心为基础,设立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争取和依托有关单位、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发挥各自专长,明确服务内容,建立包括文化、娱乐、医疗、生活等项目的社区服务网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服务中突出重点,把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类培训和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事业不断进步。

基层社区要始终把增进团结、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作为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根本目的,把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作为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不仅要对社区居民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干部群众对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可以通过举办民族知识竞赛、培训班、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社区活动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式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通过发挥民族群众专业特长的作用,为社区教育、文化、环境、治安等提供支持,树立起少数民族同胞的崭新形象。同时依托社区现有的设施设备,建立并完善“少数民族之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的机会,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要求,把社区民族工作渗透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去。

第5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文活动课;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75-0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课程设置存在缺陷,许多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留住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重要途径。鉴于少数地区民族师资不足,活动课程设置由各任课教师实施。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设置的意义

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全人格。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而言,语文活动课的设置有一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贫困,学生流失较严重,但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并非因为学生家庭贫困。据调查,厌学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流失最主要的因素。从教育学角度看,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淡、漠视态度。设置活动课,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设置多样化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

第二,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语文学科的传统看法是认为该学科只需在课堂内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与课外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并行不悖的教学途径。在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趋势。语文活动课的设置正是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三,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能够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入21世纪,我国逐步形成全面的现代化社会,为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就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语文活动课的设置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模式。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计

1.阅读活动的设计。语文能力强弱的评价标准是阅读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读好书。但少数民族地区受条件的限制,缺乏课外阅读书籍。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资料,要求学生积存零用钱购买报刊杂志,帮助学生在班上建立图书角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有书可读并不意味着会读书,教师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实践中可通过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引出我国的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精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而对于诗歌散文,则鼓励学生抄录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朗读和背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或者是知识抢答大赛等,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

2.写作课的设置。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语文活动课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自办手抄报让学生自主选择刊载内容并动手抄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组织学生办墙报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活动之一,让学生自主安排墙报的布局和主体,如自己撰写墙报的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动手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写作能力。另外,可组织学生办一份校园刊物,每一个月出版一次或两次,由语文教师和爱好写作且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编辑人员,从各班选出几名小记者,组织学生投稿、采访等,广泛发动每个学生的参与。

3.听说活动课的设计。口头表达是语文重要的学科内容,开展语文活动课,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讲故事,鼓励学生收集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大胆走向讲台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和勇于表达的能力。演讲,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师可组织演讲比赛,要求各选手在一定的时间内登台发表演说,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体态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表达能力。另外,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设置的因素

语文活动课设置要取得良好成绩是离不开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其中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的观念和作为是关键因素。语文活动课是一门新型的活动课程,它的设置意味着改变过去的办学方向,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素质教育,提高整体素质的。而学校领导掌握着办学方向的制定,尤其是校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活动课的设置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学校领导的支持首先表现在表率作用,亲自宣传和实施语文活动课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授予教师开发活动课程的自;提供活动开展必要的经费;制定相关措施辅助活动课程的展开等。总之,学校应尽其所能,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排除障碍。

除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外,语文活动课的成功设置还受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以及自身认识水平的影响。语文活动课程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而设立的,是再造“新人”的活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主动开展语文活动课。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会自觉更新认识,进而通过行动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同时,教师自身要有奉献、不懈追求的精神,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由于其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限制,易形成职业惰性,即使有老师怀有满腔热情,也容易被现实浇灭。惰性是活动课程实施的障碍,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教师就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吃苦耐劳,做到精益求精,乐于奉献,不懈追求。

四、小结

我国少数地区大多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且教育水平的低下是造成经济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发展经济,必须先提高教育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置和实施,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置和实施,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辍学率,从而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活动课的设置和实施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促使语文教师教育理念发生转变,促使语文教师加强学习,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的设置和实施在少数民族地区是极其重要的,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6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一)民族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我县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18万余人,占总人口的34%,其中、彝族13万、回族1.2万、信教群众十万余人。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在培德、馆驿等回民主要聚居地区,只要发生矛盾纠纷,各种问题纷纷涌出。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摆在首位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为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多形式开展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各级党委、政府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民族局牵头,宣传、组织、统战、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不定时对少数民族干部、分管和从事民族工作干部开展系统的民族政策理论培训、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别在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中,大张旗鼓的宣传民族团结,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讲团结、讲互助、讲发展,努力创建团结友爱的和谐社会。

在各民族中还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尤其在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中进行民族常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构建“小手拉大手,大小有共识,你我互尊重,大家团结紧”的宣传模式,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既教育了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也教育了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讲关怀和照顾,也要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要讲平等和团结,也要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

(三)正确处理民族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宗教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之间、信教与不信教之间的差异,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共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教群众的,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农业、畜牧、水利、交通、教育、电力、民族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致富步伐,安排扶持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共建母亲水窖、沼气村、村村通公路、村村有电视专项举措解决了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扶持回族群众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培德、馆驿、庄户、金家庄等民族地区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回民群众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改善回民、山区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充实加强师资队伍,提高少数民族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科教扶贫、科技下乡、举办青年夜校等活动,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培训。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衣食住行、婚娶殡葬等方面,切实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

(四)加强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和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妥善处理民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县民族局和乡镇党委政府定期对辖区内涉及民族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发生的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搞好预测,超前做好工作,提前化解矛盾,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对涉及民族问题的纠纷和事件,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绝不简单地对待和处理。严格区分民族矛盾与非民族矛盾,不盲目地把不同民族公民之间发生的民事、经济纠纷和民事、经济、治安、刑事案件与民族问题混为一谈。同时,教育广大群众明事理、顾大局,以免被坏人利用,严防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人心,扩大事态。在处理民族间群众的纠纷和突发事件时,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善于把握时机,讲求策略,注意方法,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极少数坏人,防止问题复杂化、事态扩大化和矛盾性质转化。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都依法处理。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时,坚持依照法津规定和正常程序解决,绝不采取过激手段。建立民族矛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实行月报和零报告制度,并把这项工作纳入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加以考核。

(五)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民族局是党和政府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的职能部门,在新形势下,担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充实了民族工作机构的力量,新增编制6名,完善工作职能,设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社会事务股。各级党委、政府也民族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工作落实,认真学习的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上级的有关指示,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水平。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解决了少数干部对民族工作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民族工作,至少每半年听取一次情况汇报。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至少每季度要研究一次。县委、政府积极支持民族部门的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立了县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族局积极牵头抓好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协调处理相关的重要事项,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民族工作情况。工作做到主动、超前,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建立了民族地区重大动态报告制度,确保了信息畅通。

二、存在的问题

从全县民族地区来看,总体上民族团结,社会比较安定,但在一些接合部地区、热点难点地区矛盾纠纷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因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不平衡和不满情绪或乡村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因土地、林场、池塘等归属使用原因引起的冲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因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等。特别在接合部地区山林纠纷仍然阻碍民族团结前进的步伐。如官厅镇乍拉村委会,这个只有200人的傣族村,涉及山林问题引发纠纷乃至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

二是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部分群众中偏激情绪和一些错误思想占了上风,遇事便以出格的言语、过激的行为、违法的手段向党和政府发泄不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矛盾纠纷比较突出。高等级公路沿线征地过程中看出,群众在突发事件的气氛或压力下,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当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某种暗示或带头、或鼓动时,一些群众就会情绪激动,干出种种在平时自己想都不敢想的“蠢事”,从而使突发事件升级,造成严重后果。

三是部分矿产资源地区矛盾纠纷、隐患较多。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客观看待矿山地区问题,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各种手段隐瞒不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群众偷矿、盗矿、私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矿山秩序较为混乱、隐患较多。

四是培德地区各种矛盾、隐患逐步激化。培德作为一个热点地区,信息灵通,各种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该地区的安定团结,取决于几大家族的平衡。去年村委会选举,培德地区领导职位村总支书记、主任形成一肩挑,权利的统一集中,打破了近十年来培德地区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打破,各类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家族势力纷争加剧,处理问题稍有不慎矛盾就激化。

五是民族工作经费少仍然是遏制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县级5万元民族工作经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工作需要,机关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根本谈不上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帮助。

三、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对策

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最重要的是增加一笔收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资本,就没主意,光从口头上宣传,口头上重视民族工作,那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浪费民族时间,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一样作用都不起。民族要讲团结,但民族也要吃饭,饭都吃不饱,就会饥寒起暴心,各种矛盾纠纷就会越来越多。为此要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加大民族地区经济扶持,就要增加民族工作经费,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加大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7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现如今,我国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其法律意识,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需求。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当下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大学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一直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学生个人的思想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措施分析

我们处于一个讲法律讲文明的时代,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法律成为了保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武器。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也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的和谐化,有助于形成优秀的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奠定基础。法律知识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很多知识都是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促进法治教育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注重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大学校园中的专业千差万别,不同专业对学生自己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法律相关专业和非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素质教育氛围,对于开展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非常重要。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法律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讲座,并在校园里面开设相应的法治宣传展览,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地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个人意识会潜意识里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大学生是属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会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要好的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很多的悲剧,触犯了法律。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应该适当的开设相关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的让教师了解,从而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高校内部会对应地开设很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大学老师、也可以是专业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大学生的个人心态变得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非常有帮助。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措施分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的为人。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有必然的影响。不论是国家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是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俨然成为了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信息种类稂莠不齐。在开设相关的相关课程中,教师要注重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

(2)加强宗族教育、民族教育。我国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组成大家庭,需要合理的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国家在很多的政策上给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优惠、扶持,最大程度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与个人的家庭、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有特殊的学生,要尊重个人行为。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可以适当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我国不同民族的也各有不同,尊重别人的,加强民族教育。

(3)进行文明规范教育。个人的行为规范,可以从某一个层面反应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例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文明礼让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其法治教育,逐步规范其个人道德行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推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作者:王小梅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第8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重点中学 活动资源 课外体育

2006年12月23日,周济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课外体育的重要性。提出配合体育课教学,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而课外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中具有独特作用。昆明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很多体育工作者对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缺少认识和利用的能力,从而造成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单一、枯燥,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阳光体育运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除了早操、课间操和每周两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外,很少有人能够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因此,有必要对重点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昆明市四所重点中学的初二、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的需要,详细查阅有关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学生发放问卷752份,回收735份,回收率97.7%。

(3)访谈法

与重点中学的体育教研组组长及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掌握该校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的相关资料。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问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13.0和Excel2003等应用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5)对比分析法

对昆明市重点中学的初二和高二、男生和女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年龄、性别因素对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课外体育活动资源拓展现状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除了每周两节的体育与健康课外,各学校还分别开展了早操、课间操、体育竞赛、体育节作为课外体育活动。

根据数据显示,平均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30分钟~1小时的占18%,10分钟到30分钟的占58%,10分钟以下的占16%。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初二学生好于高二学生,男生好于女生。主要原因是高二学生面临高考,学习时间紧;而女生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并且调查的学校为一级一等达标学校,学校重视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时间紧,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这些数据不免让我们体育工作者有些担忧,过重的文化课学习成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A中学、D中学开展早操作为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跑步为主。四所学校都有课间操,并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以眼保健操、广播操为主。四所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如A中学每年在3月份举办的“春风杯”年级球类比赛,冬季运动会;D中学举办体育节,但是体育节仅仅是田径运动会的另一个说法而以,形式单一,并没有将体育征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演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摄影、体育游戏、体育征文、体育绘画等形式融入到体育节中。

(1)运动会内容设置情况

中学一般每年组织一至两次运动会(春季、秋季),主要以田径比赛为主,可以辅助的将广播操比赛、自编操比赛、体育游戏、拔河等多种形式融入到运动会中。

大部分学校以开展田径比赛为主,而开展广播操比赛、自编操比赛、体育游戏和拔河学校很少。可以看出运动会的形式、内容过于单一。对于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参加运动会的机会。如体育知识竞赛、啦啦操比赛、体育摄影、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均未开展,这些内容适合于所有学生参加,从不同角度发挥学生特长,使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的运动会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通过调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5%;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5%;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占总人数的80.6%;女生占总人数的69.4%。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大部分。经卡方检验,P0.01,男生、女生人数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男生愿意参加的人数远远多于女生人数,出现了男女失衡现象,应该鼓励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通过调查得知,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没有习惯、不感兴趣、缺少技能、场地器材限制、缺少同伴、没人指导和身体原因。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提倡给学生减负,但是,这一改革并没有彻底落实,所以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已经被文化课所挤占,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少。经卡方检验,认为没有时间的P0.01,初二、高二人数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二学生认为没有时间的人数多于初二;没人指导的P0.05,在0.05水平上,初二、高二人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初二人数多于高二,可见,高中生已经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能,不需要他人指导。不感兴趣、没有习惯、缺少同伴、缺少技能、场地器材限制、身体原因,经检验P0.05,初二、高二学生人数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因素不受年龄的影响。认为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少创新,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于家庭、学校的影响,缺乏体育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也成为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原因。一些客观原因如场地器材限制、缺少同伴、没人指导也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安排。少部分的学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身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

2.课外体育活动资源发展与利用

课外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有早操与课间操、节假日体育活动、运动会及各种体育竞赛资源等。

(1)早操、课间操体育活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体育的重要,学生早操、课间操主要以跑步、广播操、眼保健操固定模式为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失去了开展早操、课间操开展的意义。因此,改变以往单一的体育锻炼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大课间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根据季节、学生年龄、性别,设计具有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新兴运动内容。例如:集体舞、民族民间体育、健美操、拓展运动、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等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可以以班级、年级、全校、性别等为单位,也可以由学生自选项目进行活动。各校要在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2)节假日体育活动

我国的节假日可分三类,一类是法定节假日,如元旦、春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学校可以组织具有象征意义的体育活动,例如:元旦的拔河、春节的秧歌、儿童节的野外郊游、国庆节的迎新体育竞赛等;第二类是我国农历上的民族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可以组织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例如:元宵节的抖空竹、清明节的踏青郊游、端午节的划龙舟等;第三类节假日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主题鲜明的民族体育活动,如苗族的“爬山节”、壮族的“陀螺节”等。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3)运动会、体育竞赛

目前,昆明市的中学一般每年组织一至两次运动会(春季、秋季),或者组织各种体育竞赛(篮球、足球、田径),但实际调动起来的只是少数学生,主要因为设置的项目多数为竞技运动项目,而具有竞技体育能力的学生还是占少数,导致运动会和体育竞赛就是为少数同学开展的。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从运动项目上出发,将很少开展的、难度很大的项目删掉,例如:跨栏、三级跳、3000米等,增加集体项目、民族民间特色项目、男女接力或趣味游戏;其次增加参与人数,改变运动会每个项目每班只出2~3名运动员的现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运动会或者体育竞赛中,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将教师、家长融入到竞赛中,增加学生与教师、家长的沟通。

(4)体育节

体育节已经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焦点。但是D中学的体育节内容单一,与运动会形式相同。体育节是利用校庆或每年的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开展全校性的体育节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有创新。内容包括体育竞赛、体育征文、体育讲座、体育演讲、体育摄影、体育游戏、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等。体育节可以面向全体师生、家长、社会,提倡人人参与;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将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体现教育特色;可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以往只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才可以参加的情况出现;可以将家、校、社会结合起来,同时让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教育及教学的改革。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少部分学生能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一小时以上,初二学生好于高二学生,男生好于女生。

四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25%的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女生多于男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依次是认为没有时间、没有习惯、不感兴趣、缺少技能、场地器材限制、缺少同伴、身体原因和没人指导。

2.建议

丰富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根据学校地域、教学特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及新兴体育项目。

通过广泛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活动等促进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将家、校、社会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社,2006.

[2]刘坚,王德义,明庆忠.云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产业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3]陈巧弟.甘肃省天水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4]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7.

第9篇: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范文

茶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管理和经营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深刻的认识到管理学作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以后不管作为一个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懂得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我认真钻研,同时在实践中去学习,体验。学期考试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名。

出了必修课程外,我还自学电脑软件。因此,对日常办公软件用得相当熟悉。在英语学习上,我坚持每天听英语磁带,阅读英语书报,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四年的大学生涯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深深地懂得责任,荣誉,国家这六个字的含义。作为大学生我最基本的责任是学习。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成绩可以带来荣誉和自信。俗话说:机遇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XX年的校园文化节之果蔬知识竞赛中,我不负众望取得了冠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