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04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第2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畲族图案艺术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发展中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民间艺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当中,不仅能实现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如何将民间艺术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是学校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畲族图案艺术概述

畲族图案独特的造型、源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畲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鲜明的乡土风格和地域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畲族图案的来源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畲族图案产生于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其二,畲族图案来源于人民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畲族图案内容丰富,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龙凤仙人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鱼龙纹饰和凤鸟纹饰;从图案的构成形式可分为独幅图案、连续图案和综合图案。

二、民间艺术对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意义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深入了解,实现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民间艺术应用于美术人才的培养,能让学生体验和发现生活环境中的民间美术,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师徒相传方式已经越来越少,学校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弘扬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将民间美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为弘扬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图案艺术通常包括历史、色彩等内容,可作为学科间教学活动的链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贯穿。同时,民间艺术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教学内容更充足,特别是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畲族图案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调整学科比例,健全课程设置

将畲族图案艺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先要对学科比例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地增加美术课时,使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构建连贯且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灵活掌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减。在进行畲族图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素描练习;在色彩教学中,加入彩铅和油画棒的运用;同时增加鉴赏课程,让学生从简单的形象为入手,加深学生对纹样的理解,培养其对畲族图案的兴趣,再运用木、泥、纸、石等材料对畲族图案进行仿造,以此来完成对民间艺术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民间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播放音乐或引入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畲族图案艺术,如“盘瓠崇拜”等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信仰,了解其原始图腾观念的延伸和外化的表现;最后,可以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去领略畲族图案艺术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将民间艺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畲族图案中的另一美学原则就是节奏和韵律,繁杂的画面变得井然有序,也是畲族图案的艺术表现之一,最为常见的就是点状图形、线状图形和回形纹等,因此要对其重复变化产生的韵律美实现透彻的分析。

四、优化教学环境,增加实习机会

为了体现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效性,还需教师在课堂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畲族图案,实习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实习,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专业的不足,从而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应在实习中对幼儿的特点进行探究,对民间美术教学进行修正,通过手工和绘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也要把握学生实际美术能力,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图案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内容。

五、建立考察基地,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应用民间艺术,还需要在校外建立考察基地,在校内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一方面,可以聘请知名的畲族艺术家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而学生在基地中可以对畲族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触摸,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如畲族如意扁方,也被称之为银板插, 其长约16厘米,宽约2厘米,形如目鱼骨, 还绘有花草等纹饰,总体上呈现出非 对称性的视觉平衡;另一方面,设立 民间美术研究机构,能在深度和广度 上进一步推动畲族图案艺术的发展, 并创建实践操作性强的创作系统,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丰富的成果。

综上所述,畲族图案作为民间美术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将畲族图案艺术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对民间传统艺术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还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围绕民间艺术对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问题进一步探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统平.三年制高专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刊),2014(12).

[2]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81-85.

[3]何桂云.当地民间艺术融入高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原则――以罗山皮影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70-71.

[4]钟朝芳.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以东阳木雕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21-24.

第3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1.从学生来源看,由于当代部分家长喜欢追逐热门专业、将来能有正式编制的专业,使得很多高考学子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根据自身优势的发展考虑专业的选择,导致很多学生在对学前专业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就选择了学前专业,这在专业学习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从学生入校音乐基础来看,报考学前专业的学生并不进行艺术考试,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或基本没上过音乐课,笔者跟据自己所教授的我院11级高起点学前专业学生入学时的音乐基础情况分析来看,近99%的学生不会弹钢琴;近98%的学生不认识五线谱;近85%的学生不认识简谱;近90%的学生存在唱歌跑调的现象。这样来看,学生入学时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整体音乐素养不高。

3.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很多学前教育专业院校过于强调音乐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课程设置也大多模仿音乐专业院校,无法体现培养学前职业音乐素养和能力的要求。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院校虽然开设了学前声乐、钢琴、舞蹈等课程,但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贯通,并且片面强调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本来入校时就没有音乐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在没有或很少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加大了学习音乐技能的难度,最后往往是理论几乎一点也不会,也没掌握多少技能。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无音乐素养方面的优势,也不具备鲜明的学前专业特点,更不能很好地胜任幼儿教师的职责。

4.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欠缺。目前大多数学前专业院校在音乐教学中仅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无疑,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多元化、多途径学习,挫伤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表现在现实中很少开展音乐表演、比赛等活动。由于学生脱离了艺术实践,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进步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园实习中,重点往往在学生说课、评课、试讲等理论方面,却很少进行音乐技能、幼儿音乐教学等方面的训练。由此造成了学生在教学理论上还能做到得心应手,但是到需要音乐技能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显得手足无措、捉衿见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策略

根据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当今社会需求和我们前文分析的学前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素养,为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所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学生在过去的中小学阶段学习中,缺少的是艺术文化与文史文化的积累与学习。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加强人文素质熏陶,便成为我们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当务之急。

1.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新生入学后,要采取专业教师讲座、布置专业知识宣传栏、去幼儿园参观学习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一开始她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处于空白的状态,要让他们很好地了解幼教行业的特点,明确从事幼教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幼教职业意识。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标准中,音乐艺术教育更注重艺术直觉,表达能力、乐感,因此,可以通过文艺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如:通过举办音乐会,舞台剧、鼓励参加文学社团等系列活动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修养。

3.聘请幼儿园、音乐幼教机构领导、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为了让学生了解音乐幼教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了解幼教职业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幼教工作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可以邀请幼儿园、音乐幼教机构的领导、专家、骨干教师等来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寻找差距、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音乐技能学习与音乐理论学习双管齐下

针对当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建议,在教授音乐技能的同时注意音乐理论的衔接、渗透。例如,在声乐课上可以多进行一些视唱的练习,通过视唱的练习在矫正音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识谱能力;在钢琴课上也可以让学生视唱要弹奏的曲目,也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并且,在学生学习声乐、钢琴作品时还应注意加入音乐常识的内容,如: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简历等音乐常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指导学生更好的演唱(奏)作品。只有这样,技能和理论双管齐下,才能在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乐常识储备量,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音乐理论水平得以提高。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在学前音乐教学方法上,笔者认为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创造平等、自由的艺术环境和氛围,尊重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实际需要,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改变以往偏重音乐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程讲授的方式形象化、多样化并富于感染力,让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更具实效性。

第4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毕业生是目前幼儿园的主要师资来源。学前教育一线岗位的特殊性,决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多项专业教学技能。技能大赛全面考查选手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活动设计、保教活动分析、教师基本功和创新、应变能力等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十分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我校学生技能大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和教师忽视教学技能大赛在学前教育教学教改中的作用

我校成立于2016年,对于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对技能大赛认识片面,导致高职学前教育技能大赛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联系不紧密,出现教学是教学、竞赛是竞赛的局面。主要表现在:(1)学校认为参加省级或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是衡量学校工作水平的一个隐性指标,也是学校的荣誉与招生的筹码。从组织形式与管理来说,无论是本校组织的技能大赛还是参加省级以上的技能大赛,我校都缺乏相应引导与建设,既无明确的管理部门主导技能竞赛,也缺乏常规化的制度建设,更缺乏运用竞赛方法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培训体系。(2)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一部分教师认为技能大赛是“为赛而赛”,只注重技能竞赛的选拔性,忽视了竞赛的普及性,将大多数教育资源投入在少数几个参赛选手上,而其他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却被忽视,导致技能大赛成为极少数学生的竞赛。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参与技能大赛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忽略了技能竞赛的教学价值,参赛积极性差。

1.2学生对技能大赛缺乏科学的认识

我校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包括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和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入学的中职生。

1.2.1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轻理论学习、重艺术技能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因入校前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的学习接触甚少,入校后学习压力很大,导致90%以上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艺术技能的练习上。而通过中职生面试推荐入学的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具有一定的艺术课程基础,其中92%的学生表示喜欢艺术技能训练多于对理论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学习,75%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具备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是弹琴、唱歌、跳舞和绘画。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投入的时间太少,仅限于每周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

1.2.2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动机不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78%的学生认为技能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太高,是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56%的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认为参加技能大赛只是浪费日常学习时间,获奖与否对于以后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31%的学生想参与技能大赛,但对自身的专业能力缺乏自信;只有43%的学生认为虽然参加技能大赛会让自己有压力,但却是一次提升专业水平的好机会,在激烈的比赛竞争中,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活动设计相关课程与艺术技能课相比较,内容枯燥、难懂,教学形式死板单一,主要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学习得很被动;(2)学生与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接触较少,导致理论课和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不能与幼儿园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加剧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偏科现象;(3)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动机较弱,其他非智力因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技能大赛抱有畏难情绪。

1.3各课程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脱离

1.3.1各课程的实践教学设置不平衡我校学前教育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钢琴、舞蹈、绘画、声乐、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口语、多媒体应用等。但查阅学生实训周课时安排发现,每周实训的主要内容为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校外见习每学期只有一次,且没有安排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口语和多媒体应用等课程的实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教师只能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不平衡,这与技能大赛注重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

1.3.2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学习内容没有和技能大赛有效结合问卷调查发现:92%以上的学生更喜欢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教授-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小结”的模式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弱,参与度不高。另外,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专业性太强,脱离了学前教育的专业需要,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如“幼儿歌曲弹唱”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岗位技能课,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边弹边唱、弹唱结合的教学技能。弹唱以唱为主、以弹为辅,是熟练的伴奏技能与幼儿演唱声乐技巧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师大多把这门课程当作钢琴课来上,教授钢琴专业的教学内容,如各类钢琴练习曲和专业钢琴教学曲目,这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耗时费力,同时降低了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学前教育技能大赛通过富有挑战的竞赛内容和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思考、大胆尝试、展现自我。但我校日常的实践教学没有真正领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思想,没有做到教学教改与技能大赛相融合。

2学生技能大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策略

2.1继续探索学前教育技能大赛对学前教育专业教研教改的重要价值,改变学校和教师对职业技能大赛的认识

学校和教师应转变观念,正视省市技能大赛在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技能大赛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前教育技能大赛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应将教学技能大赛贯穿于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理论的学习过程。

2.2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学生不是被遗弃者与失败者,而是因为不适应应试教育制度。这就要求教育模式与制度为他们改革和创新,设计适合每一种类型孩子成长的育人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1]。”这不仅要求全体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活动,还要纠正高职师生对于技能竞赛的片面认识,让高职技能竞赛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预选性质的竞赛活动,而变成让学生“人人出彩”的新平台,使学生更好地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前教育技能大赛中,检验专业学习成效,认识自身在专业学习上的不足,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顺利走向学前教育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学;创意;人格

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用以表达其内心的振动、丰富的想象的第二语言方式,在学前儿童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绘画则给学前儿童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与拓展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酣畅淋漓地舒展。在学前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其艺术天赋和潜力在绘画中得以延续和闪耀。而学前美术教学担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前儿童认知美术,如何让学前儿童的艺术潜能得以发挥,如何催生出学前儿童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性,这是学前美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认知性概念

对于0~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它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因而要体现出幼儿期行为主体的美术行为特征和绘画艺术作品特征,它与其他成人美术有极大的区别,它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幼儿,是基于年龄特点之上的美术教育认知概念。其次,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第二语言,具有表达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理解的功能,在学前儿童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内心感触的表达之时,绘画美术就成为学前儿童发自内心的知觉,通

过对现实自然中的物体、图像和声音等符号的逐渐感知,学前儿童一般喜爱熟悉而欢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并且带有色彩鲜明、

对比突出的美术作品。

二、学前美术教学的启蒙反思与优化创意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美术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把握儿童心理及美术特点的前提下,要对其教育进行反思,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进行优化创意下的学前美术教育

活动。

1.增强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知

美术教学者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宜性的辅导。在学前儿童缺乏社会经验和思维的拓展之时,要观察和发掘学前儿童的“涂鸦之笔”,在其手、眼、脑的配合不够默契的思维上,要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在绘画中展现自我,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其特点,进行欣赏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选择形式层面、幼儿易接受和欣赏的作品,如《红、黄、蓝构图》《忧愁的国王》《人投鸟一石子》等,这些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易于勾起幼儿的直觉,唤醒其对话本能。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可以将其对生活的理解迁移到写实绘画作品上来,如:徐悲鸿的马、陈之佛的花、齐白石的虾等,这些都是幼儿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更丰富的感情

世界。

2.以童心回归的理念引导个性差异化的幼儿绘画创意

在人类0~6岁的个体发展时期内,每一个幼儿都有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特殊的认知,美术教学者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回归童心的理念进行尝试性的引导,要渗透不同童心的表达方式,而不要刻意求造型或技巧,要引导幼儿培养个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等,进行赏识性的美术教育,要理解不同幼儿、不同风格的幼儿作品,而不是简单地用“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其作品的标准。

3.塑造学前儿童的人格与素养

早期的人格培养对于个体的知识构架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而早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在培养幼儿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其人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左右脑开发的双重角度入手,注重对幼儿右脑的开发和引导,训练幼儿对特定事物的外形、结构、布局和颜色、质感等进行认知和抽象思维。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如对周围事物的好奇触摸、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记忆、对简单线条的奇异想象等,指导幼儿勇于实践,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并加以鼓励,有效促进幼儿全面人格的发展和智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在使幼儿掌握基本认知的同时,也使幼儿在绘画艺术中寻找到了自信。由于其在早期启蒙阶段即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有助于幼儿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感知与情绪,并且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从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进行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并初步培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早期的艺术素养,促成其健全的人格品性。

第6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整合分析

学前教育是一个具有应用性和综合性的专业,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学前教育学科中的渗透,教师需要掌握更专业、更扎实的技能,除了学习基本的艺术课程之外,还需要能够进行示范教学。教师的艺术素养也决定了其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胜任能力,因此对艺术课程结构整合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结构的问题

(一)艺术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往往被分配给不同专业的老师去教学,各个艺术学科之间都十分独立,没有相互的联系和渗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教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落后也有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不足。这种艺术课程严重限制了学生艺术能力的全面发展。一些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仿了音乐院校的形式,把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乐理等等分科设置,所以导致各个学科和课程之间难以相互促进。

(二)缺乏规范的艺术课程教材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实用、高效的教材。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还在使用质量不一、观念落后的教材。许多课程并没有配套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自编讲义。由于缺少艺术课程教材,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常常需要手抄和复印自己需要的曲谱。同时也影响到了课堂授课,教师难以进行学,并且要反复讲解相同的教学内容。

(三)缺乏对综合艺术实践的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些高校简单的把艺术课程当作专业技术和理论教学,利用大量的课时来进行声乐、舞蹈、手工和绘画的教学,学生进行创作、艺术鉴赏和社会实践的时间非常少。所以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艺术素质不符合当前的学前教育的要求。

二、整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艺术教学的目标

(1)音乐教学。音乐课程的目的是利用音乐的美育功能来为培养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声、乐理、伴奏、艺术概论、舞蹈等等,同时还需要进行舞蹈和音乐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并且掌握对舞蹈和音乐的创作能力、表演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学生要能够应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前儿童参与舞蹈和音乐教育活动。

(2)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其中包括基本绘画知识原理,手工制作和造型的能力。学生需要符合美术知识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并在教育中充分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二)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

教师需要本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艺术能力的思路开展实际教学,全面考虑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而对艺术课程的结构进行全面整合。课程结构要由分科教学和综合课程结合组成,同时教师需要妥善处理好应用课程、综合课程以及基础课程的关系。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应用性、人文性以及综合性,删除一些重复性、陈旧的课程,同时增添一些注重情感教育、职业教育及社会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强调艺术的交流和创作,以此来整合艺术课程中的能力、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等多元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拜托学科界限的限制,让各类艺术课程之间能够交叉渗透和多元融合。比如在讲解音乐课程时加入一些民族舞、现代舞的内容,在讲解戏剧时加入幼儿文学、音乐、美术的内容,这就摆脱了以往单一的艺术理论讲解和教授。与此同时,学前教育还需要增强各个课程模块的相互联系和流畅衔接,在教师理念和艺术技法方面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四)对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当前的艺术教学课程特点,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有意识的借鉴幼儿教育实践、协同创作、艺术鉴赏和社会服务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以此来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艺术教学课堂。如此同时,教师可以在百度、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中搜索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艺术教学课程形式。

高校学前教育中的美术、舞蹈、音乐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都富含创造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因此,学生要能够应用鉴赏、表演等方式来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自身艺术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对艺术课程结构的合理整合,可以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的效性,进而培养中应用能力强的高水平幼儿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金日勋.浅析高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62-63.

第7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安.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冯婉桢等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怎最佳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第8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策略

引言:

近几年,因为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诸多农民对教育意识有所增加,致使农村学前儿童教育快速发展。但因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场所条件比较差、设施不够完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对儿童的学前教育有着极大阻碍。本文主要阐述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问题来提出优化对策,从而提升农村学前教学水平。

1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1认识较模糊:在当前,有很多幼儿园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打着艺术教育头衔来进行宣传,但其实际并未对艺术教育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有诸多幼儿园大力宣传在幼儿时需要加大孩子对色彩的认知,从而奠定绘画的功底,有诸多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便将其送到幼儿园中,但诸多幼儿园并未对绘画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只是单单分配部分教师到绘画课堂中培训几天。无论是哪种教育都有属于自己的萌芽阶段,而在这个萌芽阶段对学前儿童进行合理教育,会激发儿童一些潜在的天分,而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务必要满足当地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基础。1.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因为我国国民整体水平不是特别高,致使诸多人们产生只有贵族人才可以进行艺术教学,学习艺术的费用是昂贵的,所以诸多人们给艺术带上了贵族化的头衔;也因为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人们迫于无奈,把学习艺术作为生存的一种技能,农村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诸多父母认为学习艺术是需要花费大力资金的,就会出现犹豫的态度。对艺术扣上昂贵的帽子,这种想法的存在是对艺术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不分区域、不限资金的。对于诸多农村地区出现艺术贵族化的思想是存在误区的,生长环境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会影响艺术教育的方法以及选材,但并不会影响大众化、平民化的理念。基于风景画为例子,农村幼儿园可以运用农村独特的风景来作为绘画的背景,此种方法不单单不影响大众化的效果,还突出了农村独特风味。总之,农村学前儿童的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农村独特的素材来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结合农村周边的环境,来构建出多元化的学前艺术教育。

2农村师资队伍的薄弱化

在农村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极不均匀,在城市中艺术教师的师资极为雄厚,而乡村却是恰恰相反。根据对农村与城市中的幼儿园实际调查,会发现农村的幼儿园中教师的年龄大概在20~32岁之间,而城市中幼儿园的教师年龄大约在25~38之间,在农村幼儿园中幼师这个职位流动率比较大;而在城市中的幼师大多数是专科以上学历,而农村大部分是高中;在城市中给幼师的工作待遇比较好,而农村的幼师工资比较低。这是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政需要加大对农村幼师的工资待遇,通过政策倾斜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就业;另外,在学校中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者共同作用,来实现城乡师资的平衡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水平。

3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不同,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其态度是不同的,一些80后的家长与90后的家长的育儿观念都有所不同,但在艺术教育方面是极为支持的,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但因为在农村的孩子诸多是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来照看,他们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的。众多0后、90后的家长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非常支持的,认为其存在的价值是要比金钱投资要高的,而爷爷奶奶们则对其没有一个充分了解,致使其出现进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无关紧要的。对于此种现象的发生,可以运用三点策略:一是农村幼儿园需要加大对家长的沟通力度,对其进行在教育,从而提高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认知;二是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而为诸多年轻父母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三是,开展宣传活动,呼吁父母多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习方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城市与乡村的教学条件的不同、师资队伍的差异化以及家长的支出力度不足等因素,致使城乡幼儿之间的艺术教育水平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诸多农村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来提高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认知,农村中的幼儿园需要向城市中的幼儿园进行学习,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实力,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政府存在的价值,科学合理的应用政策倾斜,来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杨,金昌涛.农村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6:61-64.

[2]倪健.新形势下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27-28.

第9篇:对学前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幼儿园综合美术

中图分类号:G6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69-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幼儿期作为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幼儿综合美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综合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欣赏、创造的能力,而且对其以后个性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形成,提高幼儿良好素质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来说,怎样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综合美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幼儿园教师,毕业后,大部分都会走向幼儿教师的岗位,他们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启蒙者和引导者,但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园综合美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却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观念的狭隘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作为中职教育一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幼师只要会一定的绘画技能,会做手工、画简笔画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综合美术应用能力培养,甚至有些幼儿园管理者都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会教学,会带着小朋友玩的老师就行了。”这些观念无疑是狭隘的,片面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美术教学的正常发展。

2.教材的片面性。从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美术教材来看,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方面远远落后于普通综合类学校,不是过难就是过易。对于那些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过于简单,相反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像简单的几张图他们也看不懂,也不能理解,至于画更是无从谈起了。据调查,在目前众多的美术教材中,没有一本是完全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太专业了看也看不懂,太简单的不用学也能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把看似简单的文字和图片通过教学扩展,往深层次知识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的通俗语言讲解出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真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实用型和技能型的综合人才,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与绘画技能技巧知识的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是轻前者,重后者,这与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是相背离的。

2.教学方法的单一、呆板、陈旧和落后。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接受式的,老师按照课本中规中矩的教,忽视个性教育;学生则是机械的模仿,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就会被禁锢在只会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创造性的思维也会逐渐消失,学生画出来的作品没有创意,缺乏个性,犹如工厂产品一样。当然,对于儿童来说,模仿是其天性,但如果长期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导致儿童对现实中的有趣物象不知何处入手,这和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3.教学内容脱离学习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现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普通综合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或是一般师范学校的美术用书,其内容先是讲美术常识,美术门类,再欣赏中国国画,然后欣赏国外油画,内容的选择也是结合着普通美术学校的专业特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学不到对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质性的技能知识,严重脱离学习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导致学习主体产生畏难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与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是不相符合的。

三、幼儿园综合美术应用课程的教学

幼儿园综合美术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教学,也不同于大学里面的美术课程,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鉴于此,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综合美术教学要如何去正确的把握呢?本人就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1.把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为幼儿园教师,所以大部分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女生居多。有些女学生在中学时的不良表现:穿奇装异服、染发、涂指甲油等全部带入了中职学校。我们的美术教学就针对学生特征以全新的观念进行教学,老师应根据自己的美术专业知识在服装搭配和化妆上教导学生怎样的打扮才适合她们,以此帮助学生对美术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门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此改变学生心中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美术的真正涵义。并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使美术教学真正能发展学生对美的兴趣,萌发学生审美意识,启发学生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性,鼓励学生表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力,激发学生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紧密联系教学大纲,对综合美术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幼儿园老师,幼儿美术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以后个性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其进行幼儿综合美术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教学要求与普通中等学校又有所区别,中职学校侧重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而对文化成绩要求不高,因此幼儿美术课程教学在内容和深度上不能要求过高,应紧密联系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与儿童美术的关系,儿童美术的发展情况,了解儿童美术欣赏,儿童绘画,儿童手工的发展规律,掌握各年龄阶段儿童美术学习的特点,在儿童手工课程教学方面,中职学校的美术老师应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将我们在电视中见到的一些动画形象如海绵宝宝,采取夸张化,形象化的手法,创造出一些新的动画形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引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还可以把课堂和大自然,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多开展手工创作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短片等方式开展启发性的教学,这样既满足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其以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艺术鉴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思想意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去挖掘艺术作品的另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学生可以对新作品进行再评价。这种再创造和再评价达到一定高度后,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会逐渐形成,在幼儿园综合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看一些优秀的儿童画,范画,插画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绘画思维和欣赏能力,让他们意识到一张好的作品所应该具备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