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藏品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

第1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关健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第2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1)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2)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3)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

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第3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博物馆;措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璀璨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着各类的信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产、资源、民俗、文化和科技,作为人类宝贵的财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依据,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需要我们妥善的保护。而目前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我国该如果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呢?重点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取得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由于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使其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和国家不单单是从政策上来扶持文物保护工作,更要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即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更好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将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会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浪费。因为不能对文物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真正的认清,造成了开展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而事实上,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极强,可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更加注重。而通过对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即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了满足,同时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博物馆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使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藏品保护水平提高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可借助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来解决文物保护问题。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大技术性保护,使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因为作为主体,是由人来操作和使用各个设备和各项技术。我们应善于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挖掘,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学习各项专业知识,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感,能更加热爱博物馆事业。其次,需要以事业留人。专业的人才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所以博物馆应积极打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在工资福利方面、学习深造方面,为其创造条件,用事业留住人才。最后,对人才和外来技术大力引进。我们应扩宽视野,在文物保护方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充分借鉴,同时请进来学,走出去学,对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聘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水平不断提升。

三、实行科学管理、对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可应健全保管工作制度,应妥善保管、详细编目、确切鉴定、同时清楚账目,科学化的管理藏品。一是将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步骤进行建立和健全。依据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包括藏品的统计、注销、提用、排架、入库、建档、定级、编目、分类、登账、鉴定和接收;二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合理的程序、健全的制度,才可使藏品保护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而这些制度包括设施和设备的检修制度、安全管理守则、出入库管理规定和复制制度、修复、消毒、分类、鉴定和藏品的征集等。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三是将全员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对自己的业务工作,用法律和法规进行指导。熟练运用和掌握博物馆和文物的法律和法规工作;四是对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五是将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藏品管理上,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藏品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

四、将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处理好

随着日益加快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当前还缺乏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损坏一些文物。很多工程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执行法律的审批手续,也没有真正落实文物保护措施。这样会使文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不但会对顺利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损坏了万物,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作为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对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进行制定,将文物保护和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妥善解决。只有经过相关的部门审批通过建设工程之后,才能执行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开展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管理者需密切联系当地的政府部门,同时政府部门为切实保护文物遗产,应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

五、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首先应该将文物保护的意义灌输给本馆内的工作人员,其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应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合理分配要保护的文物,真正落实到人。为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切实执行。同时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使广大民众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让人切身体会到文物带来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并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真正受到启迪、熏陶、带来愉快。

第4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馆藏文物;入库登记;规范性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人文地理历史,是中华人民用勤劳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在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如何能够保留和传承下去,如何能够发扬光大,其很大一部分的发展得意于博物馆的发展。一些珍惜宝贵的历史文明,只有在博物馆得到妥善的管理,才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而做好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馆藏文物的出入登记的规范、准确、无误。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比较晚,很多都是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发展比较落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就给博物馆负责人提出了重要的一刻,如何在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保持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一、对于藏品登记的认识

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其流程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一般程序有对文物进行征集、鉴选、登记、拍照,以确定所要征集的文物是否符合征集要求,是否具有保藏价值。在选择好文物后,就要对文物的进馆工作做一系列的准备,包括按照一个的规则对其编目、建档、修复、养护;最后就是在文物根据相关规定有机的整理入档后其他工作,如对借用文物的出库和入库的登记和统计以及注销等方面。其总的要求是:制度健全、账目要清洗、鉴定要准确、编目要详细、具体、保管要细心、使用放心的原则。其中,藏品登记是博物馆整体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进行藏品登记工作前,必须弄清什么叫藏品。国际博物馆规定,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均为文物。基于这一点,在进行文物征集时,就不能将所有的文物都作为藏品来收藏。博物馆藏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来征选的。首先我们要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博物馆的目标要求,并通过有目的的征集,经过专家的鉴定、定级、编目等程序来判定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然后根据它们的性质来决定它们的所属类别。另外,文物是否能进入博物馆进行收藏,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文物的历史年限、文物的真假优劣、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鉴别文物的水平标准等。有些文物尽管已经给尽管,但是如果没有经过专家的严格鉴定,也是不能算作博物馆的正式藏品的。所以,通常所指的藏品登记都是经过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后有资格作为藏品的登记和入库工作的综合。

藏品登记的内容主要有填写藏品编目表、编制藏品专题目录、建立藏品档案、做好藏品总登记账等,如此多的登记工作,那么就要抓住登记工作的重点,才能把握好藏品登记工作的要点。其基本点有两个:首先要经常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藏品的来往登记,其中包括藏品总登记账、参考类总登记账、藏品类别登记账、藏品注销账,其中,藏品总登记账是所有登记中的核心。其次,要做好最基本的工作制作藏品的编目卡,要简洁、内容清晰、使用方便等效果。那么登记藏品的步骤一般包括:(1)在入馆凭证上编写藏品总登记号(2)按照凭证顺序将登记号写在规定的标签上。(3)做好藏品编目卡,并把编目卡的内容登记在藏品总登记账上。(4)结合本馆的实际工作情况,做好藏品分类账和注销账等专项管理用账。只有严格按照藏品登记的步骤,才能把藏品登记工作做好。

二、关于馆藏文物登记的规范性问题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文物出入登记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本文就不再详细说明,只就登记中的定名、计件及其他问题进行阐述。

1、藏品的编号

每件文物在入馆后等会有一个身份证明即文物藏品的永久性编号。由于在实际的文物征集工作中,会有相同的文物,所以为了加以区别,总登记号实行一件一号,从一号开始,按着藏品的顺序编下去,不能重复,也不能缺号、跳号,更不能改好。如某件藏品因交换、丢失等原因需要注销,该文物的注销号也不能作为另一种文物的登记号,这样,在以后对该文物的查找上就很方便的能够查到文物的去向和有关记录。在藏品的分类号上各个博物馆的分类方法不同,如山西博物馆的藏品分类是按年编号,用1、2、3、4、5分别代表石器、骨器、陶器、瓷器、铜器。如一件文物的分类号为54.1.2,其中54代表入藏时间为1954年,1代表石器,2代表1954年入藏的第2件石器。

2、藏品的名称

藏品定名应努力做到“见其名如见其物”。由于博物馆文物收藏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要制定一个定名标准,融合古今的各类文物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只要认真的专研,根据文物命名的一般规律,制定出规范的藏品名称是有可能的。如陶器可根据藏品的铭文、制法、纹饰、陶系、器形等命名,A.光和元年 彩釉 壶 B.镂空 灰陶 豆;玉器可根据藏品的款识、质地、制作工艺、纹饰、形制等命名。A.乾隆 碧玉 双耳炉 B.白玉 镂空 龙形 佩等等。还有书画、铜器、石刻等也都是根据这几个方面来命名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3、藏品的数量

要做到文物出入库登记的规范性,藏品的数量是一重要的环节。藏品的数量登记内容包括分件数、单位,实际数量三项内容。馆藏文物的构成比较复杂,所以藏品的计件法并不统一,,文物计件切忌笼统,如一盒、一包、一袋、一串等,这样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做法,现举例说明藏品数量的登记方法。

4、藏品的入馆凭证号和注销凭证号

文物藏品的入馆凭证号和注销凭证号是为藏品的清查核实而设立的备查项目,便于藏品的查找的使用方便。入馆凭证号是对各种进入博物馆的藏品进行顺序编号,而注销凭证号是对博物馆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不复存在的藏品的编号。在做着两项工作时,我们要做到详细,准确,清楚,为能够及时的了解藏馆文物提供准确的档案信息,便于我国馆藏文化的发展。

结 语

博物馆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馆藏文物登记的规范性、正确性还需要我国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进一步努力,勇于钻研和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馆藏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做出创新和改善,这样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安宏坤.制定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装具行业标准的思考[J].理论界,2009(12):55-57.

第5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第一条为加快中国生态博物馆(以下简称生态博物馆)建设,规范生态博物馆管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长三角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博物馆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建立符合我县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方针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坚持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重;记忆、传承我县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利用这些独特资源积极推进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科学认识水平,推动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条生态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

(一)保护、征集、整理和展示我县的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

(二)充分发挥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致力于唤起我县民众保护与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精华意识,抢救和保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我县人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的精神源泉和物质力量。在安吉形成保护生态、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生态博物馆与居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宣传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培养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文化产业等各项经济与社会活动,在不影响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和传统价值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强化文化展示传播功能,开展相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搜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外界宣传,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率。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化的基础上,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前进,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机构

第四条成立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县长担任,分管副县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县政府办、文广新局、发改委、财政局、规划与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科技局、林业局、旅委和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委员;委员会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配套项目建设及协调做好服务,成员乡镇要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相应职责,部门之间、部门和乡镇之间、乡镇之间要形成合力,按照生态博物馆的规划认真做好建设、保护、使用、监督和管理工作。

由县政府聘请国家、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特别顾问,指导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管理。

第五条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编制生态博物馆发展规划;

(二)负责编制有关生态博物馆管理的具体规定;

(三)负责对生态博物馆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本办法的实施。

第六条县文广新局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项目的调研和规划编制;

(二)负责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项目方案的审批;

(三)负责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组织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项目建设的指导、验收与评估。

第七条县博物馆作为生态博物馆业务部门,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信息资料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二)负责实施生态博物馆网络建设;

(三)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的内容设计、展陈及资料收集;

(四)负责生态博物馆相关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五)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管理人员的招聘和业务培训,建立生态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队伍;

(六)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的运行经费管理。

第三章建设

第八条生态博物馆建设按照“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的网络模式展开。“一中心”为建于县城的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展示中心。“四大类”即自然生态类、历史文明类、民俗文化类、产业生态类。“多个展示区”指自然生态类中的森林生态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历史文明类中的古文化遗址展示区、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古墓葬群展示区;民俗文化类中的竹文化展示区、山民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书画文化展示区、孝文化展示区、畲民文化展示区;产业生态类中的生态能源展示区、生态建筑展示区,生态村落展示区、现代竹产业展示区、现代转椅产业展示区。

第九条各展示区要结合“四大类”建设若干个文化展示馆,这是生态博物馆的具体展示点,要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其主要职能是储存本区文化记忆、整理和研究本区文化遗产、传播本区文化信息、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信息收集整理、本区文化研究、文化资讯等方面的工作。

第十条各乡镇、村要按照生态博物馆规划的“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内容,形成文化展示馆共建体制,要做好先期调研,做到超前规划、先点后面,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村之间重复展示内容。要结合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特色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四条精品带”,鼓励建设“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展示馆,形成“处处皆有展示馆、人人参与‘种’文化”的浓郁氛围。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乡镇、村自身投入为主,发挥多方优势,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向外招商引资,尽可能不增加群众负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保持历史原汁原味。

第四章保护

第十一条由县政府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因特殊情况需要修缮或者重建的,必须遵守不改变建筑物、构筑物风格的原则,并经所在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将文化遗产保护整合于全面环境保护,坚决制止损害文化遗产的短期经济行为。禁止售卖文化遗产,但鼓励生产与销售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纪念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生态博物馆馆藏或展示的文化遗产。若因破坏造成损失的,由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负责修复、赔偿并进行相应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

第五章藏品管理

第十三条生态博物馆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相应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生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设备受法律保护,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其调拨、交换、借用,必须根据藏品级别报相应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毁、侵占、随意报废。其他单位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报有关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生态博物馆要加强文物管理,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特别要加强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污染等管理。馆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烟火。

第十六条生态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承,提供相关资料给研究人员和公众,为文化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第六章保障

第十七条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的“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建设,实行以属地乡镇、村自行投入为主,建成后通过考评组验收合格,县政府按照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展示品位给予5-20万元的资金奖励补助。

第十八条对建成后正常对外开放的展示馆,通过对其管理绩效评估,县财政每年对每个展示馆安排1-2万元的日常业务活动开展及管理运行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管理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相关扶持资金。

第十九条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生态博物馆。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赞助、捐赠等方式设立“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基金”,专门用于生态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对社会力量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第七章工作人员

第二十条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应配备足够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必须热爱遗产保护事业,刻苦钻研业务,遵守职业道德,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第二十一条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的工作人员(包括义务讲解员),原则上由乡镇、村自行按要求进行配置,可以专职、兼职或招聘社会义务人员,由县博物馆协同所在地乡镇、村,对被聘请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八章验收与评估

第二十二条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协同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邀请生态博物馆专家组成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验收组,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其结果作为建设奖励资金补助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由县文广新局牵头,组织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人员,对展示馆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每年度一次的绩效评估,其结果作为日常管理运行经费补助的主要依据。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生态博物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一)疏于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产生不良后果的;

(二)不履行本办法应尽职责,,造成文物损坏、流失或原状保护点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

(三),,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

第十章附则

第6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 发展途径 传统文化 文化产业

一、东山县博物馆现状

(一)博物馆建设情况

博物馆占地面积为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平方米,拥有常设的“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海峡两岸同根文化展”“黄道周史迹展”和多种陈列的机动展览(如书画展、陈列全国各地名家纪念黄道周书画作品)等。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展览来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群众,例如“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以发现东山海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实物见证,充分证明史前时期“东山陆桥”的存在。作为大陆联系台湾地区的纽带,以及古人类动物东迁台湾地区的主要通道,凸显出史前闽台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闽台两岸史前同期文化的比较,充分证明我国台湾史前文化的根就在大陆,且台湾地区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事实。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时常举办过多元文化陈列展,对东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东山陆桥”研究和南岛语族研究。台湾海峡古船与航海术研究、包括对大帽山遗址,冬古水下沉船、东山岛史前聚落考古调查、白塘澳遗址的考古发掘等。通过这些田野调查和考古挖掘,论证东山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渊源关系,证明东山是南岛语族的故乡,探索东山岛开发史、人口变迁和海洋文化发展史等,这些文化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二)馆藏文物情况

东山博物馆的藏品极具特色。有古人类动物化石、大帽山遗址、白塘澳遗址、郑成功沉船和黄道周等相关文物,也有多年来从社会各界收集起来的文物等,这些都是东山博物馆独有的文物收藏。还有在建馆之初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下拨的诸多文物和从省文物局移交一批海关查没的文物。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至目前为止,馆藏文物无论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历史跨度上都相当可观。

(三)文保管理情况

馆藏文物保管方面,因人力财力薄弱等诸多原因,之前馆藏文物保管欠妥情况实令人担忧。现虽逐步对藏品进行清点、登记、造册,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保护资金尚严重短缺。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方面,东山博物馆名义上管理着近百处的文化保护单位,但之前相互间的联系和互动就甚少。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不理解,对其存在价值不清楚,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一知半解,这就导致文保单位因自行维修而未告知博物馆、任其文物价值流失时有发生的现象。

二、东山县博物馆发展前景

(一)规范管理方面

东山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原本馆藏文物已十分可观,但因诸多原因,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藏品的底数不清、藏品保护硬件差。于是博物馆积极抓住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的时机,对藏品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改。

一是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分类登记和建档。为了纠正原馆藏品在登记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内容等工作的无序状态,现博物馆不仅仅在文字记录上按照文物规范的记录方式,进行清楚的分类登记和建档,而且在文物的放置上也做到分类放置。

二是在经济承受力范围内,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库房是关系到藏品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博物馆要认真贯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0月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文件精神,尽最大努力地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十防”要求进行库房整修。

三是建立一套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制度。根据文化部2005年12月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文件要求,为规范“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程序,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并要求每位管理者务必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履行职责。同时还将健立与文保单位互动的工作机制,提高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价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以避免文保单位文物价值流失的现象。

(二)文化研究方面

一是继续深入中国史前和新旧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研究前沿的“东山陆桥”和“南岛语族”项目研究。

二是继续开展田野考古调查,积极组织对东山本岛及周围岛屿的田野考古调查,争取拓宽考古遗址新发现,取得更多发掘成果。

三是继续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东山历史可圈可点,尤其是曲折离奇的宋代末期和明清历史,还有东山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海洋习俗文化、关帝信仰文化、丧葬婚俗文化、宗祠与宗族文化,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项目。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研究就更加显得迫切。

(三)文化产业方面

东山博物馆位于百万旅游人次的景区内。当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当今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时尚活动时,就无不彰显博物馆与创造旅游业品质的密切关系。于是博物馆开展文化产业就务必要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首先是编撰出版含有“博物馆建馆背景、事业发展概况、介绍博物馆藏品以及东山文保单位”等内容的书籍。其次是制作与博物馆研究成果或展览陈列相关的文化工艺品。如“东山陆桥”模型工艺品、南岛语族竹筏模型、黄道周书法工艺品等。这些资料和工艺品既可以直接出售获取经济利益,以促进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也是促进东山博物馆对外宣传和提高知名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宣传教育方面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向公众介绍和弘扬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等。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服务品位,博物馆就必将成为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纽带,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阵地。

综上所述,纵观东山博物馆事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其规范管理、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以及宣传教育等活动历程,在全国地方博物馆系列中富有代表性。基于对东山博物馆现状的认识及事业发展的实践,笔者特引申探索当下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途径。

三、探索县级博物馆的发展途径

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少,建筑规模小,事业要想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得着重发挥自身优势,从本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入手。

在规范管理方面,县级博物馆首先得加强基本展览的地方文化代表性,着重从当地维系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特定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各行业发展史等方面去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特色,举办好基本陈列。其次,基层博物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自身规范职能的实际要求,使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达到持之可行。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注重全面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为发展博物馆事业夯实牢固的基础条件。在馆藏文物管理上,硬件上须加强库房建设,尽全力按照规定要求逐步建好文物库房,为文物的保存创造良好的条件,软件上要健全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

在文化研究方面,县级博物馆应注重本地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经消失了的文化进行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发掘,进行考古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对本地域现存的民俗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性抢救、文化传承性研究,对文化保护单位进行认真的考究和保护。

在文化产业方面,县级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优势,增加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地方文化产品给予推广和传播,以期达到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宣传教育方面,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让本地域群众能自觉参与到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将本地文化往区域之外传播,拓展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要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与参观者之间互动的媒介功效,县级博物馆应聚集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经过数据库软件进行分门别类,建立索引,直至形成网络信息资源。进而务必不断更新充实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传播博物馆信息“重要窗口”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载体的角色,认真发挥不同区域和不同特色文化的条件优势,积极推进博物馆事业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相互融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县级博物馆的开发和利用及其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各级政府、上级业务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扶持。同时要在加快提升博物馆公益服务品质的基础上,努力将其价值存在进而拓展为社会共识,这才是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途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杨文琪.福建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