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康复训练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康复训练治疗

第1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较高的终身致残率使该类患儿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目前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此类患儿额叶功能存在异常[1],本研究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加入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的高频经颅磁刺激,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龄(4.09±1.17)岁。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儿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2~6岁,性别不限。②家长自愿选择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能完成4个月康复治疗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有癫痫疾病或脑电图有异常不适宜进行高频经颅磁刺激者;②有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③治疗期内接受其他治疗者;④颅内有金属异物或颅内手术史;⑤曾接受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⑥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则仅进行康复训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前1周检查脑电图,对于脑电图正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评1次。治疗过程中选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 2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其中治疗组患儿采取仰卧位,刺激部位按照国际10/20系统定位为F3点,治疗模式选取高频重复刺激,通过检查患儿脑电图alpha峰频来确定治疗频率,治疗强度依据患儿个体运动诱发电位强度的100%来确定,常规治疗每天1次,刺激时间为20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0 d,6个疗程后再次对治疗效果进行1次评估。

1.4 评估方法

评估医师选择2位康复科主治医师,均通过量表使用培训,评估量表选用ABC量表(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CARS量表(总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ABC各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C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ABC因子中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是异常神经发育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2]。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亦未发现特效药物,而临床治疗方法亦缺少特异性。目前国内外治疗此类患儿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3],这些方法包括:①个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结构化教育(TEACCH);③应用行为分析法(ABA);④听觉综合训练(AI,T);⑤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⑥音乐疗法;⑦感觉统合训练;⑧地板时光(floor time);⑨感觉统合训练等,以上治疗多为干预疗法,仅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该类方法和疗效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预后仍较差。

现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可塑性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5],主要表现为大脑局部皮层的连接性高于皮层间连接性,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6],从而导致信息进入大脑后选择性降低,无法区分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但正常儿童由于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来进一步提高信息输入及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其兴奋水平。Oberman等[7-8]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皮层可塑性较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异常,因而通过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成为治疗孤独症的新选择。目前行为学、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额叶区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异常[1],临床研究同样证实,额叶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9-10],从而提示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可能与额叶发育异常有关,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考虑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皮层,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经颅磁的相关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孤独症症状[11],从而在孤独症的治疗手段上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其应用“∞”字形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定的脉冲磁场,该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皮层,在脑内产生感生电流,改变皮层相关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和强度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12],进而影响神经活动和精神活动。多研究发现[13-17]在孤独症治疗上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前额叶来改善其症状较为明显,但其被试年龄较大,甚至多在15岁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应用于2岁左右的儿童[18-19],但仍无法满足“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象选择为2~6岁儿童,其传统康复训练配合差,疗效多不满意,本次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治疗组ABC各因子发现交往和躯体运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高频经颅磁刺激(≥5 Hz)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改善局部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脑灌注,影响脑细胞代谢和神经电活动,并可以提高皮层长时程的可塑性调节[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而额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故治疗组较对照组其治疗前后ABC总分、CARS总分及DQ值总分变化明显。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刺激作用于局部,还能经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使远隔部位同时产生作用[20],并进一步引起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改变,增加神经间的连接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21-22]。通过分析患儿ABC各因子发现其躯体运动亦较前有明显好转,考虑F3区和初级运动皮层位置近,磁刺激远隔部位也同时产生作用,故躯体运动评估较前好转。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脑的认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经颅磁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通过刺激背外侧额叶来改善孤独症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非语言障碍引起的交往障碍与躯体运动障碍治疗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遗憾,由于伦理问题未行双盲、假刺激处理,且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4] 邹小兵.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新动向[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晓玲,黄丹.自闭症患者视觉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阳,陈祚胜,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颜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14] Sokhadze 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an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 Clinical Brain,2013,11(2):226-232.

第2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社区康复(简称CBR)是指在城乡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社区有关部门及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参与,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利用社区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四大康复方面,为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扩大残疾人的康复受益面。根据本中心实际情况,拟定康复服务计划如下。

基础康复医疗护理服务:组建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并配备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和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本中心重点开展视觉康复、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视觉康复:①设立低视力专科门诊及医学配镜中心。②对于先天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沙眼、倒睫、翼状胬肉、斜弱视、高度近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症、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原因都可导致低视力。专业眼科医生在采用手术及药物积极治疗眼部疾病后,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③低视力患者在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助视器验光后,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④对学龄前及学龄的儿童要进行佩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

肢体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对象主要为偏瘫、截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针对脑血管病、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各类慢性病患者进行推拿按摩、理疗、针灸、中药熏蒸等。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①对于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瘫需要进行瘫痪侧面部训练,如训练病人吸气鼓腮,让病人皱鼻子,用冰块或电动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颊部,从侧面向中间运动。②卒中后常见并发症――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其方法有:肢体的摆放,避免过度牵拉,肩吊带的应用及运动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帮助病人练习伸髋屈膝、屈踝及帮助病人进行患腿的负重练习等。③截瘫者康复一般是截肢手术完成后14天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再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④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内翻等通过专业骨科医生手术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

对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及身心进行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

第3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世界公认的顽疾,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患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本文主要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心理行为异常等[1]。本病并不少见,目前我国有400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给儿童、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是世界公认的顽疾。本文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引导式教育疗法原理和特点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法,由匈牙利的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它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主要是:①强调要为患儿营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将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小步骤,并恰当组合成各种习作程序,在不同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2]。②强调主动运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 引导员通过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口令,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同时与科学的被动训练相结合。③强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和实践运动功能的最佳时机,应将功能学习和训练放在每一次具体的行为中进行。④引导式教育理论把患儿视为一个整体,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培养患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患儿在德、智、体、个性气质培养和行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2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2.1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曹志芳、范篆玲、李艳萍、常青松 [3-6]对脑瘫儿童在进行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按摩、针灸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患儿在保持、位置变换、饮食动作、排泄、更衣和整容、移动能力等平均运动功能恢复值显著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2.2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言语功能的影响:语言障碍治疗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信心,患儿应与正常孩子一样通过相同的途径去学习;正常孩子有主动训练的意愿,因此引导式教育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词、句组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之中,同时使用诱发性语言,简洁明确地将活动和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如“我站直了,”利用语言诱发运动使运动协调,运动反过来促进对语言的了解[7]。许娟等的研究表明,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参与兴趣,疗效显著。

2.3 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多功能发育障碍,多并发小儿脑瘫,传统的训练模式过于被动,僵化。李冰[8]应用引导式教育对小儿孤独症治疗的研究中以集体和个体的分组方法对患儿进行如下训练:交往、情感训练,认知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为特点,调动患儿自身功能的潜力,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的疗效明显,说明引导式教育疗法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3展望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将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疗体系,它是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脑瘫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得以改善,并克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是说引导式教育不是单纯的改善了患儿身体上的一些缺陷,而是通过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患儿身心同时得以恢复,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但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艰苦的过程,而且有相当多的家庭负担不起长期住院系统治疗的费用,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运动障碍的治疗,不重视语言、心理行为的治疗。因此,绝大部分患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与康复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康复疗效。

鉴于此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疗法。因为脑瘫患儿需要家长照顾的时间更长,家庭对患儿的成长影响比正常孩子更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康复。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构成孩子最初的情感经验,对其性格和情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经历若是正面的、开放的,孩子就能够正确的看待环境;若是和谐的、稳定的,孩子就会有稳定的情操和安全感;家人若坦诚地相处,孩子就懂得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家长必须具备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信心及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协助患儿更好地融合于家庭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石凤英,鲍秀芹.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

[2]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

[3]曹志芳.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1,3(16):190~191

[4]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6

[5]李艳萍.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6

[6]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5(16):16~17

[7]许娟.引导式教育在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12):91~92

第4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自查报告

7月23日,省财政厅、省残联考评组对内江市20**年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到内江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现场查看、对在机构康复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听取汇报,考评组对内江项目实施绩效较为满意。

内江市高度重视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把康复救助纳入了全市的民生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残疾人保障专项工作双重考核,作为内江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安心工程、社会和谐工程,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资金管理,提高定点机构康复能力和质量,严格绩效评估。市、县(区)残联牵头,认真实施“救助工程,负责建立市、县康复服务网络并开展服务,并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负其责。

20**年,内江全市共完成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任务***名,超额完成全年***名的目标任务,部分儿童通过手术或者训练站立起来,迎来了自己站立的人生。“救助工程”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保证了各项经费的及时到位,项目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患儿家庭、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通过省评价工作组对内江20**年贫困脑瘫康复救助项目绩效评价,内江市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区域覆盖率达**%,人口覆盖率达**%。评价小组发放《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满意度调查表》32份,收回32份,受益群体满意度达**%。

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自查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年3月承担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按省、市残联的要求严格进行资金的申报和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脑瘫患儿身上。对于此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我院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其符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二)项目绩效目标

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是以救助0-12岁有康复价值的贫困脑瘫儿童为主的一个民生项目,我院在承担此项目后,对市残联的计划和目标予以积极支持。足额,足量的完成了市残联分配的项目任务,保证患儿的康复质量及其家长的治疗满意度。

(三)项目自评步骤及方法

按照省市残联的要求,我院对此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救助患儿的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按照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做好康复记录、总结。训练患儿的同时也对家长进行培训,以便家长在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二、项目资金申报及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项目资金的申报、批复及预算调整等程序严格执行省市残联的要求,与此项目的要求相符。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

从我院承担此项目以来截止最近一次资金拨付,此项目资金到位率**%,到位及时。相关配套资金筹措得力,无资金未到位或资金到位不及时等情况。

2.资金使用

此项目资金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购买、人员工薪、场地维护、项目宣传等,资金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依据合规合法,支付进度及时,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1.组织领导及制度建设上,我单位针对项目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医院根据国家及四川省关于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制定了本单位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流程》、《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2.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及四川省关于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财务上,项目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计划进行使用,使用时由责任科室填写项目资金使用申请审批表,报医院主要领导签字审批;

财务及时进行核算,严格按照财经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财务每月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每月汇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该项目由我院康复中心承担,科主任蒋世琪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指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治疗师组成儿童康复训练团队,为此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负责人不定期的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希望他们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四、目标完成情况

(一)目标完成任务量

此项目持续顺利实施,完成项目计划目标,完成救助患儿例数符合市残联下达任务。

(二)目标完成质量

我院对接受康复训练的救助患儿,进行系统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填写康复训练记录,康复训练后做好疗效评估,家长培训,随访登记等。

(三)目标完成进度

按照市残联要求,此项目实际完成进度与预定计划一致,未出现不按期完成计划情况。

五、项目效果情况

此项目至实施以来,我科所救助的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少脑瘫儿童回归了家庭、社会,进入常规学校接受知识教育,深受贫困脑瘫儿童家庭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脑瘫儿童家庭的经济问题,培养了脑瘫儿童家长康复训练的信心。同时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减少了脑瘫儿童成人之后给社会带来的极大负担。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脑瘫儿童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救助经费的相对不足致使患儿的训练半途而废,今年申请的费用结束了就终止训练,明年申请了再来训练,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还有就是消息的闭塞,大多脑瘫患儿都是来自偏远的地方,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也是延误脑瘫患儿治疗的根源。所以要加大农村乡村干部的宣传,利用他们将脑瘫儿童的有关信息传遍每家每户。

第5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脑瘫儿童 康复训练 效果研究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社区我们筹划了近2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与社区康复工作,包括了脑瘫儿童康复培训的各个方面任务。

一、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训练基本情况

本文所列举的开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训练大致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工作点,对社区中学龄前儿童进行脑瘫筛查,将确诊的脑瘫患儿作为社区康复对象。

以康复教育中技术资源中心,城区妇幼保健院(所)为网络依托,社区训练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支撑点,家庭为网络终端,建立省、市、区、社区、家庭脑瘫儿童康复网络。信息反馈通过工作联系单及走访社区和家庭两条途径。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级儿童保健医师,培训内容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方法、脑瘫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措施、社区和家庭康复要点等。

二、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体系的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师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营养体系,3岁以内在社区健康体检中进行筛查3-6岁在幼儿园和社区中进行筛查,发现疑似脑瘫病例,以联系单的形式转入儿童康复教育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病例确诊以后根据自愿原则设立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

对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童发育表测试和统计后对照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系统有效评估。其社区儿童保健医师每月1次对康复指导组患儿上门进行康复指导,为期6个月。资源中心人员对康复组每位脑瘫患儿行1次随访指导。

三、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结果对比分析

城区筛查结果,疑似脑瘫152例,确定为脑瘫患儿的119例。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本次社区康复指导组32例,对照组22例。54例中接受过专科康复教育中或康复机构3个疗程(30次)以上康复治疗的患儿42例,其中康复指导组32例中25例、对照组22例中17例,分别占到比例为78.13%和77.28%。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各种培训康复训练后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四、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效果

社区康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康复培训途径,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和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我国社区康复起步于较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可推进的模式。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说还是一个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社区康复依托妇幼保健网络开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认为专科康复教育中与社区妇幼保健联手、儿童保健医师上门指导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五、结束语

康复专业人员应经常性的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与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和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维护和完善转介、咨询、指导、服务网络。使这项工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从晓峰.李沂靖.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启小[[J].理论学 F11.2002, 112: 51-52

[2]李晓捷,智障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临床康复.2004. 24: 5096-5097

[3]叶仓甫、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

第6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低频穴位电刺激;童吞咽功能障碍;康复

对于正常孩子而言,每天吃东西、喝水是非常平常的事,只关心食物是否美味。嘴馋被认为是他们良好的食物认知或健康的吞咽功能的一个侧面反映。但有些儿童却因为神经肌肉功能或口腔结构的问题而导致食物经口进入胃的过程发生困难[1],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所以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摄食一吞咽障碍的儿童患者非常重要。本临床观察加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患儿23例,旨在探索有效改善儿童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在本院治疗吞咽障碍的儿童,多为脑瘫、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排除癫痫、血液病、治疗部位皮肤病。按年龄、性别、障碍类型、程度配对;再按随机原则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采用Vitastim吞咽治疗仪低频电刺激两侧人迎、廉泉穴位[2,3],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用饮水试验、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作康复评价。最后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间接基础训练是针对摄食-吞咽感觉运动器官的功能训练,能改善这些器官的运动和协调性,可为直接摄食吞咽训练做准备,因不进食,故误咽、窒息的危险性小,适用范围广。常用方法如下。

1.2.1.1头颈部活动 因头颈部活动障碍,会妨碍口腔周围肌肉运动,降低吞咽及咳嗽控制能力,故此为一个必要的基础训练。方法:指导患者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转头、侧头训练。速度宜稍慢,身体条件允许可加上坐姿训练。

1.2.1.2寒冷刺激训练 冰棒刺激外部脸颊、唇部,再到内部的颊粘膜、唇齿沟、舌体、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每处刺激时间稍短,避免患者因不能表达而冻伤。每次刺激的强度以出现较理想的空吞咽动作为宜。

1.2.1.3 呼吸训练 以腹式呼吸为主,从平静呼吸到深呼吸;口鼻分离程度好的可深吸气后训练吹气。

1.2.1.4吞咽构音器官运动 下颌张开闭合、咀嚼;唇部可作噘嘴、咂唇、咧嘴;颊部可作鼓腮、、吸吮;舌部可做前伸、后缩、左右及上下摆动、轮转等。每次训练次数3~6次为宜,避免过度疲劳;根据患儿能力,运动充分到位即可。进一步可行肌力抗阻及协调性训练。模仿打哈欠、漱口、咳嗽也是非常好的练习项目。

1.2.1.5发音练习 常使用音a-i 、ba-pa、da-ka,其他音可参考选用。此练习利用发音带动吞咽器官充分运动并协调了与呼吸的关系。

1.2.1.6吞咽手法 包括声门上吞咽(supraglottic swallow)、超声门上吞咽(super-supraglottic swallow)、用力吞咽法(effortful swallow)、门德尔松手法(Mendelsohn maneuver)等。仅适合认识、体力尚可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暂时使用。

1.2.2直接摄食训练 是以安全管理和口腔卫生为基础一种综合性训练。清醒状态下进食;进食前后清洁口腔,结合患儿情况选取食物,食物不宜太硬太干;进食避免头部过度前倾后仰;可使用适当食具和代偿措施帮助进食;进食后避免立刻平卧。我们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改善吞咽动作后能经口进食,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吞咽障碍改善情况详见表1。表中数据显示,治疗前2组患儿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在两种评分中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改善(P

两种评价方法均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儿童患儿如发育迟缓及脑瘫中有吞咽障碍的人数众多。良好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达到摄入营养的生理需求,还能够获得进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更有助于患儿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吞咽障碍治疗的延误会剥夺患儿的进食乐趣,加重其心理压力,使患儿没有机会发育进入较为成熟的吞咽功能,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发育迟缓,因此尽量促进患儿经口进食功能的发育,是治疗的目标。本文实验组低频穴位电刺激配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儿在日常进食速度加快、误咽减少。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儿童吞咽障碍发病、治疗机制,制定出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高效、低副作用、可操作性强、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9:1.

第7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模式,于2000年~2002年对脑瘫实施了传统医学康复的临床治疗对照研究。方法:对6个月~7岁的150例脑瘫患儿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疗(PT)与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配伍针灸、按摩、水疗、中医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为教材,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指导。结果:传统医学康复组100例近期(3个月)效果显著,大运动发育商(DQ)、精细动作DQ、运动发育指数(MQ)、小儿脑瘫运动量表(GMFM)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远期效果(9个月)稳定,传统医学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康复训练组,t=6.926,P<0.01。传统医学康复组头颅CT脑萎缩、软化、白质发育不良者,治疗后有25.92 %好转或正常,西医康复训练组有2.56 %好转或正常,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106,P<0.01。结论 : 传统医学康复配合西医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既改善了脑病损伤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抑制了异常运动模式与异常姿势反射,又实施了持久的家庭传统医学康复,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物理治疗;传统医学;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CP)是指脑在发育未成熟前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随着神经生理学的发展,物理治疗可用更多的干预方法与辅助用具来改善及诱导脑瘫患儿的动作发展,可使婴儿脑瘫各方面的功能趋向正常化。但对幼儿、学龄前脑瘫患儿,单一的训练或针灸、中药、西药等都难以完全康复。为了寻求更佳的康复方法,我们探讨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将2000年~2002年住院的CP患儿15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医学康复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6个月~3岁46例,3~7岁54例;痉挛型66例,手足徐动型13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混合型11例;轻度CP 23例,重度CP 77例。西医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个月~3岁17例,3~7岁33例;痉挛型30例,手足徐动型9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轻度8例,重度42例。治疗组头颅CT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81例,以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脑白质发育不良等为主要改变;对照组CT有器质性改变者39例。两组病因的产前因素以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宫内胎儿发育不良等为主;产时因素以难产、妊高症、产钳或胎吸助产等为主;产后因素则以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的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核黄疸等为主。两组的一般资料经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00例实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配合西医康复训练,对照组50例仅给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1.2.1 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脑细胞功能代谢药物治疗:给予含小分子多肽、多种氨基酸的脑多肽4 mL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60 d。疗程之间休息15 d。部分患儿给予改善脑微循环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按0.03~0.06 mg/(kg・d)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据患儿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适当调整用量,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60 d。疗程之间休息15~20 d。

西医康复训练:(1)物理治疗(PT):对每一位脑瘫患儿进行主要障碍分析,制定出近期、远期康复目标。选择性地应用Bobath、NDT的PT方法,制定出个体化康复方案。据患儿的体质、年龄每天训练1~2 h,3个月为1个疗程。(2)作业治疗(OT):如有精细动作障碍的选择OT,并制定出个体化的OT方案。(3)语言治疗(ST):如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相应的ST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认知训练,每天3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针灸疗法: (1)头针疗法:自拟“脑瘫头部九针疗法”,即头部正中线三带针区、双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进针后,快速捻针3次,留针4 h。隔日1次,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2)体针疗法:如有明显的异常姿势或四肢肌力低下或肌张力增高者,选督脉十三针法、华佗夹脊针法、醒脑开窍针法等,每周2次,治疗10次休息20 d,20次为1个疗程。(3)水针疗法:选用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选穴哑门、肾俞;风池、足三里;大椎、内关。隔日1次,每次选一组穴,三组穴交替应用。每注射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

中医推拿按摩法:对脑瘫实施循经点穴按摩法、足底按摩法、健脾益气按摩法、捏脊疗法、促进肌力恢复按摩法以及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等10种手法,每日20~4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辨证施治法:①肝肾阴虚型(相当于痉挛型脑瘫),选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脾肾两虚型(相当于肌张力低下型),选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③阴虚风动型(相当于手足徐动型)选大定风珠加味。服用15~20 d为1个疗程,休息15 d,根据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改善四肢肌肉及末梢神经的营养代谢: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水煎进行中药浴式水疗,水温34 ℃~37 ℃,每日1次,每次15~20 min,连用3个月。

1.2.3 家庭医学康复

脑瘫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出院后需进行家庭康复按摩与训练。为家长提供《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指导训练,每周1次,连续2~3个月。定期随访,1个月1次,主要随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ADL)。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

1.3 疗效评估方法

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2〕,该量表共80项评定指标,分5个功能区。Ⅰ:卧位运动及部分原始残存反射、姿势反射的建立。Ⅱ:爬与跪的运动。Ⅲ: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的建立。Ⅳ:站立运动。Ⅴ:走、跑、跳及攀登运动。运动发育指数(Motor quotient,MQ),参照中国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年龄标准〔3〕,对大运动与精细动作能力进行测试。同时进行盖什尔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大运动、精细动作测试。头颅CT、脑电图、微循环检查也作为疗效评价的内容。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GMFM、MQ、DQ的评测,该测量全部由专职评估医师进行。CT及脑电图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查〔4〕。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MQ、DQ较治疗前提高15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两个标准差,伴有异常脑电图的恢复或CT表现为脑萎缩、脑软化灶减轻或转正常。有效:MQ、DQ较治疗前升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一个标准差,伴异常脑电图有好转或转正常或头颅CT器质性病变有改善。无效:MQ、DQ提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无增加,CT及脑电图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显效38例(占38 %),有效40例(占40 %),总有效率达78 %。对照组显效6例(占12 %),有效15例(占30 %),总有效42 %。两组比较t=5.302,P<0.01。出院后进行9~12个月随访,治疗组显效42例(占42 %),有效38例(占38 %),总有效率80 %。对照组显效5例(占10 %),有效11例(占22 %),总有效率32 %,t=6.926,P<0.01。其头颅CT片复查(治疗6个月),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好转或恢复者,治疗组21例,占25.93 %(21/81);对照组1例,占2.56 %(1/39),t=4.106,P<0.001。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年龄、病情、脑瘫类型等。1~3岁组有效率较3~7岁组高,t=2.757,P<0.01。轻度CP疗效优于重度,痉挛型CP疗效优于手足徐动型 、混合型。其两组治疗前后MQ、GMFM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MQ、GMFM量表评价(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针灸治疗后有3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手足徐动症状加重,停止针灸后2周均恢复。静脉点滴东莨菪碱后,绝大部分患儿可以耐受,仅有个别患儿有短暂的面红、烦躁、口干、食欲差,停药后自然恢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瘫是继小儿麻痹之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 ‰~6.0 ‰〔3〕。脑瘫康复的特点是见效慢、疗程长、花费高。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了医院?家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实施了医院内的全面评估与诊断,找准患儿的主要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短期住院,全面康复治疗。然后转为门诊康复,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按摩手法的定期指导、定期培训。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坚持长期的家庭康复训练,以保证临床效果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现代医学康复。治疗组随访9~12个月时达生活自理及全面康复者占42 %,而对照组仅有10 %。令人乐观的是脑瘫患儿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在康复治疗6个月就有25.92 %恢复或好转,而对照组仅2.56 %,充分显示了传统医学康复在脑瘫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配合家庭康复按摩训练能明显巩固康复效果,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优势互补的功效。

据报道痉挛型脑瘫患儿四肢因长期痉挛而发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碍,营养代谢障碍,肌细胞的变性,四肢运动、感觉神经脱髓鞘变性〔5〕。这些障碍是影响脑瘫患儿肌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正规的水疗中加用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以加强对四肢肌肉、神经的营养改善,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复作用。康复训练也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必要手段,以达到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的恢复。

传统医学康复补现代康复之不足,通过针灸刺激神经系统,经大量、多次信息刺激传递促通了神经传导通路,既加速了脑细胞的修复、发育,又抑制了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中医的辨证施治,滋补肝阴以柔经通络、补肾健脾以强筋壮骨助肌力恢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功能,达到阴阳平衡。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与康复训练不同,补充了训练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在运动平衡功能恢复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疗效巩固的基本保证。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脑神经、肌肉营养代谢已得到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6岁以前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脑瘫患儿在家庭这个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会感到安全、温暖,有利于运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我国绝大多数脑瘫患儿生活在农村,能进入医院进行康复的患儿微乎其微,受到交通、医疗费用等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家庭康复既保证了康复治疗的长期性、广泛性、实用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此项康复的重要性。治疗组远期效果稳定,总有效率80 %;对照组远期效果不稳定,有效率由近期的42 %降低至32 %。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脑瘫康复要做到三早,则效果会更好。年龄越小效果越佳,病情越轻、并发证越少效果越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时、正规的康复治疗,其肌腱挛缩、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并发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恢复的机会就越小。所以脑瘫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国外报道若在6个月前被诊断并给予干预治疗,96 %可达正常化〔6〕。

参考文献:

〔1〕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Russell B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3〕吴同申,孟茜,周玉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1996,11(2):82.

〔4〕刘振寰,宋智华,杜乃强.后天性小儿智力低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30-732.

第8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__、__、__、__、__*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__”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

第9篇:儿童康复训练治疗范文

[关键词]培智学校;康复训练;实践

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08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5.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