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河道环境治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环境治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环境治理方案

第1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20__年清水工程水利项目总结验收会,主要目有两个:一是回顾总结20__年以来市区水利环境整治工作,客观评价清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二是研究如何加快推进今年整治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职责,又好又快完成建设任务。上午,大家一起查看了14条河浜的工程现场,下午又看了5条河浜的验收现场,很辛苦,通过听和看,相信大家对过去的一年相关部门所做的工作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看法。根据会议安排,刚才,市水利局马乃强局长汇报了20__年清水工程23条河道水利治理项目完成情况和20__年19条河道整治的进展情况,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会议结束时,请王市长作重要讲话。

一、肯定成绩,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实施清水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__年3月1日,城区主要河道、主要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后,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全面启动实施水利治理、城建截污和环保控制三大整治工程,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利部门完成投资2.2亿元,使大部分河道基本具备了水系畅通、闸站控制、护岸绿化、活水保洁、分级属地管理的条件;建设部门建成了截污管渠11.9公里,新增截污能力2万吨;环保部门提出了3年搬迁企业90家,关闭化工企业650家的目标,并稳步启动实施。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这么几条经验和做法值得肯定:一是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为确保清水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建立健全清水工程目标考核机制。市区均成立了水环境综合整治组织领导机构,全面落实各方责任,明确清水工程年度目标,严格按照“六个统一”的原则组织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展开。二是广泛发动,形成氛围。在整治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编印整治简报,配合新闻部门开展系统专题宣传等形式,及时报道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支持,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实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突出群众最迫切、领导最关注的河水黑臭问题的解决,各级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通过综合实施污水截流、控制污水排放、沟通水系、建设换水闸站、清淤护岸、沿河绿化和长效管理等措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上下联动,部门配合。清水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无论是水利、规划、建设、环保、园林、供电等部门,还是天宁、钟楼、戚区政府都能服从大局,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共同协商处理工程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扎实推进。市发改、财政、审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在项目审批,建设资金拨付、跟踪审计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初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市区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五是建管并重,完善机制。为巩固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果,确保市区河道“长治久洁”,各级各部门紧紧抓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契机,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市河换水、漂浮物打捞、保洁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河道管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市河换水日常化、常年化,卫生保洁制度化、规范化,一年见到了五年的成效,大大缓解了市民反映集中的水污染热点问题、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位,得到了沿企业单位群众的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当前我们水环境治理进度、效果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对同一河道水利治理、排污控制、污水截流按时序同步推进还做的不够。二是“一河一策”的治理方案需进一步优化,如截污管网的布局、护岸形式的选定等,怎么样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使之更加有利于河道管理和生态效益,还存在缺位。三是长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责任,如何才能从根本杜绝河水“一夜之间变黑”,出现黑臭等问题,如何处理控制污染总量,确保定期换水成效等等。特别是不久前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水环境的现状离“现代、文明、清洁、安全”目标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水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和艰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清水工程的进程。对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__”这一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部门配合,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我市基本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国家生态市。

二、咬定目标,真抓实干,进一步加快20__年整治项目实施进度

实施清水工程,是市委、

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点民心工程。对市区河道进行整治,创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是__人民最强烈、最期盼的一项要求,也是我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抓好城市创建工作的一个依托。今年以来,市委范书记两次专门视察城区河道治理工作,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市区水环境治理问题。王市长多次听取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的汇报,经常督查落实情况,定期召开每月一次城市长效管理点评会,将水环境治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内容。4月17日,王市长察看水环境整治情况时再次强调,治理水环境、优化水环境是为了造福老百姓,一定要下定决心,锲而不舍,使市区所有河道明年年底清起来。关于20__年清水工程建设任务,在去年23条河道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市政府明确要求20__年要继续完成19条河道的水环境治理任务。20__年,要加快推进北塘河城区段、横塘河北段、海石口河、青峰浜、贺家塘等19条河道的综合整治,水利部门要继续采取水系沟通、河道清淤、驳岸防护、换水闸站建设等措施,年内要全面完成治理项目的水下部分;20__年3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使中心城区河道水系更趋理顺,调水换水条件更加完备,污水截流和排污控制更加到位,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效果。

总体看,与20__年整治的23条河道相比,20__年的19条河20多个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大、要求高、系统性强等特点,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有充分思想认识,措施上要一着不让,确保按计划要求,按照建设时序,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在19条河道的工程整治上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坚持六个统一和分级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推进步伐。要继续按照整治工作“六个统一”和“市区结合,分级实施”的原则,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整治责任。当前,对要求在主汛期到来前完成的水下部分工程,要加快推进,及早发挥效益。对工程中进展较慢的项目,要进一步研究推进措施,加快进度。

(二)坚持标本兼治和部门协作,进一步优化设计。充分扎实的规划前期工作是圆满完成整治任务,确保整治成效的关键。在整治中,要高度重视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做到水环境整治与城区防洪工程相结合,与城区调水工程相结合,与城市道路工程相结合,与沿河开发相结合,与景观河道建设相结合,要统筹好“功能、景观和生态”要求,充分体现科学性、亲水性和生态性,加快实现从河道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规划、建设、水利、环保、园林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具备条件的河道要切实抓好河道周边环境景观设计,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使城市河道既能保证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又能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坚持“活水”和“清水”并举,进一步凸现综合整治成效。流水不腐,水利部门要在加快推进清水工程水利治理项目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市区河道调水方案,加强科学调度,在目前截污和活水进度不配套情况下,要提高调水释污的贡献份额。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在市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下,也要紧紧围绕整治目标任务,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切实做到重点河道在同一河道,同一时序、同步施工、同步铺设,加快截污工程建设和污水处理步伐。20__年,三井河、西涵洞河及毛龙河等10条河浜要全面截污,20__年底,实现刘塘浜、张家浜、陈储河、龙游河全线截污的目标。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大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力度,真正做到“铁腕治污”,从源头控制控制污染总量,20__年新增58家单位实现限期治污,削减cod150吨,进一步减少污染源排放总量。

(四)坚持质量和进度并举,进一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水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时间和进度要求高。各级各部门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关键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督制、竣工验收制,认真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确保进度与质量,进度与安全的高度统一,确保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五)坚持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并举,进一步改善河道环境面貌。河道水环境整治,一靠建设,二靠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分级建设,属地管理”的工作思路,在认真落实各类整治措施的同时,进一步落实河道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范围、管护目标和管护责任,巩固整治成效。水利部门要严格市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进一步完善活水调水和河道保洁的机制,充分发挥好“三支队伍”的作用,落实好“四项考核机制”。规划部门要加强河道蓝线的规划控制,严格沿河两侧的规划管理。防止河边出现新的违章和临时建筑。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对不达标企业限期治理的督查及关、停、并转力度;强化入河排污口的动态监管,加大工业废水经预处理后接入污水管网的力度。建设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居民区雨污分流力度,想方设法解决好城中村、农村集中生活区污水截流问题;加强对污水提升泵站管理,确保现有截污工程的正常运行。园林、城管、各区各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加大对区内各类河塘的整治、管护力度,确保干净、清洁,切实做到“治理一条,管好一条,巩固和保护一条”,使市区水环境面貌有一个长期的明显改善。

三、加强领导,强化配合,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清水工程是一项需要组织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事业,必须加强领导,严格责任,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一是责任要到位,强化工作落实。今年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已经非常明确,关键是要按照统一部署,按照整治规划,一着不让抓落实,全力以赴抓推进。各区及有关部门务必将指挥岗位前移,工作重心下移,做到整个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一环扣一环,能快则快,确保工作的到位,确保按时完成市委市政府的目标任务。

二是监管要到位,强化工作考核。要加强对河道水环境治理进度的督查。水利局要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查找问题,及时通报工程进度,强化质量监督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要逐一验收,逐一过关。要抓紧制订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时间,从质量、进度、安全、管理、资金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任务完成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单位要通报批评。

第2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Abstract: the Luanhe-Tianjin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ater 30 years, Li River from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post operation, repair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ask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eav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uanhe River Li River face, increas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 infra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to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of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benefits of the projec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关键词:引滦黎河运行管理成效

Keywords: Li river running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滦入津工程通水30年来,引滦黎河河道建设的不断深入,工程后期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为确保设施设备完好率,巩固河道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坚持以安全输水为中心,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后管护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一、引滦黎河基本情况

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通过潘家口水库经大黑汀水库调入天津,向天津城市和周边的郊区及滨海新区供水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滦河水从潘家口水库,经大黑汀水库,穿引滦隧洞,循黎河入于桥水库,经暗渠入输水明渠,注尔王庄水库,再沿暗渠进入天津市区,全长234km,输水设计流量60m3/s,校核流量75m3/s。在保证率75%和95%情况下,可分别向天津城市供水10亿m3和6.6亿m3。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来,累计向天津城市供水156.18亿m3,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的情况,为天津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黎河发源于河北省遵化市和迁西县交界处的燕山山脉丘陵区,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河北省遵化市建明、团瓢庄、平安城等8个乡镇,79个自然村,在天津市蓟县西龙虎峪乡南贾庄子与沙河汇流后入于桥水库。流域面积560km2,河道全长76km,其中引滦入津工程利用输水段长57.6km,占总输水线路的1/4,起着大动脉的作用。黎河原系天然行洪排沥河道,整个河床纵坡上陡下缓,断面上宽下窄,河道蜿蜒曲折。

引滦黎河是引滦入津输水线路中唯一一段敞开式的天然河道,且输水线路长,管理范围不规则,加之地处河北省境内的特点,且黎河沿岸铁矿资源丰富,涉及乡镇、村庄、企业众多,周边环境复杂,管理任务重,保水护水难度大。

二、引滦黎河运行管理对策及成效

针对引滦黎河面对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运行管理问题,在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巩固了建设成果,确保了基础设施设备完好率,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1、加大建后管理力度,巩固建设成果

引滦黎河输水后,改变了河道原有的自然平衡条件,使河床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输水对河道造成的实际影响,为确保安全输水,采取河道边坡防护、修建跌水坝、河道扩宽、复堤固定河床、防护堤道路、环境整治等多项措施,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效。经过30年的运行,各类设施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超期使用情况,为确保工程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度汛,安全输水,黎河逐步加大维修工程的投入和力度。在内外堤坡维护、堤顶道路维护、河道清淤、跌水坝岁修、修复水毁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新增黎河支流口治理工程运行维护和河道保洁项目,狠抓运行管护,加强后期扶持。同时,为规范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合理利用资金,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创新管理模式,由承包合同管理模式向实报实销管理模式转变,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使引滦工程项目管理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2.1、实施战略合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市局领导的直接关注下,天津市水务局与遵化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0年8月3日,战略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黎河管理处召开,李文运副局长、遵化市政府副市长毛成海参加会议。双方签订了《黎河水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有关战略合作具体事宜达成了共识。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局专业技术资源与地方政务资源的优势互补,为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强化了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了部门职责,为黎河和谐共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2.2、开展联合执法,维护正常水事秩序

以战略合作为平台,天津市水务局与遵化市政府签订了《引滦黎河水源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实施方案》,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网络,我处积极与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加强沟通。一是与遵化市环保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联合执法,加强沿河企业的管理,制止查封沿河非法排尾排污企业。二是加强与遵化市水务、公安、乡镇、武警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河道保护范围内私搭乱建现象、黎河中下游非法采砂等活动进行专项治理。通过共治共管、联合执法,发挥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汇集社会资源和力量,提高了执法成效,有效的打击、遏制了排尾排污、机械采砂等非法水事行为,维护了黎河正常水事秩序。

2.3、立足共建共享,开创“和谐引滦”新局面

以河北省加快生态文明共建为契机,2008年我处与沿河马各庄、龙湾、小安乐庄村和遵化市晓一矿业有限公司、唐山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建立生态文明共建关系。由我处负责环境改善工程设施建设,共建另一方负责使用维护和后期管理。经过多年的运行,相应河段乱堆乱倒垃圾现象已基本杜绝,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借助于市局与遵化市政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更加密切了与遵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增强了相关信息的交流和工作协调,又与沿河西铺村、大安乐庄、高各庄等7个村庄签订了生态共建协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共建活动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与沿岸村庄建立开创了“和谐引滦”新局面。

2.4、实行河道保洁,展现输水河道新面貌

为有效解决黎河沿岸垃圾污染问题,实现河道"水清、面洁、岸净、有绿"的目标,结合黎河实际,2012年5月,制定了《引滦黎河河道保洁实施方案》,设立了后店桥(12+632)至提举庄桥(22+152)近10公里河道保洁示范段,由保洁公司专门负责对管理范围内工程维护、树木管护、河道保洁等工作,并通过签订《黎河河道保洁协议》和项目考核措施对保洁公司加以制约和监管。经过半年的试运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改善黎河水环境,巩固综合治理成果,提高设施设备完好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河道保洁项目引入社会化养护模式是河道日常维护机制的探索,是共建共享机制的创新之举。

2.5、启动河岸绿化,打造黎河绿色生态长廊

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投入管护机制,调动沿河村民、企业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自2005年开始,我处开展了河岸绿化林带建设,针对黎河上中游河道绿化资金不足、管理困难的难题,采取出租堤埝土地,由承包人植树、管护的办法,在黎河上中游23公里整治段堤坡植树5万余株;针对黎河下游堤岸没有征用土地,建设绿化带难度较大的实际,采取由农户按标准栽植、自主管理、适当补助的办法,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夏家峪桥上下游580米范围内实施了100亩绿化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沿河绿化林带建成后,对于防止风沙起到很大作用,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同时,使当地小气候得到了改善,涵养了河道水源、净化了水质,打造了一条绿色生态长廊。

2.6、共治尾矿库,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黎河上中游沿岸分布40余家铁选矿,尾矿库防护设施简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是引滦水质污染和河道淤积的潜在威胁。对此,我处在大安乐庄桥上左岸开展了尾矿堆坡面植物固结试验工作,并逐步在其他尾矿库推广。目前,北方矿业对崔家庄桥上右岸、西山桥上左岸尾矿库也实施了植物固化工程,消除了尾矿库安全隐患。

3、引滦黎河运行管理未来发展

为适应水利发展的新要求,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加大黎河运行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推动黎河确保输水安全这一中心工作再上新台阶。

3.1、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与遵化市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合作平台,努力实现“共享政务资源,理顺执法关系,保护黎河环境,提高工作效能”的目标。

3.2、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落实《引滦黎河水源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实施方案》,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日常巡查,适时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活动,保持对非法采砂、非法排放尾矿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共同维护黎河正常水事秩序。

3.3、推进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探索与黎河沿岸村镇、企业环境治理共建共享措施,加大环境治理及监管力度,扩大共建共享范围,早日实现黎河全段环境治理共建共享。

3.4、推广河道保洁机制。在河道保洁示范段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河道保洁管理制度,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将保洁范围扩展到57.6公里全河段,使河道养护保洁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管理。

3.5、加快绿化林带建设。加快黎河绿化带建设步伐,继续深入探讨租用土地、工程造林、承包管理的可行性,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两岸绿化大约10000亩(绿化带宽度50-80米),逐步达到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特色,重点突出,科学布局,全面绿化。

3.6、开展尾矿库治理。逐步对其余未治理的尾矿库采取护坡加固,植物防尘固沙措施进行安全防护,确保引滦水质和输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黎河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天津市设计院.1990.

[2]. 《黎河输水水量损失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2008.

[3]. 《引滦入津黎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08.

[4]. 《引滦黎河输水河道水源保护工程规划工作大纲》.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2010.

[5]. 《黎河水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市水务局.2010.

[6]. 《引滦入津黎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修编设计大纲》.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11.

第一作者:周海明

第3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一、过去两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20**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我市政府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度重视大环境整治和源头治理。

(一)改善水环境质量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源是生命之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整治水库保护区内生活和产业污染”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又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村庄的源头生活污水治理和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列为市重点实事工程。近两年对饮用水源保护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五个湖库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二是切实加强了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己召开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部署和安排,并完成各项任务的整治方案。三是于8月底前完成9个水库源头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对9个水库源头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明年继续有效开展源头污染治理作好准备。四是加强饮用水源生活污染治理。今年要全面完成凤浦湖、灵湖、里杜湖、上林湖4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启动窖湖、长溪、外杜湖、白洋湖、邵岙湖5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源头污染治理。五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餐饮经营点的打击取缔。六是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工作。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以“严打”态势抓禁养。七是做好水库禁泳工作。今年将加大执法力度基础上,对水库游泳现象进行曝光。

2.水利工程有序推进。总投资7.8亿元、日引水20万吨的汤浦水库引水工程20**年9月初建成并正式通水;总投资8.4亿元、年引水量2.4亿立方米的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已圆满完成;总投资为2891万元的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提前建成并通过试运行。有序推进东部三塘横江、潮塘横江二期及四灶浦拓疏工程等骨干河网建设,完成了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长岭江贯通工程的建设。

3.加快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及工程污水纳管工作。一是市域污水治理工程进展顺利。确保北部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工程、东部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程正常投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扩建工程的建设。继续推进与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配套的集污管网工程建设,完成新华路等10条道路(10公里)的污水管道铺设,确保今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5%。继续推进镇域污水管网连接工程和支管铺设工程建设,完成市域污水工程C6包建设,完成C7、C8包工程量的70%。力争实现今年我市集中污水处理量增加6万吨/日的目标。二是全面推开排污接纳管理工作,对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网的进行强制接纳,确保完成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20%以上、东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40%以上,确保市域污水管网贯通区域内纳管率达到70%。

4.加大力度进行城河治理。新一轮城河治理进入实质性整治阶段。从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高度对城河治理作出了系列决策,制定了《慈溪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时间,投入1亿元,大规模疏浚浒山城区30km2内约35公里的河道(其中Ⅰ、Ⅱ类河道24条,Ⅲ类河道49条),改善城河水系流动状况,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提升城河水环境容量,力争使城河水质基本达到五类水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水标准。今年已实质性地启动了五大工程:1、在城区引水环通工程上,完成了《下姚江引水冲释城河引水调度》课题的调研,并对城河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工程方案作了进一步优化。2、在河道疏浚工程上,引入了河道水下绞吸清淤技术,开展了周家路江北段,华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的疏浚,完成了宗汉街道的西六灶江等三条Ш类河道的疏浚,白沙路街道的Ⅱ、Ш类河道疏浚工作正有序推进。3、在城区污水管网铺设上,以新城大道等11条污水管线铺设工程正有序推进,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再扩建工程已全面建设,建成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75%以上。4、在污染源整治上,完成了《浒山江、虞波江上游(横河轴承工业区块)区域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课题的调研,组织实施了小印花行业、横河轴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区“五小”行业和原经济开发区二、三产业等“六大”整治工程。5、在河道两岸违章整治上,开展了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河道两岸违章建筑拆除,共完成拆违109户、面积15490平方米。

5.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关于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试行)》,制定了《慈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细则》。一是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20**年有13个村开展了农户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20**年完成1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今年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完成20个以上村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任务。二是粪便无害化处理。20**年有9个镇在建设粪便集中沼气处理站。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150吨/日的公厕粪便无害化中心并投入试运行,各镇己建(观海卫、天元2座还未建成)17座总处理能力415吨/日的公厕粪尿无害化中心。2009年继续推进2个镇的农村公厕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实现全市各镇公厕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全覆盖,并确保各镇粪便处理中心投入运行,以切实解决公共厕所二次污染问题。

(二)实施“蓝天”工程,不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落实节能减排指标。20**年二氧化硫净削减吨,比上年削减12.2%,20**年二氧化硫净削减394吨,比上年削减5.8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2.宗汉镇铜熔炼集中区关闭,新浦镇铜熔炼集中区落后工艺改造,慈溪市热电厂异地改造,并组织开展燃煤污染、扬尘粉尘污染、秸秆(垃圾)焚烧污染整治和食堂油污染整治。实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程,25家企业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

3.积极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重点节能领域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完善节能项目奖励政策,组织开展千吨标煤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审计)评估工作和1000万度以上重点用电企业电平衡测试工作,完成80家企业能耗对标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业、建筑、流通、交通领域的节能降耗等工作。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燃煤的消耗。

4.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鼓励清洁生产。慈溪杭州湾沿海49.5MW风电场已建成投用,33台风力发电机并网试发电,预计可满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完成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三)实施“绿色”工程,加快生态绿色创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1.扎实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城乡生活环境。20**申报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镇2个、宁波市级生态镇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34个、宁波环保模范(绿色)单位44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20**年有4个镇创建申报省级生态镇,有3个镇、56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级生态镇(村),配合上级部门对32家单位创建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和8所学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现场考核验收,有10个村编制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规划,杭州湾大酒店荣获国家级绿色饭店。2009年组织2个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镇创建省级生态镇、5个街道创建宁波市生态街道。开展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宁波市生态村、环保模范单位和省级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建成省绿色社区1个、宁波市生态村40个、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20个。

2.大力推进绿色工程建设。20**年新建了3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绿色产业基地和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20**年进行环境整治,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326个庭院整治示范村完成复评工作,新增环境整治村35个。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397亩。2009年力争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4.5%以上。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工程,确保累计建设生态公益林8.26万亩、建成6.2万亩,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递增0.1个百分点。

3.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按照《省级生态市创建标准》要求,以城市周边、风景区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等视野可及范围的破损山体为重点,开展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力争完成20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任务,完成美人山5座连体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部工程量的50%。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盗采矿产资源的行为,严防治理范围内出现新的采矿场(点)。

4.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力度。开展“三沿五区”无坟化建设。完成全市经营性公墓园林化改造和公益性墓地生态化建设任务;完成观海卫镇卫山、掌起镇洪魏、横河镇上剑山等地的生态墓地建设;完成杭州湾大通道观海卫段、掌起段可视野范围内的坟墓迁移及生态覆绿任务。确保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三沿五区”坟墓清理率达到95%以上、公墓绿化率达到80%以上。

(四)实施“清净”工程,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1.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继续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彻底消除乱堆、乱放、乱排现象。电镀污泥、医疗垃圾、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蓄电池等危险废物均按宁波市危险废物管理规定集中定点处置。

2.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市环卫作业中心和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镇级粪便沼气处理中心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建设,东、中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基本完成,管线铺设工程全面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五)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为手段,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1.每年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无证无照工作。20**年,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镇和街道组织开展了9次“零点行动”,调处1973件环境投诉案件,作出436件行政处罚,罚款金额达到926.3万元,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达到210件,对9家企业作出限期治理,关闭或停产整顿55家,挂牌督办企业15家。20**年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233件,罚款56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对204家未履行环保处罚决定的单位实行强制执行,6名当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实维护了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和电镀园区已建成并整体运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全部进入漂印染基地,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已整合成5家,并在新区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万吨/天的漂印染废水处理厂和3000吨/天的电镀废水处理厂。今年又完成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扩建工程达标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扩建工程量的60%。

3.2009年底计划完成横河镇相士地区域轴承企业的油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辖区内小轴承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将通过收集并送至建成后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油污染专项整治。

4.有序取缔小印花加工业。全市共有小印花200家左右,其中城区范围内有128家,按照城河污染源综合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依法取缔非法小印花加工,环保局联合工商局、公安局已下发取缔小印花的通告,要求业主6月底前自行拆除。

5.废塑料行业整治重拳出击。继续加大了对废塑料行业的规范与打击力度,全市42家加工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严重的加工户被立案查处,全市五个重点镇(街道)的废塑料加工户己从3264户减少到2047户,减少了37.3%,同比案件由**年的247件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编制完成《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境整治方案》,对废塑料行业的进一步治理作出了部署。目前,桥头镇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完成了原废塑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整治任务。

6.开展周巷、长河铝浇铸整治行动,取缔一批村庄内离居民住宅近、有投诉及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户,规范一批把焦炭燃料改成柴油或电的加工户,切实改善周边大气环境质量。

7.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整治。完成了5家镇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医疗单位均与宁波市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定点回收合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8.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20**年,慈溪市委、市政府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列为年度市“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的内容之一,出台了《慈溪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与管理办法》和《慈溪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年关闭、搬迁禁养区内46家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养区及非禁养区内15个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同时完成新建畜牧小区5个,实施排泄物治理工程的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成为污染治理示范场。2009年计划关闭、搬迁禁养区内79家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养区及非禁养区内7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拟建畜牧示范小区5个。

(六)多种形式开展创模宣传教育,深入发动群众,营造全民参与环保浓厚气氛

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为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阵地,围绕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和“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开展大力宣传,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各镇、街道生态建设考核结果。二是在各镇(街道)主要道路和公路出入口竖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城乡(镇、村)显要位置(车站、商业区、居民区、道路两侧、公众场所等)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张贴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画;编制和发放环保宣传手册,把生态文明、生态理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水利、节能降耗、环保常识、“两创”指南等相关知识汇编成通俗手册进行发放和宣传。三是倡导建立民间环保组织,成立村级环保自治组织193个。四是继续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系列环保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五是实现环境宣传教育进村入户、进企到校,形成全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率和满意率,力争市民的环境满意率达到90%以上。六是市生态办认真创办“生态简报”,生态建设工作进展信息。

二、两年多来,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矛盾仍然突出

环境专项整治困难重重。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业边角废料焚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进展不快、力度不够。部分河道水发黄、发黑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水环境质量的潜在危害较为突出,饮用水源水库蓝藻时有出现。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公厕“二次”污染严重,建筑垃圾随处倾倒现象突出。

(三)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四)虽然畜禽养殖关闭和污染整治有序开展,但是慈溪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基本保持在14%左右,目前全市20个镇(街道)有1500余家养殖场,其中规模养殖(牛50头、猪300头、鸡、鸭、鹅5000羽)养殖专业户300家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整治力度,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和污染整治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针对我们慈溪环境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确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下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饮用水源保护是重中之重

今年市政府已把饮用水源保护区源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列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并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源头污染治理。我们应该以切实提高慈溪人民的饮用水质量为目标,着力解决饮用水源上游农业、生活、三产等污染问题,确保饮用水源保护系列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对各镇、各单位生态任务的督察和考核机制

加强对各镇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督察和考核。市生态办以促进落实为己任,专门设立了督导组,将生态任务的督导工作列为日常工作,加大督查力度,提高督查频率,务求督查实效。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生态建设任务书的考核,加强对各部门和镇、街道的考核力度,对不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出现严重生态破坏事故、未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将在生态任务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大环保“国策”的宣传力度

今年提出了4个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把市委党校建成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把全市50%的中小学校建成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把电视台办成生态文明传播基地;把《慈溪日报》办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基地。努力落实好这项艰巨的任务,扩大环保“国策”的宣传面和知晓率,扩大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四)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

一是今年市政府安排15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们要确保相关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抓好生态系列创建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粪便处理中心服务范围外的村庄公厕生态化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三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以点成线、多点成面上出成果。力争在农村环境整治、改善村(居)民房前屋后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上求突破,努力提升农村环境档次。

(五)进一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第4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1.1水资源紧张,污染结构相对单一

水资源结构单一、地下水超采严重是缺水小城镇的主要特征。海河流域年用水总量达370亿~400亿m3,远高出200亿~300亿m3的水资源总量水平,缺水形势异常严峻。另外,降水严重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统计结果表明2001~2007年间海河流域降水量较多年均值下降116.7%,其中7~9月降水占当年降水总量的64%~80%。为缓解水资源紧张和污染问题,大部分小城镇将超采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仅少量小城镇取过境河道、蓄水塘用于灌溉。因此,水资源短缺是海河流域小城镇水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一般缺水小城镇乡镇企业或耗水企业数量有限,工业废水排放量少,对水体污染造成的威胁不突出。尽管部分小城镇存在零散分布的小型作坊,但其产生的废水多数通过自然蒸发,并不直接排入水体。根据课题组对部分小城镇污染物来源解析结果,发现居民生活污水是缺水小城镇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约占华北缺水小城镇水体污染总量的84%~91%,而生活污水中42.8%的NH3—N和52.3%的COD来自于厨房排水,50.7%的TP来自于洗浴用水。因此,居民生活污水是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对象。

1.2管理方式粗放,用水结构不合理

取水设施陈旧,水资源管理落后是华北地区小城镇的普遍特征。水井这种与现代化生活理念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极不匹配的原始取水设施,仍作为部分缺水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主要取水途径,受污染小城镇地区的供水安全难以保障。在实施了区域供水的中小城镇,仍有部分地区将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直接配送给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存在较大缺陷。落后的取水策略和设施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增加了面源污染负荷。粗放的水资源开发形式和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是缺水小城镇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小城镇生活用水价格相对低廉,用水方式不规范,水龙头常流,衣物、蔬菜过度冲洗,便池冲洗水量大等浪费现象普遍。另外,传统的小城镇及村镇农灌以漫灌为主,耗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据统计,海河流域农业用水量平均占总用水量的69.85%,工业与生活用水量仅占29.13%。近年来,随着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激励政策的实施,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得以大规模应用,农业用水量逐渐降低,但农灌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仍维持在60%以上,节水灌溉的升级改进与市场推广空间仍较大。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应归因于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管理不规范,根源于小城镇水环境宣传教育、管理政策的严重缺失,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

1.3排水设施建设难度大,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排水系统不健全、管网覆盖率低和污水收集难度大,是小城镇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部分学者指出,生活污水是小城镇的最主要污染源,是水体COD、NH3—N的主要来源。污水收集是生活污水处理的前提,而小城镇人口相对稀少,居民相对分散,导致排水管网敷设难度大,污水收集困难。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排水系统的建设工作,这种在城市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中小城镇更加突出。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水环境公共设施及服务水平低,人居环境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统计结果,京津冀地区小城镇平均排水管道密度仅为26m/hm2,38%的小城镇无污水处理设施,总体水平偏低,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不足污水排放量的1/3,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存在维护管理不善,甚至无管理机制的问题。

1.4污水处理工艺适用性差,设施投资成本高

污水处理工艺适用性差,是制约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性能及效益发挥的主要因素。受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水量变化大,旅游型小城镇污水水质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但目前很少基于缺水小城镇水质水量问题进行污水处理工艺适用性研究,多数只是照搬大中城市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模式,导致设施运行效果不佳、负荷率低,减排效果差。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费用高、能耗大,是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现实问题。由于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一般不足5000m3/d,无论执行哪种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单位水量投资均明显高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越严格,单位水量投资和运行成本越高。

1.5生态环境退化,河塘沼泽化明显

河塘系统是小城镇水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作为小城镇备用水源外,同时承担着受纳与降解污染物的终端任务,是水环境系统质量的最直接体现。从流域水环境系统层面讲,河道也是小城镇与大中城市水环境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而随着大中城市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日益显现,小城镇区段河道的水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隐患。因此,小城镇河塘环境整治是其水环境治理与新型系统构建的重点所在。河道干枯、河底沼泽化、水体缓流甚至静止、河床被侵占、暗沟众多、土壤盐渍化、生态退化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小城镇河道的普遍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据统计,海河流域43%的河道出现过断水现象,3%的河道常年无水,12.5%的河道断水时间超过2年。在缺水小城镇区域,这些断水的河道往往被用于蓄存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甚至堆放垃圾;即使水量相对充裕的河道,由于污水直排、岸边生活垃圾侵入、淤积底泥污染物释放,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与黑臭现象交替或重叠发生,严重影响景观性状。

1.6水环境整治目标过高,项目可持续性差

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整治实质上就是在现有水环境系统的物理要素、生物结构、功能特征等属性基础上,结合典型适用技术的工程应用、工程实体建设与管理措施的实施,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针对北方缺水小城镇的水环境系统特征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水环境系统整治的目标,亦即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定位,应以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实效性、可持续性为出发点,这是小城镇水环境系统整治的基本问题。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小城镇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缺水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区划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建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系统方案应着重体现地方特色、经济适用的特征,工程系统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及可接纳性,避免出现因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导致的水环境工程系统建成后被“晒太阳”现象,给小城镇造成巨大财政压力及社会压力。

2缺水小城镇的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2.1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总体思路

水环境系统组成要素繁多,结构联系复杂,其科学研究及工程实施是一个系统的科学问题。应基于水环境系统变化的客观规律,结合水环境系统结构及问题特征,对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技术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构建,并对关键技术的适用性及其需求做出必要的预测,对典型适用技术进行调研、评估、筛选;从工程实施层面综合考虑系统的功能目标、小城镇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成本与环境效益等限制条件,优选关键技术进行优化集成,提升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整体技术水平,实现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从工程管理角度对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维护进行综合集成与应用。

2.2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整体设计

鉴于水环境系统的要素复杂性、结构系统化及功能整体化,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应强调综合整治理念。从水环境系统层面对包括污水处理、水体治理及非常规水源利用在内的子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是缺水小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其成果可作为小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核心技术集成的逻辑基础,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基本依据。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整体设计应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分析水环境系统内各工程子系统特征及相互间的定性关系,研究各工程子系统界面信息特征及其定量关联,形成适用于小城镇水环境系统功能目标及经济技术水平的技术优化集成体系。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工程可按水源配置、水体环境整治及新型水环境系统功能维护三方面进行设计(见图2)。水源配置由水源开发(包括污水、雨水、浅层微咸地下水及过境水等非常规水源)、水量调蓄与水质控制构成,其中水质控制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水环境质量。水体环境整治是指以水体为心,对底泥、边坡、景观设施等环境要素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底泥清淤与处置、河床整形与边坡塑造及景观环境构建,其中底泥清淤与处置是水体水质保障的重点措施,也是新型水环境系统质量控制的关键。新型水环境系统功能维护是指缺水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中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及景观系统的日常维护,是水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具备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2.3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的工程技术集成

2.3.1缺水小城镇污水治理工程技术集成缺水小城镇污水处理应体现以小规模分散式污水处理及强化自然系统集中调蓄与再净化为核心的模式,实质上是强化自然系统净化为主体的集成技术。依据污水分类治理原则,将数量有限的工业废水单独强化预处理或经完整处理符合排放要求后,排入人工湿地等生态净化系统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其环境安全性;将数量可观的生活污水首先源分离,区别对待浓度较高的“黑水”及浓度相对较低的“灰水”,将“黑水”同畜禽废水并入厌氧处理系统,改善污水性质,利于后续生物处理,将“灰水”同餐饮废水并入生态净化系统进行深度处理;生物处理系统及生态净化系统出水均并入自然坑塘,进行集中调蓄及再净化,之后由边坡湿地系统输入水体或用于农灌。缺水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路线见图3。缺水小城镇降雨量较少且时间集中,不宜进行规模化收集净化,而宜并入自然坑塘调蓄利用,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可考虑并入生态净化系统进行处理。

2.3.2缺水小城镇水体环境治理工程技术集成由于水环境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污染物成分复杂,水体流动性差,过境及自有河道水系污染负荷大,华北缺水地区小城镇水体通常呈现缺氧黑臭及富营养化交替的现象。因此,缺水小城镇水体治理的工程技术路线应突出实效性与适用性,强调水环境整治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兼顾地方经济实力与资金投入力度,工程措施要注重长效性及经济性。要区别对待连通水体(过境河道、循环水系)及封闭水体(小型水塘),摸清水体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污染物来源及影响权重。水体治理工程方案既要包括底泥清淤、边坡塑造、水体净化与景观构建等治理工程,也要包括水质长效保持措施。可见,技术路线的实质就是以水体和水环境总体质量为中心和基本出发点,重点关注河道物理结构及基础设施的完整性、水污染物削减及水环境修复的协调性与有序性、水质保持及景观环境建设的融合性与同步性。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总体技术路线见图4。

2.4缺水小城镇新型水环境系统的功能保持策略

缺水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水环境整治的财力有限,尚未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专项投入机制,环境管理不规范,必将严重影响水环境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新型水环境系统功能的长效保持。另一方面,我国小城镇水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即使存在政策文件与制度文本,也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某种意义上讲,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污染成因不仅在于工程设施建设落后,也在于居民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差,以及环境政策缺失和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因此,缺水小城镇水环境政策与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而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政策的切实贯彻,是取得长期效益的关键。

3小结

第5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各村、各单位:

为持续提升农村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镇村人居环境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路

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统筹规划,整合项目,加大投入,逐步提升,着力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全面运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打造“路净、庄美、水清、岸绿”的生态宜居村庄。

二、工作目标

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实施区域范围内交通道路沿线环境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强力推进长效管理全覆盖,确保列入今年省验收名录的11个行政村通过省级验收,力争创建1个三星级康居村。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合项目、统筹建设原则。整合财政一事一议、农桥建设、农村改厕、村庄绿化、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等项目,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庄环境整治水平。

(二)坚持提质扩面、综合治理原则。对已开展过整治的村庄进行环境再提升,注重交通道路、河岸沿线的环境治理,重视镇村结合部等重点地段卫生环境治理。

(三)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护原则。继续实施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加快落实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

四、重点工作

(一)持续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庄桥梁、道路、停车场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力度,各村要按照村庄整治提升的要求,加快推进一事一议、农桥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加强村庄健身场所及健身器材更新建设。加快改厕进度,加大公厕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未进行过户厕改造经申报批准纳入2014年省改厕项目的行政村,可在户改厕范围内,新建3-4座公厕。扶持村级污水处理和垃圾中转设施建设,以整合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抓手,分年度推进村级污水处理、垃圾中转设施建设、畜禽粪便处理等项目。开展绿色家园建设,对村庄道路、河道实行全方位绿化,确保有路有树、有河有树,提高村庄绿化水平。争创1个绿化示范村,3-4个绿化合格村。

(二)着力提高村庄环境整治质量。各村要认真组织开展“整治回头看”,采取现场排查、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逐步拓宽整治覆盖面,促进全村范围内环境整体提升。对去年上半年开展村庄河道疏浚的5个村有结转任务整改到位的,核发剩余30%的市补考核资金;对去年下半年开展村庄河道疏浚未验收的6个村实施跟踪监督,确保完成土方任务,通过市级验收。列入今年省验收名录的11个村,要对标补差抓完善,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加强长效管理,确保通过省验收,对未通过省验收或长效管理未通过市级验收的,扣发5万元补助资金。对已命名的三星级康居村,要在挖掘特色上下功夫,探索与农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途径,促进村域经济同步发展。已命名的二星级、一星级康居村,要对照更高等级康居村标准,完善设施,提升功能。

(三)全面落实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各村要结合实际,合理制定方案,建立卫生保洁、垃圾转运、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按照有长效管护队伍、有长效管护设备设施、有长效管护职责、有垃圾处理途径、有监督管理制度“五有标准”,重点突出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和垃圾填埋场规范化建设,整治沿路沿河垃圾,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体系,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提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水平。按照省定农村人口每人32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五、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村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配强工作队伍,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提升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引导群众参与、支持、配合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引导群众强化环境卫生意识,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镇政府将适时组织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作联动,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全镇环境提升及长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明确工作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是组织实施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整治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和项目组织实施。镇整治办牵头组织考核验收;财政所负责资金的管理以及一事一议、农桥建设管理工作;水务站负责村庄内河道疏浚完成情况考核工作;卫生院负责指导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林业站组织开展绿化示范村、合格村创建活动;文化站负责指导健身场地建设和体育健身器材安装使用;环保办负责督查指导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镇纪监部门负责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提升和长效管理落实的效能监察。

第6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2020年我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根据市河长办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镇河湖长制工作实际已出台《XX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以及示范河湖创建即《西河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在对我镇小微水体的摸底核查以及基本台账的建立;我镇河湖长制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完成了三级河长制公示牌16块;完成“一河一策”工作即荆竹河、仙人坝水库一河一策方案,推行规范化、制度化“周五清河大行动”全年开展12次清河行动,围绕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20年7月我办制定了《XX镇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小微水体全面整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中。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构建责任体系,逐级压紧压实责任

加强河湖长制工作组织领导,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一是健全完善河湖长组织体系。按照市河长办贯彻落实《XX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的工作的同时,加强组建我镇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通过媒体、网络、公示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因工作调整等原因更换镇级河长2名,村级河长2名;全镇镇级河长15人,村级河长31人,民间河长41人;管护河道沟道212条,湖泊水系养护459处。二是建立河湖长制目标考核体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严格按照市河长办年内主要水系水质达到Ⅲ类的工作任务,考核指标等。三是加强河湖长制工作安排部署。召开镇级会议关于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工作以及示范河湖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落实镇、村河长责任。

(二)狠抓源头治理,减污提标控源头

以组织实施“周五清河大行动”和示范河整治等活动为抓手,完成了沟道底泥清淤、水生植物清除措施,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镇村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措施,强化“厕所革命”工作,27家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拆除水系沿岸“三违建筑”3栋,根据市养殖限养区、禁养区划定,进一步关闭、拆除预建、已建养殖场,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

(三)开展中段提升,逐段提升水体水质

结合全市“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多次侵占河道养殖清退、侵占河岸种植清除、水葫芦、水花生等专项清理工作。取缔非法黄沙场3处,对我镇西河、东河、丰收大港等进行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在提升水体水质上效果突显。

(四)加大检查整治力度,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围绕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为核心,全面落实市委书记李新桥同志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彻底消除了一批长期影响水环境的突出问题,着力扭转制约水环境向好的不利局面。一是加大检查力度,通过县区自查、上级督导等方式,全面梳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破解长期影响水环境的疾症。开展农田化肥、农药、除草剂“三减”行动,大幅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审批影响水资源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针对陈山水库、石岗水库、团山河水库三大小型水库全面收回承包权;针对7月1日电视问政曝光的我镇河湖长制工作突出问题,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压实各级河长责任,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整治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水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主要入黄排水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二是水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我镇河流水域规模较大、水体零散分布、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相关水利建设资金有限,无专门的河湖长制工作经费来源,并缺乏其它渠道融资,造成投入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到水环境治理效果。

三是水质提升治理难度依然较大。我镇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全流域、全过程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但水质提升效果依然不达标且不稳定,水质提标难度较大。

三、明年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建设,充实市河长办工作力量,加大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创新,强化河湖长制工作组织领导,建立指挥有力、监督到位、协同作战、高效运行工作体系,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工作。

二是持续加大污水排放监管,确保全市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标准达标排放,力争完成全市农村污水处理厂提标任务,坚决杜绝直排和偷排现象,做到严格监管、严厉执法、严肃处理。

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滨河水体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银川西北部水系建设、城市清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再提标等一批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建设,优化银川河湖水系框架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好清水畅河净源行动,坚决做好排污口封堵、园区企业排污监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违法乱排私排现象整治活动,巩固提升清河专项行动成果,消除水环境污染隐患。

第7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一、工作安排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全县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先后印《县关于进一步明确治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落实的管理工作方案》《县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我局认真学习实施文件精神内容。二是我局于街面商铺签订了门前五保责任书。三是落实责任,由我局牵头专项整治县城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对责任区域环境治理,坚持了每周“一、三、五”卫生大扫除活动,切实消除了辖区内“脏、乱、差”现象。

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

一是在县电视台开设专题、专栏,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动态宣传。5月19日至21日在我局参加了县上主办的为期3天《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悬挂宣传横幅50条,发动宣传资料1000份。努力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二是以“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和“七进”活动为抓手,把治理环境活动的要求落实到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社区、农村和景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倡导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卫生素质。三是持续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劝导等主题实践活动,并把柔性劝导与刚性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严肃查处不文明、不卫生行为。

三、主要工作重点

(一)“五乱”治理。一是治理垃圾乱扔。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标准体系,明确了清扫保洁责任主体,集中治理了垃圾乱堆、乱放、乱扔现象。加强对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城中树”、河道、桥梁、公厕、主干线公路、车站出入口等重点部位的清扫保洁,彻底清除了卫生死角,加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严格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制度,督促引导机关单位、城镇居民、商家抓好办公区、生活区、营业区环境卫生。二是治理广告乱贴。集中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清除“牛皮癣”。建立户外广告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登记备案制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外户广告、牌匾设置及内容的审查。重点清理城区、乡镇和公路沿线不规范户外广告2处,取缔不规范条幅广告3幅。三是治理摊位乱摆。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集中治理乱摆摊、乱设点现象。同时按照“农贸归市、摊点归区、座商归店”的总体要求,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清除市场内占摊、占道、随意搭盖等违章行为。强制取缔露天菜市、非法马路市场,严厉打击主次干道、广场、旅游景点及重要活动场所周边占道经营行为。四是治理车辆乱停。与交警队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加大车辆乱停乱放处罚力度,纠正车辆乱停乱放10起。五是治理工地乱象。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批要求,加强建筑工地管理,规范工地材料堆码,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

(二)公路沿线环境治理。一是对公路沿线的公共厕所、加油站厕所和公路两侧的白色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对公路沿线乱摆摊位,随意叫卖行为进行专门整治。二是对公路沿线乱搭乱建和违章建(构)筑物进行清理拆除。对公路沿线、城镇进出口通道的标志标牌、广告牌进行集中整治。三是对公路沿线的修车厂、洗车点、废旧物资回收站(点)进行了规范。四是加大公路沿线环境治理的巡查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在公路沿线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垃圾等不良行为。

(三)河道沿线环境治理。一是对河道沿线和库区垃圾进行整治,集中清理河道两侧灌木悬挂的白色垃圾和水面漂浮物、清理杂草。二是对河道管理范围的乱搭乱建、乱倾倒、乱采挖“三乱”进行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严格规范了砂石场堆放、加工场(点)的管理。三是影响河道行洪或侵占防洪沟通道的建(构)筑物,重点解决城乡河道堵塞,污泥堆积、影响排洪等问题。

(四)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清理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河道、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建(构)筑物的环境,重点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清沟渠、清占道等治理活动,整顿交通、市场、治安秩序:修复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规范各类光缆、电线。

(五)强化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和发挥作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是维修县城垃圾房113次,果皮箱80次。二是更换雨污井盖51次,更换雨水篦子46次。三是加强了城区路灯的维护与管理、美化,亮化了城市。四是疏通排污管道及雨水篦子59次。五是垃圾填埋场处理生活垃圾约4000吨,日常消杀420次,全面积消杀9次,抛洒生石灰3次。六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下半年开工,总投入7350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预计2015年开通,总投入3527万元。七是各乡镇、村垃圾焚烧池、垃圾桶、人力三轮车、电瓶四轮车运转正常,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了有效处理。

四、工作成效

建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实现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到目前为止,全县集中组织干部职工和群众参加卫生大扫除活动3次,共清除卫生死角18处,清理规范流动商贩和占道经营4处,清理“牛皮癣”24处,规范车辆停放1300台次,清理和规范修(洗)车店4个,清理涉河桥梁、河道护岸及各类垃圾40余吨,规范集贸市场经营秩序1个,治理污水乱排4处,清理、规范废旧物资回收站(点)2个。规范工地4个,治理公厕环境卫生12所。拆除违章搭建偏棚2个,督促检查23余次,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单位和乡镇、村实施曝光2次,下发整改通知书8份,通过各种形式,有效促进了治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自查,虽然我县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离省、州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结合部乱扔垃圾现象还存在,二是乡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教育引导还不够深入,一些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比较薄弱。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局将严格按照省、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措施,扎实推进“两线一部”和“五乱”治理工作。

(一)集中开展乡容村貌整治。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专项攻坚,整治乡容村貌,切实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治理、加强河道治理和管理、实现村组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美化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建沼气池”等工作。

第8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前言:农村河道在广义上面包括了流经或者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进行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在农村河道中,按流经的地域又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农村河道承担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接着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但直接关系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也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展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恢复,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在不断的减小,水流出现不通畅的现象,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河道内的淤积程度。

第9篇:河道环境治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 控制 水环境综合治理 分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而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量不足,且不断的减少。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水环境不断的恶化,从而导致水污染严重,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功能性缺水的严重局面。因此,要对城市采用一定的控制措施,全面对城市的水污染进行治理,同时加大开展河道整治,保证水环境出现好转。

1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分析

对于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主要通过几个环节进行控制。首先,对于城市水污染控制要从水污染的源头负荷消减控制,然后通过污染物的高效收集以及输送控制,再到污水污泥的处理控制阶段,再进行水环境的整治过程,并进行生态修复,最后在进行相关环节的监测,并进行预警以及评价、管理等阶段控制。

在这个控制过程中,一些工程性技术问题,都需要专业进行处理,尤其是管理方面以及设备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2城市水污染的控制措施

城市水污染治理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采取治标治本的方式,将水污染控制住,同时还要针对城市市民的要求以及水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水环境保护的综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

首先,应进行生态补水工程建设。这种治理措施非常好,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加快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城市中的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自净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许多城市内河的水系成为了无源之水。因此,要采用必要的措施实施城区河流相通工程建设,引入生态补水工程,加大水体的流动,并提高其水体流动速度,引水入城,实现生态补水的目的。最终使得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大大改善,同时水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城市还应建立完善的排水工程,防止城区内的河流出现内涝,避免对市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不便。

例如,荆州市采用生态补水工程治理方案,实现引水入城,且在荆州市的西线和南线都实现了引水、补水,将沮漳河水引来,经港南渠,使得城区内的水流量达到5m3/s,并流向城区。有效的将河水实现连通,达到生态补水的目的。

其次,要加强对城市污水源的治理,对于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就是从截污治理。要让清水入河。使得汇入城市内的河水水体出现清水,加强对河流污水截污,同时重视对污水的收集,针对市内的一些污水污染的工业工厂,应限制这些工厂排污。对这些企业的排污废水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超标的情况,就应该严责超标工厂,让其进行限期治理,并进行转产和关停等措施,或者采用搬迁的方式,从而使城市的水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

3某市综合整治河涌技术分析

广东省广州市在综合整治河涌中,其采用水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技术已经数年,已经取得了水环境改善的良好成绩。其对综合整治河涌方面有着较好的治理经验。尤其是在对全市治理河涌水体发臭方面,整治的范围有121条123项,治理河道长度达到388km。已经实现整治并完成良好的占117条119项,完成率达到96.74%,仅通过较短的治理时间,就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本市主要采用对河涌进行截污,加强河道的清淤工程建设,对堤岸进行科学整治,改善河道附近的景观建设,并努力加强市政配套工程建设。使得整治的河道逐渐得到改善,没有了黑、臭现象,水环境明显改善了许多。

在本市对河涌的治理过程中,重点对截污作为重要的改善工作,对市区内的污染源和排水口加强清底摸查工作,严厉排查一些偷排违法行为,并和市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于辖区内的河涌排水口以及各种情况进行了编制分布图,重点进行整改工作,实现了大片地区的风情水秀,有效的改善了水资源环境。同时,结合了市政基础工程的配套设施,利用该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大了对河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建设,将历史文化、河道景观和自然美景联系起来,实现了城市的综合治理。

本文案例中,本市实行新的水改革,并进行城市截污工作,建立健全雨水排放工程管道,综合性进行治理河涌,并有效使用生态调水补水工程,使得城市的生态为之焕然一新,呈现出新的面貌,为改善水生态提供较好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城市的水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提出水环境保护的综合整治,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应当将全面截污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同时将城市生态建设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城市的正确认识,将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一个建设目标进行全面的统筹兼顾并规划建设。还要将生态修复建设引入综合整治工作当中,利用生态的理念将城市水污染有效的治理好。

参考文献:

[1]水专项城市主题集成课题组.有关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技术的一点认识[J].给水排水,2015, (2):1-3.

[2]徐扬纲,朱开东,李金河等.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标准现状分析及探讨[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2,(7):22-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