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关键词] 鸡呼吸系统综合症 病因 防治
所谓呼吸道综合症是由鸡支原体、大肠杆菌、鸡新城疫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两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对养鸡业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近几年来发病越来越严重,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越来越大,下面就发病原因、病变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础免疫没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产生坚强的抗体。新城疫的免疫抗体产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种很重要。
2.肉用鸡后期生长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气体多,鸡舍又过于密闭,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标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病变。
3.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造成气管发炎,致使气管内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时鸡无吞咽和呕吐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鸡明显的呼噜或咳嗽。
4.喉气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较严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鸡的喉头与气管严重肿胀、出血,进而造成鸡群比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般药物往往难以治愈。
二、临床症状
呼吸道内的这些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气管出现锣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严重影响雏鸡、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成年蛋鸡的产蛋。病理剖检喉气管有粘液,喉头有出血点,气管环状出血,鼻腔和气管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还会出现假膜或血痰,肺水肿并有积液,胰脏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直肠有弥漫性或条纹状出血,卵巢变性或卵泡坏死,输卵管有炎症、萎缩,子宫有水肿并有异物。
三、鸡群呼吸道综合症的成因
1.鸡只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
鸡只所特有的气囊结构,使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到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一旦气管、支气管的黏液纤毛系统、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受到损害,鸡只呼吸系统疾病便会发生。
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VA、VC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常见疫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而其中霉形体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统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增生症、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坏了鸡只的免疫系统,使鸡只产生了免疫抑制,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以上影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继发一些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有时在实际中也可见到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混合发生,如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支原体感染、新城疫+传支、传鼻+支原体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发病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防治
了解导致鸡群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来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
1.预防措施
1.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1.2预防接种
呼吸系统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综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做好如新城疫、传支、传喉、霉形体、传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治疗措施
2.1管理、营养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以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2.2检测病原
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选用抗病毒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先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再进行相关的治疗。(2)细菌疾病等方面。可选用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进行治疗,如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体感染方面。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将上述的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多使用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舒永方,曹步玲. 鸡常见几种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技术[J]. 山东畜牧兽医. 2011(02) .
致病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和吸烟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密切相关。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各种肺部疾病;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国青年人吸烟人数增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吸入性变应原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化及经济的发展,特别在都市可引起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如地毯、窗帘的广泛应用使室内尘螨数量增多;宠物饲养导致动物毛变应原增多;还有空调机的真菌、都市绿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药物及食物添加剂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病原体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的重要因素。
外感寒邪 中医学认为一旦气温骤降或贪凉饮冷超出人体适应能力,即可导致人体感寒而病。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都有密切的相关。所以,中医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这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过度劳倦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呼吸病的预防与调理
[关键词] 儿童;疾病谱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0-02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水库蓄水,秭归县位居坝上库首,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院18年来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县儿童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资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信息科,对象为我院儿内科1993~2010年14周岁以内全部住院患儿。
1.2 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疾病分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构成
1993~2010年共出院患儿23 124例,其中男13 026例,女10 0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构成。
2.2 疾病构成、疾病年度分布情况
见表2、表3。前四位的病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1993~1998年占住院患儿总例数的54.67%,1999~2004年为68.41%,2005~2010年为71.51%。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为38.42%,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位于2、3位,分别为32.61%、27.15%。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所占比例很少。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为主,其他如营养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已很少见,而儿童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仍时有发生。
2.3 传染性疾病构成
2.4 死因顺位情况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上升明显,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也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惠民政策。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72.66%,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岁以上小儿的两倍,与文献报道一致[1],5岁以下儿童仍然是我县儿童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占据疾病谱的首位,平均占67.85%,2005~2010年71.51%(9325/13040)。肺炎是疾病谱中第一位疾病,约占住院患儿的26.07%,比国内文献报道稍高[2],也是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住院患儿疾病谱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3]。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与环境、空气污染有关,部分家长的生活护理不当、幼儿园人群密集且照管护理不周也是原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儿童疾病防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生儿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占住院患儿的14.46%,比1993年的6.68%上升了1倍,新生儿疾病以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早产儿、各种黄疸为主[4],其他如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较常见,而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硬肿症已很少见到。也正是由于对围生期窒息及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治疗,由这类疾病所导致的脑瘫、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近些年也明显减少。
儿童结核、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麻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仍常年散发,而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占住院患儿传染病的90%以上。这与卫生防疫工作的努力及国家计划免疫政策的大力推广有关,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在幼儿园、学校内流行,且新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正成为主要流行的病种。传染性疾病在疾病构成中位居前列,与文献报道一致[5],所以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住院患儿死因顺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5~2010年,死因顺位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与意外伤害。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仍是我县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主要为老人)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认为服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从而导致给孩子服药过量中毒,另一方面可能为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增加,缺乏父母的监管,老人又缺乏安全意识,各种药物随处放置,孩子自己玩耍而无人照看,使得儿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意外伤害性疾病增加。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强对药物、农药的管理,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减少中毒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已少见,且病情都比较轻,只需门诊治疗,住院患儿中已很难见到,消化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6,7],而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仍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18年间我县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研究儿科疾病谱,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儿科疾病的变化规律,常见病的防治仍然是儿科工作的重点,部分疾病增长较快应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借此分析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为儿童疾病医疗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 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3] 段玉清,邱杰,李维成. 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4] 颜莉蓉,黄正东,吴一波,等. 某医院2001/2007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2):17-20.
[5] 张姝,黄志,宋萍. 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132-134.
[6] 王晓茵,刘雅婧,张春妍. 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关键词 疾病谱单病种排序构成比
临床资料
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初步诊断进行疾病分类统计,对病种按疾病分类系统、排列前三的单病种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分析。
结果
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按疾病分类结果:门诊患者前三位以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八。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为主;循环系统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NOS为主;消化系统以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肠炎为主。见表1。
表1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前十位疾病顺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呼吸系统3156638.57%循环系统1325216.19%消化系统1213814.83%肌肉骨骼系统和
结缔组织疾病829910.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9737.30%临床与实验异常
不类于他处者26713.2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7072.09%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3481.65%神经系统疾病10511.28%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0281.26%
门诊患者单病种构成分析:门诊患者前三位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发病率分别为4%、3%、2%。见表2。
表2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排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上呼吸道感染1816722.20%感冒885410.81%胃炎44295.41%高血压41995.13%腰痛NOS26843.28%附件炎(输卵管
和卵巢炎)26203.20%低血压NOS22982.81%慢性胃炎21232.59%冠心病21002.57%关节炎NOS17682.16%
单病种排列前三位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年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主要患者为0~5岁儿童,胃炎主要分布于45岁以上年龄段。见表3。
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性别差异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男性居多,低血压女性居多,其余各病男性稍多。见表4。
表4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
疾病性别差异
疾病分类系统总计构成比(%)男女上呼吸道感染1816765.7934.21感冒885453.5746.43胃炎442956.4843.52高血压419953.6046.40腰痛NOS268453.5446.46输卵管和卵巢炎26200.00100.00低血压NOS229840.7659.24慢性胃炎212351.5148.49冠心病210048.4551.55关节炎NOS176852.1347.87
讨论
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是清水县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7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小孩老人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预防[2],老年人还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医疗机构在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建立专科特色、引进人才方面,针对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建立专业性较强、技术力量较高的人才梯队,加强宣教工作,健全体检机制,做到预防在先,防治结合。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研究,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是保障身体健康、提高人类寿命的主要环节。
性别构成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清水县人口性别构成比男性较大、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及心理压力较大等有关。因此,要重视男性青壮年的卫生保健,严格执行各种危险性职业的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建议他们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
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是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也日渐增多。在考虑对疾病治疗同时,重视健康教育,指导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到达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儿童患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儿童抵抗力差,容易患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学校及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鼓励儿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本文为了解清水县2011年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掌握门诊患者疾病年龄构成、疾病谱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81847人次资料,采用LCD—10进行疾病分类。结果发现,疾病分类系统前三位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累计发病占全年疾病的69.59%;单病种前三位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前十位累计占全年疾病的58.00%。疾病控制的重点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为主[3]。
参考文献
1清水县统计局.2011年清水县户数和人口[R].清水县年鉴,2011:41—41.
关键词:青山区;2013年;死亡病例;分析
我们将2013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青山区所辖15所医院报告的931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大多数,男性死亡明显高于女性。我区居民人口死因以呼吸系统疾病为首,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通过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青山区所辖15所医院报告的931例死亡病例。病例分类及死因分析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分类原则为依据,以报卡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2 结果
2.1性别及职业分布 909例死亡病例中男性445例,女性261例。男女比为1.70: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人员为主,其次为机械制造加工人员、电力设备安装运行供电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2.2年龄分布 931病例中年龄2d~88岁。各年龄死亡构成见图。分析可见70~75岁组在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75~80岁组,再次为80~85岁组,这三个年龄组在死亡构成比中占49.62%,而且病例所患疾病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病死率较高。
2.3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 本次调查发现,我区人口死因以呼吸系统疾病为首,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见表1。
3 讨论
驻区医院网上直报的死亡病例疾病构成虽不能代表群体水平,但可以反映我区人群主要疾病的情况。本文分析结果表明,从性别上看,死亡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由于男性工作、生活、心理压力比女性大,容易引起像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吸烟、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导致癌症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女性。提示男性要随时调整身心状态,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09-01
本文对某干休所1982~2005年病故的离休干部主要死因和死因顺序进行了分析,掌握威胁离休干部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为防治老年疾病、做好离休干部的保健工作制订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查阅该干休所离休干部医疗档案,记录死亡者年龄、性别、日期、死因,统计例数;
而后查阅1982~2005年我医院死亡登记本,逐一核对、确定该干休所离休干部的死亡原因。23年间在该干休所离休干部共125例,院外猝死5例。其中男127例,女3例。
2 结果
(1)死亡年龄55~90岁,平均72.74岁。其中55~59岁7例,60~69岁37例,70~79岁64例,80~89岁21例,90岁以上1例。(2)死因顺序依次为:恶性肿瘤57例(43.85%),心血管疾病(猝死5例)34例(26.15%),呼吸系统疾病15例(11.54%),脑血管疾病10例(7.70%),泌尿系统疾病8例(6.15%),消化系统疾病4例(3.08%)。(3)各种恶性肿瘤的种类:57例恶性肿瘤中,肺癌19例(33.33%),肝癌13例(22.81%),胃癌9例(15.79%),肠癌5例(8.78%),脑瘤3例(5.26%),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胆管癌各2例(3.51%)。
3 讨论
本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几类疾病,这与国内外报道一致。
从死因顺序来看,恶性肿瘤占首位,以消化道肿瘤最多,占47.38%。从单种癌症看,肺癌首位(33.33%),肝癌其次(22.81%),胃癌占第三(15.79%)。提示:对该干休所离休干部应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防治重点为肺癌及消化道肿瘤(主要是肝癌、胃癌、肠癌)。笔者认为,为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应加强对离休干部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脂肪、高热量、高盐膳食);
(2)加强宣传教育。将已知致癌因素公之于众,特别是那些个人可能回避的致癌因素,如吸烟可致肺癌,乙肝病毒感染、黄曲霉素、亚硝胺、酒精中毒等可致肝癌,高盐饮食、亚硝胺、3,4-苯丙芘可致胃癌等,应通过多媒体、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自觉控制、回避;
(3)积极向有关决策部门建议加强环境治理,减少致癌因素污染大气、周边环境及水源和食物;
(4)恶性肿瘤的防治,关键在于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对癌症的警惕性,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离休干部每半年体检一次,要求人人参加,增强体检意识,认识到体检的重要性。胸片、腹部超声、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应列为首要检查项目;
(5)在平时的门诊巡诊工作要做到实处,不走过场,熟记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可疑的症状进一步检查,排除各种疾病的隐患。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老年人的多发病。这两类疾病有许多共同的因素,起病急、病情重、危险大、病死率高。有时来不及送院抢救就已死亡,本文猝死5例有3例发生在家中。
关键词:出院患者 ;疾病构成;统计分析
出院患者疾病构成是反映社区居民疾病构成和变化的重要依据,对其进行分析可了解该地区的住院常见病和多发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区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对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通过分析我院近三年来住院患者疾病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医疗需求及医疗可持续发展方向,从而可以合理分配床位,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对应需求重点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可以进一步加强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工作,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现对我院2010年~2012年3年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病案信息数据库。
1.2统计方法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以出院患者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出院患者性别及年龄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出院24945例,其中男性13671例,占出院患者的54.80%;女性11274例,占出院患者的45.20%;各年龄组中15~44岁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33.59%);男性患者中60岁以上的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31.95%),女性患者中15~44岁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42.37%),见表1。
2.2出院患者前6位疾病构成及顺位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消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居前6位,共18675例,累计构成比是74.86%。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中以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为主,内部构成比为84.84%;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中主要是骨折、颅内损伤,内部构成比为37.47%;消化系统疾病中以胆石病和胆囊炎、肝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内部构成比为57.00%;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情况中以梗阻性分娩、顺产及医疗性流产为主,内部构成比是59.79%;呼吸系统疾病中以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肺炎为主,内部构成比为36.10%;循环系统疾病中以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为主,内部构成比为92.35%,见表2。
3讨论
3.1出院患者中15~44岁的患者比例最多,有8378例,其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2589例,排在首位,这是青年女性承担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结果;其次是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728例,呼吸系统830例,消化系统755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728例。15~44岁的青壮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同时也是家庭的重要支柱,接触危险的机率高,承受的压力巨大,而往往忽视自身健康,青壮年猝死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由于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责任相对较重;男性有吸烟、饮酒等较多的不良习惯;男性接触刺激因素和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等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男性的身体健康[2]。
3.2前6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一位,常见病为手足口病和血吸虫病。自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定为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起,我院作为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中心,定点收治手足口病患者,因此手足口病住院患者大幅增加;手足口病是多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将会导致死亡[3];由于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特效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手足口病防控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需要个人、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应切实加强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工作,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儿童家长、医护人员、学校及托幼机构教职员工的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从而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院亦是血吸虫病防治专科医院,是晚期血吸虫患者救助的定点医院,血吸虫病出院人数相对较高。
3.3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以骨折损伤和颅内损伤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机动车交通事故和机器造成的事故。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激增;而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人民的交通意识薄弱等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应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注重驾驶员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4]。另一原因为接触和使用机器不当造成,患者主要是在岗工人和农民,多为职业性外伤,根据这一特点,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强调按规程操作,加强个人安全生产意识,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3.4消化系统疾病排在第三位,其中以胆石病和胆囊炎、肝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其原因如下:①我院是本市最先引进肝胆管微创手术的医院,已有10多年的手术经验,在当地颇有口碑,周边市民多愿选择到我院就医;②消化内科是我院的特色专科之一,诊疗经验丰富,加之就医环境优美,服务态度较好,入住患者相应较多。
3.5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排在第四位,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吸引了更多的妇女选择到我院就医。①我院新住院大楼启用后,妇产科病房环境有全新的改善;②开设了"温馨亲子病房",尽可能的为孕产妇和家属提供就医方便;③引进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新设备,技术力量逐步增强;④职工生育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的实施,过去在乡镇卫生院看病、分娩的孕产妇,更愿意选择条件更好的医院,接受更为科学、系统的诊治。
3.6出院患者疾病构成中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分别居第5、第6位。呼吸系统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循环系统中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多见。以上疾病中,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医疗保健需求给有限的卫生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进一步加强老年卫生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有着积极意义[5]。
参考文献:
[1]王漫云,刘丽瑜.2004-2008年我院出院患者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0,17(3):286-287.
[2]杨仁霞.2005年-2009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病案,2010,11(11):31-32.
[3]沙爱龙,刘颖.手足口病的研究概论[J].生命科学仪器,2007,11(5):13-15.
【关键词】 疾病谱;急救措施;急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6-01
院前急救是指在现场发现伤员到医院期间对于患者的抢救、监护并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包括现场抢救和运送过程中的救治。这段时间对于患者至关重要,而急救120的急救措施、应急手段则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如果能够使急救120的救治更加快速、准确、合理,不仅能够减小患者的死亡率,也能提高院前急救的社会认知度和诚信度。所以,本次回顾香坊分中心从2012年至2013年这一年内共急救处置的8251名患者,其中内科患者5665人次,外科患者2443人次,妇科及儿科患者143人次,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在内科急病中排名相对靠前的病种,为今后的院前急救培训及出诊准备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加高效地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省级急救中心,本次调研共抽取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中,香坊分中心急救运送的急诊患者共8251名,不包括期间接诊的大型突发事故患者或患者未接治死亡的记录出诊。
12 方法 查找所有的急救记录病例,按性别、年龄、呼救原因、疾病种类分别进行汇总,输入电脑Excel数据库。对疾病种类、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等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分类变量使用χ表示。
2 结 果
21 急救人数总量 这一年内香坊分中心共接到市区求助电话接诊分配10226次,出诊8251次,有效出诊率达8069%,比前一年同期增长364%。
22 病种与性别分布 车祸伤1013例(1228%),事故创伤1226例(1485%),泌尿204例(247%),妇科92例(112%),儿科51例(062),心血管病1491例(1807%),高血压病267例(324%),脑血管病1488(1803%),呼吸系统529例(641%),酒精中毒448例(543%),消化系统501例(607%),药物中毒302例(366%),内分泌系统206例(250%),恶性肿瘤300例(364%),CO中毒64例(078%),传染病10例(012%),精神类37例(045%),食物中毒18例(022%),血液病4例(005%)。内科疾病中,接诊病人按病种多少顺序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酒精中毒、药物中毒、恶性肿瘤、高血压病、内分泌系统、CO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男性患者中,除食物中毒低于女性外,其他病种同序。而女性按病种多少顺序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高血压病、消化系统、药物中毒、恶性肿瘤、酒精中毒、内分泌系统、CO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血液系统疾病。
23 病种与年龄分布 近一年内院前急救患者内科为5665例次,其中男性3012例次(占5317%),女性2653例次(占4683%)。发病年龄小于19岁以下845例次(占1492%),20-40岁1486例次(占2623%),41-60岁1702例次(占3004%),60岁以上1632例次(占2881%)。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高血压病随年龄增长而接诊例数增多;而酒精中毒、消化系统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而接诊例数减少;构成比也随之而变化。肿瘤、内分泌、其他疾病就诊例数变化不明显,构成比变化不显著。
3 讨论分析与结论
31 综合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 从香坊分中心一年来接治的急救病历来看,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占据着急诊急救的首要位置,其次为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占到总接诊病人的48%以上。所以,根据此项疾病谱揭示了院前急救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①心脑血管疾病为院前急救的高发病情,为了提高急诊接治的高效率和针对性,应该首要对在职医生加强对此方面医学的操作手法,多配备一些相关的急救药物及仪器,对相关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侧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病的识别、心电图读图分析、徒手心肺复苏等常用急救方法,提高全中心的急救水平。②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在院前救治中也不容小窥,所以,我中心急救人员同时也应加强对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掌握气道开放、气管插管、除颤、控制心律失常、特殊毒物中毒救治等方面的救治手法,认真全面体检,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处理。
32 高效院前急救处理方式方法 突发性急病的救治最重要的就是为患者争分夺秒。如果能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诊疗和医治,其生还率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要提高对患者的急救治疗能力,增强各类急救装备及器械,缩短急救反应半径,防颠簸、防窒息、防出血、防惊厥、防损伤,避免在运送过程中造成二次受伤,提高院前急救的高效率。院前急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针对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特点,做好院前急救预案,增强急救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以及可预测性。
33 提高公民急病自救意识 通过本次调查不难发现,在急病诊治中,男性的发病率明显多于女性,主要原因可能是男性所承担的社会职务较为繁重,生活压力大,导致病情的突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男性生命安全的防范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加不注意对于烟酒以及高胆固醇等食品的摄入,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日常生活中应更注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多学习一些突发性疾病的自救方法,进行急救医学知识普及及教育,注重第一时间的救治,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还希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