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健康宣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175-02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变,严重时下肢因缺血而发生溃烂。据报道[1],我国有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达8 000万至1亿,占血管疾病的90%以上。为提高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质量,使患者从身心两方面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笔者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就疾病知识的认识程度及对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调查2004年10月-1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2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0-55岁,其中30-39岁12例,40-49岁29例,50-55岁1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高中及以上15例;职业:农民28例,工人13例,干部2例,其它9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包括病因,并发症,饮食治疗,弹力袜的使用;②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即入院宣教,手术方式,用药指导,休息和活动指导,出院指导,康复训练,预期住院时间及费用;③希望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
调查问卷采用统一讲解语进行解释,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
2 结果
2.1 患者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知情况
见表1。
可见,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普遍较低,对并发症、病因、弹力袜的使用的不知道率分别为82.7%、76.9%、71.2%。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见表2。
由上表可知,患者对预期住院时间及费用的需求最高,占88.5%,对手术方式的需求占80.8%,康复训练的需求占76.9%,用药指导的需求占71.2%,休息和活动指导的需求占63.5%,而对出院指导的需求较低,为53.8%。
2.3 患者获得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
见表3。
可见,患者对各种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需求都较高。
3 讨论
3.1 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及健康需求的分析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患者对疾病的病因、并发症、弹力袜的使用不了解,而大部分患者对饮食治疗表示知晓。因此,责任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应侧重讲解疾病的病因、并发症及弹力袜的使用,利用各种形式及时为其提供健康服务,从而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期康复出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提示,80.0%以上的患者对预期住院时间、费用及手术方式的需求较高;70.0%以上的患者对用药指导、康复训练有需求;63.5%的患者对休息和活动指导有需求。资料还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较重视入院宣教、手术方式、康复训练及用药指导;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较关注预期住院时间、费用及手术方式等,多为农民和工人。因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对其进行宣教。对于文化层次较高者,应详讲解手术方式、康复锻炼、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让其正确对待治疗;对文化程度较低者,应着重讲解手术方式、住院费用、康复训练及用药指导,使其能够全面了解疾病。
3.2 多形式施教,从患者的角度理解其需求
表3显示,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为患者现身说法(86.5%)、工休会(80.8%)、医护人员讲解示范(76.9%)、科普手册(73.1%)。因此,护理人员在安排病房时,可以将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以方便病友之间互相交流,早期康复的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期康复的患者,这样更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以将患者召集起来,以工休会的形式,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的讲解,使所有患者都对疾病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还可以采用文字教育的方式,如发放科普手册、图片、建立专栏,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疾病知识的了解。
3.3 健康宣教
3.3.1 健康指导的时间
文献报道[2],从患者入院的第2-3天开始健康指导,效果较好。
3.3.2 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入院宣教。入院后患者想尽快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法等。此时责任护士应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及规章制度,责任医生及护士,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应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多喝水,多食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要抓患肢皮肤,以免发生溃烂等;②手术方式。大部分患者不知道手术的方法,想知道手术是怎样进行的,因此,责任护士可以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知患者手术方式为大隐静脉抽剥术,该手术为微创手术,手术切口小,成功率高。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③康复训练。表2示有76.9%的患者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康复训练对于术后康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导患者卧床期间做足背屈运动;术后24h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④出院指导。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建立,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已逐步完善,病房不仅是治疗的场所,亦是获得健康知识的学校。在出院后继续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患者应了解继续治疗与预防复发的注意事项。因此,责任护士应在患者出院前一天强化出院指导。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久站及坐时双膝交叉过久,休息时抬高患肢;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⑤预期住院时间及费用。费用是每个患者都很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费用不高,且住院时间较短,术后一星期即可拆线出院,有些症状较轻者术后两三天即可出院。
参考文献:
[1] 董国祥.实用血管外科学[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11-187.
【关键词】 家庭康复护理; 综合性; 护理模式; 脑卒中;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107-04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仍会留下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导致生活难以自理以及情感交流障碍等,从而使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患者在病情稳定出院后,仍需规律服药并在家进行康复性训练,才有可能使后遗症的严重程度降到最低。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使得服药的依从性以及康复锻炼的正确性较差,再加上缺乏正规的心理辅导,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心理,从而影响了康复效果。因此,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尤为重要[1-2]。笔者所在医院为社区医院,关注和维护老年人群的健康是工作重点,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近年来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升高,而脑卒中又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中医特色医疗的基础上,制定出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方案,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以及优质的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经治疗后病情已处于稳定恢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且为单侧偏瘫;意识清楚,智力无障碍,可独立完成本研究中进行的相关量表评定。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有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无法配合相关检查以及量表评定。120例患者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55~85岁,平均(66.21±12.50)岁;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13例,初中25例,高中50例,专科及以上28例;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76例,出血性脑卒中44例;偏瘫部位:左侧74例,右侧46例。将上述患者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类型、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均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针灸干预,依据中医证型、偏瘫部位等分别选择相应的穴位,主要包括百会、四神聪、阳陵泉、合谷、太冲、神门、内关、环跳、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太溪、肝俞、肾俞、心俞等,15 d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干预,以院内基本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则给予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全面健康宣教 以口头、健康手册以及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对患者及对应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每周1~2次,每次约30 min,每两个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测试,以检测健康宣教的成果。具体如下,(1)脑卒中基础知识: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治疗方案、预后以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等,加深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的认识。(2)心理指导:脑卒中患者容易因为身体状况与生活状态的改变而产生悲观、绝望、焦虑、恐惧等抑郁心理,影响康复进程,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指导,包括建立医患、医护之间的信任,嘱家属在心理及生活上尽量体贴患者,并进行安慰、鼓励,让其抒发心中的抑郁情绪,千万不可使用讽刺、教训等伤害性言语,以创造和谐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同步”的康复模式。(3)用药指导:联合社区医生对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讲解,消除患者的疑虑,并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指导。(4)饮食指导:脑卒中的发病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应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以及适量蛋白质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5)日常生活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述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嘱其尽快戒烟忌酒。对患者尤其是照顾其生活起居的家属进行详细的日常生活指导,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在患者无法自行进行上述护理的时候,家属应代行,当患者逐渐恢复自理能力的时候,应逐渐减少或脱离家属的护理,以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6)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由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了这些并发症的危害、预防及处理措施,并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一对一示范性指导:常规翻身叩背4~6次/d;鼓励患者多饮水,女性患者应尤其注意会清洁,以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瘫痪卧床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床单的干燥、清洁,提高翻身频率(2~3 h翻身1次),定期按摩、擦澡等。(7)病友家属交流会:每周举行1次,并建立信息卡,加强病友家属间的经验交流,鼓励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或家属分享成功经验,增强其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家庭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训练,并且每周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1~2次家庭护理,给予正确的示范以及康复训练方法的考核。肢体功能训练包括,(1)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给患者穿着宽松的开衫及裤子,鼓励其自行穿衣、刷牙、洗脸、拧毛巾、进食、沐浴、上厕所等;(2)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床上摆放、床-轮椅转移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卧位交替练习、站立-坐下交替练习、站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等,每天训练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语言功能训练主要针对失语患者,家属应从简单常用的字、词、句开始,逐渐提高难度,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言语交流,参加适宜的社会活动,提高其对美好事物的兴趣,预防抑郁心理,加快康复进程。
1.2.3 随访制度 建立随访资料档案,采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以及上门拜访等方式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对于相关考核不合格以及康复效果不佳者应及时找出原因,加强健康宣教的力度,增加家庭护理的次数,并详细记录在随访档案表中。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1)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及高盐饮食的比例。以过去1年内,每个月至少有1 d饮酒量>5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约含14 g酒精,即340 g啤酒或43 g蒸馏烈酒为酗酒;以每日食盐摄入量>6 g为高盐饮食。(2)心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3)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分别采用Fugl Meyer评分法[3]及Lindmark评分法[4]进行评价。(4)主要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脑卒中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生活方式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吸烟、酗酒及高盐饮食率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仅高盐饮食率显著下降(P
2.2 心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NIHSS及BI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
2.3 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
2.4 主要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
120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出院后约有70%以上者伴有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给其日常生活和心理上带来严重影响,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病残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5]。传统的康复模式为在院康复,但医疗费用高昂,无效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还影响了其他患者的救治。目前,我国已逐步加大对社区医院的建设,尽量配备较为完善的设备以及先进的医护人才,但是科学的家庭康复护理制度仍未十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也未系统开展,使得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情况并未达到满意水平[6]。
笔者所在医院位于老式小区中,老年人群的比例较高,而脑卒中又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在医院特色中医针灸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联合医务人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方案,并进行了对照试验,以验证其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与常规社区护理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特色及优势:(1)采用口头、健康手册以及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亲自示范相关操作,使得宣教方式更为直观,内容也更为全面,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心理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日常生活指导、并发症相关知识等,尤其应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心理指导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重点宣教[7-8];另外还进行定期考核,这样可进一步加深患者及家属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2)采用个体化方案的制度,使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行对应的护理方案,使康复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3)组织了病友联谊会,一方面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释放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加强病患之间对康复经验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康复训练更好地进行;(4)每周由专业护理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1~2次的家庭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给予正确的示范以及康复训练方法的考核,这样更好地建立了护患、医患间的信任,并保证了患者康复训练的正确性及持续性,有效提高了康复效果;(5)制定完善的随访制度:给每位患者建立了详细的随访资料档案,并采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以及上门拜访等方式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如果遇到考核不合格或康复效果不佳者,应与医务人员商讨,及时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9-11]。
本研究中,应用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模式的患者吸烟、酗酒及高盐饮食等生活方式,心理、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等方面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采用常规社区护理的患者;另外,120例患者均获得了有效随访,这与积极的家庭康复护理以及完善的随访制度密切相关,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期间,观察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与常规社区护理模式比较,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可更为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减轻抑郁心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还可加快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降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再发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验证。
综上所述,综合性家庭康复护理模式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心理、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和感觉等功能的恢复,以后将进一步对该方法进行优化,继续实行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银凤.居家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37-40.
[2]殷艳玲,寇长贵,于雅琴,等.脑卒中偏瘫病人家庭跟进服务模式实施可行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2):35-36.
[3] Borg T, Berg P,Fugl-Meyer K,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urgically treated pelvic ring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two years follow-up[J].Injury,2010,41(4):400-404.
[4] Sommerfeld D K, Welmer A K.Pain following stroke,initially and at 3 and 18 months after strok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disabilities[J].Eur J Neurol,2012,19(10):1325-1330.
[5]夏同霞,侯根翼,蒋中艳,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居家并发症的干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36-938.
[6]陈璐,陈湘玉.国内外居家护理概况及对我国居家护理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94.
[7]张春慧,朱庆华,张振香,等.心理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48-2649.
[8]杨桂凤,王小娟,李芳,等.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5):382-384.
[9]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137.
[10]周燕利.3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109-110.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全程护理;康复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需要相当数量的人来照顾这些残疾人,脑血管病的防治和全程护理尽快使其康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以来按照康复原理,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为脑卒中患者及时制定康复计划,尽早进行全程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痊病学术会议修订及诊断标准,经CT或MRZ确诊,均存在肢体运动障碍,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有均衡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压、抗凝溶栓、神经营养),观察组有专业训练护士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 给予心理干预,健康宣教指导及出院后家庭护理的全程模式,对照组只采用一般的临床护理。
1.3 护理
1.3.1 心理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病,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往往难以接受,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从而一味地强化患者角色,对日常生活过于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及时消除其孤独感,自卑感及废用感,向患者介绍一些治愈的例子,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使之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基于该病恢复期较长,患者易产生烦躁情绪,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热情周到、切忌在言行上刺激患者,同时应设法丰富和充实患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解除其内心烦恼,并尽早制定康复计划,耐心阐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康复期的重要性。
1.3.2 体能锻炼 脑卒中患者最大的苦脑是运动功能障碍,而这种功能障碍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加以改善,而且开始训练的时间越早越好。但这种体能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锻炼,而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确定肢体活动的幅度和时间,每天被动或主动活动时间最好每1h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各个方向都能得到锻炼,同时给予局部按摩。另外体能训练应根据肌力不同逐步进行,首先进行抗痉挛的关节活动训练,从翻身到坐起,站立平衡,行走训练,在体能训练的同时可配合语言、智力训练。
1.3.3 饮食护理 饮食上应给予咀嚼、吞咽、消化且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而且应做到低脂、低盐、适量[1~3],尽量多食蔬菜瓜果及海带类,忌烟酒及一切有刺激的食物,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喂饭时要警惕食物梗阻造成的窒息,同时禁食腌制、烧烤烘焙加工类食品。
1.3.4 健康宣教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健康手册或集体观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在给患者康复训练时听一些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激发患者康复训练的兴趣,使患者在愉悦环境中用心的做好每一次的训练。
1.3.5 预防并发症 卧床患者用的床铺要平整、柔软、干燥,衣服被褥经常曝晒,还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擦洗身子,预防褥疮及皮肤感染,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保持室内环境的温、湿度适宜和通风,另外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忧郁症发生率高达65%,说明心理问题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较大,且康复期的护理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并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增强患者的的自信心,用热情激发患者对抗疾病的斗志,同时医护人员应做好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宣教,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指导合理饮食,减少并发症发生。
1.3.6 控制复发 脑卒中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有关统计表明[4]约占总发患者数的30%,其中男性复发率稍高于女性, 但无明显差异。导致脑卒中复发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首先是固有疾病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血流变异常等,因此控制以上固有疾病是预防脑卒中复发的重要措施;其次导致脑卒中复发还有许多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烟酒过度,饮食不节,气候变化等,所以给患者做好生活指导也是预防脑卒中复发的关键措施。
1.3.7 注意脑卒中复发的先兆 脑卒中的复发与初发一样,常常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病理演变过程,因此在复发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些先兆症状,这些症状多在数日或数小时前发生,它预示着脑卒中病有可能即将复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若能早期发现并干预,常能够避免脑卒中的复发[4]。常见的先兆症状有:目眩、头昏、头痛、头胀、感觉异常、疲倦、嗜睡,精神异常、恶心想吐、吐字不清,手足麻木甚至摔倒等[5]。
1.4 疗效评估 每周进行一次评估,制定治疗、护理、康复方案,对压疮、昏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针对性制定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的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的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内或增加为无变化。
2 结 果
本组106例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程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模式效果比较,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h。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1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00万人,而幸存者约80%遗有不同程度残疾,其致残率备受关注,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在下降,但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增加,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
加快发展全程护理服务,解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当前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本文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全程康复护理,提高康复护理效率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提高康复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程护理模式,成立全程护理网络,形成一支由医院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全程护理模式,共同做好全程护理工作,从而逐步达到生活自理以至全身心的康复,重回美好。
参考文献:
[1] 孙丽慧.脑卒中的季节性发病及预防[J].陕西医学杂志 2001.30(12):755
[2] 朱小玲.脑卒中的发病时间分析及预防[J].当代护理(综合版),2007(9):33.
[3] 叶小梅.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5):64-65.
1.1临床资料
选2013年6月~12月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150例少数民族脑瘫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150例脑瘫的患儿家长中维吾尔族123例、哈萨克族27例,男性84例,女性66例,年龄19~52岁,平均28.6岁;农村128例,城市22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6例,初中59例,高中29例,高中以上6例。将150例住院的少数民族脑瘫患儿家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80)和对照组(n=70)。150例脑瘫患儿家长的宣教工作均按住院脑瘫患儿的要求实施。2组脑瘫患儿家长民族、年龄、文化程度、信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健康宣教方法,即在患者入院初期和治疗过程中由医护人员随时向其介绍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口头宣教和发放纸质学习资料。
1.2.2实验组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模式。多媒体健康教育模式是在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多语种(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以下简称多语种)循环播放宣教视频、多语种PPT课件演示辅以医护人员个性化宣教的科学、严谨、全面、生动的健康教育模式。
1.2.2.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制定宣教内容:由科主任督导,护士长和2名医生(维、哈)1名康复师(维)、4名护士(维2、哈1、汉1)、专业拍摄1人共10人组成健康宣教小组,制定多语种(汉、维、哈)版本的健康宣教手册、宣教视频、光碟、PPT。
1.2.2.2影音循环播放系统:健康宣教组成员每周一至周三16:00~16:40有计划的组织实验组患儿及家长在多功能活动室观看宣教视频。(周一维吾尔语版本、周二哈萨克语版本、周三汉语版本),视频内容包括:入院宣教,住院安全宣教、脑瘫患儿饮食指导、疾病指导、详细向患者介绍脑瘫手术的安全可靠性、临床开展情况、康复训练(把患儿的运动轨迹分成若干阶段,粗大运动分为抬头、翻身、坐、爬行、站立、行走。精细运动分为抓握、拿捏、释放、操作,ADL能力分为进食、更衣、睡眠、如厕等),患者的现身说法及社会群众的评价、出院指导。
1.2.2.3ppt课件演示系统:每周四宣教组成员把年龄、运动发育水平、脑瘫类型相类似的患儿家长集中在一起。针对家长的共同问题,进行集体宣教,帮助患儿家长从医学角度了解脑瘫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1.2.2.4护理人员个性化宣教:在影音循环播放、ppt课件演示工作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宣教,护士和家长经常互动,及时纠正家长不正确的训练手法,选择家长认为训练困难的动作,分解成若干小动作,把每一个小动作分解开来指导家长教会患儿,要求家长反复多次地训练患儿并形成习惯,内化为患儿自身的运动模式,再把整个动作连贯起来,进行动作组合,确保出院前掌握患儿近期的基础训练方法。
1.3评价方法
在患儿出院前对两组家长统一发放:小儿脑瘫的手术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调查问卷;手术康复治疗和家庭训练依从性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对脑瘫患儿家长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的效果。
1.3.1小儿脑瘫的手术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共27条目,包括脑瘫疾病(10条)、药物(3条)、饮食(4条)和功能锻炼(10条)4个分量表。评分方法: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得分范围为0~27分,得分≥26分为优,22~25分为良,16~21分为中。≤15分为差。为使各分量表之间具有可比性,采用项目平均分对各类知识进行评价与比较。分量表的项目平均分=分量表的实际得分/分量表的项目数。
1.3.2手术康复治疗和家庭训练依从性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共25条目,包括术前准备配合(4条)、手术配合(6条)、术后监护配合(5条)和术后康复配合(6条)、家庭康复配合(4条),每个条目得分分为4个等级(0~3分),即不配合得0分,解释后配合得1分,配合得2分,积极配合得3分。得分范围为0~75分。得分≥70分为优,60~69为良,50~59为中,<50分为差。为使评价时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分析时转换为10分制记分,配合依存性为各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对治疗、护理、康复配合依存性越好。
1.3.3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护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共25条目,以100分计算,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评价指标为5级:即非常满意得4分,满意得3分,较满意得2分,一般得1分,不满意得0分;最后总得分≥95分为优,90~94分为良,80~89分为中。<80分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百分制量化评分的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采用百分比,数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宣教后疾病认知效果比较
实验组对小儿脑瘫的手术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2.2两组脑瘫患儿家长健康教育后对手术康复治疗和家庭训练依从性比较
健康教育后实验组脑瘫患儿家长对手术康复治疗和家庭训练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比较
实验组脑瘫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脑瘫患儿家长对小儿脑瘫的手术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
本研究表明,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使得患儿家长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关小儿脑瘫的手术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P<0.05)。我区地处西北边陲,因地域偏远、就医环境、保健意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加之部分患儿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导致其对疾病认知,健康、遵义行为观念淡薄,自觉接受健康教育的意识差,脑瘫已成为儿童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这些患儿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是终生残疾的状态,不仅本人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健康教育随意性强、,内容呆板,往往存在患儿家长听不懂、或不理解非本民族语言的护士在说什么,护士听不懂患儿家长反馈的信息,时常需要找翻译,病人对教育的内容、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故教育效果不佳。多语种多媒体健康教育使内容标准化,动态化、操作化、运用直观、生动、具体的方式刺激患儿家长的视觉、可将费解的健康教育内容真实形象的释放出来。从我们研究结果也印证了:传播学认为的受众对动态影音的接受程度远高于静态文字,在相同的时间、背景下,通过影音资料传播的信息更易为理解和掌握。
3.2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脑瘫患儿家长对手术康复治疗和家庭训练依从性
本研究表明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可大大提高脑瘫患儿家长对手术康复治疗和家庭训练依从性。脑瘫康复时间长,见效慢,有的家长悲观失望,缺乏信心;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掌握简单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有的患儿家长依赖心理严重,一味地寄希望于医院的康复治疗,回到家中不能坚持继续进行有效的日常训练;患儿长期住院康复是不现实的,在院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可使患儿及家长了解手术安全性,患者的现身说法及社会群众的评价,家长参与训练,能从患儿的功能改善中发现患儿身上蕴藏的潜能,从而树立战胜疾病、坚持康复的信心,多媒体视频也可重播和慢放,既便于患儿模仿和掌握动作要领,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康复锻炼的全过程,明确阶段练习的重点,能很好地配合医护开展系统、规范、手术、治疗、护理、康复训练。
3.3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患儿家长满意度
实施多媒体健康教育模式,可节约医护一对一反复示范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弥补了因医护人手不足可能无法及时满足健康指导需求的弱点,减少了护患因民族语言不通而致的沟通障碍,促进了护患的有效沟通。
4结语
1 品管圈运行程序与方法
1.1成立品管圈小组 我科品管圈小组由1名圈长1名副圈长,辅导员1名,13名圈员组成。圈名为"关节圈",并设有圈徽,寓意通过品管圈活动让这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用努力与激情,重燃生命的活力,彰显生活的风采。
1.2确定主题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所有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相似性分类成亲和图,再采用评价法对亲和图所总结出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相符、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每个维度以1~5分计分(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 根据得分的高低,最终圈定了本次活动以提升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为主题。活动时间为2014年2月~9月。
1.3拟定活动计划 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程序,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表,品管圈活动时间共8个月,第1个月:选定主题与圈长;第2个月:计划拟定、现状把握与设定目标;第3个月:分析原因与制定对策;第4~5个月:实施对策;第6个月:效果确认;第7~8个月:做进一步改进,巩固效果。
1.4现状调查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利用柏拉图分析数据,确定本次活动改善重点为术后疼痛、缺乏有效宣教、缺乏临床路径、护士知识缺乏。
1.5目标设定 活动前,全科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为85.6%,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85.6+(85.6×1×0.144)=97.9%,根据此公式制定本次QCC活动的目标值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为97.9%。
1.6原因分析 QCC小组根据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找出2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并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经讨论分析,除患者年龄、疾病、药物因素外,确定影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的要因为术后疼痛、缺乏有效宣教、缺乏临床路径、护士知识缺乏。
1.7制定与实施对策 QCC小组成员针对要因,再次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防范对策,然后各自通过打分评价对策的可行性、效益性、团结力,并根据打分结果采取对策。
1.7.1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可用松弛疗法指导患者深呼吸,缓解精神、身体上的紧张感;加强心理护理,与患者交谈,转移及分散患者注意力;疼痛难耐时遵医嘱准确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术后疼痛。
1.7.2加强宣教及康复指导 制定康复锻炼宣传手册;在病区走廊宣传栏加强健康宣教;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健康家园,定期召集病友进行疾病宣教及康复锻炼指导,如:术后第1~3d疼痛比较严重,应以休息、止痛为主,双下肢中间放置外展枕头,患肢穿防旋鞋,保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缓慢地用力伸直和弯曲踝关节。每隔1h锻炼5~10次;每个动作持续3s;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术后第4~14d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恢复训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独立活动能力,了解如何使用助行器、拐杖,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逐渐下地负重行走并增加强度。正确的起床练习姿势应该是:术腿放在床边,向床边移动身体,将术腿移到床下,避免外旋,用双肘撑起上身,健腿顺势移到床下,将身体转正,坐在床边。挺直上身,扶持助行器。注意挪动上身过程中尽量保持术腿伸直,髋关节不要屈曲太大。加强出院后康复指导及随访:术后6w内,睡觉时最好采取仰卧位,两腿略微分开,患肢避免内旋,两腿之间可以夹个枕头。坐位时不向前弯腰,避免髋关节屈曲大于90°。
1.7.3建立护理临床路径 可制作康复锻炼情况登记表悬挂于患者床头,责任护士按照术后1~3d、4~7d、8~14d的康复锻炼要求进行相关登记。
1.7.4加强护士专科培训 加强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加强专科知识培训与考核,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和护士职业素养培训,按分层级管理的要求,制定专科培训计划,集中培训。
2 结果
2.1有形成果比较
2.1.1活动前后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比较 活动前后χ2=4.620,P
2.1.2活动前后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改变的原因,活动后,由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强宣教及康复指导、建立护理临床路径、加强护士专科培训患者依从性提高,P
2.2无形成果 本次QCC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无形成果,①评价项目:QCC工具应用能力、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QCC成员团队合作精神6个方面;②评价方式:圈员8人自行评价,分别列表设问卷调查以上6个方面,评价为"强"10分、"好"8分、"较好"6分、"一般"4分、"差"2分、"无"0分。每项设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总分50分,统计每项的总分和平均分,取每项实施前后的的平均分为统计数据进行QCC实施前后小组成员素质情况比较;③QCC成员素质显著提高,P
3 讨论
3.1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运用品管圈前后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比较,χ2=4.620,P
3.2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了专业内涵,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使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并且尽可能地促使每个成员发挥潜能,为提高工作质量献计献策,增加了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在互动中提高了成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强了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 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 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 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 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 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关键词 脑出血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50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65例,男43例,女22例;年龄38~75岁,平均54.5±5.6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发病例,存在明确的肢体功能障碍。
方法:患者接受神经科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凝、溶栓、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在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探讨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的疗效。
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124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研究组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P
结论:针对COPD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肺功能情况,提升活动耐力及运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质量。
关键词:康复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2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病变,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的症状,且肺功能具有进行性衰退表现。该病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COPD分为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稳定期时给予合理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COPD急性发作的机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124例,男70例,女54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2.4±7.9岁。124例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对COPD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所有患者COPD症状经治疗后有显著好转,处于稳定期COPD范畴。根据随机性原则将124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情况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情况:①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值。②耐力:在不使患者出现气短的情况下,对6min内尽量步行距离进行评估,即6min步行距离(6MWD)。
1.2.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遵医嘱应用抗炎药、解痉平喘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包括:①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肺功能康复方案,并建立个人COPD肺康复资料。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时向其发放COPD康复手册,并逐个给予讲解,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如上下肢锻炼、呼吸肌训练等。通过亲自示范的方法指导患者练习,直至完全掌握为止。②指导患者如何在家进行吸入治疗、氧疗,并说明治疗时的注意事项。③加强营养支持并给予健康宣教等。④每周以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认真解答患者锻炼过程中遇到的疑问。⑤定期进行COPD知识讲座,为COPD患者提供一个交流治疗经验的平台。由专业护理人员总结本组患者肺康复方案的实施及完成情况。
1.3观察方法。对比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及连续6min步行距离情况。
1.4数据统计学。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属于呼吸系统的多发病,易反复复发,并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健康质量,所以稳定期时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2]。
3.1呼吸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患者取半卧位、卧位、立位或坐位,放松肌肉,将双手分别放于前胸及腹部,采取慢而深的呼吸方法,通过鼻子缓慢吸气,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腹肌推动膈肌,吸气时上腹隆起,以便于膈肌休息及排气。缩唇呼吸:患者双手插腰,取站位或坐位,闭嘴通过鼻子吸气,缩唇后缓慢呼气。
3.2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计划。上肢训练包括提重物、打太极、双上肢慢快交替摆动等,通过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肌群;下肢训练包括慢跑、快走及爬楼梯等;呼吸肌训练包括吹气球、抗阻力训练等,以便加强呼吸肌耐力。需要注意的是训练时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注意控制运动强度。
3.3家庭氧疗。长期合理的氧疗措施可以增加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机率。通常情况下,通过面罩或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每天在15h以上,睡眠及休息时维持SaO2高于90%。
3.4健康宣教。健康宣教的对象主要以患者及其家属为主要人群。指导患者在肺康复时期禁止吸烟,因吸烟是诱发COPD的重要因素,康复治疗时有效戒烟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3]。COPD属于慢性疾病,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医护人员应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基础上给予心理上的帮助与关怀。通过耐心的沟通,使患者学会放松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帮助其树立起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升康复护理依从性。
总之,针对COPD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肺功能情况,提升活动耐力及运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明,金爱玲,苏燕玉.康复护理对COPD患者稳定期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4):265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骨科患者; 满意度
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笔者所在科于2010年10月对骨科病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对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以指导和改进病房护理服务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骨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前(2010年7~9月)209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2011年7~9月)213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两组性别构成方面比较(字2=0.08,P>0.05);年龄方面比较(Ζ=-0.667,P>0.05);文化程度方面比较(Ζ=-0.439,P>0.05);护理级别方面比较(Ζ=-0.489,P>0.05)。总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纳入指标: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超过3 d,愿意接受调查。排除指标:患者认知障碍、交流障碍等不能完成调查的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分发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为98.58%。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分发问卷217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有效回收率98.16%。
1.2 方法
1.2.1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用医院自制《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患者入院时护理级别评估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文化程度、护理级别赋值:大学及其以上=3分、中学=2分、小学=1分、文盲=0分;特级护理=3分、Ⅰ级护理=2分、Ⅱ级护理=1分、Ⅲ级护理=0分。优质护理服务内容包括对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及护理操作等12项的满意情况,每一条目分为:非常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一般=1分、不满意=0分。该量表经测量可信度为0.725,Cronbach α系数为0.731。
1.2.2 优质护理的主要实施内容及方式
1.2.2.1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强化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开展专科理论授课、专业技能培训、制定专科护理指引,对护士进行相关学科知识培训,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知识的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1.2.2.2 改变工作模式及排班方式 采取整体护理责任制包干的护理模式。实行弹性化和人性化排班,保证一定的护理人员分配在不同的护理班次,加强病区晨间护理和危重患者护理。
1.2.2.3 优化服务流程、人性化服务 提倡主动服务,形成规范入院、住院、出院服务流程。加强入院宣教,新患者入院,护士必须起身迎接,根据患者情况详细进行入院介绍、了解患者入院后的心理状态与需求,对患者语气和蔼,微笑服务。为患者房间粘贴责任护士及医生姓名卡及“小心跌倒”、“请保管好您的贵重物品”等清晰明了的病房标识。在病区设置便民服务架,病区配置微波炉、消毒机、储物柜,新增洗发面盆、电吹风、气垫床、洗头车、坐便器、电热毯、移动式餐桌等物品更好为患者服务。主动为患者打开水、为患者提供陪伴床及被褥并送至床旁。改善患者餐饮条件,专人订餐、送餐到病房。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1次,每周进行一次护患沟通,对患者提出的要求或建议给予积极回应。专人负责预约、接送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定期电话回访。
1.2.2.4 强化康复训练 实行医护一体化,由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共同查房,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加强在关键环节(入院时、手术前后、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时)的健康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重要性。责任护士每天到病房组织上、下午各一次功能锻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反复宣教,手把手地教动作,直至其掌握要领,使患者能自觉进行功能锻炼、并评估功能锻炼效果。每个病房内挂有健康教育手册供患者翻阅。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如黑板报、宣传栏、健康教育手册、健康讲座。
1.2.2.5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 (1)制定分级护理标准;(2)提供生活护理,如洗头、床上擦浴、指甲护理、刮胡须等。(3)特殊班次提前30 min到岗为患者提供晨间护理;规范晨晚间护理工作内容,做到一问(问候患者)、二看(查看病情)、三做(基础护理)、四教(健康教育)。(4)落实基础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表3),具体项目在介绍疾病、饮食、休息相关知识;介绍药物、治疗及检查相关知识;入院介绍环境、环境设施;入院介绍疾病注意事项;保持床单位整洁和个人卫生;病房环境整洁、安静;护士指导康复训练方面提升明显(表2)。开展优质服务前护士在主动健康指导,提供知识服务方面做的较差,这和开展优质服务前护理人员受功能制护理的影响,只注重执行治疗护理操作而忽视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造成患者的健康需求不能满足有关。健康教育是护士的义务,也是患者的权利,护理人员积极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取健康知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拉近护患距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由此可见患者获取知识是护理满意度一个先决条件[1]。功能锻炼指导是骨科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2]。骨科患者缺乏功能锻炼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瘢痕、挛缩、肌肉萎缩等,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导致自理能力下降。护士通过加强对患者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率,尽早、最大范围的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接触,进行各项护理活动,有利于病情变化的观察,增进了护患有效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取得患者信任、理解、支持的关键,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3]。
3.2 由表2中看出在开展优质护理前后,患者对"护士长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输液主动巡视,护士仪表、礼貌待人,护士操作认真、技术熟练,护士帮助解决疑问、解决困难满意度方面没有差异,这与长期以来开展的主动服务、注重护士仪表及基础护理技术的培训有关。
总之,随着现代化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专科护士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沟通技巧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患者对护士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日益成为优质护理的一种评判标准[4-6]。在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郭艳红,焦静,郑旭娟,等.全国24个省市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293-295.
[2] 艾华,姜国莉.骨股胫骨折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92-93.
[3] 吕应莲.护患沟通的技巧[J].护理杂志,2005,22(6):54-55.
[4] 王颖,李秀云,汪晖,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运作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0,24(12B):3267-3268.
[5] 向代群,宋锦平,何晓俐.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究,2006,20(11C):3024-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