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绿色管理会计更突出和谐发展。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而绿色管理会计更加重视企业同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其研究视野不只是停留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面,其更关注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科学发展潜力。可以认为,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由绿色管理会计承担这一职能,和谐发展将成为绿色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
第二,边际贡献计算中包涵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要解决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问题主要是要实现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其具体机制是将企业对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本来无需企业自身加以报告并为之负责的影响加以确认、计量,并作为企业成本加以报告,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按照成本性态,可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固定环境成本和变动环境成本,由此可以将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修改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环境成本”。一旦各种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就会列入企业财务报告中,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情况,促使企业自动降低环境成本。
第三,对环境成本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应包括生态补偿成本。,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就环境成本计算方法指出,环境成本不同于传统成本的内容决定了其计算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应当较多地采用ABC法(作业成本法)、LCC法(生命周期法)和FCA法(全部成本法)。生态补偿成本可界定为将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按照成本性态,可将生态补偿成本划分为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和变动生态补偿成本。盈亏临界点确定的基本公式为:“单一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第四,将外部性成本作为短期经营决策相关成本。相关成本有以下三层含义:(1)成本是否相关具有针对性,即是针对特定决策相关或非相关的成本;(2)相关成本一定是未来成本;(3)相关成本不仅应是未来成本,还应在各备选方案间有所不同。企业产生的外部性成本具有决策针对性,是企业将来发生的成本,随决策方案的不同会产生差异,显然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因此,在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应采取对待机会成本、专属成本等的态度对待外部性成本,否则将产生决策失误。
第五,在全面预算中增加绿色预算内容。全面预算反映企业未来某特定期间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它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各个方面进行预测,并在这些预测基础上编制出一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等,以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绿色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包括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应增加绿色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应增加绿色成本和环境价值内容。
第六,标准成本制定应突出标准环境成本。建立成本标准是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标准成本的关键在于估计未来的成本水平,以便对未来实际成本加以控制和分析。标准成本应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环境成本四方面着手制定,绿色管理会计标准成本制定应包括标准环境成本。环境成本从性质上类似于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各组成部分都可以表现为“数量”乘“价格”的基本形式。因此,绿色管理会计标准成本制定必须从“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方面分别进行。
第七,增设绿色投资责任中心。投资中心既对成本、收入、利润负责,又对投入的全部资金使用效益负责。投资中心实质上也是利润中心,但其控制区域和职权范围比利润中心大。绿色投资中心的适用范围限于规模和经营权力较大的部门,如事业部、分公司、分厂等。绿色投资中心应具有承担责任的条件(即有行为能力并对后果承担责任),从事一定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活动,能够进行责任会计核算,其设立需责权利相结合,且责任和权力皆可控。由于其需要对环境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负责,故应拥有充分的经营决策权和投资决策权。
一、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社会对人才有共性要求,各类人才都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大类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行业需求,着重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管理人员等人才,更注重能力的系统化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课程的课外设计与实践环节之中。
二、传统管理会计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表现为:
(一) 教师满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长期以来,我们把管理会计知识本身看得太重,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注教学法,重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轻管理会计知识的运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 重理论,轻实践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教师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掌握和做作业时“依样画瓢”,使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三) 考核方法单一,教师考,学生背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考试以试卷形式命题,题型侧重于静态测试,学生死记硬背,唯“分”是图,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加以考核评价。
三、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管理会计学教学忽视了专门技术方法的操作训练,缺少了实践环节,学生难以取得实效性的知识收获,因此我们将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方法沿着内容如何讲授――过程如何体现――形成何种变化这一主线总结为“三式”、“四变”和“六讲”。
(一)三式
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二)四变
变单项灌输为双项交流;变简单作业为复杂作业;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变重视记忆训练为原理应用。
(三)六讲
课堂讲解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要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弄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实行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四、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模块教学法
我们将管理会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模块:涵盖有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的内容;管理会计应用模块:涵盖有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存货控制、责任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发展新领域模块:涵盖有作业成本法、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前两个模块是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属于学生应当了解的新内容。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能够区分重难点内容并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
课程教学中我们每章都设有导入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内容讲授,其间再及时穿插课堂教学案例,即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单一知识点的案例加以分析。每个重点章结束后,再给出相应的讨论案例,即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分析性案例,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课下准备,课上派代表上台进行总结,交流学习体会,最后再留出课后思考题,以巩固强化相关知识。这样,将教学内容全部用案例贯穿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做到了相得益彰。
(三)辩论赛法
在学习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内容时,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进行比较,我们将学生分为正方(变动成本法)和反方(完全成本法),并选出学生评委,进行辩论赛。这种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意识,效果较好。
(四)小组调查法
在学习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的具体运用时,我们采取小组调查和上台演说的形式,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分别设调查分析者,报告撰写者,上台演说者,并选出评委和教师一起评判各组的调查分析效果。
(五)参观情景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进入大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和调查的建议,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参观情景法教学。即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引入管理会计仿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操作的机会。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参观情景法教学是一种既注重获得间接知识,又注重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逐渐改变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机会少的状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以便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六)参与科研学术法
教师推荐名著和管理会计学前沿著作,引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调研报告等,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价值链分析 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
1.价值链与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波特(M.E Porter)教授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企业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就是表示这一系列战略相关的活动及其活动之间的联系。通常将价值链划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三大类。
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对活动成本的分析,有两个突破点:一,使成本分析从原来传统的产品成本的料工费分析转变为对作业的分析;二,企业管理的范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上下游企业、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从战略上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以了解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通过对社会价值链的分析以了解企业与外部物质世界物质交换的价值关系。
2.价值链管理会计
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创新了管理会计,提升了管理方法,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企业价值链的一环。价值链管理会计是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价值增值为目的,以成本动因分析为根本,以作业和作业之间的联系为分析对象的复杂的企业管理活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与企业管理决策高度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参与企业直线决策,使企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价值链管理会计不仅为直线决策提供支持性信息,而且如水融般的渗透到企业的直线决策中,实现了职能角色的重大转变。具体的,横向价值链使得管理会计能够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整合内部资源,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纵向价值链的概念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视野,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视为共同生存于同一条价值链的有机体,管理会计可以利用其特有的技术和方法重新选择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与销售渠道,实现价值链的剪裁与重新构建,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有内容广泛、目标具有竞争性与长期性、信息化程度高。引入价值链理念对管理会计学科而言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飞跃,它使管理会计从时间、空间、深度三个维度得到系统的扩展和改进。同时,明确管理会计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价值链管理,可将一切影响价值链管理的方面都纳入管理会计分析思考的范围,大大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狭窄的思路。
3.战略管理会计
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外向型的管理会计,是传统基础性管理会计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也向企业领导者提供与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借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以本企业为基点,着重分析对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借以为企业成功地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4.价值链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4.1联系
4.1.1二者在外延上具有同质性,在内容上具有发展性
1988年Bromwich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的观点。我们认为价值链管理会计同样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并且是在战略管理会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山克的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包括三部分: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可见,价值链分析在山克的理论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山克的理论标志着战略管理会计理理论逻辑支点的同质性决定了它们学科归属的同质性。
4.1.2战略管理是价值链分析形成的环境
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在全面分析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充分的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只有清晰的审视企业的内外环境因素,才有可能确定企业的战略地位,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制定战略计划,进行战略实施。而价值链分析法,正是根据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即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为出发点,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
4.1.3价值链分析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方法
波特的《竞争优势》发表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管理会计应价值链管理的需要而生。价值链分析是战略管理一种具体方法,价值链管理会计自然就是战略管理会计中的一个部分。企业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明确自己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总体的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预测、决策程序来确定企业的短期经营、长期投资各方面认为最满意或可行的决策方案。然后再对决策方案中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预算分析,以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及顾客之间的协作关系。
4.2区别
二者区别在于由于内容容量和研究角度的差异,使得目标、系统特征等方面有所区别。战略管理会计可以侧重横向价值链的研究以及核心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政策制定,而价值链管理会计可以以内部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为主,展开作业层次的研究。我们认为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提法更具体,有利于沿着价值增值的思路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百年以下的历史并且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已。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都未能形成一套标准的,公认的理论体系。最初的“管理会计”名字,在H·W ·奎因坦斯教授出书的代表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出现,之后西方国家的各个会计学者和相关组织机构根据自身的专业了解程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进行描述和分析[1]。1997年美国会计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与其他学者合作写的《管理会计》第二版中定义:管理会计能够为各级管理者和组织中的员工提供财会和非财会信息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组织内部全部职员对相关信息需求的推动,并有助于员工们设计出各类投资和经营决策方案。1970年到1980年之间,我国决定引入国外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国对管理会计研究非常优秀的学者有汪家佑和李天民[2]。
二、管理会计主体
管理会计主体通常是指管理会计为其办事的某一特定单位[3]。众所周知,管理会计大部分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不需要遵从公认的会计准则,所以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具有层次性的。依照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需求,管理会计的主体既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也是一个企业。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无体企业是可以依照交易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能把若干个体由网络连接起来一起工作,交易结束便可以告知解散;再比如有些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联营企业、关联公司等。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学者建议,有必要拓宽管理会计主体的空间领域。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或单个小企业整体,还可以是多个个体的联合体,如母子公司或者是无实体公司。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初期阶段的基本特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启用“科学管理”模式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生产问题。泰罗是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利用与会计紧密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管理。他认为成本管理是企业控制和规划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所以他把成本会计的管理机能交由计划部门来执行,这样做有利于在一般的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可以推进企业用稀少的材料和较短缺的工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泰罗的研究成果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后对管理会计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逐渐构成以泰罗学说为基本方向的管理会计。在这一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节制为基础,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为目的,关键内容有三个方面: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
(二)预测决策是管理会计决策阶段的重要特征。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派别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应该由最初的以事体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这同时也是管理思想的一个重大改革。行为科学之后便是管理科学。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科学流派采用科学的方式并运用数学来攻克问题的方案,偏重解析了管理中的科学和理性等。之后,管理会计合并了管理科学中大部分内容。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战略管理会计是随着信息普遍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本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跨国企业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管理环境都很重视,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并且,企业为了能实现最终目的,得到核心的发展能力和逾额利润,就得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包含竞争者、 客户和政府机构等) ,并及时传递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斯在1981年提出的,他将“战略管理会计”解释为:“用于监督与构建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4]它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的竞争地位和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研究结果表明这不仅扩展了传统管理会计学的研究范围,还联系了竞争者经营管理的分析来对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进行探察[4]。
四、战略管理会计特点
(一)适用范围:较为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管理,跳出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固定框架,能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财务信息,尤其注重各种相对指标或绝对指标的分析和计算。
(二)决策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比较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超出了较为单一的期间范围,还能利用它了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动态变化。
(三)研究对象:战略管理会计一般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有关的非财会信息,例如生产指标的弹性、产品品质、客户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与战略资本有关的数据、企业资产的规模和基本产业布局对企业的影响等。
结论
战略管理会计是由传统管理会计的延伸而来,近几年来它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运用较广[5]。随着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由发展空间较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加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快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能更好地收集,整理和使用这些信息,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来制定合理的战略方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赢得经济市场上的优势。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在当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企业原有的内部管理依然具有广泛地实用性。所以,我们得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承,互相补充,进一步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 影响因素 未来发展
我国会计界对财务会计,尤其是对财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却缺乏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②。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③;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④;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⑤。
三、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理论界要针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发展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经济院校不仅要把管理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要在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力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共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的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⑥,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Roland, G, Transition and Econom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②潘飞等:《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1999年 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 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 会计研究》,1997年第4 期。
④暨南大学会计系管理会计课题组:《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 会计研究》,1995年第11 期。
⑤何建平:《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透视》,《 会计研究》,1997 年6 期。
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于1983 年1 月召开的“ 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座谈会” 上提出的学习外国管理经验的16 字方针。见1983 年1 月22 日的《经济参改》。
参考文献
[1]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会计研究》, 2006年 02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 02期
[3]潘飞,徐健儿,张丽萍。《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展望》,《上海会计》 ,1999年 11期
[4]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会计研究》,1999年 10期。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企业核心能力作业链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胡玉明著《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管理会计学企业核心能力作业链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2014年被业界誉为“管理会计”元年。2014年年初,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的快速进步与发展,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同年10月27日,该指导意见正式。管理会计是“业务性会计”和“战略性会计”的结合体,如今,管理会计已成为互联网经济下企业发展的“预测者”,会计人员要想更高效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中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大数据,并且有效利用大数据的优势。
1 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师会计方法和管理方法的结合和统一,它充分利用会计的信息并与管理的需要结合形成了专门的规划和控制的方法,具体职能体现在参与企业投资决策、编制企业预算、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3方面。
1.1 参与企业投资决策
管理会计本质上是为企业管理者管理公司服务,属于内部会计。其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主要工具,研究公司整体的现金流量,发现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决策方法。
1.2 编制企业预算
管理会计主张以数据说话,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转化为数据,及时调整数据偏差的环节,并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沟通,调整需要调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调整原来的计划,制订最符合企业的预算。
1.3 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管理会计除了上述两个职能外,还表现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与控制上。制订预算后,管理会计负责对各生产经营活动中数据进行收集,并与制订预算时的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由此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其沿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进。
2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与优势
2.1 特点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一般来说,它包括4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百度数据表明,其新首页导航每天需要提供的数据超过1.5PB(1PB=1024TB),这些数据如果打印出来将超过5000亿张A4纸。有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仅为200PB。
二是数据类型繁多。现在的数据类型不仅是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数据,个性化数据占绝大多数。
三是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一小时的视频,在不间断的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只有一两秒。
四是处理速度快。数据处理遵循“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
2.2优势
主要体现在3方面:
一是“云”计算。云是大数据的处理中心,云计算能有效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正是有了云,工业时代的“大”数据才变为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
二是“链”建设。大数据实质上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两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即大数据的链建设。
三是“端”创新。大数据中有的数据是无效的或是虚假的,所以大数据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创新终端,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在此过程中去掉数据中不符合实际、不可信的数据。
3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变革
3.1 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技术
综上所述,大数据实质上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这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要想适应大数据时代、以大数据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信息系统技术。不仅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员工培训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且在招聘员工时也把是否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作为“门槛”。
3.2 大力培养和挖掘现代管理会计人才
为了适应大数据的发展,管理会计自身为了进步,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及使命。管理会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对应地,对管理会计的人才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般简单的核算与统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数据挖掘能力、整合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在现在的企业中,这部分的人才是缺失的,我们应该大力进行培养。
3.3 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
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必须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要想建立一个有效且完整的数据模型,要求企业的财务方面的员工对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十分了解,并且全面发现企业在采购、销售、生产、仓库、财务中的所有的数据及其之间的关联联系。
3.4 变革传统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迈进
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层,主要目光聚焦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上,对于外部的企业主要竞争对手、供应商的市场、客户的市场分析很少。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型,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必须在广泛层面上全面改革传统的管理会计,利用专业的财务信息与公司的其他信息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制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