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财经知识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经知识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经知识素养

第1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1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课程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要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品教材的建设、课堂内容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示范网站的建设,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为此本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1教师队伍的建设

鼓励高水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教学第一线,将科学研究结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教学科研并重结合;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校级优秀主讲教师、 “教学名师”,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材讲义编写,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建成一支充满以活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队伍,促进教学和学科的同步发展。

1.2精品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面的演变。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当今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新教学和教材成果,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更新、充实原有教材的内容,推出有特色的系列教材。同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不断改进,所积累的知识为新一轮的教材提供基础。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为基础,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出版系列优质的、有特色的、立体化的国家级获奖教材。

1.3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的课程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打好理论与技术基础,它使学生有广泛的工作适应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发展“后劲”。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必须体现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研究方法、新的应用领域,将教学和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为此,课程内容的改革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1.4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科生的大量扩招,其知识结构和基础的变化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并采用模块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课题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课堂教学系统。提供以课堂知识为主,涵盖相关学科与学科最新进展的各种文字、视频、图像、声音等学习媒介,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建立相关的自测、考试评价体系,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方式,加大课程和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既使前驱课的知识得到延伸、深化;又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记忆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方式转化。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效率。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课时不仅要验证和巩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加深和扩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各种客观现象的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我们主张学生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途径获取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时效,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

1.5示范网站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网站系统,它们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亮点。然而,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所承担的功能还仅是辅助教学作用,没有实现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信息化管理。此外,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之间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同时,由于在校园内这些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没有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网上教学系统以及没有实现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应用集成。校园内应用系统之间形成众多信息“孤岛”。系统之间存在数据重复录入、数据不一致性、业务流程处理不统一等问题。为此,在校园内实现教学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势在必行,它可使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系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更好地与校园其他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有机集成。

2“离散数学”课程知识体系改革

由于“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需要而设置的。从课程的内容的设置、老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到学生对内容的掌握都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分不开。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将“离散数学”作为数学基础课程,有些学校的授课教师甚至由数学基础课程教师任课,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使“离散数学”变成了一门纯粹的数学课,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对实际应用的了解,缺乏学习“离散数学”课程的兴趣,缺乏应用“离散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因此,“离散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模式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

2.1教学中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的关系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重。长期以来,“离散数学”课程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就必须体现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离散数学”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但它应该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研究方法、新的应用领域。

2.2教学中充分体现基础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以“离散数学”课程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讲授为核心,以作为后续课程的基础内容为延续、以此作为科学研究所必备知识为拓展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从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实践应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离散数学与其他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让学生充分领略离散数学在后续课程、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3教学中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在“离散数学”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安排授课学时,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介绍,在讲授课程时,始终面对大多数学生的置疑:“离散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处?它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虽然我们也能罗列出它在计算机后续课程中的很多用途,但是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不了解,因此在授课时无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在后续的工作中,学生也不知如何将离散数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改变传统的离散数学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在“离散数学”中我们规划了16个学时的课后实验部分,32个学时的综合课程设计部分。将“离散数学”课程实验性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在讲授“离散数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演示相关的“离散数学”综合实验,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另外,根据自己所学习的基础语言(C语言或者C++语言),学生要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的课后实验。

通过课后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离散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从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提高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和了解离散数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以综合课程设计的方式开出实验课程。由于“离散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以要让学生在大二以后,即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后,再让他们通过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用2个学分(32学时)完成相应离散数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并写出相关的实验报告。

2.4强调以逻辑为主线的思维方式

“离散数学”从教学内容上讲,应该是一门数学课程,但它与高等数学及其他的连续数学课程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整个知识点的描述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混淆,对概念、定理和习题的证明方法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际上“离散数学”中很多的定义和定理都是采用“如果…….则……”的叙述方式,所以,我们在授课中就要始终强调以逻辑为主线的思维方式来介绍“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思维方式以及各种不同的证明问题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方式,学习“离散数学”将是非常轻松的。

3探索“离散数学”中独特的证明问题方法

可以说离散数学中逻辑的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因此给学生灌输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描述问题和证明问题的独特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离散数学中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推理方法,其他的证明方法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方法之上的。如数学归纳法等都可以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描述。在教学中,我们提出了按定义证明方式――从证明问题本身的定义出发,将其分成两部分,定义的前半部分将作为附加已知条件和题目中本身的已知条件一起加以应用,证明问题定义的后半部分。

通过这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对大多数证明问题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会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4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与运用,教学中要坚持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并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板书与电子教案相结合、启发式、互动式等授课模式,辅之以习题课、课后作业、答疑、阶段及期末考试等手段。

网上自主学习:大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内容的学习,也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为学生提供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解决课堂上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也可以自学课堂上没有讲解的内容。

课后实践教学:课后实验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层次可分课后自由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教师指导)、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师指导)三个层次。

5在教学中充分强调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将离散数学中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整个离散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始终认为离散数学是一门很“离散”的数学课程。这是因为其知识点松散,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也很难将其内在的联系清楚地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很难形成整体的概念。鉴于此如何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讲清楚其中内在的依赖关系,成为离散数学教学的关键点。

第2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一、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深刻理解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内涵,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创设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要。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途径。“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它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教育观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以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生活性、发展性为基本特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校企双方的联合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深刻领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

1.素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一般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与心理条件下,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化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品质,是从事特定工作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专业技能的集合。职业素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职业素质,不同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有时也不相同,这是由基本职业素质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区别导致的。二是应用性。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来获得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内在性。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职业人员通过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经验积累等,逐渐将职业需求有意识地内化为职业素质。四是综合性。职业素质不仅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还包括职业业务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等。五是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动态的更新,职业人员为了适应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推动本身职业素质的发展。

坚持素质基础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形成学生的健全性格,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生动、主动发展。

第3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关键词 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苏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20-02

Disscuss on Strategy of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Suzhou City as Example

CHEN Ying YANG Wei-qiu QIU Xue-lin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statu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Suzhou City were analyzed. The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high skill talents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cientific position of training talents goal , enhance innovation of school and corporations cooper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enhance train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igh skill talents;vocational college;train;Suzhou Jiangsu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形势较为严峻,成为当前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转变,已是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与任务。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苏州市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农业是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产业,不仅全面受惠于生态环境,而且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农业面源污染从成因分析,既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急剧扩张,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也有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增加,却因为被忽视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利用的客观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物包括三大类,分别是畜禽养殖粪污及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农田肥料流失养分等。面源污染面广、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根据2010年度国家污染源普查公布数据,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苏州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从有关的科研单位长期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源是氮磷排放的重要来源,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1 农业生产结构和方式的转变,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

在种植业内部出现了经济作物比例上升与粮食作物比例下降的趋势,生产由自然或半自然状态,发展到精耕细作,肥、水、药配套,增加了新的面源污染源。以谷物收获为特征的种植业比例逐步下降,以肉禽蛋奶为特征的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传统的家庭分散养殖逐渐被集约化、规模化的集中养殖所取代,养殖方式由纯粹的自然喂养向以饲料添加剂为特征的快速喂养转变,这些造成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1.2 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治理的行动和投入不积极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是一个慢性积累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受害症状。各级在抓农业生产、农民工转移、农村小城镇建设时,将重点放在短时间内能增量增收、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上。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无论是在认识程度、舆论引导,还是在政策配套、资金投入上都不到位。有些农民甚至不知道农业生产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或知道农业面源污染危害,不知道怎么防治;或即使知道危害,但受经济利益驱使,以致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加重。

1.3 廉价高效的环境友好技术缺失

化肥仍然以单一含量的常规产品生产为主,高含量的环境友好型复合肥产品研究、开发和推广不够,且品种类型少,特别是高含量的生物有机肥更少。已研制开发的生物有机肥产品,肥效不理想,价格偏高,农业生产中难以接受。农药还是以化学农药和杀虫剂为主。生产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但实际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见效慢、效果不达标、价格高难以推广。化学农膜研制较多,而有机农膜(如淀粉膜)研制较少,缺乏突破性,价格高,农业生产上不宜示范推广。

1.4 农业环保立法及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我国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水污染治理和流域保护4个领域。但有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基本沿袭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控制所采取的“规制”治理模式,然而,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频发,都表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规制”手段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政策中经济调控手段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需要多种补偿途径,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地方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大多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2]。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2 苏州市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苏州市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1 高校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

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时,注意考虑农业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相关专业,但具体到教育环节,首先,考生在考虑专业取向时,一般会优先选择高新技术、金融、贸易等热门专业;其次,在学校日常教育中,高校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却需要走入基层进行实践工作;再次,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教材往往很容易知识过期,其更新速度跟不上。

2.2 农民培训中普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

随着苏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大力重视和支持,以种养专业户、种养大户、园区和基地农民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的职业农民培训是其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教授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但是很少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

2.3 复合型人才缺失是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大短板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农业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各种知识交叉越来越频繁,现代农业对于环境保护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之前的检测员转化为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集生产管理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够从生产过程各环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从农业环境保护技能人才持证现状看,同时持有其他农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占持证总数的20%左右,从侧面反映出高素质复合型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3 高职院校培养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策略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为地方农业发展服务

苏州市是全国20个地市级城市(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及《关于建立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等政策,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经费补助、招生改革试点等政策支持力度,率先建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这将为苏州地区高职院校今后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苏州市启动实施了“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建立了30个市级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需要一批热爱“三农”、熟悉“三农”、能在生产、建设、经营和服务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苏州及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将专业特色融入区域发展特色。例如,为培养更多扎根于农业和农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紧密合作,开展“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由太仓市政府资助,学生毕业后,作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调配到基层农村、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使双方达到双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专业人才留在了农村,增强了基层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的储备[3]。

3.2 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苏州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程,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形成教学产研相结合的新模式。例如,为整合优势资源,推动苏州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农业专技人才,在江苏省农委、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联盟结合了省内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教学资源合作平台,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44家。理事单位将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通过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可推动科技为农服务“四大转变”,即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变,由部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合作向覆盖全社会的合作转变,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转变,由短期的项目或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长效合作关系转变。

3.3 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培训工作

农民培训不仅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一项惠及整个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对于政府来说,要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为青年农民发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示范作用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除了要保证培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可操作性外,还需要考虑参与培训农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实施分类教学,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术密集的优势,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改变目前我国农业培训现状,将其由单纯的技术服务,提升为现代农业基本知识的培训,开展涉农政策法规、农药常识、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培训,加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4]。针对农民培训工程中忽视对培训后农民跟踪服务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引导和投入,充分利用高校多年来科教兴农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高校专家教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由学校培训管理部门或科技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学院积极参与对毕业后学员的跟踪和服务,及时掌握农民学员的后期生产实践情况,对其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完善学校专家教授与学员的联系网络,使农民学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4 结语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乡村背景下,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应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培训工作,为推进苏州市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建设培养大批素质高、用得上的农业环境保护高技能人才[5]。

5 参考文献

[1] 张玉磊.我国现代农业环保问题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278.

[2] 王文.怎样通过法律手段达到农业环保[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9):59-60.

[3] 邓东京,饶异伦.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08-110.

第4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关键词: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从财经行业的核心职业素养中来看,其指的是所有从事财经行业的从业者,其在财经行业中所需要具备的职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心理素养与岗位素养,这就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精神层面中形成了全面统筹。职业专业知识包含着财经行业所下设的多种专业的不同专业知识,从业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与岗位需求需要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例如金融、贸易、证券投资等多个层面的职业专业知识,在自身职业岗位上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知识解决职业问题,发挥专业知识在职业岗位中应用实效;职业专业技能是通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形成对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会计职业从业人员,在会计工具的应用与会计管理、会计核算等多个方面需要形成专业技能,以实际专业能力完成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心理素养与岗位素养是从业人员在职业岗位工作中能够形成了良好工作心态,能够对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形成全面认识,对岗位工作需求合理满足,遵守职业岗位需求形成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良好落实,不受其他岗位外因素影响违背职业道德。为形成对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的调查与研究,选择了国际贸易、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财税、人力资源管理七个财经行业专业类别,分为于相关的企业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专业类别对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研究过程及方法

以国际贸易、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财税、人力资源管理七个财经行业专业类别为主要的调查类目,在具有上述专业的相关企业中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企业中从事上述七个专业类别的从业者,以七个企业的七个专业岗位中各选取十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前期对七个企业的相关专业岗位的人员组成、学历情况、一般资料等进行了资料收集,选择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财经类专业岗位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按照每个专业岗位人数相等的方式,各抽取十名调查对象,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回收7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70分,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在问卷调查中,核心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由团队精神、责任心、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吃苦耐劳几个关键词汇组成,由调查研究对象根据自身职业岗位、专业人士进行核心职业素养排序。其中,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岗位特点、职业需求、专业、学历、年龄等都属于问卷调查中的必填资料。通过对7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合与处理,能够形成对财经行业中不同职业岗位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基本认识。

三、调查发现

(一)财经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70例调查研究对象中,男性为28名,女性为42名,男女比例为1:1.5。其中,70例调查研究对象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为52例,占74.3%,学历低于本科的为18例,占25.6%。工作年限为三年及以下的为34例,占48.6%,工作年限为3~5年的为22例,占31.4%,工作年限高于五年的为14例,占20%。根据对七个企业中相关职业岗位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的调查,发现从业者的学历、工作年限、职业岗位需求影响了其对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

(二)学历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影响

在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52名调查研究对象中,本科学历32人,硕士学历12人,博士学历8人。其中,博士学历与硕士学历研究对象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创新精神>挑战精神>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占比最高,达70%;本科学历研究对象对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挑战精神>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占比最高,达62.5%;低于本科学历的28名调查研究对象中,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责任心>挑战精神>创新精神的占比最高,达50%。这说明在不同学历组成的从业人员中,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是不同的,财经行业中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组成形成针对性培养与提升。

(三)工作年限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影响

在工作年限高于五年的14名调查研究对象中,其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创新精神>挑战精神>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占比最高,达71.4%;工作年限为3~5年的22名研究对象对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挑战精神的占比最高,达63.6%;工作年限低于三年的34名调查研究对象中,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心>挑战精神>创新精神的占比最高,达50%。这说明财经行业中,工作年限对于从业人员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在工作年限越长的从业人员中,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越深刻,为提高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还需要形成对不同工作年限从业人员的交流与探讨。

(四)岗位需求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影响

从调查分析来看,核心财经素养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金融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自信心,以便在各种金融情境中做出明智决策、提升个人和社会的财经保障,必能够参与经济生活”。因此,财经素养不单只是学习和记忆机械枯燥的财经或金融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体现在解决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财经问题。岗位需求除了要了解基础的财经相关知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背下或记住这些财经概念和理论。

四、结论及建议

在财经行业中,不同的财经专业中从而人员所处的职业岗位不同,从而人员对于职业岗位与工作的认识不同,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条件下所形成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所以从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中进行调查与研究能够发现,核心职业素养不是单一固化的,其能够随着财经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与职业认识形成变化与提升。当前在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中,还需要针对性提高以下方面内容:(1)财经类专业从业者的职业岗位认识。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从职业岗位中入手,以职业岗位需求形成对职业岗位素养的认识,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所以财经类专业从业者在入职前应形成对职业岗位的全面认识,以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形成评价,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职业岗位素养;(2)财经类专业从业者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上,不同的专业类别、从业人员学历、从业年限在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上是不同的,但应重视的是,核心职业素养不是单一的职业素养,其需要全面提高,从而为财经类专业从业人员形成综合性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意识。以全面加强的方式提高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在从业人员中的基本水平。

第5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 职业素养; 就业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40.18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2016年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765万人,创历史之最,预计海外回来30余万名留学生,加上往年未就业大学生人数,预计将有1000万名以上的大学生竞争就业,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其实现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1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构成

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课题组经过半年的时间,通过深入50余家企业,开展200余名毕业生跟踪,发放300余份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需求和要求,立足企业需求导向和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归纳总结了以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1.1 职业素养构成

1.1.1 专业素养

企业需要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财经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对专业的认知和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认同等。企业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总体评价是专业素养较好,专业知识基本够用、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

1.1.2 人文素养

企业需要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服从、服务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工作道德和规则意识;合作共享的团队意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耐心细心、敢于拼搏、乐观自信的工作形象等。企业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总体评价是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甚至欠缺,亟待提高和加强。

1.1.3 职业能力

我们根据调研和统计分析,按照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协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交流和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执行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总体评价是职业能力参差不齐,甚至欠缺,亟待提高和加强。

1.2 就业能力构成

1.2.1 就业认知能力

就业认知能力,即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的就业的领域及方向,今后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职业规划及调整,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实现,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对自身就业实力的评估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应该从报考专业志愿开始就对所学专业和今后毕业主要面向的行业和企业有所了解。从大一至大三阶段,学校应该将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经济和就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企业需求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认知能力。

1.2.2 就业行为能力

就业行为能力,即在就业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具体的就业过程和职业岗位实现的能力。涵盖了就业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社会观察和调查分析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就业推荐材料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礼仪形象塑造能力、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能力等。

1.2.3 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

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即在职场初期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心态逐渐稳定并进入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按照职业规划,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涵盖了环境适应能力、专业知识转化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工作抗压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

2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现状

2.1 职业素养现状

2.1.1 专业素养不够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认同度和对口率较高。但存在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转化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足,岗位相关联知识不足。

2.1.2 人文素养欠缺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存在差距,沉淀不够,比较浮躁。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职业忠诚度不高,工作变化频率高,规则意识较差,甚至诚信度不够。“90后”独生子率偏多,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合作共享的团队意识不够;高职学生初期工作岗位大多在最基层,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耐心和毅力。

2.1.3 职业能力偏弱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一般能胜任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技巧、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较弱,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较差,文字功底薄弱,写作能力较差,学习创新能力较弱。虽然具有职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证书,但更多是书本知识,在专业知识转换成职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2 就业能力现状

第6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财经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4

1 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1 财经专业特点需要信息技术做支撑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高职财经类专业特点,要求技能技巧的实践性,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逼真模拟,最终较快实现了受教育的学生向财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1.2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改革提供服务,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服务,可以建构出一种超传统的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获取信息,丰富多样的进行交互,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并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当今信息化世界,每个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等,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 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在将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除遵循前述相关原则、实施相关策略、采取相应方式外,还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有效整合:

第一,教学内容项目化。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导入财经专业课程相关素材,由教师设计项目,将教学内容中的各知识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技术运用,并在项目中呈现出来,为学生课内外的探索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第二,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出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项目中的相关专业资料及信息技术学习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第三,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以及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和借助网络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 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财经专业课程学习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财经专业知识的记忆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财经专业知识的计算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财经专业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财经专业课程教学的辅导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财经专业课程学习的交流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

4 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重难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软硬条件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项目组将着重研究并实践以下模式:讲练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互教互学式教学模式。

各教学模式如下页各图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高职财经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更,拟定了讲练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互教互学式教学模式三种方式,为我们的教学创设了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薇.浅议信息技术与中职会计教学整合[J].教育学研究,2013(6).

[2]刘常鹏.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课程的整合[J].群文天地,2012(22).

[3]杨天勇,黄雪琴.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1).

[4]赵雪梅.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2(08).

作者简介:彭茂玲(1981.5-),女,汉族,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重庆渝北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育管理;唐东升(1969.10-),男,汉族,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财贸学院副院长,四川蓬安人,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会计与财务管理。

第7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关键词】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就达1200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潮,全国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行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用人单位对财经专业毕业生在学历、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准备、获得和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外部认知是指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探究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财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二是根据企业走访情况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普遍较好,外部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暂不就业;85%的学生的薪酬预期在2000-3000之间;这说明财经类高职毕业生都愿意就业,且对薪酬的预期与社会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不好高骛远。95%学生的简历是个人制作完成的,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地认识,所有毕业生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短期或长期的生涯规划。这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总体来看,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较好。

外部认知是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式 “不清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比例仅占35%,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行业需求的认识亟待提高。学生在选择企业最看重的方面,实习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其次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类获奖、成绩优异排在最后。但作为企业更关注毕业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是在步入社会后逐渐积累的,反而不是企业对应届生最看重的方面,因此,毕业生对就业的外部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只有更清楚国家的就业政策、企业需求、行业形式,才能更契合企业需求,更容易获得工作。

(二)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就业行为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尤其表现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

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你在面试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遗憾是什么的多项选项题中,34%的学生选择了口才不够,表达不好;50%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充分,一些问题没有能好好作答;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大胆,没有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32%的学生存在下意识地做如挠头发,拽衣角等动作;还有32%的学生过于紧张,对题目听和理解不够。这反映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一半学生面试前的准备不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心理素质不够高。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在写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职生的就业行为能力是需要值得注意并提高的地方。

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屡遭拒绝时,50%的学生选择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30%的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转向其他工作;没有同学选择暂时不找工作。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但工作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业务能力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分别是85%、72%。这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能满足企业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肯定。在对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初期生存能力的调查中,企业的评价较高。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上,36%的企业认为好,64%的企业认为存在不足;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上,79%的企业认为好。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也更高。

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财经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相对准确,不好高骛远,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课程优化,以赛促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学院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教学组织中开设理实一体课程,突出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嵌入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办公应用技能大赛和会计、审计、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技能大赛,精选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能,强化学生手工专业技能和竞赛心理素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二)开展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期间,通过营造财经素质养成教育环境,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实训等形式以及教室、寝室和校园公共环境等行为规范进行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行为能力;开展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析、人职匹配、明确职业方向,合理选择就业。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开展 “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开展优秀毕业生职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多通道实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直接锻炼。首先,可以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认知专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和职场生活;在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所学知识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大三阶段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拟职场环境,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走向职场热身。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加快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式、企业需求有更好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空间,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SYB创业课程培训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观念,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开展SYB创业课程培训、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和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主动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储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职业技能,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弥补完善,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J].高等教育研究,2014(4):4352

[2]陈佩华.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职教论坛,2012(32):103105

[3]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先创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4]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5]周丽娟.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3):7477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2016年人文社科类重点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14SA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第8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山东财经大学坐落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财经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突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财政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建校初期实行部、省共建,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后,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2012年6月9日,山东财经大学正式揭牌成立。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共有4个校区,占地4818亩。现有21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7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艺术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现有16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9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39人,教授、副教授96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89人。教师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4人,博士生导师46人。

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共有各类实验室141个,设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85个。校舍建筑总面积108.2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389万册,中文现刊2786种,外文现刊420种,电子图书171万册,数据库31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认真贯彻国家与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深入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和“特色名校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山东省高层次财经人才培养和经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学校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三、专业介绍

(一)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具有创新思维、现代设计理念和突出设计能力的专门设计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媒体、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制作,商业展示设计,会展展示设计及计算机设计创意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等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基本造型及色彩感受能力;

3. 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素养、从传统中提取设计元素的能力;

4. 具有独立进行各类平面、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展示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 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要课程:基础造型、色彩基础、图形创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中西方美术史、艺术设计理论、民间美术、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会展视觉传达设计、系统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装潢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等。

(二)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审美文化素养,掌握艺术品投资、经营、鉴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艺术品投资、鉴定,同时适于金融领域艺术品抵押、保险等业务的需要及相关管理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以及金融、抵押、担保、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书画及瓷器、玉器、杂项等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熟悉国家有关艺术品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 具有鉴定艺术品主要是书画艺术品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投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担保、抵押、保险等金融业务所需的基本知识;

4. 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5. 了解书画等艺术品市场规律、发展动态;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投资学概论、艺术品鉴定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史、美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艺术品鉴定实践(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等)、造型艺术基础(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艺术品市场分析、拍卖理论与实践、艺术品投资、市场营销、金融学、保险学、担保法概论、企业管理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够把艺术设计的新理念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既掌握艺术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艺术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又能掌握与数字音视频、动画、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发挥其艺术创造力,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编创与制作等工作,面向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既具有扎实系统的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2. 具有一定的数字媒体艺术欣赏、艺术设计和艺术创意能力;

3. 接受各类数字图形图像制作设备操作和制作方面基本训练;

4. 掌握数字影像制作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电脑动画与网络游戏设计的关键技术;

5. 能够具备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内容制作及质量评价的综合能力;

6.了解和初步掌握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素描基础、数字色彩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设计美学、美术设计与创意、摄影与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处理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动画原理与设计、网络游戏、影视艺术导论、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数字媒体新技术与艺术欣赏等。

四、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标准

学制

招生范围

招生计划

艺术文

艺术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山东

40

20

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本科

四年

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

40

20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四年

山东

30

10

注: 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省美术类统考,我校不组织校考。 美术学专业在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等10个省份文理科招生计划总数为20人。学费按山东省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五、录取原则

艺术成绩合格之后按高考文化成绩排序,分专业按招生计划1:1.5的比例投档,学校按考生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录取时实行志愿清原则。

六、其他

1.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是学校合法的普通高考招生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办公楼。招生咨询电话:0531-88596191;81793555;81793666;88525423。

2.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相关信息均由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通过学校招生网站向社会。

3.艺术类招生考试由学校纪委监察处全程监督,监督电话:0531-88596235。

第9篇:财经知识素养范文

[关键词]多元评价主体 成教学生 学业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10-03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等。对此,必须创新成教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多元评价主体,主要结合财经类专业,构建成教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完善成教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推动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的主要特点

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比较常见的专业有会计学、审计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许多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财经类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这些财经类专业,这类专业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相对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社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一直居高不下,根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未来财经类行业中还会出现较多热门的专业。因此,相对而言该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就业前景比较广阔。

2.这类专业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特别注意紧密结合目前的形势和实际,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的培养。为此,许多高等学校在校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实习教学配套体系,甚至把课堂搬到企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3.这类专业毕业生往往是在某个岗位从事某项具体工作,工作要求务必细心认真,职业资格要求更加严格。如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从事会计工作,首先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涉及的金额,都要认真地按照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处理,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因此,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专业实践能力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结合以上这些特点,我们认为对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必须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财经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必须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与成教学生所在工作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业绩与成长历程,最后作出全面、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构建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确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

1.多元评价主体

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工作实际,希望通过学习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校对他们的学业评价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生、任课教师等,毕业后回到工作岗位,又会受到工作单位以及社会机构等的评价。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学业评价时我们应该拓宽范围和领域,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对他们进行评价,反映他们的成长轨迹。为此,我们将评价主体分为学生本人、任课教师、学生所在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相应机构,将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分为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工作单位评价以及社会机构评价等四个方面。

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进行相关指标的权重设定时,为了尽可能减少指标权重中的主观成分,科学地反映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结合对有关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并参考了相关评价体系的权重数值,如《中国大学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表,综合设定了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各项指标权重值。

3.确定评价指标层级

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指标层级数量越多,精确度会越高。但是在实际运用时,层级数量过多会为整个评价体系的实际运行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将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分四个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在三级指标下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二)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拟构建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相结合,注重评价成教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财经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学习策略、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评价

主要从学生学习策略和人文素养两方面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学习策略主要涉及学习目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专业选择、思维方式等;人文素养主要包括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

2.学校评价

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学习策略、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注重考核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注重学习生活的过程性。

3.工作单位评价

工作单位对成教学生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三方面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从工作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出发,考核其思想品德、遵纪守法、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职务升迁等方面。这样较好地考核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工作单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与在学校中教师所进行的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互为补充、互为渗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4. 社会机构评价

成教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接受多个部门、机构的考核和评价,这主要是通过职业资格、应用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来进行的。如一名会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和成长中,一般要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参加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还要参加高级会计师职称的评定等。能否一切如愿,与本人学习基础和今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样的考核与前述的考核评价相比,显然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社会机构评价注重的是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评价方式,能够比较客观、公正、直接地考核其实践能力。我们认为,目前在成教学生学业质量评定过程中,组织参加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第三方评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实际上也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成教财经类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质量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三、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和实施

对上述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各评价主体需要根据三级指标的内容,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好第一手资料,参考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推算出评价项目的二级指标值,再汇总到一级指标,对全部的一级指标值求和,最后得到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由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时间不一致,评价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中,甚至延伸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因此,在具体评价时应该分阶段、有序地进行,不能半途而废。尽管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成人教育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加强与成教学生、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以及社会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把这项评价工作长期、循环反复地做下去。

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可以达到以下成效:1.通过有效的评价,可检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便于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成人高等教育长效发展。2.针对成教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目的性与功利性等特征,创建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适应多元评价主体评价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成教学生工作单位与社会中介机构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评价中来,重视教育教学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母小勇,王欢欢.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J].江苏高教,2007,(4):59-62.

[2] 夏永庚,付佳.学生学业评价的能力要素及其改革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24-26.

[3] 李金林,应伟清,吴巨慧.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