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

第1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第2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 分班教学 教学改革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65-01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快,目前的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着专业层次单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1],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尤其是普通高校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要由“广而全”改变为“深而精”。

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研究方向众多,教学难于统一的问题。同样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截然不同。有的同学喜欢Web应用程序开发;有的对多媒体开发感兴趣,甚至选修了美术专业的一些课程;有的同学倾向于计算机底层开发,研究嵌入式系统;还有一些致力于考研,需要研究每个知识点的细节,并且能够熟练解题。虽然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必修课程却只能“一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对部分必修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本文主要讨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分班教学改革。

2 分班教学实施方案

2.1分班方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一般以冯・诺依曼模型计算机为基础,自顶向下的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方法[2]。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方向,以嵌入式软硬件设计等计算机底层开发为目标的,称为综合设计方向;以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软件应用为学习目标的统称为软件应用方向。前者“偏硬”,后者“偏软”,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应归为前者。

2.2教学内容

综合设计方向要求熟悉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的总体结构,理解硬件系统设计。不仅要研究具体硬件模块的原理,更要强调对硬件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级的认知。教学组织上要采用 “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方法。为满足考研需求的学生,还要练习适当的习题。

软件应用方向的教学,主要把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而不拘泥于具体的电路细节和硬件实现,重点研究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指令系统、控制方式,根据情况也应把“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部分知识纳入到教学中去。

2.3教材选择

综合设计方向推荐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唐朔飞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概念清楚、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总体设计思路清晰,细节描述详尽。同时还是考研推荐书目,书中内容与考研大纲接近。

根据软件应用方向的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要注重把握计算机的总体设计思路,篇幅不宜太长,同时还可以选择“计算机体系结构”、“汇编语言”等教材作为辅助。为切合教学实际,教师也可以自编讲义供学生使用。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分班教学打破了传统教材的限制,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担任综合设计方向教学的教师,要熟悉模拟和数字电路的设计,具有单片机、DSP、FPGA/CPLD等嵌入式项目的开发经验。担任软件应用方向教学的教师,要精通一门以上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应用程序开发经验,熟悉操作系统内核,掌握驱动程序开发。

3.2注意考核的公平性

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教学大纲学习同一门课程,如果考核难易有别,会造成成绩的不公平,进而影响下一届学生的选班意向。另外成绩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就业等切身利益。

3.3教学安排

与一般的统一授课不同的是,课程分班打破了正常的分班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上课。因此要尽量让两个授课班级的课时相同,利于教学安排。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逐渐成熟,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某个方向的专长,甚至是项目经验。导致以往的“通才”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校时各科成绩优秀,就业却常常碰钉子;而有技能专长的“专才”,具有某个方向的特长,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改变大学里“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现状,就需要大学改变教育思路,不再出现“听老师话,找工作难”的怪象。让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分班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他们感觉学有所用;有利于改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帮助他们早日确定研究方向,找到学习的捷径。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1.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县城内的职业学校,县内有三所高中,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2.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二、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建议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1.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 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及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等等。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当务之急是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中职计算机专业(大专业)可分为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小专门化),即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模块。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进行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使课程设置尽可能满足行业就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第4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为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随着19世纪美国人发明电报之日起,现在通信技术就已经产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需要,通信工程专业成为了美国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并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工程有着一些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工程原理,信息综合处理理论和技术,可以运用计算机系统研究对信息获取,交换,储存,变换传输处理,可以运用通过计算机等现代通信科研工具对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和程控设备等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的高级技术工程。

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计算机专业更加偏向于软件的学习,它对于通信时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的,首先学习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计算机进行仿真,可以对通信方面的理念有着更深刻具体的理解。再者,计算机技术偏向软件的特性,注定在以后的就业中,会更加实用,因此通信工程的学生很有必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也可通过计算机这一基础,学习一些通信方面的知识技能,为以后的就业铺下更广阔的道路。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很广泛。具体毕业后可从事以下几种技术工程师:

1.移动应用产品经理;2、增值产品开发工程师;3、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4、通信技术工程师;5、有线传输工程师。

从上看出,通信工程的就业面是很广的,通信工程的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作为自己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挥通信方面信息的传输,交换,处理等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的普及,IT业的地位逐步提高,目前培训计算机技术的学校数不胜数,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也很热门,。就业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

1.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主要是指导程序员工作,参与软件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协助管理人员保证项目质量,负责工程中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

2.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对计算机硬件产品的设计,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发展趋势,区域市场管理,按照计划完成符合功能要求的和质量标准的硬件产品。

3.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系统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维护,计算机硬件及游戏的开发。

计算机和网络是分不开的,二网络和通信业密不可分,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要想有着更广阔的道路,可以学习一些通信方面的知识,以求更好的发展。

通信工程与计算机在技术上的应用

(1)LED技术在通信计算机中的应用

一台电脑可置LED灯光的照射下,在没有网线连接和无线内置埠的情况下流畅的进行网络宽带连线。完成流览网页,播放视频等诸多网络功能,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房顶上LED照明灯。联通网络的信号正是通过LED灯光传输给电脑的。通过这种方式测算出的上网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每秒2兆。有专家介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LED照明已能够实现对多种电器的开关和调节的控制。

LED灯与传统照明设备不同,它不仅节能省电,也能够通过高速的开关动作,发出调制信号,完成资讯与指令的传输。每秒开关的速度最高可达200万次,所以不停的开关动作不会影响正常的照明使用。更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为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这么快的频率变化。

(2)通信计算机工程在3G中的应用。

第5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计算机实验实训室 管理 维护

前言:近年来,高校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逐渐提升,受信息时代影响,计算机被应用到各个领域,高校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的参与到工作中,也加大了学生的实训。然而,计算机设备在使用一定时间以后势必要接受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在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与维护中还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联系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一、高校开展计算机实验实训课程的意义

高校开展计算机实验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网页设计,参与到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中,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计算机基础,让学生拥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会管理与维护计算机设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根据学生情况在不同阶段设计学习内容,如在前两个学期中,按照开展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服务课程,在中间的两个学期中进行岗位方向课程学教学,而在后两个学期中进行拓展训练等,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1]。

二、存在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与维护中的问题

1、计算机软硬件易受破坏。之所以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与其硬件有很大关系,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设备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运行情况。现阶段,高校开展计算机实验实训课逐渐增多,计算机的利用率也在提升,这样就为计算机硬件设备带来较大影响,很容易受到破坏。一旦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就需要修理或购买新硬件,但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维修人员都只能进行简单维修,稍有难度的就无法修理,如果要购买新硬件不仅会花费大量资金,学生上课也不能正常进行。计算机系统运行十分脆弱,软件也容易发生故障,导致软件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操作不慎,将软件或文件删除,另一种是学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进行了非法操作,这都是导致计算机软件故障的因素[2]。

2、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环境存在问题。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但依然有不少院校由于计算机设备不足,难以大面积开展计算机教学,为使学生能够接受计算机教育,就不得不增加计算机实验实训室使用次数,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计算机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长时间使用计算机也会使计算机室内环境变差。同时,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也会将零食带到实训室中,再加上,不断使用实训室,设备沉积灰尘也会增多。计算机老化速度也会加快,这些都是存在于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环境中的问题。

三、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1、管理措施。第一,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机制。制度是开展各种工作的基础,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标准,高校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因此,就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且要求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该规定,如严禁任何人将零食带入实训室,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都应检查计算机设备是否关闭,并及时拔出电源。这样就可以防止实训室环境被破坏。第二,正确利用计算机设备。实训室的计算机只有经过教师同意才能使用,不能擅自启动。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也要经过专业人士根据教学内容与学习人数确定,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确保计算机使用合理,减少计算机运行故障。

2、维护措施。计算机维护情况将直接影响都计算机实验实训课的开展,因此,一定要重视计算机维护。对于计算机实验实训维护来说,主要是维护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对于计算机硬件来说,实际上就是去除计算机上的灰尘,避免因灰尘太多而引发计算机故障。但在除尘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清理主板与外设上的灰尘,并定期检查计算机端口与接线是否完好,防止发生松动情况。在维护过程中,一旦发现计算机CPU风扇口发生故障,就要立即更换,防止因温度异常高而烧毁主机[3]。同时,还要重视计算机软件维护工作,计算机软件的维护主要是利用GHOST软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并将杀毒软件安装到计算机中,这样就可以减少计算机系统被病毒攻击情况的发生,确保计算机安全运行。

结论:高校计算机实验实训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对其管理与维护却不到位,影响了计算机设备的正常使用,也使实训课程开展受到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联系实际,提出了一些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与维护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做好计算机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浅谈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与维护[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3-4.

第6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讨

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践性和用性也比较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更为自己能独立组装计算机而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开始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作为选修或开放实验课程来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由于现行的理论或实验教材,作者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在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带来了计算机新技术、新产品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相矛盾,要使学生能跟上硬件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要使实验内容跟上市场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该课程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开设。该课程的特点:

1.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硬件安装、硬件测试、系统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规划、软件安装、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日常维护。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更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2计算机硬件产品知识更新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课程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地方,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把握市场的发展动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熟悉当前市场的各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1.3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课程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因此,通过本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应能够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操作系统与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测试和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该课程的教学有一个较传统的指导方案,理论教学一般安排一定的学时,再加两周的实训,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组装、调试与维修。虽然这种培养指导方案总体安排比较合理也很系统,并且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该课程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遇到问题不能具体分析,不会举一反三。不仅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自行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知识也相当缺乏。

2.2课程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虽然遵循计算机业界的摩尔定律,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程教材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柏比严重滞后,甚至有的学校几年来一直采用同一版本的教材。这样学生拿到教材后,发现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实验设备陈旧,配套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实验条件和硬件设备不足,不仅在数量上不能保证学生实训使用,而且多是比较陈旧的硬件设备。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较多是纸上谈兵,老师通常是介绍CPU、主板、显卡以及一些外设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都是通过网络上的图片进行讲解,没有较新的设备给学生展示。在做实验时没有相应的设备就造成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所以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计算机的故障仅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理论知识,而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新的故障,就无从下手解决。

2.4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以章节讲述为基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知识广且杂,没有重点的学习。考核仅为理论考试,没有实践环节的考核。导致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向,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

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现行的教学方案存在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流于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连重装系统也不会。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教学目的,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摒弃过去普通高等教育中强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要向学生介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最后,其次,改善教学条件,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借助于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把教案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课件。利用投影机、视频展台,把一些较新的硬件设备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部件的结构。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

3.2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迅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特点是学校规模大、数量多、专业设置广、办学条件优越和招生人数多。但作为中职院校核心建设项目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中职教材的选定成为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据笔者在本地图书市场上了解的情况,该课程比较好的教材不多。为此,要做好以下三点:(1)应选择适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最好选择理论和实训分开的高职系列教材。(2)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破原有的教材订购机制,由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教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如果时间上不允许,也可编写课程讲义或资料作为简易教材。(3)需要强调的是,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的编写不能脱离实际。编写者要首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高职教学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新教材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注莺实践能力的开发。

3.3实验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践基地,通过此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室为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锻炼学生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验室提供学生组装平台,平台所用计算机是用来实现拆卸、组装与维修教学的,可以一部分使用各个计算机实验室接近淘汰的电脑,另一部分使用具有最新技术的新电脑,使用旧电脑当然需要另外购置一些硬件配件。维护平台所用计算机是用来安装软件、测试、维护、网络应用的,对硬件和速度的要求较高,且硬件软件在不断更新,所以应该购置新电脑。学校可充分调动教师探索使用仿真,模拟软件的积极性,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计算机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可把部分实训项目安排在企业中进行。特别是可充分利用学校内计算机资源,可将学校计算机机房,行政办公用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维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既有基本的理论,也有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由于本门课程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其考核也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实践操作为土,口头问答为辅。 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检验考核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结论

总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随时掌握计算机硬件发展行情,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就业要求,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工作。

参考文献:

[1]韩桂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多元化;一体化

0.引言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所有计算机类或通信类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都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会包括数字逻辑(或称数字电路)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两门课程。以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例,该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通信工程4个专业。对于不同的专业,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也有所不同,例如,通信工程专业还会开设电子与电路这门硬件基础课程,而网络工程专业会加开汇编语言课程,而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却是所有专业都必修的硬件基础课程。因此,针对这两门通用的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笔者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湘南学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创新源于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问题,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目前IT产业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比起其他学科更加迅猛。虽然目前从重点本科院校到地方性本科院校,从职业技术学院到中等专科学校都有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不管哪种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与目前新兴IT企业人才需求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来源于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尽量地缩短这个差距,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是实验教学培养中的一个主要目标。

计算机类学科中的一个基础就是硬件基础,在硬件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各种软件,在硬件的基础上才能有各种网络或者通信方面的应用,因此学好硬件的基础课程是整个专业的基石。而如何进一步理解枯燥的硬件基础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对硬件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如何在硬件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需要从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中去寻求答案。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中的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改革势在必行。

2.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但是目前,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能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课时不足。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根据硬件技术的发展对于每门课程所能开设的实验课程数量相对于以前都有所增加,但是实验课时却一直没有变化,显然课时不足已经影响实验内容的更新。

(2)实验内容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相对较少,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指导进行操作,然后观察实验结果即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3)实验方式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大多数的硬件实验课程都是在已经固化好一些所需芯片的实验面包板上进行的,所有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都是固定的,学生能自己更改的部分很少。对此,目前有部分院校在硬件基础实验课中引入了基于EDA+PLD(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不仅需要仿真软件,而且需要掌握某种硬件描述语言,实验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但比传统的实验箱更能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4)各门硬件基础实验课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特别是硬件课程之间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例如,数字逻辑主要介绍构成器件的基本部件门电路,以及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等的分析与设计,而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及其相关原理。计算机组成部件的本质都是一些组合电路或时序电路。因此这两门课程间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而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课根本没有联系起来考虑,实验课程设置上也都是各上各的,没有考虑到相关性。

3.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方案

考虑到上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环节的各种不足,笔者提出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两个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实践。

1)实验内容方面。

(1)在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上,减少验证型的实验项目,增加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课时上,保证设计型与综合型实验的课时量。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2011版的培养方案中对各门功课的实验项目都做了一定的调整,并要求保证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占所有实验课时的40%。调整后的培养方案保证了一定数量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设计能力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中,共有16个实验课时,其中14个为实验课时,2个为实验考核课时;在14个实验课时中,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门电路、实验二――译码器与编码器、实验三――半加器与全加器、实验四――触发器、实验五――计数器。其中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四3个实验项目都是验证型实验,并且都只有2个课时;实验三是组合电路的设计型实验,给出一定的门电路和特定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半加器和全加器的组合电路,占4个课时;实验五是一个时序电路的综合性实验,给出一定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综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计数器,也占4个课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项目设置中,共有16个实验课时,其中2个为实验考核课时,而其余的14个课时分给了5个实验项目,实验一――运算器,实验二――存储器,实验三――微处理器,实验四――基本模型机,实验五――复杂模型机。其中前3个实验都是单元实验,也都是验证型的实验,每个实验都只占2个课时;而第4个实验,是要运用前3个实验,组合成一台简单的有基本计算机功能的模型机,是属于设计型的实验,占4个实验课时;第5个实验,是在第4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复杂的计算机功能,组成一台复杂的模型机,此实验是综合型的实验,占用4个实验课时。

(2)在现有实验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各门硬件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以课程设计作为实验课的一个有利补充和综合运用。而课程设计的命题可以紧跟当下IT技术的新发展,在课程设计中尽量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技术与应用,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相关命题,指导其设计与实现。例如,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中可以综合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设置汽车尾灯控制器、简单交通灯控制器、电子密码锁、智力竞猜抢答器等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多功能ALU设计、RAM故障诊断设计、使用硬连线控制器的CPU设计等综合应用型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2)实验方式方面。

(1)实现实验方式的多元化。把单一的、传统的用实验箱做实验的方式变为多种实验方式结合,实现实验方式的多元化。例如,验证型的实验,用实验箱实现,直观易懂,而复杂些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试验箱就有了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这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例如,前面介绍的EDA+PLD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还可以考虑用更加方便的电子设计软件,如Multisim。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NI)推出的NI电路设计套件,是目前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EDA软件之一,它可以实现对电路原理图形输入、分析、仿真、测试等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电路设计和仿真工具软件。应用Multisim实现数字逻辑实验课程中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是比较简便和易操作的,而应用Multisim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中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些,但也是可操作的,文献中有相关叙述。而对于非常复杂的、综合型较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整机实验,可以应用自主开发的实验平台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实现。例如,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在VS平台上开发了基于浏览器客服端技术实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这个平台在2013年上半年已投入试运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兴趣与自主设计创新能力,从实验课程的效果来看,比较理想。应用多元化的实验方式,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程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不同实验方式的比较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2)相关硬件基础课程实验一体化。由前文分析可知,硬件基础课程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应该考虑到相关课程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让学生体会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一个整体,从而能更好地、前后联系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数字逻辑课程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会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有所应用,这时就不要重复设计相同的实验项目,只需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把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当作一门整体硬件基础课程看待,进行一体化设置,便能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设置,又体现出专々业知识结构本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时在统一设计实验项目的时候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从验证型到设计综合型,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地增加实验难度,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第8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缩短受教育者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针对该课程实训教学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高职 实训教学

1、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内容多,更新快,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些特点使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与其它计算机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现有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培养学生组装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维护,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现实问题。

2.1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相应教材的内容却严重滞后。原因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征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使得学生拿到教材后,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新技术同步。如果这样的教材再用上几年,这样的问题会更为突出,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2.2 课时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采用“2+1”模式,原有的教学内容不变(甚至是增加了),但教学时数相对压缩,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脉络主线,合理分配学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3 实训条件相对落后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去实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相对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普遍滞后,学校不可能跟上发展的潮流,用最新的计算机供学生组装,同时学校经费也不允许这样做;另外,在实训中是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硬件,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或是处理不当都会造成计算机组件损坏,因此,学校一般都用淘汰的旧计算机开展本实训课程。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普及,有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了,在不断摸索学习中,积累了很多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这部分学生会认为实训内容太简单,实训中感到无事可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门外汉一窍不通,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引导他。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优化建议

考虑到实训条件的现状,以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训目的,必须打破常规,优化运用相关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3.1 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知识面

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是将来发展的趋势,借助于互联网,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互联网就像一个知识宝库,计算机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先上网查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事实上这种方法最快捷,也最有效。比如:让学生了解最新计算机硬件性能,如何按要求搭配一台计算机,解决计算机软件故障等,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指导学生按规律规范操作

在实训中,我们发现学生思想上有随意性想法,认为只要将计算机组装好能用就行,特别是那些有基础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指导学生时,必须强调按规律、按规范操作,不仅要做成功,更要做得专业。比如:当计算机内有一个硬盘和一个光驱时,硬盘应作为主设备接到主IDE接口,光驱以从设备接到IDE接口。当然,在计算机组装过程中,我们对过程制定了好多规范要求,比如:操作前放静电要求,规范操作螺丝刀要求,使用螺丝型号要求,数据线插拔规范要求,组装监督检查要求,通电测试规范要求等。

3.3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通过实训学习,不是让学生学会装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学会组装计算机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找到规律。比如:将外设连接到计算机主机时,我们要求学生观察所有接口的方向规律,具有防插反设计,指导学生不能将键盘、鼠标的针插弯了;颜色规律,声卡的线路输出是绿色的、线路输入是蓝色的、话筒输入是红色的等。

3.4 以实物图片讲解分析

在实训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动手操作,但也会有一些教师讲解的过程,我们不能手指实物,对学生说在这在那,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时,借助实物图片投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在进行计算机前面板的控制线连接时,由于计算机主板上的指示比较模糊,借助于图片,我们可以用红线圈出电源开关线、重启动线等,看了图之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连接方法。

3.5 发挥水平较高学生的作用

实践中发现,总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好、水平较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充当自己的“助手”,加强实训过程的分级指导。事实证明,对水平较高学生而言,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指导同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自身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课堂指导的压力,做到实训过程的和谐开展。

3.6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及补充最新资料

由于计算机硬件发展相当迅速,现有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实际应用,所以,在内容组织上以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最新资料,例如,在教学过程适时增添串口硬盘连接、最新CPU安装等实训内容。

3.7 合理使用虚拟软件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是旧计算机,再加上学生反复地组装操作,很难再在这样的计算机上进行软件安装了,可以在实训机房指导学生采用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进行硬盘分区、BIOS设置、操作系统安装等实验。

3.8 切实做好考核评价

由于是实训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等操作,还可以设计一些硬件故障让学生排除、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和很强的实用性。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明远,刘义.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用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第9篇:计算机硬件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求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设计完整的素质培养体系,实施全面教学改革,不断检验实施效果并进行调整改进,逐步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1.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IT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严重缺乏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滑相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造成的。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IT界紧缺的是能胜任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根据就业能力分析,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计算机系统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方法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针对工程实际的技术创新精神;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在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培养体系设计

为达到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传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扩展,构建了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包括4条主线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见图1。中间的两条主线是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结合课程体系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加强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培养;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着重解决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两边为综合辅助体系,课外活动体系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和专业竞赛组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体系针对其他3个体系实施管理。

其中的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为4个层次:

第1层为通识教育平台,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人文、社科、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性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从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人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认知讲座、名师讲堂、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并开展专业科普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2层为专业素质平台,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培养为主,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以及经典编程语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计算机系统建设实践能力基础。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内专业知识竞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运用,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竞赛作准备。

第3层为专业方向平台,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知识开设专门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及特色开发工具构造实践模块,并以综合性实验、探索性试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辅助体系开展本科生科研参与、专业创新竞赛组织工作,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其个性化发展准备条件。

第4层为能力提升平台,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知识更新为依据,形成动态调整的知识架构,实现持续适应社会需求的建设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计算机领域社会需求研发平台为依据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并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和项目开发实践,通过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接触社会需求、行业规范、国际标准,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要求,其次应兼顾所设置的特色专业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

3.1从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出发,提取专业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