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的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定康复计划卡:出院时由责任护士为患者评估,根据诊断、受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日期、切口愈合情况、患肢末梢血循及出院时的心理状态制定康复计划卡,卡的正面印有医院,本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科室联系电话及电话随访日,并印有科室的服务理念;卡背面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的具体康复训练方法及训练时间,并由责任护士按照卡片上的训练方法指导患者,使患者掌握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即使出院后在家中也能自行逐期进行康复锻炼。
电话随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患者的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日期、切口愈合情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填写在电话随访登记本上。每周五下午有本组责任组长电话随访,详细了解病人用药、伤口换药时间、愈合、患肢感觉血循、外固定及功能康复情况,针对病人状况指导功能锻方法。将每次随访内容详细记录备查,为下次随访提供依据。
了解患者伤口情况:电话随访时要询问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如果伤口有红肿和分泌物,则要继续服用抗炎药,每隔两天换药一次,如果伤口干燥无红肿可停服抗炎药,也不需换药包扎。
了解患肢康复训练舒适度:询问患者佩带外固定有无不适,患肢有无红肿痛,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手术方法不同而灵活掌握,遵循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次数从少到多,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进行练习,以达到防止关节功能丧失和肌肉废用性萎缩。如锻炼后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联系,防止意外发生,并进一步调节功能锻炼的度和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复诊:督促患者出院后一月带上病历和出院小结来院复诊,并预约好主管医生。通过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医生一起观察功能康复效果,了解出院后康复的情况,指导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对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指导修改康复计划。
了解患者康复训练后的心理状态,康复效果好的要给予鼓励,有的患者会因为进展缓慢而感到失望失去信心,应使患者认识到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坚持锻炼才能看到康复的效果,以提高康复训练的兴趣。
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两组病例中都有完整的随诊记录,随诊时间为6月~2年,实验组优为58例,表现关节自主活动与正常相比相差5°~10°指端痛温觉全部恢复,两点辨别差3~5mm,日常生活活动均完全自理,均已参加原工作。良为39例,表现关节自主活动与正常相比相差10°~15°,指端痛温觉大部分恢复,两点辨别差5~8mm,日常生活活动均基本自理,已参加较轻的工作。
【关键词】 低视力; 视觉康复训练; 儿童; 视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 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视器 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 视觉定位能力训练 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视觉记忆能力训练 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17]林穗智,古衍萍,胡运涛.低视力儿童三位一体综合康复干预治疗临床数据分析[J].广州医药,2015,5(1):88-89.
关键词:精细动作训练;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41-02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1]。常见的原因有:由围生期脑损伤引起;由先天缺陷所引致;由遗传疾病所引致;周围神经损伤或肌肉系统病变引起;染色体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等。手部精细动作就是儿童运用手特别是手指训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近年来,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越发受重视[2]。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研究方面,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从训练方法入手展开研究,以期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
小艺,6岁,女,运动发展迟缓儿童。个子矮小并伴有智力低下、肢体及言语等多重障碍、手部肌肉损伤程度2级,肌张力1级,2015年9月入贵州某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接受教育康复训练。入校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基本学会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但其手部的肌力仍比较弱,主要表现在:(1)手腕关节活动僵硬。(2)对伸、屈、抓、握、捏比较困难。(3)手指很难分开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此次采用了家庭访谈与班主任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家人和老师以书面填写的方式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家庭环境以及障碍程度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评估测量法。本次测量采用《手部关节活动度测量表》用量角器对个案进行测量,康复前测量结果如表1。
3.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本研究采用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为个案进行精细动作方面的测评与训练。通过康复教具的使用,锻炼个案的手指功能的训练方法。
三、研究目标
1.短期目标。腕部关节的背伸、掌前臂旋前、旋后能力改善;掌指和指间关节的屈、伸、屈、抓、握、捏改善;手指分指,合指弯指的灵活性改善。
2.长期目标。手指的内收和外展,拇指屈伸,拇指外展和内收能力改善;能完成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指,拇指屈伸;增强患儿自信心。
四、研究训练教具
此次研究所运用的康复方法为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教具有:(1)彩红按摩球(7.5M),主要用来对手指屈伸肌肉进行训练,也对手掌肌肉进行训练,增加手部血液循环。(2)握手棒(插孔训练),主要是对肱二头肌,手掌、手指、手腕的肌力训练,加强外在肌和内在肌训练。(3)剪刀(剪纸训练),使用剪刀重点是拇指和食指的用力配合,而拇指、食指在整个手指抓、握、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研究训练过程
该训练每天训练一次,每次为30分钟,一个月30天为一个训练疗程。每天30分钟的训练过程如表2。
六、研究结果
通过对个案实施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个案的手部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具体改善程度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个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左右手关节的活动度在屈曲、伸展、内收、外展方面所有了很大的改善。左手屈曲由原来的30度变为50度,右手屈曲有原来的20度变为45度。左手的伸展有原来的6度变为10度,右手的伸展由原来的5度变为8度。左手的内收由原来的4度变为10度,右手的内收由原来的4度变为15度。左手的外展由原来的3度变为15度,右手的外展由原来的6度变为10度。总体来看,左右手通过此康复训练在功能上均有所提高。并且左手的功能恢复比右手的功能恢复更好一些。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该案例的手部关节各项活动度改善明显,其心理和智力也有明显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循序渐进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能对发展迟缓儿童的手功能、心理、智力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为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和发展迟缓儿童的父母提供了训练的方向,当然,在以后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建议增加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活动内容,例如:拨算盘训练、拧旋训练、挟物训练等,以激发患儿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唐乐群.唐氏综合征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4,(11).
[2]刘振寰.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and Fine Motor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Motor Delays
LU Yan,XING Ming-ming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基线指标;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损伤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道障碍[1],慢性气道炎症与不完全可逆性气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持续增强的疾病[2]。Rabe等[3]报道COPD排在美国慢性病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也有学者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岁上的发病率高达8.2%,老年人发病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2.11%[4],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的医疗费用将升至所有疾病费用的第5位[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逆转肺功能损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损害进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显著改善肺功能状态。为此WHO以及各国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治疗稳定期COPD的主要疗法[6]。
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治疗COPD中,呼吸肌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方法缺少统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没有科学实用的基线评价标准,三是缺少大规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本文试图从这3个方面做一阐述,从而探讨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训练方法
从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腹肌以及胸廓辅助肌。平静呼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通过收缩运动实现吸气,通过肺和胸廓回缩而呼气。也就是说,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动力来源,由膈肌收缩而增加的通气量为平静呼吸时的70%~80%[7]。一旦呼吸肌机械负荷增加、营养不良、感染,就会造成呼吸肌疲劳,这也是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可以预防呼吸肌疲劳以及呼吸衰竭发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锻炼主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1.1 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特异性呼吸肌功能锻炼就是通过增加呼吸负荷来实现,经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别简单的训练方法,也有二氧化碳过度通气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训练方法,近来经皮膈神经电刺激等需要仪器设备辅助训练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气球训练 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气球,做深呼吸,用力将肺内气体呼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训练时长3~5 min,以20 d为1个训练周期,1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
1.1.2 缩唇呼吸 将口紧闭,通过鼻道吸气,通过缩唇缓慢呼气,时长4~6 s,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自行调节.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训练采取吸鼓呼缩的方式,患者可取卧、立、坐3种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气时尽量按压腹部,促使腹部回缩;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吸气紧闭口腔,使用鼻进行深吸气,呼气同样通过缩唇进行慢呼气。保证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每次训练反复2~3次,每次时间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兰等[8]曾介绍过卧式、立式、坐式3种呼吸肌训练方法。卧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通过肘关节屈伸达到呼吸肌的锻炼;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过肘关节屈伸、双膝屈伸、旋转身体促成呼气、吸气训练;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取双手叉腰、单手叉腰、双手搭肩、抱胸、弯腰等方式锻炼,训练强度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疗 李海珠等[9]曾做过试验,以10 d为1个训练周期,1次/d,30 min/次,通过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患者潮气时明显增加,膈肌移动迅速,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纤维状态,增强抗疲劳能力[10]。
1.2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一般是指通过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运动形式来实现。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损,或多或少地对运动锻炼存在心理障碍。其实适度的锻炼对增加肺通气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处的。目前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主要形式有耐力运动和力量运动。据文献报道,二者运动形式对呼吸肌训练都有比较好的效果[11]。谢淑丽等[12]曾做过一项实验,对社区内COPD患者,以3个月为1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4次,锻炼项目有:热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锻炼时间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评估效果非常满意。
2 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2.1 呼吸肌训练评价指标
目前,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于呼吸肌训练的研究大多属于小样本的对比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目前仅见报道来自英国国王大学医院呼吸肌实验室的1项6年506例的分项目实验[13]。从评价指标来看,基本可以划分为生理学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运动能力评价3个方面,而且表现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上。下面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组实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选取的评价指标是最大吸气压(PImax)与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Beckerman等[15]选取的是PImax、6分钟步行实验(6MWT);Koppers等[16]选取的是呼吸耐力试验(HET)、PImax、连续负荷运动试验(CLET);戴晓天等[17]选取的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选用的是PImax、吸气跨膈压(Sniff Pdi)、神经颤搐刺激跨肺压(Twitch Pdi)、最大呼气压力(PEmax),殷稚飞等[18]评价的指标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具体见表1。从6组实验可以看出,评价大都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生理学指标上进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客观评价指标,也大体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生理学评价指标,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跨膈压缺少更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训练效果评价
从治疗后生命质量效果影响分析,戴晓天等[17]使用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几个方面入手,说明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PImax分析,6组实验均表明呼吸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别是殷稚飞等[18]设计的缩唇呼吸、压腹呼吸、抱胸呼吸、弯腰呼吸、画圈呼吸、旋转呼吸6节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实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实验都从客观性指标上支持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将506例COPD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吸气强度、膈肌强度、呼气强度测定,得出单一测定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呼吸肌无力的结论,呼气强度、膈肌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呼吸无力诊断率19.2%,膈肌强度联合吸气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测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呼吸肌训练的卓越效果。
3 讨论
众多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复治疗中,呼吸肌训练发挥着独特而又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呼吸肌训练的形式越来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仍需要从几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呼吸肌训练方法的普及和宣传;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训练评估体系,以寻求最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途径;三是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实验数据;四是要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呼吸肌训练在COPD康复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丹,黄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张中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马睿,程齐俭,姚迪.上海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5):521.
[5] 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4-757.
[6] 刘华,王华,陈艳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许凤珍,王爱华,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22(4):16.
[8] 周玉兰,刘枢晓,扬顺秋.COPD患者康复期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鲍文华,阎晓林.缓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谢淑丽,朱明光,崔涣波.社会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晓天,熊玮,杨和平,等.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20-121.
【关键词】 乳腺肿瘤;康复操;集体训练;功能恢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乳腺癌外科治疗以改良根治手术为主,保乳手术和根治术为辅[2],由于手术切除组织广泛,创伤大,往往切除了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脂肪及淋巴组织,影响了患侧上肢的静脉淋巴回流及运动功能,使患者术后出现肩部僵硬、肌肉萎缩、上肢功能障碍,因此,对术后患侧上肢进行功能锻炼尤为重要。我科2008年1月至12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自编功能康复操集体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切片确认为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5.2±2.5)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9例,根治术11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专一指导,协助完成康复训练动作,出院后发放自制光盘,并定期复查、电话联络随访,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采取常规锻炼方法,患者进行随意自我功能锻炼[3],主要以术侧腕部运动、爬墙、吊绳运动及上举练习为主,由护士阶段性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wwW.133229.COm
1.2.2 康复训练方法以“乳腺癌上肢功能锻炼方法”为标准,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术后24 h至拔除引流管为第1阶段,此阶段主要进行握拳、伸直手指关节,腕关节外旋、内展和肘关节屈伸运动,配以患侧上臂辅助按摩,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减轻因手术创伤、回流不畅引起的肢体肿胀。第2阶段为拔管后24 h至术后2周,此阶段主要运用主动与辅助运动,由健侧上肢协助术侧上肢进行上臂肌和肩肌的收缩运动。指导患者进行上举,前后左右摆肩、滑轮、摸耳和爬墙活动。增加肩关节活动度,促进术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第3阶段,一般在术后2周进行,按照自编功能康复操每天下午组织观看vcd光盘和示范图,主要增加外展、抱头、扩胸以及两手后背向上举的运动。此3阶段训练方法均由专职护士示范,指导训练均在音乐的旋律下集体进行及评价效果,出院时发放光盘,随访进行指导。
1.3 疗效评价 肩关节活动度(rom):rom是指肩关节活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角度,运用rom作为测量功能康复的客观指标。使用专用的量角器测量健侧和患侧肩关节于术后4、12周肩关节活动度(肩前屈、肩后伸、肩外展、肩内收)。以患者不出现不适或疼痛为宜。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术后患肢rom比较见表1、2。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伴有不同程度患侧上肢功能和患肢淋巴水肿及心理问题,患侧上肢水肿主要由淋巴回流障碍和血液回流障碍两大原因引起。其除了与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组织清除等因素有关,术后的康复锻炼有很大关系。术后正确有效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是预防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瘢痕挛缩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4]。表1 2组术后4周患肢rom比较表2 2组术后12周患肢rom比较
乳腺癌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及心理压力等因素,卧床多活动少,肌肉在短缩状态下固定5~7 d,肌肉长时间固定不运动,容易造成失用性萎缩,使肌力不同程度的减弱和消失,由于动力作用丧失,收缩幅度减少,使相应关节受限。尤其是肩关节功能占上肢功能的60%[4]。
目前,常规的功能锻炼方法是通过文字资料及护士的言传身教进行,但由于患者语言、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护士技术水平、表达能力、人员少、工作繁忙等原因,康复指导达不到预期效果,患者依从性差,护士花费的时间也多。将自编功能康复操制成光盘,发放于患者,能使患者更直观、通俗易懂地掌握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还可反复观看或跟着学,提高了患者锻炼的兴趣[5]。同时,将音乐的旋律与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集音乐运动于一体,以不同速度、旋律、音调、音色,使患者患侧上肢产生共振,肌肉主动或被动的节律性收缩和松弛,有效地促进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双向传导作用,同时缓解了乳腺癌患者焦虑、恐惧、忧郁心理[6]。
集体训练促进了患者互相交流,提高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顺从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肩关节恢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了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代替胸大肌、胸小肌及腋下组织的作用,并通过对皮肤的主动和被动的牵拉能有效地防止瘢痕挛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4]。促进了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对生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韦田福,何全玲.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康复锻炼研究现状.现代护理,2007,13:218.
2 沈镇宙,李鹤成.谈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热点问题.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89.
3 苏兰若.新加坡乳腺癌病人的健康教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46.
4 郭兰青.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711972.
【关键词】 脑出血;康复训练;临床疗效;预后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病死率等特点[1,3],且近年来,患者出现逐年年轻化的趋势[4,5]。脑出血患者即使经过积极的临床救治,但是仍然常常残留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社会交往及生活质量,甚至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患者患病后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6,10]。如何减轻脑出血患者的残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广大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从而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15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经颅脑CT确诊。所有入组患者满足以下条件:①患者为初次发病或者患者虽然既往有发作但是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在1周以内。②患者有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入选患者排外有以下情况的患者:①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脑出血灶或者脑出血灶。②患者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者衰竭以及严重感染等。其中,男87例,女71例;年龄35~78岁,平均(66.37±11.38)岁,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79例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中,男45例,女34例;年龄35~77岁,平均(66.21±11.18)岁。在79例常规对照治疗组患者中,男42例,女37例;年龄35~78岁,平均(66.48±11.45)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脑出血患者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处理:控制血压血糖、止血、调脂、稳定斑块、营养脑神经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脑出血患者在其生命体征稳定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如下。
训练方法:①按摩康复:从肢体的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按摩力度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先慢后快,2次/d,15 min/次。②主动运动:手握轻器械创造上肢的闭链运动;在额状面和矢状面上,用不同硬度的球支撑腕关节,在各个关节度采用渐进负重的方法进行手臂的静力性练习和离心练习。③被动运动: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关节屈曲,康复师用其中一手固定患者打合一侧肩关节,另一侧手放在患者的骨盆部位,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心理暗示贯穿其中,这可增强患者对身体早日康复的信心,视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患者肢体的训练次数,延长训练时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于入院时及住院治疗14 d后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评定临床治疗疗效,疗效评定标准[11]:①痊愈: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脑出血患者可以正常日常劳作。②显效: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病残程度1~3级,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生活可以自理。③有效: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提高2级或失语、偏瘫症状好转。④无效或者恶化:治疗后脑出血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症状无好转,脑出血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及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经过为期14 d的住院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者72例有效,而常规对照组则有61例患者有效,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χ2=5.750,P
表1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5]。以往对脑出血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的方法阻断其病理过程,抗脑水肿及神经保护,最大程度地减少脑出血患者脑部的损伤。通过这些积极的治疗措施能挽救许多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早期没有积极地介入康复干预,有些患者因卧床制动,会出现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血管功能减退、直立性低血压、骨质疏松及精神衰退等继发性残疾和废用综合征,严重影响了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脑出血的早期康复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脑出血的治疗,不仅要保全脑出血患者的生命,而且要使脑出血患者最大化的恢复功能,使得脑出血患者达到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近年来已经提出的早期康复的理论,即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介入康复的治疗,因而大大减少了脑出血患者由于康复不及时而留下的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了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15]。
本文通过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158例脑出血患者在脑出血治疗2~3周后对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实施康复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头颅CT检查血肿吸收,无进一步出血。这提示只要脑出血患者神志清晰,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是安全的。经过为期14 d的住院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者72例有效,而常规对照组则有61例患者有效,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χ2=5.750,P
参 考 文 献
[1] 孟秀君,林巧,田沈,等.辽宁省三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9B):3003,3006.
[2] 葛锡泳,胡一河.苏州市居民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11):77,79.
[3] 滕玲,吴慧娟,杨成.重症监护室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6):425,427.
[4] 张群飞.临床观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效果.中外医疗,2011,26:79.
[5] 董媛媛,刘双双,孙兆青,等.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青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调查.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04,406.
[6] 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包头医学,2010,34(1):1,3.
[7] 李云鹏,柳胜生,苏旭燕,等.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8年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10,22(1):22,24.
[8] 冯丽娜,冯振翼,纪爱兵.脑卒中疾病经济负担的评价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1):170,171.
[9] 蔡乐,舒占坤,何丽明,等.昆明市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负担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68,169.[10] 舒占坤,蔡乐,杨媚,等.云南省丽江市农村居民脑卒中经济负担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3):2449,2450.
[1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379.
[12] 王芳静.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在基层医院的效果评价.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 82,83.
[13] 庞翔,赵丽繁.康复训练在偏瘫康复中的意义.实用医技杂志,2006, 13(24):4379.
方法:选取74例手深度烧伤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防止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结果。
结果:观察组手功能恢复率(86.5%)明显高于对照组(35.1%)。
结论:对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手深度烧伤 系统护理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5-02
人的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进行劳动的重要工具。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手部烧伤的占烧伤病例的44%,其中造成手深度烧伤的占手烧伤的39.5%[1]。手深度烧伤后会造成骨关节的强直和僵硬、手部产生挛缩、疤痕增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从而降低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和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造成患者手功能障碍,甚至残废的情况。因此,应及时进行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手部功能恢复训练。本文对74例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了常规护理以及系统的护理干预,揭示了系统护理对于手深度烧伤患者手功能恢复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烧伤整形科治疗的手深度烧伤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先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7例,23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5~69岁,平均年龄36.5±2.8岁;12例为火焰烧伤患者,7例化学烧伤,15例热液烫伤,3例电击伤。对照组37例,21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7~71岁,平均年龄38.5±2.7岁;10例为火焰烧伤患者,8例化学烧伤,17例热液烫伤,2例电击伤。所有患者均符合深度烧伤的诊断标准,87%的患者合并有其他身体部位的烧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按照患者的烧伤程度给予两组患者局部和全身治疗,预防低血容量造成的休克现象以及伤口感染、并发症等。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对照组常规的临床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则按制定的系统护理方案进行康复护理。
1.2.1 心理护理。研究证明,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改善病情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疾病特点以及患者心理问题,展开心理护理工作,及时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解疑除惑,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鼓励,列举成功范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依从性,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2.2 创面的护理。加强创面的护理有利于创面的尽快恢复以及预防感染。创面愈合期间,创口表面会有一些分泌物,对这些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洗,能加速创面的愈合;避免对瘢痕的刺激作用,预防创面出现溃疡或者产生水泡现象;控制陪护和探视人员,并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等,以减少创面感染的几率。
1.2.3 对抗皮片以及瘢痕挛缩。患者创面愈合后,应及时给患者戴上弹力手套或者弹力绷带,在康复训练的早期坚持每天24小时持续使用。随着康复训练的不断加强,30天后可解开弹力手套或者弹力绷带,但夜间休息时仍需佩戴。每天做好功能位的包扎固定工作,可利用矫形工具进行抗挛缩以及功能位的固定工作,若为掌侧烧伤患者则每晚坚持使用夹板做手指伸直位的固定,并使用纱布或指蹼套将指蹼分离。
1.2.4 浸浴疗法。在烧伤后期,可使用浸浴疗法促使瘢痕软化,以增强受伤皮肤的弹性,有助于各关节的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40℃左右的水中进行握拳、关节屈伸、对掌等锻炼活动,每2天进行一次,每次坚持25分钟左右。
1.2.5 局部按摩。每天坚持徒手按摩烧伤的手背,有利于止痛、消肿和促进血液循环。如对皮下组织与关节的间隙、植皮区域以及植皮的边缘,进行有弹性和柔韧的按摩,可增强皮肤的弹性,按摩力度应适当,避免皮肤破溃或产生水泡。
1.2.6 功能训练。
1.2.6.1 主动活动。指导患者使用拇指指腹与其他指腹做屈伸、握拳、对掌等活动,健手帮助患手进行掌指的指间关节活动,如左右手指的交叉、插入指蹼等活动。可借助握力练习器、手指肌力练习器等体疗器材进行功能训练。
1.2.6.2 被动活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活动的频率以及幅度根据患者的承受程度决定,肌腱受伤的患者,活动的幅度要小,以防造成肌腱的断裂或者滑脱。严格遵守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先屈伸,后握拳,最后对指训练的顺序。
1.2.6.3 生活能力的训练。早期训练期,鼓励患者自己刷牙、穿衣、吃饭等;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洗衣、晾衣服、铺床、打扫卫生等活动。随着瘢痕逐渐成熟,受压迫能力增强,可鼓励患者进行写字、拿袋子、进行手工制作等活动。
1.2.7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耐心传授患者或者家属康复训练方法,并指出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功能恢复训练计划,并做好回访监督工作。
1.3 统计学意义。用百分率表示数据资料,使用t检验[2],P
2 结果
治疗护理半年后,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疗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P
3 讨论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手深度烧伤患者的康复,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脑卒中 坐站转移能力 PNF骨盆模式训练
脑卒中后肌力和姿势稳定能力不足,无疑会导致患者在试图站起时易于跌倒,缺乏独立坐站转移能力已经被认为是导致日常活动危险性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更好地训练坐站转移能力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的骨盆训练模式进行练习,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功能的恢复,现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患者均系第一次发病入院;③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卒中;④无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⑤排除有其他引起坐-站转移障碍的情况,如既往有脊髓损伤、截肢、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及有共济失调症状的患者;⑥无听理解障碍性失语,能正确执指令。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别(表1)。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血管病治疗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药物治疗,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专业的同年资、技术水平相当的治疗师负责治疗工作。均采用如下康复训练方法:①仰卧位下肢股四头肌N绳肌等参与坐站转移能力的肌肉的肌力强化训练;②下肢本体感觉恢复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④辅助-独立站立训练;⑤站立位平衡训练。
实验组在进行常规训练的同时,增加骨盆的前伸模式训练和后缩模式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为:患者取侧卧位时髋膝屈曲90°,脊柱呈中立位。治疗师站在患者的身后,面部对着对侧肩关节。治疗师双手叠加在一起呈“夹状手”,放在髂嵴上,手指在髂嵴的前方,阻力的方向为向后、向下拉。患者听从治疗师的口令,同时让骨盆向上、向前移动,同侧的躯干缩短,至所有的协同肌都已充分收缩为止。然后治疗师迅速将双手叠加在一起,掌根放在患者坐骨结节上,手指朝着对侧的肩关节,阻力的方向是向前、向上推,使患者听从口令将骨盆向后、向下运动,同侧的躯干伸长,至所有的协同肌都充分收缩后结束[3]。具体训练频率按照“tens”原则,10次一组,一组10个,一天10组,持续8周。
1.3评定方法
①5m起立-行走计时测试(5m timed up-and-go test,5m-TUGT)[4]:即测试受试者从座位站起,向前以最快最稳的步伐在无障碍的平地上行走5m的距离,转身返回原座位坐下所需要的时间。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共17项,总分34分[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5m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下肢FMA评分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均缩短,实验组短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两组均明显提高,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坐站转移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应用次数达到4次/h[6]。据报道,站起困难是跌倒的常见原因,20%的跌倒发生在从轮椅站起的时候,22%则发生在从床旁边站起的时候[6]。因此,坐站转移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的骨盆训练,可以加强骨盆周围肌肉的肌力,改善身体两侧的平衡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兴奋向下肢传导,使下肢的多个肌群协调收缩。其中的骨盆前伸和后缩模式符合患者的坐站转移过程中骨盆的运动模式,多加训练能提高骨盆和髋部的稳定性和控制力[7]。此训练方法对建立脑卒中患者的正常运动模式,促进患者潜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379-380.
[3]纪树荣,王玉龙.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李敏,瓮长水,毕素清,等.计时“起立-行走”测验评估脑卒中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19-6821.
[5]王玉龙,张秀花,周菊芝.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聋儿康复机构寄宿制的托教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条件的制约。近年来,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因经济条件及康复力量的制约,以及听障幼儿居住地的分散,机构建设无法普及到基层,甚至有的县市一级至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干预机构,这种状况势必给那些距离机构较远的家庭带来了接送子女的困难,因此,寄宿制方式成为家长和管理机构无奈的选择。二是不同层次的家长需要。有些文化水平低,尤其是本身存在听力障碍的家长,他们认为在机构比在家里更有利于孩子语言学习和训练;少数家长借口工作繁忙,不十分重视幼儿的康复训练,把幼儿康复的责任推卸给机构和老师;还有的家长对康复效果失去信心,存在甩包袱的心理,趋于给孩子选择寄宿。三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虽然康复机构被列为政府扶持、资助的对象,但有限的财政拨款及财政预算内的职工编制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兼有民间康复机构的出现,机构管理者愿意设置寄宿班来吸引家长,同时略微提高有偿服务费用以补支出的不足。
二、寄宿制管理的三种保教模式及特点
学前聋幼儿康复机构不仅担负着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普通托幼机构保教结合的责任,而在寄宿制机构内处理好保育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重保轻教或重教轻保都会给聋幼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从保教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寄宿制条件下大致有三种保教模式。
1.保育模式。保育模式是指晚间活动主要由保育员来组织,它减轻了家长每天接送幼儿的烦恼,但保育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保育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分离,阻碍着听障幼儿语言、思维、身心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保育员人手不够的条件下,组织幼儿写字、画画、阅读、观看电视等静的活动较多,幼儿的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其直接的后果是压抑了好动期幼儿身体的自然发育。其次,缺乏沟通交流的语言环境。保育员忙于照顾幼儿的琐事,无暇和幼儿交谈,而孩子们面对的又是同样不能自由表达的同伴,在这种环境里,幼儿白天所学的语言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使用,学习正常语法的机会相对减少,相反为幼儿使用和自编手势语创造了条件,给幼儿的语言康复效果带来障碍。第三,保育员无法协调自由与纪律性的矛盾。为了便于集体活动的组织以及从孩子的安全考虑出发,保育员更多地强调幼儿对命令的服从和行动的统一,忽视幼儿好奇心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而纪律一旦固化为一成不变的规矩,那么也就会成为束缚幼儿心智的绳索,容易导致幼儿机械性思维的形成。
2.参与模式。有条件的康复机构,意识到晚间活动是白天课间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安排教师直接参与组织晚间集体游戏,同时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要求教师对部分聋儿进行有偿性的个别训练。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晚间幼儿活动的无序和自发状态,但是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和人手不够,还是无法为住宿机构内幼儿创造丰富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
3.委托模式。有些家庭,客观上存在着每天接送孩子的困难,但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下,由家长向机构提出,委托机构内教师担负起机构以外的时间的看护和康复训练。这种训练因为能够借助于教师家庭内的自然环境而优于前两种模式,比如本机构内教师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和语言发展水平,熟悉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开展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在日常活动中开展家庭式训练,让幼儿在较轻松游戏的环境里学习发音、习得语法;有机会与教师的其他家庭成员开展交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和范围,能促进幼儿扩展所学的知识,同进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让幼儿感受家庭的温暖。但是这种方法费用较高,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服务对象比较狭窄。
三、对策与思考
与学前教育理论大教育观念相呼应,康复界对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提出了以家庭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支持的指导原则。但是目前如果完全取消寄宿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单纯日托条件下,距离机构较远且贫困的家庭,家长可能放弃给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有的舍近求远,去更远的机构寄宿学习。因此作为具有抢救性意义的听力语言训练的机构,在兼顾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要尽量发挥家庭、机构、社区的作用。
1.坦陈利弊,建议家长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托教方式。机构管理者和教师不能因为扩大生源或片面完成任务指标而隐瞒或轻描淡写各种模式的弊端,应向家长实事求是地介绍机构内的情况及寄宿制方式的利弊,建议家长能够周托的就不要月托,能够日托的就不要周托。这种沟通工作很有必要,它既是对幼儿负责的表现,又是树立家长科学的康复观及正确对待康复效果的基础。
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家长给幼儿选择日托创造条件。7岁以前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错过这个阶段,或者没有给幼儿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那么其学习语言的潜力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也将事倍功半,因此残联组织及康复机构应该想方设法为那些希望日托的家长创造条件。比如,康复机构可以安排接送车辆派专人跟车接送孩子,或者与有关部门协商,建议增加往来机构的公交线路或公交站点,以便减轻家长来去接送之苦和经济之累,扩大日托的范围,增加听障孩子康复训练的机会,提高康复效果。在一些经济发达、辖区较广的地区,还可以适当发展康复训练的分支机构,增加康复训练点,扩大康复覆盖面。此外,要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办特殊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个人开办康复训练机构吸纳听障幼儿,提高同类机构的康复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