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第1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9%,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8-01

康复医学已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脑病康复、骨病康复来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并未被广泛认知,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而言,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1]。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65-82岁,平均71.6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止咳祛痰及茶碱类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主动康复。教会患者进行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法。同时结合我国古代养生保健操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这些保健操可以带动胸背的呼吸肌运动,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可增强下肢肌力及下肢的灵活性[2]。

1.2.2营养康复支持。肺康复患者病程较长,消耗大,患者体质虚弱,故应加强营养,尤其注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3]。我科室根据辨证施膳总结出一系列利于肺病康复的餐饮处方,同时嘱患者三餐定时定量,以餐后不感到腹胀为度,忌饮食过量,忌食用不卫生、不新鲜或生、冷食物。

1.2.3合理氧疗。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到损害,加之肺部感染,进一步阻碍了肺泡气体的正常交换,结果引起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氧气又不能顺利地进入血液,因此大多数患者处在缺氧状态,要向患者介绍吸氧的好处,使其配合治疗。

1.2.4帮助排痰。支气管扩张、COPD、肺心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感染时,均可出现痰液增多的现象,应告知患者原因,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使用药物后或推拿、拍背、引流等手法帮助患者将痰液尽快排出体外。

1.3疗效判定。疗效判定:显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无咳嗽,无喘息、呼吸困难。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肺病康复的诊疗方案也已成熟,在国内很多医院已将肺病康复作为康复科的一个项目进行临床科研,通过药物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进行肺康复,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具体到本次研究,我们首先向患者普及疾病原、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知识,并且加强治疗期间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使患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合理氧疗、食疗、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机体锻炼等。

我们为患者安排的主动康复主要着眼于呼吸功能的锻炼。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呼吸操练习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其次,由于此类疾病的慢性进程,患者能量消耗大,容易引发营养不良而使病情加重,及时补充营养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极为重要。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力受到患者全身营养状态的制约。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提升其呼吸肌的肌力,改善疾病预后。

另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多存在长期慢性低氧,可引发肺血管广泛收缩及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对此应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氧疗。长期氧疗能显著提高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消除组织低氧状态,防止甚至逆转低氧所引发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显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掌握肺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青,余海滨,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5):642-645

[2]封玉琴,胡冰.营养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5):67-68

第2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95-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长[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常因感染而导致急性发作,易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2]。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呼吸衰竭,且在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取得突破性进展[3]。本研究采用NIPPV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旨在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参照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进行诊断[4]。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期内有咳嗽、胸闷、气促加重;咳痰能力下降,痰量增加且呈黏液脓性。根据是否应用NIPPV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8~79岁,平均(65.0±6.0)岁;NIPPV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43~80岁,平均(67.0±7.0)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tension,PaO2)、动脉血pH值、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排除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意识障碍拒绝NIPPV治疗;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利痰止咳、吸氧、纠正酸碱平衡、控制感染等。NIPPV治疗组:采用S/T模式,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进行辅助通气,控制氧流量为(5±1.5)L/min,呼吸频率(15±3.8)次/min,呼吸压力缓慢调节至(5.0±1.2)cm H2O。机型为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VERSION型。4h/次,1次/d,治疗持续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变化水平。

1.3 疗效判定

无效:呼吸衰竭及肺功能均未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检测值无明显变化。显效:临床症状有改善,各检测指标有好转。有效: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各检测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5]。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NIPPV组各有20例患者,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较性。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对照组和NIPPV组在治疗1周后pH、PaCO2、PaO2、HR、RR值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血pH值及PaO2上升,PaCO2、HR、RR值下降,与治疗前检测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3 临床疗效比较

NIPPV组20例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为肺部呼吸受限且呈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根据病程的发展主要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6]。COP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7]。急性发作期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感染,极易产生严重的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8]。

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的区别是无需建立人工气道,采用无创的方式进行正压辅助通气,减轻患者的痛苦[9]。NIPPV采用鼻(面)罩方式将患者于呼吸机相连,避免了建立人工气道所带来的并发症[10],并且可以间断或长期使用,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同时,由于无创通气为正压通气,能够有效减小呼吸负荷,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氧耗量,从而提高PaO2,降低PaCO2[11]。因此,NIPPV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尤其是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NIPPV组有效缓解了呼吸衰竭症状,肺功能得到改善,治疗后各项血气指标接近正常值,总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的70%(P

综上所述,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能有效缓解其呼吸衰竭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叶熊,李永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418-418.

[2] 周玉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9):781-783.

[3] 詹庆元,李洁.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16(8):1323-1326.

[4] 彭敏,蔡柏蔷.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05, 44(5):394-397.

[5] 杜玉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515-517.

[6] 王翠茹,李玲,韩云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32):19-20.

[7] 高远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0):9-10.

[8] 王蓉美,张波,王东,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 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1):19-21.

[9] 张波,俞梦孙.无创正压通气技术[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5:003.

[10] 黎毅敏,罗群.无创正压通气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0):726-729.

第3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成功率,缩短有创机械通气(IPPV),总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减少再插管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控制窗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需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适应症之一。且用机械通气治疗加强呼吸支持与气道管理是治疗关键措施。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经典方法,但该方法是有创伤性,并发症多,极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从而造成病情反复,上机时间延长和撤机困难,甚至治疗失败。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技术。2008年9月~2011年9月我们采用王辰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策略的理论及方法[1],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上机患者进行了序贯性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9月~2011年9月我院呼吸衰竭34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COPD诊治指南[2]且符合气管插管和IPPV治疗指征。所有患者胸片均显示有支气管-肺部感染表现,并至少合并有下列一项指标:痰量增加,痰色变黄或呈脓性,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中性粒细胞>80%;且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严重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并出现胸腹矛盾运动;(2)呼吸频率>35次/分;(3)低氧血症(PaO2

1.2肺部感染控制窗(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PIC window)[3]临床表现为痰量减少,黏度变稀,痰色变白、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降低、胸片上支气管-肺部感染影消退,这一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的阶段即称为“肺部感染控制窗”。

1.3病例排除标准:合并进行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严重的左心衰竭、;上消化道穿孔、梗阻、大出血或近期有消化道手术;除肺性脑病外的其他中枢神经性疾病;颜面部损伤或畸形者。

1.4方法:所有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如抗感染、扩张支气管、抗炎、祛痰、引流气道分泌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的基础上,均经口气管插管建立有创人工气道接受IPPV治疗。呼吸机采用PB840或PB760有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A/C)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SIMV+PSV),并常规加外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3~5cmH2O。根据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血气分析和耐受情况,逐步调整吸入氧浓度(FiO2),潮气量(Vt)或者吸气压力(Pi),呼吸频率(f),支持压力(Ps)水平等。序贯组(治疗组)在肺部感染治疗窗(PIC)出现后,病人神志清楚,肌力较好,咳痰有力时,拔出气管插管,改用NIPPV(无创正压通气)。无创通气采用RESMED呼吸机(澳大利亚瑞斯迈公司生产),参数为S/T模式(自主/时间),吸气压力(IPAP)为10~22cmH2O,呼气压力(EPAP)为4~8cmH2O,背景频率(f)为10~16次/分,使其呼吸频率90%,PaCO2 45~60cmHg。随着病情好转,逐步缩短NPPV时间,降低吸气压力(IPPV)至8cmH2O,待病人自主呼吸稳定3~5天后撤离NPPV。而对照组在PIC出现后,仍继续予以IPPV,逐渐降低支持频率,支持压力(Ps)至6~8cmH2O,稳定达4小时后,在充分清除声门下滞留物后停机拔管。两组患者在撤机后48小时内出现以下情况则为撤机失败,需要再插管予以机械通气: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明显加重伴喘鸣,R>35次/分,PH20mmH2O,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道分泌物增多且清除困难。

1.5观察指标: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改用NPPV 2小时,24小时后,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接受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数,院内死亡率。

1.6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序贯组和对照组出窗时间分别为(5.1±1.6)天和(4.9±1.7)天,P>0.05,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出窗时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和生命体征(心率,呼吸和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见表2.序贯组IPPV时间短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导致患者住院的最重要的原因。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这类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改善通气和氧合,缓解呼吸肌疲劳,减少动态肺过度充气(DPH)及其不利影响;建立人工气道利于痰液引流,在降低呼吸功的同时为控制感染创造条件。COPD急性加重的原因包括支气管-肺部感染,肺栓塞,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左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等,其中支气管-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呼吸衰竭的发生与呼吸肌疲劳和痰液引流不畅两方面因素有关。而早期的有创机械通气多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缓解呼吸肌疲劳,并加强痰液引流。其中人工气道的建立保证气体回路的密闭、保障气道湿化并能够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以维持气道的通畅。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使患者耐受性差,而且由于带有气管内导管,可使细菌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以及气管内吸痰等操作的污染,呼吸机管路的污染,易引起VAP的发生,造成病情反复,撤机困难。据王辰等的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理论[4],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以PIC为切换点把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支气管-肺部感染和改善通气功能不全。这种通气方式可以较好的引流分泌物,改善通气,降低呼吸功,迅速的控制感染;第二步:在PIC出现后,意味着肺部感染已经基本控制,气道分泌物的引流的问题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但由于气道阻塞状态和呼吸肌疲劳仍然存在,自主通气功能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只要采取能够支持患者通气的措施即可稳定并进一步改善病情。这种判断使我们能够在出现PIC时及时拔出气管内导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NIPPV)来辅助通气,继续帮助患者解决呼吸肌疲劳和通气不良的问题。这种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有效的避免了两种通气方式的缺点,使VAP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大大减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控制患者的病情,缩短有创通气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总死亡率,降低了总住院费用,提高了抢救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辰,商鸣宇,黄克武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12-216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第4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型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 有创通气;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033-03

doi:10.14033/ki.cfmr.2016.16.0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当患者在急性发作以后,尽管其临床症状会相应的有所缓解,然而其肺功能却仍旧继续恶化,疾病发展至后期,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衰竭,最常见的是2型呼吸衰竭,最后出现肺性脑病,其病死率高[1]。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主要手段,而机械通气是纠正呼吸衰竭的最佳方法。随着对机械通气的深入研究,近年应用无创通气改善2型呼吸衰竭成为新热点[2]。但部分患者需中转有创机械通气,何时采用无创通气,何时采用有创通气,尚无定论。本文比较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COPD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最佳时机及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2010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为COPD并2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60~8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根据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数值,分为轻度呼吸衰竭组(60 mm Hg≤PaCO2≤80 mm Hg)

及重度呼吸衰竭(PaCO2>80 mm Hg)组,每组40例。轻度呼吸衰竭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重度呼吸衰竭组患者同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病情程度(PaO2、PaCO2、神志)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轻度呼吸衰竭组及重度呼吸衰竭组的第一小组患者首先选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第二小组患者选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两组均予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各组患者在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后3、12、24、48 h后呼吸、心率、神志等症状、体征变化。(2)观察各组患者在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后3、12、24、48 h后氧合指数、PaCO2变化。(3)观察各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预后,以可顺利撤机判定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轻度呼吸衰竭的两组患者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比较

轻度呼吸衰竭的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3、12、24、48 h后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重度呼吸衰竭的两组患者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比较

第5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且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 目前此病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免疫能力较低, 肺功能受损, 容易并发各种类型的心脏疾病, 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2]。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可降低患者气管插管率, 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本次研究对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4例, 女26例, 年龄58~82岁, 平均年龄(71.41±5.60)岁, 病程6~18年, 平均病程(11.51±1.80)年, 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等方式进行治疗, 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鼻导管吸氧量2~3 L/min。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机(美国伟康, BIPA Pvision)治疗, 抬高患者头部30°, 佩戴合适面罩与鼻罩, 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同期/压力控制通气, 心率14~20次/min, 起始吸气相气道压力6~8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呼气相气道压力3~5 cm H2O, 后将吸气相气道压力升高至16~20 cm H2O, 血样饱和度高于90%, 潮气量为7~10 ml/kg, 根据患者病情和SpO2进行给药浓度和通气时间的调整。当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不显著时, 应待2 h后再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进行血气分析, 记录相关指标, 术后随访1年, 对发生的不良时间进行记录。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血气指标, 包括HR、RR、SpO2、PaO2、PaCO2。②比较两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 包括呼吸道感染、气促、咽喉干燥、腹胀、死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两组HR、RR、SpO2、PaCO2、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治疗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5%, 显著低于对照组37.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患者支气管平滑肌出现痉挛, 呼吸道阻力上升, 进而降低肺泡通气进行性, 导致机体缺氧, 同时抑制中枢神经, CO2潴留, PaCO2升高, 故常合并重度呼吸衰竭,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3]。机械通气是将导管插入气管中, 从而建立人工气道, 给予患者正常的呼吸支持, 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常发生机体损伤时间, 例如气压伤、呼吸机肺炎等, 术后易发生感染, 且并发症较多。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过压力支持的形式给予吸气压力, 在呼气时调低正压, 降低呼吸道阻力以及肺-胸廓弹力阻力, 同时有利于开放小气道, 缓解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 可解决机械通气的相关问题, 更利于患者接受[4]。

动脉血气分析是对无创正压通气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血气指标均吸优于对照组, 表明无创机械通气能够释放出患者体内CO2, 缓解CO2潴留情况、并改善生命体征和呼吸功能。在实施无创正压通气前能够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 要将面部畸形、气胸、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在外, 治疗中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5]。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其安全性显著较高, 同时可减少住院时间与价格, 与相关研究相符[6]。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能出现气促、胃部胀气等并发症, 这是影响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表示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机时应遵循操作规则, 做好清洁工作,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 有利于患者预后, 可降低气管插管,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安全性较好, 有利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力. Bipap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中重度呼吸衰竭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河北医药, 2014, 12(6):876-877.

[2] 杨锦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32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09, 20(7):194-195.

[3] 邓洁, 汤渝玲. BiPAP无创通气与常规治疗COPD呼吸衰竭50例观察.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0, 31(6):600-602.

[4] 杨华, 周志才, 奚峰, 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疗效.江苏医药, 2010, 36(11):1340-1341.

[5] 李圣海, 吴红霞.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意识障碍疗效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9):1505-1506.

第6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情逐渐发展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人工机械通气是治疗的重要方法,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1月~2011年2月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20例,并与常规鼻面罩吸氧治疗的20例比较,结果显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2~83岁,平均(75.4±15.6)岁,病程5~26年。疾病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和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治疗组纳入标准:意识清醒能够合作;有自主呼吸;血流动力学稳定;pH≥7.25。排除标准:意识模糊或昏迷、自主呼吸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难以纠正;痰液多无力排除、气道梗阻;不能耐受鼻面罩吸氧;pH≤7.25;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平喘、祛痰和鼻导管吸氧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NPPV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心电监护、动脉血气指标监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面罩酒精吸氧,吸入气氧流量4~7 L/min,治疗组应用BiPAP呼吸机(美国伟康公司生产,S/TD型)进行无创通气,配以湿化器治疗。患者取半卧位,经鼻面罩吸气。吸气压力(IPAP)8~10 cm H2O,呼气压力(EPAP)2~4 cm H2O,氧流量4~7 L/min,呼吸频率14次/min。呼吸机模式采用S/T模式。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调整IPAP、EPAP、氧流量以及呼吸频率,当病情好转后逐渐降低IPAP、EPAP和氧流量直至脱机。机械通气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脱机后改用鼻导管吸氧继续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72 h分别测定血气分析,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如患者病情恶化,意识障碍加重,SaO2下降,CO2潴留加重,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气指标(pH、PaO2、PaCO2)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病情比较 两组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治疗组未发生死亡病例,对照组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治疗组在气管插管率和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病情比较

2.2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72 h血气分析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并发症 治疗组通气初始有8患者有紧张、恐惧感,经采取心理疏导、调节拉力带或鼻面罩位置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轻微腹胀,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发生皮肤受压后局部充血糜烂等并发症。对照组无并发症发生。

表2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P/sup>P

3 讨论

COPD患者病情发展到后期往往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常规抗炎、平喘和祛痰等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满意。既往临床上通常给予有创通气治疗,即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但这种有创机械通气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治疗费用高,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患者及家属不易接受[3]。NPPV无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只需通过鼻(面)罩行正压通气,因而创伤小且并发症少,患者较容易接受。NPPV通常采用BiPAP治疗,BiPAP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其治疗原理为:吸气压(IPAP)克服气道阻力,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肺泡通气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促使肺泡中氧向血液弥散,减少无效腔的气量;呼气(EPAP)防止细支气管的气道陷闭,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使肺泡内CO2有效排出,从而达到提高PaO2、降低PaCO2的目的[4,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鼻导管给氧治疗比较,采用NPP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病程缩短,病死率显著降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提示NPPV可以快速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且NPPV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这些结果与丁占祥等[6]报道的相似。然而,尽管NPPV对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出现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NPPV的疗效相对较差,本研究中治疗组有2例出现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经NPPV治疗4 h后,临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只能改为有创机械通气行气管插管。此外,对于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有气管插管指征患者,如气道梗阻的患者,NPPV治疗并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NPPV并不能完全替代有创机械通气,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方式。

总之,NPPV治疗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可部分替代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 叶任高.内科医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

[3] 田秀红.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1):4984-4985.

[4] 邵文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海南医学,2010,21(19):16-18.

第7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COPE)合并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成功撤机的最佳时机、方式及护理,提高撤机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4例COPE合并RF的患者运用机械通气的全身情况及呼吸功能的评估,采用过渡撤机和间断撤机两种方式撤机。在撤机前后注意病情观察、呼吸道的护理及心理护理、配合营养支持等护理。结果  24例患者全部撤机成功,其中过渡撤机18例,间断撤机6例。结论  呼吸机撤机时机和方式的掌握是成功撤机的关键,精心的护理是成功撤机的保障。

[关键词]  撤机;机械通气;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COPE)是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和肺气肿、小气道病变,是气流阻塞的主要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处理不及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是一种抢救COPE合并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增加肺部感染,呼吸肌力下降,同时还会产生呼吸机依赖。我科2002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24例COPE合并RF的患者,均采用了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现将成功撤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55~88岁,平均(72±12)岁,均诊断为COPE急性发作合并RF,均采用了呼吸机治疗,所用的呼吸机为美国产的纽邦E500,上机时间为5~28天。

1.2  撤机的方法

1.2.1  把握撤机的最佳时机  当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呼吸参数指标达到下列标准时可以撤机。(1)患者的整体情况的评估:当患者机械通气后,原发病得到了控制或好转,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正常,各项生化指标正常,自主呼吸增强,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而且降低机械通气的各项指标后患者能自主代偿,无并发症发生,结合呼吸机参数达到规定标准时可以撤机。(2)撤机时呼吸参数指标:最大吸气负压>2.94kPa,潮气量8~10ml/kg体重,FiO2 40%,R 12次/min,PEEP≤0.49kPa,PaO2≥8kPa,PaCO2<6.7kPa[2]。

1.2.2  掌握撤机的方式  当患者病情达到撤机标准时,酌情选用过渡撤机或间断撤机。(1)过渡撤机法: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IPPV-SIMV-CPAP)等待ASB+CPAP模式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步脱机,开始时每天停用3~5次,30min/次,以后逐渐增到停用1~2h/次。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2个白天患者能自主呼吸,才考虑撤机,撤机后予气管导管内吸氧。本组有18例患者过渡撤机成功。(2)间断撤机法:当短期撤机后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频率增快、PaO2<8kPa、PaCO2>7.33kPa等一系列症状时,立即恢复机械通气。采用逐小时撤机,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加每日白天撤机的时间,逐渐减少晚上上机的次数和带机的时间,直至完全撤机。本组有6例患者成功进行间断撤机。

2  结果

24例患者均成功撤机,撤机后患者自主呼吸均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咳嗽有力,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3  护理要点

3.1  撤机前的护理

3.1.1  撤机前的临床观察  (1)呼吸监测:停机时吸氧2~5L/min,如患者安静、末梢红润、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可继续停机,若患者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快、血压不平稳、烦躁不安等表现时,应立即上呼吸机,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以致病情恶化[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CG、BP、SpO2,若血压升高而呼吸加快,则提示PaCO2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心肌缺血时,可考虑PO2下降;当SpO2<90%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2<60mmHg,应重新接上呼吸机,并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如果停机前后3min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3.1.2  保证充足的营养支持  本组患者除静脉补液补充能量外,还常规予以鼻饲,补充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电解质,但应注意避免糖摄入过多,以防CO2产生增加,不利于撤机。

3.1.3  调整好患者的心理状态  COPE并发RF为慢性病,病程较长且病情危重,患者对呼吸机机械通气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对撤机存在疑问和恐惧,因为此撤机前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其阐述运用呼吸机的目的只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只要病情稳定,配合治疗,就能撤离呼吸机,使患者认识到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其紧张情绪,并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以配合撤机顺利实施。

3.2  撤机后的护理

3.2.1  严密观察病情  撤机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和温度、SpO2等情况,脱机30~60min复查动脉血气分析,持续心电监护,如出现异常,立即恢复呼吸机辅助通气。

3.2.2  做好呼吸道的管理  (1)正确湿化人工气道;(2)正确吸痰;(3)常翻身、拍背,以促进患者自主排痰;(4)指导患者做呼吸操、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方法。尽快恢复其呼吸功能。

4  讨论

4.1  COPE合并RF应用机械通气的原则  为早用、早撤,应选择和掌握好撤机的最佳时机。撤机过早,易出现病情反复,过晚则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4],本组24例成功撤机,撤机后无明显呼吸困难,PaO2>9.6kPa,SpO2>95%各项生命指标正常。撤机时间一般在上午进行,因此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同时也便于病情观察和出现意外情况的抢救。

第8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关键词] 不同时相;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043-02

Clinical analysis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different time phas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IU Yi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Yuebei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different time phas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One hundred COPD patients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night group and day group, with same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the night group was given noninvasive ventilator at night, while the day group was carried on in the daytime. The symptom scores of dyspnea, lung function,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lung function improvement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night group and day group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 scores of dyspnea, the level of CRP and BNP of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at n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can help to reduce the acute attack times of COPD, th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Different time phase; Noninvasive ventilat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ical analysis

本次研究以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时相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的疗效,旨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收到了理想的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科2011年4~10月收治的1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55~87岁(平均68.5岁),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夜间组与白昼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肺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脑钠肽(BNP)水平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夜间组与白昼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无创通气采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BiPAP),呼吸模式(S/T),氧流量5~8 L/min,吸气压10~25 mm Hg,呼气压3~12 mm Hg,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各项指标,维持氧饱和度高于90%,氧浓度低于35%,每日使用8 h以上,逐渐升高PEEP达8~12 mm Hg,峰压不超过30 mm Hg。夜间组于夜间进行治疗,白昼组则在白天进行。对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困难症状评分、肺功能、CRP及BNP水平进行比较。肺功能检测采用意大利科时迈公司生产的quark PFT肺功能仪;血清CRP及BNP采用ELISA法测定;呼吸困难症状评分采用Borg评分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统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困难症状评分改善

本次研究中,夜间组呼吸困难症状评分下降(0.9±0.3)分,白昼组则下降(0.6±0.4)分,两组改善状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肺功能改善

本次研究中,夜间组与白昼组平均肺功能改善值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结果见表2。

2.3 血清CRP及BNP

本次研究中,夜间组CR/BNP改善值为(1.5±0.7) mg/mL和(14.0±6.5) pg/mL,白昼组分别为(1.9±0.6) mg/mL和(19.0±7.1) pg/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发展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多与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最近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COPD患病率达到8.2%。可见该病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夜间应用BiPAP治疗COPD,可显著降低CRP/BNP水平。分析其原因,这应是由于COPD患者常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此时气道发生炎症状态,CRP/BNP表现出增高的趋势,参与机体应激反应[3]。而BiPAP的应用可减少夜间COPD急性加重的次数,由于炎症反应减少,CRP/BNP也显著降低。同理,呼吸困难评分也随之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患者于清醒时接受治疗,更易配合通气,从而改善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功能,这就使得不同时相应用BiPAP对呼吸功能的改善相去不远[4]。

传统机械通气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且操作技术要求及费用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BiPAP已成为COPD的最有效治疗措施之一,能减轻呼吸困难,降低PaCO2,从而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降低病死率[5-6]。对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适当放宽无创通气适应证,选择自主呼吸能与呼吸机配合,具有排痰能力,且无机械通气禁忌证者。同时尽早上机,及时帮助患者纠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泵功能并促使咳痰,可有效地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使用前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必要性、正确的配戴方法等,不断鼓励和安慰患者,提高依从性,调整设备以增加舒适感,利于患者耐受。注意观察病情,指导患者间断咳痰,尽量用鼻呼吸,防止腹胀及痰栓形成,必要时置胃管排气,加强护理。在应用过程中若出现呕吐、严重的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停用。对极度危重的呼吸衰竭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且引流不畅者宜尽早进行有创通气。

本次研究100例COPD患者经BiPAP无创通气治疗,均纠正了缺氧症状,避免了气管插管、切开及有创机械通气。同时表明夜间应用BiPAP更有助于减少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雪峰,乜庆荣,张爱民,等.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7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0):1225-1226.

[2] 吴展陵,程菁,钟敏华,等. 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199-199.

[3] 黄桃,周发春,万东,等. 使用BiPAP Vision呼吸机单孔型和平台型呼气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碳酸血症[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4):216-219.

[4] Tara Lamont,Dagmar Luettel,John Scarpello,et al.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oxygen therapy in hospitals: summary of a safety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J]. BMJ,2010,340(7741):313-314.

[5] 黄桃,周发春,万东,等. 使用BiPAP Vision呼吸机单孔型和平台型呼气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碳酸血症[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4):216-219.

第9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吉林省前郭县医院 吉林省前郭县 131100

【摘 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机械通气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对照组经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不及观察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 肺心病;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肺部疾病,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大部分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多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对其生活质量造成恶劣影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肺部疾病患者中约有占比15-35%者有机械通气的需要[1]。我院在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采用了机械通气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2014年12月接收的60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2]。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61.6±5.8)岁。纳入标准:神志清醒且痰量不多的患者;可自主呼吸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面罩或鼻导常规氧疗未见改善的患者;无机械通气禁忌证的患者(如大咯血、误吸引发的窒息性呼吸衰竭等);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肺大泡等疾病的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施加机械通气治疗,具体为:患者于机械通气治疗前,先于气管内滴入4000U蛋白酶联合2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以便于痰液咳出。即采用呼吸机(德国西门子Servoi)治疗,IPAP为8-10cmH2O,PEEP为10-15cmH2O,参照通气和氧合,潮气量设定为10-12ml/kg,RR为12-16次/min,期间参照患者的实际病情,为病情严重者行行肺保护性通气治疗,呼吸机模式为PEEP+PSV+SIMV,潮气量为5-8ml/kg,气道峰压为15-25cmH2O。此外,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行动脉血气分析,我院在患者疗程前3d且治疗时间持续1-1.5h后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根据PaCO2、PaO2结果调整治疗参数。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主要指标为PH、PaCO2、PaO2血气分析指标,以判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60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生活质量高则患者的评分高[3]。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气分析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PaCO2、PaO2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明显不及观察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不及观察组(P<0.05)。

3讨论

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时,其小气道的阻力会加大,从而形成呼气末正压,增加耗氧量,使患者的呼吸肌变得疲劳,进而导致PaO2下降、PaCO2升高,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出现死亡事件[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施加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CO2、PaO2较之于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明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家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6(18):259-260.

[2]于闯,张振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血气指标控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5,1(0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