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合式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雨课堂;计算机通识课
1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开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基础工具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通过开展计算机通识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能力和基本的信息素养[1]。但在计算机通识课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统一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计算机通识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学内容、学步骤的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课堂的知识密度太低,基础差的学生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进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1.2大班化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内容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展模式是“理论+实践”。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取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教学方法,实践课在机房进行,学生针对理论课的案例和练习题进行实践操作。受师资和机房资源的制约,计算机通识课采用大班式教学,一直存在着课时数不足、班容量大、课堂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1.3结构化考试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匹配
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2]。当前计算机通识课的考试形式大部分是纸质笔试或上机考试,考试题型多为结构化类型,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考查的目标侧重于识记层次,而对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2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改革思路
2.1拓宽学习渠道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算机通识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将MOOC、微课、国家精品课等多种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和查漏补缺,自定步调的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2.2创新教学模式
打破原有的“满堂灌”型的教师讲授模式,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基于任务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合作,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创设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力。
2.3加强过程考核
计算机通识课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应注重综合性,考核方式应注重多元化,加强过程考核,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项目完成度、实验操作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既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兼顾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
3基于雨课堂的计算机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1理论基础
根据美国学者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3],如图1所示,塔尖的“听讲”是当前计算机通识课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两周以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学习效率最低。接下来常用的“阅读”“试听”“示范”“小组讨论”“实践”和“讲授给别人”等学习模式的学习效率逐级提升。依据此理论,本研究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开始计算机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把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体现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3.2方案构建
学习活动设计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重要条件,结合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方案,方案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时间节点,分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又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类型,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按照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PPT课件、在线课程、导学案等学习资源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在线预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前测。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提供的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流程,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也要根据导学案和预习情况多方搜集资料,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课中—合作学习阶段课中采用面对面和雨课堂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在线签到功能对学生进行考勤,采用随机点名和弹幕互动功能引导学生针对关键知识节点进行头脑风暴,采用同步测试功能获取教学反馈,调整课程节奏。课堂中创设了作品展示和作品投票环节,每学完一章节的内容,学习者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品,如采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的演示文稿作品,采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的小程序等,作品的质量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一直处于互动状态,保障了课堂的效率和活力。(3)课后—综合应用阶段在此阶段,学生需要采用思维导图工具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汇总,并经过具体实践将抽象的、静态的、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娴熟的操作技能。计算机通识课的课后作业一般不是结构化的测试题型,而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对任务的拆解、拓展和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脚手架”功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教学内容的真正内化。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立体化;电工电子;信息技术;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发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商业资本、互联网公司的极大兴趣,在2012 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为全球开放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运用于美国,研究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号文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意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 号文件),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5 ]。由此,MOOC的出现,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平台,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铺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是为该校三个非电类学科下的20 多个专业在校生以及全国非电类专业学生而开设,是这些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同年“电工学”课程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并获得2017 年度中国大学MOOC“新锐奖”。2018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在“电工学”教学和实验改革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并于2014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背景和意义
翻转课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渠道单一的状况;有助于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问题难于理解、讨论互动少等系列问题。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有助于教师建立多元化教学,使学生们可以自由学、重复学、互学、群学。图1 为新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电工电子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战技能的培养,教师和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相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线下交流、实验等多种形式,如图2 所示。
2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电工电子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展开,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的教学成果之一―――教材的编写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书,而是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编写出多本新型态教材,不仅让本校学生获益,更为全国高校电工电子教学作出积极贡献,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高的学习效率。主要成果列举如下:(1)2005 年国家精品课“电工学”。(2)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面向全校电气、电子、控制、信息等电类与机械、材料、能源等非电类共计43 个相关专业,3000 多名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本课程既包括基础型验证实验、设计型实验,又包括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大学MOOC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累计开课5 次,学习人数达7 万人,是非电类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2017 年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2018 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iCourse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廉玉欣主编电路实验教程刘东梅主编电工学实验教程王宇红主编电工电子EDA实践教程李琰主编高级电子学创新实验教程王猛主编下面以《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新形态教材为例介绍新形态教材的特点[6 ]。在这本变“鲜活”的书中,可以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课程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授课。线上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关联视频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重点难点、测试题、作业题、讨论题。首先打开这本第一页就有“与本书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使用说明页”,从中可以看到本书配套数字资源网站,用户注册后输入封底的密码,方可登录如图3 所示,学生可以到网站下载、观看与本书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可直接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如图4 所示。扫描二维码后读者会发现:书中的视频不是简单的把传统50 分钟课堂的内容,划分成几个6-15 钟的短视频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优化设计,既保证了每个知识点的独立性,又兼顾到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内容的系统性和风格的一致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们线下自学能力,同时吴建强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一睹名师讲课风采和魅力。
3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特点
新形态教材是一本变“鲜活”的书,承载了更多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对它的介绍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要求更高。为此,构建高校体验式电工电子立体化教材体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前沿性与先进性;(2)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3)立足立体化与系列化;(4)基于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基于新型态教材的特点,本套电工电子立体化新形态教材建构的主要特色是:(1)在内容编排和体系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重构,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又大量涉及了电工电子教学的实务与经验。(2)对教材的展现形式进行设计。根据教师备课教学需求出发,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逻辑地将相关教学备课资源进行系统编排,帮助授课老师快速找到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实务和间接经验信息,提供教师对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引入、课堂案例、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实验实践、课堂视频、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资料,以互联网为依托,图文声像全方位对学生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书中设置边栏,用于编排二维码,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授课教师方便、快捷、灵活地备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授课效果。(3)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集课内外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集、阅读材料、网络资源链接指引、实训指导以及学生实践成果平台等。将传统教材与辅助数字化资源集成于一体,在拓展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训练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动静结合,纸质教材变得生动有趣。纸质教材中将教师讲课视频、动画、彩色图片制作成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观看,让原本静态的书变得“鲜活”。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关键词: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贯穿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及专业素养才能得到稳步提升。在美国日渐流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真正学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但是如何将国外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办学过程中实际的条件,借鉴并深入融合到我们的课堂。本文根据我院实际教学条件和情况,提出了“混合式翻转课堂”,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得以开展和实施。
1 研究背景
教学条件,课堂教室的制约已成为我院课程安排的最大问题。我院搬迁至职教城新校区,教室的建设以50座位以下的教室为主,80座以上的教室占总教室数的不到三分之一。由于师资队伍数量的制约,以及大一新生以公共课为主,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多以合班上课为主,导致教室资源使用不合理,小教室利用率非常低,而大教室资源严重不足。本文提出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是将合班上课的大班级(人数超过80人以上)平均划分为两个小班,教师将课程任务进行分解,其中一部分的知识要求一半的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完成,另外的学生在教室听从教师讲解,并将在课堂外有疑问的知识点拿到教室与老师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以时间换空间,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2 研究条件
2.1 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良好
学院高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网,建设了十万兆核心、万兆主干、千兆桌面、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提供包括www、vpn、数据存储、单点登录等基本服务,为“混合式翻转课题”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2.2 信息化手段教学手段运用合理、有效,操作使用熟练
购买世界大学城空间10,000个,全面实施空间教学,全面实施数字管理和服务。所有开设的高职课程,都是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完成,各门课程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的各类视频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在线作业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完成自己的作业,并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建立群组,利用留言板等互动交流方式随时随地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3 以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展开如何实施混合式翻转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普修课,所有大一新生都必须完成这门课的学习,实践操作性很强,并且要求所有的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考证。该门课程授课安排基本上都是80人以上的大班级,由于教室资源的制约,所以率先在此基础课程实施混合式翻转课堂。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
3.1 建立空间课程资源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航
将课程定位准确,按行业企业标准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操作性强,实训项目符合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按照任务书要求建设课程资源,数量和类型满足教学需要;课程资源美观实用,方便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课程资源做到了最小化,即一个概念一个资源,一个(组)案例一个资源,便于灵活组合,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分门别类整合在不同的资源库中,至少应有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或学生课后学习需要灵活设置其他教学资源库。根据课堂教学实施需要,每个教学单元应有一个图表教案,能完整反映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并链接必须的课程资源,美观实用。本课程建立的导航如图1所示。
3.2 将课程资源进行分类
建立好资源后,将资源进行重新整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能力和水平,化分为
大部分,自主学习部分、课堂讲解部分。其中自主学习部分有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以及简单的操作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外自主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针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要求,专门建立了技能考证模块,包含考试简介、操作视频、答疑中心及资源下载。学生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如有不懂的,可以利用操作视频模块进行学习。而课堂讲解部分则包含一些较难懂的知识点,以及针对学生操作中会出现的常见的一些问题的归纳总结,在基础操作上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等。
3.3 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实施
将大班级学生平分为两个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之内,根据上述分类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分配任务。一半的学生在图书馆或者其他学习场所,利用网络,登录世界大学城空间,找到教师建立的相应的自主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好疑难点。另外一半的学生则在课堂,由教师讲解疑难知识点,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与教师探讨。当然,不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可以通过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创建的交流群组,随时随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3.4 混合式翻转课堂的评价
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实施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考核的时候,侧重自主能力的考察,以及和教师的互动能力。教师根据布置好的任务,登录世界大学城空间,进入学生个人主页,查看学生学习笔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互动交流频率。
《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方面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知识,从而巩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与督导》以管理学实务、旅游学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为前导课程,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旅游酒店发展概要、酒店集团、组织计划管理、营销管理、人资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产品创新、酒店督导技能等为主的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学以致用,为顶岗实习做好专业储备,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酒店督导训练的必要性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中,3490名受访者在回答“你是否考虑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路线”的问询时,有385人不重视个人职业路线,约占11%。数据表明,在加强目标培养和全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路线,使学生清晰专业培养的定位和自身可能成长的路径,十分必要督导是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管理的人,即为监督指导的人。广义的酒店督导,指酒店的一线现场管理人员。如酒店各部门的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等。狭义的酒店督导指管理者在酒店工作中通过巡视、观察、预防、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使酒店营业正常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对下属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懂管理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经过3~5年的企业历练,顺利成长为酒店主管、部门副经理,相对优秀的学生5~8年成长为部门经理、副总监,充分胜任酒店督导的任务职责。酒店督导是酒店管理的基层有效管理。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有效的定位,加以培养训练,为未来顺利成长为酒店督导岗位的优秀员工,是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思考核心。
三、《酒店管理与督导》的课程体系设计
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经过了4轮课程改革,笔者在2009年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的“谈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武汉会议上交流了“高职酒店管理核心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设计与改革”;第四轮改革内容与方法于2014年发表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同时由笔者牵头完成《饭店概论》教材,入围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一批立项,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总结分析该课程近4年多来的实践运用,进行第五轮课程建设新做法和新思考。诚然,同一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实践,但以3~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思考提炼,是对课程建设的交代。近年来,正是“95后”学生走入校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思想、生源结构、综合素养、学习状况等多个方面较之以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适当结合“95后”学生特点酌情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革新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适应“00后”学生的需求奠定基础,是授课教师应当考虑且必须付诸实践的。如表1所示,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将课程体系分为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4个模块。其中,酒店业态分析包括认知旅游酒店、关注酒店集团、分析酒店建筑与结构布局等3个项目;酒店常规管理包括酒店组织计划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资管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物资设备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提升管理包括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酒店产品创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督导管理包括酒店督导技能、西餐厅督导技能等2个项目,在这两个项目里,围绕西餐厅督导实践任务融入自我管理、激励技能、领导协调、管理沟通、团队建设等督导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技能。课程执行期间,结合不同学时需求和实际,可酌情把握不同项目的具体应用,如线上线下配合、课上课后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任务活动,达到预定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将课程名称更新为《酒店管理与督导》,意在传承既往的课程建设脉络和经验,强化《酒店管理》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突出核心技能“酒店督导”的地位和价值,提供新一轮课程建设的结构框架,更好地面对“00后”旅游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
四、新时代《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改革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更加急迫,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
(一)深化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新时代,课程改革务必重视网络信息手段。信息化的普及诞生了多种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网络载体,绝大多数学校都选用了如超星、点为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类型的手段。优质共享课、资源库数据平台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工具和手段革新。酌情选择可以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以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为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完善微课、微视频、课程录像、在线案例库、在线试题库、PPT、多维动画等课程素材制作和运用,提高“00后”旅游大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强化项目式课程实践训练
新时代,课程建设务必尊重生源特点变化。有效分析学情,进行生源特点和现状解析,应及时准确掌握“00后”旅游大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设计,突出面对面小组任务的实践性,结合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把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手段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新的意义上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和动手优势,以通过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提高其兴趣度和成就感。
(三)推进持续性课程反思总结
新职教课程改革务必坚持持续反思总结。旅游高职教师的课程反思显得更加必要。《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几月、几个学期)的实际执行,必须有阶段性地反思和总结。有效跟进课程酝酿和反思,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学情实际,及时调整课程侧重、调整授课方法、调整授课思路、调整授课计划,革新教学手段,融入教师日常从行业企业得到的资讯,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推进课程改革。
(四)推广实用性课程建设经验
【关键词】生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混合式教学
一、生物化学精品课程资源介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2001年,查尔斯•韦斯特在《时代杂志》上宣布启动“开放课程计划”。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题为“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即是通过互联网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等,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1-2]。2003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先后评选出数千门国家精品课程,并大力推进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形成涵盖多种专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3]。这些精品课程资源涵盖了工学、农学、理学、文学、法学、医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13大类,几乎覆盖了高等教育所有的学科门类[1-4]。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还可使广大高等学校的学生受益。同时,精品课程的开放性使其面对社会大众,使人人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和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是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与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有着广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jyxm118);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zdjy099);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jyxm197);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xm1535,jyxm153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gxk057)作者单位:233030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通信作者:郭俣,Email:ily0720@126.com泛的联系和密切相关又相互交叉[5]。随着国家对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大力推广,各高校相继建设了生物化学精品课程资源。生物化学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面向临床医学、药学、检验学、生物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十几个专业开设。由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各种代谢途径和基因表达调节过程错综复杂,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降低学习难度,是每位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6-9]。我校生物化学于2006年获批安徽省省级生物医学精品课程,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课程网站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模拟试题及辅助教学资源等。《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全程教学录像,并已全部上网,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得到了专家、同行和学生的肯定。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自主利用《生物化学》精品课程进行学习的时间很少,导致《生物化学》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缺失。多年来,我校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生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有效的融入到生物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目前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如PBL、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等正逐步应用到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中[10-13]。本文采用课堂教学结合《生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并通过知识测验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测试,同时,采用问卷形式对《生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推广度,使其更好地应用到生物化学教学中。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效果比较
本文以我校生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为研究目标,针对生物化学授课的两个班级(每班30人名学生),分别采用课堂教学结合生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班)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普通班)进行教学,通过理论知识测验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测验题目共40题,题型包括填空题和选择题(每题2.5分)。测验结果统计显示(图1),实验班学生在低分区(0~40)的人数明显低于普通班,而高分区(80~100)的人数则明显高于普通班同学。这说明基于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应用评价及改进建议
设计相关问卷调查对上述实验班的30名学生,再通过设计相关问卷调查其对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满意度及改进建议。,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纸质版调查问卷调查其对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信息丰富度、在线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自学能力提高方面、帮助理解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等九9项内容,学生从很好、一般和较差三个等级对9项内容进行评价,统计结果见表1。电子版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调查问卷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形式上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改进建议;内容上包括学生对《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满意度,学生希望从精品课程中获得的资源以及学生希望改进的精品课程内容,统计各项得票数,统计结果见表2-4。在上述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精品课程改进建议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利用精品课程学习下载课件等资源、通过教学视频复习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及习题训练占主要部分,而很少利用精品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对现有精品课程内容改进的建议集中在提高课件质量、增加辅助学习软件、更新习题库和补充学科研究热点等。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精品课程资源改进的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课堂教学结合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但现有的课程资源已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将精品课程建设成质量高、共享范围广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还需做以下方面的改进。1.提高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的质量:制作高质量精品课程的前提是改善硬件配置,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微课教室、视频处理软件和相关技术,保障网站的视频资源运行速度通畅。视频资源运行速度太慢或运行不畅,可严重影响到精品课程的实用性,进而降低教学效果。2.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增加学科进展、学科研究热点、辅助学习软件等,方便学生下载学习: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除教学大纲规定掌握的内容外,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还体现当今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辅助学习软件,如在讲授PCR引物设计原则时,可以把Primerpremier,Oligo等引物设计软件及其使用说明放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在讲授遗传信息传递及基因工程相关内容时,可以把DNAMAN软件介绍给学生。通过对辅助软件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3.建设高质量习题库,并实时更新:理论知识结合习题练习是保证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设精品课程习题库要兼顾习题质量。在题型设置方面除常规的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外,还可以加入是非题、综合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另一方面要依据章节内容的不同,设立习题难度等级。如一级知识点记忆型题目,学生可以很容易从教材上找到答案;二级应用型题目,学生需要运用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三级综合型题目,学生需要对知识有总体把握,并能够较好的总结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根据糖脂代谢的相互联系设立相关题目;四级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知识面。另外,习题库建设还应定期补充和及时更新。4.做好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混合式教学模式给师生之间提供了线上和线下的交流途径。网络互动平台可以解决课外学生和教师沟通较少的现象,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的时间更充裕、更灵活。5.适当增加双语教学内容:随着在教学和科研中与国际上的合作逐渐增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适当增加双语课时的比例,同时丰富网络资源中的英文文献、视频等影像资料,引导学生逐渐接受和学习。综上所述,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一直是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的每一位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网络课程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合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改进和保障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质量,并将精品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到课程教学中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1):62-67.
[2]冯瑞.世界名校开放课热潮对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7-21.
[3]王娟,刘名卓,祝智庭.高校精品课程应用调查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40-46.
[4]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8):53-57.
[5]张兰杰,辛广,邹德生.《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6):50-53.
[6]王艳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2,29(5):100-103,99.
[7]王晓霞,牛勃,解军,等.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140-143.
[8]刘静.改进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3):64-65.
[9]刘洁,辇晓峰,朱晓波,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4):101-103.
[10]阎敬,于爱鸣,王华芹.PBL结合多媒体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点尝试[J].解剖科学进展,2016,22(2):226-227.
[11]肖文娟,刘泽寰,林蒋海,等.“微课”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7):63-64,66.
[12]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11):71-73.
[13]张兰杰,辛广.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45-48.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网络课程
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浙江理工大学坚持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举,基于4A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积累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开发,鼓励和引导教师应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尝试,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依托网络平台,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优化和集成
1.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教学互动
为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解决生师比高、教师远离新校区情况下教师辅导学生机会少且时间短的问题,根据学校师生的个性需求和学科专业的特色,对通用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了高效易用的交互性网络教学系统,拓展了教学空间,解除了教师的技术顾虑,提供了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良好时机和广阔舞台。并以此为契机,帮助老师梳理、整合已有的课程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转化为网络课程、资源库、作品集、题库、学生电子档案袋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上网,如下图所示。为避免资源停留在展示性阶段,要求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并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和使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相结合,促进了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资源的积累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学成果。提倡师生网上共建共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亮点。
为提高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克服“教材讲稿搬家”现象,学校在资源开发和建设环节强调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要求资源的设计与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综合训练相结合,要充分体现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要求资源类型和媒体种类丰富多彩,多媒体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结构设计合理,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形式注重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提升资源水平和共享性。表1是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总体情况。
表1 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维度与具体内容
集成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框架图
2.以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为重点,实现各类课程同台建设与应用
与很多学校通常采取的“所有课程齐上”的做法不同,浙江理工大学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分阶段实施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以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为重点,作为示范课程,发挥品牌效应,带动普通课程的建设,实现各类课程同台建设与展示,丰富了数字化课程资源,积累了优质教学资源,优化了资源结构,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先后已有“基础设计”、“纺织品CAD”、“成衣工艺学”等一批课程相继建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或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纺织材料学”、“纺织品设计学”等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3.通过网上学习活动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活力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性,学校师生通过网上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资源互动(见表2)。以学生为本,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设计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活动,结合活动开发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升资源的有效性和活力。师生协作共建共享保障了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数字化课程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表2 以网上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应用
二、基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基于优质的数字化课程的建设、积累与应用,我校开展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应用,深入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数字化课程资源应用的新方法,
深化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模式创新。
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多元网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为载体,围绕活动设计和应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在有效网络交互、师生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和专业特色探索多样化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等能力为目标,增进师生网络互动频率和效果,转变师生教学观。
2.不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范例
根据不同课程属性和专业需求,将课程分门别类设立示范课程,设计学习活动序列,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展多样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涌现一批优秀网络课程教学范例(如表3所示)。
表3 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网络课程范例及其特色
同时,教师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和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研究内容,增强了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
3.拓展网络第二课堂,改革考评机制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拓展网络第二课堂,可以较好地辅助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开展。教师除了扮演课堂上的教师角色,还扮演虚拟学习空间的“虚拟导师”,密切了师生关系。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态度维度、情境维度等,从行为表现性的维度拓展到默会的、潜能的维度,从聚焦职业岗位本身扩展为职业群、甚至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1]。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2]。《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应着企业的仓储配送岗位,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对仓储配送作业进行操作,是一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微众,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职业与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3]。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笔者承担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获得校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支持,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本课程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经过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在线课程。文章基于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课程特点,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完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总结。
二、高职《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包含仓储商务活动、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在库保管、出库作业、配送作业六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点多,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该门课为56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受课时限制,组织学生对部分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更多的技能点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实时性差,教师难于掌握学生课外实践演练情况,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学中,基于“超星学习通”建设课程平台,在平台上展示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任务和引导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课前在线测试,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重点,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即可,更具针对性;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情况可以录制视频上传平台,教师更易掌握学生技能培训情况,实时点评,学生能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师生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网络环境和教学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比例达到100%,学校已经购买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在线测试、随机提问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情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课前对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的认知、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认知。调查发现,通过前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商品学和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仓储配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基于对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发现他们喜欢探究式学习、爱动手,愿意团队协作,不喜欢灌输式教学,愁死记,缺乏严谨细致的科学职业素养。
2.教学环境分析。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需要有功能强大线上教学平台、教室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课程所使用的平台是超星学习通,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课程资源、讨论交流、教学任务、学习通知、主题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平台也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在本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室,配备有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并建成仓储配送实训所需要的各类仓储设施設备、实训软件等,能满足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实践演练的需要。
3.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根据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仓储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群之一,培养目标为具有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基层管理和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仓储配送岗位进行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确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知识:熟悉仓储配送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仓储安全等知识;掌握商品的出入库作业流程;熟悉仓储在库管理、库存控制知识;熟悉仓储商品流通加工的项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业务的组織知识;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类型并掌握配送路线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3)职业技能:能开展仓储商务活动;能独立开展仓库的出入库作业;能开展货物在库管理以及仓库安全管理;能进行有效的库存控制;能根据配送订单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商品分拣和流通加工作业并为出库商品选择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业。
确定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要求,即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仓储配送管理、操作知识,具有独立开展仓储商务、仓储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仓储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备知识、技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学内容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选用国规教材《仓储管理实务》,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设置了六个教学项目:仓储商务管理、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组织、在库管理组织、出库作业组织、配送作业组织。并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设置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
依据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策略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加强行业指导、评价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的课后企业实践,并全程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Flash游戏、讲授、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超星学习通APP、国家教学资源库、动画、游戏、思维导图(Mindmaster)、微信视频连线、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答疑、技能实践评价、课后拓展教学中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
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首先确定线上学习和课题学习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学习和在线测试,掌握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以货物入库验收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置任务情境,设计两类货物验收项目,分别是模拟货物验收,掌握货物验收关键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实训室货物,随机抽取货物进行实物验收,虚实结合,锤炼学生实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三个引导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依据货物验收步骤,将任务分解,确定验收四步骤,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连连看、货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戏及绘制四维导图、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评价等方式,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所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拓展资源。通过实现各种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习的兴趣。资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学环境设计。线上的教学环境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所有的课程资源,线上任务和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下载APP利用手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平台实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答;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时点评反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利用物流实训室,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重难点讨论、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并利用实训室的仓储配送设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对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4.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演练、在线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实践演练完成专业技能点的训练,在线学习主要在课前课后完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预习新知,巩固知识和技能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实施
依据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货物入库验收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细化,课程任务分解,通过课前感知、课中演练、课后提升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1.课前感知。教师将提前一周通过教学平台任务,上传教学资源,设置课前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微课、教学资源,完成在线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到企业体验验收,拍摄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建立讨论主题,学生分享课前体验入库验收个人感悟,形成对货物验收的感性认识;教师查阅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完成的任务视频和讨论情况,分析学生对货物入库验收的感知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演练。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排。课中演练的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8分钟):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顺利完成此批货物的验收,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对项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子任务。
(2)任务解决(3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师将入库验收任务分解成核对单据、确定验收比例、验收实物、异常处理四个子任务;设置“是不是所有货物入库前都要验收呢?货物验收需要验些什么呢?出现验收异常应该如何处理呢?”三个引导问题,并通过《验收流程拼图游戏》《货物验收比例连连看》《货物质量来找茬》等小游戏、知识点口诀归纳、企业专家连线、绘制货物验收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专业技能,实施过程通过由易到难,强化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游戏,自我反思,完善思维导图并展示。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异常处理的方式,并强调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做到诚实守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各小组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由学生汇总分解任务,完善情境任务方案,上传平台,教师点评打分。
(3)仿真实训(1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检验其最终验收方案的正确性。学生登录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体验货物入库验收操作,如果某一环节操作错误,系统将自动给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完成货物入库验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演练(20分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物流实训室设置多组具有不同异常情况的货物,并制定货物验收评分表。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组货物完成验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异常处理是否妥当、现场是否做到7S,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互拍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师生、校企专家同步评价。
(5)点评总结(12分钟)。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演练情况进行小结,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总结。
(6)课后教学拓展与反馈。课后教师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编制课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课后测试,并参与合作企业、学校仓库、食堂入库验收工作,巩固提升专业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整个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況实时调整。考核环节采取学习平台打分、仿真软件自动评分以及小组、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与客观,以“货物入库验收”为例,教学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后座谈等方法,完成对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问卷显示:(1)98%以上的学生认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能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9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分享学习情况,提高了自主能力,线上的预习新知让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后拓展学习可以更好拓展知识面,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明显。(3)85%学生认可当前的评价体系,不再唯期末考试作为最关键的成绩参考,可以督促同学们平时加大对于课程的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解决课程项目任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环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课前、课中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在课后测试成绩提升明显,参与企业的实践演练操作规范,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好评率更高。
(二)教学特色与创新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多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勤思、明辨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前在线学习、体验工作过程、课上学习重难点、完成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演练,课后参与企业实际的仓储配送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培养学生思学结合、学行并重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五、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启示
【关键词】MOOC;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估;学习效果
1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2015年我校针对参加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试点的班级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在线成绩通过率达到90%,综合成绩通过率达到95%。其中优秀和良好以上成绩占到71%以上,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并且通过问卷对全体参加试点的同学进行了测评。从基于MOOC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85%的学生总体对于这门课改革的评价较好,但师生互动和线上交流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拓展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提升状况较好;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为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但亟待加强的是课堂互动,线上交流、学习问题的反馈、教师提供的学习帮助、考核方式、大规模开放在线交互学习网络的支持等。
从选课动机和学习方式上来看,学生选择MOOC的主要原因是对MOOC学习模式的认可,认为MOOC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者相比,学习自由度高、名校资源、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互动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认为选择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后,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上更建议学习环境中应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行为上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变化,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互动合作等方法的运用等等。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看,以下几方面表现较好。首先,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前会先确认上课时间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冲突,为完成考试和作业,会主动寻找或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和复习,会有计划的安排每门课的学习时间,总是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和课后作业,在观看和阅读学习资料时会做笔记,并标记重点。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学习前下载课程视频和资料还有待加强,讨论区提问或解答问题积极度不够,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资料阅读较少等。
从学生得到的学习支持上来看,在课程平台,教师和学习伙伴会及时的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学生在非课程平台获得的学习帮助较多。学生建议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上来看,86.8%的人群认为MOOC是一个很好的网络选择,操作过程很容易,很乐意将MOOC推荐给他人,对自己有帮助,决定继续使用。84%的人群认为MOOC提供的课程质量都比较高,平台使用很容易学习掌握,MOOC课程考核方式很合理。
从学习预期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对课程的看法,课程的有用程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学生多选择看法发生了改变,并且有积极影响,较之前更认为这不仅是一门思政课,而且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价值的认可。
从课程内容评价来看,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线上教学内容进度配合的较好,认为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但授课内容有待改进,学生认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建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个课堂内容要有一定关联性,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进度配合更好,提供更有效的知识补充。
从教学方法分析来看,81%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MOOC学习模式,93%的学生接受目前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学生认为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还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86.5%的人群认为线下教学对他的帮助重要,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获得了扩展性的知识和自主表达的机会,80.4%的人群认为积极性有较大提高。84.6%的人群认为课程改革较为满意,其中21.2%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
从教学建议上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增加师生互动”、“线上交流”、“加大教师提供学习帮助的力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增加讨论课数量”。在教学方式改革中,建议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进行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兴趣,既非完全线上自主学习,更非传统教学,仅4.7%的学生支持传统教学方式。
2 慕课混合式教学的亮点
首先,三亚学院大胆探索校内校外联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MOOC教学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作为地处边陲的三亚学院学生要想分享到清华大学的一流教学资源几乎不可能的,即便有机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学成本较高且收益学生规模有限。但通过MOOC平台的学习实现了在不占用现有有限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收益。
其次,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和补充。我们形式上既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上还完成了教学目标。言教和身教融合,从教学走向教育,三亚学院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最后,教学改革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体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解放和增加我们教师的发展交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学生的能力。海大教务处处长张云阁说:“三亚学院改革为海大改革做了探索”,并表示线下教学更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首先,线上线下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的关系。老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学习评价公正性的关系。教材和理论知识点总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