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经济统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理气候;气候适应性;聚落环境
Abstract: when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ll find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has a strong adaptability to the local climate, to create a relatively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local climat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In order to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ouse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space weather, must first to traditional folk external climate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i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ry from dwellings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of China's residential external geographical climate classific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s; climate; climate adaptability; settle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113.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气候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久远的,在农耕时代处理农业与气候关系前,原始人就必须面对和解决居所和气候的关系问题。建筑的原始功能本来就是给人类提供一个“遮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从原始的穴居,巢居发展的到今天的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祖先在传统建筑适应气候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与方法。传统建筑的形式是不断适应自然气候与地形的结果,如利用岩石土壤热稳定性很高及其不稳定传热性能来抵御寒署剧烈变化,即利用地方材料土木营造“屋顶”及“墙”来抵御风雪寒暑变化,在南方,利用通透、遮阳求荫、引风兜风、深窄巷道或天井、前塘后林、朝主导风向、山水庭园铺地等保证换气与防暑。
1.气候尺度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过程中,气候对建筑的影响范围一直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1927年德国人Geiger发表了《近地面气候》,气候从尺度上才明确的划分出大气候、局地气候、小气候三个层次。随后各国的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地理气候的空间尺度进行了研究; 1953年,Thornthwaite把“地形气候学”引入气候领域,将气候划分为大气候、中气候、地形气候、小气候四个类型;日本学者Yoshino在1961年将气候划分为大气候,中气候,局地气候,和小气候四个类型;Boyko在1962年根据植物学的观点将气候划分为:大气候、生态气候和小气候。这些对地理气候的分类都是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划分的。同样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同样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的。在杨柳编著的《建筑气候学》中从气候对建筑的影响范围的角度将气候划分为全球风带气候,地区气候,局地气候和微气候四类。
2.我国传统民居的地理气候分类
庭院是我国传统民居的核心,庭院的组合形成民居建筑群,民居建筑群与其周围的地理气候环境共同组成民居聚落,众多的民居聚落分布在我国各种复杂的地形之中,共同构成了我过传统民居的版图。当我们在研究某一种传统民居类型的外部地理气候特点时,还要考虑到我国整个大的气候背景。
通过地理气候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根据气候的空间差异,气候的影响范围,按照地理、地域、地形三个层级相应的将我国传统民居外部空间环境划分为地理大气候、地域气候、聚落环境三个类型。
地理大气候是指我国宏观的地理气候特点,地域气候是根据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将地理大气候进行地域性的划分,按照我国建筑热工分区划分为严寒气候区,寒冷气候区,夏热冬冷气候区,夏热冬暖气候区和温和气候区五个区,而聚落环境则最小的民居外部气候环境单位,以地理大气候和地域气候为背景,是以地形因素作为分类标准的。
3.传统民居外部聚落环境
3.1聚落环境的分类
传统民居作为民居聚落的基本组成单元,民居的空间形态受到聚落环境小气候的直接影响。同一个地域气候区内凹凸地形的气候特点是不同的,同时传统民居的营建形态与地形的凹凸变化是直接关系的,例如山地民居多依山而建,局部架空以寻求平整的建筑空间,形成高地错落的民居聚落形态。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常态的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的地貌类型对气候要素的改变也是不同的,结合我国传统民居的营建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将聚落环境划分为:平地型、靠山型、沟谷型和坡地型四种聚落环境类型(图 1a)。
平地型是指传统民居的营建地形相对平坦,民居的营建基本不受地形限制;靠山型是指传统民居选址在凸起地形的底布平坦区域,倚靠凸起地形,可以分为背山面水,两面靠山和三面环山;沟谷型是指凹下地形的底部平坦地区,可分为谷地和峡谷型;坡地型是指民居聚落错落的布置在凸起地形的斜坡之上(图 1b)。
3.2聚落环境的小气候特征分析
聚落环境的小气候特征,是宏观地理地形因素和微观地形因素共同决定的。宏观地理地形因素主要影响的是地理大气候和地域气候,是聚落环境的小气候的背景条件,而微观地形因素则主要影响聚落环境小气候。小谷地、小盆地、小山丘或凸起的小地形等地形形态称为微观地形因素。
1.凸出地形的小气候特征
凸出地形小气候是指在同一地域气候背景下,由于地面呈凸出形状而形成的特殊小气候特征。凸出地形包括山丘、梁地、山岗的顶部等。靠山型和坡地型聚落可以看作是凸出地形的不同位置。
(1)气流的变化
凸出地形对气流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形成了气流的本身的流动状况,还影响到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气流遇到凸起地形后,被迫抬升越过凸起地形或者向两侧绕过凸起地形,并且会在局部形成漩涡区。在迎风面上部、山顶和两侧,由于气流横断面的收缩,风速增大,而背风面和迎风面的下部,则往往由于漩涡的产生而使风向絮乱、风速减弱。由于凸起地形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因此坡地型传统民居的选址一般选择在背风面(图 2ab)。
(2)谷风和山风
在凸出地形和凹进地形毗邻的地区,白天凸出地形近地表空气增温多,比同高度凹下地形上方的空气温度高,于是凸出地形近地表暖空气因密度较小而不断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同时,由于坡地上暖空气堆积和同高度凹下地形上空冷空气密度大下沉,而形成水平气压差,从而形成由山顶水平流向凹下地形上空,而凹下地形上空冷空气下沉到谷地的反谷风。夜间情况相反,对大气而言,凸出地形是冷源,其近地表空气降温多于同高度凹下上方空气,密度大,沿坡下滑形成山风;同时,形成水平方向气压差,导致同高度凹下地形上空暖空气来补充凸出地形上流失的空气,形成反山风(图 2cd)。上述作用可在凸出地形和凹下地形各个部位间形成许多小热力环流。
2.凹下地形的小气候特征
凹下地形小气候是指在同一地域气候背景下,由于地面凹下而形成的特殊小气候特征。凹下地形可包括洼地、谷地、盆地、沟地等。沟谷型聚落可以看作为凹下地形的底部平整区域。
(1)冷湖与暖带
夜间在凹地四周坡地降温快,温度低,形成的冷空气向下堆积,并因为凹下地形的封闭性,冷空气向下堆积产生逆温层,从而形成类似于湖泊的冷空气层,称为“冷湖”。在凹下地和凸起地形相连的坡面上,由于位于冷湖面之上,形成温度相对高的带状区域。称之为“暖带”(图 3)。所以民居聚落的选址一般在坡地的暖带区域,沟谷的民居特别注重夜间的防寒与防潮。
(2)狭管效应
同凸出地形一样,凹下地形中的气流状况与同样是由温度差和热力差影响形成的。但是在狭长的凹下地形中(如河谷、峡谷),若风向与凹地的走向平行,将会因气流压缩,流线密集,风速反而比平地加强,产生 “狭管效应”,凹地越深越窄,“狭管效应”越明显,风速增强越多。
4总结
要研究我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空间形态,就要先对民居的外部气候进行研究和系统的分类,研究其气候特点及其发生模式。所以本文就我国传统民居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首先将影响传统民居的外部地理气候环境进行系统的分类,按照气候的影响范围总结为地理大气候、地域气候和聚落环境三个层层级,其次分析三个层级的气候特点并将地域气候和聚落环境进一步进行分类,地域气候划分为严寒气候、寒冷气候、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气候区五个气候区;将聚落环境划分为靠山型、沟谷型、平地型、坡地型四种聚落类型。最终形成由地理大气候——地域气候——聚落环境的三个层级关系(图 1a),这样便于我们系统的研究我国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钟阳和.农业小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上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飞。沈粤.基于地理_气候适应性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C]. 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2007
[4] 沙晓冬.杨维菊.中国传统民居对地形顺应的生态策略[C]. 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2007
[5] 刘森林.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进一步降低门槛,开放市场。对民营企业实行“九放宽”,即放宽市场经营和投资领域的限制,放宽新设立企业注册登记条件,放宽已设立企业登记条件,放宽经营范围和出口民营企业登记条件,放宽科技型民营企业登记条件,放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登记条件,放宽连锁经营企业登记条件,放宽重点行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认缴期限,下放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
――加强扶持服务,支持做大做强。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参与整体出售。一厂两制、部分租赁、分块改制、民企联合、返租经营等各种改制路子,促进所有制结构优化。规范企业管理,完善改制企业前置审批,简化改制企业登记程序,改进民营企业统计分析方法,支持民营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引导民营资本产业投向,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商标、广告战略,引导民营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实行“一条龙”服务,建立民营企业重点帮扶和联络员制度,积极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桥梁、纽带和服务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保护。
――简化办事程序,缩短服务时限。取消了私营企业雇工名册、省份、职业证明和股东履历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明、证书;非公司企业法人开业和变更时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等材料。名称预先核准由法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各类企业设立登记由法定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个体工商户登记在3个工作日完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东丰县对涉及民营经济的立项、评估、审核、审批、登记注册等都在政府政务大厅进行。
【关键词】统计;能力;建设;创新
工业统计在实践中创新,是对工业统计活动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变革,也是对工业统计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工业统计创新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通过对统计工作进行不断总结,在工业统计活动中不断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才能使工业统计工作者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不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是方法制度的变革,都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工业统计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1.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工业统计“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越级汇总,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直报和即将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都得利于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而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是工业统计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和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2.统计制度创新
在1998年以前,工业统计调查实行的是全面统计。在隶属关系上,乡及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全面上报报表,村及村以下工业数据仅在汇总数据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村级工业异军突起,原有统计制度弊端逐步显现。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完成统计报表时,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大的村办和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生产活动没有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只有在统计制度大胆创新,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才能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因此,结合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的全面、真实是很有必要的。
3.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应适应历史的变革,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提高,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工作有效地开展。
4.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业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统计工作创新性的提出“一要数量,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工业数据的企业,专业统计人员配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能够正常、按时申报的企业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通过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5.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近几年,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幅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随着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不但要求工业统计能够描述经济社会工业现状,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还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分析问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另一方面,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掌握的信息量太少,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不少统计分析报告,大都是数字文字化,侧重理论研究,缺少科学分析。所以,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深度和广度。对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延伸统计分析链条,拓宽统计分析领域,从而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6.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月报是统计成果的载体,是统计工作向社会服务的窗口。除此之外,工业统计服务也必需经受住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咨询的质疑。如何提升工业统计服务能力,就要开创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统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合作,不仅要会“独唱”,还要参与“合唱”。要善于组织协调、善于交际联络;要能请进来,也要能走出去;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形成统计的合力。而统计部门与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开展的民营企业统计调查,可以说是统计工作服务工业企业的一个典范。通过与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合作开展的工业企业数据共享,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互通有无等工作,对综合统计与涉工部门统计的合作也是统计服务工作的创新。
总之,创新与实践贯穿于工业统计活动全过程。只有通过对工业统计工作不断的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工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乡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各县(市)积极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活力和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2012年新乡市管辖的辉县市、新乡县、更是入选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30强县(市)。但是,新乡市县域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各个县仍然是河南省县域的落后地区,而河南的县域经济在全国也处于较落后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讲,新乡市各县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经济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
一、新乡市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县域经济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市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选取能够体现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活力、政府能动、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6个一级指标,对于每个一级指标下的内容,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再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加以表征,从而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新乡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
根据收集的基础资料,选取的19个指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从表2可看出前4个主成分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0.917%,由此可见4个因子包括了19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成分,分别用Fi(i=1, 2,3,4)表示。
对提取的四个主成分建立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
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评价函数:
F=55.853﹡F1+13.866﹡F2+11.624﹡F3+9.574﹡F4
计算出各县市的经济竞争力的得分,见表4
排序的结果和新乡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从主成分的得分来看,新乡县本身临近新乡市,经济发展实力较强;另一方面新乡县在八县中人口最少,还不到长垣县人口数量的一半,这些使得新乡县在第一因子Fl和经济竞争力得分都是最高。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县域经济总量。得分最高的是辉县市,辉县市是新乡市8县(市)中最大的县,县域面积最大,经济总量最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大。第三因子F3反映县域的经济结构。8县中在这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卫辉市,卫辉市税收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较高,这表明卫辉市的二三产业相对比较活跃,经济结构相对较好,经济发展活力较大。第四因子F4,其方差贡献率仅为9.574%,可见新乡市整体在节能、环保、安全方面重视不够。而在八县中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排名第一的是长垣县,达到1.5771分。
三、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品牌农业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功能健全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扩大基地认定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农产品。
在工业方面,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县乡财政实力增强、农民增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县域工业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中小企业为主角。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抓住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有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以南太行、牧野文化、沿黄生态三大旅游带为主线,打造万仙山、八里沟、关山、宝泉精品旅游景区和两城三区(新乡市、卫辉市历史文化名城,潞王陵、比干庙、百泉景区)文化旅游区,积极打造刘庄、唐庄、京华园、回龙等红色旅游线。加强旅游宣传推介,优化旅游环境,规范旅游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加快发展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以旅游特色为龙头,通过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购物等来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趋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一是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县(市)要用抓大项目、抓结构调整的精神,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二是县(市)要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促进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扩张;三是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公有经济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公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与新上项目相结合,县域新上的项目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控股;要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与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和技术优势相结合,解决企业改制后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等问题,增强民营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各县(市)要解放思想、立足实际,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定位,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育优势。新乡县重点发展造纸及纸制品、振动机械和制药等行业;卫辉市重点发展异型水箱、特种纸品加工等产业,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箱生产基地;辉县市重点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棉纺和汽车配件等产业;长垣县重点发展以特色瓜果、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做精做细起重、卫材等产业;大力支持防腐、烹饪等特色服务业。获嘉县重点发展以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化工、农机及机械制造、纺织等产业。延津县重点发展以花生、红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纺织等产业。原阳县重点发展以大米、奶业为主的特色农业,打造原阳大米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建材、纺织、小商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积极发展以原阳大米市场为依托的商贸物流业。封丘县重点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毗邻长垣的区位优势,积极构建长垣-封丘起重行业联合体。
(四)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机遇,确立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整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的整体发展思路。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为突破口,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千方百计吸引国外和东部企业到县域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使县域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实现招商引资从数量到层次、从规模到技术含量的突破;实现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转变,由项目招商、产品招商向产业招商、园区招商转变。招商对象要内外并重,尤其要注重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和企业。要把引进资金和引进管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县(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机制,落实招商引资各项责任制,下大力气招商引资,尽快形成千军万马招商引资、全力以赴上项目的氛围,使新乡市县域经济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熊小刚,胡启开,翁贞林.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及其发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03-05
[2]新乡市统计局,新乡市统计学会.新乡统计年鉴,2012
[3]洪楠.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公司治理 民营企业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截至2004年上半年,民营企业数量高达334万户,民营经济(不含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8.5%,从业人员4714万人,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的今天,民营企业的治理却遇到很多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第三次飞跃。
一、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股权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根据2002年第五次全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2001年底的200万户民营企业中,民营独资企业中投资者为一人的占85.8%,合伙企业中投资者为一人的占1.2%,公司中投资者为一人的占16.1%,平均来看我国民营企业中投资者为一人的占到了32.8%,这些数字说明民营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中,企业主本人拥有资本占企业资本的比例分别为92.96%、59.46%和71.20%。无论何种组织形式的民营企业,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即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仍是“一股独大”。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还是高度集中。
2.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课题组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重大决策仍由企业主本人做出的为62.9%,由总经理做出的为22.42%,由部门负责人做出的为11.72%,由企业主和总经理共同做出的为9%,由企业主、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共同做出的为8.2%。在财务决策中,由企业主本人做出的为33.75%,由总经理做出的为33.57%,由部门负责人做出的为32.67%,由企业主和总经理共同做出的为5%,由企业主、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共同做出的为7.7%。企业在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上,主要采取主要投资人决定,董事会决定,主要投资人和其他管理人共同决定这三种方式。但是在这三种方式中,由主要投资人决定的比例在四次调查当中都超过40%,充分说明我国民营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合一。
3.内部监控体系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形同虚设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使得控股股东实际上掌握董事的提名权,导致董事会组成“一副面孔”。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部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因此,“部下”监督“领导”在民营企业中是难有可能性的。同样,民营企业职员多与大股东有血缘关系,他们在民营企业内部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导致监事会徒有虚名。尽管股东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但公司法上规定的各种制度,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都已虚化。
4.金融市场存在体制歧视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银行贷款在投向上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给予不同待遇,存在较为明显的所有制歧视现象。据《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2001)》提供的数据,我国民营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借款,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感到容易的仅有14.6%,仅有42.8%的民营企业可以按国家规定利率向银行借到钱。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申请贷款则要容易得多。统计分析表明,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但其贷款所占比例仍然很低,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符。
二、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对策
1.提高股权社会化和公开化的程度
产权的社会化即打破原有闭关自守的观念,股权向社会公众开放,引入社会股东。产权的公开化,即打破传统产权封闭、全部由家族成员控制的局面。具体来讲,可采用员工持股的方法,包括技术、人力资本和管理入股。通过实现产权的公开化、社会化,也可以改进企业原有股权集中或一股独大的弊端,从而使产权结构变得科学合理,实现相互制衡和约束。每个股东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各有专长,这使得董事会成员的能力可以实现互补,决策更加谨慎科学,减少失误。
2.实行委托制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创业者个人、家庭或亲朋好友在小范围内筹集资金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创业期内,实行两权合一,由所有者直接经营,基本上不存在委托问题。但是,随着企业进入规模扩张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求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实行委托制。
3.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控力量
(1)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健全的董事会应该能够有效行使相应的功能以实现对企业的治理,我国民营企业的董事会功能目前仅仅流于形式,因此民营企业应不断完善董事会功能:为管理层制定企业的风险资料、职业道德规范和透明化的规则;监督公司业绩;确保高层管理人员到位;形成长期战略方向。
(2)改进我国民营企业监事会制度:强化民营企业监事会的权力,赋予监事代表公司董事和经理的权力;设立“独立”监事制度,强化其独立性;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目前民营金融体系尚未形成。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要改变银行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业务习惯,开展对众多民营企业贷款“零售”业务,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建立真正面向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休戚相关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使之与大银行形成合理的搭配,是我国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D].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关键词:劳动关系管理 小微企业 影响因素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型微型企业既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据现有资料反映,小微企业尚未完全形成规范有序的劳动关系,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主采用家族式管理,其运行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组织化还很不规范。这些研究的一些主要发现是管理层在劳动力的控制中广泛运用非理性和随意性管理,“人情化”管理特征明显,雇主与非亲友雇员双方信任度低、人员流动性大,劳动者权益未受到有效保护。将此发现与我们在小微企业和许多员工的访谈中所收集的信息做比较,一方面,在若干案例中,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我们的实地考察也揭示了不同于“旧式家庭作坊式管理模式”的一些劳动关系管理形式。
1 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指民营企业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因素,具体表现在劳动收入、劳动环境、社会保障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姚先国、郭东杰(2004)从劳动契约的作用、不完全特性和社会交换的特性以及激励机制的设计等方面入手,验证了工资奖金、股份、职位、工龄、职工对管理层和工会的评价等因素与企业劳动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①。从衡量指标看,国内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学者们在专门评价劳动关系水平时所选用的指标,其中,贺秋硕(2005)在综合各种指标体系之后所构建的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最具代表性。此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为劳动者就业及工资状况、就业环境及受保护程度、民主程度及其发展前途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劳动合同状况、就业培训状况、工资状况、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工会组织情况、劳动争议率、经效益文化8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②。
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作用基础上,以影响小微企业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为立足点,就各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为分析宁波市小微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现状打下基础,并为企业改善劳动关系的管理提供依据。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调查包含了员工及管理者对于30多个问题的回答,其中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统计、薪酬福利以及员工与管理者的相互关系等。
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
根据企业劳动关系内容及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进行调查分析后,归纳出7个影响小微企业劳动关系主要因素。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按员工受各因素影响比率的高低进行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
通过对统计分析结合访谈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员工最重视的因素为员工报酬,其次是社会保障,同时,95%的企业主依靠薪酬来激发劳动者工作热情,而利用社会保障进行激励的只占37.5%,可以有较大改进;员工开始将工作条件和个人发展并举,在保障身心安全、健康的同时注重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小微企业的发展实践将逐渐提出对管理方式改变的需求。
在研究劳动关系各因素与劳动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前,本研究首先对各因素与劳动关系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以初步了解各因素与劳动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各变量的均值及相关度如表2所示:
■
对以上变量的相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在不同小微企业中各因素与劳动关系满意度的相互影响程度。对表2结果进行归纳,得出:员工报酬、劳动争议以及工作条件与劳动关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高度正相关,而个人发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和管理方式与劳动关系满意度呈显著中度正相关。
以上相关分析的数据可以说明,劳动关系各因素与劳动关系满意度的相互影响程度均比较大。通过满意度均值(表2)我们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员工对于个人发展的满意程度只达到2.439,明显低于其他6个因素,这与小微企业本身存在很大关系。劳动合同已经达到了另大多数员工没有很不满意的程度,对比合同签订率(95%)及访谈结果,可以发现劳动合同规范化在这几年已有较大改善,但合同履行结果有时候并不尽如人意。有趣的是,员工对于劳动关系满意度却是比所有因素的均值都要高,有几种可能的解释:第一,员工在该项打分中考虑了各种人情因素,评价的基础建立在与企业主关系的亲疏上;第二,除了员工受影响较高的7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中介变量没有被发现;第三,员工对于劳动关系这一概念模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量向员工解释清楚,避免第三种情况的发生,前两种解释是否成立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究。
随后,研究主要以影响员工劳动关系各因素作为自变量,劳动关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来探索影响员工劳动关系的各因素对劳动关系满意度的解释程度和预测强度。
■
表3显示,当员工报酬,劳动争议,工作条件,劳动合同,社会保障五个变量对劳动关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0.1以上,这些变量进入模型之后,R2和调整Rx达到最大,分别是0.815和0.803,是五个模型中效果最好的。这说明,随着这5个变量的进入回归模型,对劳动关系的解释度逐步增加。又因为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T检验的概率P
根据图表建立的标准回归模型是:劳动关系满意度=员工报酬×0.343+劳动争议×0.332+工作条件×0.306+劳动合同×0.157+社会保障×0.134。
从以上这个标准化回归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劳动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员工报酬、劳动争议、工作条件、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员工报酬与社会保障两因素均对员工劳动满意度有重大影响(两者居第1、5位);而通过对员工受各因素影响比率统计也可发现,员工报酬与社会保障均是劳动者最在意的因素,两者比率分别为92.03%、91.30%,居前两位,但满意度均值为2.890、2.805,仅高于个人发展。这显示出,小微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还是应该注意薪酬与福利的激励。
3 结论
本研究以小微企业的员工为对象,通过数据分析较好地验证了所提出的五因素(员工报酬、劳动争议、工作条件、劳动合同、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满意度的显著相关性,并且每个因素的显著性水平都较高。小微企业在处理劳动关系时应与五因素紧密结合,以此提高员工满意度。
研究发现,薪酬激励仍然是企业最需要重视的一环。本文结果表明,小微企业已逐步实行差异化的薪酬结构和绩效考核办法,使各类员工的收入水平向各自的市场价格水平靠拢,但受政策落实度和员工流动性影响,社会保障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
管理方式也成为劳动者重视的因素之一,在小微企业的实际运行中,适当的软性管理,“人性化”而非“人情化”的管理模式更受推崇。可见,在今后的道路上,注重人的潜能开发,情感化、民主化、自我型、文化型管理并举是必然趋势。
注释:
①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5):97-107.
②贺秋硕,余敬.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8):75-78.
参考文献:
[1]于桂兰,于楠.劳动关系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程延园.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7(01).
[4]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5):97-107.
[5]王永乐,李梅香.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02):22-26.
1.1构建我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营企业外部层面分析政府政策、经济能力,从内部政策分析生产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经营能力几大主要影响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评价方法的选取民营企业区域竞争力的测定是在对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整合的基础上做出的综合评估。本文将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整合处理。因子分析是在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测定时,运用主要因子来描述经济系统某一方面特征和状态。因子分析的实质是研究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2实证分析
2.1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由于全部民营企业的数据很难获得,因此用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数据来替代。从201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相关数据收集到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过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减去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计算后得到。为了消除指标之间数量级差异过大和具有量纲的指标,使各指标在同一层次中具有可比性,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2因子分析过程
2.2.1外部因素因子分析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的数据服从(0,1)标准正太分布。本文将全国各民营企业按省市划分后逐一进行标准化处理。(1)KMO及Bartlett检验。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合适进行因素分析,根据Kaiser(1974)的观点,如果KMO的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中KMO值为0.76,且Barlett’s的卡方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内部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求解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调用SPSS的因子分析程序进行指标数据的处理,可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和解释方差综合,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X1的特征值为4.635,大约占去方差的57.937%,X2的特征值为1.977,大约占去方差的24.718%。基于过程内定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ctor过程提取了前两个成分,两个成分的特征值共占总方差的82.655%,此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第三个成分后面线条趋于平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3)选取公因子和因子负荷。对提取的两个主因子建立因子负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以便了解因子的含义。由此可知,X2、X5、X7、X8在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命名第一个因子为政策贸易环境,X1、X3、X4在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命名第二个因子为政策经济环境。(4)计算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值。通过SPSS统计软件数据处理后,自动产生了F1、F2两个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这两个因子得分可以代替原来数据的82.655%的信息量。用因子得分系数乘以对应指标的标准化值,就可以得到各个因子值。为了对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可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因子值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计算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其中Fo为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因子值系数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的比值。通过计算得到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所示。广东省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是最高的,尤其体现在其政策环境、贸易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在政策环境、贸易环境和经济环境等竞争力因素贡献较大。在这些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在中三角地区,湖北外部环境因素得分最高,安徽次之,湖南第三,江西得分最低。湖北得分较高要归功于有较高的政策贸易因子,这与湖北是全国发达商业中心之一有关,但政策经济因子得分较低,与湖北的财政投入、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得分较低有很大的关系;江西综合得分较低,与政策贸易因子得分低有较大关系,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D经费支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等方面得分比中部其他省份都要低。
2.2.2内部因素因子分析(1)KMO及Bartlett检验。本研究中KMO值为0.76,且Barlett’s的卡方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内部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求解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调用SPSS的因子分析程序进行指标数据的处理,可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和解释方差综合。由表5可见,X1的特征值为6.391,大约占去方差的37.595%,X2的特征值为3.597,大约占去方差的21.157%。基于过程内定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Factor过程提取了前6个成分,6个成分的特征值共占总方差的92.473%。(3)选取公因子和因子负荷。对提取的六个主因子建立因子负荷矩阵,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以便了解因子的含义。由于出现个别变量在其中两个成分的负荷超过了0.5,所以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选转后得到旋转成分矩阵,如表6所示。(4)计算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值。通过SPSS统计软件数据处理后,自动产生了F1、F2、F3、F4、F5、F6六个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这六个因子得分可以代替原来数据的92.473%的信息量。用因子得分系数乘以对应指标的标准化值,就可以得到各个因子值。为了对全国民营企业内部因素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可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因子值进行线性加权平均求和,计算全国民营企业内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其中Fi为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因子值系数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的比值。通过计算得到全国民营企业外部因素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7所示。江苏省民营企业的外部竞争力目前是最高的,尤其体现在其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方面。企业的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竞争力因素贡献较大。江苏省样本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在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
3研究结论
江苏省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是最高的,尤其体现在其规模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对全省整体样本企业的规模能力、盈利能力等竞争力因素贡献较大。在中三角地区排名中,湖南综合得分最高,湖北次之,安徽第三,江西排名最后。从综合排名来看,湖北民营企业综合排名领先于安徽,落后于湖南,湖北位居12,处于中上游,说明湖北省的竞争力处于中上游水平,且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湖北省的整体竞争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湖北与前一名湖南的差距低于与后一名安徽的差距,说明湖北赶超先进水平的前景较为乐观,被后面省份超过的危险性不大。另外,湖北政府的支持,生产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表现体现了竞争优势,经济能力及经营能力影响了排名的进一步向前。因而说明,民营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影响两方面均衡发展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就外部影响因素而言,从外部因素的因子分析来看,湖北的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及RD经费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对竞争力影响贡献大,说明湖北在财政政策支持上表现较强;湖北第一主因子得分为0.07642,第二主因子得分为0.93908,均高于安徽,可以看出湖北民营企业的区域竞争力高于安徽,说明湖北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较为乐观,这是湖北民营企业竞争力外部得分高于安徽的最主要的原因。总之,湖北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力整体水平处于中上游,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内部影响因素而言,湖北民营企业评价的得分落后于湖南。这主要是因为,在第四主因子上湖北得分为0.07245,湖南得分为0.10986,表明湖北的生产能力和投资能力低于湖南。究其原因,从指标值来看,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相关指标较差,根据指标含义表明湖北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益不高,人均固定资产投入效果不理想。虽然湖北在第四主因子上得分落后于湖南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第一主因子的得分稍微领先于湖南,为8.52353,这个得分较高说明湖北民营企业的规模能力和投资能力略优于湖南,应该大力挖掘。
4建议
4.1湖北民营企业应坚持政府推动和内生驱动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和内生推动相结合,促进湖北民营企业持续跨越发展。各级政府要始终围绕全省民营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工作目标,深入发动,鼎力扶持,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应有重点地支持民营企业科技的发展,政府应设立民营企业专项科技发展基金,将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应用于企业。(1)以高点定位的目标激励民营企业竞争力跨越发展。(2)把民营竞争力作为发展民营经济新的突破口。(3)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自发性增长水平,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向政府推动和内生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要通过宏观调控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外部性干预或者使企业的外部性内部化。
4.2湖北民营企业应坚持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针对湖北民营企业竞争力状况,提升湖北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改善。(1)加大财政科技拨款,改善民营企业的技术环境。湖北省政府在制定全省宏观发展战略时,应把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R&D经费支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关注民营企业发展,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分析
2.2 不同行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 总体来看,419家企业中应测点数4132,实测点数4123,检测率达99.8%,合格点数3377,合格率为81.9%。按照企业所属行业进行分类统计,从监测点数来看,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行业中制造业最多,占比73.4%,其次分别为汽车维修、冶炼锻造、化工等行业;从监测合格率来看,汽车维修和电力行业较高,合格率分别为93.9%、90.0%,建筑和冶炼锻造行业的监测合格率较低,合格率分别为58.5%、65.8%。详见表2。
表2 慈溪市2011年度不同行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
2.3 不同规模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进行统计分析,从监测点数来看,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企业主要集中为小中型企业,占比94.7%,其中小型企业占比达63.3%;从监测合格率来看,大型企业较高,合格率为86.6%,小型企业的监测合格率较低,为81.0%。详见表3。
表3 慈溪市2011年度不同规模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情况
2.4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监测情况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统计分析,从监测点数来看,用人单位中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化学危害因素最多,占比为62.6%,其次分别为物理危害因素、粉尘;从监测合格率来看,接触化学危害因素的合格率较高,合格率为97.4%,接触物理危害因素的合格率较低,仅为43.8%,经进一步分析,物理危害因素之所以合格率较低主要是由噪声所致,噪声共测点数985,合格点数为409,合格率为41.5%。详见表4。
表4 慈溪市2011年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监测情况
3 讨论
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是做好职业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在及时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改善作业场所状况、维护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深入实施以及《慈溪市监控处置意见》的积极落实,慈溪市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对2011年全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示我市今后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建筑、冶炼锻造、轻工等行业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依据行业进行统计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比73.4%,其次分别为汽车维修、冶炼锻造、化工等行业,这与慈溪市作为全国有名的家电制造基地这一事实相符;监测合格率上,建筑和冶炼锻造行业的合格率较低,合格率分别为58.5%、65.8%,而建筑行业的合格率之所以在各行业中最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主因是建筑业中噪声危害因素不合格所造成,冶炼锻造行业合格率低是由于行业性质所决定的。表明为确保我市职业病防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应密切关注建筑、冶炼锻造、以及制造等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以切实涵盖重点行业和主要行业。
3.2 中小型企业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是维护我市职业卫生安全的核心。慈溪市民营经济活跃,企业数量众多,其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336家/419家),占比80.2%。中小型企业由于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业病防治意识还不到位,职业病防护措施落后,职业病防护用品缺失[3],导致中小型企业的职业病防治问题比较突出,这与此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的统计结果也比较相符。
3.3 物理危害因素和粉尘是我市职业病防治的监管重点。依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接触化学危害因素的监测点最多,占比为62.6%;接触化学危害因素的监测合格率最高,接触物理危害因素、粉尘的监测合格率较低,分别为43.8%、80.7%,这个结果与赵薇等[4]对宁波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经进一步分析,物理危害因素之所以合格率较低主要是由噪声监测不合格所致,噪声共测点数985,合格点数为409,合格率为41.5%。针对这个结果,洪霞等[5]在关于无锡市2008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的研究中有较为全面的分析。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生产生活安全、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抓好职业病防控工作[6]。而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开展现场监测,可以全面了解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对劳动者的健康损害进行早期预警,为加强对劳动者的健康保护,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汉锋,王永刚,杜田,蒋立新,郑晓钧,潘瑞胤. 深圳市福田区111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 179C182.
[2] 章敏华, 王惠君, 马黎荣. 噪声作业者职业禁忌证探讨[J]. 中国工业医学, 2006, 19 (4): 249.
[3] 梁沁楠,彭新华,廖伦华. 我国职业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4): 325C327.
[4] 赵薇, 孙新囡. 2000―2002 年宁波市职业卫生监测与健康监护结果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 2OO4, 10 (1): 61C62.
关键词:财务管理 环境 观念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58-02
温州民营经济是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起步的,从家庭作坊到以资代劳,联合经营,通过联户、联营、合资、合伙、合股等逐步演变成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但企业所有者的管理观念却没有随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发生根本改变。
一、温州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理念的落后必然反映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温州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五重五轻”。
第一,重自有资本,轻负债融资。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普遍具有小而散的特征,所从事的行业又大多为科技含量不高的服装、皮鞋、打火机、五金等加工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手工操作多,机器设备投入不大。故而一般企业在初级阶段,只依赖为数不多的注册资本就能全部“搞定”,并不需要举债经营。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营销资本的投入,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等不断增加,仅仅只靠为数极少有限的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温州民企老板因为理财观念方面的原因,宁可增资扩股,也不愿负债融资,既便是少量地向银行借贷,也要遮遮掩掩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在67%左右,而温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却只有30%左右。笔者曾对温州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十家民营企业进行了抽查,结果资产负债率在30%以上的有2家,10%~20%的有3家,10%以下的有5家(其中4家资产负债为零)。因为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接触到温州民营企业的老板,在与他们谈到负债经营的话题时,他们大都表示不会负债经营。温州多数企业老板以没有银行贷款为自豪。他们认为没有钱的人才借债的思想观念是温州民营企业不愿负债经营的集中反映。近些年,民营企业的负债率有大幅攀升,但这些负债也并不全是用于产品升级,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有大部分被挪用,短贷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去年六月以来温州老板跑路引起的金融风波让温州企业主领悟到实业经营的重要,产品转型升级更是必行之路,“借金生蛋”更是民营企业资本升级的重头戏。
自有资金的筹措和来源总是有限的,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借入资金,仅靠自身的积累进行滚动发展,其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机遇。
第二,重亲缘关系,轻外才使用。温州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信任主要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特别是钱财大权掌握更是“任人唯亲”。笔者曾对某银行营业部开户的150家民营企业作了问卷调查,结果由董事长夫人担任财务主管的有86户,占57%;由亲属担任财务主管的有45户,占30%;外聘的财务主管19户,仅占13%。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认为,企业姓“私”,财钱理所当然应交给“内人”掌管,却不论“内人”是否具备管理素质、有无管理的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干脆生产、营销、财务一身兼,且不论他们的管理水平如何,单从精力投入上分析,财务管理也只能是一个形式。为了省事,怕麻烦,他们不愿建账;怕按章纳税,他们不敢建账;缺乏专业知识,他们不能建账。对企业的“家底”稀里糊涂的老板也大有人在,一肚子“板油账”的老板更是不在少数。笔者曾了解过一家年营业过亿元的企业,其存货到底有多少,老板(董事长兼总经理)报的数字是3400万元,财务主任报的数字是2800万元左右,而仓库主管报的数字却只是1800万元左右。
第三,重产品销售,轻收账收款。温州生意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欠账做不成生意。曾有人调侃说:“广东人做生意,先收账款后发货,管他做成做不成生意;温州人做生意,先发货后收账,管他客户有多少经济实力。”在温州民营企业老板眼里,“生意”=产品销售=销售收入,而应收账款只是暂时的赊欠而已,还怕跑了和尚跑了庙不成。下面是笔者参考6家轻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后列出的比较图表。
根据银行业采用的报表分析参考数据显示,轻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值90天,除一家规模较大的鞋业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67天外,其它几家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都大大超过行业平均标准,说明这些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慢,资产流动性差,因而也就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差,并加大了坏账风险。
温州民营企业普通存在应收账款收现难的问题,而且严重的是应收账款虽然已是老板们的“心头病”,却并没有得到他们足够的重视。民企的老板在选择赊销对象时一般仅凭经验或与客户的交情,很少利用常规的财务管理的手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自身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时又采取赊欠关联企业货款的办法进行弥补,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企业三角债。
第四,重现金支付,轻转账结算。温州民营企业偏好现金交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A、避税逃税;B、防止转账结算过程中的欺诈行为;C、现金坐支贪图方便;D、银行对现金支取的限制。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的统计,温州市2010年全年现金收入15675亿元,支出为15838亿元,净投放额为183亿元,相当于单个银行营业网点每天平均支付950万元,这样大的现金支付量已非正常的居民储蓄的正常支取。另据某银行私人业务处统计分析,该行银行卡备用金存款余额为10亿元,其中80%为民营企业的生产性流动资金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