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第1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突发事件;作用

一、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各个时期产生的作用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形成、爆发、扩散、恢复四阶段都有很大影响,覆盖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当然有可能新媒体在具体的事件中在各个环节发生作用不一样,但是其显现出来的信息聚合和传播能力是巨大的。

(一)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形成时期的作用。新媒体为突发事件在潜伏期提供极佳的酝酿环境。任何一个事件发生都是长期问题和情绪积累的结果,不会毫无原因就突然之间就爆发。虽然有不少的突发事件在几天之内发生并达到,但是突发事件都有一个较长的、无意识的酝酿期,这个过程往往都是在新媒体中进行。新媒体的出现让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形成期危机监测更困难。新媒体的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会导致突发事件在酝酿表面看起来的平静,但是实际上可能是暗流涌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突发事件的案例得知,事件发生的起因很简单,学生最初诉求也具体明确,就是要求在某一个问题及时得解决,但是如果处置不及,事件通过新媒体的再发酵,事件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学生群体的诉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说,从单一问题演变对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满,甚至是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不满,最后的结果可能大家都始料不及。所以,高校突发事件最佳的处量时期就是在它的形成期。

(二)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时期作用。高校学生是新媒体最主要和最活跃的群体,占据多种沟通渠道,而学校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对此类渠道却占有较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就更不会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新媒体上,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传统媒体报道上,当学生们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图文并茂地热议某些话题,或者某些话题已经引起群体性不满,甚至出现大家以静坐、绝食、游行等方式以促进问题解决的时候,学校很多管理部门可能还在新媒体的圈子以外。其次,学校突发事件出现后,不能很好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与学生沟通,不能与学生用平等地位、坦诚态度、客观事实去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当前高校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都比较容易激化矛盾:一是采取回避降温办法,采用“鸵鸟政策”,清除新媒体中相关信息,希望事件能因此而降温;二是采取勒令停止办法,通过下发行政命令要求相关负责人或者涉及事件的学生停止推动事件的发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扩散时期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的扩散是十分迅速的,这种传播是直播式的,几乎就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早已突破了拉斯维尔“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取得了什么效果”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双向互动的,为一个焦点问题讨论提供无限空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另一种扩散方式还表现在容易引起其他高校共鸣、效仿、联动等效果。一搜索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引发全国各地高校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甚至以实际行动来声援回应的时间比比皆是,特别是敏感时期的游行示威活动的 “传染力”就最强。2011年8月,事件引发广州、西安、香港、海口等先后开展反日游行。这类关于国家维护问题、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等共性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扩散速度最快、所造成的影响也最坏。突发事件扩散以后处置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虽然事件起因只有一个,但是由于参与人群多诉求也变得十分复杂了,一时间各种声音都会出现,产生了突发事件的聚变效应。

二、新媒体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和手机的高使用率,使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时刻处于风口浪尖上,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参与度高,总是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独特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这种旁观者的心态就更加明显,了解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传播的基本特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并让它为我所用。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传播至少有如下几点特征:

(一)传播口径的不一致性。由于每个人都可以是“者”,同时可以是“评论者”,所以新媒体 在信息传播的时候总是小道消息满天飞,各式各样的谣言四起,让受众无法辨别到底哪个口径出来的信息才是权威。

(二)沟通形式的交互性。以往的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我说你听”,受众根本没有机会就此信息作出自己的回应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新媒体则不然,沟通渠道的畅通使受众可以轻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所有接受信息的人都可以互相讨论、沟通、发表。这也是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舆情难以得到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2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目前,在推进“五水共治”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具体而言:

(一)治水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纵观目前“五水共治”的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在“治污水”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有效推进了污水整治与水环境改善。这方面的典范是浙江省浦江县在水环境整治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2013年以来,浦江县打响了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重点整治水晶玻璃行业,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予以推进:在舆论引导方面,对水环境整治中利用网络造谣中伤、试图制造混乱的行为进行了打击,查处了2名“网络红人”并追究了刑事责任;在组织基础方面,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明确“每个排污口就是一个枪口”,要求各“江段长”限期消除劣五类支流;在打击力度方面,通过一年时间,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197家,拆除违章建筑347万平方米,移送相关部门处理533人;在机制建设方面,注重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的运用,依法严厉打击水污染犯罪行为,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扩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主动介入工作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矛盾研判化解机制,等等。在肯定浦江县污水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必须看到,之所以浦江县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经验之外,浦江县的特殊情况也不可忽视。从产业结构上看,浦江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污水来源是水晶行业;从从业人员上看,从事水晶行业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广西、贵州等地,本地少较少;从水晶行业本身而言,由于存在大量无证无照、广散小的家庭作坊,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少;从社会反响上看,由于水晶行业长期排放污水,对当地老百姓造成影响,从事这一行业的本地人较少,社会舆论普遍支持政府进行严格执法,社会稳定风险不大。上述因素决定了浦江县开展水环境整治在内外部环境上较为特殊,能够集中精力围绕“治污水”展开行动并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其他地方和浦江县的情况有较大差别,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不适宜也不可能照搬浦江县的做法。从国际上水治理的经验看,治理污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为快速取得效果而采取急功急利的做法,亟需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取得进展。

(二)“河长制”与长效制度安排

在当前“五水共治”过程中,“河长制”是最为普遍推行的机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治理的任务。应该看到,“河长制”能够较快的提升水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点在于:第一,“河长制”明确了地方党政领导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第二,“河长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了“多头治水”的不足;第三,“河长制”提出了辖区内河道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并在行政系统内形成竞赛氛围,促使相关部门提升水治理水平。但是,本质上而言,“河长制”是一种类似突发危机应对式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有效但非长效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实现水污染标本兼治的功能,反而还有可能阻碍和消解当下防治水污染正规制度化的努力。如下问题值得思考:1.“河长制”的产生本身体现了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机制的弊端———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但“河长治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非理———毕竟“河长”们不是环保局长或水利局长,这种制度创新其实混淆了原有的行政部门职能分工;2.“河长”不是目前行政体制中的正式职位,“河长”发挥作用主要依靠其所能支配的公共资源。显然,不同级别、不同职位的行政官员在调动资源能力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影响到河流污染治理的不同效果,也难免成为受到众多“河长”们个人权力、地位之争的影响。3.由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河长”容易造成权力自我决策、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状况。在各地规定的“河长问责制”中,很多规定是由当地的纪委、监察局及“河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来监督和考核“河长”的工作,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来按照既定标准进行考评验收,实际上是“下级监督上级”,其客观性和可行性有待商榷。

二、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

显然,目前“五水共治”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上存在不足,亟待加以完善。这凸显了从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必须看到,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五水共治”对各级政府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战略思维看待“五水共治”,将管理活动与外部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全面、系统的战略管理落实治水与转型的总体性战略目标。具体而言:

(一)战略管理与水资源综合治理

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五水共治”的首要目标即在于统筹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属性,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必须看到,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作为五个“手指”,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与属性,但都是基于水资源综合效益这个“手掌”上。同时,受多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五水”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形成多个相互耦合的场域,较为常见的有“污水—供水”、“污水—洪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等,这就需要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在治理过程中予以统筹考虑、长远规划,绝不能人为忽视或者割裂治水各领域的相互联系。

(二)战略管理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水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与环境要素,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看,“五水共治”的最终目的是以治水为突破口,促进转型,推动升级。因此,不能狭隘的从“项目管理”角度理解“五水共治”,将其仅仅视为建设一批涉水工程,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治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国家与社会的互构合作、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政府的全面转型。“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在于:多元主体,即在政府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公民个人等;多方联动,即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形成高度联动;多种方式,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包括强制性工具、激励性工具、信息性工具、服务性工具等;多重责任,即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包括行政责任、财政责任、法律责任等。

(三)“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体系

“五水共治”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成在持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将“运动式治理”提升为“制度式治理”,从“非常态管理”转变为“常态管理”。将战略管理引入“五水共治”,就为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基本框架。总体而言,“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基本框架由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组成,三者之间通过“风险———应急———危机”的演化范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以这一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充分借鉴吸收实践中的先进经验,深入总结暴露出的问题,建立系统性、主动性、持续性的“五水共治”长效机制,为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

三、“五水共治”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以上述“三位一体”的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为基础,可以更加全面和综合视角看待“五水共治”,推进相应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

(一)“五水共治”的应急管理之维

水是最为基本的环境要素,涉水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具有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持续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浙江各地在“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频发,在2013年,就有由超强台风和强降雨造成的大涝和大水、杭州市自来水异味事件等多起重大事件发生。从世界范围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灾害风险不断增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有效管理极端气候与灾害风险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通过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层面上,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了突发事件分级分类的处置要求。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共四类。从性质上分析,“洪水”、“涝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自然灾害”类别,“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归入“事故灾难”类别。就浙江的应对措施而言,在《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引下:

1.针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七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洪水”、“涝水”相关的有:《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同时,易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沿海地方基本制定了城市防洪、防台、排涝的应急预案,如《温州市城市防台防洪应急预案》、《宁波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等。

2.针对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省政府了十四个专项应急预案,其中与“供水”相关的有:《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各地市、县也逐级了相应预案。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的应急管理体系已建成,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能够对“洪水”、“涝水”、“供水”领域的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响应与有效应对。同时,省政府针对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这些都为“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之维

危机是对社会结构及其核心价值造成的严重威胁。危机不能简单等同于突发事件;以“控制事态”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无法适应具有公共性的危机问题,在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目的上均存在缺陷。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应急预案具有预测与控制功能,其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本意在于消减不确定性。但研究表明,应急预案及其编制过程本身则带有悖论性,反而可能加大应急管理制度风险,具体表现为预案“复制化”、“碎片化”、“空想化”等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已经表现出“应急失灵”的现象。可见,单纯应急管理并不足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在应急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发展以“改善公众认知”为中心的危机管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水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议题,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因台风引发的“水淹余姚”事件,都暴露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通过危机管理有力化解社会矛盾,变危机为转机,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中心任务。危机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持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形成“五水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需要重视并完善如下三类机制:

1.政府协同与危机决策机制。

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核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无疑应发挥主导作用。公共危机治理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具体包括:决策环境评估能力、决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决策资源动员整合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决策评估与自我修正能力。由于水资源天然具有流动性与跨区域性,同时公共危机具有共振性和非常规性,这就要求政府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多向度、交织性的,而不能是传统科层制中自上而下的直线控制。因此,应打破行政区划与部门划分的限制,建立“五水共治”的上下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协调政府及部门间关系的中心机构,避免治水中出现“地方主义”与“部门主义”倾向,确保决策的快捷有效。

2.多元合作与公众参与机制。

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包括基层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新闻媒体、公民个人等。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并非治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而是应最大限度的包含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公民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在目标上,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与参与,形成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社会主体在政府指导下的充分参与和积极互动并形成制度化的合作网络,是“五水共治”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主体之间平等交流、协商互动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各类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涉水事务的管理全过程,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五水共治”工作格局。

3.社会资本培育机制。

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的价值观与规范集合。正如学者所言,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信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能避免国家权力单向度运作的缺陷,从深层次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矛盾。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资本的形成与集聚状况是“五水共治”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形成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层面,政府应重视自发并保障形成社会资本的社会条件,通过信息公开、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执法等方式加以促进;在价值层面,政府要给予多元主体平等的关心与尊重,培养并生成“普遍信任”,引导形成有利于“五水共治”的共同价值观。

(三)“五水共治”的风险管理之维

突发事件与危机是一种已经发生的事实,其根源于事前存在的风险,即可以引发大规模损失的不确定性。必须看到,“风险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等外在因素也正在不断提高风险的复杂性。2013年,我省在夏天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秋天又遭遇百年不遇强降雨,已经暴露出认识不到位、缺乏预防措施的问题,凸显应对灾害的社会脆弱性问题。此时,就有必要破除“天灾/人祸”的二元对立思维,从更基础的层面对自然与社会风险进行综合预防,实现危机管理的“关口前移”,减少突发事件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通过风险管理有序推进经济、社会与政府的全面转型,是“五水共治”战略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一般而言,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风险识别,即在事件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识别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危险源、发生区域、种类、主要危险因子等;2.风险分析,即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3.风险评估,即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比较,确立风险优先顺序,决定风险的可接受性;4.风险决策,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减轻风险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不利后果。因此,在污水、洪水、涝水、供水、节水五大领域,都应当建立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目前情况看,一些领域已经初步建立起风险管理框架,为“五水共治”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1.在环境保护领域,针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兴建和运转、各种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风险,环保部门已经全面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ERA)工作,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为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水源地提供了决策依据,构成了“污水”、“供水”领域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环境风险治理上的府际关系,将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2.在防灾减灾领域,各地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利用多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风险区划。浙江省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已在2009年3月向社会公布,为“洪水”、“涝水”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目前需要细化风险区划的范围并加强后续的风险决策工作,真正实现风险评估与政策过程的“对接”;3.在社会管理领域,由于社会性风险不同于技术性风险,是决策主体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诉求冲突所产生的,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框架,即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实践情况看,针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实施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了《浙江省县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对重大事项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双评估”,切实预防减少实施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这为“五水共治”中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尚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评估主体、内容、方法上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从“被动保稳定”向“主动创稳定”的转变。

四、结语

第3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作者简介]江燕燕(1982―),女,南昌航空大学学院研究生;彭本红(1969―),男,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63)

据统计,到2011年,我国高校的在校学生已突破了2千万,大学生群体成为我国当前最庞大的有组织群体。高校人数的急剧上升、经济的飞速跨越前进、社会发展的转型,都给我们的高校群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的数量和参与的人数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校园稳定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加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干预,是防范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十二五”阶段,社会各方利益急剧调整,社会不满意的程度可能会呈现突变情形。因此,建立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含义

群体危机是指多人参与的不良聚众行为,某个单位、组织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社会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出现的恶性事件,一群人或者一类人暴露的共性问题。高瑞艳[1](2008)认为大学生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学生,因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聚集,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一定的组织性和言行的一致性,并构成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张书明,杨林[2](2011)把大学生定义为大学生受特定的中介性事件刺激,聚众以非法形式或手段来表达意愿一种群体行为。曾学龙[3](2008)认为群体性害发事件是指在高校校园中突然发生的,可能引起学生情绪的动荡,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影响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的紧急事件。彭学君[4](2006)对大学生群体性危机的界定,指在某种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在压力或外界刺激下,对政府(高校)或某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行为或现象,发生不满与骚动,可能发生大规模集会、游行、示威、冲突、静坐、绝食甚至对抗政府,影响到社会或高校的正常秩序,构成超越法律界线的行为或状态,极易引发社会力量卷入与敌对势力介入,它属于社会危机的一种。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与危害

学校高校治安管理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将高校学生看作一个过程,认为其发生具有突发性、演化具有互动性、参与个体心态具有从众性、矛盾性质具有可转变性等特征。从以上对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的定义来看,大学生群体危机的特征有:

1.发生的不确定。不确定性是群体危机事件的最突出特征。诱发群体危机事件的因素有其不确定性。有对国家的某些行为或社会舆论不满意爆发事件类型的不确定;也有对学校管理方的考试、毕业等行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对授课教室、就餐食堂、宿舍等地点上的不确定。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的发生有其多样性。

2.产生的影响大。一般性的群体危机影响的至少是一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只要有同学参与其中,就很容易影响到其同宿舍、同班、同社团等一群具有共性的群体。这对大学生而言,影响不止是当前的学生行为,还影响其以后的思想行为。

3.结果危害大。这是大学生群体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一旦爆发群体性危机事件,首先受其影响的是整个校园的舆论方向,这会导致部分的学生参与其中,上访请愿、罢课、示威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敌对势力的介入,沦为他们破坏社会稳定的工具。

三、大学生突发的原因

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危机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类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处于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爆发危机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想行为自由化。经济发展使广大民众从以前的集体主义思想转变为如今的独立化思想行为。大学生更是追求自由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追求思想解放、追求学术自由和人生自由,从高中跨入高校,他们思维、眼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中学时期的单纯思想转到多元的社会观念。一些学生的政治观念、纪律观念自由化,碰到一些管理严格的事件就会想到用集体行为去解决,以此来演绎他们所谓的“自由”。

2.学生诉求未能及时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在碰到国际、国家事务和国家问题时,若国家政府未能及时处理,在事实未查明、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有相同不满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聚集在一起,并产生在其大使馆或相关政府部门门前静坐、游行示威等行为。或者碰到学生饮食卫生、及课程考试通过率这些事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时更容易引起双方矛盾对立,而导致群体危机的发生。

3.学生自身的压力和情感等心理状态未得到调整。当前小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有“读书无用论”、“上大学就是浪费青春”等消极思想。大学几年的付出,在其毕业时还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心里上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也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这种矛盾心理在其思维中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疏导,久之会生出仇恨心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也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同学或者朋友的认同,如谈恋爱不成功,看着其他同学情感顺利,会受到刺激。当学习压力和情感压力没有得到释放时,容易产生一群人相约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4.别有用心者在学生群体中的挑拨和教唆。新疆的烧事件,是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的弱点,破坏社会稳定、分裂国家的极端行为。经事后调查,很大一部分参与群众都不知道事件的严重性。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难以辨别事件的性质,个别用心的破坏分子利用这个弱点来煽动一些有思想弱点的学生,利用他们的不成熟来达到其分裂国家的行为。

除上述原因外,西方价值观和政治思潮、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社会治安问题、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改革以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谣言也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危机事件形成的原因。

四、预警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主要环节。“预警”就是在大学生群体危机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预报。是对风险状态下各系统运行中的不良状态进行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就风险可能导致的各种危害所作出的早期预报,是对风险的可能趋势与未来结果所作的观念判断与运用实践。所以,大学生群体危机预警是依据对校园发展状况的判断,按照校园系统的分析,对社会系统运行的安全质量和后果进行评价、预测和报警。

预警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对大学生群体危机预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有:

1.监测警情。监测警情是指观察记录特定校园风险的不同表征,收集整理相关危机现象的各项信息。它是预警活动得以开展的条件。

监测警情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合适的预警对象―平时具有对国家社会现状情绪不满、怀有仇恨心理、经常浏览非法网站等思想行为比较极端的学生群体;紧密跟踪危机现象的表现形态―单个人的不合适宜的论坛帖子、群体对某一事件的不确定情绪的持续时间等各种危险信号;收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类信息―学生群体旷课、参与的宗教群体活动等;汇编成不同形式的监测报告。监测学生群体危机的关键之处在于保证监测活动的及时性、连续性,所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完备性。只有找到危机现象产生根源,才有可能把握危机的发展脉络,才有可能继续开展下一步的预警活动。

2.寻找警源。警源是危机现象产生的策源地、肇始者,在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大致起着“导火索”的作用。寻找警源即是指依据警情的表现特征,回顾危机的既往历史,追溯风险源头。它是整个预警活动的起点。

寻找警源的工作主要按如下步骤进行:依据当前警情现状,逆时针方向回顾大学生群体危机形成过程;追溯式地考察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心理压力对大学生造成危机的背景;确定危机发生的起始条件和对学生心理造成较大刺激的事件;经过选择、分析、对比等环节大致划定危机的发生区域即策源地为学生宿舍、食堂等公共场地;搜寻引发危机的主体因素即肇事者是否为平时心态不太稳定、内向、思想偏激的学生。从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人价值观、社会心理需求等主、客观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分析。寻找警源的关键之处在于回顾分析的全面性和追溯研究的彻底性。

3.分析警兆。大学生群体危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预先表现出来的带有征兆性、标志性的现象,称之为警兆。警兆是学生危机的“指示器”,在预警研究中起着“路标”作用。这是整个预警活动的关键环节,它为后续的预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析警兆首先要进一步明确预警对象,集中地、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群体罢课、游行示威等行为。其次要明确预警对象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危机倾向,如群体商量一起参加不正当的集体活动。最后,对于各种风险状态进行背景和成因分析,识别主要风险与次要风险,还要判断其发展趋势,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五、构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一套完善的高校稳定预警机制通常由高校预警指标体系和高校预警接处系统构成,由一系列反映社会系统中比较敏感的热点问题和关键点的数量指标所构成。高校预警接处系统是社会预警接处的各种组织、各种团体的有机结合体,它由三个层次结构组成(如下图)。

第一层次:预警报告系统。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和先进分子,是我们预警报告系统中的基层信息员,他们担任着关注身边同学的行动动向的职责。他们和班级辅导员一起定时收集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信息,一旦有群体危机的警情,及时报告学院专管领导。第二方面,应当设立网络信息员。现在很多群体信息通过网络,网络信息员须要对这方面的舆情加强监控。若发现警兆信息,要及时上报。通过建立这两方面的报告系统,监控群体危机预警将更加立体化。

第二层次:预警分析系统。它由学校各级党委决策机构、政法综治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构成,是在得到预警报告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综合事件产生的原因,为预防控制事件将产生的不良影响提供对策。及时、准确、客观、有效是这一层次的内在要求。该部门的工作应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本部门领导要从全校观念出发,着眼未来,建立一套与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相对应的分析系统,运用原理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大学生群体,不带偏见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事件的本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种种消极现象,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层次:协调疏导系统。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目前大多高校对学生群体危机预警的协调和疏导工作都是由学校党委组织来履行。处理学生危机事件,可以从心理疏导和媒体宣传两方面展开。大学生群体危机大多是心理因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平时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关注,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定期举行学生思想交流会,举办多种趣味性的班级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进而对他们进行思想同化。另外的疏导程序,大多都在危机发生之时,学校有关领导出面解决事件,使之得到控制,可以从情绪的控制、心理的化解、行为的平复等多方面来疏导。现在的网络和大众媒体也是我们疏导群体危机的极好手段,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媒体来引导大众舆论,使危机事件瓦解于初始状态。

六、结语

总之,在“十二五”的发展时期,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一定做好对大学生群体危机的预警工作,为建立和谐社会打好稳定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瑞艳.大学生的预防及处置[J].社会科学论坛,2008,(2).

[2]张书明,杨林.大学生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手手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第4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

1.什么是自媒体

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We Media”报告,揭示了自媒体的基本特征:首先,自媒体应该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其次,自媒体应该是一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媒体,其核心在于普通市民的信息自主提供与分享。因此,博客、播客、网络社区、论坛、BBS、E-mail等网络媒介形式,都属于自媒体。

2.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

自媒体是与大众传媒、传统网络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其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公共信息的生产方式由专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转向了一般的社会大众,即草根进行内容生产与自主传播。从拉斯韦尔建构的5W传播过程看,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如右上表。

3.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2)传播内容个性化、草根化。(3)传播过程自由随意,信息可信度低。(4)传统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形成互动和信息共享。

网络流言传播模式分析

1.网络流言的宏观传播模式

在自媒体流言传播过程中,政府、网络自媒体、网民、公共突发事件构成了流言传播的四个重要支点。其模式如下图:

x

第一,整个流言传播处于复杂的危机环境中,突发事件是流言产生的源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一旦正常渠道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各种意见就会以非正常状态出现,并且演绎与放大公众的恐惧心理,进而推动流言的传播。

第二,政府信息公开与否是流言产生的主要根源。在危机期间,政府的信息越公开,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流言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第三,网民在流言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网民的不断互动形成网络议题和舆论,并与其他媒体形成互动效应,将危机信息影响力成倍放大。

2.网络流言的微观传播模式

在分析流言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的传播过程时,笔者采用“六度传播模式”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

如上图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匿名查找、和接受信息。当然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传者和受者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到网络中。

以“蛆橘”事件为例分析

1.流言产生与传播的原因分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的观点,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积成正比。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不难推断“蛆橘”事件中“别吃橘子”流言大肆传播的原因:第一,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内容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饮食问题,涉及身体健康这一切身利益,其实现程度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第二,来自正规渠道的权威信息不足,推动人们通过网络寻求信息和答案,人们在网络中针对“蛆橘”事件交换意见,形成舆论议题,流言亦如附着温床的细菌般滋生。第三,传播时机的特殊性。时值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第四,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网络自媒体是一种私人媒体,传播过程自由随意,且“把关”功能弱化。

2.自媒体在流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第一,流言的始发地。自媒体的本质在于草根内容的生产,这种原创性已经让其成为公民自我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

在“蛆橘”事件中,一部分人收到手机短信后,会把短信内容输入电脑,利用博客、论坛、QQ、MSN、电子邮件等渠道对信息进行再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得更多受众了解这一事件。同时,网络自媒体会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论证。

第二,流言的扩散地。流言在自媒体环境中的传播速度极快,网民能够通过各种相应的手段轻易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网民的大量介入、参与和互动,并利用复制、粘贴的便捷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蛆橘”事件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影响力不断增大的议题。

第三,流言的接收地。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流言在博客、论坛、贴吧、QQ、MSN等自媒体之间传递并接受,再传递,形成了产生、传递、接受这样一个融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为一体的传播系统。

自媒体环境下流言传播的控制策略

第一,信息公开,是网络流言控制的基本方略。建立以政务公开为核心的信息传输网络。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为危机传播制订了基本的政策依据。

第二,打造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危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可以形成组合信息渠道,从而为媒介融合创造条件。

第5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传统旅游;新型旅游;探

一、引言

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日益得到了提高,旅游也就自然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当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然,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和需求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如何净化、规范旅游市场,更加有效地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这无疑是对旅游组织团体及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旅游的现状

(一)传统的旅游模式是以旅行社组团为主,他针对游客的服务,采用的是固定路线、固定景点等模式。

(二)在旅行过程中,针对游客的饮食,采取的是统一、简单化标准,无特色、游客无自由选择的余地。

(三)在旅行过程中,针对游客的住宿,采取的是简单化标准,游客依旧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四)在旅游市场中,滋生的低价团、强制购物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阻碍了旅游发展的进程。

三、新型旅游的现状

随着全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旅游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的出行也日益转向自由行、自驾游、户外等不同的新型旅游模式。

(一)新型旅游无固定模式,他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由行、自驾游、户外等形式来体现,其表达方式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区别于传统旅游。

(二)新型旅游自由行、自驾游、户外等的优势就是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拥有了自和自由度,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游玩的随意性。但是,这种旅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新型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够成熟,大多消费者仍然局限于盲目的旅游消费状态,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旅游的真谛。

2.新型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环境缺乏一定的认识和适应性,还有就是对旅游区域在食、宿、行等方面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

3.新型旅游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对路况、天气等诸多因素的不明确,加之车辆导航仪的局限性,导致消费者多走了冤枉路、多花了冤枉钱。

4.另外,涉及到带有老人和小孩的旅游消费者,必然会缺乏应变突发事件、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难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其它不良后果。

5.旅游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消费诸如:路费、景区门票费、食、宿、行费等,都需要游客自理。

6.户外运动针对旅游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体能要求,还有,野外生存技能的非专业性,以及户外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的准备不足,皆是导致事态发生变化或造成事故发生的不利因素。

四、旅游定制服务及超级旅游定制服务

(一)旅游定制服务

1.旅游定制服务的基本模式

旅游定制服务是为了完善新型旅游的内容、弥补新型旅游的不足,而产生的新的旅游定制服务模式;是为了帮助旅游消费者体现自、自由度,实现个性化、随意性的新的旅游服务模式;是公(专业旅游咨询服务单位)和私(旅游消费者)自觉自愿、灵活巧妙地结合的产物,是由公和私携手共同完成的新的旅游服务模式;是为了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旅游消费者安全和权益的新的旅游服务模式。

2.旅游定制服务的基本特征

(1)旅游定制服务是由私(旅游消费者)自主决定旅游定制目标、自由选择旅游定制线路、自行确定旅游出发时间。同时,由公(专业旅游咨询服务单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景区、景点、天气、路况等各种信息以及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

(2)旅游定制服务是由私(旅游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条件,自行选择饮食、住宿的档次和价位。同时,由公(专业旅游咨询服务单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饮食放心、住宿舒心的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

(3)旅游定制服务是公(专业旅游咨询服务单位)的所有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一定要以私(旅游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认真负责、有序有度、具体全面,以此提升旅游品质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二)超级旅游定制服务

1.超级旅游定制服务的基本模式

首先,超级旅游定制服务采取的是无固定模式的服务模式,他是建立在旅游定制服务的基础之上,所爆发的又一场革命;其次,超级旅游定制服务是进一步革新、完善旅游定制服务内容,弥补旅游定制服务不足,又一种全新的超级旅游定制服务模式。再次,超级旅游定制服务是充分体现人性化、实现旅游消费者自主、自由的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服务模式。

2.超级旅游定制服务的基本特征

(1)超级旅游定制服务应是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以及技术性为一体的高品质、高质量的旅游定制服务。

(2)超级旅游定制服务应充分体现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应最大限度的体现旅游消费者的自和自由度;应绝对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超级旅游定制服务应以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为基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实依据旅游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安排旅行过程中的饮食、住宿等各项事务。

第6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管理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基本功。课堂管理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教师若是不善于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秩序混乱,那么即便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很深的学术造诣,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技能性、最广泛的文化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并建立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最终成效并不显著。究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管理这一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所以课堂管理是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总结的重要课题。。

策略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期伊始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给学生上一节预备课,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节课,如果利用得当,本学期的课堂管理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规则,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例如,课前要求学生背诵,在这节课上就要给学生明确本学期背诵的篇目,背诵的进度,提问落实的方法。课前如果要求学生演讲,就要让学生明确演讲的目的、规则、方法、范围等。这样每节课前三两分钟学生或者大声背诵,或者声情并茂地演讲,有利于师生迅速进入紧张有序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在课前追逐打闹,聊天睡觉,甚至于连上课铃声都听不见,等教师整顿好秩序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分钟的消极局面。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之初给学生留下松松垮垮的印象,一定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策略二:适时准确地使用指令语言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较之高中以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的自制力盲目乐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易行又高效的一种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一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时明确指令 “全体都有,请大家把腰板挺直,头抬高,集中精神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明确指令“请大家把该知识点记录在书本某页某处”等。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度管用,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教师也可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动遵守课堂管理要求。比如:“好,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人了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

策略三: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巧妙使用肢体语言在课堂管理中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这个时候,教师停下来,望着他们,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讲话的同学也会意识到全班都在等他们,这样不用一句话就能使课堂保持安静。有时语文课堂涉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如社会热点、时尚、情感等时,学生会特别兴奋,讨论的时间过长声音过大,忘形忘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学生安静让课堂教学继续有序进行。

策略四:机智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解决突然发生的状况,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偶发事件的解决方式也许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如课堂上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当然会一下子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这时,需要把课停下来,打开门窗,把小鸟放出去。然后幽默一下:连小鸟都想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接着继续上课。再比如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在写其他学科的作业。可以走到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个别谈话,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会突然出现流鼻血,肚子疼,头晕出冷汗等病状,这时教师就要迅速做出判断,症状轻的可简单处理一下鼓励学生继续听课,严重的让一两个学生陪护其到医务室先进行诊断,并在第一时间内联系其家长到校,千万不可延误学生病情。

第7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应将“机动而有效”作为建立我国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

风险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突发性;二是多样性;三是小概率;四是损失大;五是频繁发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困难与突发性事件的这些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因此以必要的投入建立应对机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在特定的区域内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比较小的,而且不同的突发性事件需要的应对措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大量投入建立的应急准备往往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以这次雪灾为例,南方高速公路缺少应对雪灾的除雪设备是造成灾情损失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地在南方高速公路上配置可能几十年都不见得用得上的除雪设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面对危机,必须防止两种可能的倾向。一是对危机估计不足,缺乏防范公共危机的意识,准备不足,反应迟缓,仓促上阵。二是对危机反应过度,缺乏科学的预警与判断,不计成本地进行投入,造成国家和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我国建立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机动而有效。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以相对小的投入建立规模较小但精干的突发性事件应对机构和为应付突发性事件而必需的资源准备(不仅仅是物质资源)。(2)机动性。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小概率的特征,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应当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即能够应对多种不同特征的突发性事件。(3)保障基础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宽口径及国家层面的协调。基础性是指基础性的机构、信息和物资准备;宽口径是指,只要对这些准备进行必要的调整就能应对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国家层面协调是指,上述准备要更多地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性大,尽管特定的突发性事件是小概率的,但这么大的国家,各种突发性事件实际是经常发生的。这样以国家层面为主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二、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构成

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准确的预警,二是迅速的权威性决策,三是有效的执行。因此,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应当主要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建立。

(一)预警系统

从这次雪灾的经验看,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可靠的预警系统。我国目前的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有几个主要缺陷:一是负责和参与危机预警的机构多,但同质性强,信息单一;二是预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部门利益的制约,反应迟缓,质量较低;三是预警往往仅从单个部门或专业的领域出发,缺少对危机所造成的整体危害和连带危害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亦缺少专门负责进行这种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权威机构。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在上达的过程中,其中一些重要信息往往根据某些原则被过滤掉,结果是到达决策层的信息严重失真。

准确可靠的危机预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超越性、综合性、权威性,即必须超越局部部门利益和单一专业知识的立场,对危机的整体危害和连带危害由权威机构做出综合性判断和合理预测。第二,必须建立在有差异性信息的基础之上。这主要是指信息的提供应该是多渠道的,信息的内容应该是多角度的;应该允许基于不同角度和渠道信息基础上得出的不同判断;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法律手段和惩罚机制禁止信息的不当过滤。

为保证预警系统的超越性、综合性、权威性,这种危机预警系统应由三个层次构成:执行专项业务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实施专门调查或服务的民间机构。这些系统不仅要在总量和指标方面对公共危机加以分析和判断,而且还应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出发,分别考察公共危机对不同层面的人群所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

(二)决策系统

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是权威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枢纽,由中央政府各核心和相关部门及军队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在不同危机处理方案中进行宏观决策和指挥。

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该办公室为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其职能为:负责预警系统的运行及其成员的遴选;负责与危机管理有关的资源调查;负责危机管理的各项规则、规章和文件的制定;制定或提供危机应对预案;负责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体评估工作。

(三)执行系统

公共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执行系统是否能够迅速且有效地运转。首先要保障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有高度的权威,可根据国家利益有效地进行资源调动和配置,政令畅通。同时在地方和基层政府设立相应的精干机构。

依据国内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处理公共危机,特别是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军事力量往往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考虑对部分部队官兵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处置各种危机的基本专业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在武警部队中建设一支类似消防部队的以应对突发性事件为主要职能的部队,或是在现有消防部队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和职能,以肩负起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任务。

事实证明,除政府、军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外,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各种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发挥社区、居委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危机管理培训,培育具有危机管理专业素质的民间组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得以机动、有效运行的条件

一是公共危机管理成败的根本,既在于非常规状态下中央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具有较高的应变和执行能力,更在于常规状态下对公共危机的预研预判。因此,除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外,国家应该拥有一支非专职、有专责、常运转的危机研究和预警咨询的专家队伍。

二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收集和沟通是预警和解决危机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信息收集渠道应该多样化,以有差异的信息渠道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信息收集机构必须具有独立采集、调用和上传信息的权力;信息应真实、权威、及时、集中和透明,既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又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危机的状况、事态的发展和处理进程;同时也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信息管制,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消除因集体恐慌或错误信息带来的衍生性危机。

三是常规性资源普查,是保证在危机突发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和配置资源的必要基础,也是加强危机管理系统机动性的前提。

四是加强针对公共危机的法制和法规建设,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危机管理程序和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基本准则,制定如《紧急状态法》及《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案》等法律,制定如《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及《公共危机管理条例》等法规,才能保障危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是将与公共危机有关的各种社会建设计划,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中来,强化各城乡社区、物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强化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各种技能培训,建立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和协作的社会网络。

第8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手机媒体的主要特点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其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

第一,从新闻传播方式来看,手机媒体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消除了不同媒体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媒体大融合,使新闻传播走向全媒体化;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消除了传与受的界线,使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

第二,从新闻传播内容来讲,新闻被手机媒体注入新内涵,只要是信息,在手机媒体上就能成为新闻,内容的构成更加趋向多元化。

第三,手机媒体对新闻生产机制产生了重构。新闻的生产和不再由媒体的记者所垄断。只要有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是记者,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者。手机用户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和规则,以独立的身份参与新闻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随意性、随机性和独立性,他们唯一遵循的是自己的表达欲、价值观和倾向性。

尽管受制于技术标准、政策、商业模式、终端等因素,手机媒体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加明显。手机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

充分认识当前手机媒体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当前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如屏幕小和电池维持时间不足等。

目前,在内容方面,很多手机视频出现了无趣甚至趣味低级的情况。其标题一般都运用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提升点击率,而内容本身却乏善可陈,即所谓的“标题党”。另外,现在许多拍客都涉及到偷拍、侵权的问题。虽然很多拍客所拍摄的视频是出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但一些恶性的偷拍事件也频频发生。这种情形,在地铁、公交车、娱乐场所等公共场合尤为严重。更有甚者,还偷拍别人的住所及私人生活。这不仅缺少人文关怀,还容易侵犯他人的个人隐私。可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拍客在许多方面尚不够成熟。

对手机媒体的监管也存在不少难点,诸如: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手机用户的海量性、跨地域传播带来的挑战、政策法规滞后等。在中国实行手机和网络实名制不切实际而且存在负效应。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要学会运用手机媒体。特别是面对当今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运用手机这一最新媒体,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手机媒体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挑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理念和意识形态。由于其虚拟性、独立性、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它的双重性质比其他传统媒体更为突出。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手机媒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既要看到手机媒体的发展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又要看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危害,进而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发展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切实提高利用网络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手机媒体上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各种社会热点、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强对各种思潮和模糊认识的引导,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网上引导,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用尊重民意的实际行动赢得民心,用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凝聚民心。要注意发挥手机媒体的“平民化”功能,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运用可以接受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因势利导的教育引导,掌握话语权,提高引导的有效性与实际影响力,使手机媒体成为加强政府与网民进行深度沟通的桥梁。

2.不断提高拍客的素质,逐步提升画面质量,改进拍摄内容,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广大手机用户既是手机文化的享用者,又是手机文化的创造者,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手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潜能,鼓励他们创作格调健康的手机文化作品。加强对拍客特别是职业拍客的培训,以便广泛提高拍客素质,从源头提高拍客视频的质量。对于比较严肃的新闻类内容来说,拍客充当的是新闻记者的角色,可以一边拍摄,一边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就趣味性的视频而言,拍客可以在摄录的同时,加入一些对于所发生事件的描述或后期配音,融入自己的一些观点,减少视频内容乏善可陈的情况,提高网民收看的兴趣。至于风景类的视频,则可以在强化拍客拍摄水平的基础上,配以适当的音乐,同时加上对景点的介绍以及当地的奇闻轶事。视频网站要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一方面要缩短审查时间,另一方面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杜绝一些媚俗化的视频出现。对于一些可能危及个人隐私,但又具有新闻价值的视频,必须对所涉及到的人物图像特别是一些过于血腥、残酷的画面加以适当的处理。

3.加强法制建设,营建手机媒体的法制环境,完善有关管理机制

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共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的要求,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不断提高手机文化管理效能。手机媒体成为现在媒体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然而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税收、国际民事诉讼、知识产权、言论自由与隐私的冲突及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等,同时围绕信息网络引发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国家信息安全、网上著作权、网络不健康内容等。重视安全问题,建立管理机制,依法加强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4.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早发现早处置

手机媒体既是技术产业,又是通信工具、交易平台,不可能由一个部门来管。因此,加强协调、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是手机媒体管理的基本方式。要建立与虚拟社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舆论宣传、信息技术、公安等部门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各司其职,明确“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的管理思路。加强对手机媒体群组活动的监控,提高及时处置能力。加大对手机舆论的源头管理,确保不让负面影响形成气候。

5.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对于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管理,要区分“日常状况”与“非常时期”两种管理形态。日常,要切实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监管工作,重点落实自律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除了日常的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对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管理,国家应加强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设。实行分级分类管制,制定更细致的分类管理措施,使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法制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①陆彩荣:《充分重视新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期

②李文明 岑丹娜:《拍客的源起、现状、利弊及发展对策》,/index_bbs_show.php?id=814787&page=1

③肖弦弈:《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月版

④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青年记者》,2007年第3~4期

⑤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第9篇: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范文

现在有很多关于业务理念的培训,但都太空洞,不够实用!业务员基本是右耳进左耳出,根本不能在江湖上学以致用。为此,笔者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一个关于业务员的“行为准则”,在多家企业推行后效果显著,反响热烈。也被一些企业戏称为“开着宝马走江湖”的赢家理念。

训练有素

要行走江湖了,那么你的基本功是否修炼到家,对业务“兵器”是否能娴熟使用?训练有素是业务员成功的基本前提。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在认识方面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有些业务员心境比较浮躁,无心练好基本功,却羡慕一些有业绩的同仁,信奉他们一定有“绝招”;另外是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业务员徒有虚表,外在形象看起来很职业,却没有内功是个花架子。

第一种情况,我在广东、上海多家企业讲课的时候,有业务员求解业务“绝招”,我告诉他们,在你们熟悉的东西里面,继续不断的去熟练,直到能够熟能生巧!这就是“绝招”。你可以不服我的观点,但是如果业务员连最基本的一些基本功,比如行业的一些发展动态、你公司产品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优势你都搞不清楚,就算有绝招,又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笔者为什么不把强调“外在形象”作为一个重点?!

俗话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比如现在很多零售商都很注重“表面文章”,如果只是从门外走过,它们都将给你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但是如果当你走进店内,做一些产品咨询时,却会发现很多店员连一些基本的产品知识、功能都不懂,更不用说什么推销技巧了。你说这样的职业形象有什么用?!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不要形象,而是不要只注重外在形象,首先要练好“内功”!只有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外在形象才能起到进一步的完美和衬托作用。

危机意识

其实,同样的一件事情,因为你处理的时机不同,将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现实中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业务员缺乏危机意识、看问题不够前瞻造成的结果。

有些业务员表面看很忙,每天为了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忙得焦头烂额。可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是在“瞎忙”。因为他是属于那种处理危机、收拾残局、在事件中很被动的忙。

举个例子。拜访老客户,有没想过你要提前做什么?

很多业务员没有这种意识,结果一到客户那里,被客户提出的问题搞得直冒冷汗,工作不仅无法协调,还被客户设局“套住”无法动弹。

可见,如果你没有危机意识,看问题不够前瞻,那将很容易陷入被动的不利局面。

可以信赖

很多人都以为口才好、交际能力强、滑头,就能做出很好的业绩,甚至一些公司在招聘业务员的时候,口才好不好、人是否滑头也是决定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

笔者坚决反对这样的观点,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是有严重口吃的。再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

年龄40左右的刘先生是某公司华南区经理,为人滑头,很有社交经验,可是业绩并不理想,竟然比不上入行2年多老实巴交的小林。老总后来给他们换了区域,结果更令人不解,刘先生原曾经走访6至8次都搞不定的客户,小林跑一趟就搞定了。

后来事实证明,原来客户觉得小林人老实、实在,可以信赖,跟他合作比较放心。而刘先生太滑头,他们有一种不安全感。

赢家原则

几年前,笔者在某大型台资企业任营销总监,老总有一句很经典的格言:

“你是要做英雄,还是要做赢家?!”

一语道破业务员行走江湖的玄机。话不用再多,也是本文的核心!

如果业务员坚持做赢家,不做英雄,那么不久,“开着宝马走江湖”,将会变为可能!

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