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在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作用
内部审计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单位内部管理控制手段,是单位企业管理机制改革调整、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管理措施。纵观现代企业管理,内部审计已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整个企业单位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逐步衍化成企业强化财务管理、深化内部管控、查找财务管理漏洞的一种内部制约机制。各级医院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创新方法,有机结合审计与医院财务管理特性,借助审计力量不断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推动医院建设管理更加顺畅,实现医院经济社会效益与财务管理水平的双重进步。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特点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部专门设置的机构或人员,在企业内部独立开展的监督评价活动,其采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通过审查、评价医院的经营活动以及单位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针对内部控制的失控点和薄弱点,查找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提出改善措施,为医院增收节支、完善财务管理、保证经营稳定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医院经营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具有显著的监督职能、经济评价与鉴证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特征。
医院作为新时期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单位,其不仅要体现出医院的公益性,还需要医院能够融入市场竞争当中,经济活动正常保持,这就促使医院在增强业务能力、完善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监督与强化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作为健全财务管理控制的有效手段,在医院管理决策、提高效益、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多重有益支持。
二、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有利于增强信息可靠性
在医院组织内部的各个层面都与财务信息有着接触,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有效避免财务信息出现失真,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按照会计准则,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保障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对于医院来讲,审计可以让管理者对医院经营状况有着更及时、全面的了解,使作出的管理决策更加准确。
在当前市场竞争形势下,成本费用水平也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财务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条件,内部审计在保证医院经营状况真实性,在客观反映医院成本费用使用情况上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产品成本控制上,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更好控制医院各环节、科室服务的成本费用,防止财务信息存在失真,保证医院财务管理质量。在材料成本考核上,医院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完善物资材料采购制度,健全药品采购渠道,规范药品采购管理,实现成本管理加强,产品成本降低。
2.内部审计有益于优化内部财务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对企业财务控制、财务管理漏洞堵塞起到强化作用,其通过在事前、事中、事后对医院财务行业的全程监督与服务,对促使医院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组织经济行为非常有帮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部门、科室、人员在财务上形成监督约束,将尚处在萌芽状态的不良或违法违纪行为予以消灭,营造出良好的医疗财务管理氛围,构建优良的医疗秩序。审计能够在、检查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情况、财务管理机构的责权利状况、财务收支与经济活动,测试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与实质性,有益于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地方,优化内部财务控制,推动财务管理体系化建设,打造相互制约、权责分明的财务管控机制,使医院经营活动更加有序高效。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控制优化上作用明显。
3.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分析内部审计的成长轨迹中,其是从查错防弊逐步向风险评估、内部管理咨询、企业战略参与等更高层次发展迈进。从所在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内部审计已经开始对医院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投入改造、资金投向、项目评估等方面进行监督,在医院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医院财务决策、财务管理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能动效应。一是在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上。推动资产的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各医院财产安全保护、财务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其可以对各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存在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及时发现,对不合规财经行为及时纠正,在时效上可以迅速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医院资产流失,维护医院合法权益、财产完整。二是在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上。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进行强化,有效借助成本费用开支这一抓手,以财务管理制度为标准,在采购、销售、医务、后勤等各个科室领域查找管理问题,分析管理漏洞,可以帮助医院领导更加客观的识别风险。内部审计还可以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核实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核对项目运作的真实性,能够有效提升财务风险预警、监控制度有效完整,深度增强医院抗风险能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各单位、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观念更新,创新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认真关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珍惜内部审计成果,为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创造有力条件,使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实现真正融合,实质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摘 要 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的基础。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目的在于促进依法行政,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财经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损失,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保驾护航。
关键词 企业发展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追求,也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就是现代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审计是国家体制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个体系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部分构成。内部完善内部审计,对于国家审计的实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企业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企业事业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施内部控制,维护企业的财经纪律和合法权益。为了加强企业廉政党风的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开展企业内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规定,企业内部应当设置审计机构,教职工人数超过3000的大规模企业还应该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
文件中还规定,企业内必须有足够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具体的审计人员数目应当在总教职工人数的千分之二以上。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合格的理论基础和从业资格。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原则
1、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对企业的资源多加关注,对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业务开展过程和绩效成果进行严格审计。
2、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审查相结合,实行财务审计和业务审计有效结合的综合管理审计。
3、审计控制需要和审计评价结合,并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在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组织审计。
4、企业审计工作应当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环境和审计资源,合理的制定审计计划,把握重点。
5、企业内部审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立的,应当对机制建设有促进作用,并与有关部门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通过制定制度、执行程序以及实施措施等方式实现控制目标,管控和防范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有: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提高服务质量、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防范舞弊腐败、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贯穿整个经济活动,才能全面控制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同时,需对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中的风险问题重点关注。
3、制衡性原则。在职责分工、部门管理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内部控制应当形成单位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应当不断调整和修正。
四、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控等五个要素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企业控制措施有效运行。而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的各要素中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1、控制环境
在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中,内部审计是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之后的再控制。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各个部门都有联系,涉及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与内部控制的每个层面。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可以促使各种制度措施的落实,对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保证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2、风险评估
全面的风险评估能够直接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对已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十分重要。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校的情况,信息资源相对丰富,对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和针对性,在评估组织未来风险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和丰富经验。
3、控制活动
企业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时检查和考核业务流程中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也可以在整个业务范围内自主灵活地选择内控审计的内容和时间,深入审计整个业务环节与管理流程,以便为管理者提供适时的信息,使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的到有效增强。
4、信息沟通
企业内审人员本身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部分,能够提供及时的信息报告和解决办法,对于建立高效率的信息沟通系统有督促作用,使得信息追踪和反馈沟通畅通,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5、监控
企业运行环境和发展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实施跟踪监控。内部审计能够完成对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而且,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业务流程更加熟悉,很容易发现日常管理中的弊端,从而找到解决的入手点,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
6、保密优势
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为企业本身服务的,不应该对任何的第三人承担责任,审计结果一般也不对外公开。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可以有效防止腐败现象,使企业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1]滕晓东,王民.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研究.财会通讯.2012.6(8):35-36.
[2]邓雪玲.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对策探讨.现代商业.2009.12(6):62-68.
在我国各级事业单位推行内部审计工作,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同时又取决于各事业单位当前的内部审计现状。事业单位之所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各级事业单位“勤俭行政”的必然要求
行政事业支出源于纳税人的贡献,因此,纳税人有权知道各级事业单位行政支出的真实、具体情况,例如,事业单位的公车使用、公款招待、公费考察和会议费用等。纳税人对事业单位真实行政费用支出的掌握情况,源于各单位高效合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另外,随着2010年我国经济逐渐回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均需要各事业单位廉洁务实、节约自律,加强本单位“勤俭行政”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并进一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的必然选择
虽然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已经明确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但是直到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缺乏,以及方法选择不当等问题。目标定位不明确表现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进展和最终审计结果往往表现为单位领导的意图,而没有体现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总体目标;机构设置不健全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要么没有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要么没有很好地划分审计人员和行政人员的职权界限,使得单位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人员素质缺乏和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不齐和没有采用合理审计方法等方面。
二、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及优势
(一)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在组织建立有效的审计机构,并明确各审计人员的审计职责,以检查、评价和监督组织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要目的,从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的角度明确组织人员相关工作的有效履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强调现代管理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理论在组织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比较全面地关注组织的内部控制,因此其特征主要体现为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人员要检查、评价和监督组织的管理制度和各项管理活动,例如,组织决策、计划制定、财务预算和成本支出等。对于组织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组织和部门目标的制定及履行情况进行审查,以此找出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另外,管理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及时审查组织的管理绩效、管理人员素质和培训情况,进而提出改进组织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整个组织的管理水平。
(二)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势
由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与其他类型的审计模式相比,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有其独特的审计优势。在审计目标定位上,以实现组织总体绩效和内部控制水平为最终目的,从而有效避免审计目标定位不明确或定位过于片面的问题,例如,有些组织在内部控制中过度关注组织领导或小团体的利益,从而丧失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强调组织管理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要求组织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从而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人员素质上,不仅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内部审计对组织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即注重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的共同提升;在审计方法上,能够做到内部审计与组织管理的结合、组织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从内部审计、组织管理和内部控制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以提高组织的整体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
(一)管理导向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要提高其内部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构建能够有效服务于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审计体系,需要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管理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需要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和审计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目标定位方面,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应该以节约政府财政支付,实现本单位“勤俭行政”为最终目标。
第二,在机构设置方面,要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设置单位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在审计机构中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而且要做到审计人员与单位行政人员相互分离、互不交叉。
第三,在人员素质方面,事业单位审计机构中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专门的内部审计理论知识、会计和审计方法,以及基本的法律和管理技术等。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事业单位要做到教育和培训,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开展与其他单位的审计交流,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第四,在审计方法选择方面,鉴于企业中普遍采用的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及优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中可以采用管理导向型内部审计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模糊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等,从而提高各单位的审计效率和行政绩效。
(二)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事业单位采用管理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在审计程序上需要做到四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配备有效的审计、管理、统计和财务方法。
第一阶段,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事业单位审计负责人在指定的审计期间内需要完成的审计目标,因此,在审计计划制定阶段,审计负责人要以实现本单位“勤俭行政”为最终目标。
第二阶段,选择审计对象和选配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制定完毕后,事业单位要选择审计对象,包括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绩效和内部控制水平等方面。事业单位应该由审计负责人负责审计对象的选择并根据审计对象选配合适的审计人员,而不以单位主要领导的意志行事,从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第三阶段,实施内部审计。展开审计调查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核心,而其中的重点便是审计取证。单位在审计取证时不仅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和问询法等基础取证方法,同时也要采用统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高级取证方法。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指导;运用
一、什么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对审计风险准则进行了修订,并执行新的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我国在2006年2月对审计准则进行大幅度调整,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降低信息风险为根本目的,以控制审计业务风险为中心,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根本途径,以经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审计思路的一种审计方法。
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审计方法实质上仍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延伸,它从分析客户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着手,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了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更有效。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摒弃了传统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代之以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并引入战略管理分析工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方法是系统理论所指导的复杂系统认知模式。审计要有效地把握会计报表的错报风险,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着手分析,对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必须将企业置于广泛的经济网络中进行系统分析。从方法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它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并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三、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解
内部审计下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第一种观点认为,把社会审计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内部审计就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人员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行为的一种审计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企业风险(不是审计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企业风险为中心做审计报告,协助企业管理风险。
而从第二种观点的描述上看,所谓的“风险”不是单纯意义的“审计风险”,在更大意义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企业风险。由此可见,此时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结合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用这种观点来界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会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相背。
笔者认为,在现有准则下,以第一种观点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较恰当,而第二种观点与其说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不如说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作用。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我们姑且不去定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但是在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向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企业需要内部审计对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的审计监督和建设性评价,以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实现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关口前移,充分发挥预警性作用。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1、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从分析风险入手,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在审计准备阶段,就加大防范力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测试的结果,充分关注被审单位的特殊风险,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确保内部审计能够发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隐患,达到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
2、以《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指导,执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使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之间协调一致,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一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针对可能影响风险评估的基础,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二是编制审计方案时,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三是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企业的战略性计划目标,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最新战略和方针。四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五是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六是以风险大小作为确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
3、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从宏观上对风险进行评估, 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微观层面的操作风险。因此,应继续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并分析重点,实施实质性测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阶段中,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应结合重大风险各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以实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在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4、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标准内部控制的模型,并经常调整、完善,以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效率及其准确性。二要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提高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扩展分析的范围。三要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抽样,避免人工抽样检查的不足,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四要构建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风险导向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为适应企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量化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审计方法。为加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模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内部审计更加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控制是否先进有效,控制风险有多大,是否影响管理当局的决策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因此,内部审计在转变目标定位,树立管理理念的同时,更要重视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而言,需要界定风险范围、理顺风险责任、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就是要靠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走出一条迎接风险、化解风险之路。因此要求内审人员都应懂得风险语言,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提高内审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既是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坚持开展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检查、评价和报告,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实现目标和增加价值,无疑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最好资源。在实践中,尚无完整的模式可参照执行,即使有关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准则出台后,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内部审计师在现阶段,应首先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将风险评估贯穿审计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文成,王有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会计师,2009,(06).
[2]聂海斌.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16).
[3]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出版社,2009.
[4]汪文文.论新形势下的风险导向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2009,(04).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建立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落实,保障了公立医院正常运营,促进了医院由传统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推动了医院健康长效发展。新时期下,医疗改革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也相应改革,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公立医院落实内部审计时,仍存在一定问题,对此,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成为公立医院发展重点。
一、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的作用
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具有如下作用:其一,保障了医院资产安全完整。在医院内部管理中,审计部门主要是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独立性较强。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以此对医院财务与经营管理公正评价、合理建议,及时掌握医院经营中的潜在风险,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保障医院的财产安全。其二,推动了廉政建设。内部审计的落实,有效预防了部分员工以权谋私行为,降低了经济犯罪的可能性,推动了廉政建设[1]。其三,医院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在医院开展审计项目时,主要是对医院运营中的经济效益进行审查,防范资金使用不当、资金流失现象,并提出审计意见,以此节约医院财务支出,提高医院运营收益。其四,有效防范风险。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院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显著提升,内部审计的落实,对医院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有效降低了各项风险,推动了医院健康运行。
二、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立医院更加重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即使多数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却仍存在审理理念、审计技术落后,审计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机制的作用发挥。具体来讲,审计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审计理念落后在部分医院内部审计中,直接将财务审计作为工作重心,在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方面消耗较多资源,在其他审计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片面性。并且,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仍以查错纠弊为主,很少将其作用于管理层面,给医院经营的优化提供审计建议。在医院内部审计中,以财务审计作为主导,很难全面防范医院内部控制的潜藏隐患,难以通过管理为医院带来更高价值[2]。并且,审计理念的滞后,很难满足医院改革发展需求,并导致审计程序僵化,审计评价指标落后,制约了医院长远发展。
(二)审计方式与技术落后在医院开展财务审计中,审计方式还主要是对会计账目进行逐一检查,以此掌握医院业务发展状况。与其相比,国内外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已经开始采用以关键风险点把控为主的审计方式。医院审计方式较为落后,且审计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用发挥。并且,医院在内部审计中,信息化发展步伐缓慢,计算机技术并未被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导致审计方式与技术的落后,影响了内部审计在医院的效用发挥。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在医院内部审计中,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对此,在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中,应积极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然而,在部分公立医院实际开展内部审计时,并未将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分开,甚至直接将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部分,限制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给医院强化内部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三、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重要事业单位,担负着为社会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有助于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然而,在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根据医院实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有助于提高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的发展步伐。因为,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医院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医院运营管理提供反馈与建议,推动医院改革步伐。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应加强医院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首先,转变领导层的观念,使医院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其次,积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内部审计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医院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定期检查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推动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3]。
(二)改革内部审计手段新时期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对此,在完善内部审计时,公立医院应重视内部审计系统的构建,以网络技术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实现对内部审计落实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内部审计机制中的不足并予以解决。同时,将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有效结合,对审计对象实行连续、动态的监控,保障内部审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以此发挥内部审计的效果,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水平,推动医院向前发展。
(三)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医院想要健全内部审计机制,构建专业、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前提。如此,坚持法律规范,狠抓医院各项制度建设,针对性构建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细化审计人员自身工作,审计人员才能依照规范展开审计工作,医院才能更好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对此,医院为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首先应加强资金投入,专门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引进专业性审计人才。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为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有章可依,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推动审计工作在公立医院顺利展开。
(四)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在医院构建并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时,应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首先,内部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还要积极建立审计数据库,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监督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完善医院领导机制,建立行为约束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领导层的作用,落实内部审计监督的效用。最后,在内部审计机制完善中,应提高全体人员的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发挥群众监督职能,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水平[4]。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作为外部审计的补充,其主要是指单位内部专业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为单位实行最有效管理,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单位可持续发展。相比于普通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公立医院更加重视医疗发展,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明显重视度不足。在新时期下,众多公立医院仍存在内部审计理念落后、技术落后、独立性差等问题,影响了医院内部管理水平。对此,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改革内部审计手段,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此建立并完善医院内部审计机制,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医院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季春花.浅析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54-55.
[2].新时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方法创新探究[J].财经界,2018,No.482(7):112.
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则主要指精神文化。
内部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内涵丰富。从广义上说,内部审计文化包括内部审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内部审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内部审计基本技术、设施以及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内部审计的物质基础。内部审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法规、规章制度、准则、职业道德规范等,是内部审计物质文化和内部审计精神文化的中介。内部审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的价值观、精神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理想信念等,是内部审计文化的核心。从三个层面的关系结构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里到外有序排列,构成内部审计文化层级结构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互相作用、影响,共同构成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从狭义上说,内部审计文化指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提炼形成的为内部审计人员所认同的共有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及价值观,主要指内部审计精神文化。
二、建设内部审计文化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文化在内部审计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功能上看,内部审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对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竞争力以及增加组织价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对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是支撑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灵魂。
1、建设内部审计文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越来越大,只有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提高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目标,为组织发展战略服务。同时,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创新,加强治理、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为组织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2、建设内部审计文化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在组织内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才。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给内部审计人员以思想上的启迪、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智慧的力量,激发其巨大的工作潜能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其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不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有效地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
三、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基础。
从当前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组织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且内部审计在国内起步比较晚,领导层重视不够,独立性不强,积淀不多,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为避免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空洞化”或流于形式,有必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以及取得领导层重视等方面,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基础建设。
1、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领导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内部审计文化的前提,它的作用贯穿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当前,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还不高,领导层通过协调、组织、倡导与激励等方式、手段支持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决定内部审计文化的衰荣,其价值观也决定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成败。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应积极与领导层保持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开展内部审计文化营销,使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文化对组织的提升作用,也使社会认识到内部审计文化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完善及推广内部审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抓手。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行为规范。2000年以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29个具体准则和4个实务指南,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可以说,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宣传推广,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职业的信心,有助于内部审计职业化、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和适法而为的意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内部审计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最主要的是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本身,吸纳了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理念,成为传导内部审计新理念的桥梁。
而内部审计理念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主导性作用,是内部审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当内部审计新理念成为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当内部审计人员遵守内部审计准则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久而久之就凝聚为文化,变成一种力量,指导和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推动内部审计与时俱进地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3、加快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动力支持。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现代化进程、搭建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平台,既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内部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揭示的风险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使被审计单位更乐于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审计结果以及审计建议,有利于及时化解风险,消除隐患,也有利于和谐的内部审计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
1、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载体。内部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渗透在内部审计组织的宗旨、目标、理念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集中表现内部审计人员的意志、道德追求和素质水准。构建内部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力避空泛,寻找一个有效的载体,大力倡导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无疑是一个突破口。职业道德规范在内部审计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位置重要。正如IIA的职业道德规范指出,职业道德规范的目的是促进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发展,它的建立对内部审计职业必要又适用;同时,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师应该运用并信守公正、客观、保密、胜任的原则。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将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廉洁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品德。可见,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价值取向上应恪守依法、客观、正直、奉献、求实五项原则,以慎重稳健、实事求是和正直、勇于奉献的精神,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应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构建内部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以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和执行为重点全面开展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划、组织以及相关具体活动。
2、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的内部审计组织。人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客体。要弘扬以人为本的内部审计文化,重在培训。通过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培训,不仅让内部审计人员明白所从事行业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提高责任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提供最优质的内部审计成果。同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该是全方面的素质培养和提升,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一支和谐、高效并具有高度胜任能力的审计团队。美国的布鲁斯·亚当麦克等三位内部审计学者在《内部审计部门成功的文化支柱》一文中指出,内部审计文化可以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并促使其逐步增强。而构成内部审计部门文化的六个支柱是:信任、情商、业绩为中心、勇气、支持、经验分享。三位学者认为,首席审计执行官应该积极打造这样一支团队,或者说营造这样一种内部审计的文化氛围,即建立以业绩为中心的,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情商能力和执业过程中承担压力的勇气,团队成员间形成经验分享,互相支持、信任的和谐氛围,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内部审计;对策建议
1.引言
我国经济在经历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渐步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明确,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打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其内部控制、预算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均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本文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全面完善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
2.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2.1是促进新形势下高校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内部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而对其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下,全面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各项预算支出不断增多,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度,严格规范各项支出,加强内部控制,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随着高校间竞争的不断加剧,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各高校的发展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评价内部控制,为改进和完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出建议,从而规范高校的各项工作,以此实现高校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健康发展。
2.2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经济新常态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步入正常的轨道。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备受争议,政教不分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使得高校正确处理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将主要的资源集中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不仅能够有效节约高校的资源,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完善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工作是各行业各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之一,其直接关系到单位组织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而对单位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其对高校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而大部分高校目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纪检部门的工作,与业务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性。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为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循环也相对简单,因而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化问题严重,没有在内部控制中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力度。
3.2相关的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各项不足,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内部审计准则约束。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享受国家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难以按现行的内部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程序,使得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形式化问题十分严重,进而对高校的等各项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目前有内部审计准则,但是主要针对企业的业务循环,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准则制度,大部分高校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因此难以全面践行有效的能够帮助组织增值的内部审计工作。
3.3缺乏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员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使得内部审计各项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很多高校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工作转岗过来的年龄较大者居多,其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技能不足,综合职业素质较低,因此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全面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降低了审计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都注重于教师团队,很少在审计工作方面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因此使得高校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团队得不到外部人才的补充,难以发挥人才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3.4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高校还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各项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难以发挥,其为组织增值的功能被无形弱化。一方面,高校由于自身的性质,其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很少会根据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情况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审计工作成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诸多的欠缺。另一方面,基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都流于形式,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很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不注重提升综合技能,不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对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的其他各项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4.经济新常态下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4.1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经济新常态下,要想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必须首先要提升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对高校现有管理者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在经济新常态下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营造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的经验,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相关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现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使之成为能够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指导。
4.2完善相关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经济新常态下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项工作规章制度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在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理念和思想,摒弃传统的内部控制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到高校内部控制的关键举措中,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回到正规中。另一方面,要促使各高校在原有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的基础上,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实现规章制度的创新,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避免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3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才
高校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培养和引进的形式强化专业人才的保障。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技能,并提升其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意识,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高校要通过完善用人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等措施,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才,为现有的审计人员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人才的推动也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高校发展的重要要求,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4.4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使其能够充分考虑到经济新常态对高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和现状出发,及时调整各项管理制度,以更有效地服务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全面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其履职能力进行严格的监督,避免出现现象,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切实保障高校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严格落实内部审计工作,以此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校必须要立足实际,提升整体的发展质量。内部审计工作作为高校的校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小毅,郭志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才智,2014(01)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性金融风暴乃至经济危机的蔓延,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2008年发生的金融业最大的职务舞弊案例――法国兴业银行舞弊案,其主要原因是兴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严重缺失”。而纵观我国,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远的有银广夏、琼民源、红光实业、ST猴王、大庆联谊、东方锅炉、黎明股份、郑百文、东方电子,近的有亿安科技、春都、“德隆航母”、三鹿集团、中航油等,还有众多的“高管失踪”事件。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内部控制已成为时下内部审计师、企业管理层、各国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瞩目的焦点。
自从1875年德国Friedrich Krupp公司设立了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以来,大型股份公司普遍建立了内部审计系统,监督、评价、防护和反馈成为其四个重要职能。安然、世通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内部审计的重视。2002年8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在中国,内部审计受到重视。早在1985年,国家审计署就要求大中型国有单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2002年,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建议上市公司建立内部审计制度。2003年5月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枢纽地位。本文从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出发,界定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内部审计发挥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涵义 从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2003年国际内审协会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提出,内部审计应帮助组织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促进控制的不断改善,以此来帮助组织保持有效的控制;评价并改进机构的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1992年美国反财务欺诈委员会下属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的界定在目前世界范围内认可度很高,它认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其中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正常工作和固有职责。英国的Cadbury报告、加拿大的COCO报告、日本的《企业内部控制大纲》、南非的King报告、法国的Vienot报告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诠释。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含义来看,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相互渗透的,内部审计性质的演变一直与人们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 自从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第12届大会声明明确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就开始被视为是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国外的研究,如Carcello,Hermanson和Raghunandan(2005)认为美国证监会(SEC)近年来的指引和强制性动作都反映出这样一种倾向: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近期关于这方面的议论也很多,如汪国银、林钟高(2005)认为,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提供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陈艳利、刘英明(2004)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方式,其在内部控制框架中具有独特身份,即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相对独立的身份,肩负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再控制的职责。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关键控制和程序进行监督是良好公司实务的组成部分(Cadbury报告,1992)。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利用自身的独立性和对本企业情况的了解,以及在长期审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通过监督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结构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促使组织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控制,达到改善组织内部管理状况的目的。内部审计人员以其专业知识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测试的顺利进行,美国IMA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对于测试内部控制起关键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内部审计就开始大量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内部审计作为主导,其它相关部门同时参加,共同完成对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检查。这种工作方式最能说明内部审计的之内加之外的独特身份。后萨班斯时代内部审计的控制功能日益凸现,因为内部审计不仅可以作为控制直接作用于被控制对象,也可以通过对控制的再控制间接作用于被控制对象。
(四)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的促进 从内部控股要素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单要素内部牵制关心的只是资产及其记录的安全,两要素的内部控制将关心资产及其记录安全之外的内部管理控制纳入了控制视野,随后,控制环境又得到关注。两要素和三要素的内部控制已经不仅关注资产及其记录的安全问题,而且还要关注组织的经营管理问题,这就大大拓宽了内部控制的范围。五要素和八要素内部控制的提出,又将控制重心进一步转移到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重心的变化,引发了内部审计内容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美国内部审计学者布林克在回顾IIA的历史时指出,内部审计最该关注的就是“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理论构建应以内部控制概念为中心。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内部审计的形式。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更有助于扩大审计领域,加速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内部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不明确,管理出现混乱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内部审计的发展。有调查表明,大型组织的内部审计,大多已经将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经营效益和效率等内容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随之内部审计大类型也日益丰富,出现了风险管理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经营导向审计和业务导向审计,甚至出现了业绩导向审计。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一)评价职能:特殊优势 随着风险管理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被提高到公司战略的高度,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融合在一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财务与运营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运营的效率与效果。由于内部控制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局限性,如内部控制的设计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设计可能不涉及临时性或未预计到的业务等导致内部控制不能发挥效应等,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果,所以需要第三方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价。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受企业审计委员会或CEO直接领导,内部控制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更容易受到高层领导的关注,从而得到有效执行;虽然内部审计具有同体监督的特点,其独立性是相对的,但正是其具有的这种相对的独立性,使其既有别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其他部门,又不同于社会审计,在对内部控制评价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优势。
(二)监督职能:常规工作 从内部控制的构成来看,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制度与程序组成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有效运转和持续改进离不开监督,所以COSO框架和ERM框架都将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组成要素之一,并且置于框架的最顶端。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控制是否执行以及执行是否有效的重要过程。从要素来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环节。从职能来看,内部审计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又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内部结构及各项业务的运营过程,在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中实行内部监督最为合适。有效的内部控制将合理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履行监督职能的直接目标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使内部控制的目标能够实现。
(三)咨询职能:努力方向 随着内部审计范围向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的拓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地位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而且,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不应再以一个检查者的立场对被审计者的风险和控制进行评价,而是要以一个咨询顾问的身份,促进并组织审计客户对自身业务的风险和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使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成为所有管理层共同承担的责任。
四、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的启示
(一)独立性与客观性的保证 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在定义中用“独立、客观”取代了此前60年所有定义中都没有改变的“独立”。在属性标准中对独立性和客观性进行了区分:前者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后者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独立性是和内部审计服务发生的环境有关的,反映的是审计小组和个人所处的环境,其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最大客观性的环境,它是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公正、或免除偏见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客观性是与评估、判断及决策质量有关的,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内部审计小组和个人的特征,客观性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及小组更容易处理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公司组织结构中,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公司行政系统的一部分,在日常活动中要服从于公司管理当局的指挥。虽然这有助于结合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但同时也形成了评价者(内部审计)与被评价者(管理当局及其所实施的内部控制与财务呈报)角色混同的矛盾现象,不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归属副总经理和总经理领导的比例最高,体现了“高管层”主导的基本特征,尚未达到IIA在《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要求的归属“董事会与高管层”双重管理的标准。因此,公司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建立并发挥好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实行双向负责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越过管理当局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就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维护必要的内部审计权威,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而为了保持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几点要求:(1)不应该参加任何有可能损害或者假定会损害它们无偏见的评估的活动或关系;(2)不应该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假定会损害他们职业判断的东西;(3)应该披露所有知道的重要事实,只要如果不披露将会歪曲对所审查的活动的报告。
(二)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的保证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保证。根据贺颖奇等(2006)的调查资料,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财务审计、会计法与会计准则、审计法、税法、审计准则等领域的知识比较熟悉;对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管理会计与管理审计、组织行为/管理沟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审计等领域的知识不熟悉。其他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复合型人才少;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上,审计人力资源利用不尽合理,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根据调查问卷资料显示,占75%的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均以本科及以下学历组成;内部审计部门只有会计知识人员组成的占25%(陈丹萍,2007)。可见单一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深度,同时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应该科学合理地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尤其要努力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合理,同时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职业培训。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下,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高管层确认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问题。因此,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查错纠弊的典型代表。IIA在1999年第七次修改内部审计定义时,第一次提出了组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较,增加价值要求审计内容向决策层面延伸,审计方式从事后走向事中和事前,审计职能定位从确认走向咨询。因此,内部审计为现代内部控制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可以开展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CSA)。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在内部审计机构的推动下公司不定期或定期的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CSA已成为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实务的一部分。IIA2002年对北美4500位来自各种组织的内部审计负责人进行了内部审计增值实务方面的调查,其结果显示CSA被列作“当前内部审计最佳实务”的第二位,而在“未来将越来越重要的实务”中排名第一(Roth J.,2003)。内部审计机构对下级部门和其他人员进行评价,主要了解下级部门和其他人员的知识结构、组织纪律性、对企业是否有归属感、对内部控制制度能否积极接受并加以执行。评价时应抓住主要问题,即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带来风险的关键人员的败德行为,一般根据其背景资料、日常出勤情况、有无违纪记录等作出评价。英国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1999)认为,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时,应特别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自上次评估以来,重要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公司对这些商业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所做出反应的能力。(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持续监督的范围和质量,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和其他保证方式的工作状况如何。(3)就监督的结果与董事会交流的程度和频率,以便在公司内建立起累计评估体系,对内部控制状况及风险管理有效程度加以评估。(4)期间内任一时间所确认的重大控制失败或弱点,及其所导致或可能导致的不可遇见的结果及或有事项的程度,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5)公司公开报告程序的有效性。一旦知道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重大失败或弱点,董事会应决定这种失败或弱点是如何产生的,并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华:《审计案例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何玉:《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审计研究》2009年第2期。
[4]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5]石爱中:《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内部控制信息化改造》,《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6]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7]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8]贺颖奇、陈俊佳:《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9]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10]董美霞:《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思考――基于》,《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 内部审计运用于公司治理过程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由于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是内部审计的对象,所以,内部审计必然参与到企业的公司治理过程之中。
1.1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我国,实施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本质与过去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同,它不再是政府直接经营、无论亏损与盈利都承担无限责任,而是按照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实行优胜劣汰,生产经营落后、连续亏损企业自然退出市场,而生产效益持续健康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企业现代的管理制度,管理者与经营者也不再由政府直接任命,也不实行过去的接班制度,公司的组成人员来自人才市场,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公司相关利益人之间会出现利益纠纷和各种利益侵占行为,于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制度应运而生。而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制度均要求实施内部审计,防止公司的高层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舞弊谋私,同时也监督和评价各个运营部门的运营活动,使他们在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尽职尽责。
1.2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
由于现代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本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内部管理模式,终极目标就是用来维持这个委托关系有效运转。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是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它的权力行使能够增强企业财务的透明度,防止高层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管理舞弊,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而公司治理是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包含相关的规章制度,其终极目标是帮助企业增加价值,这也是内部审计作为增值性审计的目标。因此,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一致的目标来看,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
1.3 内部审计是管理者与股东利益差距的客观要求
因为管理层和股东之间是一种受托和委托关系,从理论来讲,管理者应该按照股东的委托意愿,追求股东最大利益为企业财务目的,在股东的利益安排下进行公司管理活动,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不会按照股东的意愿从事公司的活动,甚至会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增加股东利益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本质上说是两者存在一个利益差距,如果这个利益差距很大,管理者就更有可能违背股东的意愿,反之则越小。现代内部审计是包括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综合审计,对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则可以有效地监督管理者按照股东意愿去从事公司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差距,从而能遏止财务造假,虚报财务报表等舞弊情况的发生。
1.4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需要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两个重要部分,每个公司都时时面临着各种风险,实施内部审计,从企业的自我控制机制做起,排除存在于业务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也可以协调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监督,从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对风险进行排查,有利于公司的风险治理。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对有关的经营管理方法、规则制度进行审计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周密的检查,检查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发现在内部控制系统上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而判断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合理有效,促进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
2 内部审计在物流企业的运行现状分析
2.1 内部审计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咨询与服务两大职能,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协会根据国际定义以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限分为企业监督、业务咨询、服务三项功能,既体现了我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趋势,又体现了我国的具体国情。然而在大部分物流企业中,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职能的时候不能很好地为公司的治理状况服务,还有一些内部审计职员仍处于先前的传统概念中,仍旧是检查财务工作的疏漏、杜绝企业财务造假为最终目的,视野与管理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没有很有效地估计企业的全局,没有起到内部审计现代的咨询与服务的职能,仍处于监督的狭小空间里面。
2.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且缺乏独立性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属于企业的财务部门,由财务主管领导。二是独立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关,由企业的总会计师负责。三是由企业经理直接负责的审计部门,其在公司位置与权限高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于这三种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影响其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很多企业目前的内部审计部门也是临时拼数,为了迎合检查的需要而成立的,其存在的作用极其有限。在审计独立性方面,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复杂,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的广泛,各方利益交错,来自个人监督、利益冲突、亲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都会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这是目前在物流企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很难为公司治理提供服务。
2.3 内部审计为外部审计不能提供有效配合
企业内部审计的两项重要职能是咨询与服务,一方面包括为企业内部高级领导以及董事会、股东大会提供咨询与服务,提供各种公司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甚至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外部审计者提供本公司的详细信息,包括财务数据、治理情况、特殊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外部审计者的审计需要,配合外部审计对所在公司开展业务。由于物流企业的内部审计权限受到经理层、财务部门等方面的压力与限制,导致在进行审计业务之时很难开展工作,没有从公司整体层面制定审计战略,也没有按照风险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又由于审计方法与手段滞后,当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还处于手工状态,其实效性非常差。因此,物流企业内部审计无法提供外部审计所需要的及时有效信息,从而也很难发挥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3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3.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审计地位
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影响着它的独立性与实效性,继而影响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物流企业可以选择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由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直接负责,并区别于公司的其他部门,这样会使其具有高于其他运营部门的地位,在审计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另外,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的权利应等同于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但又不能对公司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与操作,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建议与审计的职权,并不能直接地参与到公司的经营业务中,它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将近期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些工作汇报给企业的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另一方面,应该将内部审计的概念纳入公司治理之中,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它将逐渐从一个监督者到一个控制者,公司的管理过程也理应有审计部门的参与,并应该倍加重视其在公司管理中的位置与意义,使其真正作为企业管理的部门,来约束企业管理这种制衡关系,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增加长期利益。
3.2 改善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认识,升华本质概念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宣传与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在公司的财务人员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查账,防止公司财务人员舞弊,而是已经发展到参与公司的治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高层次的监督管理联系起来,共同发挥治理作用。对于认识不到位的财务人员、甚至内部审计部门中的人员,可以利用组织学习培训,发送宣传资料,提高企业相关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了解,以及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3.3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增强独立性
首先,改变现在比较落后的以账项处理为基础的内部审计机制,引进先进的模式,如以企业风险预测为重点的审计模式、甚至是以治理引导为重点的模式,或者多种模式结合运用,完善它的的制度建设;其次,内部审计应该与企业的内在管控与企业风险控制相结合,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整合,内部审计是内在管控的一部分,也是内在管控的基础与前提,风险控制包含内在管控,那么内部审计也是风险控制的一部分,而这三者都是为公司治理而服务的,加强这三者结合,更有益于企业管理。最后,加强对内部审计模式管理,从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与改善审计制度,以事实为根据,一切尊重事实,使公司内部审计体制更加完善。
3.4 加强与外部审计的交流,注重内部审计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