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选择;有限合伙制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omparis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main kinds of investment capital institution o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stability,motivation,low cost and 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limited partnership should be the lead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Key Words:investment capital institution,organizational structure,limited partnership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44-04
一、风险投资机构的不同组织形式对比
目前,各国风险投资机构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以下从四个方面对这两种组织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风险资本与风险机构的稳定性
风险投资所投入的资金往往会在企业滞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着眼于项目的前景和增长潜力,故要求风险投资者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风险资本。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必须拥有雄厚的风险资本实力才能使风险投资家在客观上具备分散投资、组合投资的条件,从而降低投资风险、获取规模效益。
1. 风险资本的稳定性比较。资本的稳定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人投入资本的承诺和践行度。在出资方面公司制企业比较严格。在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必须实缴。在我国还要经过登记机关、中介机构审核把关。有限合伙制中,企业无须实际缴纳资本就可登记设立,即使出资人不按约定出资,也仅承担违约责任,限制较少。二是对投资人转让、退出投资的限制。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相互转让出资,但向股东以外的转让,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中转让。《合伙企业法》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约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但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在投资人的退出上,我国《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我国《合伙企业法》并未对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能否自由退伙做出强制性限制。
2. 风险机构的稳定性比较。公司是典型的资合组织,其以资本为联系纽带。股东的退出、变更对已依法设立的公司没有根本性的影响。且我国公司法对公司权利机构的设置规定得较详尽,公司一旦依法设立,除被兼并、破产或因特殊原因解散外,一般会保持长期的稳定性。有限合伙是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依据双方达成的有限合伙协议而成立的一种企业形式,其合伙人的关系主要依据有限合伙协议来调整,国家法律一般都是对有限合伙协议没有约定事项的一种补充规则。我国的《合伙企业法》关于合伙人权利义务的规定中,有多达12项条文都采用了“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这种选择性、补充性立法形式,显示了法律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有限合伙仍然被视为全体合伙人所组成的“人的聚合”,这种人合组织的稳定性不太强,其投资人的退出、变更可能会对合伙企业的存续造成影响。
可见,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更加有利于维持风险资本以及投资机构的稳定性。
(二)激励约束机制比较
风险机构所采用的组织形式既要给予风险投资家充分的自以便其能够充分地施展知识、技能和经验,又要能有效防止其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其对风险投资者的侵害。
1. 激励机制比较。在公司制投资机构中,风险投资家有可能既是小股东也是经营管理层,也有可能仅仅作为经营管理者,那么其经济利益形式则是相对应的股利、经理人薪酬。在公司制投资机构中,可供分配的利润是税后利润。按现行公司法规定,还需提取10%的公积金留存在企业,所参与分配的总利润就相对减少。假若风险投资家仅仅只作为经营管理者参与到公司制投资机构中,那么其经济利益形式只有经理人薪酬,其工作业绩与报酬没有直接相关性。
在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中,风险投资家必备的经济利益形式有利润分配和管理费用。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也就是说,在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中,各合伙人可自行约定利润分配机制,且投资所产生收益不必纳税、也不必提取公积金,可全部纳入分配。实践中,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协议一般约定:风险投资家(普通合伙人)除收取管理的风险总资本1%-3%的管理费外,还可分享20%左右的投资收益。这种强有力的激励,将会对风险投资家努力工作予以非常大的动力。
2. 约束机制比较。公司制中,只能采用章程约定、制订管理规章等内部治理的方式约束风险投资家。这些章程、规章都是预先制订的,对于千变万化的公司发展状况缺乏变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是无法达到良好约束效果的。在有限合伙制下,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风险投资者是只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这种约束减少了普通合伙人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因为有限合伙组织中,普通合伙人是唯一的无限责任承担者,当合伙企业发生亏损、资不抵债时,他必须用自己的资产去弥补损失。
可见,有限合伙制能够为风险投资家提供更强的激励机制,也能更为有效地约束风险投资家,实现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相容的利益最大化。
(三)成本约束分析比较
1. 设立成本比较。公司是拟制的民事主体,其设立需要公信力。设立条件和程序一般都较为严格,《公司法》分别用了14项和22项条款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合伙企业是人合组织,它不像公司那样具有社会公众性,所以设立的手续比较简单、费用也较少,法律对它的监督和管理也比较宽松(见表1)。
表1:设立公司和有限合伙企业的对比
公司 有限合伙企业
规范性文件 《公司法》、《公司登记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 《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
设立程序 预先核准――验资――设立登记 直接设立登记
出资证明文件 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全体合伙人对各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出资的确认书
所需时间 预先核准10日+验资时间+设立登记45日 可当场登记,若不能当场登记的,20日。
所需费用 注册资本总额的千分之一;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超过部分按千分之零点五缴纳;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超过部分不再缴纳。此外还需向验资机构包括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缴纳相应费用 300元(国家计委,财政部计价格[1999]1707号)
2. 运营成本比较。
(1)日常开销。在有限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下,当事人通过协商的形式确定日常开销等管理费用。通常情况下,通过合同事先规定风险投资家每年从基金中提取2%―3%的金额,作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日常开销等管理费用。如果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费用超过了事先规定的数额,投资者不负责另行支付,风险投资家需要对多余的开销进行支付,这种事先固定管理费用的方式有效地限制了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费用。在公司制下,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契约关系必须遵循《公司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公司的日常开销不能够使用“承包”的方式把管理费用事先固定下来,因此很难控制公司的日常开销。
(2)税收成本。公司制风险投资公司是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法人组织,按照我国税收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制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获利时,需要先缴纳企业所得税,当投资收益由股东按出资比例分享时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公司制下,存在着双重征税问题,税务费用较高。《合伙企业法》第六条规定: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在税务上享受直流课税的待遇,即当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盈利和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时,每个投资者按所获得的收益分配份额承担纳税义务。因此,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有效地规避双重纳税问题。
(3)成本。如果风险投资者花大力气对风险投资家进行监督,风险投资家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就会减少,即监督成本和道德风险成本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监督力度的加大不能完全消除人的道德风险,监督的边际效益处于递减状态。在监督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道德风险成本将会使风险成本降低。在有限合伙制下,通过契约设计可使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相对于公司制较低,在监督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有限合伙企业的成本低于公司制的成本。
可见,采用有限合伙制度设立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程序简单、花费的成本较低、运营费用可控、可以规避双重纳税,并且在风险投资者对监督风险投资家投入的精力、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有限合伙制的成本更低,有利于减少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
(四)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风险资本运作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发挥程度。在公司制的风险投资机构中,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明确,提议、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职能各司其职,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衡,这种制度设置很可能导致对风险投资家发挥其能力的牵制和制约。在有限合伙制中,风险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是不能参与到合伙事务的管理中的。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全权负责风险资本的营运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水平。
可见,采用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能有利于发挥风险投资家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风险资本运作的效率较高。
二、有限合伙制应成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一)有限合伙制契合了高风险投资的内在需要
与公司制比较而言,有限合伙制度虽然在保持风险资本稳定性及风险投资机构稳定性方面略逊于公司制,但是其制度本身特有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并存的架构在诸多方面更胜于公司制,其内在架构契合了风险投资机构高风险性的内在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激励问题尤为突出,而有限合伙制在解决这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2. 有效降低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各种成本。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更加看重能否降低机构的各种成本。那么对风险投资者而言,投入得越少,其损失才能更小,有限合伙制在这方面较公司制有极大的优势。
3. 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满足风险投资管理的特殊性。内在组织架构的运作更有效率,效果更好。在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只出资分享利润,而不参加管理,决策控制权仅由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行使,能够有效地避免公司制下股东对企业操纵和对具体业务干涉的弊端,决策效率高,投资决策效果不容易受到控制和干涉。
4. 有限合伙协议的灵活性可以解除法律对技术、劳务出资的诸多限制。
5. 可以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便捷的退出通道。如果风险投资者想从风险投资机构中撤回投资,在公司制机构中,公司股东转让股权要受到《公司法》诸多限制。采用有限合伙形式,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或者自身的实际需要随时将合伙权益售出,这就为合伙人撤出其投资提供一条方便的道路。
(二)有限合伙制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
1. 有限合伙制的兴起是我国的立法导向。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地方层面的法规探索与建设起步较早,然而这种实践由于地方性法规与国家层面的法律存在冲突而失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有限合伙经营形式的需求很迫切,当国家意识到有限合伙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而市场也有实际的需求时,就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认了有限合伙制度。
2. 有限合伙制有利于确立政府在风险投资行业中的正确定位。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政府以财政拨款或者国有独资、控股公司的投资占到了主导地位。政府既作为投资者,又参与了投资管理,不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作为引导者介入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制度的风险投资机构,因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将资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当政府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投资者时,由于无法参与到合伙事务管理中,有效杜绝了政府的行政控制。
3. 有限合伙制有利于增加居民投资渠道。一方面,居民投资热情和愿望日益高涨。另一方面,现实制度可提供给居民投资的渠道却很有限。以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简便、权利义务单一、可能具有高回报的特点,其应该成为居民投资的一个良好渠道。居民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无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还存在高额回报的预期。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有限合伙制应该成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主流组织形式。因为它既契合了高风险投资的内在需要,也符合了我国当前的国情。当然,以有限合伙制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也有自身的弊端,有限合伙合同是调整有限合伙制企业的主要法律文件,所以有限合伙合同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有关风险投资家的薪酬设立条款以及对风险投资家的权利限制条款。设计好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合同,才能发挥有限合伙的优势。
参考文献:
[1]William A.Sahlman,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Venture Capital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Denneth W Clarkson等.韦斯特商法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成思危等主编.2007中国风险投资年鉴[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版.
[4]陈业宏,黄媛媛.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之比较研究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1月.
[5]江平,曹冬岩.论有限合伙[J].中国法学,2000,(4).
[6]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M].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4卷.
[7]刘健均.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对“风险投资”范式的反思和超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李万寿.创业资本引导基金:机理、制度与中国视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类型;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68-02
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大型企业一样,中小企业投资时也面临着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系统风险。由于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中小企业投资承担着较大型企业更大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在全部4021万个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中,中小企业约占3980万个,占99.2%。中小企业以其机制灵活、相对技术、相对区位等优势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舞台上。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企业(中资类金融企业除外)7470家,协议投资总额150多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13.27亿美元。在7000多家的海外投资企业中,投资规模在3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占将近60%的比重,它们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类型及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类型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发生的对象、风险能否投保等标准进行划分。按照风险发生的原因为基准分类,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类型主要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治安风险、市场风险等。
(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产生原因
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产生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与企业自身有关,外部原因来自东道国、母国或整个国际环境。
1.内部原因。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可控资源数量有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这种资源的限制降低了中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使它们在与同行业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资金短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外部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二是管理资源匮乏。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决策过程,有许多偶然事件发生并需要及时处理,使中小企业十分有限的资源管理显得不足。三是缺乏国际经验。缺乏国际经验是大部分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所具有的通病。这类问题包括选择不适当的投资场所或合作伙伴,生产不适当的产品,忽略有利的法律规定以及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等。四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对外直接投资所占资源的比重要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希望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这是扩展自身规模的必要过程。五是竞争优势转移困难。通常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都是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已经在国内市场上确定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它们在国外设立分厂后,经常发现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无法转移到东道国子公司。
2.外部原因。与大公司相比,中小公司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有的来自母国干预,有的来自动荡的国际局势,更多的来自东道国限制。一是利率的升降。利率受国家宏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升或降,引起投资企业的收益波动起伏。二是购买力的变化。这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投资企业的投资到期或中途出售时,所获现金的购买力下降而带来的。三是被投资方因素。企业将自己的资金、资产等投资于被投资企业,希望获得较好的收益,但由于被投资方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经营性亏损,或无法按期向投资企业支付红利或偿还本息,势必给投资企业带来风险,造成经济损失。四是东道国对中小企业直接投资行为的控制。大多数国家,外国投资者要建立新投资项目或并购本地厂商,须得到批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还建立了系统筛选外国投资的程序,以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和指导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五是东道国客观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设施不完善,缺乏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银行及金融机构效率低下,没有安全的法律保障等。政治风险。这里的政治风险是各种政治力量使一个国家商务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并影响具体企业的利润及其他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那些缺乏国际经验的中小跨国企业,由于不能对政治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和预测,它们无法把握政治风险中存在的商务良机,却往往成为风险中最无力的受害者。
三、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一)建立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应尽可能争取在东道国当地解决。当地融资,当地使用,当地偿付本息,使用同一币种,可以回避汇率变动的影响。跨国企业应善于利用国际金融界所提供的各种创新工具,对境外融资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利用远期外汇或外汇期货交易;利用互换交易,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通过互换交易增强跨国企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还可以推广运用国际项目融资和国际租赁融资来降低融资风险。国际项目融资是一种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方式,由于贷款抵押物仅限于项目本身的资产,因而能减少项目举办国政府的直接债务或担保义务,降低筹资风险。因此,应该尽快推广运用这种国际融资方式。
(二)建立完备的监管组织体系
一方面针对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建议建立专门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海外投资机构总部可以设在国内,在其它国家依托驻外国的中国大使馆,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可以集规划、立项、审批、协调、管理、咨询、服务于一体。另一方面建立海外投资审计与绩效评估机构。建立单独的审计与绩效评估机构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审批和审计职能分开,以利于相互制约;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对这些国有企业的监督。
(三)进一步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制建设,应尽快制定一部保护、鼓励和管理海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性基本法即《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法》。该法应明确规范政府部门对各类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权限以及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应表明政府对海外投资的基本态度和应采取的激励或限制性措施。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实施的可行性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比如当务之急应确定对外直接投资具体的量化审批标准,如可以拟订企业综合评价表,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衡量企业所得分数,规定超过一定分数的企业才可以投资某一项目,对大宗海外投资项目应限定一些必要条件。
(四)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企业在国内获得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和使用外汇的审批需经过繁杂的行政程序。中资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商业策略、融资渠道、品牌发展、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等问题。各级政府应针对中国企业的切实困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政策咨询、商机、规划立项、项目审批、协调运作、融资扶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国外市场信息的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技术帮助。
(五)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体系
依照投资额计算,在全部对外投资中,初级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占主要地位,贸易型投资比例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尚未成为主要的投资,反映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低,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要给予大力倾斜和扶持,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形成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体系,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木西、张菁,《后金融危机时期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6)。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1979年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合作,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7万家。“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业务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见表1)。
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22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8%。商务部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聚集度高、投资区域广泛 从投资额来看,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而且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投资结构几年来变化不大。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从国家看,香港依旧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流量达385.05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56%,行业则涵盖上述主要海外投资行业。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从地区看,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2010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较2009年增长40%。而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内看,地方对外投资活跃,浙江、辽宁、山东省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数据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司。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名企,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在内担当了海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见表4)。而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在江苏、辽宁等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在一些重要领域,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与不断高涨的海外投资热情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信息不透明等难题。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过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政策及法律风险 由于中国的社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境外投资的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策、法律不连续也会限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都形成了巨大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易粗糙草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适当、到位的情形。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以及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的案例,充分说明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为各国总是要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上的差异、民俗习惯上的差异等文化差异,而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注重文化差异,一意孤行,就会“水土不服”陷入文化差异的泥潭中,很难实施经营策略,此方面的案例各国都有,教训非常深刻。
其实文化风险也包括企业道德风险,某些企业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差,其后果是引起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满,最终引发风险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整个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形象都受损,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以上几点差异外,还存在许多的企业经营风险,比如市场变动、财务风险、营运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法律诉讼等,还有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各方面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 具体有:
(1)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健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法律法规,研究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利用各类政策杠杆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保障作用。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注重服务引导,便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更新各类国别产业指导性文件,发展与对外投资合作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商(协)会组织建设,有序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
(3)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应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国家风险与研究分析机构,由具有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提供“国家风险报告”。要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加强安全信息收集评估,强化对外投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
(二)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很多问题。投资速度虽然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拔尖企业较少,在高端技术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2004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有5年为负。截止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高达到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跨国发展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认为买到了技术品牌就买到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能力必须靠中国企业自身克服困难,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经营,修炼好“内功”。
(2)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首先,企业应三思而后行,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不可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海外投资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对各种风险的变化做出反映;确定恰当的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预警机制中的识别系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借助财务指标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警兆,参照事先设立的警度评价指标,分析并寻找警源,从而进行预控。
同时,应建立海外投资企业的绩效监测体系,对海外投资的安全进行监控,审计并评价其绩效,测度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深化与国家部门、驻外使领馆和地方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外交资源。
(3)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只有加强公司治理,才能更巧妙、稳健地处理各方关系和利益,在共赢的前提条件下走得更长远更健康。因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界面,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央企,要严格实施问责制,以防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分析并化解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三)重视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某种角度讲,文化风险是企业最不好解决的风险,它带来的损失最不好估量。因为文化是一种思想的、意识领域的沉淀,代表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最不好更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国外政府、机构、其他群体和企业内部中的外国员工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
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要对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调研,识别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尽量做到“本土化”,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经营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异国的经济中去,尤其要尊重东道国的民俗礼仪。不要妄想把本国的精英文化理念强加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兼容,然后再不断摸索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独特的带有异国风情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前进的步伐。
(四)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目前缺少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企业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引进、选拔、用人机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涉外性,要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要建立薪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改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状况和局面。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科学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惠、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李新锋:《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及应对探讨》,《河北企业》2009年第11期。
[3]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
[4]孙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颜晓晖、聂名华:《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6]聂名华:《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7]白天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开放经济体制;民营经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3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理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在开放型政策现层显的现状,对于分析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奠定基础。
(一)开放型经济政策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辟新路径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政策①的实施,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辟新的道路。开放型经济体制是双向的,对内开放打破地区贸易壁垒,降低地区贸易成本如“沪港互通”、“长江经济带”政策;对外开放打破各国贸易壁垒,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与“引进来”,在“一带一路”、“东盟10+3自由贸易区”、周边互联互通、非洲“三网一化”等开放型政策体制的实施,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其中并蕴含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对外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为背景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度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加速实施,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海外投资简政放权的措施,大大激发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截至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已达到660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②约占30%;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流量为1028.9亿美元,民营企业约占40%,以及在国外共注册了3万家企业中,非公企业占89%,覆盖186个国家与地区,涉及的投资领域广泛,包括资源、科技、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金融、文化旅游等行业。可见,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而且,民营企业正从商品“走出去”向资本和技术“走出去”转变。部分民营企业成功地整合全球资源,逐渐占据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增加
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从内部因素看,一是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历程较短,国际化经验不足、风险防范能力不高、跨国经营管理中人才缺乏,运用东道国和地区法律及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二是对外投资的社会服务业欠发达,易引发社会责任风险。从外部因素看,一是随着美欧经济开始复苏,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经济放缓,国际资本开始更多向发达国家回流,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开展投资并购的机会较少,成本有所增加。二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也潜藏着较大经济风险。三是境外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多个热点同时升温,部分国家和地区安全局势恶化,社会治安较差,对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造成威胁。
此外,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但多数以大型型企为主如:Yeaple,Stephen R.(2006)[1]、Buckley(2007)[2]、Blen Solomon(2012)[3]、聂名华(2008)[4]、张琦 (2010)[5]、徐充等(2014)[6]、或以国有企业方面为主如赵先进(2011)[7]王健朴(2012)[8]、姜华欣(2013)[9]等。近年来有学者: 阮兢青(2009)[10]、李继宏(2013)[11]、胡志军(2014)[12]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但单独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分析较少,且基于开放型经济体制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又出现新的特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型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及主要风险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新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升级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和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互联网、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和融合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5年广大民营企业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不断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扩大海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围绕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模式,也加速了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向新兴市场发展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上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劳动力相对低廉或者与中国的关系良好。但是近几年,在实施的一些列开放型经济政策下,尤其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我国民营企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发展,比如浙江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Galabar自由贸易区建立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无锡宁朗投资有限公司在泰国建立分公司宁朗(泰国)股份有限公司,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欧美国家征收的125%的反倾销税。根据《2015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入选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有110家企业在“一带”沿线国家有投资项目或承包工程,有87家企业在“一路”沿线国家有投资项目或承包工程,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外投资模式向“集群式”综合模式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根据所处的价值链的环节,可分为四种模式:海外研发机构模式、海外营销组织模式、海外生产基地模式、“集群式”综合模式。海外研发机构模式是民营企业为了获取先进的技术,利用当地的高科技人才,在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某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的模式。海外营销组织模式主要是在海外设立海外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海外商城等营销组织机构。海外生产基地模式是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进行产品加工生产的模式。而“集群式”综合模式是前面三种模式的结合,集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海外营销组织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民营企业通过“集群式”综合发展模式,在海外建立经贸合作区,减少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来吸引国内企业集体海外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减少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注释:
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②全国工商联对民营经济的定义:“广义的民营经济的统称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内资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港澳台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是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本文采用狭义的民营企业界定:即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企业的统称。
参考文献:
[1]Yeaple,Stephen 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the Structure of U.S. Trade,” [J].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602C611.
[2]Buckley.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 499-518.
[3]Blen Solomon .Isabel Ruiz. Political Risk,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the Patter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2012(3): 181-198.
[4]聂名华.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J].国际贸易,2008(10):4-8.
[5]张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10(04):53-56.
[6] 徐充,韩师光.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03):82-85.
[7]赵先进.中国跨国企业如何防范东道国政治风险[J].上海企业,2011(5):82-85.
[8]王健朴.我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定性风险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05):54-58.
[9]姜华欣.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0]阮兢青,陈文标.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27):63-65.
中国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被视为“中国崛起”的新标志。然而,海外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也意味着海外投资风险的日益加大,中国要学会跨国投资的风险管理,提高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
首先是投资保护主义风险。近几年,发达国家以威胁国家战略安全为由,使中国企业海外资产并购频频受阻。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显示,中国对美国历年投资存量仅为23亿美元,是美国外资直接投资存量的千分之一。深处债务危机困扰的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也深感不安。近期欧盟有意效仿美国在1975年成立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S),希望设立一个新机构负责对外国企业投资和收购本国企业进行安全审查。
第二,海外投资成本上升风险。比如,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资源。然而,继欧盟率先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近期宣布,计划在明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征碳排放税,三年后还将引进碳交易排放机制,以降低澳大利亚碳排放。目前公布的受控于碳价的企业名单包括:国际电力、TRU能源等电力企业,布鲁斯科等钢铁公司以及力拓、必和必拓和伍德赛德等矿产资源和石油巨头。将被征收碳税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到了澳大利亚总排放量的60%以上。这也意味着,今后对矿产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进行直接投资,其投资成本上升的不确定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第三,海外投资战略缺失风险。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排名更能说明问题。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OND)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该指数2007年以后再次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非常低,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严重缺乏海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
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经济增速下降,需求不旺,大宗产品国际价格低迷,企业流动性出现严重短缺。相比之下,手中相对充足的现金激发了不少中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强烈的“抄底”心态。但总体看来,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收购整合的理解,似乎一直停留在买设备、买厂房、买技术的阶段,而缺乏明确、长远的战略规划。
第四,海外资产汇兑风险。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汇兑风险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以来,传统的对冲工具等套期保值手段更加难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高度不确定风险,中国海外企业屡屡蒙受因汇率剧烈波动而带来的巨大损失。
当然,更不可避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等带来的不可抗力风险。海外投资活动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中国企业在投资意愿高涨、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重视日益复杂的海外投资环境。今年以来,中东、北非局势动荡让在这些地区拥有大量投资、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过去几十年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方向——经济全球化。而这次经济全球化的风暴的代表是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上世纪70年代以来,银行业世界范围内的兼并整合越演越烈。引人注目的银行业国际化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学者们解释银行国际化的理论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有传统国际直接投资里理论演变的银行国际化理论、从跨国银行理论出发的银行国际化理论、经金融理论理论推导的银行国际化理论。下文将通过对其讨论分析出这些理论对银行国际化适用性的强弱。
一、由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演变的银行国际化理论
在众多的银行国际化理论研究中,众多学者将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理论加以改进套用于银行业国际化大潮的现象中。这些传统理论分别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其主要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包括技术、管理技能、企业家精神等一篮子资源的转移,而不仅仅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企业到国际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希望在异国通过资源的转移和对资源的重新组织与调配来获取更多经营性净利润,而并非通过资本市场上的间接投资获取股息或者资本价差。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跨国银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包括产品市场的不完全、资本及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规模经济、政府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的市场扭曲。但是跨国银行要进入东道国也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文化、习俗、法律、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这要求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上需要比东道国同类银行有更强的垄断优势,诸如:技术优势、资本筹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优势等,才能保证银行在抵消上述劣势后依然获得合适的利润。
银行业对该模型的适用性体现于:第一,金融业本身是各国政府高度监管的行业,属于典型寡头垄断行业,不同银行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由于政策等因素优势有差异,某一银行想增加市场份额必须到其他地域范围内直接投资,满足市场不完全性的条件。第二,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外资银行,诸如花旗银行或汇丰银行,都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银行,具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和营销经验,满足具有垄断优势的条件。
但是,该模型不能解释的问题有二:其一,为什么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金融与贸易服务协议》,2006年末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后至今,具有垄断优势的外资银行没有如当初学者预想那样对中资银行形成极大威胁,反而如今发展并不如人意。此外,不能解释相对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
二、从跨国银行理论出发的银行国际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属于服务型行业,需要通过其特殊产品——金融服务来盈利。只有最有效地满足其他生产性企业的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才能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银行的国际化是为了满足企业全球化生产经营,满足商品生产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需要而发生的,是银行为了迎合企业国际化发展而选择的一种策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必然导致银行的国际化,而银行国际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增加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意愿。从该角度出发,银行国际化的实质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即传统的客户追随理论。随着时代的不同,又可分为贸易追随论和投资追随论。
1、贸易追随论。Aliber提出跨国银行通过在本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设立分支机构,为双方贸易提供结算和支付的便利,降低贸易成本,从而增加贸易双方企业的市场效率,维护贸易的稳定性,更良性循环地进一步促使两个国家贸易份额的扩大,进而跨国银行自身在提供结算和支付服务的同时获取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而Glodeeden and Saunders 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出外国金融机构在美国分支的数量与该国与美国的贸易规模统计正相关。同时该理论也符合人们的经验预期。
2、投资领导论。该理论认为跨国银行国际化不仅仅是为了追随客户进行贸易结算服务,更是为了对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进行继续服务。而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大以及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需求更促进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此时,跨国银行又会反过来鼓励跨国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因此同时兼具了“追随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但是,Seth, Nolle和Mohanty对美国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研究发现这些银行的大部分贷款客户都是非母国的;无独有偶,Miller和Parkhe的一项研究表示美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没有关系。这体现了跨国外资银行试图通过对金融体系尚未成型的发展中国家的提早进入占据市场,从而完全分享以后该国经济发展伴随的市场份额的变大。而贸易追随理论则完全没有反映出这种银行国际化的动机。
三、经金融理论推导的银行国际化理论
马克威茨(H.Markowitez)和托宾(J.Tobin)利用数学模型建立了国际间接资本流动理论。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投资者的效用取决于预期收益和风险。而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为:
其中 是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 是证券i在组合中的权数, 是证券i的期望收益。
投资组合的风险为:
其中 σij为证券i和证券j的协方差。该投资组合理论表明,只要证券组合中各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不完全正相关,则资产多样化就可以使得在获得同等组合期望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主要是非系统风险)。
该理论表明,银行通过国际化可以使得自己的资产分散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风险比。而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银行通过对不同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有效降低国别风险,从而确保收益稳定性。
但是,在实际中,将风险从其他因素中单独抽离出来比较困难,从而难以衡量一国的风险。因此难以对该国理论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分析风险防范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
1.扩大市场,在国外建厂或收购相关厂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投资追求的是其产品在国外相关市场份额的扩大。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化网络,从而回避因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将工厂设在东道国,这种投资可以绕过关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产品可享受国民待遇,避免非关税壁垒。如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集团在全球已建立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TCL除在越南投资过亿,2002年,又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得公司。
2.追求低成本,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跨国企业利润增长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两种因素来实现。技术更新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因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是寻求低成本型的。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逐步出现一些来料加工或招商引资的合作形式。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市场也在国外,如福耀玻璃其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90%以上从印尼、泰国等国进口,产品60%以上销售国际市场。它的制造、研发等基地均在国内,海外直接投资均为贸易型公司;而格兰仕的战略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线的方式实现扩张。即将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搬到中国交由格兰仕组织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再按照比这些名牌企业自己在本国生产的成本价更低的售价卖给对方,由对方利用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在国外销售。目前,格兰仕不但与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自有品牌的产品外销的比例占总产量的70%以上。
3.战略资源型投资,以资本换资源的模式。这种海外投资的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被投资国的战略资源,以供应本国所缺乏的稀缺资源的需要。典型的是跨国公司在海湾国家投资以控制石油的供应。我国如中信集团80年代对北美森林纸浆的投资,中化在90年代对美国佛罗里达磷矿的投资,中国石油公司2002年在印尼油田和天然气的收购。由于中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多处于供应紧张状态,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自身消费量70%的原油和50%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的资源铁、铜、铝等严重短缺,只有对海外能源投资,才能顺利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4.战略联盟型投资,以控股的方式获得利益的模式。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是完全与企业的效率直接关联,可能放弃短期的利益,以获取长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对企业而言,由于目标和背景及战略的不同,可分为收购国外上市公司或控股国外大型企业两种方式。如新疆德隆集团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与美国毛瑞公司合作开发欧美电动工具及户外机械工具市场。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UAI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商)21%的股权并强制UAI每年必须向万向集团采购2500万美元的产品,此举不但降低UAI的生产成本,还可进一步扩大UAI的销量,为万向集团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模式分析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3,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33,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19,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关键词:境外 发展 战略
0 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日欧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使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大动荡和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机会虽会增多,但风险加大。如何化危为机,危中择机,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降至1.45万亿美元,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五年来最低,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 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 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将FDI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危机一过,需求迅速回升,FDI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 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 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 %,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突破,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经验较缺乏,在客观上中国的技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 近年来,尽管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近年境外直接投资流向看,过分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投资,忽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重生活消费品行业投资,忽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忽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由于投资项目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档次较低,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2.2 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发育不成熟,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 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和缺位,产权约束难以到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盲目决策或缺乏投资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主体重审批,轻监管;而国内母公司往往只顾及短期的利润,同样忽视对境外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境外投资者利用东道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不一致的矛盾,以个人名义用国有资产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加入该国国籍,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严重隐患。
2.3 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导致投资经营风险偏高 境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3 当前发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必将更多更深地嵌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积极面对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抓紧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尽快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企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1 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小,与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2801亿美元,排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排在世界首位;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虽然仍将继续存在,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的政策导向是确定的。在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现阶段重点投资于三类产业:一是能满足国内短缺要素需求的资源开发产业;二是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如轻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3.2 加快培育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构建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 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抓紧时机构建一批集团化的跨国经营企业,使其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重组,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我国共有35家公司入选,其台地区有9家,内地公司有26家。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下大力气,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优越的条件。诚然,在以大企业为主塑造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精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3 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活动舞台的,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预期收益,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克服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01).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 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 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 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 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 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 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 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 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