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第1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 声乐教学模式的概念

声乐教学模式是在声乐艺术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声乐教学活动框架,是从宏观上把握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联系的功能活动程序。声乐艺术作为一门与人类文明共同起步的古老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形成了浩繁的风格流派,与之相适应形成了形形的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如果我们按形成的时间顺序排序,会对我们在声乐教学模式的认知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2 对声乐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回顾

(1)口传心授型的声乐教学模式在世界各民族文明诞生的曙光中,诗与歌的诞生与繁荣成了各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和文字产生初期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特征,诗与歌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弹着竖琴吟唱着《伊利亚特》的荷马,是最早期声乐文化的一个缩影。口传心授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直到近代以前在全世界都是主要的声乐教学模式。直到今天这种教学模式仍在运用,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绵延数千年,它反映了人类在游牧和农耕时代缓慢进步的时代特征。

口传心授模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声乐技巧、演唱风格和方法,学生模仿教师学唱声乐作品;教师对学生纠错解惑,经反复练习形成固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方式,并承袭声乐表演的传统内容。从古到今还有一个更为流行的声乐教学模式――模仿。模仿比较易会,从来都是声乐爱好者学习声乐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这种非教育模式在声乐文化的传播上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

(2)行为控制型声乐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积累,到了中世纪晚期,人类的知识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极大地增加了社会财富,这就使得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信奉宗教改为崇尚科学,试图用科学解决一切问题。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西欧的学者摸清了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并进一步揭示了气息、发声部位、共鸣等因素是如何影响音高、音量、音色的,为现在流行全球的美声唱法奠定了声乐理论基础。但是行为控制型声乐教学模式像那个时代许多科学的特征一样,过多的注重机械性的扩展和技巧性学习,而对声乐艺术的人类意识和情感属性注重得不够。欧洲十九世纪的四大声乐流派:以兰佩尔蒂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以加尔西亚为代表的“声门冲击学说”,以杜普雷为代表的“掩盖唱法”,以雷其克为代表的“面罩唱法”,都重重地印上了偏重声乐技巧的痕迹。

(3)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从19世纪开始,科学的进步促使人类更关注自身的思维和情感,心理学和人类情感的探究从那个时代到今天一直是热门。在这期间,声乐艺术的发展也经过了类似于绘画和雕刻艺术所走过的道路。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大师们似乎已把唯美和写实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极致,这使得后辈艺术家们在大师走过的艺术道路面前望而却步,希望能开辟出新的艺术道路,于是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诸多现代美术流派诞生了。类似的,在声乐艺术领域,人们对单纯追求技巧的声乐艺术提出了疑议,开始着意人类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达、舞蹈等姐妹艺术与声乐的渊源等方面的探索,于是诞生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诸多音乐教育体系。

模式原则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情感环境、动机性、审美情趣是其模式的主要原则。情感环境原则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因素,创造一种与所教授声乐课程格调一致的极为动人的教学环境。动机性声乐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对声乐作品及其时代背景的介绍,对歌曲词曲含义及艺术形象的生动阐述,激发学生对所学作品的热爱。审美情趣声乐教学原则是指声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为学习复杂的声乐技巧,而是注重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创造力。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构建的教学环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真挚坦诚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在声乐作品美妙旋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鉴赏,一起交流,一起为情所动,一起为美所陶醉,使学生的情感深处与声乐作品产生共鸣,达到用声乐作品使学生体验到美感,丰富了情感,提高了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3 兼容并蓄的声乐教学模式

从声乐教学模式发展史中获得的启示从前文中我们对声乐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下面的事实:一是口传心授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虽然陈旧,但迄今因其有效性还广泛应用于声乐教学中。虽然此种模式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声乐艺术的创新,但在继承传统的声乐艺术方面却是不可丢弃的法宝,所以这种模式本身就有我们必须继承的精华因素。二是注重声乐技巧的行为控制声乐教学模式,由于依据人体生理机能、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指示指导声乐演唱,科学地揭示了气息、姿势、发声部位与音乐、音量的关系,使声乐学科向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虽然这种模式存在着对声乐的人类情感表达重视不够,过多的重视声乐技巧的倾向,但这种教学模式中还包含着今天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理性因素。三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各种模式注重音乐要素,注重音乐要素的人类心理情感表达,充分体现了由于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更多的把精力投入与自身的精神发展上,而不像过去仅偏重于自身的物质环境,所以现代声乐教学的各种模式的成果也从它特定的视角为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推动力。

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声乐教学模式都包含着科学成分,然而也都存在着种种不足。如果我们对各种声乐教学模式的合理部分进行采纳,就会形成既有口传心授模式的优点,又有声学物理支撑的声乐技巧,又注重声乐的情感因素的兼容并蓄的新声乐教学模式,这种声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将优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声乐教学模式。我们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这种综合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它们现有知识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4 集各家之长的声乐教学方法

第2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学;品质修养

一、音乐教师应从课本内外寻找适合品德教育的素材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音乐教学全过程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教师要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三、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播德育精华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舞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要以自身的完美形象和修养感化学生

神圣的音乐教育事业要求完美尽职的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第3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坐在听众席上,听着老师们的演奏,两年前第一届高校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恍若昨日。

听完了这届比赛心中有很多感想,赞美之词就不必多言了,只想借本文谈一下这次活动最突出的问题:老师们的选曲范围太窄了。时间在流逝,社会在进步,但是老师们参加活动的曲目似乎更集中了。

同样,还有一点让人意外的是,这两次活动都没有人演奏巴罗克时代作品,不要说亨德尔、库普兰、拉莫的作品了,连巴赫都没有。记得2008年《钢琴艺术》第一期里曾有文章呼吁老师们应该把印象派、近现代作品以及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充实到曲目中。这次连常见的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都罕有听到。难道这些也是属于生僻的作曲家吗?或者是这些作曲家的优秀作品都超过了6分钟以上10分钟以下的时间范围?

活动章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演奏时间,但是仍有部分老师选择曲目严重超时。比如有4位选手选择了肖邦的《辉煌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此曲奏完至少要15分钟。更有甚者还有部分选手把这个曲子拦腰斩断,只演奏后半段波兰舞曲。还有老师把舒尔茨改编的《蓝色多瑙河》和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放在一起,正常情况《蓝色多瑙河》顺利奏完要大约七分钟。不知为什么还要加上更巨大,时间也更长的《“唐璜”幻想曲》?虽然这些例子不多,但是在我们这个比赛群体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却也不容小觑。

笔者根据事后拿到的演奏曲目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现在简单按照大家教学中常用作曲家的名录整理如下:

巴罗克时期:1人,选用了巴赫/陶西格的改编曲。

海顿:1人,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莫扎特:2人,奏鸣曲K282和K475。

贝多芬:7人,其中3位选了《“热情”奏鸣曲》,2位选了《“暴风雨”奏鸣曲》。

肖邦:34人,其中《叙事曲》共有8人演奏,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有3人;《谐谑曲》共有5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都选择了第二首;《练习曲》共有9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演奏0p.25,No.11,其余的都集中在第一首、第五首、第二十四首;还有4位老师选择了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的肖邦名作《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Op.22);另有3位老师演奏肖邦《夜曲》,其中有两位老师演奏《降E大调夜曲》(Op.9,No.2),还有一位演奏《降b小调夜曲》(Op.9,No.1)。

李斯特:25人,其中7人选择了《练习曲》,《玛捷帕》2人、《钟》2人,10人选择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2人、第十二首3人。

舒伯特:4人,其中有两位都选择了第二首《即兴曲》(Op.90,No.2)。

舒曼:1人。

勃拉姆斯:3人,均选择了Op.79,No.2。

德彪西:9人,其中有4位老师选择演奏了前奏曲中的《焰火》,2位老师选择《水中倒影》。

拉威尔:1人。

柴科夫斯基:2人,选择《杜姆卡》。

拉赫玛尼诺夫:11人,其中有7人选择《前奏曲》,4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2人选择了《小丑》。

巴拉基列夫:2人,均选择《伊斯拉美》。

斯克里亚宾:2人,均选择了《音诗》Op.32。

普罗科菲耶夫:无。

王建中:9人,其中有4人选择了《浏阳河》、2人《彩云追月》。

双钢琴组,莫扎特创作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88)仍然获得了大家的青睐。28组双钢琴中有7组选择了这个作品。

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届的曲目:

巴赫:无。

海顿:2人。

莫扎特:3人。

贝多芬:11人,曲目无重复。

肖邦:33人,其中第一叙事曲5人,第三叙事曲3人、《第二谐谑曲》4人、《练习曲》6人、《夜曲》3人,曲目无重复。

李斯特:其中有7人选弹《弄臣》、11人选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3人,第十二首2人;《练习曲》5人,其中有4人选弹了《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第三首。

舒伯特:7人。

舒曼:10人,其中《蝴蝶》4人、《阿贝格变奏曲》3人。

勃拉姆斯:6人。

德彪西:8人。

拉威尔:6人,其中选择《水的嬉戏》4人。

柴科夫斯基:1人。

拉赫玛尼诺夫:12人。5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6人选择了《前奏曲》。

斯克里亚宾:5人,其中4人演奏了《练习曲》。

普罗科菲耶夫:8人,其中《第一、二、三钢琴奏鸣曲》均有2位选用。

王建中:8人,其中《百鸟朝凤》、《浏阳河》、《梅花三弄》各2人。

双钢琴组共27组参加,其中9组选择了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8组选择了米约的《胆小鬼》。

作为钢琴教师中的一员,我深深地了解,大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练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长期以来老师们教学生靠听碟或者比赛的时候听到好听的喜欢的曲子就回去教学生,这样怎么能做到对症下药?究竟这些曲子是不是适合这个学生的情况?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所以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地扩展曲目,然后才有更多对症的良药。光靠做学生时积累下来的那“三板斧”,将来必被时代所淘汰。

教师必须在亲身演奏实践中才能摸索出如何能够更好的表现音乐,如何获得美妙的声音,有了自己第一时间的感受才能够清楚的表达、示范给学生。作为身负重担的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和知识是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当他们面对千千万万热切希望接受音乐熏陶的孩子时,他们是否能用美妙的音乐来感染、教育学生,还是只能“以讹传讹”?

第4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 德育渗透 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03

小学音乐课是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也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更重要的是使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的作用。

1 小学音乐与德育结合的理论依据

音乐是人们以特定的音响结构进行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有着优美婉转的旋律,又蕴含着高尚的情操。音乐自古至今就有着很强的教化功能,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说过:“论礼乐,正身行。”《礼记・乐记》也说过:“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可见,音乐对人们道德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小学音乐教师往往认为音乐课上只要教授学生一些教材上的歌曲即可,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会唱歌,至于德育那是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音乐教学无关。正是由于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发挥受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客观需求。

2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小学的音乐课程具有十分丰富且内涵深厚的德育素材,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还可以教育学生要爱学习、爱劳动、爱自然,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要从小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渠道地教育学生,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2.1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优良品格

尊敬师长是每一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个人品格,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感情的火花,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例如,《放学歌》通过刻画老师护送学生离开学校的场面,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无比敬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同学们投入自己的真情,注意歌曲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歌唱时满怀着对老师的感恩和热爱,做到情真意切,通过这一感情体验过程,孩子们都能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教育。

又如,在教学《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的时候,笔者以“母爱”这个主题进行新课的导入:“同学们,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最真诚的一种情感,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甚至从妈妈十月怀胎开始,我们就一直滋润在母亲的呵护和关爱中。每一个同学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妈妈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过多少艰辛和苦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孝敬自己的妈妈呢?”同学们听后深受感动,泪水湿润了眼眶,争相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有了情感的奠基,后面的教学大家都很投入,感情十分到位。该课通过“母爱”主题的渗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课后,笔者还经常把曲家乾校长、崔雪作曲的享誉辽宁的《父母心声》《受伤的小鸟》《隔辈亲》等相关主题的歌曲给同学们欣赏,不断地深入推进感恩教育。

2.2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情感

小学生生活成长在班级中,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具备浓厚的集体意识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唱歌题材十分丰富,体裁也很广泛,而且具备多样的风格,教师应该精心挑选一些素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如通过教学《我们的合作》《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教育学生要懂得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做到互相关心、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才能在集体中获得成长。实际上这样的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素养。教师可以在学校组织小合唱团队、舞蹈队,通过排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大家协调一致,精诚合作,大家才能唱出和谐美妙的音调,这样才能使演唱和演奏获得成功。以鼓乐队的训练为例,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乐队整体声音的协调性与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乐队整体中的一员,个人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也得到了培养。

2.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热情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歌唱教学使同学们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悠久历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深化其国家和民族情感。例如,欣赏《鼓浪屿之波》这一歌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台湾游子远离了故土,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殷切期待和大陆亲人早日团聚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懂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式”教学一方面使小学生学到音乐知识,另一方面让他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像这样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例如教学《东方之珠》《七子之歌》等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耻辱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进行《国歌》的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歌词、曲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每一句歌词蕴含的深刻意义。教学中音乐教师要重点对国歌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上有深入的感受和体会。教学中老师要抓住“前进、前进、前进”这一号角式的呼喊,一次比一次高亢雄壮,让同学们在演唱时做到神情严肃、情感真挚,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王二小》这一电影的相关视频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王二小的英勇、日本侵略者的可恨,让学生在情感上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没有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从内心深处唤起同学们最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3 结语

《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掘音乐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从而受到陶冶,受到影响,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最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陆晔.让音乐走进小学德育课堂的案例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0,(18).

[3]许红.巧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J].新课程(教研版),2012,(8).

第5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一、闽南童谣概述

闽南童谣是指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1)内容庞杂。闽南童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其内容已突破了儿童文学的限制,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西北雨直直落》体现了气候的变化、《台湾出甜@》说的是地域特产、《阿妈的话》记录的是温暖的亲情。除了以上内容,闽南童谣还包括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民俗、趣味等内容,这些内容利用最质朴、最有趣的语言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2)体裁丰富。闽南童谣的不同内容体现着不同功能,例如“一鼠贼仔名,二牛驶犁兄。三虎爬山坪,四兔游东京。五龙皇帝命,六蛇予人惊。七马走兵营,八羊食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仔顾门埕,十二猪是菜刀命。”是叙事式的《十二生肖歌》;“婴仔摇,摇到内山去挽茄,挽偌多,挽够一布袋,也好呷,也好卖,也好趁钱给婴仔作度碎。”是摇篮曲式的《婴仔摇》,这些童谣由于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体裁,目前常见的有叙述式、问答歌、连锁调、谜谣、绕口令等。(3)表演形式多样。闽南童谣不仅在儿童之间进行传唱,它还是闽南文化娱乐的一种普遍形式,因此其在表演上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童谣更为多样,如以叙述为主的念谣,以演唱为主的唱谣、戏谣及与舞蹈相结合的舞谣等。(4)集趣味、哲理、实用性于一体。如《天乌乌》:“天乌乌欲落雨,阿公仔举锄头欲掘芋,掘呀掘掘呀掘,掘著一尾旋留鼓,依哟嘿嘟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阿嬷要煮淡,两个相扑弄破鼎,依哟嘿嘟隆咚戚咚呛。”它用趣味性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一方面实现了叙述、记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闽南人趣味盎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5)时代性。闽南童谣从出现开始就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从闽南童谣的起源《月光光》开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闽南童谣与古代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而进入新时期,闽南童谣也始终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编创的过程中,将现代生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如《计算机》:“讲到伊,镇趣味,四四角角像电视。会写字、会念诗,会唱歌、会扮戏,嘛会晓得ABC。”正是闽南童谣这样的时代性,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对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其不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课程资源与当地的乡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闽南地区,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来,不论是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质量,还是传承闽南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闽南童谣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在语言、音韵和节奏上也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学生通过诵读、演唱可以锻炼口语,提高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以及拿腔、用调的准确性。(2)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其知识视野不足,而闽南童谣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通过童谣教学,可以让学生突破知识界限,对生活现象、地方风俗、时令节气、伦理道德等形成初步认识。(3)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童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听、说、唱等方式,欣赏和感悟闽南语言文化中的对称美、韵律美,另一方面还能从童谣所包含的自然美景、中华美德以及生活情趣中体会美、感受美,提高其审美能力。(4)德育渗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职责,教师在课堂上融入闽南童谣,不仅可以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文化。

其次,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改革实效性不佳,其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则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童谣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相关的小学音乐知识与童谣相结合,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最后,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闽南话也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因此如何传承闽南语及其蕴含的文化内容,并不断扩大世界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化传承要从小抓起,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利用童谣让学生了解、熟悉闽南文化,并形成文化自豪感以及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才能保证闽南文化被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地融入闽南童谣

(一)合理选择教材

系统的音乐教材是把闽南童谣引进音乐教学的前提,根据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闽南地区也加强了对音乐教材的编写,一些包含着闽南童谣的音乐教材相继出现,学校、教师在选择这些教材时应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度:首先,通常情况下,闽南童谣的引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教材;其次,重视童谣的趣味性,即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谣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些与动物相关的童谣《一只鸟仔》《兔仔甲猫仔》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保证童谣的生动有趣。

(二)加强教材内容研究

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引入闽南童谣时,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从不同类型童谣的特点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新年歌》是以时间为线索,对闽南地区过新年的景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宴请礼节以及闽南特色食物;《一年仔倥倥》说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个年龄段的突出特点以及所发生的事件,语言凝练,富含哲理。因此教师在教材研究中应分析和掌握不同种类童谣的思想内容、艺术内容、艺术特色,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加以呈现,以提高学生对童谣的接受程度。

(三)丰富闽南童谣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低,因此为保证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童谣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如在《西北雨直直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为学生营造下雨的氛围,还可佩戴头饰,让学生扮演童谣中的不同小动物,学生融入教学实践中来。(2)表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将童谣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出动作,如在《放鸡鸭》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别作出相叠、搭胸、拍手、围墙、摸鼻、扭耳等动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动作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童谣的理解。(3)游戏教学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游戏则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老鼠仔钻壁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设计“壁洞”,并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4)互动教学,即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猜猜在哪头》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将学生结成合作小组。选择一个学生分别将公鸡和母鸡的卡片贴在两只手上,并将一块橡皮放在手中,让各个小组猜一猜橡皮到底在哪头。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开展闽南童谣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拓展知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将闽南童谣融入课堂教学中时,应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发。例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童谣比赛,采用小组或个人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谁掌握的童谣多,谁表演的童谣最生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童谣的热情;为了解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闽南童谣中的方言问题,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调动当地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为学生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在校园文化节期间,插入闽南童谣,并通过活动主题的引导,让更多学生认识到闽南童谣在教学中的意义,从而挖掘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并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为实现闽南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奠定基础。

四、结语

第6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一、 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一些独立的知识点与枯燥的技能训练,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生满怀期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如何让学生会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会分析乐曲,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 草桥结拜 ---- 同窗三载 ---- 十八里相送 ---- 抗婚 ---- 楼台相会 ---- 化蝶 ...... 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其次,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创设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

二、初中音乐课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音乐、体育在初中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体育则是行体表现的艺术,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的感悟中传授知识,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并使教学意境自始至终都有审美情感渗透其中。这样,便可推动师生对创造教学美的情感追求,在美的环境中使师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情。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如何在初中音乐课中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呢?可贯穿故事、图画、游戏、动作表演等形式,把这些引进课堂,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听、唱、玩、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使音乐课趣味横生。

(一)、讲故事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在音乐课中进行美学艺术教学,必定要创设教学意境。而利用谈话的方式,讲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最好把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从课外拉回到课堂上。一旦学生对你讲的故事有了兴趣,他们就能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并能比较快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叙述,小学生对歌词感兴趣了,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认真听讲的角色。

(二)、以图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

兴趣是需要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上音乐课感兴趣了,教师便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趣味性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因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是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从本质上分析,就是把感知到的对象与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重新形成全新图象的过程。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可出示图画,利用图画帮助学生识记歌词,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快就把歌词理解了,并记到了。

(三)、在教唱时传授歌表演,使音乐和动作融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综合艺术表演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新拓展的内容。也就是在音乐中编动作、舞蹈,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可使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充满乐趣,学生也处于放松、开放状态,有利于他们愉快、乐意、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同时,音乐与动作的融合,有助于学生体会节奏,增强乐感。

通过歌词的演唱与动作协调统一的反复几次练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逐渐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

(四)、通过游戏,使音乐的趣味性与学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满足正常心理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第7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指向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人文教育,并把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实现其改革目标的主要担当。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被收纳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但是,文学教材有着不同于非文学教材的性质和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也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文学教育的理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方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开始。

概括来说,依据在儿童文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担当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确定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师范院校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来完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师范生关于文学教育的理念,开阔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

论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儿童文学学者、语文教育研究者朱自强先生倡导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古诗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是非文学教材所不具备的,对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等这些儿童文学教材,理应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文学教育的观念,对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采用文学教育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发挥人们希冀的教育功能,才不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厚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随时关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了解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现状,研究儿童文学现象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向学生推荐贴近社会、时代脉搏的最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将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养成的前提。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可借助本课程及“儿童文学理论研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等选修课的理论讲述及理论研读,来帮助师范生即准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文学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扩大师范生的儿童文学视野,为其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提高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基础和保障。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量大面广地阅读,才能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向小学生介绍、推荐语文教材之外的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才能在文本赏读中获得真实、深入的情感体验和乐趣,才能准确把握具体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获得的审美感性体验和乐趣与小学生交流、互动,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具体文本给予的或阅读乐趣、或情感熏陶、或想象力激发、或生活启迪、或人性教育等。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积累,要求师范生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广阔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面,涉猎古今中外各个时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且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给师范生列出详细的阅读作品目录,并把作品的阅读积累作为师范生儿童文学素养考量的一个硬性标准,用评阅阅读笔记的方式来考查,得分归入儿童文学学科成绩。

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在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可传授给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原理、规律等,指导师范生从普通读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去解读儿童文学文本,先是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去赏读,以求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感性化的审美体验,再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并据此去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三、养成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授、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内涵和具体呈现。众所周知,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和审美心理有着特殊之处,他们欣赏文学作品好听赏、喜口诵、爱手舞足蹈,观赏戏剧还会参与演出,感性形象始终贯穿他们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再者,儿童文学中的儿歌、儿童诗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阅读教学中适合引导小学生通过诵读作品去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感,去感受文本描绘的物象,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性文体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对话等,阅读教学中适合采用讲述、角色对话、表演等方法,让小学生在讲述、对话、表演等活动中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体验和领会,更积极地发挥想象,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讲述、表演等活动应当成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课堂活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讲述、表演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给学生示范和指导,才能与学生共同开展诵读、讲述和表演活动。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口语”和选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讲、演”的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比赛及相关社团活动,来进行师范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诵读、讲述、表演训练,以培养其能力。

四、训练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品教学、阅读指导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直接体现。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教学,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师范生练习教学设计,着重练习设计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理论讲述、教学设计示例、学生实践等教学环节,引导师范生考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对各年级段阅读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再结合孩子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自有其方法和特点,如它突出欣赏阅读,淡化分析阅读,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传达出的情感的体验和对文学作品艺术地反映出来的生活的感受,允许多元化、模糊性的解读等。只要是文学作品都带有较为明显的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的作品自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引导师范生考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把握具体作品的文体特征,针对儿童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特点等,设计出恰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我的文学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4]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

出版社,2006.

第8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音乐教学的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学生为主体对音乐课堂教育与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的特征,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主体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学观与教学形式。即是将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出了教育的目标与手段和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条件

学生是主动发展的,这种主动性的发展来源于人性的本能。现代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可以简单地由教师或是其他人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构建。并且每个学生都有着可待开发的潜能。自我探究就是发挥潜能、大胆创造的最好方法,来源于学生动脑、动手的艺术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为重要的,创造和即兴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便于交流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注重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有人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便是以情动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想法与感受。每个学生的情感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感受,就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同时也具有着强烈的被认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通过同伴间的协作和交流,能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并且通过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交往过程获取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还有教师的各种评价,能够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法

首先,应该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方面应优雅且富有艺术感;而在座位的安排以及乐器的摆放等方面应该富有诗意,诱人遐想;也可以使用音乐家的画像、格言等挂贴使其具有视觉感染力,使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就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而不是去排斥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兴趣。校园的广播也可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以及赞美性等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利于放松和愉悦学生的心境,还应该开办一系列的音乐专栏,如“音乐竞赛”、“音乐评论”、“点歌台”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栏目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焕发激情、充满热情。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显得十分冷漠,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用美的仪表,生动的语言,良好的状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优美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除了以上两点还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作为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流行音乐,还应该利用这个兴趣点吸取像《童年》、《朋友》、《同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比较优秀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材,与学生共同去讨论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地方吸引学生又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对流行音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应该要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演唱、合唱、器乐”等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表演欲望,进一步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例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项永恒的主题,理解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所以要让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音乐要比课堂上多的多,他们有许多的音乐光盘,买过很多的有关于音乐的书籍,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MP3,手机等便携式的音乐设备可以欣赏音乐,学生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稍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所以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生活观,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大胆的改革,创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内容,将其补充进音乐教材,让音乐课可以走进生活。例如;在现代人生活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内容像电视、上网等,这些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其中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上网用搜索引擎找想要的音乐,比如要上《天黑黑》这首歌曲时,就可以在网上找出台湾民歌《卖汤圆》的音频作为本课的拓展。《天黑黑》是一首闽南方言的歌曲,歌词中有一句:“天黑黑,要落雨”,用闽南话讲是“Ti OO,Bei Luo Ho”,学生很少听过闽南方言,因此听过后觉得很有趣,很想学,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而在欣赏《卖汤圆》这首歌曲时,由于歌词创作来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聆听完一遍后,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学生觉得很有趣,好像自己就是卖汤圆的,有些同学还会做起动作,活灵活现。

五、结 论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和发展方式的成长主体。每个学生也都有属于他们最适合的学习与发展方式,任何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多视角看待充满活力的、个性化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评价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体会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参考文献:

[1]王莉,例谈小学音乐中的审美体验[J]

第9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管理;师资队伍;学生工作

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成才提供有力保障,还能为广大教职工作人员谋取新出路、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不是一时之事,学校管理工作也并非易事。但是,我们仍可尝试从当前模式出发,为学校管理工作打开新的突破口。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优化师资力量

只有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学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行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针对教师职业技能发展进行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对于青年教师,学校要加强培养,促使其成长,让年轻教师成熟起来。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应参加专业基本功培训,必须全部达标。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师徒结对、观摩听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校要着重培养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以青年教师培训为突破口,树立各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学校应针对教学技能、专业知识考核、教育教学艺术展开集中培训,利用以“旧”带新,以强代弱的方式锻炼青年教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研会,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做出准确分析,力求在经验丰厚的老教师帮助下,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可以举办每学期一届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评赛”,对于在培训工作中表现得好的教师给予鼓励,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帮助教师弥补不足,快速成长。

对教龄较长的老教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断激发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减轻老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让老教师“年轻”起来。老教师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师资人才,对于在学校工作超过10年的教师,学校应相应提高待遇和福利,争取“留”下老教师。学校要发挥老教师的战略作用,优化师资结构,做到骨干教师不断层,各学科领军人物突出。可举办“我的教育情怀”师德演讲比赛,让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消除职业倦怠产生的不良影响。老教师虽然教龄丰富,但针对大部分有需要的50岁以上的老教师,学校要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教师尽快掌握远程教育资源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二、加强学生德育思想工作,做好教学工作是核心

学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优化教师队伍也是为学生教学工作服务。抓学生教学工作,德、智、体、美、劳各项工作必须齐头并进。现在很多学校过分注重智力型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是畸形的,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素质与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小学时期接受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小学阶段,学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学会与人为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价值观。学校可以举办思想品德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每年的“雷锋日”,学校可以举办“我是一名雷锋”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社区、社会、家庭中做好人好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应试教育并不是学校的唯一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智力教育仍然需要有重点、有策略地去抓。在为学生配备优秀教师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做好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Z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都需严格把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教育,各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中心要有侧重地转移到技能教学上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要做好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再不要闹出“上菜市场买菜我又不用某某学科,我学它干什么”的笑话。

三、加强教职工管理工作,建立高效民主的管理机制

健全管理机制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凡是办得好的学校,一定有一套全体教职人员都信服、全校学生都受益的管理机制。对于学校员工在校期间的表现,学校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学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区教师请销假管理制度》《学区评优选模标准》《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方案》《师德百分制量化考核办法》《教师聘任制考核实施办法》《职称考核办法》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该奖励则奖励,该批评则批评,如实褒贬。只有办学管理公开、公平、民主,才能获得广大教职人员的支持,学校教育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管理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效率。

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之事,需要全体师生和教职人员长期的配合。只有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